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灯教学反思

2023-08-19

冰灯教学反思 篇1

  冰灯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是学生很容易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分段这个教学环节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处理第三段,也就是爸爸为我制作冰灯的这一部分时,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不容易,也就是要孩子在书中勾画出相应的句子并且说出自己的体会。往往老师会这样问:“从哪些地方看出了父亲做灯的不容易?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了?”能否不要这样的问法呢,这个做阅读题是没有两样的。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默读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感受到了父亲做灯很辛苦,我就问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就分别找到了时间很早、天气冷等等。还有学生说我体会到了父亲很关心我,有人也说我也很关心父亲,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体现。所以,要拒绝像做题一样的满堂问,设置一个重点问题提供给学生慢慢体会。

  《冰灯》教学反思

  我一直在苦恼,现在的孩子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孩子对学习经常没有什么兴趣,我们教师不得不绞尽脑汁来想很多的策略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过有一次在一节语文上孩子的表现,让我有了新的一些收获。

  那是一篇叫做《冰灯》的课文,课文中提到小军的爸爸用钱给小军买了一个很美的玻璃灯,作者也很喜欢透明的等,就让爸爸做一个,家里没有玻璃,爸爸为了做这个灯,就冻了一块冰,在除夕早上起来,磨冰块,做冰灯。为了让孩子感悟爸爸的爱,但是为了让孩子有思考,讨论的余地,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哪个冰灯更美一些?

  有学生回答我:"老师我觉得小军的灯更美,因为它是玻璃做的,而'我'的灯是爸爸做的,还是用冰做得,怎么可能做得好看呢?"

  这时候,很多学生愣了一下,大家对这种想法都有点意外,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很多人开始思索,有人马上去读课文。

  我咋一听也觉得学生是不是没有理解课文中得含义呢,我很想引导他理解这层含义,可是转念一想,为什么不尊重一下学生的看法,让学生再读一读,和同学讨论一下,再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一场小小的争论呢?新课程不是很注重学生的独特的见解吗?我也尊重一下学生。学生经过读、讨论,开始发言。

  一学生:"老师我还是觉得'我'的冰灯更美,因为那是爸爸忍受着寒冷,在除夕早上做的……这是包含着爸爸对我深深的爱的冰灯,所以……"然后学生还读了书中的词句来说明。大家也很赞同他的看法。因势利导,我就让他们带着感情来朗读课文。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很浓,读得特别认真。读完后,那个我让另一方的同学来发表他的意见。

  一学生说:"老师,你们都说那个冰灯含着爸爸对'我'的爱,那小军的玻璃灯不也包含着他的爸爸对他的爱。"我和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我也一下子意识到了这一点,对呀!我让他继续说说他的看法:"小军的爸爸给小军买的冰灯不也是爸爸跑到镇里买的,这也是爱的表现,另外,他爸爸买的冰灯比较贵,要花很多钱,而这些钱不也是爸爸辛苦挣来的,和'我'的爸爸辛苦地做冰灯不是一样的吗?"

  我真佩服孩子这种独特的想法,真佩服他那样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也表示赞同,当然其他孩子也针锋相对,认为'我'的爸爸的爱更美什么的,但是在争论中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也毫不放过一次次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发表各自的意见,朗读,效果很好。

  在另外一篇课文中,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学习《电话的发明》的时候,课文中出现一句话"……他们的实验又失败了……",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有个孩子发现了这句话中有个"又"字,马上提出:"老师,课文只讲到他们做的一次实验,为什么这里还用'又'呢?"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注意到,备课的时候也没有在意,而其他孩子对这个问题很疑惑,很有兴趣,我赶紧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再读课文,再来回答这个问题。本来这篇课文没有什么味道,孩子不是很爱读,来这么一个问题,孩子们马上来了兴趣,很多孩子认真读起课文,寻找原因。经过这么一读,他们找到了了用"又"的原因,同时他们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兴趣似乎也提高了很多,接下来的学习中好像都不放过课文中的每个字眼。

  以上两个的小环节中,我发现,其实孩子的心理特点就是这样,对很对自己不明白的事物都很有兴趣,只要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抓住这个特点,抓住孩子每一次的灵感的闪现,抛弃原来固化的模式和你原来的打算,让孩子自发的对学习中的疑惑或一些不同看法激发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孩子自己带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这样不就是所谓的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吗?作为老师,我想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想法,设置有时还得鼓励;老师还要善于发现孩子在学习中的灵光的闪现,要捕捉住那一瞬间,因为有时候那些能够激发兴趣的"光"就是一闪而过的;老师更要因势利导,抓住机会让孩子用兴趣引导学习;老师还得要有热情,我发现如果老师能够像孩子一样,兴奋地、热情地对待这些瞬间,孩子也对因为你地投入而更加投入。

  《冰灯》课后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月围绕“品词析句”这个主题以《冰灯》一课为教例进行教学研究。课前和本教研组的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多次探讨,教学设计也根据试讲情况进行了反复修改。充分的前期准备,使我对教材的解读更深入,教学设计也日趋完善,更使我对“品词析句”这个研究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了新的收获: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通过齐读、引读、指名等多种朗读形式读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学,读中悟。

  2、创设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引导学生体会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这部分文字时,先通过读文、绘图先展示出大军玻璃灯笼的漂亮,在通过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大军漂亮的玻璃灯笼,你会怎样想?”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作者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和向往。

  3、学生的感悟来自于他品读文字的真实内心体验。紧扣文本,多途径引领学生积极的和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句子进行品读,时时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抓具体词语,抓具体句子。如对“习俗”一词采用了拆字法进行理解,对“打磨”一词采用了动作表演方式进行理解,“称赞”一词采用了近义词的方式进行理解。在感悟“冰太凉,父亲每磨一阵就得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这句时,通过语言创设情景,三次引读,层层深入理解父亲的艰难,感悟到位了,有感情的朗读便水到渠成。

  4、语文来源于生活,就应该回到生活中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文本的感悟,学生就会感悟得更深刻,就会和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在感悟父亲打磨冰块的艰难这一段时,及时地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冬天用冷水洗手的经历,想一想当时自己的感觉,就会更深刻的体会到父亲当时的感受,再读这段话,就会感同身受,入情入境了。

  5、注重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最后的拓展朗读“父爱如山,深沉而凝重;父爱如灯,照亮一生。”既是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揭示,也旨加强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不足,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完善。如:

  1、教学中教师的牵制较多,不敢充分地放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彰显不够。在感悟父亲磨冰的艰难,对“我”深切地关爱这一部分时,虽然给与了学生自主读书,勾画品读的时间,但在汇报过程中,却是由教师引领感悟,“抱”得过多。若能由学生自主发现,自主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更能让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入地对话。

  2、对词语地理解的准确性一定要到位。为帮助学生理解“菱形”这个词语,我采用了绘图的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词语的理解不够准确,画成了六边性。

冰灯教学反思 篇2

  《冰灯》教学反思

  《冰灯》这篇课文,讲的是小军的爸爸用钱给小军买了一个很美的玻璃灯,作者也很喜欢透明的灯,就让爸爸做一个,家里没有玻璃,爸爸为了做这个灯,就冻了一块冰,在除夕早上起来,磨冰块,做冰灯。为了让孩子感悟爸爸的爱,但是为了让孩子有思考,讨论的余地,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大军和“我”哪个的灯更美一些?

  有学生回答我:"老师我觉得小军的灯更美,因为它是玻璃做的,而'我'的灯是爸爸做的,还是用冰做的,怎么可能做得好看呢?"

  这时候,很多学生愣了一下,大家对这种想法都有点意外,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很多人开始思索,有人马上去读课文。

  我咋一听也觉得学生是不是没有理解课文中的含义呢?我很想引导他理解这层含义,可是转念一想,为什么不尊重一下学生的看法,让学生再读一读,和同学讨论一下,再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一场小小的争论呢?新课程不是很注重学生的独特的见解吗?我也尊重一下学生。就让学生读课文、讨论,开始发言。

  一学生:“老师我还是觉得‘我’的冰灯更美,因为那是爸爸忍受着寒冷,在除夕早上做的……这是包含着爸爸对我深深的爱的冰灯,所以……”然后学生还读了书中的词句来说明。大家也很赞同他的看法。因势利导,我就让他们带着感情来朗读课文。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很浓,读得特别认真。读完后,那个我让另一方的同学来发表他的意见。

  一学生说:“老师,你们都说那个冰灯含着爸爸对‘我’的爱,那小军的玻璃灯不也包含着他的爸爸对他的爱。”我和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我也一下子意识到了这一点,对呀!我让他继续说说他的看法:“小军的爸爸给小军买的冰灯不也是爸爸跑到县城里买的,这也是爱的表现,另外,他爸爸买的冰灯比较贵,要花很多钱,而这些钱不也是爸爸辛苦挣来的,和‘我’的爸爸辛苦地做冰灯不是一样的吗?”

  一学生回答:“其实每个人的爸爸都爱自己的孩子,我觉得‘我’爸爸对我是特别的爱。爸爸没有钱给我买灯笼,他完全可以拒绝我的要求,也可以做一个纸灯笼来应付我,但爸爸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寒冷的大年三十的早上,冒着严寒为我打磨冰灯,来满足我的愿望,爸爸的这种特别的爱,让我很感动。”

  一学生马上接着说:“我同意他的说法,别人都说世界上最深的是大海,最高的是高山,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到这个爸爸的爱比大海还深,比高山还高。”

  我真佩服孩子这种独特的想法,真佩服他那样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其实我们现在的孩子思想是很有见地的,只要我们能激起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每节课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也表示赞同,当然其他孩子也针锋相对,认为'我'的爸爸的爱更美什么的,但是在争论中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也毫不放过一次次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发表各自的意见,朗读,效果很好。

  执教反思

  《冰灯》这节教学结束了,我还沉浸在课文那浓浓的亲情中,沉浸在课堂上学生那活跃的思维中。如今的孩子,享受着亲人的爱已习以为常。感受别人的爱却很迟钝。真诚回报亲人的为数不多。本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拓展。擦亮了学生读爱的心灵之眼。有的学生下课还围着我说:“老师今早我还感到爱。出门时她让我系围巾,怕我冻着。”

  尤其是“洗脚日记”这一课外延伸,还有颇多趣事、乐事、感人事。一个学生学写道:我给爸爸洗脚,以为爸爸的脚很臭,结果,爸爸的脚不香也不臭。又一个学生写到。妈妈说:养女儿真好,还能给妈妈洗脚。我感到给妈妈洗脚,她很幸福,我很快乐。

  班级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聋哑人,只*装车挣钱。这个孩子写道:爸爸的脚上有土又有泥,还有水泡,我一点点洗着,一块块撮着,爸爸哭了,我也哭了,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再不让爸爸干这么重的活。

  也许我执教的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但我觉得让学生有情可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也算是有所收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