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教学案

2023-09-02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案 篇1

  一、教材简析

  《卖木雕的少年》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作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和白天看到了一模一样的只有拳头大小的木雕小象墩,从这个故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非洲少年的美好心灵。

  二、设计理念

  1、以生为本:学生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力求体现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教学思想。

  2、以读为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上以读为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学过程,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疑问难。

  3、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本课抓住两个词“遗憾”和“感动”引导学生读书思考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写16个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少年”和“我”的对话言行通过讨论交流、反复品读感受人物心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四、重点、难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少年对中国人们的友谊,积累四字词语。

  五、教学准备:cai课件  师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六、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黑人少年对中国人们的友谊。积累四字词语。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一组非洲木雕艺术。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师:课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些非洲木雕的图片,这些木雕大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造型怪异,表情刻画生动,各国人民都乐于收藏。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那这课的生字词都读正确了吗?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叮嘱   诚恳  掏钱   宾馆   遗憾

  栩栩如生   构思新奇

  (1)指生认读词语  师强调读准平翘舌音

  (2)认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a、这个瀑布的名字不好读,谁再来读一读?(2—3人)

  b、播放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图片

  c、师介绍瀑布:莫西奥图尼亚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瀑布的景色非常壮观,到哪里游览的人也很多,今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瀑布的脚下。

  (3)积累四字词语:读“栩栩如生、构思新奇”,教师告诉学生,文中像这样的四字词语还有很多,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它画下来

  2、整体感知课文:

  字词读正确了,那这篇课文围绕卖木雕的少年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遗憾    感动

  三、合作探究 品读 “遗憾”

  1、课文中的“我”和少年都感到遗憾,我们来读一读写他们遗憾的句子

  教师出示句子:“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1)指名读句子

  (2)点击课件,两个“遗憾”变红

  (3)理解“遗憾”的意思

  “遗憾”这个词在词典中是什么意思?(不称心)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渗透查字典的习惯:我们三年级的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词语,就能养成查字典的习惯,真了不起。

  2、 “我”和少年为什么都感到遗憾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9自然段,读一读画一画  想一想

  (1)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集体交流

  l   品读“我”的遗憾

  (1)请学生回答:我为什么感到遗憾?(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2)为什么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呢?(这个工艺品很好,我很喜欢)课文怎么说的呢?谁来读读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3)结合回答,出示句子:“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a、是啊,这些坐凳-----结合回答,教师点击课件“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变红色

  b、 出示象墩图片 看图片说一说象墩的样子,借助图画理解词语

  c、师: “我”看了这件精美的工艺品,拿起来仔细欣赏后还舍得放下吗?用书上的一个四字词语叫什么?(爱不释手)

  出示课件:我捧着象敦,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4)这样一件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的工艺品,却因为行李超重而不能带回国,所以 ----生接读“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l 品读少年的遗憾

  (1)我们读懂了“我”的遗憾,那少年的遗憾又是为什么呢?(少年诚恳地让我买,我没有买     又猜出我是中国人)

  (2)我们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吧:

  出示课件: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

  a、请一名学生读。读后评议

  b、教师指导读好对话,渗透阅读指导(抓标点符号和提示语)

  “买一个吧!”这句是什么标点符号?(问号)应该怎样读?教师渗透朗读时注意标点符号

  “夫人,您买一个吧!”少年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说的?(诚恳)该怎样读?教师渗透朗读对话时还要注意抓提示语

  根据刚才老师指导,谁能读好后面的两句对话

  学生练读  师生合作读读出他们的遗憾

  (3)我们又深入的读了他们的对话,说说少年为什么遗憾?(一是少年真诚的让我买,我没有买,少年感到遗憾,二是少年猜出我是中国人我没买感到遗憾,三是少年因为我遗憾而遗憾)

  (4)教师小结:少年猜对我是中国人,我因为行李重,路途远没有买木雕,少年看到我遗憾了,他也感到遗憾,所以----齐读“少年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深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5)你从少年的语言、神态中想象一下这位少年的心里可能会想什么?(这位买木雕的夫人是一位中国人,我得象墩太重了,她没法带回国,真可惜)

  四、朗读感悟  体会感动

  1、 “我”和少年都感到遗憾,那课文的最后却说,我感动极了,这又是怎么一回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的10---15自然段

  2、小组交流

  3、请学生说说我感动的原因(专门送    一模一样拳头大小   不要钱   我们是朋友)

  4、我们来读一读少年让我感动的原因,提示学生注意提示语和标点符号

  出示课件:

  ……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我的。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1)自由朗读读出我的高兴,读出我的感动

  (2)指名读

  4、探究提问,拓展升华

  (1)课文读到这里,在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问题?

  (2)学生质疑:(在旅游区卖东西的人都想卖出自己的东西来挣钱,而这位少年因为我们是朋友就不要钱,少年和夫人素不相识,怎么是朋友呢?在世界各地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呢?)

  (3)渗透质疑问难的习惯:这位同学真会读书,能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掌声送给这位会提问题,敢提问题的同学。希望我们班有更多的同学能够像他那样善思考,会提问题,敢提问题。

  (4)拓展延伸

  我们怎么是朋友呢?

  a、请一名同学回答,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肯定学生课前预习时,能够查找资料,筛选资料,这个查找资料的习惯多好啊!

  c、教师补充资料:

  中国一直非常重视与非洲的友好交往,(出示毛主席、周恩来出访非洲的照片),(出示坦赞铁路照片)这就是刚才同学说的坦赞铁路,为修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人民币。有64个中国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条铁路被称为中非友谊之路。不仅如此,中国先后向非洲派出一百多支医疗队(出示医疗队照片)支援非洲建设。多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非洲援建了800多个成套项目,有工厂、学校、医院、体育馆、铁路等。非洲人民在我们的长期的无私帮助下,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的无私帮助感动了非洲人民,他们把我们为非洲人民做的点点滴滴的事情都深深地记在了心里,就连十五六岁的少年也知道中国人是他们真挚的朋友,

  所以,这位少年送我一个和白天一模一样的小象墩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出示课件:“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看来感动是相互的,正是昔日我们的无私援助感动了非洲人们,才有今天我被少年的行为所感动。我连声说:

  出示课件: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让我们再来深情的读一读这句对话:

  教师板书:我们是朋友

  五、回归全文,感知形象

  1、少年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回顾全文,想想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少年呢?

  2、结合回答,教师小结:这是一位真诚、善良、可爱、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少年,

  六、总结全文

  我和非洲少年虽然语言不同,肤色不同,但因为我们彼此感动,彼此是朋友,我们就是一家人,我们是朋友。看板书齐读:我们是朋友

  六、布置作业,巩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你画出的四字词语

  板书设计

  11  一个卖木雕的少年

  遗憾          感动

  我们是朋友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案 篇2

  扎扎实实教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想买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少年送小木雕”的过程。文章讲述“我”到非洲旅行与一位卖木雕少年之间令人感动的接触,热情地赞扬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选编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习有三个目的: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5自然段。带着这样的问题——少年和阿姨见了几次面?他们谈了些什么?用笔画出少年的言行

  生默读,个别同学拿起笔,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可以动手画一画。

  师:见了几次面?

  生:两次。

  师:两次见面就有两次交谈,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对话(出示课件)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师:自由读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师:怎么把对话读好呢?老师送你们四大法宝——关注提示语;标点藏感情;表情会说话;用心去感受。

  我们一起用一用。(生以揣摩心态读)

  师:少年的话怎么读,谁试试?

  生:“买一个吧!”

  师:同学们觉得怎么样?买不买?请你把郭老师当做吴晴阿姨,连着第二句也读一读。

  生:(望着老师)买一个吧!夫人,您买一个吧!

  师:我感觉到你非常地——(看着学生)

  生:诚恳

  师:这就是提示语。不妨把它划下来。除了这一个,你还发现了哪个?

  生:猜测!

  师:谁来用猜测的语气读读?

  生:“您是中国人吧?”

  师:这样的方法就是关注提示语,大家一起读一读(生读“您是中国人吧?”)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还发现书上有“!”和 “?”,也是提示我们怎么读课文的。

  生:还有“……”

  师:你很用心!那是阿姨的话。谁来读读阿姨的话?

  生:“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

  师:这句话应该怎么样读好?

  生:语无伦次。

  师:你很会读书。这就是用心感受。你读读!

  生:“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

  师:大家一起!

  生:“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

  师:谁能再用心感受感受阿姨此时此刻的心情?

  生:很不好意思

  生:很遗憾!

  师:能不能用上老师的法宝?对了,表情会说话!我们来个师生分角色朗读,老师读旁白,你们读对话。

  师:谁遗憾了?为什么?

  生:少年遗憾了,因为他很想把木雕卖给吴晴阿姨。

  生:阿姨很遗憾,因为她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不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师:你们猜猜这时少年是怎么想的?写一写。

  生:少年可能想,我不能让阿姨带着遗憾离开。

  生:少年可能想,我要帮阿姨完成这个心愿。

  生:他想,我要找一个小一点的送给阿姨。

  师:你们体会得很准确,一起再读第一次对话。

  案例评析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实践,我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刻的收获,针对课堂教学也有了几点深的体会。

  一、 找切入点,进行有效教学

  《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中的“我”是一位到非洲旅行的游客,很想买一个非洲的木雕做纪念,但行李超重,无法带上心仪的象墩木雕,只好放弃,心存遗憾,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我”十分感动。这是歌颂中非人民友谊的一篇文章,这样的课文,这样的命题离学生有点远,怎么样让学生更快地走近文本呢?

  这次选了这篇课文,好久都感觉无从下手,找哪个点呢?长长的一篇课文,哪一个点是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文”的呢?后来,发现“我”与少年共见了两次面,于是我让学生画出少年的言行的句子,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防止了长篇累读,使得学生细品课文中人物的言行神态,触摸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感受到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补充资料,帮助理解感悟 突破难点。

  对于中非珍贵友谊的准确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那么,资料中仅有文字恐怕是不够的,图文结合才会给学生很强的冲击,补充资料呈现图文结合。图片有二组,一组是中国人民全身心投入修筑坦赞铁路的照片,文字里介绍了一些有力的数据;另一组是中国医疗队无私奉献,为当地人民医治的情形。这两组图片的出示,对学生而言应该是极具震憾力的。我想处理得当,学生就会被当时的情形,中国人民的无私奉献感动,对于少年的那份热爱中国之心理解了。学生就会走近少年的心里,从少年的角度展开想象。

  三、重视朗读,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在学习送木雕部分,以读代讲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非洲少年的情感,同时创造性地进行朗读,如:少年连连摆手,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在一次次的导读中,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少年的那份友爱。

  案例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通过的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会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大胆尝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由于种种原因,整堂课下来,自己觉得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注重对朗读的训练,但不深入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朗读为重点,从读中悟,读中感。在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让学生读出“诚恳、语无伦次、猜测、感动极了”的语气。但是在学生读的时候,如果教师在深入点拨、指导,效果可能就更好了。

  二、对文本挖掘不到位。

  “你是中国人吧?”“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两点是文本的重中之重。在教学时,在讲“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时,出示中国援建铁路的资料,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无私帮助,从中体会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的感激、尊敬。进一步体会中非人民的友谊,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了读,学生体会并不深。

  课堂教学中,许多时候,不是学生没有能力感悟,也不是学生无话可说,而是,作为老师能否很好地找准文本情感的生发点,适时地将学生“请”至文中特定的情境之中,激活生活与文本的联系,从而更深入地感悟文本。

  阅读教学中,教学应当目标明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言,联系生活,将文本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教师应当留给学生思考与学习的空间,以读写结合落实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本色语文也可以简简单单地教,扎扎实实地学。这些都是我以后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