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摄影师说课稿

2023-08-30

小摄影师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解读,教学方法,教学预设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表现了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基,胶,卷"等3个生字.正确认读"列宁格勒,摄影师,高尔基,阳光明媚,鞠躬"和正确读写"人行道,照相机"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自然段.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初步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四,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一,导入

  1,板书: 摄影师 联系实际说说对"摄影师"的了解.(随机板书:胶卷)

  2,补写板书"小"(小摄影师) (明白什么了 )

  3,质疑:(预设:小摄影师是谁 他给谁拍照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解决问题:

  (1)小摄影师是谁 给谁拍照 (板书:高尔基 小男孩)

  (2)田字格中范写"基",学生临写.

  (3)出示高尔基图像,了解高尔基.

  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他的作品在广为流传,像《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和著名散文诗《海燕》等,深受读者的喜爱.文中所描述的高尔基当时正生活在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

  3,过渡:一个会拍照的小男孩跟苏联伟大的文学家之间发生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板书:高尔基 小男孩)让我们好好去读读课文.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上面的问题.)师巡视指导.

  2,出示:怎样标自然段序号.(第一自然段)指导后指名分段读课文.

  3,理清文路:发生了什么故事 (小摄影师为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

  4,引导:这个动人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们先来读读1-5自然段.

  理清文本思路,为下文的有效学习提供基础.

  四,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2,师生合作对话朗读(生--高尔基,师--小男孩)读中体会高尔基对小

  男孩的关怀爱护.

  3,情境对话,朗读感悟(生—小男孩,师—高尔基)感受小男孩的聪明,

  大胆,会想办法,礼貌,出于无奈等.

  这个环节中主要抓细节动作,重点体会"按小男孩的吩咐 微笑 赶紧站起来"等词语,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品味人物品德,走进人物内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感悟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与爱护,再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4,过渡:我们的伟人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怀爱护实现了小男孩的愿望,真令人高兴啊!故事会怎么发展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我以保持阅读兴趣作为学生阅读活动的持续力量,正如新课标强调的要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以上结课设计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将阅读兴趣不断延伸.

  五,写字指导:胶卷

  1,1,字形难点:卷,弄

  2,学生练写,指导评议.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因此,我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地效果,板书如下:

  附板书: 6,小摄影师

  关心爱护

  高尔基 小男孩

  崇拜热爱

小摄影师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摄影师》,欢迎各位给予指导。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答应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

  我与文本对话时,感受到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感受到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具有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两者均应教学。

  关于本课的目标设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现三维的融合

  把本课目标预设为通过语言句子的朗读以及有关情节的联想训练,感受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确定这个目标是符合新课标关于目标“三维性”要求,它蕴含有知识、情感、过程三方面要求,而且三者是相互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

  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力求做到全员的互动

  全课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步感知、学会生字新词。在这样基础上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整堂课的流程预设是这样的: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格;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德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是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真实、真切

  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导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 、 “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一直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 、 “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真实起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真实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础。

  第二步,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在质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交流后,还向学生提出要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体会,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几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要求学生运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就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接下来要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教师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三句话体会到的:句子投影,此略

  三句中,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后面两句。

  ●对教学第二句的方法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和“很久很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抓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说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体会第三句的教学方法:

  自己读读第三句,谈谈“哪几个字的描写更能表达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预计学生会注意“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还是“不忙”?通过讨论,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欢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指导学生朗读,前一句要读得坚决,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形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品味与朗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情感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引导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受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全做到语言句子与情感熏陶合二为一。

  感悟高尔基后,再来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教师引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样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几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学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指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呼应课刚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续写,更深层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后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出现?假如出现了高尔基会怎样?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一直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受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明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语言表达用词中、从想像“哭 ”的原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上升了。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能力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感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该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追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运用理解、体验、联想与朗读四种形式,学生对伟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有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