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2023-09-19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故事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条理清晰。描写埋木匣、挖木匣中动作词的妙用,这是语言上的特色。本课以孩子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表达方面有独到之处。同时学习本课还可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注意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教学重、难点]

  抓住动词,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揭题

  1、今天,林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科利亚的木匣》,齐读课题。

  2、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记形,了解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字词:

  句子: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2、学生再次轻声读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 )木匣——受到( )

  (三)、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1、默读课文,用“——”划出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句子。

  2、交流:

  ⑴出示埋木匣句子:

  A、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①指名读(2个)圈一圈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放、盖、踩、撒

  一起来做做动作。(边读边做动作)

  ②从这些动作词,你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③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

  回读第2小节第2句话:(出示句子)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重点读好“好玩”。

  B、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

  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⑵出示挖木匣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⑴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⑵教学“挖”,师范写,学生练写2个,展示点评。

  ⑶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

  (四)、抓住关键,引发思考

  1、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10—12)小节,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

  引导学生思考: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让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展开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师生总结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可能性有4种:(出示)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2、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可能性最大是什么?

  (五)、设疑悬念

  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帮助科利亚分析分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2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 ,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3

  之三

  佚名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①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

  ②完整板书课题。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①学生自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②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方。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①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②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

  ③全班交流。

  a.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

  b.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

  学习字词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

  ②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③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①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②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听写后对照词语表自我批改订正。

  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①提出重点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②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

  ③全班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④教师出示课文最后科利亚说的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⑤鼓励学生把最后一段抄下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①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听。

  ②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和大家交流。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4

  一、初读课文

  1、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位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板书:科利亚),谁来读读这个可爱的名字?

  2、科利亚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木匣,板书:木匣(请学生读)

  谁知道什么是木匣?(用木头做的小箱子)

  那么用铁做的小箱子叫——铁匣

  用铜做的呢——铜匣

  如果这个小匣子里装的是饼干,我们可以把这个匣子叫作——饼干匣

  如果里面装的是你的宝贝,那这个匣子就又可以叫做——宝匣

  有个小朋友特别爱说话,他的嘴就像一个小匣子,你猜猜看,这个小匣子里装得最多的是什么——话语,那么就叫做话匣。

  今天,科利亚给我们带的是木匣,再次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预设:科利亚的木匣是怎样的?

  科利亚的木匣装着些什么?

  ……

  好,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小木匣子里到底藏了些什么?请大家打开课本,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请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动动笔,先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3、交流

  根据学生找到的出示句子:

  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要读好这句读,我们首先得关注这些词语:

  盛着冰鞋小手锯小玩意儿

  谁能读?(学生读)

  再把他们请回到句子中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看到那么多小玩意儿,你心里觉得怎么样?(高兴、惊奇、羡慕)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真好,读一遍不但认识了上些生字新词,还解决了一个自己提出的问题,真会读书。

  二、再读课文,知事

  1、科利亚围绕木匣做了些什么事呢?请大家认真地读读课文想一想。

  交流:

  板书:埋木匣挖木匣

  能把这两件事的前后顺序排一排吗?

  (四年前科利亚埋下了木匣,四年后,科利亚挖埋下的木匣。)

  听明白了,你说的其实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大致意思。

  2、说课文主要意思

  出示:四年前,科得亚看到妈妈把箱子埋在地下,于是,他向前走了步,。四年后,他们又加到了家乡,他已能数到100了,他数了十步去,结果,最后他想了想,,终于。

  三读:知事也论人

  1、快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子、挖木匣子的'句子。(学生划出交流)

  交流一:埋木匣的句子

  出示句子,请学生读一读

  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无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2、透过这些句子你觉得科利亚这个小朋友怎么样?

  预设:a聪明。妈妈埋箱子,他也跟着埋木匣,善于模仿;才五岁就会数到十了,特别聪明。

  b能干。先挖坑,再放木匣,盖上土,踩实泥土,撒上细沙,做得一点也不含糊,非常有条理。

  看来,大家已经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小朋友了。你能这些句子重新组织一下,完整地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

  课件出示:我会说科利亚埋木匣的经过:

  科利亚看到妈妈,于是他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去做了,他

  交流二:挖木匣的句子

  出示句子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提及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透过这两个句子,你又了解了关于科利亚的哪些信息?

  预设:a有耐心。虽然挖了很长时间,仍然没有放弃。

  b爱动脑。走十步找不到木匣,动动脑筋,量五步找到了木匣。

  三、质疑

  1、(引导学生读板书)还有问题吗?

  为什么走十步找不到木匣,量五步就能找到木匣?

  老师知道你对这个问题还有些疑问,相信再给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我们一定能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启示。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5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写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

  三,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有位同学给我们准备了一个故事,看他给我们带来什么

  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板题读题)课文里的小朋友科利亚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有没有想办法解决呢 他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大家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初读

  自由读文,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汇报.

  精读

  默读第一部分,看看妈妈和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各学习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本部分内容.

  汇报(表演,讲故事等形式均可)

  根据汇报板书:科利亚

  (四年前)埋

  妈妈:30步

  4.小结

  第二课时

  (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战争开始时,科利亚和妈妈埋下了木匣.四年后,科利亚跟着妈妈回来了,他们将要挖出他们的木匣了.关于"挖木匣"这部分,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带疑学文

  学生质疑,抓住重点问题板书,如:科利亚是怎么挖的,挖出来了吗 有没有遇到困难 怎么解决 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小组读书讨论解决

  (主要)

  3 .汇报,主要围绕重点问题进行理解.

  ⑴抓含"仍然"的句子分析,指导朗读.

  ⑵柯利亚找不到箱子,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 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请学生边板书边说明

  板书:四年后 挖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指导朗读,抓含"果然"的句子

  ⑶科利亚遇到的这种情况妈妈遇到了吗

  板书: 30步

  ⑷引疑:从板书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讨论:为什么妈妈步子不变能挖出箱子,而科利亚不能

  ⑸从妈妈和自己身上,柯利亚懂得了什么

  (学生读最后一段)

  板书: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三)深化拓展

  1.科利亚遇到问题能认真思考,所以他能顺利地解决了问题.现在,请同学们给《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想想办法,找到那把丢失的剑.

  2.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你身边也有,你能举例说说吗

  引导说话:随着时间的……(引发学生多方面思考,如身体变化,家乡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国际形势的演变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个启示,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去探寻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亚 妈妈

  (四年前)埋 30

  (四年后)挖 30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7

  【课文解读】

  本文是第七单元“科学的思想方法”主题的第二篇课文,记叙了科利亚5岁时从家门口向前数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情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课文语言朴实平白,没有生动的文采,适宜学生自主阅读,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如何通过科利亚挖木匣这件事,感悟一切事物都在变的道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特点,预设以下学习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5个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科利亚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特点,感悟“时间在变,人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感悟“时间在变,人在变,周围的一切都在变”的道理。

  【设计理念】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机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训练、探究、对话为基本元素设计教学,构建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体现“以疑促读,读中探究,自主感悟”的教学特色。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带些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或成长记录册。

  【教学过程】两课时整体设计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启动阅读

  1.由课文《矛和盾的集合》引出本文课题:科利亚的木匣。随机学“匣”字。

  2.引导据题质疑:科利亚的木匣有什么特别之处?科利亚的木匣里装了什么?围绕科利亚的木匣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通读感知,了解内容

  本环节,主要通过个人自读、指名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为进一步学习和体会课文奠定基础,随文认学生字“锯”“阶”。

  初步交流读题目时提出来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交流后归纳板书:埋木匣——挖木匣——明道理。叶老说,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的,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这也正是课标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再加上本篇课文的特点适合学生自读自悟,因此下一环节设计为——

  三、自主质疑,初步探究

  让学生读读文中两个“泡泡”,明白:一个是说读懂了什么,一个是提出了问题。

  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以“吐泡泡”的形式记录下来。

  设计“吐泡泡”的学习形式,目的是落实课标对第二学段提出来的默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能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的学习形式,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

  交流反馈学生所吐的“泡泡”: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预计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课文中说的“战争”是什么战争?“法西斯”是什么?科利亚的妈妈挖出了木匣,为什么科利亚挖不到?科利亚说“这里面一定有原因”,是什么原因呢?课文结尾说“周围的一切,不都在起变化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各种各样、五花八门,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和经验,临场作出巧妙处理,或直接回答,或以问引读,或反问学生,或暂时存疑。在交流反馈中,对提问角度新,思维有深度的同学要特别予以肯定和激励。

  四、重点研读,体会感悟

  本环节主要是体现教学的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作如下设计:

  1.根据前一环节的质疑,引问:科利亚的妈妈挖出了木匣,科利亚却没挖到,科利亚觉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2.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讲清楚讨论的步骤与方法:一、是什么原因,首先要从书上找到依据;二、关键是怎样理解这个原因,每个小组成员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三、讨论交流后小组确定一种最有创意的理解方法,准备到班上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多种学法来理解和体会“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这句话中所蕴涵的道理,如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道理、用数学的方法画一画线段图、在教室里实地走一走、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照片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等等。

  语文是开放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也应该是开放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语言文字。

  4.呈现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反复地读一读: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5.师:大家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看,科利亚来到了我们教室,大家夸夸他吧!那么,同学们从文中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和体会到科利亚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呢?

  学生回读课文,找出依据,组织交流,随机指导朗读体会下面的句子: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多会动脑筋啊!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一个聪明而自信的科利亚!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回找到我的木匣子。”——做事情不蛮干,遇到问题不依赖别人,思考问题有根有据,多令人敬佩的一个小男孩啊!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从这件事情悟出一个道理,多会感悟的一个小男孩啊!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重点是指导写字,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识记字形的规律和方法;二是对难写易错的字,如“挖”、“鞋”、“抢”、“管”“初”“懂”等,教师要板书示范,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5岁埋木匣步子小走10步

  9岁挖木匣步子大走5步

  一切事物都在变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课后生辽表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标好每个自然段的序号,记下自己的疑问。

  2、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一曲节奏舒缓的乐曲。

  3、用纸分别画一个5岁左右和9岁左右的“科利亚”的模样,剪下来准备板贴用。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2、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5、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木匣

  6、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7、引导学生质疑。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1、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⑴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读: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教师结合生字的学习,启发学生读的时候注意突出“各种各样、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其他小玩意儿”这些词语。

  ⑵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⑶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⑴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⑵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图和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亚是5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5岁的“科利亚”形象,让学生自己从前后课文的有关语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据),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线段图表示);现在的科利亚是9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9岁的“科利亚”形象),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⑶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⑷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3、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⑴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⑵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四、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一、熟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二、巩固生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2、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⑴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⑵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

  3、给生字组词。

  三、指导写字

  1、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2、学生写字:

  ⑴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静坐,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⑵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⑶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四、抄写词语

  1、自己读、记词语。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

  六、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9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

  理解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挖不到木匣,第二次却挖到的原因;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认识木匣。

  2.师简介时代背景。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理清文章脉络。

  三、研读重点,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埋木匣

  (1)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了解: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又是怎样埋的。画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3)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部分:挖木匣

  (1)自读课文。画出写科利亚挖木匣的语句。

  (2)同桌之间交流读书所得。

  (3)根据学生汇报,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

  (4)课件演示科利亚的思维过程。

  (5)理解文中词语:仍然、果然。

  (6)体会科利亚的心情,读出感受。

  3.学习第三部分:受启发。

  过渡:当科利亚手捧着心爱的木匣时,她会对小伙伴们说什么呢?(出示文中插图。)

  (1)(出示中心句)指名读。

  (2)质疑:科利亚从这件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3)齐读中心句

  (4)小结:是呀!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交流:请你说说你们的周围有什么变化?

  2.看来你们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是有一个大人都不知道这一点,请看!(课件出示《刻舟求剑》)

  3.讨论交流:他能捞到他的宝剑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小结:世界上的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我们应象科利亚一样多动脑筋,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

  5.抄写文章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26 科利亚的木匣(xiá)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一切在变

  第二课时(简案)

  一、回忆课文内容,复习检查。

  二、体会文章写妈妈和小伙伴们的作用。

  三、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等词语,理解“仍然、果然”

  2、学习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得启示的过程,初步懂得周围的一切都是在起变化,学习科利亚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得启示的过程,明白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教学难点】懂得周围的一切都是变化的道理,学习科利亚爱动脑筋、勤于思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匣”字导入

  1、板写“匣”,仔细看老师写“匣”字,最后一笔是竖折。

  2、猜一猜什么是匣。放东西的方形小盒子,所以一边是不能封口的。木头做的小盒子就可以叫木匣

  3、小朋友,你们有木匣吗?你们的小木匣里会放些什么呢?(都是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都是你们的小秘密)

  4、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它叫科利亚,(相机知道“亚”的读音)。

  5、板书课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科利亚的木匣有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

  (2)把课文读通顺,标上自然段序号

  (3)解决课前的疑问并思考课文围绕木匣写了科利亚的哪些事

  2、生字词 字音:多音字“量”  字形:挖、抢、懂

  三、细读文本

  1、科利亚的木匣里装着什么?出示第二自然段,生字教学“鞋、斧、锯”

  朗读指导:读出喜爱的心情

  2、木匣里都是科利亚最喜爱的小东西,为什么要把这些放进木匣?在什么情况下埋木匣的?

  3、学生交流法西斯战争、战争带来的破坏。

  4、所以科利亚把自己的小木匣——(   ),简单地概括,埋木匣。他是怎么埋的,

  5、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到科利亚埋木匣的动作词语。从这些动作里,你感受到什么?

  朗读指导:埋好木匣,免得被人发现,小心翼翼的。边做动作边读。

  6、故事还在继续,科利亚和木匣之间还有哪些故事?

  7、理清思路,课文围绕木匣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懂道理(得启示)

  8、挖木匣又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又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

  2、复习课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事

  二、以挖木匣切入

  1、找到文中具体描写科利亚挖木匣的自然段,默读两处

  2、解读第八自然段

  1)“也”:为什么要用“也”,说明谁也挖木匣?

  妈妈是怎么挖木匣的?结果怎么样?妈妈为什么高兴?高兴地读一读妈妈的话。从中你感受到妈妈是怎样的人?

  2)“十步”:科利亚看到妈妈成功挖出木匣,他想到自己曾经埋下的木匣。他是怎么挖木匣的。第一步怎么做?

  为什么走十步?说明那时还小。画一画科利亚四年前怎么埋木匣的

  3)“挖”:接着怎么挖?理解“仍然”的意思。

  挖呀挖呀,找到了吗?坑已经挖得很深了,找到了吗?朝左挖呢?朝右挖呢?可能还怎么挖?挖得怎么样?(满头大汗,汗流浃背)

  你感受到科利亚挖得怎么样?(辛苦)辛苦地读一读。

  他想挖的是什么?是一个怎样的木匣?仍然没挖到,心情怎么样?(着急、焦急)读一读。

  他最后挖到了吗?心情怎么样?(失落、失望)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

  3、妈妈用三十步的方法找到了木匣,为什么科利亚没有找到?是不是被法西斯挖走了?找出理由。到底是什么原因

  4、解读第二次挖,第十二自然段

  1)、 理解“果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果然”的理解

  2)、找到这次成功的关键因素。步子大了一倍,简笔画展示

  3)、一起画一画,验证是不是真的能找到木匣

  4)、如果你就是科利亚,此时的心情怎么样?读一读

  5、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从十步没有挖到后来五步挖出心爱的木匣,科利亚知道了什么?

  6、在变化的仅仅是步子吗?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结合例子

  7、科利亚这个巨大的收获,靠得是什么?你认为科利亚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三、拓展观察

  寻找周围的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教学流程

  一、结合实物,出示课题

  1.教师出示实物:木盒子。引导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

  2.完整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孩子,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同桌相互交流课前借助字典预习的生字,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再读课文,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件出示的两个问题:

  (1)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一件什么事情?请尝试完成:

  木匣→木匣→

  议一议: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的,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2)你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巩固生字

  1.课件依次出现生字词语,学生开火车认读。

  2.小组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互相交流。

  左右结构归类: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

  形声字归类:匣阶锯管抢懂

  比较记忆: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准、阶和价、屋和到

  3.给生字组词,练习用词语说句子。

  四、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2.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刻舟求剑》

  思考:(1)那个人最终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2)从这个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

  准备一下,学到“语文园地七”时和大家交流。

  【因为《刻舟求剑》这一成语故事与本文联系相当紧密,所以把语文园地七的成语故事提前让学生接触。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去学习《刻舟求剑》,可以触类旁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教师简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深入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1.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1)教师采用范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朗读:木匣里盛着各式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它小玩意儿。

  结合课件展示的图片认识:冰鞋、小斧头、小手锯。

  联系下一句理解“各式各样”,并练习用“各式各样”说话。

  (2)教师结合生字学习,指导朗读。全班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子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听后评议。

  注意强调表示动作的词语,还可以边做边读读这几个句子。

  (4)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嘛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5)课件出示对比表格:四年前:

  妈妈

  埋大箱子

  走30步

  科利亚

  埋小匣子

  走10步 

  2.学生默读课文4-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1)课件出示对比表格:四年后:

  妈妈

  走30步

  挖到大箱子

  科利亚

  走10步 

  没有挖到小匣子

  (2)用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联系上文理解“果然”一词的意思,并用“果然”练习说句子。

  3.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1)指名读这一段,读后评议。

  (2)分男生、女生赛读这一段,读后再评议。

  (3)随文理解“不光……还”。

  (4)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围的一切在发生变化?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上一课时作业或其它课外文章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变化。”

  (6)再读最后一段,试着背下来。然后把它摘抄到“好词佳句”记录本中,边抄边体会这段话的内容。

  【关注学生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表格、线段图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内容。】

  三、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指导复述。

  四、拓展延伸,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1.课件出示填空题:课文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练笔:写一写自己亲身经历或看到的一件小事,200字左右,并说一说这件事给了你什么启迪?

  五、布置作业

  1.实践活动: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准备一下,到“口语交际”时与大家交流,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在这样的迁移训练中,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