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教学案例

2023-08-24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案例 篇1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2、让朗读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由地读,自由地说,在自读自悟、主动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本课力求初读读通,再读读透,品读读情的教学设计达到课堂上学生文本教师的情感共鸣。

  3、渗透学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和体验。

  教学内容:《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

  学情与教材分析:

  1、教材简说

  课文讲述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作者旅行非洲南部,对非洲木雕爱不释手,却因木雕沉重只得放弃,为了不让作者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勾勒了非洲自然淳朴的美丽,更衬托了少年美好的心灵。本课15个自然段,叙述详略得当,对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一笔带过,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情节上。课文准确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适合学生积累和使用。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学情分析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比较亲切。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学生认知有一定距离;故事发生在非洲,是学生了解甚少的地方;所以相关背景的补充便显得尤为重要。课文的主人公是一位非洲少年,与学生学习的心理与年龄特点相符。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默读能力,有一定的分角色朗读的基础。学生已初步学会了自读自悟,教师要透过课堂让学生了解中非友谊,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最了课文的故事背景。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在读与用中积累词语: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琳琅满目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爱不释手等等;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读懂本课内容,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少年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ppt,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

  生:卖木雕的少年

  师:先来复习上节课的几组词,请一组火车来读

  生接龙读词: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师:谁能用上这些词语来夸一夸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或非洲木雕?

  生: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生:少年的木雕果然名不虚传!

  生:这里的木雕真是琳琅满目,雕得栩栩如生。

  师:看来同学们也很喜欢非洲木雕,作者喜欢的是哪个木雕?

  生:象墩木雕

  师:(出示图片并板书:象墩)这象墩木雕长什么样的呢?(出示句子)

  生: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木桩。

  师:这样一个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的象墩,作者买了吗?

  生:没有。

  师追问:为什么?

  生:作者即将回国,所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不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

  师:所以,作者为此感到很——

  生:遗憾。

  师:(板书遗憾)见到作者“我”喜欢木雕,又因不能带回国而遗憾,少年又有哪些表现呢?继续学习课文5-9自然段。

  (设计意图:承接上节课所学内容,继续巩固四字词的积累与运用,以串讲形式复习课文,让学生一开始就唤起学习记忆,为以下教学做好学习准备。)

  二、学习5-9自然段,感受少年的诚恳。

  师:(出示5-9自然段)默读课文5-9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少年言行和神态的句子。

  生默读,师巡视

  师:都有哪些句子呢?

  生:第一句是“买一个吧!”,第二句是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接下来是“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最后是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师:(逐一点击,出示“买一个吧!”“夫人,您买一个吧!”)联系上下文,怎么来读这两句话?

  生:“买一个吧!”“夫人,您买一个吧!”

  师评议“你为什么第二句话语气比较重”?

  生:因为少年说第二句时更诚恳。

  师:(板书:诚恳)除了第二句读得比较重,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少年的“诚恳”?

  生:走到我跟前。

  师:请一个同学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师:全班一起读来感受少年的诚恳。

  师:少年在说这两句话的时候,“我”在做什么呢?

  生: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呢?

  师: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作者十分喜爱这象墩木雕,才会“爱不释手”。

  师:(板书:喜爱)真会品词读句。

  师: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来读,一个学生读“我”,一个读少年,同桌两人先练习。

  生练习分角色读对话,师巡视指导。

  请一组学生表演读后,全班分角色朗读。

  师:一起来朗读5-9自然段。

  师:我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而少年的眼睛里也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此时他会想些什么?(板书:遗憾)

  生:真可惜,客人不能买下这木雕。

  生:夫人这么喜欢,却不能买,真让人难过。

  生:这件精美的木雕,中国夫人不能带回国,真替她感到遗憾。

  师:多么诚恳的少年啊,为了不让彼此都留下遗憾,少年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第10-15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读—找—品—悟—诵”的形式走进文本,走进少年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少年的诚恳。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有效地创设了朗读情境,抓住“遗憾”一词感受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的诚恳,奠定情感认知,有助于更深层次的朗读。)

  三、学习10-15自然段,感受少年的友好情谊

  师:轻声地读一读10-15自然段,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想一想感动的理由。

  生自由读,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交流令你们感动的句子。谁先来谈谈?

  生: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师:(点红句子)能说说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吗?

  生:他是专门在等候我的。

  师:是啊,你抓住“专门”一词,体会到少年的——(师点红“专门”一词)

  生:诚恳。

  师:能用朗读,读出你的感动吗?

  生:看样子,他是专门(重音)在这里等候我的。

  师:读得真好,用重音强调了“专门”,谁也想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大家一起来感受这句,齐读——

  师:谁也能学着这样子,抓住重点的一个词或几个词,来说说对句子的体会。

  生:“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我被这句感动了,这个象墩不仅可以带上飞机,而且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少年解决了我的难处。

  师:你体会到少年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还有谁也被这句感动了?

  生:作者这时接受的不仅是拳头大小的象墩,还是一份沉甸甸的情谊!

  师:你真厉害,读懂了“沉甸甸”一词蕴藏的情感,请你也带着感动来读。

  师:全班一起来动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生: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从开始的“卖木雕”到“不要钱”,还“连连摆手”,我被少年的诚恳感动了。  

  师:不仅读的好,说的更好!少年的诚恳全在一个“送”字。(板书:送小)谁还想说说自己的感动?

  生:这里的“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我可以看出少年喜欢中国,所以他不想让我遗憾地回国,一定要送我木雕。

  师:喜欢这样的朋友吗?

  生:喜欢。

  师:一起来读一读这段对话。(出示:“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不仅你们被少年感动了,作者“我”也被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

  生:我们是朋友。

  师:(板书:我们是朋友)所谓“礼轻情义重”,一个小小的象墩,一份浓浓的友好情谊!我提议用我们最富有感情的声音再次齐读这段对话。

  生: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看到“我”如此高兴地接受他的心意,少年同样高兴。我再次被少年的诚恳感动了。

  师:是啊,多么真诚、善良的一个孩子啊!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句话

  师:通过朗读体会,我们感受到少年的诚恳,和对中国人的友好情谊。一起来读这感人的对话,齐读课文11-15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这既是学生自主体验的表现,也是学生获得真知的过程。自己劳动所得,感受更深,记得更牢。朗读不仅要把课文的优美句段、重点句段读精彩,也要把词语品读的有滋有味。读是课堂教学的载体。要让学生读得起劲,学得快乐,此环节对读的形式与指导精心设计,沿着“帮——扶——放”教学思路,引导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四、拓展材料,感悟中非友好关系。

  师:为什么少年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你收集到哪些关于中国真诚帮助非洲的资料。小组间先交流交流。

  生:早在明朝我们就开始和非洲的友好交往。

  生:中国支持非洲的独立运动。

  生:中国援助非洲的多项建设,比如坦赞铁路。

  生:直到今天,我们都和非洲保持友好关系和合作关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则有关坦赞铁路的材料。(出示资料)加粗的学生读。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建了坦赞铁路。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考察、设计并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高峰时期在现场施工的中国员工队伍多达1.6万人,在工程修建及后来技术合作过程中,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30多年来,坦赞铁路促进了坦赞两国经济发展和城乡物资交流。

  师:中国如此真诚地援助非洲,非洲人民感受到了吗?少年也感受到了,他用行动告诉了我们“我们是朋友!”这里的“我们”已经不只是指少年和“我”,它还指——

  生:中国和非洲。(板书:中非)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围绕板书)

  师:我喜爱象墩木雕却不能带回国,少年因我的遗憾而遗憾,因为——

  生:“我们是朋友!”

  师:为了使我如愿以偿,少年诚恳地送我一个小象墩,也因为——

  生:“我们是朋友!”

  师:中非之间友谊长存,更因为——

  生:“我们是朋友!”

  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少年说的?

  生:你真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愿意和你成为朋友。

  生:我为中国有你这样的非洲朋友而高兴。

  生:我一定会把你对中国的友好延续下去。

  (设计意图: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学生认知有一定距离;故事发生在非洲,是学生了解甚少的地方,所以相关背景的补充便显得尤为重要。在资料的补充、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深入文本,升华主题。这是本节课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感受到了少年一颗诚恳的心灵,感受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情谊。衷心祝愿世界到处充满爱,人间永远充满信任。

  师:(出示:“我想对卖木雕的少年说……”)这节课的作业请把你想对卖木雕少年说的话写下来。

  (设计意图:将德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由文本达到自身,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做过的一些事形成较好的情感认知,同时引导学生表达出来,形成语言训练,并让课文在充满友好的情谊中走向结束。)

  六、板书设计:

  27卖木雕的少年

  中非

  “我”    我们是朋友       少年

  喜爱          诚恳

  遗憾     木雕       赠送

  送小象墩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来设计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明白。同时有利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案例 篇2

  扎扎实实教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想买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少年送小木雕”的过程。文章讲述“我”到非洲旅行与一位卖木雕少年之间令人感动的接触,热情地赞扬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选编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习有三个目的: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5自然段。带着这样的问题——少年和阿姨见了几次面?他们谈了些什么?用笔画出少年的言行

  生默读,个别同学拿起笔,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可以动手画一画。

  师:见了几次面?

  生:两次。

  师:两次见面就有两次交谈,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对话(出示课件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师:自由读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师:怎么把对话读好呢?老师送你们四大法宝——关注提示语;标点藏感情;表情会说话;用心去感受。

  我们一起用一用。(生以揣摩心态读)

  师:少年的话怎么读,谁试试?

  生:“买一个吧!”

  师:同学们觉得怎么样?买不买?请你把郭老师当做吴晴阿姨,连着第二句也读一读。

  生:(望着老师)买一个吧!夫人,您买一个吧!

  师:我感觉到你非常地——(看着学生)

  生:诚恳

  师:这就是提示语。不妨把它划下来。除了这一个,你还发现了哪个?

  生:猜测!

  师:谁来用猜测的语气读读?

  生:“您是中国人吧?”

  师:这样的方法就是关注提示语,大家一起读一读(生读“您是中国人吧?”)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还发现书上有“!”和 “?”,也是提示我们怎么读课文的。

  生:还有“……”

  师:你很用心!那是阿姨的话。谁来读读阿姨的话?

  生:“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

  师:这句话应该怎么样读好?

  生:语无伦次。

  师:你很会读书。这就是用心感受。你读读!

  生:“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

  师:大家一起!

  生:“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

  师:谁能再用心感受感受阿姨此时此刻的心情?

  生:很不好意思

  生:很遗憾!

  师:能不能用上老师的法宝?对了,表情会说话!我们来个师生分角色朗读,老师读旁白,你们读对话。

  师:谁遗憾了?为什么?

  生:少年遗憾了,因为他很想把木雕卖给吴晴阿姨。

  生:阿姨很遗憾,因为她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不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师:你们猜猜这时少年是怎么想的?写一写。

  生:少年可能想,我不能让阿姨带着遗憾离开。

  生:少年可能想,我要帮阿姨完成这个心愿。

  生:他想,我要找一个小一点的送给阿姨。

  师:你们体会得很准确,一起再读第一次对话。

  案例评析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实践,我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刻的收获,针对课堂教学也有了几点深的体会。

  一、 找切入点,进行有效教学

  《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中的“我”是一位到非洲旅行的游客,很想买一个非洲的木雕做纪念,但行李超重,无法带上心仪的象墩木雕,只好放弃,心存遗憾,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我”十分感动。这是歌颂中非人民友谊的一篇文章,这样的课文,这样的命题离学生有点远,怎么样让学生更快地走近文本呢?

  这次选了这篇课文,好久都感觉无从下手,找哪个点呢?长长的一篇课文,哪一个点是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文”的呢?后来,发现“我”与少年共见了两次面,于是我让学生画出少年的言行的句子,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防止了长篇累读,使得学生细品课文中人物的言行神态,触摸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感受到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补充资料,帮助理解感悟 突破难点。

  对于中非珍贵友谊的准确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那么,资料中仅有文字恐怕是不够的,图文结合才会给学生很强的冲击,补充资料呈现图文结合。图片有二组,一组是中国人民全身心投入修筑坦赞铁路的照片,文字里介绍了一些有力的数据;另一组是中国医疗队无私奉献,为当地人民医治的情形。这两组图片的出示,对学生而言应该是极具震憾力的。我想处理得当,学生就会被当时的情形,中国人民的无私奉献感动,对于少年的那份热爱中国之心理解了。学生就会走近少年的心里,从少年的角度展开想象。

  三、重视朗读,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在学习送木雕部分,以读代讲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非洲少年的情感,同时创造性地进行朗读,如:少年连连摆手,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在一次次的导读中,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少年的那份友爱。

  案例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通过的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会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大胆尝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由于种种原因,整堂课下来,自己觉得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注重对朗读的训练,但不深入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朗读为重点,从读中悟,读中感。在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让学生读出“诚恳、语无伦次、猜测、感动极了”的语气。但是在学生读的时候,如果教师在深入点拨、指导,效果可能就更好了。

  二、对文本挖掘不到位。

  “你是中国人吧?”“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两点是文本的重中之重。在教学时,在讲“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时,出示中国援建铁路的资料,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无私帮助,从中体会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的感激、尊敬。进一步体会中非人民的友谊,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了读,学生体会并不深。

  课堂教学中,许多时候,不是学生没有能力感悟,也不是学生无话可说,而是,作为老师能否很好地找准文本情感的生发点,适时地将学生“请”至文中特定的情境之中,激活生活与文本的联系,从而更深入地感悟文本。

  阅读教学中,教学应当目标明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言,联系生活,将文本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教师应当留给学生思考与学习的空间,以读写结合落实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本色语文也可以简简单单地教,扎扎实实地学。这些都是我以后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