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2023-09-18

《2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并理清了课文写作顺序。请大家回顾一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生答: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赠送木雕)

  二、学习“放弃买木雕”,体会作者以及卖木雕少年的遗憾。

  请同学们快速读第5——9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放弃了买木雕,心情怎样?卖木雕的少年心情怎样?

  生浏览,回答。(都深感遗憾)

  带着遗憾的心情读“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那么,作者和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并在句子旁边作批注。

  学生读,作批注。

  学生交流:

  1、重点围绕以下句子展开交流,体会作者的遗憾。

  a、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1)体会作者对象墩的喜爱之情。知道作者是通过“捧”、“观赏”等动作描写来表达人物内心感受的。

  (2)理解“爱不释手”。试着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b、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1)体会少年是个诚恳的人,作者喜欢他的诚恳率直却不能买他的木雕,因而有些遗憾。

  (2)诚恳地读句子。

  c、“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1)什么是“语无伦次”?作者为什么这样?

  (2)体会作者既因喜爱这个木雕而想买,又因路远、木雕重而不能带走深感遗憾,并因必须拒绝诚恳少年的好意而“语无伦次”。

  (3)理解这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达人物内心感受的。

  (4)试着读出作者内心的焦急与遗憾。

  2、体会少年的遗憾。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到。

  (1)少年心里会怎么想?

  (2)知道少年主要是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我却不能带回木雕感到遗憾。

  三、学习“赠送木雕”。

  作者放弃了这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们也为他深感遗憾。可是,事情出现了转机。请同学们朗读第10——15自然段,然后说说你觉得这位少年是个怎样的人?

  生读,回答,(可爱、善良、纯朴等)

  那么你是通过文中的哪些句子来体会到他的“可爱”呢?默读课文,做批注。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进行交流体会。

  1、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体会少年的诚意与纯朴。

  2、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1)课件出示中国医生为非洲人民治病。

  课件出示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提供无息贷款9.88亿人民币,有64人为之牺牲。坦赞铁路促进了非洲的经济发展。

  (2)想象少年和作者的内心独白。

  (3)生谈感受。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4)读出你的感动,读出中非两国人民这深厚的情谊。

  四、小结。

  课件出示句子,读:

  “作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少年热情地伸出了双手,因为——我们是朋友!

  当非洲人民遭受苦难的时候,中国人民热情地伸出了双手,因为——我们和非洲人民是朋友!愿我们的友谊长存!”

  五、作业设计:

  写几句话,夸夸这位卖木雕的少年。

《2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三、教学时数:第2课时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非洲的幻灯片,学生一边欣赏,教师一边配合解说,让学生对非洲有个美好的印象,并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查资料、学课文了解了非洲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与我们肤色与生活习惯截然不同的淳朴、热情的人民,有着美丽、壮观、雄伟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有着中国人民帮助非洲人民修建的坦赞公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见识了那些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木雕。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那位卖木雕的少年。

  二、复习词语: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积累了哪些四字词语呢?

  2、学生自由汇报。

  3、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每个词读两遍。(教师出示带词语的幻灯片)

  名不虚传构思新奇琳琅满目五官端正栩栩如生爱不释手语无伦次游人如织各式各样

  4、学生齐读词语。

  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德,我一看就。

  三、感受卖木雕少年的美好品质:

  1、他雕的木雕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后提问。

  (1)课文里是怎么描写这栩栩如生的象墩木雕呢?你能找出来读一读么?

  (3)齐读句子。

  师:找得真准,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出示幻灯片)

  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生有感情朗读。

  (4)读这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什么?

  师小结:他雕的木雕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象,这就是——

  生:栩栩如生。

  (5)你会用哪些语句来形容这个非洲少年的雕刻的木雕呢?

  (6)是啊!这位非洲少年雕的工艺品可真是构思新颖、栩栩如生。他是一个雕刻技术高操的少年。

  (7)这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的精美的工艺品,少年是怎样向我推销的呢?

  (8)这样精美的工艺品,他卖出去了没有?

  (9)理解“遗憾”。

  (10)他会遗憾什么呢?

  师:看来,大家都读懂了少年的心理。

  (11)他又是怎样弥补自己的遗憾呢?读10到11自然段。

  a、生自由朗读这个部分。

  b、少年是怎么弥补自己的遗憾的呢?

  (12)少年手上送给我的木雕是什么样的?

  (13)少年说我们是朋友!你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14)在我们对这个卖木雕的少年有了深刻的了解,现在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四、挖掘我的心情。

  1、课文中的我在这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心情不断地发生变化,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

  (1)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2)正要掏钱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3)“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4)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5)“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6)“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2、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找出代表我心情变化的词语么?

  爱不释手——犹豫——语无伦次——遗憾——高兴地喊起来——感动极了

  3、选读其中的语句,读出我的心情变化。

  4、探究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我爱不释手是因为

  (                           )。

  我犹豫是因为

  (                             )。

  我语无伦次是因为

  (                           )。

  我遗憾是因为

  。

  我高兴地喊起来是因为

  (                         )。

  我感动极了是因为

  (                         )。

  五、总结全文

  我爱不释手、我犹豫、我语无伦次都是因为少年的雕刻技术的精湛,而我高兴、感动是因为非洲少年有一颗真诚淳朴的心灵。

  六、写几句话夸夸少年,读。

  七、读一封信,深华主题

  1、我已经带着心爱的木雕回国了,我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我对非洲少年的感激呢?

  生:打电话、写信、发电子邮件……

  2、我写了一封信给这位非洲少年。

  亲爱的朋友,我离开非洲,来到自己的故乡——中国。在归途中,我的眼前会经常闪现你那真诚的模样。你送给我的礼物,我一直放在我的身边。我每次摸到它,看到它,仿佛耳边就响起了你用不太熟练的中国话说的:“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礼物虽然很小很小,但是他见证了中非人民的友好情谊。你的礼物是这人民友谊的象征,你的心灵犹如夜空中的繁星一样闪亮、美丽!祝你愉快!

  作业

  八、续写,我第二次来到非洲会不会去找这个少年,又会发生什么样故事?

  九、板书:

  卖木雕的少年

  i送

  i木“我们是朋友”

  i雕

  “我”:爱不释手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的课文充满爱,充满真情,充满温馨,一篇篇课文学习下来,总能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情感得到升华。《卖木雕的少年》就是这样一篇课文,中非人民的友好情谊在文中让人感动不矣,那少年是那样淳朴,是那么可爱。当“我”因为那象墩子太大而无法带回中国而无限遗憾时,那卖木雕的少年腼腆地出现了,带着对中国人民的无限情谊出现了,学生读着课文,体验着卖木雕的少年的一言一行,当学生与卖木雕的少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的情感也就跨越了国界,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的情感也会更美好,从只会关注自己到关爱他人上定会有长足进展。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本课篇幅较长,情节较复杂,在本课设计过程中,我先抓少年这条主线,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再抓“我”这条副线,理解“我”心情的变化及探究变化的原因,如此主副线交融,互相照应、补充,就会“主干分明”而又“枝繁叶茂”、“血肉丰满”。

  但在教学中,更加应该注意主副线之间的联系,少年的雕刻技术高操,让我起先是爱不释手,又因为带不走木雕而感到遗憾。但又因为少年“内心的真诚热情”而感到高兴和感动!这样处理文本,更能让主副线水乳交融,而不能割裂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另外在朗读上,更要读出人物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对于为什么少年会送我木雕,由于有它特殊的背景,如果不了解背景资料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在上课初就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这项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这样为后面的课堂做了很好的铺垫,为后面学生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打下基础。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应该是丰富而生动的,同时也必须具有引导作用。而我在这堂课中评价的语言则不够丰富。本身语文课的教学就是在教学生学习语言,作为教师,课堂上的语言应成为一种典范,学生学习的榜样。

《2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设计特色:创设情境,诱发参与;读中悟情,合作学习;盘活课堂,落实主体.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准备:cai课件,学生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读中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世界地图,介绍非洲,相机出示智力题:这里的什么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

  2,播放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风光图片,配乐介绍.引导学生读p112第二自然段,要求找出形容瀑布的词语.

  3,导入故事: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4,板书课题.

  5,过渡: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学生抢答,并根据课前预习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2,欣赏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风光,感受美丽风景.学生看后找词:"名不虚传十分壮观".

  3,学生齐读课题.

  创设情境,诱发参与.在课程开始我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图片让学生欣赏,渲染气氛,揭开课题,把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带入到课文的学习情境中,设想在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思考主要内容,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词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词语,请学生认读.

  请学生交流读懂的词义.鼓励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词义.

  4,请学生叙述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按要求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当小老师带读.

  3,学生交流读懂的词义,不懂的做好记号.4,学生齐读词语. 5,学生叙述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鼓励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去解决生字新词,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引领学习"买木雕".

  (3—4自然段)

  根据学生叙述,提出思考:"我"为什么特别想买木雕.要求学生再读课文(3—4自然段).板书:买.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这些坐凳构思新颖,大象雕得栩栩如生."两个句子.

  鼓励学生找出木雕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的词语.

  突出显示这些词语,出示木雕的图片.

  指导朗读.

  出示填空.

  1,学生再读思考.

  2,学生汇报. 3,学生找出木雕给"我"留下的印象,画出来."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颖栩栩如生".

  4,学生观看木雕图,理解这些词语. 5,学生品读句子,指名再读.

  6,学生填空: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得( ).

  抓重点促表达,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的运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等词语时,我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且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在学生领会的基础上,要尽可能使学生通过练习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读中悟情"弃木雕赠木雕".

  (5—9自然段)

  (10—14自然段)

  指导学生再读(5-14自然段),想卖木雕的少年是怎样的人.画出少年的言行,神情的语句.

  组织学生汇报.

  a"那少年走到我眼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真诚)

  b"'您是中国人吧 '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c"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d"'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e"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f"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请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方式再读句子.

  组织交流阅读感受,相机引导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相机板书:弃,赠.

  1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想少年的为人,并画出相关的句子反复读. 2,学生汇报自己画出的句子.

  3,学生自主选择自读,组中读,分角色读,默读等喜欢的方式,品读句子. 4,学生朗读自己体会深刻的句子,交流读后感,发挥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乐趣,所以在学习课文时我通过为什么我特别想买木雕这一问题带学生进入课文学习,让他们产生求知欲,激起主动读书的愿望.在教学我放弃买木雕,少年赠送我木雕这两处重点内容时我让学生选择自读,组中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读懂,并在读中感悟,通过一读再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体会非洲少年的美好心灵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五,读写结合

  拓展延伸

  训练写话:你想和他做朋友吗 对他写几句话.

  师简单小结.

  鼓励探究,设疑引兴:少年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查阅相关资料下节课汇报.

  1,学生把心中所想写出来.

  2,交流,评价.

  3,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课下探究.

  抓扩展促说话.

  说话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尤为重要,对于山区学生来说,说和写并不是同步的,为了缩短说和写之间的差距,我创设了让学生说和写的活动,如让学生评价一下这时一个怎样的少年,你想和他做朋友吗,对他写几句话.让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

  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去获得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板书设计:

  27 卖木雕的少年

  买 弃

  赠

  作业设计:

  1,查找中非两国互相支持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让学生搜集中非友谊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木雕吗?在哪儿见过?(出示木雕图片,介绍木雕)

  2、看了这些木雕作品,你喜欢吗,你觉得它们怎么样?

  3、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卖木雕的少年》,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课文围绕卖木雕的少年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围绕“遗憾”精读课文。

  (一)了解木雕,感受“我”的遗憾

  1、找出描写遗憾的句子并出示。

  2、引导学生明白我为什么遗憾。让学生明白因为木雕工艺精美和不能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1)感受木雕工艺精美

  ①师:课文哪些句子描写了木雕工艺精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木雕的句子。

  ②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时指导朗读。

  (2)感受不能带回国而遗憾。

  (3)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我也为不能把……感到遗憾)

  (二)、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遗憾

  为什么少年的眼睛里也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呢?卖木雕的少年,他遗憾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9自然段,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语句。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并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感受我和少年共同的遗憾。

  师:我和少年都为不能把非洲名不虚传的木雕带回而感到遗憾,让我们再来读读我和少年的对话,看看你们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遗憾的神情?生朗读5——9自然段中第二次对话。

  (四)那么,少年又是怎样来尽自己的力量弥补遗憾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0——12自然段。

  1、生找少年怎样弥补遗憾的句子,指导读。

  少年的遗憾弥补了吗?你怎么知道的?指名读11段。师:想想少年在说这句话时心情怎么样呢?

  ‚我的遗憾弥补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读12段。师:少年弥补了我的遗憾,我高兴吗?

  (五)、少年为什么要赠送我木雕,来弥补我们的遗憾呢?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13—15自然段中我们的对话。

  1、抓住两个“我们”来理解中非友谊。

  、少年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里的我们指的是什么?

  ‚、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这里的我们又指什么呢?谁能读出我当时的感情?指名读,齐读。

  2、交流中非友谊资料。

  3、少年赠送的难道仅仅是一块木雕吗?

  三、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四、师总结:同学们,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让我们都来做中非友谊的使者,共同祝愿中非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

  附板书:  27卖木雕的少年

  遗憾

  不能卖不能带

  少年 赠送 我

《2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20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摘抄、积累好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感情;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3感情态度价值观:

  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重难点,关键

  1了解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积累并学会正确使用四字词语。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大瀑布的图片、有关木雕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大瀑布图片

  生观看,师简介,引出文中所指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师简介这儿游人、景色。重点词:非洲南部、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

  2.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3.板题,读题。

  4.生根据提示自学。

  5.汇报、交流。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可自己汇报)

  字旁:琳琅(láng)满目沉甸(diān)甸

  诚恳(kěn)宾(bīn)馆

  字形:“释”左边是米加“/”,不是“采”。

  “豫”左边不要写成“矛”。

  字词意

  名不虚传:形容名气与听说的相符,一点儿也不假。

  琳琅满目:形容物品多,使人看的眼花缭亮。

  栩栩如生:形容物品很逼真,就像活了一样。

  爱不释手:很喜欢,舍不得放开手。

  犹豫:指很难下决心。

  遗憾:感到可惜。

  (2)指出逐节读文,正音。

  (3)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我”到非洲南部旅游时,本想买件木雕木工艺品,但由于担心行李超重而未买。后来,卖木雕的少年特意为我送来一个体积小、便于携带的木雕,但坚决不收我的钱。因为他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来学习。

  2.讨论交流。

  3.汇报。

  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出发前,朋友告诉“我”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工艺品。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我”对几个大象坐爱不释手,但由于担心行李超重而没买,卖木雕的少年和“我”都和遗憾。

  第三部分(10——15自然段):晚饭后,少年送来一个小象墩,坚决不肯要钱,因为中国人是他的朋友,这让“我”很感动。

  四.小结

  卖木雕的少年真的可爱,让我们来朗读课文,读出对他的喜爱。

  五、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

  (2)画出生字,拼读。

  (3)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提出来讨论。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景、探究导入

  1、教师一边投放大瀑布和木雕的图片,一边娓娓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这就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作者来到这个美丽的大瀑布旅游,带着新奇与购买非洲木雕的愿望,但自己最终选择不买,却意外收到一份礼物,少年为什么没有收钱送她礼物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已经板书好)

  2、学习课文之前,。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课文围绕木雕写了怎样一个故事呢?你能在木雕前加上一个词,梳理一下课文的顺序吗?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二.深入学习课文,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1、学习挑选木雕的部分。

  朋友介绍的非洲木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看到精美的木雕时我爱不释手。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件出示:

  大瀑布真是( 名不虚传 ),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十分壮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其中象墩( 构思新奇 ),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1)从这段描写,你体会到什么?(1、作者被美丽的瀑布吸引。2、作者很喜欢木雕,作者想购买木雕 。你是从那些词语体会到的?体会作者如何被精美的木雕吸引,激发了她购买的欲望。)

  2、指名带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被吸引的程度之深。

  过渡:精美的木雕激发了作者强大的购买欲望,“我”为什么选择放弃买木雕?“我”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 个人朗读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找出有关语句体会。

  因为我考虑行李超重,不能带这么重的象墩,所以只得选择放弃,我的心里变化:从爱不释手——犹豫——语无伦次——遗憾。

  点拨: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很遗憾?(“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面对孩子的诚恳相劝,作者的内心是非常矛盾的,而且这个象墩自己爱不释手,使她很遗憾。)

  面对作者不同的心态,黑人少年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画一画写黑人少年言行的语句,然后口头完成下面的练习。

  (3)当时,少年说:“买一个吧!”

  当时,少年走到我眼前,诚恳地说:“夫人,您 买一个吧!”

  当时,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您是中国人吧?”

  当时,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指名学生完成上面的语言训练,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说准、说好。

  点拨:通过对男孩的言行的描写,你读一读,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1这个男孩很善良,开始“买一个吧!”表现出不仅是推销,还有一层是把纪念品带回欣赏,到后来男孩的猜测“您是中国人吧?”能看出男孩对中国人的尊敬。2、这个男孩有些遗憾是希望我能带走这件纪念品,不要带着遗憾回国。3、从您字可以看出男孩很有礼貌。)(这里学生可能产生疑问:那个男孩为什么能猜出作者是中国人呢?为什么知道我是中国人眼里就流露出遗憾的神情?如果学生读不出为什么遗憾,也读不出尊重?老师可这样引导,从课文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下面在请同学们看一份资料,然后和课文联系起来再想一想,看我们会有什么新收获。

  老师边展示图片,边讲述。

  周总理曾三次赴非,访问非洲十国;中国派出了一百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特别是帮助他们修建了著名的坦赞铁路。

  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比里姆博希,是把坦、赞两国连接在一起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全长1860公里,全部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为了修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发运各种设备材料100万吨,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条件恶劣,有60几个中国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3、课前,同学们也收集了有关资料,能交流一下吗?

  交流开始。然后谈谈新收获。1、这个男孩不仅善良,开始“买一个吧!”表现出不仅是推销,还有一层是把纪念品带回欣赏,到后来男孩的猜测“您是中国人吧?”能看出男孩对中国人的尊敬。2、这个男孩有些遗憾是希望我能带走这件纪念品,不要带着遗憾回国。表现出非洲男孩对中国人民的友谊。3、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使得每位非洲人民内心深处感谢中国人民给予的无私的援助。)

  4、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受作者与少年不同的内心变化。

  5、那么在“我”离开少年时,少年又会想些什么?

  三、品读“送木雕”部分,想象买木雕少年是怎么做的

  1、“我”带着遗憾离开买木雕的摊点。到了晚上,在宾馆外的小树林里却与那位少年又相遇了,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轻读读课文10~15段,看看那些内容最让你感动?

  学生分别说出,读出令自己感动的内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

  (1) 男孩在傍晚来等“我”,并交给“我”一个沉甸甸的小象墩。这个木雕象墩与白天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说明少年特意为作者雕刻的易于携带的同样的小象墩,体会少年的质朴和他对中国人好感。

  (2) 我从“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和后来送给我的那个小象墩。我很感动。我觉得少年为送给我这个一模一样的象墩,白天一定费了很长时间才雕好的。我被少年的善良和他的美好心灵感动了。

  (3)我读了“我”要给他钱时,他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我很感动,因为男孩把中国人看成自己的朋友,更希望我不要带着遗憾回国,展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情谊,从而也看出他的美好心灵。

  (4)读第13段 我体会到因为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使得非洲儿童和非洲的每一个人都对中国人有好感,把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看成朋友。

  (5)我读了这一段,我想中国人民的援助,一定使得非洲的人民非常喜欢和感谢中国人民,所以他们喜欢学中国话。

  (6)我想中国的建筑工人,中国的医疗队,中国的老师为非洲孩子上课的事实,一定使非洲少年非常熟悉中国人,所以他们学会了说中国话。

  小结:是啊,“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是一句多么朴实的话,他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大家。他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少年的美好心灵和友好情谊。

  板书:友好情谊,美好心灵。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使得每位非洲人民内心深处感谢中国人民给予的无私的援助。课文学到这里,你想不想夸夸那个非洲少年?(用三、五句话写一写。写完后指名念一念)

  五、创设情境,升华情感,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和中非人民的友好情谊

  课件出示一幅画面:夜晚宾馆外的小树林边,作者手捧木雕的剪影,《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轻轻响起。

  老师描述:就在这样一个晚风吹拂的夜晚,一个黑人少年送我一个雕得栩栩如生的木雕,我捧着它,心中感慨万千……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轻声朗读10~15自然段。

  学生随着音乐轻声朗读。(或指名读)

  老师: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愿这美好的情景永驻我们心间。

  板书设计

《2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懂课文生字新词,积累四字词语。

  2、体会卖木雕少年和“我”的遗憾的不同含义。

  3、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知道“one world ,one dream.”吗?这是零八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而奥运的五环就代表了世界上的五个大洲,哪位小朋友知道这五环分别代表什么?(蓝色代表欧洲,黄色代表亚洲,绿色代表澳洲,红色代表美洲,黑色代表非洲。)其实地球是个大家庭,无论是什么国家,无论你是什么肤色,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让世界充满爱。今天,费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的这篇课文就发生在非洲的南部,讲的是一位“卖木雕的黑人少年”(板书课题)。能给“卖”字找个意思相反的字吗?(买)板书。“卖”字就比“买”多了一顶帽子。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师:想了解他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12页,自己把这篇课文读一读,注意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师:课文读通了吗?我请一小组开火车读读全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也得看着课文认真听。

  三、结合课文,了解南非。

  1、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南非给游人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生词:莫西奥图尼亚能用课文中的词语完成这个填空吗?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名不虚传十分壮观师:正因为大瀑布的景色雄伟壮观,才会“游人如织”(那是一幅怎样的场面啊?)

  2、木雕:师介绍木雕,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于非洲中西部民间艺人之手,那娴熟的刀法,生动的表情刻画,神秘而怪异的造型,使之成为世界各地乐于收藏的艺术品。常见的非洲木雕有面具木雕和动物木雕。课文中用了哪些词来说木雕的?(琳琅满目:指名读词,读着读着,你觉得这个词说明了木雕的(多),都已经充满了你的眼睛。这个词多用在书籍或工艺品上。各式各样)

  3、有句话说得好“学以致用”,既然学了就要会用。能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写一段话吗?快动笔写写吧!

  过渡:只有领略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壮美,带回了精美的木雕,才不虚此行,不留遗憾。遗憾是什么意思?(不称心,惋惜)这一词出现在哪个自然段?(第九自然段)指名读。这里出现了两次,分别指谁遗憾?

  四、研读课文,体会“我”和少年的遗憾。

  1、“我”为什么而遗憾?

  句子: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这工艺品指的是什么?(象墩)这象墩精美在哪儿?找到相应的句子。理解“栩栩如生”,能给他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望着如此精美得象墩,难怪我会如此喜欢,从哪儿能看出来?(爱不释手:出示“释”的意思:①说明;解说②消除③放开;放下④出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她喜爱得放不开手,那是种怎样的喜爱?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为何不能买下它?默读第六、七自然段,先让学生说,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吗?能把这句话换种意思相同的说法吗?可她却对这个象墩如此爱不释手,两种想法让她左右为难,难以取舍,他犹豫了,甚至连说话都“语无伦次”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过渡:最后我还是决定不买这个象墩,板书(不成)但心中仍留有遗憾,那少年呢?

  2、少年为什么而遗憾?

  因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板书(卖不成)

  找到少年说的话。

  a买一个吧!

  b夫人,您买一个吧!注意提示语: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

  (1)比较两句进行朗读: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

  (2)可以看出少年当时的态度怎样?(非常有诚意)

  过渡:当“我”放弃买少年的木雕后,少年虽有遗憾,但却问了句“您是中国人吧?”

  这是少年的(猜测),我们再读这句时语气应该轻一些。训练朗读。

  少年为何这样问?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

  五、小结:少年真的只是因为没做成买卖而遗憾吗?会不会有其他的原因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卖木雕的少年    我

  卖不成  遗憾  买不成

  ?

《2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设计特色:

  创设情境,诱发参与;读中悟情,合作学习;盘活课堂,落实主体。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读中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世界地图,介绍非洲,相机出示智力题:这里的什么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

  2、播放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风光图片,配乐介绍。引导学生读p112第二自然段,要求找出形容瀑布的词语。

  3、导入故事: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4、板书课题。

  5、过渡: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学生抢答,并根据课前预习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2)欣赏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风光,感受美丽风景。学生看后找词:"名不虚传""十分壮观"。

  (3)学生齐读课题。

  创设情境,诱发参与。在课程开始我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图片让学生欣赏,渲染气氛,揭开课题,把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带入到课文的学习情境中,设想在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思考主要内容,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1、学习字词。

  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词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词语,请学生认读。

  请学生交流读懂的词义。鼓励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词义。

  3、请学生叙述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按要求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当小老师带读。

  4、学生交流读懂的词义,不懂的做好记号。

  4、学生齐读词语。

  5、学生叙述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鼓励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去解决生字新词,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引领学习"买木雕"。

  (3—4自然段)

  根据学生叙述,提出思考:"我"为什么特别想买木雕。要求学生再读课文(3—4自然段)。板书:买。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这些坐凳构思新颖,大象雕得栩栩如生。"两个句子。

  鼓励学生找出木雕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的词语。

  突出显示这些词语,出示木雕的图片。

  指导朗读。

  出示填空。

  1、学生再读思考。

  2、学生汇报。

  3、学生找出木雕给"我"留下的印象,画出来。"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颖""栩栩如生"。

  4、学生观看木雕图,理解这些词语。

  5、学生品读句子,指名再读。

  6、学生填空: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得( )。

  抓重点促表达,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的运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等词语时,我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且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在学生领会的基础上,要尽可能使学生通过练习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读中悟情"弃木雕""赠木雕"。

《2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8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读为本,激发兴趣,积累和运用并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设计特色:创设情境,诱发参与;读中悟情,合作学习;盘活课堂,落实主体。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准备:cai课件,学生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读中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1、师: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需要你们去世界第二大洲——美丽而神秘的非洲看看。这里有种类繁多的热带动植物,有气势磅礴的瀑布,广阔无垠的大沙漠,有光彩夺目的钻石,有世界闻名的木雕,还有热情好客的非洲人民。他们大都皮肤黝黑,友好善良。下面,我们就来上第27课,跟随作者一起走进非洲南部去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出示课件,观看非洲特色)

  2、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指导写“卖”字,上面写“十”,下面写“买”,最后一点要写稳),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并把它们的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交流

  字:1、师:我们来看看这些词,你都会读了吗?(我会认)

  读对了,大家跟着读,读错了就请举手帮助他

  (难读对的字出示音节)

  2、开火车读词

  句:1、生字会读了,那这些句子我们来读读看,一定也能读好。

  三、品读词句

  1、出示课件: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a、师:我们在读这个瀑布名称的时候可以停顿一下,这样会好读些,b、“名不虚传”什么意思?好,我们来看看这个“名不虚传”的大瀑布吧!(课件)

  c、这样气势磅礴的大瀑布,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来游览,书上用了那些词表示。(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是一个记词的好办法)加强品读

  2、出示: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通过想像词语画面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也是个好办法)来,咱们就边想画面边读好这个句子

  3、出示: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的栩栩如生。

  理解栩栩如生的意思。(你能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是个很好的办法)

  4、课件点红的词语,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都是四字的词语)。我们在学课文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积累精彩的词语,赶快拿出你的积累本,抄下这些词语吧!(注意抄写方法,要先看清词语,然后再写,不要看一个字,抄一个字)

  5、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同学们,生字、句子会读了,词语也积累了,下面请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标上自然段序号。

  方法:在说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啊,我们还可以用上一些文中的词语。(课件出示)

  我去非洲旅游,看上一个(  栩栩如生 )的象雕,对它(爱不释手),但因为担心行李超重,只好放弃了。卖木雕的少年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回国,送给我一个小象墩,让我( 感动极了 )。

  6、紧扣题目,抓重点对话理解

  1)师: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通过这个题目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谁?(少年)

  2)“我”和他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买,少年送)

  3)哪几段写了“我”买木雕(3—9)  板书

  那几段是写少年送木雕(10—15)

  4)同学们这就是给课文划分段落.我们先来赌一赌买木雕的故事,并画上写少年言行的句子。

  5)师生合作,把买木雕的故事读一读吧!(我读作者的言行,你们来读少年的言行)同学们都读准了,不错,但是要读好人物对话。

  6)课件:读完一句说说,你发现少年在想什么?读出热情招呼客人。

  过渡:在他的热情招呼下,我买了吗?(没,难道不喜欢,从哪里看出?)

  课件:读二句,你发现有什么不同?(比上次更诚恳了,因为他发现我很想买,可又很犹豫)所以好心劝说我买,谁来诚恳的读一读 ?

  课件:读出三句,(过渡)听了这话,我说出了原因

  师:“啊,不,……这个太重……”

  7、哪里猜出我是中国人?(师:路太远,黄皮肤)猜测时该怎么读谁再读读。

  当我点了点头,告诉少年我是中国人,少年眼中流露出了一丝遗憾,为什么会遗憾?说明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善良的人),因为我不远千里来这里游览,却带不走闻名世界的木雕,他为我感到了遗憾(板书)

  8、下面同桌合作读,想想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我和少年的言行描写,领会少年当时的想法。个别展示读(一人读“我”,一人读少年)

  结语:木雕没买成,两个人都流下了遗憾。后来少年为什么又送我木雕呢?下节课我继续讲。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学会了理解词语有几个好方法?

  2、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

  3、知道了抄词语的方法?

  4、积累了几个四字词语

  这节课你们的收获真不少,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积累,一定会有更多收获的,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词句引入

  1、出示卡片,认读词语,并给词语归类。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清晰可辨  (描写瀑布)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木雕)

  仔细观赏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   (人物)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品质?  ( 板书:热情   真诚   善良   友好 ……)

  这节课我们看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描写少年的?

  二、品读感悟,少年美好的心灵

  (一)、感悟少年的遗憾

  1、同学们,课文里介绍的木雕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的确让人爱不释手,但买木雕的少年更可爱,更让人感动,怎样走进少年的心灵,去品位这份感动呢?我们还得细读课文,在文字深处去感受,请同学们静思默想或轻声读文,画出描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句子,体会体会。

  2、谁想站起来读读你画的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

  3、课文里描写少年的言行和神情的句子确实很多,大家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写少年眼神的句子大家读出来。“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读着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

  (为什么感到遗憾呢? 他会怎样想?……)

  4、这些问题就是引导我们深入阅读的向导。我们先看看少年的遗憾是怎样产生的?

  6、在我离开少年时,少年看到我遗憾的表情,远去的背影,会想些什么呢?

  7、怎样读出少年遗憾的心情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感悟少年的真诚

  1、我带着遗憾离开了出售木雕的摊点,到了晚上,在宾馆外的小树林里却与那位少年相遇了。哪些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让你感动?你通过哪些重点词语或句子感受到的?

  2、汇报。读出感动之情。

  3、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那位黑人少年可能干什么去了?同学们在此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他会说中国话?  为什么来送木雕还不要钱?  为什么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

  4、同学们,莫西奥图尼亚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对中国人这么喜爱呢,想知道吗?(出示资料)请大家读读这段简单的资料,相信你会明白的。

  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曾大力援助非洲:

  ①周恩来总理曾三次赴非,访问非洲十国。

  ②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给非洲儿童治病。

  ③特别是帮助他们修建了著名的坦赞铁路,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比里姆博希,是把坦赞两国连在一起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全长1860千米,全部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为了修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发运各种材料100多万吨,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条件恶劣,有64人为之献出宝贵生命。30多年来,坦赞铁路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城乡物资交流。中非人民的友谊更加深厚。

  5、同学们,现在你明白少年的心了吗?所以当少年知道我是中国人为买不成木雕而遗憾时,他想起昔日的朋友,是呀,他怎能忘记昔日的朋友帮他们做的一切,心中怎能不怀想那些充满感到的日子呢?于是他带着感恩之心,带着真诚,带着友谊找到了我,并送给我精致的木雕小象墩。

  6、此时如果你就是那个卖木雕的少年,找到我之后,心情会怎么样?我的心情呢?少年和我的话都怎样读更能表达当时的情景?试一试。

  7、分角色读对话。

  8、读着读着,你明白最后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

  9、小结:多么善良的非洲少年啊!他因为我是中国人,因为我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木雕而特意跑来送我木雕小象墩,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他送我的仅仅是个小木雕吗?不,不是的,那是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真挚的心啊!

  (三)、感悟写话

  1、课文学到这,大家心中对黑人少年,对作者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吧?下面,老师给大家这个机会,表达真情实感:(出示)

  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这个少年,请你们把自己当作其中一员,写几句话来夸夸这个少年。

  2、交流点评。

  三、感情升华,感受中非友谊

  1、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木雕少年的美好心灵,愿这美好的情景永驻我们心间。

  2、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赢得非洲少年的感情,我们已被黑人少年那种热情、真诚、善良、友好的品质深深打动了,被中非人民友好情谊深深感动着。现在,我们中国与非洲各国人民的友谊更加深厚。(播放:“我和你”奥运主题曲)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充满理解,人类的明天会更美好!在学习本组其他几篇课文中,我们再细细品味,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2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9

  一、教材简说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要注意让学生积累并学会使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摘抄、积累好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感情;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3、感情态度价值观:

  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积累并学会正确使用四字词语。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带大家先去欣赏一些具有异域风情的景物。

  1、介绍大瀑布和木雕

  生观看图片,师简介,引出文中所指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师: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位于非洲南部赞比西河中游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它跨赞比亚、津巴布韦国界,高120余米,宽达1800米,比我国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宽了几乎90倍,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莫西奥图尼亚”在当地语中意为“雷霆翻滚的云雾”。在欧洲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又被称为维多利亚瀑布,198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出示重点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

  介绍木雕:

  师:在这里游客除了欣赏世界上最宽大最壮观的瀑布外,还能欣赏到琳琅满目的非洲木雕工艺品。木雕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于非洲中西部民间艺人之手,刀法娴熟,构思新奇,形象栩栩如生。由于非洲大多数民族没有文字,许多非洲古老神话就是木雕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

  出示重点词:琳琅满目、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2、过渡:

  师:在这个风景优美又充满神秘气息的地方,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生活在这里的卖木雕的非洲少年。

  3、板书课题:

  师:请注意看我写“卖”;请你给“卖”找个反义词?(买)

  一起读--“卖木雕的少年”。

  过渡:

  师:这是怎样一个非洲少年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师:检查一下有没有把生字字音读准:(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琳琅满目、驮着、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象墩、五官端正、爱不释手、掏钱、犹豫、沉甸甸、诚恳、语无伦次、

  遗憾、宾馆、清晰可辨、吹拂、标准

  3、师:“遗憾”是什么意思?(不称心,感到惋惜)

  师:“遗憾”一词出现在文中哪个段落?(指名读,齐读)

  出示第九自然段: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过渡:文中的“我”和卖木雕的少年都很遗憾。可他们又为什么感到惋惜呢?

  (三)、从“遗憾”切入,研读感悟

  第一部分:体会“我”的遗憾

  1、师:“我”为什么遗憾?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我”为什么遗憾?

  指名回答(直接从这句中可以找到原因:因为“我”不能带走这件精美的工艺品)

  2、师:结合课文前面部分的内容,能不能把这个原因说得具体一些呢?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的1~7自然段,找找具体原因。

  3、交流原因:

  可以提示:“我”为什么要买个木雕带回国?引导学生回答:

  (1)第一自然段:朋友 “一定要” (叮嘱)的两件事:游览大瀑布和买木雕。一件已完成,饱了眼福。木雕没买到,成了遗憾。

  (2)木雕很精美。各式各样,琳琅满目,象墩构思新奇、栩栩如生。我很喜欢,爱不释手。

  师:“琳琅满目”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摊点里陈列的木雕--”怎么样?(很多,眼睛看也看不过来)

  在交流过程中朗读相关句子。

  4、填空完整理解“我”遗憾的原因:

  师:我们把刚才同学们提到的遗憾的原因归纳一下,请你先快速地浏览课文,用课文中出现过的合适的词语,把这个原因说具体。(指名回答,齐读)

  朋友( 叮嘱 )我两件事,让我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购买木雕工艺品。大瀑布真是( 名不虚传 ),那里( 游人如织 ),景色十分( 壮观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琳琅满目 ),( 各式各样 )。其中象墩( 构思新颖 ),大象雕得( 栩栩如生 ),我一看就( 爱不释手 )。但是因为象墩( 沉甸甸的 ),我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只得放弃购买的念头,因此很( 遗憾 )。

  第二部分:体会少年的遗憾

  1、师:我们明白了“我”遗憾的原因,那卖木雕的少年又为什么遗憾呢?让我们先来读读少年和“我”之间的第一次对话:

  出示: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3、分角色朗读。

  师:谁想当一下黑人少年,“我”的话谁想读?其他同学读作者的话。看看你们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遗憾的神情。)

  4、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呢?

  交流原因:

  (1)因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

  (2)因为我是一位中国人。少年把中国人当成朋友,因为朋友遗憾所以也跟着遗憾。

  如果学生这一点回答不出,做这样的引导:

  师:除了因木雕没卖出去而感到惋惜外,还有其他原因使少年流露出遗憾的神情吗?请大家再来看课文的10-15小节,想想使少年遗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对中国人有这样深的情意呢?你们知道吗?

  补充阅读: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屏幕出示一段简短的文字,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20世纪60年代,中国为支持非洲国家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援建了坦赞铁路。坦赞铁路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

  该铁路全长1860公里,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考察、设计并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该铁路穿越坦赞部分高山、峡谷、湍急的河流、茂密的原始森林,有的路基、桥梁和隧道地基土质为淤泥、流沙,沿线许多地区荒无人烟,野兽群居出没,全线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施工条件异常困难。在工程修建及后来技术合作过程中,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宝贵生命。

  坦赞铁路成为把坦赞两国连结在一起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20多年来,坦赞铁路促进了坦赞两国经济发展和城乡物资交流。卡翁达总统赞扬说:“患难知真友,当我们面临最困难的时刻,是中国援助了我们。”

  这就是黑人少年特别喜欢中国人的原因。友谊是双方的。中国建设者在坦桑尼亚播下的友谊的种子,在黑人少年的心中发芽开花了,开出了如此绚丽动人的花朵!

  第三部分:弥补遗憾

  1、师:少年想什么办法弥补遗憾?(指名回答:送“我”一只一模一样的木雕小象,却只有拳头大小。)

  我与这位买木雕的少年远隔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却因中非人民长久以来积淀的深情厚谊而成为了朋友,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呢?

  2、师生分角色朗读10-15小节:

  师:请同学分角色来朗读赠送木雕的这一幕。男生来读黑人少年的话,表达表达他的情意;女生来读“我”的话,感动感动!我来读作者的话。

  是啊,“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是一句多么朴实的话,他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大家,他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少年美好心灵和友好情谊。

  四、拓展练习,情境写话(作业)

  师: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人们会怎么夸他呢?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把你夸他的话写下来。你可以从黑人少年的外貌、心灵、所卖的木雕等几个方面去考虑。写在《课堂作业本》中,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

  板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

  卖————————送

  我们是朋友

《2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字。会写“卖、售”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卖木雕的少年。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部分重要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

  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哪些词语不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想一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

  5、交流: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

  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

  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4、指导生字书写。

  5、小结写字情况。

  四、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找一找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听写部分词语,订正巩固。

  3、回忆:

  这课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文感悟

  1、提问:

  我与卖木雕的少年是什么关系?引导分角色读13、14自然段,突出“朋友”。

  2、质疑:

  我是游客,少年是卖木雕的,怎么会是朋友呢?我们一起阅读课文。读文,提出要求:边读边用~~~~ 勾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3、与身边的伙伴交流勾画的句子,谈谈读后的想法。

  4、集体交流:

  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部分(5~8自然段)

  理解两次出现的“遗憾”,想想我和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部分(11~15自然段)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想想少年为什么这样说。

  5、与学习伙伴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引导:课文体现了少年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

  三、指导朗读,深化认识

  过渡:卖木雕的少年多可爱呀,你能读出他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吗?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分组交流。

  4、指名朗读。

  四、总结积累、课堂练习

  1、想对那位黑人少年说点什么?(自由发言)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发现?自由说,内容可涉及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引导找出四个字的词语,并摘抄。

  3、选做题:

  刚才同学们对黑人少年说了许多心里话,愿意写一写吗?

  【作业安排】

  a、自我整理题:

  摘录文中结构相同的词语进行分类

  b、自我拓展题:

  搜集并阅读关于中外人民友谊的故事

  c、自我实践题:

  班级开一个故事会,让学生听故事,讲故事。

《2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生字,会写“卖、售”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4.请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5.教师准备一段介绍非洲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及课文配乐录音。

  6.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第 一 课 时

  资料共享

  1.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找到了吗?谁来给大家进行展示或介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

  2.老师找到了一段非洲南部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请大家一同观赏。看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观看录像后自由表达。

  4.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学习。

  a.小组长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带领小组成员认读生字,并想办法快速记住字形。

  b.认读生词卡片,讨论词语意思。

  c.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d.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4.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

  1.自主阅读思考:

  想想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探究结果,相互启发,一起再来深入探究。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感悟少年的思想感情,相机指导朗读。

  4.说说卖木雕的少年是怎样一个人。

  第 二 课 时

  品读入情

  1.激情导入  :同学们已被卖木雕的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动人的情景。(播放配乐朗诵的课文录音)

  2.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请大家畅谈自己的感受。

  3.把你们深切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吧!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全文也行,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自己读也行,与别人分角色读也可以。

  4.朗读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学习发现

  1.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新发现”。

  4.每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大家大胆公布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启发学生从文章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探究、发现。如课文里有许多四个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总结收获

  1.想一想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2.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读读写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快速认读。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字写美观。

  3.教师范写个别生字,如“掏、辨、齿”等。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评。

《27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四字词语。

  2、通过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了解非洲吗?

  非洲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生活着与我们肤色、生活习惯完全不同但却同样热情、淳朴的人们,有景色壮观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还有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非洲木雕(课件出示非洲的风土人情、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介绍木雕工艺,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去非洲旅行,去认识那里的一位新朋友——板书课题:卖木雕的少年。

  (二)、合作交流、检查预习。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什么?

  2、这些词语你一定都会读了。(课件出示生词)

  3、还有一些词语藏在句子里,你会读吗?(课件出示句子,并适当理解四字词语,体会四字词语的生动)

  4、还有一个长句子谁来读?(课件出示句子)这个句子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把它读一遍。

  (三)、紧扣“遗憾”,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1、读3——6段,感悟 “遗憾”。

  品读“我”的遗憾。

  ⑴、你有过遗憾的经历吗?课文中的“我”为什么感到遗憾?(“我”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板书:我、遗憾)

  ⑵、自由读课文3——6段,找找看从哪些词语句子能体会到作者的遗憾?边读边画一画。

  交流:

  “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刻得栩栩如生。”

  “摊上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我”是从这么多各式各样、精美的木雕中仔细挑选出的象墩,却不能买,多么遗憾呀?你再来读这句话。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爱不释手却不得不放下,真是遗憾。我们一齐再读这句话。

  品读少年的遗憾。

  ⑴、只有作者感到遗憾吗?生:不是,还有谁?

  课件出示: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点头。卖木雕的少年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⑵、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交流:他需要钱;他看到我非常喜欢那个木雕,却不能买;因为我是中国人,是他的朋友,不能带走心爱的东西┄┄

  让我们再读这几段话,感受作者和少年的遗憾,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10——15段,弥补“遗憾”,品悟“沉甸甸”的友情。

  师:读到这里,老师不禁要问,难道少年会遗憾地看着 “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吗?请同学们自由读10——15段,看发生了什么事?

  课件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⑴、白天遗憾地分别,晚上少年送来了这个小象墩,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少年送我的这个小象墩从何而来?

  看来这小象墩来之不易呀,但他却不收我的钱?他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是呀,中国人是非洲人民的朋友(课件补充中非友谊资料)

  ⑵、“我们是朋友。”

  这些真诚的、无偿的、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的帮助只因为五个字——生:“我们是朋友”。

  因为铭记着中国人的帮助,为了不让我遗憾的离开,在夜幕中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出现,也是因为这五个字——生:“我们是朋友”。

  即使历尽辛苦才找到这个小象墩,即使非常需要钱,但却决不收钱,还是因为这五个字——生:“我们是朋友”。

  ⑶、品味“沉甸甸”的友情。

  课件出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这时候你觉得这个“沉甸甸的东西”仅仅是一个木雕吗?少年交到我手上的分明是一份沉甸甸的——友谊呀。齐读。(板书:我们是朋友)

  (四)、拓展延伸

  1、写话练习。

  师:就这样“我”带着这个小象墩,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友谊踏上了回国的航班,回国以后,我把这个小象墩放在书桌前我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起那个非洲少年。今天,我又一次想起这位真诚的朋友,我想给他写一封信。(课件出示)

  2、四字词填空。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瀑布前摊点上陈列的木雕、,其中大象雕得,我捧着它。

  (五)、总结全文。

  师:很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见过这位少年,但是只要一看到这个木雕小象墩,我就会想起他的话:中国人是我们都朋友。是呀,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非洲人都会铭记这五个字:我们是朋友。推荐阅读:《罗红叔叔在非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