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和超市

2023-11-14

集市和超市 篇1

  一、教材分析:

  《集市和超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经常发生在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同时增长一些生活经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前几册学习时也接触过开放单元,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学生难度不是很大。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集市和超市的生活体验。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亲身观察、参观集市和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以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2、在单元学习时,理解并积累有关商业用语,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活动,使学生懂得购物应该有计划,有方法;

  4、阅读《第一次买东西》,联系自己第一次购物的经历,进行交流;

  5、学会购买东西,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注意语言的训练及积累,从而调动起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6、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的练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社会交往中养成合作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了解经常发生在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同时增长一些生活经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1、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集市和超市;

  2、学生:课前利用休息时间,深入集市和超市进行观察,并做好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六、教学过程:

  (一)、揭示单元主题,引导质疑:

  组织、引导学生亲身观察、参观集市和超市;

  全班交流自己在集市和超市的所见所闻,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单元主题质疑,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归类练习,积累提高:

  1、交流心得,练习对商品进行简单的归类:

  (1)学生在亲身参观、感受集市和超市的景象后,在4人或6人小组里进行参观心得的交流;

  (2)在认识集市和超市中的商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商品进行归类的练习,从而让学生更广泛地积累、了解与学生自己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一些日常商品,如“粮食类”、“副食类”、“文具类”等等;

  2、开展“量词宝宝找妈妈”活动:

  (1)学生在认识、介绍各种商品时,会接触大量的、与物品名称密不可分的量词。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广泛地接触、积累量词;

  (2)开展“量词宝宝找妈妈”活动。帮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充满情趣的进行量词与相关词语的搭配练习;

  3、了解商业专用语和符号,积累词语,拓展提高:

  (1)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商业道德的故事,通过演一演、说一说、讲一讲等形式让学生明白其含义及道理;

  (2)了解商业专用语和符号,积累相关的词语,如:“信用卡”是指银行发给储户的一种代替现款的消费凭证等。

  【点评】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查找的有关内容,生生互动,相互帮助,合作学习。

  (三)、制定购物计划,设计购物清单。

  学生与自己的父母商量制定自己的一次购物计划。通过让学生参与此项开放式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知道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购物应该有计划,明白只有和家人商量购物才能使计划更经济实效;另一方面又可以加深学生与父母的交流,体现亲情与合作,可谓“一举两得”。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合作中,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相关内容。

  (四)、妙笔生花,感悟升华:

  在仔细阅读《第一次买东西》后,学生仿照作者写到的内容,把自己的购物经历试着记叙下来。

  【点评】教师引领学生走入本单元后,放手把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尽情地发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提问、理解、表达。

  (五)、亲身参与,拓展延伸:

  介绍自己购买的一种商品,引导学生注意应按一定的顺序,如由上到下、从里到外等来介绍。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不断升华,层层提高,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活动反思:

  本单元作为一个开放单元,在学习时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作为教师,我们应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们平等的一起探究、一起学习,这样就可以体验到全新的教师角色所给我们带来的欣喜——开放单元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一个“教”字。在活动选择时,我们应该用自己比较丰富的经验,充当学生选题的协助者、引导者;在探究过程中,我们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研究者、发现者、创造者,更是为学生铺路搭桥的组织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与他们一起反思,是他们的支持者、激励者;当活动的研究成果诞生后,我们又是一个真诚的欣赏者,为学生创造展示机会、体验成功快乐的建造者!

集市和超市 篇2

  本单元为开放性单元,主题为“集市和超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经常发生在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同时增长一些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表达、学习交往,提高相应的语文能力。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活动的每个环节,确保活动的实效性。

  一、精心设计,明确活动的目的性

  (1)本单元涉及的相关语文知识有:依据商品名称识字、写字,商品的归类、量词的使用、积累有关商业的词语、制定购物计划、填写购物清单等。为此,我设计了一份《“集市与超市”实践活动表》,将本课学习目标包含其中,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在课上讲明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并重点讲解购物清单的填写方法。

  (2)学生按上述要求,利用双休日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集市或超市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二、课堂交流,突出本单元学习内容

  (1)比“说”。

  课上依据p68页归类练习,将学生分为“粮食类小组”、“副食类小组”、“文具类小组”、“生活用品类小组”、“家电类小组”学生依据小组名称特点进行实践活动结果展示,如“粮食类小组”专门汇报有关粮食的品名、量词、名言等,比一比哪个组说的名称多,量词搭配正确,商业名言知道的多。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2)比“写”。

  在完成口头交流后,当堂再一次让学生完成空表《“集市与超市”实践活动表》的填写,并抽查《购物清单》 ,以检查学生书写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集中处理学习。

  三、将“说”与“写”有机结合,训练表达的有序性

  本单元“畅所欲言”题目《介绍一种你买的商品》而“笔下生花”的题目是《记一次自己购物的经历》。在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教师将这个两个活动进行整合,即将这两个题目先进行“说”的训练,由学生任选一题进行介绍,然后,大家评议他的表达是否清楚、有序,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将物品介绍清楚的方法:要抓住这个物品的形状、大小、质地及特点等,按一定顺序来介绍。而将购物过程介绍清楚的方法是:先说清楚购物的时间、地点、购物环境、你买了什么物品、怎么挑选的、结果怎么样、有什么感受。

  在明确方法的基础上,在小组内选择一个题目,进行第二次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大家评议他的表达是否有序、清楚。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调整自己的表达顺序,并确定一个题目写在作文本上,让学生“笔下生花”。

集市和超市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亲身观察、参观集市和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以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2、在单元学习时,理解并积累有关商业用语,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活动,使学生懂得购物应该有计划,有方法;

  4、阅读《第一次买东西》,联系自己第一次购物的经历,进行交流;

  5、学会购买东西,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注意语言的训练及积累,从而调动起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6、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的练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社会交往中养成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了解经常发生在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同时增长一些生活经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集市和超市;

  2、学生:课前利用休息时间,深入集市和超市进行观察,并做好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教学过程:

  (一)、揭示单元主题,引导质疑:

  组织、引导学生亲身观察、参观集市和超市;

  全班交流自己在集市和超市的所见所闻,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单元主题质疑,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归类练习,积累提高:

  1、交流心得,练习对商品进行简单的归类:

  (1)学生在亲身参观、感受集市和超市的景象后,在4人或6人小组里进行参观心得的交流;

  (2)在认识集市和超市中的商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商品进行归类的练习,从而让学生更广泛地积累、了解与学生自己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一些日常商品,如“粮食类”、“副食类”、“文具类”等等;

  2、开展“量词宝宝找妈妈”活动:

  (1)学生在认识、介绍各种商品时,会接触大量的、与物品名称密不可分的量词。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广泛地接触、积累量词;

  (2)开展“量词宝宝找妈妈”活动。帮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充满情趣的进行量词与相关词语的搭配练习;

  3、了解商业专用语和符号,积累词语,拓展提高:

  (1)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商业道德的故事,通过演一演、说一说、讲一讲等形式让学生明白其含义及道理;

  (2)了解商业专用语和符号,积累相关的词语,如:“信用卡”是指银行发给储户的一种代替现款的消费凭证等。

  【点评】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查找的有关内容,生生互动,相互帮助,合作学习。

  (三)、制定购物计划,设计购物清单:

  学生与自己的父母商量制定自己的一次购物计划。通过让学生参与此项开放式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知道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购物应该有计划,明白只有和家人商量购物才能使计划更经济实效;另一方面又可以加深学生与父母的交流,体现亲情与合作,可谓“一举两得”。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合作中,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相关内容。

  (四)、妙笔生花,感悟升华:

  在仔细阅读《第一次买东西》后,学生仿照作者写到的内容,把自己的购物经历试着记叙下来。

  【点评】教师引领学生走入本单元后,放手把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尽情地发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提问、理解、表达。

  (五)、亲身参与,拓展延伸:

  介绍自己购买的'一种商品,引导学生注意应按一定的顺序,如由上到下、从里到外等来介绍。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不断升华,层层提高,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活动反思:

  本单元作为一个开放单元,在学习时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作为教师,我们应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们平等的一起探究、一起学习,这样就可以体验到全新的教师角色所给我们带来的欣喜——开放单元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一个“教”字。在活动选择时,我们应该用自己比较丰富的经验,充当学生选题的协助者、引导者;在探究过程中,我们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研究者、发现者、创造者,更是为学生铺路搭桥的组织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与他们一起反思,是他们的支持者、激励者;当活动的研究成果诞生后,我们又是一个真诚的欣赏者,为学生创造展示机会、体验成功快乐的建造者!

集市和超市 篇4

  内 容

  第七单元    集市与超市 (第一课时)     备课人:张红梅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1、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情感教育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感情。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重难

  点

  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 前

  准 备

  小黑板、课件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揭示主题

  你去过集市或超市吗?那里是什么样的?

  能说说你第一次去集市或超市的经历与感受吗?

  二、观察图画

  (一)了解农村的基本特点

  1引导学生根据图画,判断这是什么地方?

  2、指名反馈。(农村的集市)

  3、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是农村的?请认真地从图中找一找。

  4、同桌互相交流。

  5、集体反馈。

  (1)周围的房屋及环境。

  (2)人民的衣着。

  (3)有不少的牲畜出现在什么地方‘

  (4)卖的产品。

  6、教师:这是一个农村集市,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观察中了解农村集市。

  (1)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集市。

  (2)时间。

  (3)买卖的产品。

  (4)物品的放置。

  (5购物方式。

  (6)销售方式。

  (三)集市怎样?超市怎样?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凌乱的认识注意引导学生从所在地、商品、买卖双方进行有序整理。

  三、弄清集市和超市的区别。

  从市场所在地、商品及其摆放形式、购物形式、销售形式等方面进行区别。

  四、联系实际

  1、 说说你走访的集市或超市的情景。

  2、 谈谈自己走访的感受和收获。

  内 容

  第七单元    集市与超市 (第二课时)     备课人:张红梅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1、观察课文图二,认识超市,了解超市的特点。

  2、理解并积累相关商业性用语,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情感教育

  联系自己第一次购物的经历进行交流。学会购买东西,培养学

  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注意语言的训练及积累。

  重难

  点

  通过学习与活动,使学生懂得购物应有计划、有方法。认字、写字。

  方法

  自学与讨论相结合

  课 前

  准 备

  课件、相关的照片资料或是图片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观察、讨论,你们了解到集市的哪些知识?

  2、有谁课后还收集了有关的资料呢?给我们大家谈一谈。

  3、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同样可以购物,却和集市有很大不同的地方----超市。

  二、谈话,感知超市的特点

  1、我们班有谁到超市买过东西,或是和爸爸妈妈去过超市?

  2、引导学生自由地谈一谈,对超市的印象。

  3、教师:超市里买东西可方便了,蔬菜、水果、衣服、文具、生活用品都有。那它和我们上节课了解的集市有什么区别呢?

  三、学生观察,了解超市

  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自由观察图画。

  2、学生小组交流,一起完成表格。

  3、集体反馈交流。

  4、教师播放相关的录象,让学生感知超市的特点。

  5、引导学生比较集市和超市的区别。

  四、带学生参观超市。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了解项目

  超市相关表现或是特点

  时间

  地点

  商品种类

  商品摆放

  购物形式

  销售方式

  内 容

  第七单元    集市与超市 (第三课时)     备课人:张红梅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1、完成“日积月累”的教学。

  2、通过自己的实际购物经历,来体会、了解。

  情感教育

  教育学生不断积累有关商品、购物等知识,并提升学生实际购物

  的能力,对语言的组织能力。

  重难

  点

  通过学习与活动,使学生懂得购物应有计划、有方法。

  方法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课 前

  准 备

  实际商品若干、词语卡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 练习归类

  示集市和超市的挂图,在交流的过程中提示学生。例:

  粮食类:白面小麦紫米小米大豆……

  副食类:醋盐花椒味精酱油……

  文具类:铅笔橡皮直尺本子圆规……

  生活用品类:洗衣粉牙膏毛巾洗发水……

  家电类: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电脑……

  二、 使用量词:

  训练时,帮助学生在广泛交流的同时把握其准确性,然后再说一说,再巩固、再记忆。例:

  帽子:一顶帽子一打帽子一箱帽子

  笔:一枝笔一套笔一袋笔一筒笔

  衣服:一件衣服一套衣服一包衣服一箱衣服

  白菜:一棵白菜一斤白菜一堆白菜一碗白菜

  皮鞋:一双皮鞋一只皮鞋一箱皮鞋

  电话;一部电话一台电话一个电话

  雨伞:一把雨伞一箱雨伞一包雨伞

  醋:一瓶醋一斤醋一袋醋一口醋一壶醋一缸醋

  电脑:一台电脑

  台灯:一盏台灯刀:一把刀一套刀

  三、 积累词语:

  买卖公平,诚信为本、买卖不成仁义在、童叟无欺——商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1、读一读。理解它们的意思。

  2、背一背。

  3、交流收集到的更多的商业道德术语。如,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四、 了解商业专业用语和符号

  1、让学生调查了解这些词语和符号的意思。

  2、学生互相交流词语和符号的意思。

  3、老师补充说明:

  专卖店——专门买一种品牌的商品的店子。

  连锁店——一个公司或集团开设的经营业务相关、方式相同的若干个商店。

  消协——消费者协会

  内 容

  第七单元    集市与超市 (第四课时)     备课人:张红梅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1、学习“开卷有益”中的内容《第一次买东西》。

  2、掌握“畅所欲言”-----介绍自己所购买的商品。

  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上独立自

  主的能力。

  重难

  点

  知道购物应该有计划,有方法,掌握购物的注意事项。

  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课 前

  准 备

  课件展示商品若干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和父母商量购物计划

  1、看图:这一家人在干吗?你能给他们出出主意吗?

  2、你和父母商量购物计划吗?为什么?

  3、你会为奶奶买什么礼物?为什么?      

  4、为什么购物应有计划?

  5、请有经验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购物经历和感受。

  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分成四组,每组同学讨论解决一个问题

  2、反馈讨论意见。

  怎么找到需要的商品?——尽快找到指示牌,根据货架上的商品弄明白自己要的商品大概在哪里。礼貌的问营业员。

  cd商场没有,怎么办?——到书店或影象店。是否买书包?——尽量不买计划外的商品。

  付款时注意什么?——计算要找的钱,找的钱即时放好,扣好包,要有防范意识,不要炫耀自己有钱,以免被小偷盯上,作完了事及时回家。

  三、填写购物清单

  1、观察,说说填购物清单要注意些什么? 2、 布置实践活动:利用双休日去和父母购物,购物前和父母一起制定好购物清单。

  四、学习“开卷有益”栏目

  1、学生主阅读短文,扫清文字障碍。

  2、指名分段朗读短文,检查读书情况。

  3、出示自学提纲:

  4、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

  5、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6、有感情地朗读短文,体会良子的购物心情以及心理变化。

  五、学习“畅所欲言”栏目

  1、指名说说你曾经自己买过什么商品?

  2、如果让你将自己购买的商品介绍给大家,你会怎样介绍?

  3、学生开始出示自己带来的部分商品,进行介绍。

  (1)小组内充分发言,并推选出发言出色的同学。

  (2)各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

  内 容

  第七单元    集市与超市 (第五课时)习作   备课人:张红梅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1、写一次购物的经历。

  2、学会如何审题,能把自己的想法如实记录下来。

  情感教育

  通过对文章中事例的欣赏和分析,通过自己的实际购物经历,来

  体会、了解。要写出自己的感受。

  重难

  点

  写自己的一次购物的经历,要写出自己的感受。

  方法

  讲练结合、小组合作

  课 前

  准 备

  优秀范文,课件、购物小票

  师        生        活       动     过      程

  一、审题

  课件示习作要求。

  1、学生理解习作要求。(并不是一定要写第一次,只要是自己购物的经历都可以。)

  2、那么,可以写哪些内容呢?(第一次买东西的经历,买东西时遇到的事情。)

  二、指导写作,明确要求

  1、每位同学都有许许多多的购物经历,有在市场上,有在超市里,还有在路边的小摊上,每次购物的经历总是各不相同的。这篇习作要求大家写自己的一次购物经历,好好想想,当时是和谁一起购物,还是自己单独购物,把购物的经过写具体。

  2、如何把购物的经历写具体呢?首先有交代好为什么去购物,和谁购物,在哪里购物等问题,就是写一件事要交代起因。

  3、当然,购物的经过才是购物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写清楚“怎样购物?”可以写你挑选商品的过程,你是怎样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你还注意到了哪些方面等问题。如果是在市场或小摊上,你还可以写一些“讨价还价”的过程。

  4、最后还可以写一些购物的感受,如,你在第一次购物后有什么收获或感想?你在第一次购物中吸取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那样文章才会更加的充实。

  三、出示习作范文。

  第一次购物的经历

  今天,妈妈烧饭的时候,家里的醋用完了。于是妈妈就大声对我说:“欣楠,你能帮我买瓶醋吗?”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很紧张,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自己买东西,我能做的好吗?

  妈妈给了我五元钱,说买“食鼎天”醋。我接过钱,飞快地跑出家门。刚要过马路,突然想起,老师以前说过,过马路的时候要左右看,等没有车的时候再过,于是我等到马路上没有车了,才跑了过去。

  来到了超市,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人也很多。售货员阿姨问我要什么,我紧张地说:“阿姨,醋----醋----在哪里?”“小朋友第一次来买东西吧?买醋呀,向南走,向右拐一个弯就到了调味区,哪里有很多醋。”“恩,谢谢阿姨。”于是我向着阿姨说的方向走去,这里的东西可真多呀,看的我真是眼花缭乱,差点忘了是去买醋了,到了地点,我接选了一瓶“食鼎天”醋------

  回到家,我把醋交给了妈妈,把第一次购物的经历也告诉了妈妈。略)

  四、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

集市和超市 篇5

  一、精心设计,明确活动的目的性

  (1)本单元涉及的相关语文知识有:依据商品名称识字、写字,商品的归类、量词的使用、积累有关商业的词语、制定购物计划、填写购物清单等。为此,我设计了一份《“集市与超市”实践活动表》,将本课学习目标包含其中,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在课上讲明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并重点讲解购物清单的填写方法。

  (2)学生按上述要求,利用双休日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集市或超市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二、课堂交流,突出本单元学习内容

  (1)比“说”。

  课上依据P68页归类练习,将学生分为“粮食类小组”、“副食类小组”、“文具类小组”、“生活用品类小组”、“家电类小组”学生依据小组名称特点进行实践活动结果展示,如“粮食类小组”专门汇报有关粮食的品名、量词、名言等,比一比哪个组说的名称多,量词搭配正确,商业名言知道的多。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2)比“写”。

  在完成口头交流后,当堂再一次让学生完成空表《“集市与超市”实践活动表》的填写,并抽查《购物清单》,以检查学生书写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集中处理学习。

  三、将“说”与“写”有机结合,训练表达的.有序性

  本单元“畅所欲言”题目《介绍一种你买的商品》而“笔下生花”的题目是《记一次自己购物的经历》。在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教师将这个两个活动进行整合,即将这两个题目先进行“说”的训练,由学生任选一题进行介绍,然后,大家评议他的表达是否清楚、有序,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将物品介绍清楚的方法:要抓住这个物品的形状、大小、质地及特点等,按一定顺序来介绍。而将购物过程介绍清楚的方法是:先说清楚购物的时间、地点、购物环境、你买了什么物品、怎么挑选的、结果怎么样、有什么感受。

  在明确方法的基础上,在小组内选择一个题目,进行第二次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大家评议他的表达是否有序、清楚。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调整自己的表达顺序,并确定一个题目写在作文本上,让学生“笔下生花”。

集市和超市 篇6

  第七单元“集市和超市”是开放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经常发生在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增长一些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而是与学生的经验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了引导学生从社会、家庭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学这一单元时,我设计了“走进厨房,做妈妈的小帮手”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增长学生社会生活能力,从生活中学语文,真正体现新课程提倡的让知识来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活动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一、问妈妈,列计划,做准备

  这个过程是准备阶段,先问妈妈做什么菜,需要哪些原料,再检查冰箱、厨房里都有些什么,还需要购买哪些东西,并作以分类记录。完成这个过程,就要大量地运用数量词,在问、查、记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碰到并运用多种数量词。比如“醋”,学生运用数量词的记录就有:一包醋、 半瓶醋 、一袋醋、一碗醋、 两勺醋 、几滴醋、 一口醋等。其中我班一个学生设计、完成的“小帮手”表格如下:

  这个表格中的数量词全是生活化的,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家庭生活,是学生通过主动的“问”、“查”、“想”、“记”、“做”等实践方式对生活的一种最真切的体验和感受。这些数量词不是生硬的、专业化的菜谱量词,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的,不仅易于掌握,且便于运用。 

  准备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原材料,要想进行详尽的购物记录,分类的问题就摆在了学生面前,这时学生就会自主产生分类的欲望,此时的教学目标指向的再也不是单一的理性生活,是多重生活的结合,是学生可能生活的构建。在这个活动中,大多数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感知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分类不仅有横向的,还有纵向的,横向的大致分为了肉类、蔬菜类、粮油类、副食类等,纵向的如“蔬菜”,就分了茎菜类、叶菜类、花菜类、根菜类、果菜类、菌菜类等。下面是一个学生的购物清单:

  这个表格所体现出来的再也不是独立的科学知识,不是单一的生活模式,不是生硬的分类标准,而是关照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具有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意义。表格中大量运用了多种数量词,这种分类完全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上,对学习赋予了生活的意义。在这个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根据已有感知经验、生活实际分类、整合、再分类。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分类方式也不断生成,这种分类更具生活性、方向感,也更有使用性。

  二、细心看、耐心问、用心悟

  订好了严密的购物计划,就要进行购物实践。这个过程主要是拓展知识,增长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搜集、内化、运用信息等能力。其次感受、体验商业行为中体现的商业道德。

  进行购物是对各个知识点的综合,这个过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在实际商业活动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商业专用语与专业符号,明白他们所表示的意思。主要培养学生用心观察、捕捉信息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将生活中经常运用的商业词、符号收集起来,再留心购物过程中遇到的商业词及商业符号,先根据购物情况判断它们表示的意思继续自己的购物计划,如购物遇麻烦,就耐心问售货员及周围的人,弄清意思。最后学生搜集的结果连我都大吃一惊,因为我对有些符号平时也是视而不见的。学生收集的商业词有购物券、会员卡、甩卖、促销、开张、优惠、上门服务等,商业符号有绿色食品标志,纯棉符号,降价标签,防伪标志,国家免检产品标志等,通过这个活动我才真正理解了课改中“老师是学生似的老师,学生是老师似的学生”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购物的过程,也使学生真正学到了一些购物常识,增长了不少生活知识。一个学生说:我跟妈妈一起到菜市场买菜的时候,我就注意看人们是怎样挑选蔬菜的,再通过问妈妈,问摊主,我懂得了许多购物常识:比如黄瓜要选顶花带刺的,芹菜要选实心的,西红柿有尖的不能买,因为这种西红柿是用了催熟剂的,洋芋要选皮粗的,表皮光滑的辣椒一般不太辣等。

  还有个学生说:我是到超市购物的,我在买东西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了超市中商品的摆放,我发现洗衣粉、洗洁精等日化类商品一般都放在超市的最里边,而毛巾、纸品放在日化用品和副食之间,细想大多数超市是这样摆放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摆放?等我走到日化区时,一股浓浓的味道冲过来,这时我才豁然洞开,这样摆放肯定是因为日化类商品有化学味,跟食品放在一起会产生异味,后来我又去问了售货员阿姨,阿姨肯定了我的答案。那时,我简直太兴奋了,知识的获得原来这么简单,就是肯想敢问。

  这个过程的主要任务之二就是让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学会购物,获取新知识,体验购物实践中渗透的商业道德。

  没有亲身的实践,所谓的商业道德只是远离学生的空洞说教,学生既感受不到它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去遵守了。但亲身体验、感悟到的商业道德会从内心震撼学生,让其产生自主遵守的愿望,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有个学生说:我在跟家人买胡萝卜的时候,摊主也热情地帮我们挑选,当时我还挺感激他的,可回到家才发现,摊主给我们挑的胡萝卜上边都有黑疤,原来他趁我们不注意,将卖不出去的坏萝卜装给了我们,气得我跟妈妈说再也不到他那儿买菜了。我想如果他一直这么欺骗顾客,以后人们肯定也不会买他的菜了。这件事使我明白了诚实讲信用对做生意来说是多么重要啊,诚信简直就是商业的生命,只有诚信才能赢得顾客,才能使他们长久地生存。

  这些感受、体验是多么深刻啊!无需讲解,学生自通。通过购物实践,学生明白了许多商业道德,亲身的感受跟生硬的说教取得的效果是无法比的。亲身的感受也使学生懂得了遵守商业道德的重要性。

  这个活动注重了对每个学生健全的价值观、发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了社会实践,明白了怎样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学会了认知,学会了做事,学会了思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了积极探究和发现学习,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又统一、发展、生成了学生的认知。

集市和超市 篇7

  预习提示

  1、自己认真看图,看懂两幅图意。

  2、阅读语文天地各类型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亲身观察、参观集市和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以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2、在单元学习时,理解并积累有关商业用语,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活动,使学生懂得购物应该有计划,有方法;

  4、阅读《第一次买东西》,联系自己第一次购物的经历,进行交流;

  5、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的练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社会交往中养成合作的良好品质。

  学情分析:我校处于丘陵地区学校,对于集市非常了解,同样因离华阳很近,所以接触大型超市的机会也很多,对于本课内容,孩子们并不陌生,老师带着他们回忆自己了解的集市和超市,并从中归纳总结并积累相关知识。这些贴近孩子们生活,孩子们有兴趣容易了解和积累。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了解经常发生在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同时增长一些生活经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集市和超市;

  2 、学生:课前利用休息时间,深入集市和超市进行观察,并做好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购物场所。

  1、孩子们通过你们收集资料和亲身体验,我们一般上哪儿购物?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购物呢?(学生回答)

  2、读一读相关词语。(集市、超市、专卖店、连锁店、购物中心、农贸市场、跳蚤市场、商业大厦、购物广场)

  二、了解集市和超市。

  1、提前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或者跟爷爷奶奶去集市买东西,并作好记录。(可以拍照片,可以录像,也可以自己用笔记录。)

  2、准备好各自的准备资料,全班交流自己在集市和超市的所见所闻。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资料。

  3、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单元主题质疑,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归类练习,积累提高:

  1、交流购物心得,练习对商品进行简单的归类:

  (1)学生在亲身参观、感受集市和超市的景象后,在小组里进行参观心得的交流。

  (2)你怎样快速的找到你想要的物品?

  在认识集市和超市中的商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商品进行归类的练习,从而让学生更广泛地积累、了解与学生自己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一些日常商品,如“粮食类”、“副食类”、“文具类”等等;完成语文天地中有关习题。

  2、开展“量词宝宝找妈妈”活动:

  (1)学生在认识、介绍各种商品时,会接触大量的、与物品名称密不可分的量词。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广泛地接触、积累量词;

  (2)开展“量词宝宝找妈妈”活动。帮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充满情趣的进行量词与相关词语的搭配练习;

  3、支付方式

  1、超市选好东西了,我们可以回家了吧!(要付钱)对了,上哪儿付钱啊?(收银台)。请问,老师可以选择哪种支付方式?为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词语:信用卡、刷卡、发票、打折、零钱。(读一读)

  4、买完东西还要注意什么吗?(购物小票或者发票)

  四、制定购物计划,设计购物清单。

  放学回家与自己的父母商量制定自己的一次购物计划。通过让学生参与此项开放式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知道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购物应该有计划,明白只有和家人商量购物才能使计划更经济实效;另一方面又可以加深学生与父母的交流,体现亲情与合作,可谓“一举两得”。下一节语文课我们再来看看孩子们的购物清单,看谁最会购物。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集市和超市》这一单元,了解了商品的大致分类和形容商品的名量词,懂得了购物前最好制定购物计划,这样,我们的购物才会合理、有序。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生活中经常运用的商业词语或者符号,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下课。 教后反思:

  确定这个主题源自于三年级语文的开放单元《集市和超市》,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而我校又靠近张林菜市场,在校门口有一个较大的集市以及一些小型的超市,这是个很有利的.条件,所以我决定把集市和超市这个内容挖掘出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题材。在活动中我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进行一次购物实践,同时以小小侦探家的身份分组对集市和超市进行调查,让学生通过调查对集市和超市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交流购物时的一些注意事项,让学生在调查及购物活动中学会一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借以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感情。

  在课堂上,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把他们在调查中的发现及购物时的一些切身体会与同学进行交流。但由于我对这堂课的目标定位不是很明确,导致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的一些生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

集市和超市 篇8

  一. 教学内容:

  1、本单元主题:集市和超市

  2、学习的课文:开放单元

  二.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词语句子:学习有关集市超市的词语。

  2、阅读:《第一次买东西》。

  (能力目标):

  口语交际:创设一定情景,在情景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介绍自己去超市的经历。

  写话:记一次自己去超市购物的经历。

  三. 学法和习惯:

  1、考虑分类学习词语。

  2、学习词语。

  3、商量购物计划。

  4、制定自己购物计划。

  四. 单元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

  五. 和老师一起学:

  1、回忆:

  把你想到的东西分分类:

  a、粮食类:大米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b、副食类:酱油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c、文具类:铅笔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d、生活用品类:肥皂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e、家电类:电饭锅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2、照样子说一说。

  一块饼干              一包饼干              一千克饼干

  (1)先读一读,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说一说。

  (3)你能照样子再说说吗?

  帽子        笔           醋           白菜              皮鞋

  雨伞        衣服       台灯       刀                  电话

  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说?

  3、读一读。

  买卖公平                            诚信为本

  买卖不成仁义在           童叟无欺

  (1)读一读这几个词语。

  (2)你明白它们的意思吗?自己说一说。

  (3)再读一读。

  4、你知道下列词语、符号表示的意思吗?

  $     3.15        ¥

  (1)说一说,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2)课下讲给父母听,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的意思的?

  5、到市场购物,说说冬冬应该怎样做?

  (1)怎么能够找到需要的商品?

  (2)想买的cd盘,商场没有,怎么办?

  (3)发现了一个小书包,很喜欢,但是原本没打算买书包,你该怎么办?

  (4)付款时应该注意什么?

  拓展:你去超市的时候还遇到过什么问题,你是怎么处理的?

  6、介绍一种你买的商品,想一想,怎样把它介绍清楚。

  7、介绍自己的购物经历。

  8、展示自己的购物清单,介绍和父母的购物计划。

  9、朗读《第一次买东西》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一、看看你能写几个

  a、粮食类:大米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b、副食类:酱油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c、文具类:铅笔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d、生活用品类:肥皂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e、家电类:电饭锅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二、先说,再巩固,后记忆

  帽子:一顶帽子    一打帽子              一箱帽子              一摞帽子

  笔:一支笔           一杆笔           一套笔           一袋笔           一桶笔

  衣服:一件衣服    一套衣服              一包衣服              一箱衣服

  白菜:一棵白菜    一斤白菜              一堆白菜              一碗白菜

  皮鞋:一双皮鞋    一只皮鞋              一箱皮鞋

  电话:一部电话    一台电话              一个电话

  雨伞:一把雨伞    一箱雨伞              一包雨伞

  醋:一瓶醋           一斤醋           一袋醋           一口醋           一壶醋           一缸醋

  电脑:一台电脑           一部电脑

  台灯:一盏台灯           一组台灯

  刀:一把刀                  一套刀

  三、积累这些词语

  买卖公平              诚信为本              买卖不成仁义在           童叟无欺

集市和超市 篇9

  《语文课程规范》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资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教授《集市和超市》这一开放的单元时,我充沛利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设计了如下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并在具体的实施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活动1比较超市和集市的区别

  活动过程:

  1.利用休息日到超市去观察。

  2.搜集有关集市资料。

  3.结合文中插图和所搜集资料,比较集市与超市的区别。

  并完成以下表格。

  4.全班交流,根据交流情况,重点指导集市特点。(因为集市对于城市小朋友而言比较陌生)。

  活动说明:学生通过观察超市,搜集有关集市资料,对二者不同有了初步的认识,再通过比较对二者的区别有了系统的了解。在此活动中,不只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勤于观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活动2安排“卖场”

  活动过程:

  1.全班交流超市货物的摆放形式和特点。

  2.出示一卖场平面图。

  3.学生小组合作以管理者身份安排“卖场”。(要将每一类商品中具体有些什么货物填写清楚)。

  4.全班交流评比,看哪个组安排的最合理。

  活动说明:在认识超市商品的摆放形式和特点后,进一步对商品进行归类练习,从而让学生更广泛地积累,了解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一些日常商品,在写商品名称的同时,又进行了渗透性识字。

  活动3设计“购物计划”

  活动过程:

  1.出示冬冬家本周购物计划表,观察计划中有哪些项目。

  2.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购物要有计划。

  (2)你和家长商量过购物计划吗?

  (3)假如你想买一件物品,应怎样和家长提出?

  3.全班交流。(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购物一定要根据家里是否需要,经济接受能力等来做计划,自身购买物品时,要尊重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4.作业:和家长一起制定下周购物计划。

  活动说明:通过让学生参与制定家庭购物计划,使他们知道平时生活中购物应有计划,也明白只有和家人一起购物,才干使计划更经济更实效。

  活动4 填写“购物清单”

  活动过程:

  1.课前和家长一起填写购物清单,对于没有列在计划之内所买的物品应在备注中说明。

  2.小组交流,对购物清单进行说明。(重点看量词应用是否正确。例:我家在本周买了两箱牛奶、三斤苹果……)

  3.全班交流,练习正确使用量词。

  活动说明:有“计划”就应有“总结”,填写购物清单的过程即是对购物计划的一个检查。(是否按计划购物,是否买了计划之外的物品,为什么等等)。从中可让学生明确家长每周开支也是比较大的.,我们应尽量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不购买不需要的物品。在交流中也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活动5查资料了解“商品专用语和符号”

  活动过程:

  1.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以下词语、符号表示的意思。

  专买店 连锁店 “消协”

  “打折” 信用卡 “3?15”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全班交流,根据交流情况,教师对学生说不清的地方予以讲解即可。

  活动说明:让学生动手“查”,在现有工具书查不到的情况下,学生会“问”,问后还要组织语言写,此活动既培养学生“动手查”又训练了学生“用脑写”。

  活动6了解、积累商业用语

  活动过程:

  1.小组合作讨论理解以下词语和句子。

  买卖不成仁义在买卖公平

  诚信为本童叟无欺

  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给予指正。

  3.作业:课后搜集有关商业用语,(特别是家长做生意的可多写几个。)

  活动说明:从文中所提供的内容入手,让学生知道做生意要讲商业道德,要遵守“规则”,再查找这方面的资料进行积累。在理解这些内容时可对学生渗透品德教育:做生意的这些大道理对我们做小事也很重要,是做人做事胜利的根本。

  教学反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凭口耳授受,只在纸上讨学问是不够的,以上几个实践活动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学生积极性很高。在手脑并用中,不只使学生尝到了学语文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在渗透性识字中(各个活动中都涵盖着渗透性识字),又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所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集市和超市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让学生对集市和超市的特点有所了解,知道购买物品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学会独立购物。

  2、在对集市和超市的调查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前期准备:

  1、组成活动小组开展调查活动讨论分析调查记录,提出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2、进行一次购物实践。

  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是购物小能手

  1、谈话导入

  2、学生交流各自的购物过程。

  3、小结:通过刚才这几位同学的交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购物经历都不一样。比如说地点,有的同学在超市里面买的,有的在集市上买的。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都选择到超市去买东西,这是为什么呢?集市和超市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班的同学都当了一回小侦探,参与调查了这两个地方,现在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学生分别汇报超市和集市商品的种类、摆放、营业时间及他们细心观察后的发现。)

  活动二:我们的调查

  1、五个活动小组的同学汇报各自的调查结果。

  2、第一活动小组和第二小组的同学都认真进行调查,他们的发现不太一样,但也有相同的地方,就是他们都发现这两个地方的商品是分类摆放的。知道这些商品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吗?

  3、学生讨论交流。

  4、师小结。

  是啊,这些售货员为了让大家能更快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把所卖的商品分类摆放。如果大家了解了商品的分类情况及摆放位置,就能给我们的购物带来很大的帮助。

  5、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对集市和超市的特点进行小结。(填写汇总表)

  6、同学们都是热爱生活,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孩子。尤其是观察后还有自己的发现,真是好样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超市与集市对比,确实更为方便,购买时可以节省时间,卫生也比较好,难怪同学们都喜欢逛超市,但相对来说,价钱也会稍微高一些。因此,同学们在购买东西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地点。

  活动三:购物知多少

  购物时除了要选择恰当的地点外,还需注意些什么呢?

  1、学生讨论购物时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发言。

  3、针对板书列表进行总结,全班齐读购物注意事项。

  1)、要选择恰当的地点;

  2)、注意索取发票及购物小票;

  3)、购买食品时还应注意查看商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不要买三无产品,即无厂名、厂址、标识。

  4)、在集市上买东西要到固定摊位买,一旦发生问题可以直接找到人。

  5)、购买商品时,要看清商标上的价格,在商品实用、价格相仿的情况下,要挑选质量过关、造型美观的商品。

  活动四:活动延伸

  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如何进行购物,相信同学们都学有所得。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再进行一次购物实践。

  教后反思:

  确定这个主题源自于三年级语文的开放单元《集市和超市》,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而我校又靠近张林菜市场,在校门口有一个较大的集市以及一些小型的超市,这是个很有利的条件,所以我决定把集市和超市这个内容挖掘出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题材。在活动中我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进行一次购物实践,同时以小小侦探家的身份分组对集市和超市进行调查,让学生通过调查对集市和超市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交流购物时的一些注意事项,让学生在调查及购物活动中学会一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借以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感情。

  在课堂上,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把他们在调查中的发现及购物时的一些切身体会与同学进行交流。但由于我对这堂课的目标定位不是很明确,导致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的一些生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

集市和超市 篇11

  7 集市和超市

  活动要求:

  1、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经常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增长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 揭示主题

  你去过集市或超市吗?那里是什么样的?

  能说说你第一次去集市或超市的经历与感受吗?

  二、 观察图画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集市怎样?超市怎样?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凌乱的认识注意引导学生从所在地、商品、买卖双方进行有序整理。

  三、 弄清集市和超市的区别。

  从市场所在地、商品及其摆放形式、购物形式、销售形式等方面进行区别。

  四、 联系实际

  1、 说说你走访的集市或超市的情景。

  2、 谈谈自己走访的感受和收获。

  语文天地七

  教学要求:

  1、理解并积累相关商业性用语,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学习与活动,使学生懂得购物应有计划、有方法。

  3、联系自己第一次购物的经历进行交流。学会购买东西,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注意语言的训练及积累。

  4、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练习,使学生学会在学习和社会交往中养成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练习归类

  出示集市和超市的挂图,在交流的过程中提示学生。例:

  粮食类:白面小麦紫米小米大豆……

  副食类:醋盐花椒味精酱油……

  文具类:铅笔橡皮直尺本子圆规……

  生活用品类:洗衣粉牙膏毛巾洗发水……

  家电类: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电脑……

  二、 使用量词:

  训练时,帮助学生在广泛交流的同时把握其准确性,然后再说一说,再巩固、再记忆。例:

  帽子:一顶帽子一打帽子一箱帽子

  笔:一枝笔一套笔一袋笔一筒笔

  衣服:一件衣服一套衣服一包衣服一箱衣服

  白菜:一棵白菜一斤白菜一堆白菜一碗白菜

  皮鞋:一双皮鞋一只皮鞋一箱皮鞋

  电话;一部电话一台电话一个电话

  雨伞:一把雨伞一箱雨伞一包雨伞

  醋:一瓶醋一斤醋一袋醋一口醋一壶醋一缸醋

  电脑:一台电脑

  台灯:一盏台灯刀:一把刀一套刀

  三、 积累词语:

  买卖公平,诚信为本、买卖不成仁义在、童叟无欺——商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1、 读一读。理解它们的意思。

  2、 背一背。

  3、 交流收集到的更多的商业道德术语。如

  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四、 了解商业专业用语和符号

  1、让学生调查了解这些词语和符号的意思。

  2、学生互相交流词语和符号的意思。

  3、老师补充说明:

  专卖店——专门买一种品牌的商品的店子。

  连锁店——一个公司或集团开设的经营业务相关、方式相同的若干个商店。

  消协——消费者协会

  打折——照原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价的十分之几叫几折。如原价十元,现价九元,叫打九折。

  信用卡——银行发给储户的一种代替现款的消费凭证。

  “3.15”——消费者权益日。

  ¥——人民币符号$——美元符号

  第二课时

  一、 和父母商量购物计划

  1、看图:这一家人在干吗?你能给他们出出主意吗?

  2、你和父母商量购物计划吗?为什么?

  3、你会为奶奶买什么礼物?为什么?

  4、为什么购物应有计划?

  5、请有经验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购物经历和感受。

  二、 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 分成四组,每组同学讨论解决一个问题

  2、 反馈讨论意见。

  怎么找到需要的商品?——尽快找到指示牌,根据货架上的商品弄明白自己要的商品大概在哪里。礼貌的问营业员。

  cd商场没有,怎么办?——到书店或影象店。

  是否买书包?——尽量不买计划外的商品。

  付款时注意什么?——计算要找的钱,找的钱即时放好,扣好包,要有防范意识,不要炫耀自己有钱,以免被小偷盯上,作完了事及时回家。

  三、 填写购物清单

  1、 观察,说说填购物清单要注意些什么?

  (物品名称、价格、数量、金额、汇总计算)

  2、 布置实践活动:利用双休日去和父母购物,购物前和父母一起制定好购物清单。

  第三课时

  一、 自渎课文

  1、 学生自由读短文,读通顺,标出不认识的字。

  膝盖,膝xi不要读成qi

  2、 说说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3、 你从良子身上学到了什么?

  4、 讨论:如果妈妈让你一个人去买东西,你知道该怎么做吗?

  第一, 要当心路上的车子;第二,千万不要把钱弄丢了;第三,买东西时,声音要大;第四,别忘了找钱。

  5、 分角色读短文

  6、 小组表演良子独自买东西的过程。

  二、 说说你自己第一次买东西的经历。

  第四课时

  一、口语表达

  1、 出示自己买的商品,观察这个物品的形状、大小、质地、其他特点。

  2、 抽一学生上台介绍,大家评议他的表达是否准确、清楚、有序。

  3、 分小组交流。要求:

  (1) 说话的声音要大

  (2) 把商品介绍清楚,话要说得完整连贯。

  (3) 说话要有顺序。

  4、 推选代表全班边展示边介绍。大家再次评议。

  二、 亲身体验,没有买过东西的同学去买东西,在买东西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注意体验。

  第五课时

  一、 回忆《第一次买东西》中良子的经历。

  二、 说说自己的做法,有什么感受,周围人有什么反映。

  三、 提示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说,注意要有条理。

  四、 学生打好初步提纲:去买——买(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周围人反映)——买回(感受)

  五、 学生间先说一说,然后用笔写下来。

  六、金钥匙阅读说明书

  1、 发动学生带说明书到校,互相交流。

  2、 按金钥匙中的提示:阅读“使用说明”和“注意”,看青食品和物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3、 说说看说明书的必要性,体会说明书的语言特点。

集市和超市 篇12

  之一

  佚名

  活动要求:

  1、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经常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增长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活动过程 :

  一、 揭示主题

  你去过集市或超市吗?那里是什么样的?

  能说说你第一次去集市或超市的经历与感受吗?

  二、 观察图画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集市怎样?超市怎样?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凌乱的认识注意引导学生从所在地、商品、买卖双方进行有序整理。

  三、 弄清集市和超市的区别。

  从市场所在地、商品及其摆放形式、购物形式、销售形式等方面进行区别。

  四、 联系实际

  1、 说说你走访的集市或超市的情景。

  2、 谈谈自己走访的感受和收获。

集市和超市 篇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教授《集市和超市》这一开放的单元时,我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设计了如下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并在具体的实施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活动1比较超市和集市的区别

  活动过程:

  1.利用休息日到超市去观察。

  2.搜集有关集市资料。

  3.结合文中插图和所搜集资料,比较集市与超市的区别。

  并完成以下表格。

  4.全班交流,根据交流情况,重点指导集市特点。(因为集市对于城市孩子而言比较陌生)。

  活动说明:学生通过观察超市,搜集有关集市资料,对二者不同有了初步的认识,再通过比较对二者的区别有了系统的了解。在此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勤于观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活动2布置“卖场”

  活动过程:

  1.全班交流超市货物的摆放形式及特点。

  2.出示一卖场平面图。

  3.学生小组合作以管理者身份布置“卖场”。(要将每一类商品中具体有些什么货物填写清楚)。

  4.全班交流评比,看哪个组布置的最合理。

  活动说明:在认识超市商品的摆放形式和特点后,进一步对商品进行归类练习,从而让学生更广泛地积累,了解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一些日常商品,在写商品名称的同时,又进行了渗透性识字。

  活动3设计“购物计划”

  活动过程:

  1.出示冬冬家本周购物计划表,观察计划中有哪些项目。

  2.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购物要有计划。

  (2)你和父母商量过购物计划吗?

  (3)如果你想买一件物品,应怎样和父母提出?

  3.全班交流。(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购物一定要根据家里是否需要,经济承受能力等来做计划,自己购买物品时,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

  4.作业:和父母共同制定下周购物计划。

  活动说明:通过让学生参与制定家庭购物计划,使他们知道平时生活中购物应有计划,也明白只有和家人一起购物,才能使计划更经济更实效。

  活动4 填写“购物清单”

  活动过程:

  1.课前和家长一起填写购物清单,对于没有列在计划之内所买的物品应在备注中说明。

  2.小组交流,对购物清单进行说明。(重点看量词应用是否正确。例:我家在本周买了两箱牛奶、三斤苹果……)

  3.全班交流,练习正确使用量词。

  活动说明:有 “计划”就应有“总结”,填写购物清单的过程即是对购物计划的一个检查。(是否按计划购物,是否买了计划之外的物品,为什么等等)。从中可让学生明确家长每周开支也是比较大的,我们应尽量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不购买不需要的物品。在交流中也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活动5查资料了解“商品专用语和符号”

  活动过程:

  1.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以下词语、符号表示的意思。

  专买店    连锁店    “消协”        

  “打折”  信用卡  “3?15”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全班交流,根据交流情况,教师对学生说不清的地方予以讲解即可。

  活动说明:让学生动手“查”,在现有工具书查不到的情况下,学生会“问”,问后还要组织语言写,此活动既培养学生“动手查”又训练了学生“用脑写”。

  活动6了解、积累商业用语

  活动过程:

  1.小组合作讨论理解以下词语和句子。

  买卖不成仁义在买卖公平

  诚信为本童叟无欺

  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给予指正。

  3.作业:课后搜集有关商业用语,(特别是家长做生意的可多写几个。)

  活动说明:从文中所提供的内容入手,让学生知道做生意要讲商业道德,要遵守“规则”,再查找这方面的资料进行积累。在理解这些内容时可对学生渗透品德教育:做生意的这些大道理对我们做小事也很重要,是做人做事成功的根本。

  课后反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凭口耳授受,只在纸上讨学问是不够的,以上几个实践活动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学生积极性很高。在手脑并用中,不仅使学生尝到了学语文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在渗透性识字中(各个活动中都涵盖着渗透性识字),又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集市和超市 篇14

  一、本单元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前几册学习时也接触过开放单元,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学生难度不是很大。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集市和超市的生活体验。

  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集市和超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为开放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经常发生在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同时增长一些生活经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亲身观察、参观集市和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以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2、在单元学习时,理解并积累有关商业用语,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活动,使学生懂得购物应该有计划,有方法;

  4、阅读《第一次买东西》,联系自己第一次购物的经历,进行交流;

  5、学会购买东西,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注意语言的训练及积累,从而调动起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6、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的练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社会交往中养成合作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了解经常发生在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同时增长一些生活经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1、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集市和超市;

  2、学生:课前利用休息时间,深入集市和超市进行观察,并做好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六、教学过程:

  (一)、揭示单元主题,引导质疑:

  组织、引导学生亲身观察、参观集市和超市;

  全班交流自己在集市和超市的所见所闻,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单元主题质疑,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归类练习,积累提高:

  1、交流心得,练习对商品进行简单的归类:

  (1)学生在亲身参观、感受集市和超市的景象后,在4人或6人小组里进行参观心得的交流;

  (2)在认识集市和超市中的`商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商品进行归类的练习,从而让学生更广泛地积累、了解与学生自己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一些日常商品,如“粮食类”、“副食类”、“文具类”等等;

  2、开展“量词宝宝找妈妈”活动:

  (1)学生在认识、介绍各种商品时,会接触大量的、与物品名称密不可分的量词。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广泛地接触、积累量词;

  (2)开展“量词宝宝找妈妈”活动。帮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充满情趣的进行量词与相关词语的搭配练习;

  3、了解商业专用语和符号,积累词语,拓展提高:

  (1)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商业道德的故事,通过演一演、说一说、讲一讲等形式让学生明白其含义及道理;

  (2)了解商业专用语和符号,积累相关的词语,如:“信用卡”是指银行发给储户的一种代替现款的消费凭证等。

  【点评】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查找的有关内容,生生互动,相互帮助,合作学习。

  (三)、制定购物计划,设计购物清单。

  学生与自己的父母商量制定自己的一次购物计划。通过让学生参与此项开放式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知道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购物应该有计划,明白只有和家人商量购物才能使计划更经济实效;另一方面又可以加深学生与父母的交流,体现亲情与合作,可谓“一举两得”。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合作中,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相关内容。

  (四)、妙笔生花,感悟升华:

  在仔细阅读《第一次买东西》后,学生仿照作者写到的内容,把自己的购物经历试着记叙下来。

  【点评】教师引领学生走入本单元后,放手把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尽情地发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提问、理解、表达。

  (五)、亲身参与,拓展延伸:

  介绍自己购买的一种商品,引导学生注意应按一定的顺序,如由上到下、从里到外等来介绍。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不断升华,层层提高,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集市和超市 篇15

  本单元为开放性单元,主题为“集市和超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经常发生在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同时增加一些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表达、学习交往,提高相应的语文能力。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活动的每个环节,确保活动的实效性。

  一、精心设计,明确活动的目的性

  (1)本单元涉和的相关语文知识有:依据商品名称识字、写字,商品的归类、量词的使用、积累有关商业的词语、制定购物计划、填写购物清单等。为此,我设计了一份《“集市与超市”实践活动表》,将本课学习目标包括其中,以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在课上讲明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并重点讲解购物清单的填写方法。

  (2)学生按上述要求,利用双休日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集市或超市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二、课堂交流,突出本单元学习内容

  (1)比“说”。

  课上依据P68页归类练习,将学生分为“粮食类小组”、“副食类小组”、“文具类小组”、“生活用品类小组”、“家电类小组”学生依据小组名称特点进行实践活动结果展示,如“粮食类小组”专门汇报有关粮食的品名、量词、名言等,比一比哪个组说的名称多,量词搭配正确,商业名言知道的多。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2)比“写”。

  在完成口头交流后,当堂再一次让学生完成空表《“集市与超市”实践活动表》的填写,并抽查《购物清单》 ,以检查学生书写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集中处置学习。

  三、将“说”与“写”有机结合,训练表达的有序性

  本单元“畅所欲言”题目《介绍一种你买的`商品》而“笔下生花”的题目是《记一次自身购物的经历》。在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教师将这个两个活动进行整合,即将这两个题目先进行“说”的训练,由学生任选一题进行介绍,然后,大家评议他的表达是否清楚、有序,在充沛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将物品介绍清楚的方法:要抓住这个物品的形状、大小、质地和特点等,按一定顺序来介绍。而将购物过程介绍清楚的方法是:先说清楚购物的时间、地点、购物环境、你买了什么物品、怎么挑选的、结果怎么样、有什么感受。

  在明确方法的基础上,在小组内选择一个题目,进行第二次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大家评议他的表达是否有序、清楚。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调整自身的表达顺序,并确定一个题目写在作文本上,让学生“笔下生花”。

集市和超市 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亲身观察、参观集市和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以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2、在单元学习时,理解并积累有关商业用语,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活动,使学生懂得购物应该有计划,有方法;

  4、阅读《第一次买东西》,联系自己第一次购物的经历,进行交流;

  5、学会购买东西,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注意语言的训练及积累,从而调动起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6、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的练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社会交往中养成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社会,了解经常发生在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同时增长一些生活经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集市和超市;

  2、学生:课前利用休息时间,深入集市和超市进行观察,并做好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教学过程:

  (一)揭示单元主题,引导质疑:

  组织、引导学生亲身观察、参观集市和超市;

  全班交流自己在集市和超市的所见所闻,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单元主题质疑,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归类练习,积累提高:

  1、交流心得,练习对商品进行简单的归类:

  (1)学生在亲身参观、感受集市和超市的景象后,在4人或6人小组里进行参观心得的交流;

  (2)在认识集市和超市中的商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商品进行归类的练习,从而让学生更广泛地积累、了解与学生自己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一些日常商品,如“粮食类”、“副食类”、“文具类”等等;

  2、开展“量词宝宝找妈妈”活动:

  (1)学生在认识、介绍各种商品时,会接触大量的、与物品名称密不可分的量词。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广泛地接触、积累量词;

  (2)开展“量词宝宝找妈妈”活动。帮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充满情趣的进行量词与相关词语的搭配练习;

  3、了解商业专用语和符号,积累词语,拓展提高:

  (1)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商业道德的故事,通过演一演、说一说、讲一讲等形式让学生明白其含义及道理;

  (2)了解商业专用语和符号,积累相关的词语,如:“信用卡”是指银行发给储户的一种代替现款的消费凭证等。

  【点评】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查找的有关内容,生生互动,相互帮助,合作学习。

  (三)制定购物计划,设计购物清单:

  学生与自己的父母商量制定自己的一次购物计划。通过让学生参与此项开放式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知道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购物应该有计划,明白只有和家人商量购物才能使计划更经济实效;另一方面又可以加深学生与父母的交流,体现亲情与合作,可谓“一举两得”。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合作中,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相关内容。

  (四)妙笔生花,感悟升华:

  在仔细阅读《第一次买东西》后,学生仿照作者写到的内容,把自己的购物经历试着记叙下来。

  【点评】教师引领学生走入本单元后,放手把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尽情地发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提问、理解、表达。

  (五)亲身参与,拓展延伸:

  介绍自己购买的一种商品,引导学生注意应按一定的顺序,如由上到下、从里到外等来介绍。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不断升华,层层提高,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集市和超市 篇17

  活动要求:

  1、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经常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增长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揭示主题

  你去过集市或超市吗?那里是什么样的?

  能说说你第一次去集市或超市的经历与感受吗?

  二、观察图画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集市怎样?超市怎样?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凌乱的认识注意引导学生从所在地、商品、买卖双方进行有序整理。

  三、弄清集市和超市的`区别。

  从市场所在地、商品及其摆放形式、购物形式、销售形式等方面进行区别。

  四、联系实际

  1、说说你走访的集市或超市的情景。

  2、谈谈自己走访的感受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