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2023-08-05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件演示、朗读、感悟、讨论、交流,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激起他们对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

  课件2:指生说说图上有什么?

  课件3:树上有十只鸟,被人射死了一只,树上还有几只?

  课件4:如果只给你一张“弓”,就让你射下天空中正在飞翔的“大雁”,你能办的到吗?

  2、古代的射箭能手更赢就能做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更赢有关的成语——惊弓之鸟。(课件5出示“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射箭能手的奥秘。

  师: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来(课件7)听一遍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flash课件播放课文朗读),生回答后出示答案(课件8),师同时板书:

  不用箭

  【更羸—————┐

  |

  |“射”

  |下

  ↓

  大雁】

  师:正因为不用箭,所以老师在“射”字上加引号。(动画演示)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正确、流利;划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ng。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找到突破口

  1、师:那么,课文哪一自然段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引出第9自然段,课件10)用手势告诉老师。

  出示练习,自读第9自然段,思考填空,用在书上括出答案【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飞得慢——箭伤未愈

  叫得惨——孤单失群】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4、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前半句”,女同学读“后半句”。

  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它受过箭伤)

  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孤单失群)

  5、现在由老师引读前面,同学们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两组分句之间的关系。

  6、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用括出答案。

  课件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7、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一……就……拼命)

  指名读,齐读

  8、师:下面由老师引读,同学接读:

  师引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一使劲——(生)……

  师引读: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生)……

  师:那么,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出示板书:观察)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出示板书:分析)

  师引读:最后更羸推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

  出示课件12:

  认真观察:看到,飞得慢

  听到,叫得惨

  分析:受过伤、孤单失群、害怕

  推断: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四、进入对应点

  1、师: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自然段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快速默读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第五自然段)

  2、指名两组读第五自然段,找一找这一自然段中哪一个字与“惊弓之鸟”中的“惊”字有联系?把它圈出来。然后想一想更羸到底用什么方法射下大雁的?(嘣)

  (用弓弦的响声使大雁受到惊吓。)

  3、指名读第5自然段,并说说哪些词应该读出重音?(嘣,直,忽然)(出示课件13)

  再指名读,齐读。

  4、这个“直”字有4种解释,出示:

  【直:①不弯曲;②使直,把弯曲的伸开;③爽快,坦率;④一个劲儿地。】

  默读解释条,文中应取哪条解释,用手势告诉老师。齐读解释条。

  5、这个“直”字,根据它的解释,对应了第九自然段中的哪一个词?默读第九自然段。交流。(拼命)

  老师请一个同学用“一个劲儿地”来替换“拼命”这个词来读这句话,体会含义。

  6、老师来读第五自然段的句子,同学们来读第九节中相对应的句子。

  师:只见那只大雁……生:它一听到弦响……

  五、朗读训练重点

  1、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2、出示三句话:(课件15)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3、魏王的话该用什么语气读?

  学生自己试着读读,再分别指名读。

  4、齐读这三句话。

  5、现在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读之前应想一想:更羸的话该用什么语气读?魏王的话该用什么语气读?

  六、朗读总结

  1、师:更羸怎么能听出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找答案,指名读句子。

  出示句子(课件16):【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出示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顶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师: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王广玉同学因为字得很好,所以是写字能手。

  课件出示句式:【我的因为所以是能手。】

  在你周围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等也有不少能手。

  请你用上“我的因为所以是能手。”的句式来说话。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写字能手,绘画能手……)

  “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

  (师:正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打猎很有经验,因此他听到大雁鸣叫的声音能辨别出来它叫的声音很悲惨。)

  2、分角色朗读课文(旁白,更羸,魏王),并思考: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3、交流: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事物

  我们同学们也要学会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准确地判断事物。

  七、拓展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课件flash成语的含义)

  师: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是胆小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种人。)

  3、师:说得对。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我们同学们不能成为这样的人。

  4、出示相关资料、知识训练、扩展知识(flash)

  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10、惊弓之鸟

  不用箭

  更羸—┐

  |

  |“射”

  ↓下

  ┌飞得慢—受过箭伤┐弦响→害怕→高飞→

  大雁∣∣

  └叫得惨—孤单失群┘使劲→裂开→掉下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在阅读中识字,结合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成语意思,会在语言中运用,受到启发。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叹句。

  4、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大胆推断。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课前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了解更羸:

  1、配合课文插图:图中骑着白马手拿弓箭的人叫更羸,他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出示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师:能说说什么是射箭能手吗?各行各业都有能手,纺织纺得特别好的就是纺织能手,你还知道哪些能手?那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3、通过这句话,我们对更羸有了这么多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一个成语就跟更羸有关,这个成语就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惊弓之鸟)。相信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一定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箭能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词:

  (1)出示:打猎、大雁、拉弦、裂开、孤单失群

  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

  “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2)出示:

  本事(事读轻生):本领。

  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伤口)愈合:理解愈合指伤口长好。

  (声音)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过渡:解决了词语,同学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3、指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个别学生的发言、补充,总结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有一天,更羸和魏王到郊外打猎,更羸观察了天上的一只大雁后,只拉弓,不射箭,就使大雁从天上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了下来。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2--8自然段

  (1)那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大家2-8自然段,体会魏王和更羸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尽量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2)生自由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他们说说应该怎样朗读,为什么这样朗读;从而领会有关词语的含义和说话人的内心活动。

  (4)师:这是刚才同学们读到的第5自然段,谁愿意在给大家读读。出示这段话:“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蹦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两层:一是更羸的行动,一是大雁的行动。)

  (5)听到“嘣”的一声响,大雁怎么样?(“那只大雁直往上飞,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6)这一句中有两个“直”,意思相同吗?各是什么意思?(课件显示:“直”变色)

  老师列出了“直”的几种解释,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显示:“直”三种解释)

  “直往上飞”中的“直”什么意思?(一个劲儿,拼命)

  “直掉下来”呢?(笔直)

  (7)咱们再仔细看看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8)更羸的本事就只是不取箭,只拉弓,就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能使大雁掉下来?(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更羸是怎样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大家了?

  2、学习第9自然段。

  (1)指名读第9自然段。

  (2)出示第一句。读读,这句话写的是什么?飞得慢是更羸看到的、叫得悲惨是他听到的,这也就是更羸观察到的。

  同时板书:慢 悲惨 观察

  更羸是怎么观察这只大雁的?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怎么写的(更羸仔细看了看)?

  师引读:更羸仔细观察,发现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3)出示第二句。师领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师读“果”,生读“因”。

  师:飞得慢,因为……

  师:叫得悲惨,因为……

  看来这不仅是一只箭伤未愈的大雁,还是一只孤单失群的大雁。

  老师板书:箭伤未愈

  孤单失群 什么是孤单失群?

  这两个分句哪说的是原因,哪说的是结果?

  这两个分句都是先说结果再说原因,这样的句式叫果因句式。平时我们都先说事情的原因,再说结果,这样的句式叫因果句式。那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过渡:更羸根据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分析出这是一只伤箭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

  (4)齐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

  能用“因果句”分析这只惊弓之鸟吗?大家自己说说。

  老师说第一句:因为这只惊弓之鸟听到弦响,所以…….

  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拼命往上飞。

  因为它拼命往上飞,所以伤口又裂开了。

  因为它伤口裂开了,所以就掉了下来。

  小结:所以更羸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板书:拉弓掉下来)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证明了更羸的这一判断?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更羸的判断真准确!

  3、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更羸通过观察发现这只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从而分析出这是一只箭伤未愈、孤单失群的大雁;进而作出判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看来更羸不光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下面再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更羸的这个判断是怎么一步步做出来的。齐读第九自然段。

  四、揭示课题,拓展延伸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学的成语故事是惊弓之鸟,那你知道什么是惊弓之鸟了吗?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到惊吓后,遇到一点情况后就害怕得不得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出示案例。

  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

  学习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

  学习难点:

  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学前准备:

  教师课件

  (第一课时)

  1.你能猜猜是什么成语吗?(课件出示图片)

  2.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也是一个成语故事。(课件出示题目)

  3.你知道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4.你想知道什么?

  1.猜成语: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掩耳盗铃、滥竽充数。

  2.齐读课题:惊弓之鸟。

  3.惊:害怕。弓:弓弦声响。之:的。惊弓之鸟:被弓弦声吓坏了的鸟。

  4.质疑:大雁是被谁的弓弦声吓坏了呢?大雁最后怎么样了?

  二、

  1.仔细听故事,你从故事里听懂了什么?(课件播放课文录音)

  2.哪个是故事里的更羸、魏王?大雁的情况怎样?(课件出示图片)

  3.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课件出示词语、生字。

  5.指名分段读课文。

  6.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听故事录音。

  2.看图回答问题。

  3.自读课文。

  4.同桌互读、开火车教读、男女生赛读生字词。

  5.分段读课文,正音。

  6.课文主要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射箭,只拉了一下弓,就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故事。

  三、

  1.出示写字表生字。

  2.扩词、造句练习。

  3.指导写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如:射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身”,右边是“寸”。

  2.用这些字扩词,并选词造句。

  3.先在书上田字格描红,再在拼音本上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引入。

  1.“惊弓之鸟”主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课件出示词语。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

  1.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射箭,只拉了一下弓,就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故事。

  2.开火车认读语。

  3.齐读课题。

  二、

  细读勾画,自主探究。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哪句话具体说明更羸是射箭能手?

  2.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3.既然大雁不是射下来的,那么是什么置大雁于死地呢?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圈出原因来。

  4.为什么说“嘣”的一声响,就置大雁于死地?

  5.你能学一学更羸的动作吗?

  6.我们只看到更羸拿弓拉弦吗?

  7.引导:听到那么响的弦声,大雁肯定很害怕,就会拼命往高处飞。

  8.魏王看到了,他有什么样的感受?

  9.引导:魏王见更羸不用箭,便使大雁掉下来,心里感到很惊讶。现在你就是魏王,你该如何读?

  10.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11.哪一段告诉了我们原因?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是怎样进行分析的?

  12.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1)大雁因为 ,所以飞得 。

  (2)它因为 ,所以叫得 。

  (3)它一听到弦响,因为 ,所以 。

  (4)因为 ,所以伤口 。

  (5)因为伤口 ,所以 。

  13.现在我们假设,如果是魏王拉弦,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14.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雁并不是被更羸射下来的,更羸的本领也并不是真的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那么更羸的本事到底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填空:更羸的本事不在于,而在于( )。)

  15.我们也要向更羸学习,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

  16.读了更羸的话,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17.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

  18.你知道“惊弓之鸟”的意思了吗?

  19.我们学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

  20.你知道和“惊弓之鸟”类似的事情吗?

  1.“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2.读出更羸的气魄。

  3.默读,思考,圈画:“嘣”的一声响。

  4.讨论汇报: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5.表演动作:左手拉弓,右手拉弦。

  6.模仿“嘣”的声响。

  7.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8.大吃一惊。

  9.表演读:惊讶的语气和表情。

  10.更羸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伤的大雁?

  11.自读第八自然段,边读边画。

  12.完成填空,并练习用“因为……所以……”说句子。

  13.会,不管是谁拉弦,只要发出“嘣”的一声,大雁就会害怕,就会掉下来。

  14.更羸的本事不在于射箭射得准,而在于仔细观察、善于分析、仔细判断。

  15.齐读第八自然段。

  16.自由发言。

  17.交流探讨:大雁自己吓死了自己。

  18. “惊弓之鸟”用来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1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20.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4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他们的自制能力有所提高。他们已认识近两千汉字,能够通过读书或上网等方法搜集与处理资料,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能射下大雁的事。使学生了解更羸不用箭只用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将事情做成做好。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由事及理的阅读理解思路,以读促思,思中生悟,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个性化体验。在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当课堂的主角,使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训练思维,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体会魏王与更羸在三次对话中的情感变化,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3、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4、使学生养成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惊弓之鸟”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判断推理的过程。懂得最后一段内容采用了总述---分述的写法。也采用了因果关系的写法。(因果倒装)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惊弓之鸟”对这个题目你怎样理解呢?(惊:害怕,惊吓;弓:弓箭;之:的。指被弓箭吓怕的鸟或害怕弓箭的鸟)文中是如何写“惊弓之鸟”这个故事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听老师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屏幕出示要求认识的七个字,指生认读,重点强调“弦”、“惨”的读音。)。

  4、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魏”、“箭”、“试”三个字。学生练写。

  5、指生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三、抓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同学们,老师根据这篇文章制作了一个动画片,今天想请大家帮忙,结合课文给动画挑挑毛病,提提意见。(学生们提出三条建议:

  (1)应该给动画片中人物配上声音。

  (2)更羸拉弦,大雁掉下来缺少动作。

  (3)人物如能加上面部表情会更生动)。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认识。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课件出示)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学生能理解的尽量让学生说,不理解的可以放到课文中理解。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力量往高处飞。

  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

  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

  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的声音?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

  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实物投影仪出示: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掉了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五、拓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惊弓之鸟”的事情吗?

  2、说几个“惊弓之鸟”的近义词

  六、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6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课文。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哪几个问题?下面,我们就细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指导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

  思考:

  (1)哪几个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

  (2)六到九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3)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先说事情结果,后讲事情原因。)

  2、集体交流。

  3、学习1到5自然段。

  (1)指读1到5自然段,思考: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充分读,充分说。)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引导学生加进表情、动作等。特别注意“直往上飞”和“直往下掉”二词。)

  (3)指导朗读。

  更羸和魏王说话时应是怎样的语气?(更羸很有信心,魏王怀疑;结果令魏王吃惊。)

  方法:a学生练读b教师指导(适当的时候可范读)c指名分角色读

  4、学习6到9自然段。

  (1)过渡: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

  要引导学生理解:认真观察:看到飞得慢;听到叫得惨。

  分析:受过伤、孤单失群、害怕。

  推断: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铺路搭桥,但不能讲,因为学生如果不主动思考,就丧失了思维过程,此环节就无价值可言。)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6到9自然段的内容吗?

  (4)朗读指导。

  三、小结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在小组内复述全文。

  附: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观察分析判断

  飞得慢受过伤害怕

  掉下来

  叫得惨孤单无群高飞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惊弓之鸟》是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不用箭,只是拉一下弓,就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原来这是只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儿类似的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这则成语故事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说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最后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惊弓之鸟》这一课的重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这一段讲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的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第三、四句说的是他进一步的分析;这样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听到弦响,以为又有什么危险了,心里一定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拼命往高处飞就要使劲,一使劲,伤口就会裂开;伤口一裂开,疼理不能飞了,就会掉下来。

  更羸正是经过认真的分析,才得出只要拉一下弓,那只大雁就能掉下来的结论的。在他向魏王说“我不用箭,中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时,已经周密地思考、分析过了,他这样说是有根据、有把握的。更羸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教学时,教师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三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鉴于课文内容主要是更羸的分析、推理,而三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从教材和学生这两头着眼,引导学生理解更羸说的话,应作为教学的难点;在此过程中有机地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4、教具准备

  配乐朗读的磁带、生字卡片

  5、课时安排

  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认识生字词。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阅读教学要以读书为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本课拟采用“四读法”组织教学。即一读明大意,二读识生字,三读练重点,四读悟道理。

  2、学法

  本课的学法和教法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力求“四个不变”:(1)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也可以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2)变完全有教师控制的教学过程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采用“个体自学——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3)变学生被动回答教师的提问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4)变课堂作业课外完成为当堂完成。

  三、说教学程序

  1、揭示课题,听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3、学生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4、教师组织讨论:

  (1)更羸是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后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可找出课文中的话读一读。

  (2)魏王看到这一切表现得怎样?哪些词语写出了魏王吃惊的程度?他为什么这样吃惊?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自由发言。

  5、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提醒学生读第五自然段要突出“直往上飞”和“直掉下来”中的两个“直”;读第六自然段要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等词语。

  6、教师引言:更羸真有这么大的本事吗?

  7、分小组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认真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是他看到的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8、小组讨论学习后全班交流。每组先定一个同学说,教师适当点拨,最后进行小结。在此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9、升华:

  更羸的本领大,除了是个射箭能手,他还有什么本领?你喜欢他吗?说出喜欢的原因。

  10、总结:

  (1)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你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11、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12、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掌握“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这几个词语。

  附板书设计:

  飞得慢————受过箭伤

  惊弓之鸟    叫得惨————孤单失群

  掉下来————伤口裂开

  更羸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分析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8

  精心设计,营造“开放”课堂——《惊弓之鸟》教学案例及反思

  精心设计,营造“开放”课堂——《惊弓之鸟》教学案例及反思

  河南省济源市马寨小学   宋咏梅

  师: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听到弦响就怕得要命,这就是惊弓之鸟。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过惊弓之鸟呢?

  生:有。闫清雨。他头上被碰伤过,还缝了几针。昨天,我只是想摸摸他的小脑袋,他都不让。

  师:(指课题)能不能用上这个词?

  生:他像只惊弓之鸟,赶紧用胳膊挡住自己的脑袋。

  生2:我曾经被狗咬过,后来,一看见狗,就像只惊弓之鸟,站到一边一动也不敢动,等狗走了,才敢离开。

  生3:小时候我生病了,医生给我打针,很疼。后来生病,只要医生说要打针,我就像惊弓之鸟,到处躲,让医生说尽了好话。

  生4:婴儿有时候也会像惊弓之鸟。妹妹还在吃奶,前天她发烧,妈妈用小勺给她喂药,当时她一口就喝下了。马上就觉得不好吃,又是哭又是闹,这两天妈妈用小勺喂她喝水,她一见到小勺,就像惊弓之鸟,摇晃着小脑袋,紧紧闭着嘴,就是不喝。她还以为是苦药呢!

  ……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范文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缺乏课堂互动。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为依托,强调沟通课内外,开发课程资源,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建构,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惊弓之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点燃。通过与老师、与同学的交流,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注重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和 “开放”的课堂,这样,我们的第一范文才会焕发生命活力!

  本文摘自:济源研修 作者:河南省济源市… 感谢作者的辛勤劳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出处和作者所有。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9

  一.根据一个读音和两个不同的词分别填上两个不同的字。

  jiàn                         liè

  弓(   )  宝(    )         (   )车  (    )缝

  二.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动物的词。

  (    )假(    )威         狡(    )三窟

  呆若木(      )         (    )(    )不宁

  九(    )一毛            顺手牵(     )

  (    )心(    )肺        如(    )得水

  胆小如(     )

  三.“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来比喻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一.根据一个读音和两个不同的词分别填上两个不同的字。

  jiàn liè

  弓( 箭 ) 宝( 剑 ) ( 列 )车 ( 裂 )缝

  二.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动物的词。

  ( 狐 )假( 虎 )威 狡( 兔 )三窟

  呆若木( 鸡 ) ( 鸡 )( 犬 )不宁

  九( 牛 )一毛 顺手牵( 羊 )

  ( 狼 )心( 狗 )肺 如( 鱼 )得水

  胆小如( 鼠 )

  三.“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它是指受了弓箭惊吓的鸟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来比喻那些_受过惊吓之人,遇到一点儿常人视为普通的动静便非常害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能射下大雁的事。使学生了解更羸不用箭只用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将事情做成做好。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由事及理的阅读理解思路,以读促思,思中生悟,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个性化体验。在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当课堂的主角,使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训练思维,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他们的自制能力有所提高。他们已认识近两千汉字,能够通过读书或上网等方法搜集与处理资料,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更羸说的话,明白个中推理;

  2、练习人物对话,从对话中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

  3、通过成语故事,理解“惊弓之鸟”的寓意,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遇事要冷静,从容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意,理解更羸判断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判断推理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学生收集与惊弓之鸟意思相近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惊弓之鸟》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谁来复述一遍?

  2、就是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所以魏王便邀请更羸去郊外打猎,发生什么事情了,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边听边思考:

  更羸与魏王外出打猎时看到了什么?他又是怎样对魏王说的?

  2、汇报,更羸看得怎样?(仔细)

  就是因为更羸看得仔细所以他对魏王说什么?

  3、指导朗读:

  更羸的话,读出自信,胸有成竹的感觉。

  三、学习第3~8自然段

  1、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更羸真的能把大雁射下来吗?)

  2、魏王也不信,他说什么了?(理解什么叫做“信不过”)

  3、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看课件)课文中哪一段描写刚才的情景的?(5)

  4、女生读,找出那一个字直接导致大雁掉下来的?(嘣)

  5、就因为“嘣”的一声响,大雁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6、比较句子。

  7、看到这样的情景,魏王是怎么说的?他的神态怎样?(理解:大吃一惊)

  四、学习第9段

  1、假如是你跟魏王去打猎,你有这样的本领让大雁掉下来吗?那更羸一定是神仙,否则他为什么会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他是怎样判断的?

  2、自由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更羸是如何判断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3、文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听到的、分析的?

  4、课件展示大雁是群居性的候鸟,当孤单是的情景又是如何。

  5、讨论: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6、练习用:

  “因为……所以……”说话。

  五、谈收获

  1、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从更羸身上学习到什么?

  2、从大雁身上你懂得什么?

  六、练习对话

  1、请用直线画出更羸的话。用波浪线画出魏王的话,自己先读读。

  2、分角色朗读。 

  七、拓展延伸

  1、日常生活中你有遇到过类似“惊弓之鸟”的事情吗?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通过查阅成语词典找出与“惊弓之鸟”意思相近的成语,谁来说说?

  3、出示教师收集的。

  〖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看:飞得慢 害怕

  更羸 听:叫得悲 裂开

  掉下来

  〖教学反思

  由于生活经历、认识水平、体验角度、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获得的信息、产生的疑问也不一样。学生有所感悟和发现,就是自身学习的一种创新。在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我采用说成语的方式导入新课,积极回答中激发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情理中引入新课。之后,同学们充满渴望的自由读课文。教师问:“同学们刚才认真读了这个有趣的成语故事,文中的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呢?为什么?喜欢谁就多读一读他的话。”在读文中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同时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通过理清更羸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他能从慢飞的远方大雁的动态和鸣声中判断出它受过伤,并且伤口未愈,又能据此分析出它能听到弦响会受惊高飞,因而使未愈的伤口重新裂开,最终因无力飞行而掉下。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的本事在于他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学习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评价〗

  一、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是对学生进行人本关爱的立足点。 

  二、鼓励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三、宽容学生

  教师能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本身的精神力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关爱学生。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1

  《惊弓之鸟》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指名朗读这段话,看看这一自然段更羸说了几句话?

  2、用“﹏﹏”划出重点的词句。

  3、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

  联系前文中“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个“鸣”,更羸怎么知道它的声音很悲惨?

  引导学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4、第二句还是说更羸看到和听到的吗?为什么?(小小组讨论)

  (1)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单失群”的意思。

  (2)读了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3)出示练习“大雁飞得慢,因;叫得悲惨,因为。”让学生用这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说说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

  (4)再读这句话,现在你又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使学生懂得更赢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

  5、小小组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

  出示训练题目:“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掉了下来,因为。”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交流。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2

  《惊弓之鸟》设计练习:

  1、把课文第九自然段更羸对魏王说明他拉弓有用箭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的原因的话,用“因为……所以……”分成三个句子。用因果、果因句式练习说话。

  2、把这一段话改成故事性叙述更羸内心活动的话。如: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一只大雁飞得慢,听见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更羸心想:————————————————————————————————————————————————————————————————。于是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会掉下来。”说完,更羸便拉响弓弦,只见大雁应声坠地。

  设计意图:

  只要让学生理清了更羸说的四句话之间的关系,就能清楚地了解到更羸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并从中看出更羸的本事在于他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

  把这一段说明原因的话改成故事性叙述更羸内心活动的话,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3

  《惊弓之鸟》是个成语故事,写了魏国大将不用箭拉下弓就射下大雁的故事,用惊弓之鸟来比喻受过惊吓的人,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全文结构严谨,语言生动、精炼。本文按结果和原因分为两段,教材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根据本班学生在思维、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基础,根据年级教学要求和课文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理解新词:羸、魏、射箭能手、孤单失群、愈合。2、提高理解句子跟句子间关系的能力。

  3、理解更羸最后一个自然段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给课文分段,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6、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与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更羸最后一个自然段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难点: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与用法。

  教学关键:抓住第6自然段,分析其中的动词,跟下文的教学紧密联系,引出朗读和表演练习。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谈话引入

  我们以前学过许多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齐读课题、释题:《惊弓之鸟》。鸟,是指什么鸟?(大雁)

  你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吗?

  学习第一段

  1、第一段主要写谁?他怎样射下了大雁?

  追问:更羸是什么人?(比较句子:更赢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和更羸是能手)哪个自然段?写更赢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分析句子:提问:“并”字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这个句子可以分成几层次?句中两个“直”各是什么意思?)

  2、在射雁之前,魏王相信更羸能不用箭射下来吗?(不相信)

  提问:哪些句子说明了魏王不相信?请同学们找出来读读。(指导朗读:分角色读更羸和魏王的对话)

  句子训练:更羸说,果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学习第二段。

  (一)、由问题引出第9自然段,出示句子。

  提问:更羸怎么知道这是一只惊弓之鸟?

  引导学生沿着更羸的思维分析:

  1、哪句话是写更羸看到和听到的?(观察到的现象)

  2、第2句话写什么?(分析飞得慢和叫得惨的原因)

  3、经过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练习: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

  (二)、在更羸解释原因之前,魏王明白这个道理吗?(不明白,请同学们找出句子来读读。)

  1、指导朗读:

  请同学们用大吃一惊和奇怪的语气读读魏王说的话。

  2、那么,更羸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慢条斯理、层层分析的语气)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总结全文。

  (一)、师:联系课文说说“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人?

  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故事里听过这种人吗?

  练习:什么人就像惊弓之鸟一样怎么样?

  师: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是不可取的。

  作业:完成作业本。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

  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理解“惊弓之鸟”、“能手”等词语。并能选择“直”的解释条,通过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与“直”的含义相对应的词——“拼命”。

  4. 训练因果句式。

  5.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8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新课,整体进入

  1、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3、这个成语来自于一篇古典作品,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板书:

  不用箭

  【更羸—————┐

  |

  | “射”

  | 下

  ↓

  大雁 】

  正因为不用箭,所以老师在“射”字上加引号。

  二、找到突破口

  1、师:那么,课文哪一节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

  (引出第8节)用手势告诉老师。

  出示练习,自读第8节,思考填空,用( )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飞得慢——箭伤未愈

  叫得惨——孤单失群】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小黑板:【因果——先果后因】

  4、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

  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

  5、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

  (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

  (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

  (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

  (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6、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用括出答案。

  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7、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一……就……拼命)

  指名读,齐读

  8、师:前面,我们知道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是因果句式,其实,第二句与第三、四句话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下面由老师引读,同学接读:

  师引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一使劲——(生)……

  师引读: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生)……

  师:那么,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

  (出示板书:观察)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

  (出示板书:分析)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

  (出示板书:判断)

  9、下面请同学看着板书的提示,背诵第8节。先各自准备,再指名背诵、一起背。

  三、进入对应点

  1、师: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节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快速默读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第四节)

  2、指名两组读第四节,找一找这节中哪一个字与“惊弓之鸟”中的“惊”字有联系?把它圈出来。然后想一想更羸到底用什么方法射下大雁的?(嘣)

  (用弓弦的响声使大雁受到惊吓。)

  3、指名读第4节,并说说哪些词应该读出重音?(嘣,直,忽然)

  再指名读,齐读

  4、这个“直”字有4种解释,出示:

  【直:①不弯曲;②使直,把弯曲的伸开;③爽快,坦率;④一个劲儿地。】

  默读解释条,文中应取哪条解释,用手势告诉老师。齐读解释条。

  5、这个“直”字,根据它的解释,对应了第八节中的哪一个词?默读第八节。交流。(拼命)

  老师请一个同学把这个解释代入“拼命”这个词来读这句话,体会含义。

  6、老师来读第4节的句子,同学来读第8节中相对应的句子。

  师:只见那只大雁……生:它一听到弦响……

  四、朗读训练重点

  1、师: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2、出示三句话: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疑惑地问,“你有这样的本事?”

  “嗬!”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3、师:朗读对话要按照以下这四步来读句。出示朗读步骤:

  【读好句子语气:一找提示语;

  二找标点;

  三找重音;

  四有感情地朗读。】

  按照这个方法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句。

  ① 我从这句话的提示语中找到____一词,这句句子要读出____语气。

  ② 我从标点符号上知道这是一句____句,语气应(上扬,下降,平直)。

  ③ 我认为这句话中____应该读出重音。

  ④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____。

  根据老师教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如何读好2、3句。

  分别指名读。

  4、齐读这三句话。

  5、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五、朗读总结

  1、师:更羸怎么能听出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在书上第一节中找答案,指名读句。

  出示句子:【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出示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顶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师: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龚毅敏同学因为拉二胡拉得很好,所以是拉二胡能手。

  出示句式:【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

  在你周围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等也有不少能手。

  请你用上“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的句式来说话。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写字能手,绘画能手……)

  “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

  (师:正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打猎很有经验,因此他听到大雁鸣叫的声音能辨别出来它叫的声音很悲惨。)

  2、分角色朗读课文(旁白,更羸,魏王),并思考: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3、交流: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事物

  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会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准确地判断事物。

  六、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是胆小鬼。)

  3、师:说得对。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我们小朋友不应该学习这样的人。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4.惊弓之鸟

  不用箭 观察 分析 判断

  更羸—————┐

  | “射”

  | 下

  |

  ↓┌飞得慢——受过箭伤┐

  大雁-∣ ∣弦响→害怕→高飞→

  └叫得惨——孤单失群┘ 使劲→裂开→掉下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5

  《惊弓之鸟》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8册第10课。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是更羸对魏王讲述能让天上飞的大雁掉下来的原因。这段话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和听到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第三四句话是他进一步的分析:这只雁受过箭伤、孤单失群,听到弦响,以为又有什么危险,心里一定很害怕,就拉命往高处飞;拼命往高处飞就要使劲,一使劲,伤口就会裂开;伤口一裂开,疼得不能飞了,就会掉下来。从中反映出更羸通过仔细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断,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 指名朗读这段话,看看这一自然段更羸说了几句话?      

  2、  用“﹏﹏”划出重点的词句。

  3、  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

  联系前文中“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个“鸣”,更羸怎么知道它的声音很悲惨?

  引导学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4、第二句还是说更羸看到和听到的吗?为什么?(小小组讨论)

  (1)、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单失群”的意思。

  (2)、读了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指导学生注意这两个并列关系句式的句子结构,因为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现象的分析,侧重交代的则是原因。

  (3)、练习:出示投影“大雁飞得慢,因(        );叫得悲惨,因为(        

  )。”让学生用这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说说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

  (4)、再读这句话,现在你又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使学生懂得更赢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

  5、小小组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

  出示训练题目:“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          )掉了下来,因为(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交流。

  6、读一读文中的语句,想想作者用哪个关联词把意思连起来了?

  抓住两组相同的关联词“一……就……”结合更羸前面的分析,引导学生清楚地知道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可使大雁掉下来这一严密的推理过程。

  结合进行文字训练:用“一……就……”说一句话。

  7、说到底这只大雁不是射下来的,而是被更羸用弓弦声――吓下来的。所以我们要继续推理探究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听到弦响,心里会如此的害怕?

  8、分小小组研究、交流;

  可提示: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前一次听到弦响与它受到箭伤什么关系?

  9、师小结:大雁前一次听到弦响之后,离弦而出的箭就射中了它,害得它孤单失群、受尽痛苦;而这次它又遇到了相类似的情况(板书:遇到类似情况)――弦又响了,以为又会被箭射中,所以心里会如此的害怕,拼命往上飞,结果伤口裂开掉了下来,成了一只惊弓之鸟。(板书:惊弓之鸟)

  10、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这种“惊弓之鸟”的现象?

  《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我教得收放自如,学生学得很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6

  一、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6册第三单元第十课。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生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针对这一要求,以及学生已经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懂得“惊弓之鸟”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知道大雁掉下来的原因,了解为什么更羸一拉弓,大雁就掉下来了?

  (三)难点:更羸说的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原因的一段话。

  二、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的选择

  本节课完成本课的第二课时。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大纲要求,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边读边想、逻辑思维的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我确定的教法是:指导、点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学法是:自主探究,以接龙读、分角色朗读为主,并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我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能手”揭题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整体感知课文,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描写人物神态的“大吃一惊、笑笑、更加奇怪”等重点词语,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体性,从而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

  (三)引导点拨,突破难点

  在理解更羸说的那段话是本课的难点,因此,为了化难为易,我让学生读完这段话以后再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这段话的意思说出来,我再进行板书,学生清楚明了,最后设置问题:此时的魏王会对更羸说什么呢?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的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最后,再让学生说“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再次揭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谈,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最后,老师进行小结。作业是让学生回家后把课文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飞得慢→受伤、孤单失群→弦响→害怕

  →高飞→使劲→伤口裂开→掉了下来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如:一石二鸟)

  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方式: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4.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

  四、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六、小结

  七、作业

  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课文。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哪几个问题?下面,我们就细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指导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1)哪几个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2)六到九自然段写的是什么?(3)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先说事情结果,后讲事情原因。)

  2.集体交流。

  3.学习1到5自然段。

  (1)指读1到5自然段,思考: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充分读,充分说。)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引导学生加进表情、动作等。特别注意“直往上飞”和“直往下掉”二词。)

  (3)指导朗读。

  更羸和魏王说话时应是怎样的语气?(更羸很有信心,魏王怀疑;结果令魏王吃惊。)

  方法:a学生练读b教师指导(适当的时候可范读)c指名分角色读

  4.学习6到9自然段。

  (1)过渡: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

  要引导学生理解:认真观察:看到飞得慢;听到叫得惨。

  分析:受过伤、孤单失群、害怕。

  推断: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铺路搭桥,但不能讲,因为学生如果不主动思考,就丧失了思维过程,此环节就无价值可言。)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6到9自然段的内容吗?

  (4)朗读指导。

  三、小结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在小组内复述全文。

  附:板书设计

  10 惊弓之鸟

  观察 分析 判断

  飞得慢 受过伤 害怕

  掉下来

  叫得惨 孤单无群 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