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2023-08-24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1

  [情景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教育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文中的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只露出一个脑袋,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文章采用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教学时主要采用默读思考的办法,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从而真正理解老师所说的话,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从前有人给画师出了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煞费苦心,精心绘制,有的画出群山绵延,露出古寺一角;有的画了山上茂盛的古木中露出古寺的塔尖;有一位画师也画了山,画了树,却不见古寺,只画了弯弯曲曲的山道和一位在山下小溪旁提水的老和尚。你们觉得哪位画师的作品最切“深山藏古寺” 的题意呢?

  2.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甲:第三个好,因为有和尚,那山上肯定有寺院。

  学生乙:第三个只有深山,没有古寺,不合题意。

  学生丁:我认为乙说的不对,第三个画师的“古寺”才是真正的藏起来了,前两个都能看到寺角或塔尖,那怎么算藏呢?难道你玩捉迷藏的时候还把头露出来吗?

  (众学生:哈哈哈……)

  师:说的太好了,虽然不见寺,但老和尚与古寺紧密相联啊,他下山取水,寺必在山中,真可谓“深山藏古寺”呢!同学们肯动脑筋,勇于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板题)

  二、学生默读思考,分析讨论:

  1.师:请大家默读全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写了一位画师的三个徒弟比赛,看谁画的骆驼多的事。

  2.分组讨论:你觉得哪个画得最棒,为什么?

  3.生自由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生甲:我认为小徒弟最棒,他最聪明,没费多大力气就画出了数不清的骆驼,那两个徒弟忙了半天累死了,可是画得再多也还是可以数得清啊。

  生乙:我觉得小徒弟好狡猾!(生笑)

  生丙:小徒弟的画既简单,又有新意,他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

  4.教师小结:

  刚才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说得也有各自的道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画师想的是不是和大家一样。

  5.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画师说的话读一读,读出画师对这位小徒弟由衷的称赞来。

  三、思维拓展:

  1.师:小徒弟的确是爱动脑筋,想出了别人没想到的好办法,聪明的同学们,你们也是一个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呢?

  2.生甲:我画一片大沙漠,一条小河,一只骆驼妈妈正在高兴地向她的孩子们招手呢!因为她找到水喝了!

  (师给予热情鼓励)

  四、学生质疑文中不解的词、句:

  1.师:学完了全文,大家还有什么不解之处吗?

  2.生快速浏览全文,自由质疑。

  (容易的问题可即兴采取生生互动解答,对于有共性的疑问可展开集体讨论后,教师再给予适当点拨)

  五、总结全文: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勇于创新,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聪明的曹冲巧称大象、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还有多少的发明家也正是从平时别人所想不到的事物中创造出奇迹的,只要我们肯想、敢想,就会有所发现。老师准备在教室后面的墙上开辟一个专栏,名叫“金点子”,同学们,快告诉你身边的小伙伴,你平时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好点子吗?谁的点子最多、最妙,他就是我们班当之无愧的“点子大王”。

  六、课外作业:

  1.把你的好点子在专栏中展示出来。

  2.评一评谁是你心中的“点子大王”。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2

  核心提示:《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要考查三位徒弟,看谁能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比大徒弟有了进步。小徒弟虽然只画...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要考查三位徒弟,看谁能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比大徒弟有了进步。小徒弟虽然只画了则在纸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启发性。教学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在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破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用鲜明的插图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并通过联系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小徒弟的画与两位师兄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这样,既化解了词语理解的困难,又领会了课文内容。

  学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们纷纷表示明白了学习、生活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而我讲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也更加明白教学中更要有所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 ② 你 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4

  [情景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教育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文中的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只露出一个脑袋,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文章采用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教学时主要采用默读思考的办法,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从而真正理解老师所说的话,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从前有人给画师出了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煞费苦心,精心绘制,有的画出群山绵延,露出古寺一角;有的画了山上茂盛的古木中露出古寺的塔尖;有一位画师也画了山,画了树,却不见古寺,只画了弯弯曲曲的山道和一位在山下小溪旁提水的老和尚。你们觉得哪位画师的作品最切“深山藏古寺” 的题意呢?

  2.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甲:第三个好,因为有和尚,那山上肯定有寺院。

  学生乙:第三个只有深山,没有古寺,不合题意。

  学生丁:我认为乙说的不对,第三个画师的“古寺”才是真正的藏起来了,前两个都能看到寺角或塔尖,那怎么算藏呢?难道你玩捉迷藏的时候还把头露出来吗?

  (众学生:哈哈哈……)

  师:说的太好了,虽然不见寺,但老和尚与古寺紧密相联啊,他下山取水,寺必在山中,真可谓“深山藏古寺”呢!同学们肯动脑筋,勇于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板题)

  二、学生默读思考,分析讨论:

  1.师:请大家默读全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写了一位画师的三个徒弟比赛,看谁画的骆驼多的事。

  2.分组讨论:你觉得哪个画得最棒,为什么?

  3.生自由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生甲:我认为小徒弟最棒,他最聪明,没费多大力气就画出了数不清的骆驼,那两个徒弟忙了半天累死了,可是画得再多也还是可以数得清啊。

  生乙:我觉得小徒弟好狡猾!(生笑)

  生丙:小徒弟的画既简单,又有新意,他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

  4.教师小结:

  刚才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说得也有各自的道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画师想的是不是和大家一样。

  5.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画师说的话读一读,读出画师对这位小徒弟由衷的称赞来。

  三、思维拓展:

  1.师:小徒弟的确是爱动脑筋,想出了别人没想到的好办法,聪明的同学们,你们也是一个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呢?

  2.生甲:我画一片大沙漠,一条小河,一只骆驼妈妈正在高兴地向她的孩子们招手呢!因为她找到水喝了!

  (师给予热情鼓励)

  四、学生质疑文中不解的词、句:

  1.师:学完了全文,大家还有什么不解之处吗?

  2.生快速浏览全文,自由质疑。

  (容易的问题可即兴采取生生互动解答,对于有共性的疑问可展开集体讨论后,教师再给予适当点拨)

  五、总结全文: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勇于创新,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聪明的曹冲巧称大象、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还有多少的发明家也正是从平时别人所想不到的事物中创造出奇迹的,只要我们肯想、敢想,就会有所发现。老师准备在教室后面的墙上开辟一个专栏,名叫“金点子”,同学们,快告诉你身边的小伙伴,你平时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好点子吗?谁的点子最多、最妙,他就是我们班当之无愧的“点子大王”。

  六、课外作业:

  1.把你的好点子在专栏中展示出来。

  2.评一评谁是你心中的“点子大王”。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整个课堂异常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有时候各说自己的观点,争得不可开交,但却有滋有味。部分学生思考的已经是别人没想到的了,再加上激烈的讨论交流,学生对画师的话这一难点理解可谓透彻。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场“金点子”交流,可谓又把教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而“金点子”专栏的开辟和“金点子大王”评选的举措更是让“大胆动脑、勇于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一核心理念扎根到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也许会让孩子们在不断地创新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专家点评]

  虽然是一篇阅读课文,老师却上得很有新意,以读代讲,课内外结合,很好地用了教材,更可喜的是不断拓展了教材,挖掘出学生身边多彩的鲜活教材,通过思维拓展活动以及开辟“金点子”专栏、评选“金点子大王”,让“敢于动脑、勇于创新”这一核心理念得到升华。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5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

  2、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3、交流读书经验。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 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 一只 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更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  要是;你;好像)

  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习说话。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1、《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2、联系实际: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多。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师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6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3、用课件出示填空,来帮助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7

  年级

  三年级

  科目

  语文

  教师

  陈文娟

  时间

  一课时

  课题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知识目标:a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

  b正确理解“密密麻麻、 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c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智能目标:a 思维能力        

  b 观察能力        

  c 自学能力        

  d 口语交际能力        

  e 朗读能力

  非智能目标:a 产生学习兴趣        

  b 肯定情感的培养        

  c 意志品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目标: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课外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仿写词语   弯弯曲曲   若隐若现 

  3、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4、给爸爸妈妈讲课文中的故事,在生活中寻找具有“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的事例。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只要一个课时就可以学完。课文内容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疑问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问题“如何在一张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导入新课,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中来。问:你知道别人是怎么画的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我紧接着问:那么你们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呢?学生们认真思考,举出了一些例子。结束时,我又以故事来总结:《深山藏古寺》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作业也是课文的延伸: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骆驼?不足之处:由于前面的课节奏慢了些,学生谈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时间太少了。

  双向对称教学设计方案---第二部分:正文

  教学过程

  时间

  纵轴

  (分钟)

  素 质 元

  一、导入:

  (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

  (学生自由作答)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解疑)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借助字典或工具书理解字词。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探究:

  1、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画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找出画师的话,认真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我们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吗?有过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吗?

  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  

  聪明的华佗     爱迪生救妈妈

  3

  10

  17

  5

  5

  非智能素质1:引起学生的兴趣、求知欲。

  智能素质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

  智能素质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智能素质3: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智能素质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智能素质5: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合作能力。

  智能素质6: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非智能素质2: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浓厚感情

  智能素质7: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非智能素质3: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心理体验,端正学习态度。

  知识素质1:学好本课词语,达到“二会”(会认、会读)

  知识素质2:学好本课生字,达到“五会”(会认、会读、会写、会拆、会用)。

  智能素质8: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素质8: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素质10: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培养探索能力,提高“内化”水平。

  技能素质1:提高朗读能力和朗读水平。

  非智能素质4:学生自选课文中的自然段并有感情的朗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素质1:通过理解“小徒弟以少胜多”的原因,让学生逐步形成、提高对“想别人没想到的”认识能力,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智能素质11: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思想品德素质2:德育与文学、生活有机整合教育。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8

  【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在教学中就是达成“三维”目标。《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学习朗读,表达;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边读边想,发挥联想与想像,练习说、写。在抓好语文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内容分析】《想别人没想到的》是新课标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策略】运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方便适用。采用“故事连连看”的形式将课文与拓展的课外阅读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课件分为六个流程:故事激趣导入→自学提示及反馈→重难点探究→课外阅读拓展→生活创新事例拓展→读写迁移拓展。这个课件设计具有较强的导学功能,适用于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课件知识含量丰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二)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反馈交流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

  召(zhào)集   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随问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课件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谁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汇报一下:(指名汇报,相机朗读)

  ⑴ 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 (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 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 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 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 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② 你;③ 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9、课件出示:你还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三)  《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课件出示: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动手实践

  1、导语:这一单元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我们也来练习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四)

  《十里蛙声出山泉》的画及简介

  启发:(1)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故事写得引人入胜的呢?。

  (2)每人在本上写故事,而后交流。

  (3)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不满意)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师(不满意)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称   赞)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妙在创新)

  【教学评价与反思】这是我在我校创新教学大赛中执教的一堂课。在教学中,我力图准确把握略读课文的特点,只做“提纲挈领”的指导,运用课件引导学生围绕“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这一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略读课文不是不咬文嚼字,只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经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自会随机应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但由于时间关系,生活拓展与写故事这两个部分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其原因主要是在探究部分花的时间过长。一是学生自读自悟时间比预计的长;二是在汇报交流时,学生理解很深刻,超出了我的预设。可我仍按预设的执教,在这儿又花了很多时间。其实,现在想来,此刻,已不需要再按部就班地讲,只需要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加深理解,读出体会就行了。原本设计时,把教学创新点放在以教材为点,向生活,向课外阅读辐射上;可执教时,犹豫了,生怕在教材上花的时间少,被评委们说这儿,那儿没涉及到;结果,时间不够,亮点不突出,倒显得讲得过于细致了。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想今后一定要加强师生合作备课,充分了解学情,作多方面预设;执教时,要有教学机智,以学定教。同时,多学理论知识,做到胸有成竹地教学,敢于教学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9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老师要考考三位徒弟的画艺,看谁能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想了想在纸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骆驼。二徒弟比大徒弟有了进步,在纸上画了许多骆驼头。小徒弟则在纸上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起伏的山峰,还画了两只骆驼,一只骆驼在山路上走着,另一只骆驼却只露出一个脑袋和半截身子。可以看出前两位徒弟在纸上画的骆驼是可以数出来的,是有限的。而小徒弟的画面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空白,也许那只骆驼的后面还跟着无数只骆驼,这是以少代多,是无限的。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教学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自学。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法的培养。读文之前,我引导学生通过回顾略读课文的自学方法使其明确该如何去自学之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紧接着是检查他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接着是让他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以提示该如何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就是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自学方法、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挖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通过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什么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深层意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 高度。

  拓展延伸部分,我先以曹冲称象去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这一环节不仅在于抛砖引玉,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紧接着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身边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有关创新的事例,体会故事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的说来我这堂课还有许多败笔,如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在教学重点这块显得有些匆忙,拓展延伸这块也没进行完就下课了;板书不是很规范等。我将本着虚心请教的心态继续努力。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10

  一、模拟情境、赏画导入

  1、同学们,课前老师留了一个作业,以《深山藏古寺》为题,构思一幅画,谁愿意展示给大家?还要讲一讲你是怎样藏的。

  2、赏画,学生展示并解说。

  3、评画,学生之间互评。

  4、导入:通过展示,同学们已经对自己的画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暂时不做评价,虽然你们画得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努力把古寺藏在深山中,看来只要你肯动脑,就能想别人没想到的。看到*你知道了什么?

  二、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阅读课前提示

  (1)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根据要求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画出文中使你感悟最深的句子。

  三、合作学习,质疑互动

  (一)独立学习

  1、自读自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独立思考提示的问题。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学习

  1、小组合作解决独立学习时遇到的问题,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独立思考提示的问题。

  2、交流自己读后的印象和感觉。

  (三)全班交流

  1、汇报交流本组的收获和疑惑。

  2、综合学生所提问题:

  (1)画师为什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

  (2)小徒弟的画上只有两只骆驼,为什么说“谁也数不清山谷里有多少只骆驼?”

  (3)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大徒弟和二徒弟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这件事对他们会有怎样的启发?

  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汇报时相互补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画师说的话。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情景剧表演《比画之后》。

  2、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想别人没想到的”名言、谚语和故事。

  3、结合学习说一说“我也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揭开谜团,讲述“画师绘藏”

  老师也来讲一讲:“有人给画师出了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一角,有的画了群山逶迤,森林古木之中露出古寺似的塔尖。有一们画师也画了山,画了树,却不见古寺,只画了蜿蜒的山道和一位在山下小溪旁打水的老和尚,使人联想到深山中有一座寺院落。看这幅“和尚念经图”与这位画师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是老师意料之外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11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   趣。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 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反馈交流

  3、 用课件出示填空,来帮助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 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 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3、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 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8、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9、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10、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11、 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12、 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1、引言: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课件出示: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2、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许多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12

  三维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设计理念:《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渗透着创新思维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价值引领,由此,本设计从教学要求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导读中的主要问题,自主探究,重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画师的称赞,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青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教师生动地讲述课件中的故事,让学生注意听)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麽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作总结:对呀,有香气的地方才会吸引蝴蝶来,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说明马蹄很香,这正好表达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思。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欣赏。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师相机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对故事依然充满好奇,用一个类似的故事激趣导入,能激发学生的 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学习要求自学课文。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初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词语)

  (2)交流词义,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多。大徒弟------------------,二徒弟----------------------,而 三徒弟---------------------,却得到画师的高度称赞。

  让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徒弟的画的不同表现意图,并圈出重点词语进行说明。

  2、交流阅读感受,重点感知三位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 麻   画满)

  猜想:大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两只)

  指名读后问:小徒弟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3、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引导学生讨论:三个徒弟的画,哪一个表现的骆驼更多?

  (学生讨论,并用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进行评价交流)

  (2)重点理解画师的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学生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若隐若现”

  思考: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

  再读画师的话,通过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

  4、从大徒弟与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从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数目毕竟是有限的,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何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深层意义。同时,通过学生默读课文、感悟词语以及运用关联词语表达等手段,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1、联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或见到过哪些“别人没想到的”事情?

  2、学生广泛思考交流;教师相机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等,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创新之处。

  3、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平时要多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拓展开去,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知道吧。当他的小伙伴不慎掉入又大又深的水缸之中,其他的小朋友吓得束手无策,司马光却想到别人没想到的办法,让身处险境的小伙伴安然无恙,多么令人钦佩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这样的故事。

  (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自学情况。

  三、随问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小黑板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谁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汇报一下:(指名汇报,相机朗读)

  ⑴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那么你们认为谁画得好呢?(生答小徒弟)看来同学们有画师一样的眼光。可大徒弟二徒弟明白吗?(不明白)

  从哪里看出来的?此时他俩可能会怎么想呢?(生想象说)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请你们当小画师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师父(画师)的话,来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多动脑,遇事不慌张等等)

  师:这节课,老师又带了一个与动脑有关的小故事。

  (板书: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感知课文,简单讲述。

  1.师:现在老师再请大家快速地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里面的一些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划出来。

  (生默读课文,划词语)

  2.师:看看有没有跟老师划的一样的,我们来见见他们。

  出示生词:召集 骆驼密密麻麻 得意禁不住 弯弯曲曲

  连绵不断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恰好 恍然大悟

  (1)请同学读词语,正确跟读,错误指正。(选择普通的学生)

  (2)请学生运用词语简单地讲述故事,先自由练习,再个别发言。(选拔尖的学生)

  三、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1、师:从刚才的故事中,我们知道画师要考徒弟画骆驼谁最多。徒弟们考得结果怎样?

  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出示句子: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师:读一读这句话,你有哪些问题想问的?

  (预设):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2、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比大徒弟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生交流随机板书:大徒弟 画满;二徒弟 许许多多;小徒弟两只。

  3、细读多

  师:文中中哪些句子是大徒弟和二徒弟骆驼画的多的句子,请画出来。并思考哪些词语中可以感觉到他画的很多?

  相机出示句子: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纸只又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这么办呢?于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师:哪里可以看出画的很多?(密密麻麻、画满、许许多多)

  4、细读少

  师:小徒弟画得多吗?也画出来。

  出示句子: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师: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出示课文插图)

  5、读画师的话

  师:是呀,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我们看看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吧。

  出示: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⑵理解“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迷迷糊糊);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读画师的话。(师生配合读,个别学生读,齐读)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了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你能自己说说小徒弟的画中的骆驼是最多的呢?

  (请学生来当师父,用“虽然……但是……”或“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

  6、师:同学真厉害不仅明白了为什么小徒弟的画画的骆驼是最多的,还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原因呢,真是了不起啊!那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呢?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生:恍然大悟

  师: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 (小徒弟画图“以少代多”)

  五、总结与拓展

  师: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师: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不仅如此,还要多读书,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呢。老师这里推荐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可以课后找来看看。

  《踏花归去马蹄香》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画满

  二徒弟许多小徒弟

  两只——以少代多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15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目标是: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想想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了师父的称赞?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只要一个课时就可以学完。课文内容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故事《竹锁桥边卖酒家》导入新课,听完故事,问: 你知道这李唐为什么能考第一呢?学生没回答,我直接导入到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你们也就能明白这个问题。”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我以多媒体出示:《深山藏古寺》让学生思考加以选择并说说理由。我紧接着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一时也回答不出,当我用多媒体展示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妈》……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样既延伸了本课的知识点,又拓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不足之处: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得较多,相对来说,读得时间较少,学生说的较少。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只要一个课时就可以学完。课文内容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

  一是以故事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民间故事《国王和他的三个儿子》导入新课,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所以这个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中来。听完故事,问:你知道三儿子买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是啊,三儿子想了别人没想到的,所以让国王满意,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妈》……我紧接着问:那么你们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呢?学生们认真思考,举出了一些例子。如汤俊琦讲的用碗装开水快速熨衣。

  结束时,我又以故事来总结:讲民间故事《踏花归来马蹄香》和《深山藏古寺》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两个故事中的画家的画妙在何处?

  作业也是课文的延伸:给你一张纸,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一个班有很多学生?

  不足之处:由于前面的课节奏慢了些,学生谈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时间太少了,因此举的例子不多。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要考查三位徒弟,看谁能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比大徒弟有了进步。小徒弟虽然只画了则在纸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启发性。教学时,我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自主研讨的能力,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

  我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把握这篇课文阅读的要点是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去揣摩文中人物是怎样想问题的,小徒弟在想问题时为什么能和两位师兄不一样,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之后进入更深层次的阅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怎样的思维过程才是与众不同的。在阅读课文之后,我进一步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更多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体验思维的乐趣。

  如学好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那位画师的第四个徒弟,你会怎样按师傅的要求画骆驼?”学生议论纷纷后,热烈发言。郭柯呈说:“我会画沙漠,一只骆驼往前走去,身后留下一串串脚印。”话音刚落,陈婕就马上质疑:“光有一串串脚印并不能说明骆驼多,人家可以认为是同一只骆驼留下的。我会画两只骆驼向沙漠深处走去,留下很多很多大大小小的脚印。”她的回答立刻引起大家的掌声。

  接着我也出了一道画题想考考他们,当问他们有没有信心时,看到他们个个都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真的是很高兴。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上“蛙声十里出山泉”时,有几个小朋友又把小手举得高高,问是什么意思?当我把大致意思告诉你们,并问:如果让你们画出这一幅画面时,你们会怎么画?此时,他们一个个都不停地在思考,小手不停地在桌子上比划着,一只手、两只手、三只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精彩纷呈的答案就出现了:一只只小蝌蚪顺着泉水往下游去。虽然画面上没有出现青蛙,但蝌蚪就说明了一切。很多小朋友都发出了赞叹声。虽然有些同学的答案不是很好,甚至有些好笑,可当我看到他们认真思考的样子,真的好喜欢。

  接着结合《词语手册》让学生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都独特的思维,从而体会到遇事善于动脑筋的重要性。我最后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把学生的阅读拓展到课外,丰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16

  课题:12﹡、想别人没想到的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画师最后所说的那段话。

  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所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卡片、挂图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时间

  一、导入:

  1、有一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有一天,画师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在同样大小的一张上画骆驼,看谁画得多?徒弟们想了一会儿,便画了起来。到底谁画的多,请你来读一读《想别人没想到的》。

  2、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分

  二、初读

  1、第一遍阅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注释或字典,正确朗读课文。比比谁最先达到要求。

  检查:

  (1)恰好 连绵起伏

  (2)有一天,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要考考他们。

  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评价。

  2、第二遍阅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两则寓言故事,比比谁读得最好。

  检查:每人读一句,读得最好,做到正确流利的学生免做当天的朗读作业。

  学生自由读、集体读、比赛读

  学生自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做到正确流利。

  扫清文字障碍,能过读准生字生词。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过正确的断句停顿。

  8分

  三、自学

  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批。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帮助学困生。

  学生自学课文,进行画批。

  (1)不懂的地方 画横线打?

  (2)查字典,简单注明意思。

  (3)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学。

  (4)读后想法或感受。

  帮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

  8分

  四、读中悟、悟中读

  1、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进行交流。

  教师注意听学生发言,对于问题要及时引导。

  2、补充:

  (1)在巡视中发现的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或理解。

  (2)三个徒弟是怎样画的?

  (3)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再读课文,体会课文为什么用“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个题目。

  学生提出自己在自学中产生的疑问,学生之间互相解答。同时记下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用三种不同的线段画。

  ²       分段读课文。

  ²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互学有价值的问题,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读中悟、悟中读的习惯。

  15分

  五、练习

  1、找出描写山峰的词语。

  2、词语替换

  (1)这不恰好表明有不尽的骆驼吗?(      )

  (2)两个徒弟恍然大悟。(     )

  (3)若隐若现(       )

  进行语文知识训练

  8分

  板书: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胆想象          学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