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教学案例评析 篇1
[教学片断一]
师:小朋友,在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魏国有这么一位历史人物(出示西门豹的简介)西门是他的姓,豹是他的名,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西门豹是一位好官。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跟随西门豹大人去邺地考察,然后写一份调查报告,你们愿意吗?齐读课题。
[评析]:
设计调查报告形式的学生作业,这本身就很有创造性。第一课时的作业许多时候就是抄抄写写,训练的思维含量和对儿童创新意识的触发都是十分微弱的。林亚华老师用学生的调查报告的呈现展示为导入,在展示交流中逐步聚焦,让学生明白本堂课自主探索的主题,无疑是一个充满新意的设计。
[教学片断二]
老师抽读课文第一段,出示调查报告
师:刚才你们跟随西门豹大人来到邺地,沿途看到了哪些景象?
西门豹大人从当地一位老爷爷了解到造成人烟稀少、天地荒芜的原因是什么?轻声读老大爷回答的内容,以一句话概括出西门豹了解到的情况。
生:(1)“河伯娶媳妇”造成了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以巫婆和官绅为首骗钱害人。
(3)穷人的孩子受害最深。
(4)漳河没有发过大水,反而年年闹旱灾。
师:用四个字的词来概括。
生:天灾人祸。
(学生交流的同时,老师板书填写调查报告)
[评析]:
在倡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时候,一点也不能放松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个以调查报告为内容的导入,不仅起到了引入研究主题的作用,还自然恰当地进行了成功的概括训练。
[教学片断三]
师:西门豹权力不是很大吗?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不就行了嘛!西门豹为什么不这么做?你觉得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接下去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是抓住西门豹的话来体会他做法的巧妙的。的确,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那么,他当时是以怎样的口吻说这些话的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些句子,然后再在这些句子中选一句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好好读读,读出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出示西门豹的话)
学生自由读,然后老师抽读。读得好的让其他学生跟读。
[评析]:
研究性学习要让大多数学生得益,就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能说会道,而必须把精力花在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读写练习上。老师抓住课文中西门豹说的三个重点句,让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读出感觉来,读出味道来。用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把各自研究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大家听得如痴如醉。此处成为教学的又一亮点。西门豹不仅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而且还教育了老百姓,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
《西门豹》教学案例评析 篇2
[教学片断一]
师:小朋友,在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魏国有这么一位历史人物(出示西门豹的简介)西门是他的姓,豹是他的名,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西门豹是一位好官。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跟随西门豹大人去邺地考察,然后写一份调查报告,你们愿意吗?齐读课题。
[评析]:
设计调查报告形式的学生作业,这本身就很有创造性。第一课时的作业许多时候就是抄抄写写,训练的思维含量和对儿童创新意识的触发都是十分微弱的。老师用学生的调查报告的呈现展示为导入,在展示交流中逐步聚焦,让学生明白本堂课自主探索的主题,无疑是一个充满新意的设计。
[教学片断二]
老师抽读课文第一段,出示调查报告
师:刚才你们跟随西门豹大人来到邺地,沿途看到了哪些景象?
西门豹大人从当地一位老爷爷了解到造成人烟稀少、天地荒芜的原因是什么?轻声读老大爷回答的内容,以一句话概括出西门豹了解到的情况。
生:(1)“河伯娶媳妇”造成了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以巫婆和官绅为首骗钱害人。
(3)穷人的孩子受害最深。
(4)漳河没有发过大水,反而年年闹旱灾。
师:用四个字的词来概括。
生:天灾人祸。
(学生交流的同时,老师板书填写调查报告)
[评析]:
在倡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时候,一点也不能放松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个以调查报告为内容的导入,不仅起到了引入研究主题的作用,还自然恰当地进行了成功的概括训练。
[教学片断三]
师:西门豹权力不是很大吗?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不就行了嘛!西门豹为什么不这么做?你觉得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 接下去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是抓住西门豹的话来体会他做法的巧妙的。的确,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那么,他当时是以怎样的口吻说这些话的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些句子,然后再在这些句子中选一句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好好读读,读出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出示西门豹的话)
学生自由读,然后老师抽读。读得好的让其他学生跟读。
[评析]:
研究性学习要让大多数学生得益,就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能说会道,而必须把精力花在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读写练习上。老师抓住课文中西门豹说的三个重点句,让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读出感觉来,读出味道来。用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把各自研究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大家听得如痴如醉。此处成为教学的又一亮点。西门豹不仅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而且还教育了老百姓,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
《西门豹》教学案例评析 篇3
所谓精心设疑,就是要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的价值,更要让学生感兴趣。如:有位教师在讲《西门豹》时,在学生读书后,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了五个问题,但却又没有直接指向课文内容,都是旁敲侧击,效果不错。这五个问题是:1、读了课文你心中痛快不痛快?2、读了课文你心中有没有佩服谁?3、读了课文的某些内容你感不感到愤恨?4、读了课文的某些内容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感到奇怪的?试想,学生面对这些问题会是什么情绪?这些问题,不仅涉及了课文所有内容,而且联系了学生内心情感。
《西门豹》教学案例评析 篇4
课前放松活动。
师:到这儿上过课吗?看看媒体教室与我们的教室有什么不同,说得越多越好。要东张西望、七嘴八舌地大声说,可以站起来说,可以指指划划,但嘴不能停。
(生同桌互说)
师:要抓住各种机会练习自己的说话能力,说得越多,越经常,就会说得越好。
一、定向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西门豹》。“西门”是两个字的姓,是复姓。先想想应该怎么学习一篇新课文?
生:根据预习和课后的问题来反复学习课文。
师:对,有目的的学习,才能有高效率。等会儿要先看清预习要求和课后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2、师:老师整理出两个问题,请快速阅读课文,解决这两个问题。
(出示小黑板)
⑴ 用──划出西门豹说的话,用( )标出本课的重点词句。
⑵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说清起因、经过、结果。
3、指名:
小结:
概括主要内容,我们通常运用这三种方法:
⑴ 可以根据课题扩句成为主要内容。
⑵ 写人的文章,把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说清楚了,也是主要内容。
⑶ 抓住课文主要句子,说通顺,也是主要内容。
二、理解重点词,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读一篇课文,迅速找到主要内容,胸有全局,你就会学得更快。
文中有重点句,句中有重点词,找到了重点句重点词,你就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1、师:这些是本课的重点词,快速记忆这些词,看看规定时间内,你能记下多少个?
出示:
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 都是……给闹的
投进漳河 提心吊胆 磕头求饶
明白内幕 开凿渠道 灌溉庄稼
(指名)
2、师:根据课文内容,把每一行的三个词连成一两句话,记得就更快了。自己试着说几遍。
(指名)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闹”:“每闹一次”“年年闹旱灾”各是什么意思?
生:闹──造成;每闹一次──娶一次;年年闹旱灾──产生,发生。
师: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懂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的意思。有时用换近义词的方法,有时另外换个词,如果意思不变也可以,还可以查字典理解。
(生叙述过程中,师提示“用上主要人物叙述”)
在每一行词后相应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师:这是经过,课文写得最详细,把什么人说什么话怎样做,周围人如何都细致描写出来,平时写作文也要这样;
小结:
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了,自己试着再说几遍,一直到说通顺为止。像这样,抓住重点词连词成句,也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写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他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课文中的人物语言写得很生动。把自己当作是西门豹,把刚才画出的句子说一说,多练几遍,看看自己说得好不好?
1、生自由看书读。
2、出示小黑板:
西门豹: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我也去送送新娘。
对巫婆:不行,……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
对官绅头子: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对众官绅: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好吧,再等一会儿。
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巧妙惩治。
3、读,读中感悟:
第一句读出若有所思、恍然大悟、痛恨、讽刺四种不同的语气。
第二句读出十分客气但态度坚决,男生读后齐读。
后几句生自由感悟练读。
4、生合作读:
师根据小黑板的词语说提示语生读西门豹说的话,提示如下:
西门豹通过仔细调查,了解到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因为河伯娶媳妇闹的,他决定将计就计,揭穿骗局,让老百姓明白真相,于是他说──
在河伯娶媳妇那天,西门豹看到满脸泪水的新娘,他假装客气,不动声色地说──
惩治了巫婆之后,他继续假戏真做,假装着急地对官绅头子说──
处罚了两个首恶之后,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让官绅们胆战心惊,也让老百姓有充分的时间看清骗局。他继续客气地对──
从官绅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在老百姓了解了真相之后,西门豹不露声色地──
在破除迷信之后,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
5、同桌合作,一个介绍西门豹在什么情况说这话,一个读西门豹说的话。
6、根据小黑板的提示,自己当老师,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各位老师,开讲。
7、师:自己会说这个故事了,再来感觉一下课文怎么写的,你一定会有新发现。
导读课文中所描述的这样。无论说长说短,都要注意突出主要内容。
四、小练笔
1、师:战国时期的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临漳县北部。西门豹为官一任,破除迷信,发展农业,造福一方。临漳县要为西门豹立传,请大家帮忙。要求:写出这个人物做过的最为主要的事,并对这个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不超过三句话。注意用上“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巧妙惩治”这些语。
2、生写。
3、反馈:
生: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在任邺县(现河北临漳县北)县令期间,曾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巧妙破除了当地“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并开凿十二条引漳水灌溉改良土壤、发展农业生产。
……
【教后反思】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的?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如何体现?怎样指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学语文?我希望在这节课体现我的教学风格:
一是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是充分有效地训练。
三是全员全程参与。
一种追求,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得以实现,我希望在反复的尝试中能逐渐找到自己追求的那种理想状态。
【点评】
山霞中心小学的教师很年轻,教研氛围浓厚,有着良好的校本教研基础,探讨“常态下语文优质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题的提出源自于实际的农村课堂教学,从读学说,从说学写,抓住了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的两个根本点,很有实际意义。希望山霞中心小学这一路走来,也能一路走好。
今天以《西门豹》这堂课为话题,来谈语文教学。
《西门豹》一课,正如张老师自己反思中所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充分有效的训练体现得十分明显。
1、拎住了主要词语,帮学生理清了课文脉络,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何理清主要内容,张老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支点,即记忆重点词。这是符合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可能会断断续续,但这并不妨碍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相反,这一环节进一步印证了前面学生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是否准确,让学生对这样一篇课文有了全面的把握。学习方法是渗透在教学中的,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实现自主学习。教学的过程即是不断地习得、感悟和把握的过程。
2、抓住课文主要人物的语言,多层次地朗读,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性格:
这是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的最好的方法,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通过朗读这一支点,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人物的性格: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读的过程也是理解把握人物性格的过程,也体现了本学段的读写训练重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上述的训练实现了三个突破:
一是对课文中人文理念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语文课上,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悟,就这样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反复体味得以实现。
二是实现了分析课文和朗读课文的两难突破。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课标”里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分析课文固然也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是挤掉了读的时间,学生获得的更多是教师给予的东西。而本节课中,学生基于自己的读、记、写所得到的,则是自己亲身体验的,对他们来讲,将是印象深刻。
三是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阅读教学中如何训练写是一个难点。本堂课为西门豹立传,既是总结课文内容,也是学生对西门豹人格魅力的再次深入体会的一个契机。真正实现了充分有效的训练。
当然,四年级学生是否能为人物写传,全员全程参与如何真正落实,这些都有待商榷。
教师的课应该从大处着手,以前人们把课堂教学视为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技巧和技艺的。而现在则不同,新的课程理念是从生命的高度,从师生生命活力的展现这一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应该说,这种认识是符合“艺术”这一概念的本原意义的,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艺术性的深层把握。
《西门豹》教学案例评析 篇5
一、说教材
《西门豹》一课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他了解到是巫婆和官绅借口河伯娶媳妇欺骗老百姓,他将计就计,最后惩治了官绅和巫婆的事。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设计。因而根据本科教材的特点和《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目标:
1 学习课文,了解西门豹采用将计就计的方法,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教育群众破除迷信、带领群众兴修水利的事迹。知道西门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能为民办事的官员。
2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并积累描写官绅非常害怕的句子。
3、继续学习简要复述课文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一)、充分研读,感悟语言的丰富性
阅读是个性化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悟语言,体验情感,读是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感悟语言文字隐含的深层意义,感悟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体会作者遣字造句之奥妙。
(二)对比辨析,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语言感受、体会、积累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的精确性,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对比就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好方法。
(三)入境体验,升华语言的情感性
通过不同人物对西门豹的评价,多角度展现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巧妙;同时,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参与评价,体验西门豹的高明,使学生在语言感悟中积蓄的情绪得以宣泄,提升人物形象。
四、说程序
(要点:学习课文10-14自然段,重点理解西门豹是怎样破除迷信的,从而认识西门豹这个人物。)
教学过程: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西门豹刚到邺地,看到的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当他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找到了造成这种状况的两个根本原因。这两个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首先是要破除迷信,而迷信的根源是巫婆、官绅在捣鬼。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西门豹是怎样解决河伯娶媳妇这个最根本的问题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讨论的内容。
(3)、西门豹调查了解邺地的实情之后,他是怎么说的?(翻书p60,齐读西门豹说的话)
(4)、我也去送新娘这句话含义深刻,你是怎么理解的?
(5)、下面我们就具体地去看看西门豹是怎样去送新娘的?(请大家自读课文10-13段,边读边思考:西门豹先后惩治了哪些人?是以什么理由并用什么办法惩治的?在书上勾画批注)。
(6)片断一:”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西门豹投巫婆时的话)
师:这句话巧妙在哪里?
生1:这些话表面意思是因为新娘不漂亮,西门豹叫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 生2:其实,西门豹真正的目的是救出新娘,惩治巫婆。
生3:我是从“不漂亮”这个词中体会到的。说姑娘不漂亮,是西门豹惩治巫婆,救出新娘的借口而已。
生4:我是从“河伯不会满意的”体会到的。其实,西门豹知道河里并没有河伯,这只是他寻找借口,借助迷信来惩治巫婆,救出新娘。
生5:我是从“麻烦”一词中读懂的。当时,西门豹对巫婆恨之入骨,怎么还会那么客气,他只不过想借机除掉巫婆。
师:大家学得很好。老师在读课文时也发现了这句话的精彩。可是,老师还是弄不懂作为当时邺的地方官,西门豹要除掉巫婆,救出新娘轻而易举,他完全可以这样说:“不行,这个姑娘不能去。我知道,给河伯娶媳妇是骗人的。来人,把巫婆扔进漳河去!”大家认为行吗?
生1:不行!这样一来,会造成混乱局面,官绅们趁机会捣乱!
生2:老百姓长期受巫婆和官绅的蒙骗,万一漳河发大水,老百姓会责怪西门豹得罪河伯的。
生3:这样老百姓只是将信将疑,不利于西门豹彻底破除迷信,也不利于他带领百姓兴修水利。
师:你们认为西门豹这样说妙在哪里?
生1:既救了百姓,又除了巫婆。
生2:既教育百姓,又破除迷信。
生3:真是一箭四雕!
生4:这就叫“假戏真做”“真话假说”。
生5:这又可以称“直话曲说”。
师:大家理解得很好。那么,你们想当时西门豹应该怎样将计就计说这一番话呢?
生1:我认为,既要读出西门豹生气的语气,显示他的威严,又要假装客气,将计就计稳住巫婆和官绅。
生2:我认为三个“不”要读出生气的样子,”麻烦”一词要读得特别的客气。
(7)片断二:“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西门豹惩治官绅头子时说的话)
“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西门豹吓官绅时说的话)
师:这两处话应该怎么读呢?(同桌互读后,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师:为什么要这样读?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1:我从“催催”这个词语看出来。前面用”催一催”,这里用“催催”,说明西门豹心里很急,所以第二句要读得着急一点。
生2:我从标点“!”中发现。前面只用。而这里用了“!”,说明西门豹语气更强了,心里更急了。因此,对官绅说的话要读得急一点,语气也要强烈一点。
生3:我从“请”字看出来。前面用“麻烦”,显得很客气,这里用“请”,语气显得平常,所以,第二句要读出西门豹不耐烦,又着急的语气。
师:西门豹真的那么急吗?
生1:不是。西门豹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吓吓官绅,叫他们以后不敢再为非作歹了!
生2:西门豹这样说还可以教育老百姓,破除迷信。
师:西门豹的目的达到了吗?
生1:达到了。我从官绅们的神态中看出来:“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我想他们再也不敢了,不然,下一个投进漳河的就是他们!
生2:我是从这儿发现的:“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媳妇,漳河也没有发大水。”这说明,西门豹的计策已教育了百姓,破除了迷信。
师:西门豹的话妙在哪里?
生1:他这是缓话急说,真的很高明!
生2:他这是轻话重说,实在巧妙!
(学生通过朗读,从语言文字的对比中捕捉语言的变化,深切体会西门豹的内心世界,充分感悟到西门豹轻话重说,缓话急说的巧妙所在,同时领略作者描写的传神所在。这样的训练从语言入手,体验情感,超越文本,提升语言,让学生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
(8)、(观看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动画片段后)
师:那一天,漳河边上站满了人,有老人、小孩,有新娘、卫士,有外地的青年、官绅,看到西门豹巧妙惩治恶人的精彩一幕,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新娘:谢谢西门大人,谢谢西门大人救命之恩!小孩:姐姐得救了!姐姐得救了!我有喜糖吃了!
官绅:西门大人真厉害。我们可得小心呀!不然,下一个投进漳河的就是我们哪!
卫士:西门大人真是足智多谋,名不虚传。
老人:好官哪,好官!真是皇天有眼,我们的生活有盼头了!这一情境创设,读写结合,超越了文本,实现情与理的有机结合。
( 通过不同人物对西门豹的评价,多角度展现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巧妙;同时,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参与评价,体验西门豹的高明,使学生在语言感悟中积蓄的情绪得以宣泄,提升人物形象。)
(9)、 表演,综合提高。
这一精彩的片段适合学生即兴表演,通过表演旨在促进学生对这部分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
在表演前先组织学生感情朗读,并指名复述。然后再让几位学生分别扮演西门豹、巫婆、官绅头子及卫士等角色,到讲台前表演。要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创造性地加入一些语言和动作。其他学生则是观众,要在表演前后作出评价。
(这样的表演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巩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天真无邪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可谓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
15西门豹
救新娘 假话真说 巧妙
投巫婆 直话曲说 将计就计
惩官绅头子 重话轻说 为民除害
吓官绅 缓话急说
《西门豹》教学案例评析 篇6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想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讲的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道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
2.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战国时期)
二、学习生字
1.字音。
学生对着生字表读生字,重点读准“娶”和“渠”,前鼻音“选、”和后鼻音“荒”“凿”。
2.字形
(1)将生字按结构的不同进行归纳。
上下结构:荒芜娶苇灾凿渠
左右结构:魏徒磕媳溉
半包围结构:选
(2)重点指导。
荒:中间是亡,千万不要多加一点。
婆:右上部的皮,最后一笔是。
凿:上边是业,最后两笔是。
溉:右半部共9笔写成。
(3)组词练习
①换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绅徒媳
概选魏
三、查字典理解词语
1.读课后读读读写写的字词。
2.查字典解词。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徒弟——跟从师傅学习的人。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人烟稀少——居住的人很少。
面如土色——脸上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恐惧。
四、再读课文,思考书后题
1.读课文,思考书后第一题。
2.用“‖”将课文分段。(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我也去送送新娘”)。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了解到给河伯娶媳妇和旱灾造成了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第二段(从“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到“漳河也没有发过水”)。在河伯娶媳妇那天,西门豹以那位姑娘不漂亮为由,把巫婆和官绅头子先后投入漳河。惩治了官绅巫婆,教育了老百姓。
第三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西门豹发动了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地每年都有好收成。
3.全文按什么顺序分段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的。)
五、中心思想
本文记述了西门豹在邺地,破除为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做法,惩治首恶,为民除害及兴修水利的事,赞扬了西门豹的管理才能和为百姓兴利除害的业绩。
六、关于书后题
1、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西门豹从老爷爷那里了解到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共有两点,第一点是天灾,“年年闹旱灾”;第二点是人祸,官绅、巫婆欺骗老百姓、榨取钱财;百姓头脑里的迷信思想严重。
(2)在惩治官绅、巫婆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答:西门豹是这么说的,这么做的:
①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②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③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西门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他这么做的目的是将计就计,用事实惩治首恶,教育老百姓,只有尊重科学,开凿引水,科学种田,才能有好的收成。
2、这篇课文是用什么顺序写的?(见自学提示)
七、布置作业
1、生字抄词
2、语训
3、给家长讲故事。
《西门豹》教学案例评析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西门豹》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该组的专题是“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课文主要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他看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就进行调查并摸清底细,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使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我发现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对话,它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生动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刻画出一个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地方官形象,赞扬他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品质。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7个字,能正确读写“管理、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悟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正确理解三个“闹”字的意思。
3、教学重难点:
(1)感悟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2)正确理解三个“闹”字的意思。
二、说教法
1、探究学习法: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重点。
2、朗读体会法: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感悟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找找、读读等多种方式,学生进入文本角色,了解课文内容,感悟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了解大意
1、出示课题: 了解“西门”是个复姓。
2、简单介绍西门豹。
(让学生对西门豹有简单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让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词语
(通过指名读、齐读等形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3、课文主要讲了西门豹的什么事?(以填空的形式)
(本篇课文较长,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以填空的形式出现,降低了难度。)
三、研读第1-9段
1、通过研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感悟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学习第1段,理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在理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时,让学生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词语的意思。
找出西门豹问了老大爷哪些问题?老大爷又是怎么回答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让学生用划一划的方法找出西门豹问了老大爷哪些问题,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
2、理解三个“闹”字的意思。
四、做作业本
(把部分作业设计进去,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五、讲板书设计
30、西门豹
田地荒芜 给河伯娶媳妇闹的
人烟稀少 年年闹旱灾
《西门豹》教学案例评析 篇8
【支玉恒,全国知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
他在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勇于教改实践,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全国有口皆碑。他的课“开放而有活力”,创设了他本人所提倡的“享受教学、享受学习”的教学情境,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多年来,他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讲课,并勤奋著述,出版了教学专著和音像专辑十几部。
师:大家在上一节课学得很好,很有兴致。现在我们学习课文第二个故事“惩恶”。根据你们第一节课的发言,我觉得大家对这一课书已经理解得很不错了。所以这一段我想让你们自己来学,可以吗?(生:可以)怎么学呢?我想把全班分为两大组,两组互相提问题,互相解答。哪组提不出问题,提问权就转到对方。这样互问互答,我们就管它叫“分组擂台赛”,大家能赛好吗?
生:能。
师:现在再给大家一段时间,你们做一下准备,好好读一下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准备力量,打好擂台。(学生读课文,做准备。)
师:好,准备好了吗?(生齐:准备好了!)分组擂台赛现在开始,先由第一组同学提问。
生问:西门豹为什么说那个新娘不漂亮,要说换一个漂亮的?
生答:西门豹说新娘不漂亮,只是找一个理由让巫婆去告诉河伯,实际上想淹死她。就是新娘非常漂亮,西门豹也要这样说。因为他打定主意要惩办恶人。
师:第一组的同学,你们对第二组同学的回答满意吗?(生:满意)那就由第二组同学提问。
生问:课文中说“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他已经把巫婆和官绅都投进了河里,坏人已经惩办完了,他为什么还那么长时间站在河岸上?
(第一组无人举手回答)
师:想一想当地老百姓的情况,想一想西门豹惩治坏人的目的。(已有人举手)
生答:当地的老百姓很迷信,他们以为巫婆和官绅的头子真的去了河伯那里,他们要等着看结果。西门豹也……
(说不下去了,另一学生站起来。)
生答:西门豹来送新娘是假,他是想借这次活动(众笑)让老百姓知道没有河伯娶媳妇这样的事,让老百姓不要再迷信了。所以他来送新娘好像是表演。他多在河岸上站一会,让人们觉得他也在等巫婆他们传信回来。结果他们回不来了,老百姓就知道河伯是假的了。
师:(对第二组)这样回答可以吗?(生:可以)
师:下面再由第一组提问。
生问:西门豹是邺这个地方的大官,别人都得听他的。他下一道命令不许再给河伯娶媳妇,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抓来砍头,这有多简单,为什么还费那么大劲去装着送新娘?
师:这个问题提得厉害,第二组同学怎么样?谁来答?
生答:当地老百姓很迷信,不想办法让他们不迷信,就是杀了巫婆,也许他们还不服气呢!下命令也不顶事。
(第一组学生纷纷举手,一生起立。)
生:这样回答不行!下一个命令,不让再给河伯娶媳妇,当地老百姓就不会再受害,有女孩子的人家也不用花钱了,不用逃跑了,女孩子也不会被淹死了,然后再修水利,结果也是一样,怎么就不行?(第二组一学生站起来)
生:迷信是一个人心里的一种想法,别人不信的事,他就信。你下命令不让他信,他心里服气吗?
生:不管他服气不服气,反正他再不敢给河伯办喜事了,不办喜事了,老百姓就不再受骗了。
生:他不娶媳妇了,(众笑)但人们还是迷信,也许他还要借人们的迷信,想出别的花招来骗钱。
生:巫婆官绅都砍头了,他还会想办法吗?(众笑)
生:死了一个巫婆,还会再来一个巫婆,只要有人迷信,巫婆就有人去当。
师:好,先说到这里,听我说一句。迷信是一种思想问题,对待思想问题,有时不能用下命令的方法来解决。西门豹去参加送新娘的仪式,就是想用事实来教育老百姓。他要老百姓从事实中明白给河伯娶媳妇的虚伪和荒谬,让他们自己明白过来。好了,该哪一组提问了?(第二组学生说:“该我们提问了!”)
生问:我想让第一组的同学说一下,课文插图中画的都是谁?(众笑)
师:(笑)这个问题很别致,很有意思。
生答:(手拿课文插图)西门豹在图的右上角,戴着诸葛亮那样的帽子。
生:电视剧和连环画里都是那样。西门豹旁边的,和下面穿着盔甲的,都是西门豹的卫士。被两个卫士架着的是巫婆。下面三个女的,是巫婆的女弟子。剩下的那几个是官绅。
师:一点也不错,说得也很清楚。第一组,有没有问题了?(无人举手)没有问题了,大家拿起书,齐读最后一段“治水”。(学生齐读)
师:还有时间,我们再朗读一下课文……(一学生举手,老师请他说话。)
生:老师,再让我们演一演第二段吧!(全体学生鼓掌,台下听课人也鼓掌。)
师:好吧!
(教师选演员:西门豹一人、卫士二人,巫婆一个、官绅头一人、小官绅二人、新娘一人、女弟子二人。教师与巫婆、官绅等人耳语一番,又嘱咐了其他人,表演开始。)
卫士:(喊)西门大人到!(西门豹出场)
官绅头:(带着小官绅上前,拱手)参见西门大人。
巫婆:(带着女弟子上前,行万福礼)参见西门大人。(众笑)
西门豹: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两个女弟子搀新娘出场,新娘在哭,用手抹泪,众笑。)
西门豹:这个姑娘不漂亮,你去告诉河伯,过几天我给他送一个漂亮的!(两个卫士拉巫婆下场。巫婆还叫了一声:”哎哟,我的妈呀!”笑声不绝。)
西门豹:(等了一会儿)这个巫婆怎么还不回来,可能河伯留下她吃饭了,(众大笑)去,麻烦你去催她赶快回来!(卫士把官绅头拉下场)
西门豹:(站了一大会儿,对其他小官绅)怎么还不回来,你们再去催一下吧!
小官绅:(跪下磕头)大人饶命!大人饶命!(众笑)
西门豹:好吧,再等一等。(等了一会儿)看样子,河伯挺喜欢他们,跟他们聊上了,(众笑)你们也起来,先回去吧!
小宫绅、女弟子:谢谢西门大人!(演完后全场鼓掌)
师:演得很有意思。课文上说,在河边看热闹的老百姓“都明白了”。你们刚才也看了热闹了,你们这些老百姓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巫婆他们是骗人的。
生:我明白了不能迷信,要有科学头脑。
生:我明白了西门豹是一个好官。
师:(请举手的学生放下手)我知道大家都明白了,很好。既然大家都明白了,我们就下课吧!
《西门豹》教学案例评析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管理、田地、人烟稀少、老百姓、眼睁睁、旱灾、迎接、徒弟、扑腾、提心吊胆、渠道、灌溉、收成”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西门豹的民间故事资料
2、教师:做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课件。
3、生字词课件:巫婆头饰、化妆胭脂、口红。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说说理解 (战国时期魏国的官)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范读课文(要求:听清楚生字音)
2、自读课文,说说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3、四人小组讨论生字音形义及词义(要求:互帮)师参与。
4、出示课件生字词,抽说音形义及词义:
旱灾:长时缺水造成庄稼死亡。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5、读生字新词:
⑴ 齐读。
⑵ 抽读。
⑶ 去掉音节齐读。
三、提出不懂的词,合作解决
邺:古代地名。
开凿:大孔挖掘。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各层次意思。
(给一定时间读书)
2、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3、抽说:
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共探讨评议。(板书:发现灾情──调查──惩治──开渠)
4、齐读课文(注意目标1中词语读音,出示课件,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了西门豹被派去治灾,他调查弄清了原因,除害,开渠。下面,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从西门豹的言行,看看他是怎样的人。
二、阅读课文,从西门豹的言行,了解西门豹的品质
1、自读勾出西门豹说的话及行动,想想表现了他什么品质?(给一定读书时间)小声说说。
2、研究(四人小组),教师参与。(根据课文)
3、探究(全班教师根据课文)。
4、读课文:
⑴ 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⑶ 有感情齐读课文
三、表演课文
1、自己选伙伴组小组练习表演,师巡视发现表演好的。
2、选小组表演。
四、拓展
回家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二、写字
1、四人小组说说易错字或要注意的地方。
2、抽说:
区别:淹──掩官──管早──旱姓──性
注意:睁(目字旁)溉(右边“既”)
3、书写。
三、作业
回家听写。
〖板书设计〗
30、西门豹
善于调查研究
有智慧,讲策略
西门豹
破除迷信,尊重科学
为民办实事
《西门豹》教学案例评析 篇10
【教学与学法设计】
一、彩用从整体到部分,先粗后细的教学方法,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退迹、不动声
色的绝妙办法。
二、教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一)是找与前后内容不相一致的词;(二)是找表
面看似乎多余的词;(三)是找描写人物异常表现的词。
三、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当时的实景,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1、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读书——展示
3、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二、小组生字学习,并汇报
三、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1、(1——9)调查情况了解原因
2、(10——13)惩治首恶教育百姓
3、(14)开渠引水兴修水利
四、重点词语朗读并讲解
荒芜——田地因无人看管而长满野草。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提心吊胆——心和胆都好像悬着没有着落。形容很害怕。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五、探究学习
分段学习1—9自然段。
出示:西门豹向老大爷问了哪几个问题?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了哪几个问题呢?
1、学生读懂题意
2、读课文1—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用笔画一画,小组讨论
3、汇报
了解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与真相。
⑴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
⑵首恶分子是巫婆和地方官绅
⑶给河伯送的媳妇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⑷漳河没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旱灾。
4、指名读1—9段,记住内容的先后顺序。
5、思考: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六、学习10——13自然段
1、西门豹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揭露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呢?
请你们读10——1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2、默读、边读边思考。
交流——汇报
①西门豹先以姑娘不漂亮,麻烦巫婆去说一声为由,把巫婆投进了漳河。
②又以巫婆怎么不回来,让官绅去催一催为由,把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
③当西门豹又要让其他官绅们去催时,那些官绅们知道根本没有河伯,把他们投进漳河是死路一条,跪下来求饶。周围的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也明白了官绅和巫婆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载体河伯娶媳妇,这一大害就铲除了。
3、朗读10——13自然段
4、练习复述这部分内容
组内练习、评议
指名复述、评议
小结:这部分记叙了西门豹在给河伯娶媳妇那天,将计就计,巧妙的揭露了巫婆官绅的鬼把戏,惩治了首恶分子,教育了百姓。
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灌溉浇田地,邺这个地方变得怎么样呢?
学习第14自然段
默读思考——讨论——汇报
由于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这个地方每年的收成都很好。
学生朗读——练习复述
七、朗读全文,练习看板书复述。
八、板书设计
西门豹
巫婆官绅 为民除害 严惩首恶
给河伯娶媳妇 破除迷信
年年闹旱灾 为民造福 兴修水利
《西门豹》教学案例评析 篇11
1.交流调查报告,确定研究主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西门豹》。我们知道,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的景象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生接答),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了调查。昨天我们大伙儿跟着西门豹一起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每一位同学都认认真真地填写了一份《关于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的调查报告》,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的报告。哪些同学想来展示?(很多学生举手)
评:设计调查报告形式的学生作业 ,这本身就很有创造性。第一课时的作业 许多时候就是抄抄写写,训练的思维含量和对儿童创新意识的触发都是十分微弱的。王莺老师用学生的调查报告的呈现展示为导入 ,在展示交流中逐步聚焦,让学生明白本堂课自主探索的主题,无疑是一个充满新意的设计。
师:时间关系,咱们就任选一份,以它为例子,请同学们对照自己的调查报告,看一看这位同学的调查报告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学习的,你还有什么修改意见。
生:我补充一点,我觉得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巫婆和官绅头子以河伯娶媳妇为借口骗取老百姓的钱财,使得没钱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还有一个原因是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
师:你读书读得很仔细。那么,如果我们说得更简洁些,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生:天灾人祸。
评:在倡导语 文教学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时候,一点也不能放松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个以调查报告为内容的导入 ,不仅起到了引入研究主题的作用,还自然恰当地进行了成功的概括训练。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了吗?(生答:明白了)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作这样一个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如果他是贪官的话,也会与巫婆、官绅一起骗老百姓的钱。
生:我想他可能会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杀了。
师:老师也在想西门豹权力不是很大吗?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不就行了嘛!西门豹是这样做的吗?西门豹为什么不这么做?你觉得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
(出示主问题: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
评:水到渠成,课堂研究的主要问题明确,研究性学习变得实在了。
2.探讨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应着重研究什么?又该怎么研究?
生:我们要着重研究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师:找到了西门豹是怎么说和怎么做的句子后,又该怎么研究?
生:多读读,体会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
评: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板块花时不多却十分重要,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本身的严肃性,防止了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就是课堂学习并不有效现象的出现。
师:接下去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
(学生朗读,画有关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评: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否落到实处,一个关键问题是老师有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研究时空。不少观摩课常常有很不错的设计,可是过于小家子气。时常教师的教学导语 出口,听课者这边刚刚记下,那边已经让学生交流讨论,汇报评价了。没有学习过程,还有什么教学质量可言?没有儿童的语言学习过程,交流汇报的成果还会真实吗?而王莺老师给孩子们的研究性学习的时空是实在的。让学生在第二、三大段的语言材料中去研究,空间是充分的,又在本处留下7分钟左右的时间,为学生的独立感悟和伙伴合作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时间。
3.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师: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吗?(生:巧妙)你是抓住哪些句子来体会的?
生:我是抓住“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来体会的,西门豹说“送送新娘”其实是送巫婆上西天,送新娘回家,他是一语双关。
生:我是抓住“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来体会的,西门豹将计就计,以新娘不漂亮为由,既救了新娘,又惩治了巫婆。
生:我是抓住“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来体会的,西门豹叫官绅头子去催一催,这样实际上就非常巧妙地铲除了官绅头子。
生:书上说,那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虽然西门豹没有将他们投进漳河,但也惩罚了官绅。这样一来,他们再也不敢做坏事了,而且听了他们的求饶,老百姓就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
评:用“边读边说”的方式交流,既是读中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又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更应当肯定的是王莺老师将“边读边说”控制得当,见好就收,3分钟左右就干脆利落地解决了。
师: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是抓住西门豹的话来体会他做法的巧妙的。的确,西门豹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那么,他当时是以怎样的口吻说这些话的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些句子,然后再在这些句子中选一句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好好读读,读出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
(学生挑选句子,反复地练习朗读)
师:你们想先读哪一句?
生:(朗读)“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生:不太满意)为什么?
生:我觉得西门豹说这话时是带着讽刺的口气,其实他并不认为河伯灵。而且他说这话时已经想好了怎么做,是胸有成竹的,所以“送送新娘”这几个字要读得慢些。
师:老师觉得你体会得非常好。你估计咱班哪位能读得比你好?
(生指名同学朗读)
师:果然不负所望,你读出了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
(继续交流)
生:(读)“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把三个“不”读得特别坚决,(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这是西门豹将计就计,为救新娘而找的借口,要让大家信以为真,所以我读得很坚决。
(朗读训练:指名读——全班学生读)
生:(读)“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师:同学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还可以,不过“巫婆怎么还不回来”还可以读得再急一些,而“麻烦”一词要读得客气点,虽然西门豹心里是要严惩官绅头子,但要不露声色。
师:你能试试吗?
(生读——师生评价——齐读)
评:研究性学习要让大多数学生得益,就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能说会道,而必须把精力花在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读写练习上。王莺老师抓住课文中西门豹说的三个重点句,让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读出感觉来,读出味道来。用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把各自研究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大家听得如痴如醉。此处成为教学的又一亮点。西门豹不仅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而且还教育了老百姓,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书上说,这一天,漳河站满了老百姓,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然后写下来。(官绅、乡里的书生、老百姓、小孩,你可以写一个,也可以写两个,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几句)
(生选择对象写)
(师有选择地请学生汇报)
生:小孩说:“巫婆死了,姐姐得救了,以后我有糖吃了。”
生:小孩说:“呀,原来巫婆说的话是假的。”
生:书生说:“西门豹有胆有识,高明!高明!”
生:农夫说:“哎!以前我们怎么会相信巫婆的鬼话?多亏西门豹大人,以后我们有好日子过了!”
师:大家说的是同一个意思,都在赞扬西门豹,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评:这个写的训练安排得精彩。研究性学习有收获,写起来自然各人有各人的特点。王芬老师的写的训练是将以往的对人物品质精神的理性概括的赞颂,转化为儿童生动形象的积极的语言表达训练。而且这个训练不是划一的,而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有弹性的作业 。此处又是教学的一个亮点。
师:看来西门豹的做法的确巧妙呀,(板书:妙)这以后为官的好好做官,老百姓呢不再相信迷信,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课文写到了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4.继续质疑问难,保持研究激情。
师: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问题?
评:这是王莺老师的重要创造。研究学习不以解决学生的全部问题为宗旨,它十分讲究保持学生的问题意识,真诚地希望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地保持质疑、解疑,产生新问题的热情和冲动。有实实在在的问题,才会有切切实实的研究性学习。
生:老师,我还是不明白,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抓起来杀了?
师:(环顾全班同学)他不明白,你们明白吗?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除提出问题的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手了)下课后,你可以向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同学请教。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课文前面说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但后面怎么又写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
生:西门豹为什么不把其他官绅也投进漳河?
生:书上说,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巫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绸褂的女徒弟,巫婆为什么不把她们送给河伯?
师:你们真会研究,这节课你们不仅解决了老问题,还萌发了新问题,可见同学们的研究热情非常高,下一节课我们就带着同学们刚才提出来的问题继续研究。
评:公开课教学结束时,出现了第一个学生的问题,人们常常认为这证明了课没有成功。其实这是偏见。一个教学班,50多个学生,有一个学生还是不信服或说不清楚研究的问题,奇怪吗?一点不奇怪。王莺老师对此问题的处理是冷静的,正确的。可惜后面学生提到所有问题,王老师没有作分析,统统归结为下节课的研究任务就显得欠妥了,也让最后提问的意义变得模糊了。
总评:
讨论创新教育将不可避免地要说到研究性学习。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对他们而言,所谓创新性学习,不是真的期望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指他们经过研究性学习,发现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或对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重组。研究性学习就把这种“发现和重组”的过程当做追求的重要目标——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小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经历和结果在某种意义上是同等重要的。在研究性学习中掌握某一个具体的字词句或阅读的知识是需要的,但关键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广义上说,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问题探究式的学习。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需要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王莺老师在全国小语会“小语创新教育专题研讨会”上执教的《西门豹》之所以得到各位专家的充分肯定,受到大会与会者的普遍欢迎和重视,首先是因为她执教的《西门豹》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雏形,成功地演绎了“问题教学”的模式:把主要问题作为课堂研究学习的中心;核心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习;“问题教学”按学生问题设计教学板块和进度,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或伙伴合作研究解决问题或产生新的问题。她让学生凭借课文进行研究性学习,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紧密地结合起来,变常规的“平推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构筑了比较理想的思维框架。学生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寻找语言转换的机会,读懂课文的过程中,会寻找变化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惩治巫婆、官绅头子的办法。研究性学习对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渴望,发展学生的综合智能也很有帮助。
其次是王莺老师执教的《西门豹》较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研究根源于课文的语言文字,呈现研究结果也靠的是语言表达。王莺老师将呈现的整个过程,演化成以读写为中心的综合训练过程。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有意义,才有说服力。如果课堂听不到朗朗的书声,看不到学生自主探索的个性化、有弹性的书面训练,还能称为是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吗?读,特别是朗读,是语文教育最古老、最基本、最能创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读可以促进理解感悟,为学生的情感升华作切实的准备;同时朗读训练又是检验学生阅读理解和情感变化的一种有效的外化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加强语言积累的好办法。王莺老师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由而充分的个体读,抓住三个重点句让学生进行有滋有味、准确而又有个性化的表情朗读,成了最美丽的一道教学风景线。
(本课是2001年4月27日全国小语会在浙江绍兴召开的“创新教育专题研讨会”上的3节展示观摩课之一)
(王莺:女,31岁,浙江省教坛新秀、杭州市十佳青年教师、上城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组组长;张化万: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
《西门豹》教学案例评析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使学生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的将计就计、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理解西门豹的方法妙在哪里。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说书形式):话说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地方官,此人姓西门,名豹,全名叫做——西门豹(出示图片)据说此人长得浓眉似剑,面目威严,眉宇之间透着凛然正气。一日,西门豹接到魏王的一纸调令,名他前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这西门豹快马加鞭,很快便到了任,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又会做哪些事情呢?(课件出示:课文写了西门豹__________的事?)预知后事如何,我们这就拿起笔坐端正去课文中分解分解。
二、初读,检查预习
1.带问题自由出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生字词,分组出示:漳河 河伯 渠道 灌溉 淹 旱(补充字理,观察规律,交流记字方法,指导写“淹”)巫婆 官绅 硬逼 百姓 眼睁睁 (相机指导造句,借此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3.交流问题答案,随机板书 调查 除害 开渠
三、精读,理解感悟
1.课文那些自然段写了西门豹调查当地情况?引生默读1-9自然段,想一想他是怎么调查的,知道了什么?
全班交流,师生互动,启发:你认为西门豹应该怎么做?(旨在激发学生的愤怒之情,辩清是非)
2.过渡:我们书接上回,可这西门豹却不急不躁,反而夸起了河伯,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转眼间,河伯娶亲的日子就到了,这天漳河边上沾满了百姓,西门豹说来还真的来了,这不,巫婆和官绅正在迎接他呢(课件动画演示10-15段内容,以看代讲,为下面合作探究做准备。)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简单汇报,全班交流。
⑴课文那些自然段描写了这大快人心的场面?引生朗读10——15自然段,读后同桌或小组合作讨论:西门豹用了什么方法惩治巫婆和官绅?他的办法妙在哪里?(课件出示)师提示学习习惯,用——画出你认为西门豹做法巧妙的有关句子,并细细体会妙在哪里。
⑵全班汇报:相机出示重点句子,指导朗读。
⑶拓展练习:我来夸夸西门豹
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办法真___!他要他们下漳河去跟河伯说一声,如果他们下去,就会被___;如果不愿下河,就说明漳河里___。其他官绅纷纷求饶,证明了给河伯娶媳妇是___的,他们的鬼把戏____。西门豹借口_________是假,_______才是真。
⑷小结:西门豹的方法妙吗?这就叫——什么计策?(板书)
3. 师:是啊,西门豹的这个办法可真妙,既惩治了恶人,又教育了老百姓,还破除了迷信。人祸是解决了,天灾呢?是怎样解决的?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升华
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一直流传至今,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记载道“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师配乐诵读、解释)
请同学们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好官,让我们再次带着敬佩的感情喊出他的名字——西门豹(生齐读)。
五、作业设计
演一演《西门豹除害》的故事或课外阅读《西门豹罢官》,更好地了解这个历史人物。
六、板书设计:西门豹
调查 除害(妙) 开渠
将计就计 破除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