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写“鲜艳、服装、招引”等词语;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3、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
4、借鉴课文第3自然段的形式,说说校园里的一个场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分享资料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民族风俗。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课件:各民族图片),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选择一个你最了解或者最感兴趣的少数民族向大家介绍一下。
2、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在祖国的大地上盛开。在我国西南的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居住在一起,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非常快乐。那里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学习。你知道他们共同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吗?——(生齐读)大青树下的小学。对,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这所小学去看一看。(板书课文题目:大青树下的小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在听清字音的同时,听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自读课文,按照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标出自然段。
(2)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
(3)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内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交流识字方法,自主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4、全班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讨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习反馈:(出示课件)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和下课的情景);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起来闯关吧!
五、课堂总结,铺垫下文
这节课,同学们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一样,学得特别认真。我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也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那么“大青树下的小学”中有怎样的乐趣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3、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介绍资料。
1、(课件出示1)播放音乐(或视频)《爱我中华》片段: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2、引导交流: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小朋友说说你找到的有关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4、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去看一看。(课件出示2)板书课题:1、大青树下的小学。
5、请大家读题。谁来说说课题该怎么读?我们再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什么特色呢?让咱们一起走进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去认识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去感受这所小学的魅力。
1、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2)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自然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出示让学生认读。
4、(1)(课件出示3、4)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一组含有会写字,第二组含有会认字):
早晨绒球花汉族鲜艳服装打扮朗读安静停在粗壮影子
坪坝飘扬摔跤凤尾竹洁白
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粗、族”为平舌音,“晨、装、绒、摔”为翘舌音;前鼻音“汉、艳、扮”,后鼻音“静、停、扬、凤”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2)有关民族的词语。(课件出示5)
傣族阿昌族汉族
注意读准“颇、傣、昌、昂”的字音。
5、词语我理解
温馨提示:(课件出示6)
理解词语的方法:
1、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
2、有的词语应该理解在文中指什么?
3、有的词语不仅要弄清它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个词用在什么场合?
(1)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
(2)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说出对应词语。(课件出示7)
①指旌旗随风摆动的样子。
②形容色彩华丽。
③山间平整的场地。
④边防,边境。
⑤两人徒手较量,以把对手摔倒为胜的竞技运动。
6、生字我会写
(课件出示8:生字田字格课件)
晨绒球汉艳服装扮读静停粗影
(1)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装、晨”:“衣、日”是形旁,表义;“壮、辰”是声旁,表音。
加一加:“氵+又=汉”“扌+分=扮”“讠+卖=读”“米+且=粗”“青+争=静”“丰+色=艳”。
换一换:“报”把“扌”换成“月”就是“服”。
(2)说说本课每个字,提醒大家写时要注意什么?(课件出示9)
写好生字四步走:1、说一说。2、看一看。3、写一写。4、对一对。
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上下结构,“晨、装”上窄下宽。
“汉、扮、读、停”——左右结构,应写得左窄右宽。
“艳、服、静、粗”——左右结构,应写得左右等宽。
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巧记字形:“丰”“色”艳。
写一写:老师范写,重点指导“晨、装”,学生练写。
“晨”和“装”二字均为上下结构,但要注意整个字不要写得过长,其中“晨”字要注意“日”和“曰”的区别,“装”字的“壮”要写得扁一些,按正确笔顺规范书写。
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师小结: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神奇的文字,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思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掌握了汉字这一特点去学习,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认读、识写。
7、再次巩固字词:
把表示“傣族、阿昌族”的图片和相应的词语连线。(课件出示10)
8、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讨论: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学习反馈(课件出示11)(填空):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下课);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自主品读,自我感悟。
是啊,这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优美的音乐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民族大团结的热烈气氛。】
【设计意图:先出示自读要求,再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自学词语,既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设计意图:分步骤引导学生学习会写字,降低学生学习会写字的难度,使学生完全、彻底地掌握会写字书写。】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习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以上教学目标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差,所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图片,我问学生:图片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应该很快的发现穿着不同等等。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怎么样的呢?(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我们的民族小学都写了什么呢?
等学生读完之后,我课件逐组出示词语:
第一组:蝴蝶 孔雀舞 凤尾竹 坪坝(注意蝴蝶都是虫字旁,理解蝴蝶是一种昆虫;舞字的书写,当场书空)
第二组: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汉族(引导学生发现这组都是名族的名称,顺势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有56个民族)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总结概括: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上学路上和来学校时所看到的句子。之后学生汇报,我总结并逐句出示句子:
第一句:……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小学生很多,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我继续追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再抓住“有…,有…,有…,还有…。”让学生再次体会小学生的多。然后我出示:下课了,操场上可热闹了。有 有 有 还有。在顺势引导学生用“有…,有…,有…,还有…。”造句,更深刻的体会民族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来自不同的民族。
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大家都非常友好等)我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抓住“大家”指的是谁?(各民族的小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第三句: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得?结合课文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彩”说一句话。
第四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各民族直接的友爱,读出校园中穿戴不同,美丽的场景,读出同学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更深切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各民族小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学校的美丽。
这个环节,我利用勾圈画点的方法结合充分的读,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上课的情景
然后在引导学生一起去看看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刚才的课文内容的概括的基础上,学生已知晓文章的脉络。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横线迅速画出能概括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的句子。学生汇报,我出示句子:大家一起读课文,声音真好听!
然后我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声音真好听?学生交流汇报,我逐句出示:
第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圈出描写窗外环境的词语(安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声音真好听”呢?(……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读出窗外的安静呢?齐读句子,指名读。
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的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
再次齐读描写上课情景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同学生好听的声音,读出周围环境的安静。通过多次的读,引领学生感悟民族小学里学生上课的认真,读书声的好听……
课堂练笔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插图,看到插图,你想说些什么呢?那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可以写一写校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上课的情景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个环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升华。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小学上学路上的快乐,上课时的安静;那下课后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
五、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这篇课文,我采用了词语式板书。首先整体概括了课文写了上学的路上,上课时,下课后的情景,然后提炼出上学路上孩子们是快乐的,上课时周围是安静。这样,这则板书就成了理清课文脉络的载体,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上学路上 快乐
上课时安静
下课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