借来的高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0
叶文 发表
借来的高兴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我一直认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特别注意每堂课开头的创设。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课时,很想设计别具一格的开头,但总是不满意,无意间看到一网友的设计,甚满意,随之采纳,效果很好。具体过程如下:先让学生谈谈了解哪些传统节日,学生纷纷发言,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想象在过这些节日时,你们都会做些什么?
生1、我喜欢中秋节,因为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就会回家,我们一家人就会团聚。
生2、我喜欢中秋节,因为这时爷爷的徒弟会送来各式各样的月饼,我非常喜欢吃月饼。
生3、我喜欢春节,因为我可以放烟花、鞭炮、爬山。
……
孩子非常兴奋,我在此打断孩子的发言,问:“你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样高兴吗?孩子纷纷回答:“可以过节喽!”我顺势引导,这些让你们高兴的节日就叫“佳节”。请学生读这个词语,引导应怎样读?生齐说:高兴地读。
在佳节却有个大诗人发出感叹,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原因?(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补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 齐读)
围绕题目展开品读第一段;为何而“思亲”
第二段:为何而“倍思亲”
第三段:品悟“思亲”之情
第四段:感受“思亲”之心
模仿写作方法,围绕本学期学的诗,创编一个故事。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m.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id=10634
借来的高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及诗的含义。2、体会诗人王维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1、会认会写并能理解本课的生字词。2、能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教学准备:1、本课生字卡片。2、准备一首古典乐曲为配乐准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背诗《鹿柴》。(注意背诗的节奏和停顿)
谈话:《鹿柴》的作者是?(王维)你知道诗人王维吗?(生自由说: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还会画画;他少年丧父,母亲向佛,21岁考取进士……;王维十四岁就会写诗了;王维是太原人,师相机:太原在华山以东,所以是忆山东兄弟……)
2、齐读课题;
3、谈话:“你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吗?”(重阳节)“重阳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呢?”(生自由说:敬老节,小孩要为老人做重阳糕和寿桃。)
4、小结:在这样一个合家团聚的节日里,诗人王维在哪里?在干什么呢?
二、读诗学文。
1、自由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读词语“茱萸”并说说它是什么,有什么象征作用。学生说。
3、“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那怎么知道呢?”“学这首诗,我们有个更快的办法?”生说:前面的课文就告诉我们了。
4、那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吧。
5、自由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词。(读字卡;随字卡理解:每逢、扶老携幼、回忆;提出多音字:重)
6、理解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课文里的话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吗?
7、指名一句句依次说。重点:独、异乡的“异”、异客的“异”、倍。师相机板出重点字词的意思。
三、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1、谈话:课文里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诗人王维写诗的原因,你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思念家乡)
2、再读课文。带着思乡之情同桌一起再来读读这篇文章吧。
3、指名分段读,教师用师生互评,学生评等评价方式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读出情感。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注意:不觉、已、两年了。突出独居时间长。再指名读;全班齐读。师板书:独居长安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师生评议,体会重阳节的长安城是个什么样子的?(哪些地方更容易让诗人思念家乡?)再指名读,生体会。师板书:又到重阳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诗人的心情?生自由说;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诗人心里由回忆过去团聚时的欢乐而想到今天孤身一人的失落。文章的省略号处开始转折。再指名读;生齐读。
带着思念之情齐读第四自然段。
4、齐读全文,注意诗人心情的变化。
四、情感升华,朗诵诗文
1、诗人“思绪万千”,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古诗。
生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评议鼓励。
2、再指名配乐读。配上古筝独奏《高山流水》。
3、全班加动作配乐背诵。
五、拓展练习
1、今天,我们作一项什么作业呢?
生自由说:背诗。说说诗意。为课文配图。学习本课方法,根据古诗编故事。
2、师相机指导:我们可以把自己以前学过的古诗再背一背,想一想,查查它的作者,学着今天这一课,也来编一个故事。
借来的高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篇3
一、成语填空:
一年一( ) ( )老( )幼 兴高( )( ) 家家( )( ) 思( )万千 天各( )( )
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觉( )( ) 重( )( )挑( )( )
三、形近字组词:彩( )佳( )幼( )挽( )逢( )
采( )洼( )幻( )换( )缝( )
四、词语排序(写序号): 1端午节 2重阳节 3除夕 4春节 5中秋节 6元宵节 7七夕节
五、填空:
1、重阳节时每年的( )月初( ),我知道这一天的习俗有( )( )等。
2、遥知兄弟登高处,( )。这是( )代诗人王维在《 》中写下的诗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3、除夕,身在外地的妈妈不能回家了,此刻最能表现她心情的诗句是: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的“山东”指的是今天的山东省吗?( )
5、解释画线词的意思:异乡( ) 倍思亲( ) 佳节( )异客( )每逢( )
六、我积累的思念家乡的诗句有:
借来的高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3
by: zuozuo
这节课正如作者课前说课时所谈的那样,先创设浓浓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学习方法的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诗意,再适度拓展延伸,尝试练笔,一切在教者的预设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可谓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但细细品位,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什么?反复品味,表面上看,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似乎也已经达成,但总是缺少点什么,难道我们只是为了理解古诗来学习课文吗?这里面缺了情,虽然学得热闹,但孩子们真的走进王维的心了吗?真的体会到思乡的滋味了吗?显然,还是有所欠缺的。其实,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虽然未必每个孩子不一定都能将诗意表达出来,但事实上诗的奥妙就在于此,让我们虽能够领会,但却一时之间无法准确表述出来,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真的走进作者的心,哪怕是初步靠近作者的心,去体会那浓浓的思乡之情。譬如有两个训练点,一是重阳节到了,人们扶老携幼的场面,这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会看到些什么,把别人团聚的情景描述得越具体越能反衬王维的孤独。其二是王维“思绪万千”,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这里要是让学生说说王维想了些什么,此刻的思绪定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亲人,和亲人一起登高、作诗,在父母膝下尽孝……在学生的想像描述中,孩子们也必将会靠近诗人的心,体会思乡的愁绪:孤单、辛酸、委屈、痛苦……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m.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借来的高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古诗中,有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你们知道的有哪些?
老师这里也有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还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题目呢!谁来读一下?(逢)
这句话出自哪首诗?这首诗又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课文,读完了要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扶老携幼 头插茱萸(图)
(1) 携带 (2)拉着 插的笔顺、书空
交流读书所得,相机板书: 重阳节(九月九日)
王维 思念 兄弟 思绪万千
(谁了解王维) 思 亲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出示)。谁来读一下诗题。学习古诗,先要解诗题。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山东,华山东面。想不想读读这首诗?指名两同学读(4遍)。
刚才,我们解了诗题,读了诗句,接下来我们就要明诗意、悟诗情了。你们有什么好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住关键字。这首诗是包含在课文中的,学习这样的诗还有什么方法呢?(读读课文)
看老师的朗读要求:(1)朗读课文,把古诗和课文对照起来,理解诗意。(2)4人一小组,各选一行诗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说说是什么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说说这行诗的意思。你是通过朗读哪一小节知道的?读给大家听。通过你的朗读,我知道王维在长安非常孤单。(15岁 两年)两组同学读课文,两组同学读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一句名句呀,谁来说说它的意思?理解倍、思、亲为什么王维到了美好的节日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谁能把课文的有关内容读一读?她在朗读的时候,感情有没有变化?她抓住哪个词来读的?(兴高采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也兴高采烈。一起用兴高采烈的语气来读读1、2两句话。刚才说到她的感情有变化,有什么变化?齐读。男生读热闹场面,女生读寂寞心情。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最后两行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遥知,课文中哪两个词可以看出王维和兄弟们相隔遥远。
读第三小节,感情有没有变化?谁能把它的变化读出来?
齐读课文,一人读诗句。
王维此时想得很多很多,课文中有两块地方可以看出来,你能找到吗?板书“思绪万千”。理解意思。
谁能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诗意我们理解了,你能把这首诗读好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背诵。
小结课文,指导读全文,一人读古诗。
作业: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重阳节指农历 ,这一天,人们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 。”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2、将节日与传统食品联系起来。
水饺 重阳
元宵 春节
粽子 元宵节
月饼 端午节
千人糕 中秋节
借来的高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篇6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生分析: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三年级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诵出古诗,并能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师: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叫人时时刻刻思念着地方,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节日,于是两千多年前,同样唐朝的一位大诗人王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个故事。(师配乐范读)
二、学习生字词
a、师: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思念 兄弟 异乡 重阳
回忆 情景 佳节 登高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一年一度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指名两到三位,开火车领读)
b、写字指导
注意点: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 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 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老师范写、学生写一遍、描红一遍)
三、检查读课文
你们的字词真是读的又快又准啊,课文也能读的这么好吗? 文章一共几节?(四节)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首诗是谁写的啊?(唐朝的王维),王维为什么在诗中说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呢?
(请两位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2)如果变成这样,你会读吗?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 ),( )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 ),不觉已经( )。
(3)读完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王维很孤独,离开时只有15岁,王维很思念家乡,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4)你能读出王维的思乡之情吗?(指名3人)
是啊,王维离开家乡时只有15岁,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独自一人来到了哪里?
京城长安(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异乡”
是长安人吗?(不是)——异客(外地人)
王维年仅十五岁,独自漂流异乡,感觉很孤独。能读好这一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佳节”是什么意思? (美好的节日)
(2)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佳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正月初一的春节
……
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3)对,这些节日都叫佳节,在本文中,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就像其他传统佳节一样,是一个万家团聚的好日子,在这一天,王维看到了什么?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4)这一天,人们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
(5)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a、“兴高采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你能换个词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兴致勃勃”、“欣喜若狂”、“高兴”)
b、“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过节时,你们全家会出去玩吗?会有哪些人一起去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怎么走的呢? 搀扶着老人,带着孩子。
(可以做做动作)
c、全家出动,登高游玩,多开心啊?你觉得这一天,人们除了登高游玩还会做些什么呢?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此时应该能说出重阳节的一些风俗。
师:是啊,多么开心的节日啊!可是“独在异乡”的作为“异客”的王维看到这样的情景会高兴吗? (不会)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怎么样?——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吗? (更加)你能读出更加思念吗?(指名3-5人读,读出思念)
六、学习课文第三节
(1)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的亲人怀着深切的思念,他想了些什么呢?(文章第三节)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指名读)
(2)王维知道,现在兄弟们一定也在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惜的是,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唉——只少了一个人,是谁?(王维)
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3—5)
(3)师: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呢。你觉得家乡的兄弟在登高聚会时想对王维说些什么?
(生自由说)
预设:王维,我好想念你呀,你在长安还好吗?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4)王维知道家乡的兄弟正在思念着自己,于是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5)王维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中,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齐读。
指名配乐朗读(3—5)人(有感情的朗读)
能背上吗? (有感情的背诵)
师总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七、拓展延伸
思乡之情充溢着游子的内心,王维除了写这首诗千古绝唱外,还写这样一首思乡诗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师翻译大致意思, 你觉得王维除了想知道家乡的梅花有没有开以外,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想知道家乡的兄弟好不好,身体是不是很健康… …
八、作业:
1、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搜集几首思乡诗,小组交流背背。
借来的高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篇7
作者:《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经典设计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78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经典设计
执教者:智卫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2分)
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师过渡:为什么王维此时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他思念的是谁呢?)
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6分)
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
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文题对照,从这段话中你理解“倍”的意思了吗?
3、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4、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
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5、指导感情朗读。从这段课文中你体会了什么?(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12分)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2、自由读,讨论问题:王维想起了哪些人?哪些事?(前半段:王维思念以前与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后半段:王维遥想此时兄弟们是怎样思念他的。)
3、教师讲述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4、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投影出示带有省略号的句子)
5、读句子,小组讨论: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同桌分角色说一说。
6、其实,据老师所知,有很多同学的爸爸妈妈都不在自己身边,你想他们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7、让我们再来把课文读一读,把诗人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读出来吗?练习读。指名读。
8、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6分)
1、王维此时的心情可用书上的哪个词表达?(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联系上文,理解思绪万千。
3、师: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上台诵读。
三、情感延伸,课外拓展:(4分)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他们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春夜洛城闻笛》、《泊船瓜洲》。
(搜索课题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 m.diyifanwen.com)
借来的高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篇8
教学目标:
1、走进文本,理解诗情,文诗结合,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亲之情。
2、在感情朗读中,进入诗文意境,引发学生的思亲之情。
教学重点:走进文本,理解诗情,文诗结合,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在感情朗读中,进入诗文意境,引发学生的思亲之情。
一、感受热闹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师范读
2、学生交流看见了什么?
①人们登高去了:理解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②大街上便热闹起来:图片展示大街上的热闹,补充介绍重阳节的习俗
3、男生和女生比赛读
二、感受思亲,引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补充资料介绍王维
2、请一个学生读这段话,猜王维的心情
3、为什么认为他的心情是这样的?
①展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王维离家远
②理解王维离家久
4、齐读这段话
三、感受“倍”思亲,引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创设情境,引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2、为什么每逢佳节会倍思亲?
四、感受“思绪万千”,引出三、四句诗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①重阳节里,孤独的王维会想什么?
②兄弟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③引出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拓展:他除了想兄弟们,还会想父母。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父亲总要 。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母亲总要 。
⑤理解思绪万千。
⑥老师和同学们合作读这段话。
五、激发学生体验,掀起情感高潮
1、联系学生实际,让他们从生活中体验思亲
2、引出全诗
3、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
六、理解“每逢”
1、王维重阳节倍思亲,其他佳节,他会倍思亲吗?
2、师引读,理解“每逢”
端午到了,王维看别人和兄弟姐妹开心地赛龙舟、吃粽子,他情不自禁地吟诵: ;中秋之夜,王维看到人们合家团圆,坐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他忍不住吟到: ;春节来临,王维看到家家户户兴高采烈地放鞭炮,吃年糕,他思绪万千,提笔写道:
七、总结收尾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不仅表达了王维的思亲之情,也表达了天下所有人的思亲之情,所以,它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一直流传至今。以后,当我们过节思念亲人的时候,也可以深情地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文本框: 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热闹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孤独
遍插茱萸少一人。
借来的高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正确、美观;学习新偏旁,"幺"字旁。并能正确、流利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透过文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的方法,深入理解关键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以及相关句子、段落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初步感受写周围环境反衬心情的表达方法。
4、借助古诗卡,网络资源,学生精心搜集资料,了解诗人王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与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今天我想请你们猜猜看,所出示的图片和哪个节日有关?(中秋节)中秋节时,有什么习俗?
出示句子填空:每逢中秋节,人们总要( )。
2、学生填空。
3、出示龙舟、粽子图片,猜猜看,句子练习(同上)。
4、出示茱萸图片,介绍茱萸:茱萸又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以驱邪避灾。指名领读。
5、引导:提起茱萸,自然也会让人想起一个节日——(重阳节)。正音领读。句子联系:每逢重阳节,人们总要( )。
6、出示“重”。我们一起来看“重”这个字,还可以怎么组词?(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这可是一个常用字,怎样把它些好看呢?
7、请同学看我来写(边写边说儿歌):一撇一横长,扁日在中央,一竖贯到底,两横要添上。
8、学生描红、练写
9、谁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农历九月初九)
10.介绍重阳节的资料: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这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11、出示幻灯片:我国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王维,就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写下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朗读。
12、你认为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思念家乡、亲人)
13、过渡: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更成为表达“思亲”之情的千古佳句。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
出示初读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时,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诗人在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出示词语,指名领读。
一年一度 兴高采烈 扶老携幼(出示:幼,怎么记住这个字,认识新偏旁)
兄弟们 登高远眺 欢聚
(放到句子当中读一读:每逢重阳节,王维总要和兄弟们欢聚在一起,登高远眺。 )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思念 异乡
(出示字典中“异”的义项,选择正确的解释)
解释: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学习生活,那地方就被称为“异乡”。课文中的异乡指?
3、我们交流一下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说说诗人在什么时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写出了这首诗的。可以使用课文中的语句。
节选文中的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话组合起来就可以概括课文大意了。
指名连起来说一说。
4、是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千古佳句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
三、精读品析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唐代的大诗人王维,15岁那年离开家乡,独自来到异乡京城长安求学,在长安他是一位异乡人。 所以,他称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能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2、“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却写别人欢度节日的情景呢,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人们如何欢度节日的?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其中的哪个词深深吸引了你,看到它时你的
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些什么?
例:扶老携幼——我印象深刻的词是“扶……”我仿佛看到人们搀扶着老人,领着自己的小孩,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老人笑得怎样?小孩笑得怎样?
还有谁印象深刻的也是“扶……”
其他同学对哪个词印象深刻呢?
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惟妙惟肖,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把这个句子再来读一读。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
其实,节日不同,人们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也不尽相同,课前查过资料的同学,谁来说说重阳节有哪些习俗?(插茱萸、吃重阳糕、登高游玩、秋游赏菊、喝菊花酒……)
5、过渡:多么幸福的画面,多么欢乐的场景呀,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到那热闹的大街上去?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齐读。
7、大家的朗读声情并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沉浸在热闹欢乐的气氛中。我猜,王维看到这种情景一定也很开心,也是兴高采烈的,你们同意吗?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8、说得好,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长安生活,已经两年了,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都是孤独一人。此时恰逢重阳佳节,他都不能与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兴得起来,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齐读。
9、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秋游赏菊,与同窗好友吟诗作画,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是的,所有的想法都是奢求,身在异乡的王维只能独自沉浸在过去美好的回忆中。他想到了什么啊?能实现吗?
因为他的家远在蒲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一座高耸入云、难以翻越的华山。家乡在山的东面,而自己却在——山的西面,真是“天各一方”。
2、配乐范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3、你听出了什么?是的,重阳佳节,热闹的大街上,王维只身一人在长安,是那么孤独,与他天各一方的是谁?仅仅指兄弟们吗?还有谁?
4、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
师:多好的兄弟呀,多深的情谊呀,多深的思念,多朴实的恩情,有你这样的知己一生无憾……
5、可是
这里有兄弟的相伴吗,“如今……”
这里有父母的关怀吗,“如今……”
这里有朋友的问候吗,“如今……”
6、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起了过去的欢乐,也想起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的太多太多……(出示课件)真是——思绪万千。于是他提起笔,将浓浓的思念寄予四句诗中写下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三)再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情感升华。
1、此时此刻,我们再来读这首诗,相信一定能够读出别样的韵味来。
2、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当你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当你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孤寂无比地吟诵着:
此时此刻,你们就是王维,当你们想起家乡的父母,兄弟,朋友时,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
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诗篇,这是发自内心的思念之作呀。(齐背)
3、小结:越是看到别人一家团聚,欢度节日的情景,就越显孤独,越使人想念远在他乡的亲人。尤其是到佳节之时,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更加强烈。
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吧,为什么写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却要提到别人欢度的节日的情景。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再次出示课题)师:“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2、还在什么情况下,会让人想起这句诗?
3、包括经历汶川地震的四川同胞们,在逢年过节想起被地震夺去生命的亲人时,也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2、能写出这么感人肺腑的诗句,王维真不愧是唐朝诗人中的大家!
王维(701-761),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音律、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边疆关塞,或是小桥流水,都能写得鲜活无比,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把古诗背后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请同学们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自己来读读。
六、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西 東
长安 蒲州
华山
借来的高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篇10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下你们一定背诵了许多古诗!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静夜思》吗?(生:记得)(教师指名背诵)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今天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一首思乡的古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关于这首古诗,还隐藏着一段感人的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3课(教师板书课题,指导“佳”的写法和注意事项。生书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大声的朗读全文。注意读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生词画下来。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师:课文读完了,文章的题目中有“佳节”,你知道“佳节”是指什么节呢?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指名回答)
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 逢:遇到。 倍:更加。
请你连起来说说好吗?
4、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的确很用心,上面的难题迎刃而解。
在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词语,大家认识吗?让我们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重阳 佳节 一年一度
登高 热闹 扶老携幼
欢聚 游玩 兴高采烈
异乡 兄弟 天各一方
师:你读的真不错,都读正确了,了不起!让我们齐读这些词语。
5、师:既然大家把这些词语读的这么好,那么谁能用上面的词语来试着说说课文的内容呢?(教师指名说,教师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同学们,这些字词大家都认识了。我们再把它放到文章中你还认识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长句子多读几遍。(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四、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读课文情况。
五、诗文对照,情感涌现
1、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1-3小节,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拿出笔做上不同的记号。
2、组织同桌交流。
(一)教师出示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15岁”“两年”——年龄小,离家时间长。
师: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你当时的心情如何?
师: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那么小就离家两年了,怎能不感到孤独呢?所以诗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反复练读。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街上热闹的情景。
2、谁能读出大街的热闹情景以及王维心中的寂寞、孤独的情感。
(教师指名读)看来你真的体会到了!!
3、师:同学们诗中哪个字写出了更加思念亲人?再读。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师: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1、王维想到了什么?
2、现在他们隔着华山,用文中的词语说是什么?
(教师引读——理解“天各一方”。)
(四)引读第四自然段,以读代讲。
师: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片情。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让我们用我们的真情再次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全体练习背诵)。
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六、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描红,临帖。
教师指导个别字的写法及生字的间架结构。
七、作业设计: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表达思乡的古诗,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下次上课的时候让我们一起交流。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材分析】
本文文采用的是“文包诗”的形式。是以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目,文章蕴含着浓浓的亲情。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在教学时我欲借助“文”学“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
【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学习古诗的经验,课堂上主要让学生是借助诗歌来读懂课文,然后再通过读文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师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下你们一定背诵了许多古诗!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静夜思》吗?(生:记得)(教师指名背诵)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今天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一首思乡的古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关于这首古诗,还隐藏着一段感人的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3课(教师板书课题,指导“佳”的写法和注意事项。生书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大声的朗读全文。注意读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生词画下来。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师:课文读完了,文章的题目中有“佳节”,你知道“佳节”是指什么节呢?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指名回答)
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 逢:遇到。 倍:更加。
请你连起来说说好吗?
4、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的确很用心,上面的难题迎刃而解。
在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词语,大家认识吗?让我们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重阳 佳节 一年一度
登高 热闹 扶老携幼
欢聚 游玩 兴高采烈
异乡 兄弟 天各一方
师:你读的真不错,都读正确了,了不起!让我们齐读这些词语。
5、师:既然大家把这些词语读的这么好,那么谁能用上面的词语来试着说说课文的内容呢?(教师指名说,教师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同学们,这些字词大家都认识了。我们再把它放到文章中你还认识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长句子多读几遍。(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四、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读课文情况。
五、诗文对照,情感涌现
1、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1-3小节,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拿出笔做上不同的记号。
2、组织同桌交流。
(一)教师出示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15岁”“两年”——年龄小,离家时间长。
师: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你当时的心情如何?
师: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那么小就离家两年了,怎能不感到孤独呢?所以诗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反复练读。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街上热闹的情景。
2、谁能读出大街的热闹情景以及王维心中的寂寞、孤独的情感。
(教师指名读)看来你真的体会到了!!
3、师:同学们诗中哪个字写出了更加思念亲人?再读。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
师: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1、王维想到了什么?
2、现在他们隔着华山,用文中的词语说是什么?
(教师引读——理解“天各一方”。)
(四)引读第四自然段,以读代讲。
师: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片情。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让我们用我们的真情再次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全体练习背诵)。
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六、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描红,临帖。
教师指导个别字的写法及生字的间架结构。
七、作业设计: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表达思乡的古诗,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下次上课的时候让我们一起交流。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借来的高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6
师:同学们,李老师昨天收到一封学生来信,那是我参加工作教的第一届学生,今年已经读大学三年级了,他在信中说:李老师,我在北京读书已经三年了,很少回家。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看到学校周围家家户户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我不禁更加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今年中秋又要到了,思念又占据了我的心头。
同学们,你能试着用一句诗来表达他的思亲之情吗?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句诗的呢?
生:因为这句诗就写的是思念亲人。
生:我感到这句诗与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
师:你们平时背诵的古诗多,而且背得熟,所以才能一下子想到这句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课题就叫——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除了中秋佳节,我国还有哪些传统佳节?
生:泼水节。
师: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傣族的传统佳节,不能算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生:春节。
生:元霄节。
生:端午节。(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m.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生:重阳节……(师及时板书)
师: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如果我问“什么时候更加思念亲人”,课题应该怎么读?(生读略)如果我问“每逢佳节更加思念谁”,课题又该怎么读?(生读略)如果强调过节的时候思念亲人比平时更加强烈,课题又应该怎么读呢?(生读略)
师:不同的人,因为感受不同,会有不同的读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思念亲人的心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悲伤。
生:难过。
生:与忧愁相伴……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课题。(学生很动情地读课题。)
师: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作者是唐朝大诗人——
生:王维。
师: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
生:回忆、想念。
师:很好。谁来读这首诗?
(一生读古诗,读得正确、流利,但没有一点儿感情。)
师:你读得真好,字正腔圆。但你还不是王维,你没有读出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提醒你们,这首诗是诗人王维的思亲之作,应该怎么读,谁愿意再试一试?
(一生读该诗,很有感情。)
师:你真了不起,还没有学习古诗,你就能读得这么好。是听你朗读,我们好像就看到了大诗人王维思念亲人的忧愁和感伤。你能再读一遍,让我们再感受一次吗?
(该生再读,比刚才更好。学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们,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想把诗读得更好,我们就要理解古诗的意思,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灵相通。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对话。
师: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请你告诉我读了几遍课文?
生:5遍。
师:你呢?
生:5遍。
师:老师让我们都读5遍课文,是吗?(指一个学生)如果读了5遍后,课文还不能读好,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再去读几遍,把课文读熟。
师(转向全班学生):你们也会这么做吗?(生:会。)你们能这么做,就一定能感到语文学习会走越来越有滋味。读了这么多遍课文,相信大家都能把课文读得文从字顺。但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与文中的人物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笑,一起哭。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维了,请打开书,用大诗人王维那颗思念亲人的心来读课文,尽情感受文字的温度。
(生自由读课文,约3遍。教师巡回指导。)
师:刚才我说,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句子,我们一读,就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有些句子读后,我们感到很难过,心里就有一种凉凉的感觉,这就是文字的温度。你们读出来了吗?
(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师:谁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凉的?
生:凉的。
师:请你读给大家听。
(生读略。)
师:真的有点凉。告诉大家,为什么是凉的?
生: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乡,(师插话:15 岁,还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不觉已经两年了。
师:一年多少天。
生:365天。
师:两年多少天?对,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心里是多么思念啊,心情是多么难过啊,所以这句话是——(生:凉的。)
师:谁再来读?
(生读,把“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快了些。)
师:你的离家时间还不够长,你的心里也不够悲凉。再读!
(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读得我好啊。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出了这句话的温度,你能读出这句诗的温度吗?(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读。
师:什么温度:哪些字最能表现这种温度?
生:是凉的,“独、异”最能表现这种温度。
师:请你再读给大家听。(生读略)对,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
(师再指3名学生读,第2个学生读得稍快,教师指导应该读慢些。齐读。)
师:文字真的是有温度的,你们的感觉非常正确。还能读出哪个句子的温度?请读给大家听。
(生读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师及时课件出示该句。)
师: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
生:我读得时候很高兴,感到这句话的温度应该是热的。
师:哪些词语让感到高兴,心里热热的?
生: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师:“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生:扶着老人,带着小孩。
师: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逛街的时候吗?(很多学生说“有”。)
师(走到一个学生身边):那我采访你,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特别高兴,就像快乐的小鸟一样。
师:你说得多生动啊,还是一个比喻句,而且“特别”这个词用得也特别好,还能用什么词?
生:十分高兴。
生:非常高兴。
生:格外高兴。
师:对,这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生接:兴高采烈)读得还不够高兴,再读。
(生再齐读“兴高采烈”。)
师:这回听出特别高兴了。你们还有什么时候是“兴高采烈”的?你能用“兴高采烈”说句话吗?
生:我兴高采烈地跟妈妈去上海东方明珠游玩。
生:我考试得了一百分,兴高采烈地跟妈妈去肯德基,想吃什么就点什么。
生:暑假的时候,我去乡下爷爷家,兴高采烈地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捉龙虾。
师:谢谢你让老师也想起了童年时候的美好时光,真的是让人兴高采烈。
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请试一试。
(生自由练读这句话,然后师指名读,读得很好。)
师: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课件出示句子,生齐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师:谁来读出你的“更加思念”?(生读略。)
师: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不由叹道——(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生读)。
师:你把“更加”思念读得特别好。(另一生读。)
师:你还没有读出“更加”思念。再试试。
师:这回读得不错。一起读。(生齐读这句诗。)
师:重阳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请你们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师(问一个学生):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
生:我是高兴地读这句话的,读这句话时我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师: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生:因为重阳节这天,王维和兄弟们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多么让人高兴啊!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是大诗人王维和他的兄弟了,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高高兴兴地做做动作,好吗?
(师读句子,学生做动作。)
师:高兴吗?谁再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你的高兴?(一生读,齐读。)
师: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课件出示句子: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王维当时与忧愁相伴,心里很难过。
生:王维当时心情十分低落,没有心思再去做别的事了。
生:王维很无奈,也很悲伤。
师:是啊,你们体会得真好。想读这句话吗?(指两名学生读。)
师:王维的兄弟们真的在头插茱萸,登高西望,(出示课件:兄弟登高图)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唉,要是王维在该多好啊,我们多一个人,也会热闹一些了。
生:王维啊,你怎么还不回来啊,我们可想你了。
师:是啊,又是一年重阳到,思念兄弟愁煞人。
生:王维啊,你也不要太想念我们,我们都很好,你独自一人在长安,可要多保重 啊。
师: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少了谁?(生:王维。)从前兄弟欢聚,如今独少一人,谁再读?(生读略。)
师: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配乐范读。)
师: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不禁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更浓了。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谁先来?(指两名学生配乐朗读古诗。)
师: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忆”字。一个“忆”字,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师:同学们,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两句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学生自由练写。)
生:妈妈出差数日,我在家里哭泣,日思夜想妈妈,早日回家团聚。
师: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小诗人。
生:爸爸出差了,我觉得很孤单,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我抱着爸爸的睡衣,仿佛听到了爸爸温暖的心跳,终于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
生:思念是一根长长的线,爸爸在那头,我在这头。
师:这是一首可以流传千古的好诗,你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小诗人,把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让我们再次享受你的小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情感!
(该生很自豪地再读小诗,读得也很动情。)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静静地走进了诗人王维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思,还学会了根据文中人物的情感来读好课文,感受文字的美妙温度,很有收获。课后请同学们把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很有味道地背诵给亲人听,并讲一讲古诗的意思;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一读,准备读给同学听。
下课。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m.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借来的高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孤独、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小组合作体会王维在重阳节长安大街上热闹场面下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2、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抓住人物的内心体会王维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借文学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佳节:美好的节日,文中指重阳节
(课文中心词)思亲:思念亲人(华山以东)
2、简介王维
(1)文章的主人公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课题就来自这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齐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在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师范读奠定本诗忧伤的基调。
(2)说说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独异茱萸倍忆山东
3、讲解本课的题材:本文的题材比较特殊,文章中包含了一首古诗,这篇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主要围绕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的背景及本诗所抒发思念之情来写的。这篇文章的题材称为“文包诗”。
学习方法: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在课堂上我们抓住相关语句来理解诗人当时身处环境和的心理来理解古诗,简称为“借文学诗”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小节,画出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圈出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相关语句,体会王维的孤独
(1)15岁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年纪很小就离开父母,离开兄弟,离开朋友。
(2)与我们同学相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不觉已经两年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很长。再次与自己比较体会王维的孤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王维的孤独。
3、理解异乡,异客
说话练习:长安再繁华,这里没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_
那么,长安对于王维来说就是“异乡”,王维对于长安来说就是“异客”。
4、“异”字解释:
理解异:1、奇异,特别;2、别的;
异乡,异客中异的理解
5、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孤独与诗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相对应。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读出王维的孤独。
(二)学习第二小节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说说重阳节有哪些风俗。(指名说)
出示图片(欣赏着一张张图片,你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人们过重阳节的情景)
出示:“热闹”
2、重阳节,长安大街也是一片热闹的情景,课文第二小节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热闹来?画出相关语句,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的体会跟你的同桌说说。
(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找相关词句,说体会
①抓住“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说热闹。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的场面)
3、理解字词
度:1、表示事物的性质;2、限度;3、量词,次;4、过
一年一度欢度节日、
4、在这热闹的节日里,王维诗怎样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这与哪句诗相对应?“每逢佳节倍思亲”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理解诗句,倍:更加,读出感情
(三)学习第三小节
1、自学要求:
(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
(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说“思亲”
(1)王维心里想了什么
(1)兄弟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他的兄弟们,看,文中还有一个省略号呢,你能把他补充出来吗?
4、说话练习:
(1)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我与父母_____________,我和好朋友_________。
(2)王维想到的不仅是人还有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呢。比如说__________________。
5、可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怎么不让人思念呢!读出思念之情。
6、交流古诗的意思,说说诗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在这浓浓的节日氛围中,王维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心理久久不能平静(心绪不宁)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
1、指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
3、全体朗读(配乐)
4、吟唱古诗
四、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
(1)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外地,每逢节日总是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此时人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为此,这句诗也成了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很多同学离开家乡,遇到团圆佳节,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此时我们就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出差在外地的爸爸心理十分想念妈妈和你,此时他也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快要到,今年不能回家陪家人过年,心中无限惆怅,此时,我们可以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2、思念家乡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五、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文包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借文学诗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的一堂教研课,在之前试上中学校领导、教研组成员都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几经修改中,我最终确定本堂课的教学。
1、抓住文章的题材确定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题材特殊的文章,文包诗。作者根据古诗包含的情感再现诗人创作场景与诗人当时内心活动。因此就此我确定文本的学习方法为“借文学诗”。借助课文来学校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情感。教学中,我先出示课文,抓住文中主要词句来体会诗人的心理。如第一小节中“15岁”、“离开家乡”、“两年”等词语体会王维当时的年幼、孤独。第二小节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再现当时热闹的场面,并与诗人当时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这基础上理解古诗,学生觉得容易了多。
2、以古诗为主
本文虽说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但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以古诗为主。上课伊始我出示古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古诗的节奏。在理解课文时,通过每一小节的学习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对应的诗句并读出感情。在课文结束时学生对人物感情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他们对古诗的.情感也进一步的升华,学生朗读古诗的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
3、“先扶后放”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教师为了不教。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文第一小节中我们师生一起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来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二小节中我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课文哪些句子、词语可以看出重阳节长安大街的热闹?画出句子圈出词语把你的感受跟小组交流一下。;第三小节中,我直接出示自学要求:(1)朗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体会王维的心理(2)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样通过先扶后放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
借来的高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篇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今天宾老师要和古宜镇二小的同学一起学习23课,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随机指导书写课题中的三个生字。
2、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春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
3、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4、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但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
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1、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出示整首诗。
2、这里的九月九日指的就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想念)
3、谁来读这首诗?
4、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读读全诗,看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自由质疑,简单的问题相机解决。
5、孩子们,以往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交流学习古诗方法:查字典、读课文理解)说得好,这是一篇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你们不要看书,只要用耳听,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朗读全文)
6、刚才听老师读,你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7、是呀,我们一边读一边想画面,就能把课文读出味儿,读出感情来。你们想读读课文吗?(生自由读课文,约2遍。教师巡回指导。)
三、诗文对照,读文悟情
1、刚才你们是大声地朗读课文。这一次啊请大家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能解释古诗,用铅笔划出来。(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
●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1)课文中有一个句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第一行诗句的意思,你找到了吗?
(生读句子: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15 岁,还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不觉已经两年了。一年多少天?(365天)两年多少天?对,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心情是多么难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3)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谁能读一读这句诗?(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哪些字最能表现王维内心的悲凉?(独、异)请你再读给大家听。
(4)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就要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现在你就是那个孤独的王维,让我们一起发出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
●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人们是怎样欢度这个节日的?
(生读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很高兴)哪些词语让你感到高兴?(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3)“扶老携幼”什么意思?(扶着老人,带着小孩。)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逛街的时候吗?(走到一个学生身边):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你的心情怎样?(我感到特别高兴)对,这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生接:兴高采烈)
(4)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请试一试。(自由练读,指名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6)引导回读。
●理解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重阳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他独在异乡,只能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他过去,他是怎样和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
(生读句子: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2)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高兴)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3)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是大诗人王维和他的兄弟了,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高高兴兴地做做动作,好吗?(师读句子,学生做动作。)
(4)高兴吗?谁再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你的高兴?(生读,齐读。)
(5)回忆着与兄弟们共度重阳的画面,此时的王维还想到了什么?课文哪些句子告诉我们?
(生读句子: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6)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7)课文中说“他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想一想,他们还不能一起干什么了?(不能一块头插茱萸,不能手挽着手……饮酒作诗)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忧愁、难过、低落、无奈、悲伤)。课文用一个省略号,表达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8)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学生读: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真是——(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是啊,你们体会得真好。想读这句话吗?指两名学生读。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别人全家团聚,而自己却独在异乡,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兄弟们便插茱萸,而独少他一人,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到这里,他思绪万千,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配乐范读。)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我们同桌俩相互读读。(同桌读、指名读)
3、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配乐齐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势,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我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尝试,能够探索出一种文包诗的教学方式。本课紧紧围绕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来教学,分为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诗文对照,明诗意;第二步:步进文本,浯诗情;第三步:再回古诗,入诗境。
下面,就怎样上好这堂课,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联系实际,加深感受
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
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说话练习,让学生进行角色的互动:一是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离开家和父亲时的感受;二是联系生活想想,王维和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做什么?在学生之间情感的熏陶下,对王维离家时间久,思念亲人有了感触。有了这样的感情铺垫,学生朗读起来颇具深情,效果较好。
二、以读代讲,读中浯情
在学生理解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为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理解,体味诗情。
我趁热打铁,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对王维眼前所见到的“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场面和他所想原来在家乡时与兄弟们“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欢乐情景的理解与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引读、评读,范读、反复诵读,使学生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予诗的思想感情。
三、抓关键词,品味诗境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篇课文的领子在哪儿?人家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大街“热闹”极了,而自己呢?“独在异乡为异客”触景生情、睹景思人,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前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现在“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些词语的对比产生的反差就是诗人真实情感的写照,所以他是“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教学中,我沿着这条情感线索,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整个教学过程虽然闪动着一些亮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比较通俗、浅显,又较常见。在学习前,有许多学生都已经会读,会背,对诗意也有一定地理解,学习起来可能个别学生兴趣不是很强。
2、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形式还可更丰富。
3、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更进一步增强。
借来的高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运用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明白古诗的意思,体悟古诗的情感
3、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2、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自评:课前预习,完成小练习:佳节就是怎样的节日呢?(交流课前复习)
一、复习导入,引出古诗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课题)
2、这句千古名句出自唐代大诗人谁的诗呢?
3、农历的九月初九,你们知道是我国的什么传统节日呢?(重阳节)对,也就是课文题目中的——佳节。如此重阳佳节,诗人王维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去一探究竟吧!
二、读题质疑自主释疑
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读读这句话,你一定就会明白了。
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紧扣“15岁”“两年”来体会诗人独在异乡的感受。
2、利用板画理解异乡和异客
3、句式练习:一个15岁的孩子,独居异乡,高兴时多么希望,可是他只能,伤心时多么渴望,可是他只能。
4、独自一人,异乡求学,这就是诗里面所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天天思念亲人的王维,为何"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师:让我们去读读课文了解一下王维看到的重阳热闹景象是什么样的,是什么触动了他思亲的这根心弦呢?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指名学生读。感受大街上的热闹
2、师:看到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你想到了哪些词?(欢天喜地热闹非凡)
3、而此时,王维的心情怎样呢?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倍”是什么意思——更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谁能来说一说呢?
4、师: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你们知道,王维诗因为什么才会更加思念亲人的呢?
5、体会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诗,感受心情读课文。
四、披文入境领悟诗情
1、师:看着这样的情景,王维真的是思绪万千阿!他都想了些什么呢?
默读课文第三段,圈圈画画,王维想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
2、交流
3、同学们看看这些词,你有什么发现吗啊?(对比)读读句子
4、互评:小练笔:同桌写出一句得一颗星。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只能;不能,只能;不能,只能……
5、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诵。这正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师:多么巧妙的写法呀!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过去——(引读),想到了现在——(引读),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引读),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
7、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屏幕出示古诗,悠扬的音乐声起)师引读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引用诗句
千百年来,除了王维,还有无数的游子们吟诵了许多思乡的歌: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引背《静夜思》)。慈母亲手缝补的衣裳,唤起了孟郊的思母情怀(游子吟)同学们,让我们试着在特定的情境中来引用这些千古名句吧!
借来的高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篇15
师:昨天大家已学习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课,现在老师来检查大家对这一课词的认识情况.(出示生词小黑板,指名认读.)
师:词会读了,这首诗会读吗 (出示《九日九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小黑板)指生读,重点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生:王维.
师:我们说话得有根据才行.你从哪里知道是王维写的呢
生:第一段.
师:那就自由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默读.
师:谁先来说说通过这一段的默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王维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
师:是呀,王维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比你们大不了多少.谁还来谈谈你读懂了什么 生2:我读懂了王维是唐朝的大诗人,在他十五岁那年就能独自一人在外生活两年.
师:你可真会读书.孩子们,你们离开过家两年或是一年或是半年吗 有吗
生:没有.
师:一年多少天
生:三百六十五天.
师:两年就是 生:两个三百六十五天.
师:一个孩子远离父母在外生活这么漫长的时间,那种思家的心情大家能体会到吗 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时间的漫长是思家心情的迫切
生读.
师:这就是(指诗的第一句让生齐读).
师:正因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他才会(指诗的第二句学生齐读.)
师:谁知道佳节在本文指的是哪一天吗
生:九月九日.
师:九月九日又叫什么节
生1:重阳节.
生2:老人节.
生3:登高节.
师:是的.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有登高的习俗,所以又叫登高节.你们还知道哪些节日及这些节日的习俗呢
生1:我知道过春节吃饺子.
生2:我知道中秋节吃月饼.
生3:我知道端午节吃粽子.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知道的这么多!看看课文里是怎么描写重阳节的热闹场面的好吗
生:人们很高兴,很开心.
师:老师说过,我们说话要有根据,你的根据是什么呢
生:"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知道吗
生:好象是扶着老人吧
师:这样说完整吗 就象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带着你们出去游玩时怎么样呢
生:爸爸,妈妈搀扶着爷爷,奶奶,还要拉着我.
师:你说的可真好,这就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可以换个什么词合适呢
生1:高高兴兴.
生2:开开心心.
师:是的.这就是"兴高采烈".当王维看到人们过节这么开心这么愉快,他怎样呢
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用课题里的哪几个字可以说明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呢 生:"倍思亲".
师:知道"倍"的意思吗 生:更加.
师:再把这两段连起来读一读,你读懂了哪两句诗的意思了
生自由朗读课文后齐读第一句诗句.
师:大街上到处洋溢着过节的欢乐气氛,而此时此刻王维却独自一个在他乡无人相伴,他不由得想起了
生:想起了以前在家时与亲人们一起过节的热闹情景.
师:而如今却 生:"天各一方".
师:"天各一方"就是指
生:与亲人相距很远,不在一个地方.
师:此时此刻王维还会想 生1:如果能与兄弟们在一起该多好哇!
生2:如果爸爸,妈妈在身边我就不会这么孤独了.
生3:我要是能回去与亲人们团聚该是多么幸福啊!
师: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说的老师都没能想到.是啊,王维在想念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也会想着他吗 生:一定会.
师:何以这么肯定
生:"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着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这可是王维在心里想的,可能是一厢情愿呢!
生:我们要是平时不在家爸爸,妈妈都会想我们的.
师:这下老师相信了.是啊,我们离开家一段时间后家里的亲人都会想念我们的,何况王维离家两年了,而且还是个孩子呢,家中的亲人一定会思念他的.想着过去的美好时光,看着眼前的欢乐景象,此时此刻王维思绪万千,不由得吟出了(出指全诗让生齐读).
师:想家的滋味好受吗
生:不好受.
师:谁能通过自己朗读这首诗,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王维这种思家的心情呢
找两生声情并茂地读这首诗.
师:诗读得这么有感情把老师都给打动了,能把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生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师提出注意写字事项).
师:孩子们辛苦了!感谢你们与老师这节课愉快的合作,孩子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借来的高兴-------《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 篇16
课时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细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王维的小资料以及重阳节的相关习俗。
2.教师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维是一位唐代的大诗人,他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叫《``````》(学生回答)。对了,课文就是用了诗中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作为课题。指题(学生齐读课题)
2.质疑:那么,看了这句名句,你有什么疑问吗?相机总结学生问题,引出“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
我们一起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解疑
1.讲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a.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从中找出原因,找到后可以同桌相互交流一下,选举一名代表来告诉老师。(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找原因,然后相互合作,商量找准答案进行汇报)
b.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揭示出原因
①15岁离开家乡,来到长安 (小卡片)
②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
③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
④街市一大早就热闹非凡,王维触景生情。(相机让学生插入王维的小资料)
c.同学们找得准确,知道的也不少,那么谁来选择一句有感情的读一读。
相机提问“①15岁离开家乡,来到长安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离乡求学,而且一别就是漫长的两年。你离开过你父母一段日子吗?心情如何?(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的感觉)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见过一次面啊!你还想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的感觉肯定不同了。
(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父母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②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了。人们......”
提问:重阳节这天,大街上很热闹。人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稳重哪个词语看出来?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一个佳节?你也能用“兴高采烈”来说句话吗?(扶老携幼/街市很热闹,人们很开心)
d.王维为什么遇到重阳节就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
e.小结:这些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谁能用一两句话把它讲清楚?
(唐代大诗人王维15岁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已经两年了,恰逢重阳佳节看到人们欢度节日的的情景感到孤单、寂寞,产生了思想之情。)
恩,这也正印证了题目的意思,读题。哪句诗体现了王维的孤单、寂寞?(独在异乡为异客)齐读1、2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呢?具体想了哪些事?
2.讲读第三自然段
a.讨论交流,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b.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讲了什么?(教师简介“插茱萸”。王维除了想到了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四句话。
c.什么叫“天各一方”?(联系前面的资料:指人在不同的地方,而且相隔很远)这些话中有一个省略号,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①表示省略不说了②表示王维思念兄弟的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d其实王维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一个省略号代替。
那么文中哪个词语告诉我们王维想得很多?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讨论:王维还想些什么?兄弟们又会做些什么呢?小组练说。
e小结:你们看,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刻啊,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又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正体现了“倍思亲”啊!(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这种心情文中用哪句话来表达的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a指导朗读“思绪万千”,文中这个词语属于“承上启下”作用。
b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九》这首诗。提问:“九月九日”点明了什么?“忆”是什么意思?(九月初九是农历记日,思念、回忆)“山东”是否我们今天的山东省呢?(讲解山东的意义:华山以东)
(创境)王维在思绪万千时,将浓浓的思念融入了四行诗句中``````(范读古诗)
c联系前面的课文讲讲诗句的意思。
三.总结课文
这篇文章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九》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a回头再解题义。
b用情朗读这首诗,在诗的意境中结束本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