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团结的力量

2023-07-23

25团结的力量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4.会举例说明“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并能举例说明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准备:

  筷子、生字卡、录音机、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激趣。

  1.出示筷子,让学生分组先试着折断一根,再将四双筷子捆扎在一起让学生折断。

  2.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3.师述: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把一根筷子折断,可是都没有把捆扎在一起的四双筷子折断,大家开动脑筋分析了出现这两种结果的原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我们实验相似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正音:长(zhǎng)老  折(zhé)断  搀(chān)扶

  3.同桌互相读,互相检查。

  4.小组中分段读。

  5.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课文讲农夫的8个儿子,从小总是打打闹闹,互不相让,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也吵得不可开交。农夫很伤脑筋,于是请来了村里最有学问的长老用折筷子的办法教育他的儿子。)

  三、自学生字新词。

  1.找出生字词,自由识记。

  2.认读生字词,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识记生字字形。

  (1)采用加部首的方法记忆:

  尤—忧 快—筷 弟—递 困—捆 张—涨

  (2)采用换部首的方法记忆:

  优—忧

  4.你从本课中积累了哪些新词?将它们添加到“我的词语库”中。

  5.指导书写会写字:忧、筷、递、折、绳、捆。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理解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农夫请教长老的原因是什么?

  2.交流讨论。

  (1)他们的父亲为什么很伤脑筋?“此”是指什么?(8个儿子从小总是打打闹闹,互不相让,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也吵得不可开交。)

  相机理解词语意思。互不相让:兄弟之间谁都不谦让。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解决。开交:解决,结束。交:纠缠、相错。

  (2)老父亲为什么日夜担忧?“这事”指什么事?(八个儿子自己只顾自己,像一盘散沙。)老父亲担忧什么?理解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3.齐读。

  三、理解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思考:长老用什么办法教育农夫的儿子?

  2.交流讨论。

  (1)长老用什么办法教育农夫的儿子?(折筷子。)

  (2)在折一根筷子时,儿子们说了什么?

  (3)八根筷子同时折时,儿子们是什么表情?

  (4)为什么一根筷子轻轻一用力就折断了,而八根筷子捆在一起就很难折断呢?

  (5)这时候农夫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用“——”画记有关句子。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农夫说的话的理解。

  3.齐读。

  4.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团结就是力量吗?

  四、发散思维,感悟课文。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儿子们明白了老人的用意。

  2.同学们平时喜欢听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创作《团结的力量》的下篇并讲给大家听。想象:八个儿子亲亲热热地搀扶着老父亲回家后,他们会怎样做?

  五、总结全文,欣赏歌曲。

  1.通过学习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团结力量大,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老师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能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因为我们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

  3.欣赏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团结的力量》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搜集有关团结合作的成语格言,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25团结的力量 篇2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八个独生子的表现,读懂长老的办法。

  过程与方法:

  读文感情、拓展体会“团结力量大”。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团结就是力量”,懂得要团结互助。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团结的力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取出一根竹筷,指名上台折断。

  2、教师取出剩下的九根筷子,捆成一捆,指名上台折筷子。

  3、学生反馈:折不断。

  4、导入  :一根筷子孤零零的当然容易折断,而九根筷子捆在一起互相依靠,当然不容易折断,这就是团结的力量。

  5、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读读记记。

  2、分段指名读课文。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出示文中生字新词,指名带读。

  5、说说:这些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要注意什么?

  6、教师强调识字难点,学生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按照提示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1)儿子不团结,农夫日夜担忧。

  (2)长老想办法教育儿子们要团结。

  4、分段反馈,评议。

  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农夫的担忧

  1、学生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

  2、画出这两段中描写农夫心理的语句。

  3、指名反馈:

  (1)他们的父亲为此很伤脑筋。

  (2)老父亲为这事日夜担忧。

  4、教师引导理解,体会儿子的不团结,父亲的忧愁。

  (1)“父亲为此伤脑筋”中“为此”指的是为了什么?

  (2)“父亲为这事日夜担忧”中的“这事”又指什么事?

  (3)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儿子表现的语句,进行朗读。

  (4)引导体会句中“总是、有时、仍然,像一盘散沙”,感悟儿子们的极不团结,极端自私,从而意会农夫的忧愁。

  5、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说说:故事中的农夫为了什么事面日夜担忧?

  3、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4、导入  :看着8个亲兄弟如同8个陌生人,农夫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去请教村里最有学问的长老,结果如何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了解长老的办法

  1、学生默读课文3—8自然段。

  2、说说长老用了一个什么办法教育这些儿子?

  3、学生齐读课文4—7自然段,感知长老的办法。

  (1)从文中找出描写儿子们折筷子的句子,朗读,比较。

  (2)体会一根筷子容易折断,而八根筷子折不断。

  4、读课文第8自然段,体会长老的用意。

  (1)指名读农夫的话。

  (2)练习将话中的感叹句改为陈述句。

  (3)结合农夫的话,说说长老的用意。

  (4)有感情地齐读农夫的话。

  5、导言:大家都明白了长老的用意,那儿子们明白了吗?他们是怎么做的?

  6、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1)指名反馈提出的问题。

  (2)理解“轻声地互相道歉、亲亲热热地搀扶老父亲”,感悟儿子们痛改前非。

  (3)想像:独生子们互相道歉时会怎么说?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拓展体会

  1、学生齐读全文。

  2、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什么启示?

  3、拓展: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团结就是力量吗?

  4、交流:展示、介绍有关团结协作的成语或格言。

  板书:

  互不相让互相道歉

  折筷子

  只顾自己亲亲热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