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教案

2023-07-21

《孔子拜师.》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孔子、老子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隐含在字里行间,尤其是附着在关键的词句之中。本堂课重在引领学生关注、发现那些内涵丰富、意韵深广的词句,通过理解意思,揣摩内涵,自然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这样,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是立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4、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教学流程:

  一、走近孔子,略知孔子。

  1、学生交流心目中的孔子。

  2、读课后资料袋,进一步感受孔子形象。

  3、教师小结: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学了今天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

  二、走近课文,初步感知。

  <一>、读题。提示:“子”在这里读第三声,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

  <二>、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文中讲了几个人物,写了怎样一件事?

  2、指名朗读,及时正音。

  3、问题反馈: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孔子和老子。屏幕显示“孔子、孔丘、仲尼;老子、老聃”。简要解释古人的“名”与“字”。同时简介老子的成就。

  课文围绕两人写了怎样一件事?(学生回答,要求语言连贯,简单扼要。)

  三、走进课文,以悟促读。

  <一>体悟词句,蓄势蕴情。

  1、自读第一段,要求边读边圈圈文中你认为重要的词句,然后仔细体会,从这些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远近闻名总觉得还不够三十岁……)

  2、学生畅谈体会:(虚心、好学、对知识永不满足等)

  3、指导学生紧扣这些重点词来进行朗读,(最好加点竞赛朗读)。

  <二>自读自悟,感受人物精神。

  刚才我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来朗读,效果十分明显。现在就根据这个经验来自学2、3自然段。

  1、学生读、圈、思。

  2、检查自读效果,完成屏幕填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3、指名读,齐读。

  4、给“宿”组词,(住宿、宿舍、留宿、宿营……),组词中明白“宿”的意思(住);“露宿”就是?(住在野外)。“风餐露宿”整个词的意思呢?(在野外吃,在野外住,很辛苦)。

  5、联系上下文猜猜“日夜兼程”的意思。并给“兼”扩词(风雨兼程、文武兼备、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形神兼备等)

  6、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来体会这两句话,畅谈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

  7、同学们,现在我相信你们的心里肯定被孔子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读好这句话。

  8、男女生竞赛朗读第一自然段和填空部分。孔子本来就已知识渊博的,现在跟老子学习后肯定?(更渊博了,知识更丰富了……)这就是课文所说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用四个字来概括?(学无止境)。

  <三>、对话朗读,丰满人物形象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孔子的虚心好学已有了很深的印象。二、三自然段中除了屏幕上的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是对话。自己读读对话,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说话很有礼貌、谦恭有礼、文质彬彬等)

  1、要求把这些对话读好,边读边揣摩两人当时的神情、心情。

  2、师生对读。读中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四>、笔谈收获,达成内化。

  读到这里,你是否对老子和孔子油然而生敬意呢,一起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或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板书:

  孔子         老子

  谦虚好学       毫无保留

  永不满足       悉心传授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作业:

  结合搜集的资料,以分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题为“我心中的孔子”的小文章。

《孔子拜师.》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认识“兼仆”等7 个生词。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重点:

  1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

  2 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胸襟博大的品行等。

  教学难点:从文中的词句表达中体会、学习任务精神。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2自制生字词卡片。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全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全解

  一、导入

  1. 板书:孔子拜师。

  2. 简介孔子的情况。

  (1) 学生自由发言所收集的材料。

  (2) 教师归纳总结。

  3.质疑:孔子是拜谁为老师呢?带着这一问通读课文。

  二、读课文、粗知主要内容,生字词过关。

  1.自由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齐读生字词:

  (1) 读准生字词    (2)认清字音。

  3.理解词语意思。

  (1) 互相解词意。  (2)查工具书解词意。

  闻名:有名、著名。 渊博:学识深而广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日夜兼程:白天黑夜都在赶路。

  纳闷:因疑惑而发闷。   止境:边际,尽头。

  4.孔子的老师是谁?课文主要讲谁和谁之间的事?什么事?

  生讲后师归纳:孔子的老师是老子;课文主要讲了孔子向老子拜师求学的事。(出示挂图)

  三、讲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懂哪句说那句?

  2.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人士孔子勤学上进的品质。

  3.直到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小结

  勤学上进的孔子是怎样去拜师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  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部分生字词。 2体问: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2?4自然段

  1师范读。  2讨论作答。

  (1)孔子是怎样拜师的?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着句话,从中你会感受到什么?

  (2) 从那些词看出孔子旅途艰辛呢?能想象出途中的情景吗?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话。

  3孔子老师是怎么样的?图中哪一位是老子?(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用第二自然段中第二句话来描述)

  4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1)文中“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能体会到什么意思?

  5师引导过渡:后人很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那么孔子和老子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印象呢?你读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或启发呢?

  (1)小组讨论。 (2)派代表发言。

  (3)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孔子和老子是古代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勤学好问,谦虚礼让,诲人不倦,弟子满天下,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佩服。从他们身上,我们懂得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同学们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走进知识的海洋,文化的宝库。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作业

  作业题目、类型:   

  ①待学生通读全文之后,设计了以下一个积累巩固型的作业。  

  ( 一 ) 、词语盘点:  

  1、摘录形容孔子的词语:  

  2、摘录形容老子的词语:  

  3、从上述词语中,我能找到两组近义词:(拜访 —— 拜见  等候 —— 迎候)  

  ②待学生通读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理解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体会了“终于”一词的内涵后,设计以下这项理解运用型的作业。  

  ( 二 ) 、小练笔:  

  相距上千里的路途,孔子连续几个月的时间忙着赶路,急于求学。一路上,他的头发(               ) ,胡子 (              ),衣服 (               ),脚趾(                          ),但他不顾(                        ) ,不顾 (                      ),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待文本学习完毕,学生对孔子的虚心求教的这种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高度。设计了以下拓展升华型的课外作业:  

  ( 三 ) 、资料链接  

  收集一些孔子的名言,并借具工具书尝试着理解。 

  板书设计:      

  拜        孔子            师(老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      (大思想家)

  “学海无边苦作舟”

《孔子拜师.》教案 篇3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古人,他是谁呢?你们看。

  2、播放有关孔子的图片,学生观看。

  3、了解孔子。

  师:书上的资料袋也有一些关于孔子的介绍,老师已布置你们预习了,谁能从这里找出一句话来评价孔子?

  出示资料袋内容,生用一句话评价孔子。

  投影: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

  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揭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故事,更深入地来了解他。

  板书:孔子拜师。生齐读课题。

  2、正音:“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要读第三声。跟老师读 “孔子”。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师板书。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待会儿我们就一边学,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学生提醒容易读错的字。

  师:要读好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你们在预习中觉得哪些字难读准,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师补充:(佩服)

  2、全班齐读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师正音

  师:你们读准了生字,还能把课文读通顺吗?

  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师: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接下来,我们再来仔细读读课文,解决问题。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咱们读读第一自然段。

  2、解决问题: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生: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才要去拜师。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  板书:渊博

  他是不是真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呢?谁来说说,你从哪里读懂的?

  和“闻名”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呢?

  3、小结:是啊,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去拜师,他多么好学啊!

  那他拜师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

  4、师:孔子要从曲阜到洛阳拜师,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容易吗?请你从这个自然段找出一句话。

  5、交流句子,体会情感:

  ⑴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①师:我把这个句子改一改,你们觉得好不好?师出示第二句话,生对比句子。

  l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l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②哪些词语写得具体、生动,给它们作上记号。

  ③交流词语,你从哪个带点的词体会到什么?

  ④a 、“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遥远。(出示地图)讲解长度单位“里”:别看地图上好像不远,实际上孔子要走大约50万米。你们平时在操场上跑一圈两圈有什么感觉?孔子要走的路程相当于学校操场2500圈。

  表示距离很远很远的还有哪些词:遥远、千里迢迢、迢迢千里……

  b、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

  (师引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

  c、填补文本空白:想一想,孔子走这么长的路,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大风、大雨、下雪、寒冷、猛兽、饥饿……)

  是啊,他可能遇到种种困难,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谁再来接着说。

  ⑤“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说明孔子生活很艰苦。

  ⑥体会:日夜兼程

  “日夜兼程”是指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可以看出孔子求学的急切心情。

  他是多么珍惜时间哪!

  师:是啊,尽管山高路远,孔子坚持——(指读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不管日晒,还是雨淋,孔子依然——

  哪怕再苦再累,孔子仍然——

  ⑦ “终于”说明他好不容易才走到了洛阳。

  ⑧想象情景:此时,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先跟同桌交流交流。

  句式训练:孔子饿了就           ,累了就          ,不分         ,不停地赶路。

  小结:是啊,怪不得孔子到洛阳见到老子的时候已经是——“风尘仆仆”

  ⑨有感情朗读:孔子坚持不懈,终于走到了洛阳,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们把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那你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怕困难)

  5、他在洛阳见到了老子。他们见面时会是什么情景呢?找出他们的对话,用横线划出孔子的话,用波浪线划出老子的话。

  6、你们找对了吗?(课件出示对话)孔子说的这一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概括为“学无止境”。正因为孔子知道“学无止境”,所以他还要去拜师。这个问题明白了吗?(擦去问号)

  能不能联系实际说一说,你身边还有谁也在不断地学习?

  7、下面请你们找小伙伴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

  8、指名分角色读。

  这两个同桌读得很投入,请你们站起来大声读一读。

  9、师生互换角色读:

  师:我也想读一读,可以吗?我当孔子,谁愿意当我的老师?

  10、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看出了孔子怎么样?(彬彬有礼)

  11、学到这里,孔子一定还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来读一读:

  (     )的孔子

  小结:孔子的这些品行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

  下节课我们再来了解:老子具备怎样的品行,值得孔子学习呢?

  12、播放课件,学生观赏。

  师:虽然孔子知识渊博,但他的一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知识的追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把孔子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四、选做题

  1、读一读孔子的名言。

  2、摘抄课文中我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找小伙伴演一演孔子拜师的情景。

《孔子拜师.》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读“日夜兼程”、“风尘仆仆”、“传授”等词语。

  2、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相互认识

  2、学生说说自己姓氏的名人,教师相机引出孔子。

  3、教师简单介绍孔子,引出课题,学生齐读。

  4、看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学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并圈出生字和读不准的词语。

  2、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出示生字。

  ①让学生说说认识哪个字?怎么认识的?

  ②猜字游戏。

  4、默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男女生对读,开火车读。

  5、出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指名读。

  6、谁还有读不准的词语?指导读读不准的词语。

  7、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课文69页,田字格中的生字要求我们会写,一起来读一读。

  2、如果按结构分类,哪些字可以放在一起?

  3、学生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4、这类生字,哪个最难写?想跟老师一起写?

  5、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6、投影展示,学生评价。

  四、课文小节

  总结本课内容,对学生提出搜集孔子和老子材料的要求。

《孔子拜师.》教案 篇5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习根据具体语境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品词赏句,积累和发展语言。.

  3.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课前准备

  了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入选的中国人人名、搜集孔子名言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题

  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这本书引入。孔子为什么在外国人的眼中也具有这么高的地位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孔子拜师》这篇课文!

  二、直奔中心,提炼问题。

  出示句子: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读句子

  2.提炼中心问题:孔子和老子有哪些品行得到人们的尊重呢?

  三、围绕中心,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文,静静地、默默地读读课文第二段,划出能表现孔子拜师辛苦的词语。

  2.品读“不怕辛苦”

  (1)出示学生找到的词语。

  (2)读一读词语。

  (3)播放“风雨雷电声”,感受辛苦。

  (4)假如你现在就是孔子会怎么做?相机理解“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5)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指导朗读

  3.品读“有礼貌”

  3、感悟“谦虚好学”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a.指名读这段话

  b.学习“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

  齐读,理解“止境”。联系实际谈对句子的理解。

  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代替,那就是——学无止境。 “学无止境”是孔子对学习的态度。他向老子学礼教,向苌弘学习乐理,向师襄学习弹琴,向郯子请教官制。他常说:“学无常师”也就是说学习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他提出来的。

  齐读这句话,告诉你自己。

  再读这句话,告诉同学们。

  大声读这句话,让所有的人都知道

  师:孔子就是这样谦虚好学的,你熟悉的人中有没有想孔子这样活到老学到老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1)自由练读对话。

  (2)指名读对话。

  (3)全体合作读对话。

  四、紧扣中心,谈孔子和老子。

  师:孔子拜师的场面真是感人,难怪成为世人的典范,孔子拜师之后,师徒二人的举动还让人佩服吗?读一读。

  出示句子: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1)读孔子名言。

  (2)说说老子是怎么教学的。

  再读中心句。

  师:孔子和老子,一个谦虚好学,一个诲人不倦,一个不耻下问,一个毫无保留,多么伟大的古代学者风范啊!难怪人们如此敬重他们,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吧!(出示中心句,齐读)

  五.拓展延伸,语言实践。

  1.孔子生平简介。

  2.生本对话。

  师;今天,我们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走进了孔子,认识了老子。现在我们要穿越千年是空的隧道,与古人进行零距离的交流。

  (出示练习题)写话训练: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写一句或几句话。

  (1)我想对孔子说:———————————————————。

  (2)我想对老子说:————————————————————————————。

  (3)我想对孔子和老子说:———————————————————————————

  (生做后交流)

  六 总结全文。

  师:老师读了这个故事后,还为孔子写了一首小诗呢。(出示小诗)

  传诵一个故事,

  是为了牢记一位圣人;

  怀念一位伟人,

  是为了学习一种精神。

  请记住这位万世师表的孔子吧,

  他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

《孔子拜师.》教案 篇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一些重要词语。

  教学重难点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不畏艰难、立志拜师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准备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后孔子名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孔子名言和词语

  1、复习第一课时,读孔子名言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主要问题,感受人物品质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孔子为什么拜师?师怎样拜师的?

  1、理解孔子拜师的原因和过程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通过想象画面,情景对话,对比朗读体会孔子的艰辛和拜师的意志)

  2、分析人物对话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说:“多谢老师等候!……”

  ( 体会孔子的尊师有礼;理解“迎候”和“等候”的意思,体会老子对孔子的尊重和有礼貌。)

  3、分析第四段,感受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抓住不离左右,随时请教和毫无保留,感受孔子学习积极,老子的无私,诲人不倦)

  三、学习最后一段,升华感情

  1、读一读人人们对孔子、老子的评价的句子,感受圣人们的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品行高尚。

  四、总结全文

  1、说说我们可以从老子或孔子身上学习到一些什么。

  2、课后读一读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表演。

  五、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困难、尊师有礼

  老子——尊重学生、诲人不倦

《孔子拜师.》教案 篇7

  17《孔子拜师》

  【教学内容】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内容.这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学而不厌的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所以,可以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

  孔子、老子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隐含在字里行间,尤其是附着在关键的词句之中。本堂课重在引领学生关注、发现那些内涵丰富、意韵深广的词句,通过理解意思,揣摩内涵,自然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这样,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是立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文的生字和有关词语; 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3.参考资料:孔子拜师资料目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2、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1、查找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课题解读。

  1、 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正音“子”)。

  2、 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知道孔子的老师是谁了吧?(老子)(板书)奇怪,老子、孔子,他们的名字怎么都是子?这里的学问可大着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3、简介孔子的情况。

  (1) 学生自由发言所收集的材料。

  (2) 教师归纳总结。(课件展示)

  4、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读课文、粗知主要内容,生字词过关。

  1.自由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 读准生字词    (2)认清字音。

  3.理解词语意思。

  (1) 互相解词意。  (2)查工具书解词意。

  闻名:有名、著名。 渊博:学识深而广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日夜兼程:白天黑夜都在赶路。

  纳闷:因疑惑而发闷。   止境:边际,尽头。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课文大意:课文围绕孔子和老子两人写了怎样一件事?课(学生回答,要求语言连贯,简单扼要。)

  6、过渡铺垫: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如何拜师,结果怎样,我们等下节课再一起来研究。

  三、课堂作业

  1、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2、书写生字,课后抄写生词。

  3、熟读课文,搜集孔子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练习概括课文大意。

  (一)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1.抽读。

  2.齐读。

  (二)练习概括课文大意。

  1.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了词语,还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大意。现在,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如果能用上上节课我们新学的词语就更好了。

  板书:决定拜师 前往洛阳 认真求学 受到敬重

  2.小结:课文就是这样按照事情的经过把孔子拜师这个故事讲得清清楚楚。

  二、了解孔子拜师中的所想所做所说,激发崇敬之情。

  (一)今天,我们就要再次走进这个故事,进一步去认识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大思想家。首先让我们放声读读课文1自然段,看看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

  “远近闻名……,还觉得不够渊博,决定……”

  1.孔子自己觉得知识不够渊博,那你觉得呢?

  2.学问很渊博,还要去拜师,如果你就是当时孔子的学生,听说你的老师还要去拜师,你会怎么想?

  3.齐读1自然段,感受孔子的好学。

  (二)拜师过程中,孔子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呢?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勾出相关的句子。板书:默读 做 说

  “曲阜和洛阳相距……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1.句中有哪几个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重点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①默默地读读这两个词,联系上下文,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

  ②根据刚才说的意思,看着这两个词语,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说一说,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月明星稀的夜晚,孔子还在赶路,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上千里的路途中,这是怎样的画面啊?孔子会遇到哪些困难?(千里迢迢、万水千山、风尘仆仆、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不分昼夜,孔子……不管风雨……)指导学生说话。

  ③小结:两个成语,却让我们想到了丰富的画面。我们在表达的时候,也要善于运用积累的成语。

  现在,想一想,几个月后赶到了洛阳的孔子,会是什么样子呢?你能用上恰当的词语甚至是成语来形容吗?

  ④感受孔子的品行:孔子拜师的路上多艰辛,多不容易啊,你们从这里觉得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不怕吃苦、求知若渴、执著、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短短的一句话就把孔子这种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师把这个词语送给他。(板书:求知若渴)

  “每天不离……随时请教”

  1.孔子在向老子学习的过程中又是怎么做的呢?

  2.理解“随时请教”。

  3.评价孔子这个学生。

  “多谢老师等候,您的学问渊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课件)“您的学问渊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1.孔子是这样做的;那么,他又是怎么说的呢?

  2.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3.这句话中也藏有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学无止境(课件)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去做的。他用自己的行动在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三、了解孔子拜师过程中老子怎么说的、做的。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谦虚好学、不畏艰辛的学生,老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咱们还像刚才那样,默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用波浪线勾一勾。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1.自己试着读读老子所说的话,想想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理解“迎候”。

  文中哪个词和它意思相近?

  迎候和等候的区别是什么呢?

  老子的话中用的是迎候,那孔子对老子所说的话中该用哪个词呢?(课件)

  为什么不用等候呢?

  3.小结:作为老师的老子,很谦虚,在他的话中用了迎候这个词;而作为学生的孔子,也很尊敬老师,在他的回答中只能用等候。我们用词也要这样注意人物的身份。我们从这些言行举止中看出他们的品质,把两个词送给他们。(板书:彬彬有礼、谦虚有礼)

  4.分角色读对话。

  “老子也毫无保留……”

  1.什么叫“毫无保留”?

  2.想一想老子为什么愿意将知识全部传授给孔子呢?

  3.他就不担心孔子的学问会超过他吗?

  四、讲故事

  (一)这节课我们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了解到孔子和老子都是很谦虚、好学,了不起的人。咱们讲故事也要这样按照事情的经过,把故事中的人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和怎么说的讲清楚。

  (二)师生共讲《孔子再次请教老子》的故事。

  1.孔子又一次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洛阳。他看见老子又到城外来迎接他了。想一想,这一次他们会怎么做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注意说的话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2.小结:孔子再次向老子请教,又一次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五、诵读《论语》中的句子,升华对孔子及《论语》的认识。

  1.《孔子拜师》的故事流传至今,对人们影响很大。孔子的弟子还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扮演孔子“三千门生”的演员们手持竹简,神采飞扬地诵读着的也正是《论语》中的句子──(师生一起吟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他们也正是通过孔子、通过《论语》向世界人民传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可见,孔子,以及他的著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之深远。

  2.咱们课后也摘录了几句孔子的名言,(课件)你对哪句比较熟悉?读给大家听一听。你们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

  六、总结全文。

  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也只是孔子一生中很小的一个片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去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了解《论语》这本中华传世精典著作。

  板书:

  17、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求知若渴     彬彬有礼  谦虚有礼

  决定拜师 前往洛阳 认真求学 受到敬重

《孔子拜师.》教案 篇8

  17 孔子拜师

  a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兼、仆、纳”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仆”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

  2、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区别“拜访、拜见”、“迎候、等候”两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学习孔子虚心好学、尊敬师长,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4、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孔子和老子的对话,通过朗读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和上下文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1、老师和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图片、文字资料。

  2、老师准备“温故而知新”等孔子的名言卡片两张。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课前可以建议学生查阅资料或请教长辈,了解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对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有什么贡献。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悟,理清叙述顺序。如果学生整体把握有一定困难,可以启发学生采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理出课文叙述顺序,以便了解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词句的意思,尤其是“学习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难度,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见解。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两组近义词“拜访”和“拜见”、“迎候”和“等候”,可以让学生通过换词、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细细品味,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了解它们的区别。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孔子名言卡片,学生读名言。

  1、出示孔子名言卡片,学生齐读。

  2、提问: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

  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导入新课。

  导语:你对孔子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搜集到的关于孔子的资料吧。

  1、学生交流资料。

  2、指名学生读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

  3、导入新课。

  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可是至今对后人还有这么大的影响,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答案就在第17课《孔子拜师》中,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从文中寻找答案。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提问:读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可能会问:“既然孔子有这么大学问了,为什么还要拜师呢?”“孔子拜谁为师呢?”“孔子怎样拜师的呢?”老师相机引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生词,读不通的地方多读两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老师随时纠错。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深入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提问:《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作者按照顺序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总结归纳出来。

  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总结归纳。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帮助归纳概括。

  板书:决意拜师——洛阳拜师——虚心求学——受到尊重

  六、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

  思考: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可能会回答:孔子当时已经很有学问了。孔子很虚心好学。

  3、相机提问:

  (1)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孔子当时已经很有学问了?

  (2)你怎么理解“远近闻名”?

  (3)从哪些词句能够看出孔子虚心好学?

  抓住重点词语是理解句子的好方法,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体会孔子好学的品质就不难了。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出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并且学习了课文第一段。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还是决意要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真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孔子怎样拜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导语: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思考读了第二段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老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可能会回答:孔子求学艰辛、礼貌、虚心;老子谦和等。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中的重点句子。

  4、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

  这些重点句子具体表现了孔子的礼貌与虚心好学,老子的谦和、诲人不倦的品质,通过感悟理解重点句子,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孔子与老子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全文学习的重点。

  关于孔子求学艰辛的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到了洛阳。”

  老师提问: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孔子求学很艰辛呢?

  引导学生找出“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等词语,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的意思。让学生紧扣“终于”,联系上文,充分谈自己的感悟,体会孔子的心理和情感。

  (2)读了这句话你头脑里会产生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让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孔子求学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想像和表达能力。

  小结:

  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表明了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这句话把孔子求知若渴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关于孔子礼貌、虚心的句子: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行礼、您、拜见、请、多谢”等词语,体会孔子的礼貌、尊师。

  (2)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句子品味“拜访”和“拜见”两个词语的异同。

  (3)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结合上文孔子在求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右栏: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联系上下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学无止境

  小结: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正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

  关于老子谦和的句子: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1)引导学生理解“迎候”一词,体会老子的谦和。

  (2)相机通过读句子理解“迎候”和“等候”两个词语的异同。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孔子和老师的对话,进一步体会人物品质。

  (1)同桌分角色练习读课文。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随机指导。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导语:孔子不辞辛苦,拜老师为师以后,他是怎么学习的呢?老子又是怎样教授的呢?我们一起读课文第三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结合重点词句“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毫无保留”体会孔子认真求学,老子的诲人不倦。

  板书:认真求学 诲人不倦

  四、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上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五、总结全文。

  思考:孔子和老子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

  六、课文中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学生质疑。

  学贵生疑。质疑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方法。学完课文之后,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巩固学习效果。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必有问必答,关键是点拨、引导,其他学生能够回答出的,老师就没必要讲解。

  七、指导学生书写易错的几个生字。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文中出现的生字已经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并且之前已经抄写过这些生字,把生字教学贯穿到学习课文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完课文之后再教学生字,意在巩固学习效果,强调字形,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老师可以有重点的板书示范,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境:右半边是“竟”,不是“竞”;

  等:中间几横长短不一样。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2、抄写、背诵选做题中孔子的名言,课下再查找几句孔子的名言,与大家交流。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体会重点词句的方法,学习了课文二、三、四段。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并且我们结合课文和生活,理解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读课文,学习孔子和老子的品质。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决意拜师——洛阳拜师——虚心求学——受到尊重

  孔 子    虚心好学 不辞劳苦

  (学无止境) 尊敬师长认真求学  

  老 子    谦和大度 诲人不倦

《孔子拜师.》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 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 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

  1、 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 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 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二、 交流资料,认识孔子: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三、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自读课文: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检查、交流:

  (1) 出示词语,认读: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

  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

  (结合了解“名”、“字”。)

  (2) 交流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

  (3) 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 抽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初步理清课文思路:决意拜师——前往拜师——认真求学——受人敬重。

  四、 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一)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 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2、 他们的品行又怎样?

  (二) 教师引导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1、 默读第二自然段:你从课文哪里感受到了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边读边注)

  2、 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两点: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教学过程:a、品读词语: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b、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c、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

  d、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2)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对话。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教学过程:a、品读人物的言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孔子与老子的谦逊有礼?

  b、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c、演读:同桌合作——展示评议

  d、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 小结

  (三) 自学1、3自然段,体会孔子的虚心求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四) 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五、 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 谈谈我心中的孔子和老子。

  2、 拓展学习孔子的名言。

  六、 综合性学习:

  1、 分组制订学习计划,交流。

  2、 分组活动,积累资料。

  3、 学习成果展示、交流。

  七、 生字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教学后记: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课堂上再做相应的补充,把孔子伟大的形象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从而产生敬仰之情。带着这种敬仰便更能体会到课文的精妙,在适时的介绍老子,用读,思的方法来体会孔子和老子的谦虚好学,悔人不倦的伟大品行。

《孔子拜师.》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认读及书写。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板书:孔子,老子,并正音:子读zǐ)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阅读资料袋。(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仲尼”并认记“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2、认读生字和词语。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

  三、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1)读一读。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背一背。

  2、你还知道那些名言?

  四、综合性学习

  布置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一、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谦虚礼貌)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谦虚礼貌)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这些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

  (4)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再读全文,再感受。

  三、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孔子老子

  学生拜师

  课后反思:

  学生能利用书中的资料和文后的资料来了解人物,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然希望能从课外获取更多资料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读文谈感受有进步,能找出文中的词句来理解,读懂了课文。

《孔子拜师.》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第五十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端起书自由朗读课文,读书时,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清文字障碍。

  1、认字,并提示重点字音。

  迎yíng  等děng  品pǐn

  2、组词竞赛。

  3、学字:

  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4、学生说说其他字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看黑板,刚才在同学读书时老师发现有些词语把同学们给难住了,我们一起把它读准了。

  风餐露宿  风尘仆仆

  日夜兼程   佩服  纳闷  曲阜

  大家把这些词读准了,还要能写准这些词,我们赶快在本子上把这几个难词写一遍,写的时候做到姿势端正、书写正确。

  6、查读书情况。

  拦路虎被我们解决了,现在谁想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听?(抽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读错的地方,给他们记着,读的好的地方我们向他学习。

  三、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⑴ 读一读。

  ⑵ 背一背。

  2、组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组推代表交流。

  四、当堂训练

  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②摘抄孔子、老子的名言。

  第五十三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2.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二、 出示自学指导:

  ①孔子是怎样的人?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资料袋”及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研读课文。

  ②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

  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来理解。

  ③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三、 后教环节:读中感悟,学习品行

  1、抓住中心句,感悟主旨。

  “佩服“是咱这课的生字,但老师发现同学们把这个词语读的很准,可见平时我们常用这个词语。说说你佩服谁?为什么佩服他?那咱这篇课文中的人们佩服谁?——是孔子和老子。请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找出佩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他们的什么品行值得世人敬重?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中,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班级交流:

  (1)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 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什么样才是远近闻名,那孔子只是一名老师凭着什么而远近闻名呢?

  是啊,他学问渊博,人们都愿拜他为师,可是孔子却觉得自己不够渊博,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孔子谦虚好学,板书:谦虚好学)

  还从哪看出孔子一定要拜师的原因?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师:可是老师不明白,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学习不就到头了吗?

  生: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是啊,工作了,还要学习,直到老都要学习,真是活到老,学到老,这就叫——学无止境。(板书)

  (2)孔子正是有了这种学无止境的想法,所以他毅然选择了远离家乡去拜师,他是怎样拜师的呢?拜师的过程一帆风顺吗?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的词。

  学生画:(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终于)

  想象一下:曲阜离洛阳相距上千里,距今两千多年前,当时没有汽车,路途没有旅店,凭的只是两只脚板,孔子在拜师路上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样做的呢?

  孔子也许会遇到炎炎夏日,烈日当头照着,也许寒风凛冽,……渴了,他……;饿了,他……;累了,他……;晚上,他……几乎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孔子在拜师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孔子拜师的艰辛。

  孔子战胜了种种困难,再让我们读出孔子的顽强意志。

  孔子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让我们读出孔子的高兴心情。

  老师此时也被孔子拜师的执着精神打动了,我想用动情的朗读,读出对孔子的敬佩之情。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你会看到怎样的孔子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师范读)

  请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此时的孔子站在你面前会是什么样?——风尘仆仆。学生模仿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3)孔子终于见到了他最想见到的老师了,课文有一段孔子和老子的相见的描写,同桌先自由练习,把当时两位圣人见面的情景再现。

  学生自由练习,然后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直接读人物语言。

  你是——(学生拖长音,读出疑问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他(老子)不知道孔子是谁,所以老子是问“你是——”

  小结:会读书的同学,能读出标点符号所包含的意思。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这里的破折号“——”表示疑问。

  从两位同学这么生动的表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孔子、老子?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从迎候、拜访等词语体会——有礼貌 

  四、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1、拜师成功后,老子是怎么教授?孔子怎么学?

  生(朗读):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做到了虚心好学。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做到了诲人不倦。

  板书——诲人不倦。

  2、同学们想不想夸夸他们?学生交流

  师:对两位圣人的赞美,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上联是“孔子拜师虚心好学”,下联是“老子授徒诲人不倦”,横批是——学无止境。

  同学们,孔子的虚心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被世人称颂,正是他们做到了学无止境,才学识渊博,得到后人的敬仰。来,请大家端起课本,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对两位圣人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