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树》教案

2022-12-12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1

  设计理念:这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在设计时,充分发挥学生的预习作用,抓住重点段落4-7自然段,感受工人们保护环境的爱心。

  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课文最后一段;

  2、体会人们在保护橡树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工人、工程师做出决定的困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出示:

  荷叶像一个个绿色的大圆盘。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2、学生读句子,说说句子特点。

  3、出示句子:

  a、路旁的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像  

  b、公路笔直得像                               延伸到南方。

  4、学生完成句子。

  5、师导入:这是怎样的树?怎样的路?因为路和树又有了怎样的故事呢?6、6、揭题,生读题。

  7、读课题,学习“橡”。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阅读:出示阅读要求:

  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人们怎样评价这件事?

  你自己是怎么评价这件事的?

  2、学生分小节读课文。

  3、对读课文中出现的错误读音进行校正,并出示生字词,学生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4、交流:出示:

  课文讲了在南北两座城市之间准备                     。在修路时,工人们发现在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                     。后来,工程师和工人们决定让公路在这个地方                     。

  学生根据填空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归纳。

  师导:工程师他们这样的做法,人们是怎么评价的呢?请从文中找到这句话,用“——”划出。

  1、交流人们的评价,板书:高尚的心

  2、说说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三、研读课文:

  1、找找文中写工人或工程师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找到句子后同桌可以交流。

  2、学生找画。

  3、交流:

  预设:

  出示: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计划是不可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⑴、学生读句子

  ⑵、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以及“沉默不语”这些语句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⑷、学生练笔:工程师想:

  工人们想:

  ⑸、分角色读这段话。

  出示: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⑴、学生读句子。

  ⑵、说说自己的理解。

  ⑶、师导语:这样的决定,最终有了怎样的结果?

  ⑷、学生读句子

  ⑸、重点朗读好“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四、拓展延伸:

  1、说说你对工人们的看法

  2、说说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护树木、保护环境一类的例子

  3、师介绍有关这条铁路的趣事以及作者

  五、感情升华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结。

  六、板书:  

  路旁的橡树

  工人们                           工程师

  高尚的心

  沉默不语                         什么话也没说

  “橡树不可以砍。”                “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

  爱护植物

  保护环境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理解 “ 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课前查找资料,准备幻灯片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

  学生准备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试着朗读全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创设情境:一群筑路工人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人们为此感动。你们想听吗?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介绍作者。

  那么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路旁的橡树(板书:路旁的橡树)谁来知道橡树?学生介绍橡树:橡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子,富含淀粉。树皮和壳都可以提单宁酸。有些种类的叶子可饲养柞蚕。

  二、 学习词语,梳理结构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

  3、指名读课文,纠错。

  4、指名领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说,多找几名学生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而学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如;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完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都不说话,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2、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3、作业: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进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指名说。

  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指导阅读,解决问题。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筑路----连接起两个城市

  (2)学习2、3自然段,指名读。工人们为什么停下来,找出有关句子读出来。课件出示橡树图片。

  板书:停下来--一棵高高的橡树

  有关橡树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3)那么看到这样一棵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学习第4、5、6自然段。指导朗读,找出有关句子,朗读的语气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显出工程师的无奈和工人们的担心、沉重。(课件出示朗读片段)

  板书: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4)工程师是怎么做的,学习7、8自然段。齐读。

  板书:马蹄形--两全其美的办法

  (5)指导阅读第9自然段。

  默读。

  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

  生: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板书:都赞叹--有一颗高尚的心。

  三、总结升华,学以致用(课件出示)

  1、你从筑路人的做法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课件出示作业)

  1、结合生活实际,争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8    路旁的橡树

  筑   路----连接起两个城市

  停下来----一棵高高的橡树

  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马蹄形----两全其美的办法

  都赞叹----有一颗高尚的心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最近我讲授的两节语文课,由于和学生不太熟悉,效果不是很好,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朗读很好,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整体不错,由于我讲课的节奏有些快,学生一下子不能接受,组织课堂听课效果不佳。因为语文注重的是朗读,在这节课中,我着重从朗读出发,自由读,齐读,默读,分角色读,领读,反复读,在读中感悟筑路人高尚的心,在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解决词语中,我以为没有什么不容易理解,结果在课堂中有个男生提出 “沥青”、“排水管”、“楔子”是什么时,我当时愣了一下。“楔子”课前我查了是指“木钉子”,没有准备“沥青”、“排水管”之类的知识,幸好有个学生发言说“沥青”就是我们每天上学在公路上看到铺的黑色的东西,形象而且可以想象出来,比我照参考书说的还容易理解。“排水管”我就根据生活中实际排水用的管子,有铁制和塑料制品和大家简单解释一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不多,回答如保护橡树,保护植物,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比较空洞,也许与平时接触观察有关,对环境保护理解不够深刻,认识不高。但是,以后如果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植树,给花浇水等,就是有效果了。总之,都应该记住一句耳熟能详标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理解 “ 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课前查找资料,准备幻灯片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

  学生准备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试着朗读全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创设情境:一群筑路工人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人们为此感动。你们想听吗?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介绍作者。

  那么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路旁的橡树(板书:路旁的橡树)谁来知道橡树?学生介绍橡树:橡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子,富含淀粉。树皮和壳都可以提单宁酸。有些种类的叶子可饲养柞蚕。

  二、 学习词语,梳理结构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

  3、指名读课文,纠错。

  4、指名领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说,多找几名学生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而学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如;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完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都不说话,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2、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3、作业: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进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指名说。

  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指导阅读,解决问题。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筑路----连接起两个城市

  (2)学习2、3自然段,指名读。工人们为什么停下来,找出有关句子读出来。课件出示橡树图片。

  板书:停下来--一棵高高的橡树

  有关橡树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3)那么看到这样一棵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学习第4、5、6自然段。指导朗读,找出有关句子,朗读的语气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显出工程师的无奈和工人们的担心、沉重。(课件出示朗读片段)

  板书: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4)工程师是怎么做的,学习7、8自然段。齐读。

  板书:马蹄形--两全其美的办法

  (5)指导阅读第9自然段。

  默读。

  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

  生: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板书:都赞叹--有一颗高尚的心。

  三、总结升华,学以致用(课件出示)

  1、你从筑路人的做法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课件出示作业)

  1、结合生活实际,争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8    路旁的橡树

  筑   路----连接起两个城市

  停下来----一棵高高的橡树

  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马蹄形----两全其美的办法

  都赞叹----有一颗高尚的心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最近我讲授的两节语文课,由于和学生不太熟悉,效果不是很好,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朗读很好,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整体不错,由于我讲课的节奏有些快,学生一下子不能接受,组织课堂听课效果不佳。因为语文注重的是朗读,在这节课中,我着重从朗读出发,自由读,齐读,默读,分角色读,领读,反复读,在读中感悟筑路人高尚的心,在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解决词语中,我以为没有什么不容易理解,结果在课堂中有个男生提出 “沥青”、“排水管”、“楔子”是什么时,我当时愣了一下。“楔子”课前我查了是指“木钉子”,没有准备“沥青”、“排水管”之类的知识,幸好有个学生发言说“沥青”就是我们每天上学在公路上看到铺的黑色的东西,形象而且可以想象出来,比我照参考书说的还容易理解。“排水管”我就根据生活中实际排水用的管子,有铁制和塑料制品和大家简单解释一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不多,回答如保护橡树,保护植物,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比较空洞,也许与平时接触观察有关,对环境保护理解不够深刻,认识不高。但是,以后如果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植树,给花浇水等,就是有效果了。总之,都应该记住一句耳熟能详标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课本生字,生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以及筑路工人的高尚心灵.

  难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谁认识橡树 谁知道橡树的有关知识

  出示橡树挂图,让学生欣赏橡树的高大,粗壮,结实,充满生命力的样子.

  (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生字词.

  未来 灌木丛 平坦 铺路 延伸 哨兵 不约而同

  交流词语的理解.

  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研读课文,品悟情感

  学生快速读课文.

  找出工程师和工人说的话,品一品,读一读.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师导言:那么,应该听谁的呢

  学生畅言交流,师归纳.

  (工人们说的对,路改了可以通行,树砍了就没有了.)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呢 请找出有关词语读一读.

  投影显示:

  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师引导: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 (美丽,,高大,挺拔)

  要是你,舍得砍掉它吗 工程师和建筑工人呢

  投影显示:

  工程师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程师长久的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人们也沉重的叹着气.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沉默不语沉重"的意思.

  最后工程师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找出有关词语读一读)

  师引导:工程师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齐读第8自然段)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工程师和工人们说吗

  学生自由畅言.

  拓展延伸

  有一天,你坐车来到了这儿,你看到了那棵橡树依然那么高大,那么美丽.这时,你会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学生自由畅谈.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我们学习这骗课文的方法.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理解 “ 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课前查找资料,准备幻灯片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

  学生准备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试着朗读全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创设情境:一群筑路工人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人们为此感动。你们想听吗?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介绍作者。

  那么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路旁的橡树(板书:路旁的橡树)谁来知道橡树?学生介绍橡树:橡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子,富含淀粉。树皮和壳都可以提单宁酸。有些种类的叶子可饲养柞蚕。

  二、 学习词语,梳理结构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

  3、指名读课文,纠错。

  4、指名领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说,多找几名学生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而学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如;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完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都不说话,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2、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3、作业: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进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指名说。

  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指导阅读,解决问题。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筑路----连接起两个城市

  (2)学习2、3自然段,指名读。工人们为什么停下来,找出有关句子读出来。课件出示橡树图片。

  板书:停下来--一棵高高的橡树

  有关橡树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3)那么看到这样一棵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学习第4、5、6自然段。指导朗读,找出有关句子,朗读的语气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显出工程师的无奈和工人们的担心、沉重。(课件出示朗读片段)

  板书: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4)工程师是怎么做的,学习7、8自然段。齐读。

  板书:马蹄形--两全其美的办法

  (5)指导阅读第9自然段。

  默读。

  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

  生: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板书:都赞叹--有一颗高尚的心。

  三、总结升华,学以致用(课件出示)

  1、你从筑路人的做法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课件出示作业)

  1、结合生活实际,争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8    路旁的橡树

  筑   路----连接起两个城市

  停下来----一棵高高的橡树

  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马蹄形----两全其美的办法

  都赞叹----有一颗高尚的心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最近我讲授的两节语文课,由于和学生不太熟悉,效果不是很好,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朗读很好,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整体不错,由于我讲课的节奏有些快,学生一下子不能接受,组织课堂听课效果不佳。因为语文注重的是朗读,在这节课中,我着重从朗读出发,自由读,齐读,默读,分角色读,领读,反复读,在读中感悟筑路人高尚的心,在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解决词语中,我以为没有什么不容易理解,结果在课堂中有个男生提出 “沥青”、“排水管”、“楔子”是什么时,我当时愣了一下。“楔子”课前我查了是指“木钉子”,没有准备“沥青”、“排水管”之类的知识,幸好有个学生发言说“沥青”就是我们每天上学在公路上看到铺的黑色的东西,形象而且可以想象出来,比我照参考书说的还容易理解。“排水管”我就根据生活中实际排水用的管子,有铁制和塑料制品和大家简单解释一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不多,回答如保护橡树,保护植物,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比较空洞,也许与平时接触观察有关,对环境保护理解不够深刻,认识不高。但是,以后如果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植树,给花浇水等,就是有效果了。总之,都应该记住一句耳熟能详标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5

  课题: 8*、路旁的橡树              课时:1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教学准备:有关课文的插图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一、            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提示:²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根据提示自学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二、            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1、指导朗读2、 交流思考题²       交流看法 ²       引导交流: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²       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自由认读指名朗读课文 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的想法    交流学习,体会感情 三、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练习朗读 四、            抄写练习²       抄写喜欢的一句话抄写词语完成练习积累语言 板书:     8*、路旁的橡树 遇到橡树——停止埋排水管            大家沉默——深恐伤害橡树    高尚的心想好办法——绕开橡树修路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第六册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在两座大城市间,人们要修一条路。一棵橡树挡住了计划中的路,为了保住大树,修路的人在这里把路弯曲成马蹄形。过往的行人不约而同地赞叹筑路的人有一棵高尚的心。本文内容简洁,行文时有不少空白。比如工程师和工人们心里想的话。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激发想象,填补空白,激发学生热爱绿色热爱生命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的方式基本解决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绿色,热爱生命,保护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写树词语,出示课题,介绍橡树

  1、先读班级“好词花园”中有关树的好词语:参天大树 郁郁葱葱 枝繁叶茂 鸟语花香 绿意盎然 生机勃勃 天然氧吧 绿色卫兵

  2、我们要学习一个有关树的故事《路旁的橡树》。

  读了这个题目,跳入你脑中的问题是什么?

  出示橡树图。这就是橡树,你有什么话想说?

  老师从网上查了有关橡树的资料,相信你会对它有更多的了解。

  橡树知识:橡树是一种主干明显而高大的落叶乔木。花是黄褐色的。果实长圆形,有厚厚的壁,叫橡栗,富含淀粉,是松鼠爱吃的食物。从树中提炼的甜味剂是制口香糖的重要原料。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合作交流,提炼主要问题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你不太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上划上──?读后可以同桌交流问题和你读后的感受。

  2、学生学情预测:

  ⑴ 词语问题:

  批示:用角色扮演法朗读法来理解。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所谓词不离句。批准表示。

  楔子:直观教学法,出示楔子。

  沥青:柏油马路

  ⑵ 句子问题: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工人们为什么沉重地叹着气?

  人们为了保树,用了什么方法?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

  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这条路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3、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切入到主要问题。

  三、抓重点句,研读课文,补充空白,培养想象能力

  主问题:

  1、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请你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可以有选择地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答案。

  2、分支问题:

  ⑴ 这条路后来修成了一条怎样的路? 如果你读懂了,请你用图画出来。

  过渡:为了一棵树,多修了路,多花了钱,多花了劳力,何必呢?把树砍了吧?

  ⑵ 为什么不可以?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句子: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上的哨兵一样。

  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自己练习,然后再指名朗读。

  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去体味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好吗?

  诗歌:一棵橡树

  一棵树,一个绿色的生命。叶儿是可爱的精灵,在阳光中摇着闪亮的光环。

  一棵树,一个会唱歌的童话。枝条是神奇的琴键,鸟儿一边弹奏一边歌唱。

  朵朵黄花,是可爱的铃铛,摇响四季的欢乐。

  ……

  3、语言训练:

  你还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形容这棵树吗?

  4、补充空白:

  看到这样一棵树,谁都会为修路还是保树而左右为难。请你细细体味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想一想,他们心中在想些什么。

  过渡:是啊,每一个热爱绿色热爱生命的人,都会抛弃砍伐她的念头。工程师不肯,工人们也不肯。最后他们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

  读句子,所以,这条路最后修成什么样子?

  它像箭一样笔直,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所以工程师可以如释重负地说: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上级领导不会责怪我们了。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也不会责怪我们了。这里的谁包括哪些人?

  过渡句:我们为路高兴,我们为树高兴。人修了路,路让了树,树又把清新的空气带给我们,把绿色奉献给我们,把甜蜜的果实和黄色的花朵奉献给我们,它又养育了人。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卷啊。如果你行驶在这条宽阔的公路上,看到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赞叹?你还可以怎样赞叹?

  四、自主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同学们,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了。我们渴望着绿色,呼唤着绿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大地增添绿,做一个护绿的小使者吧。如果让你给自己布置作业,你会布置什么作业呢?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7

  《8、路旁的橡树  》导学案

  课型

  综合课型

  课时

  一课时

  主备人

  潘娟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训练重点

  逐步学会自查

  学习薄弱环节

  班级

  三(3)班

  小组

  姓名

  学习

  目标

  1、我能通过拼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形式学习生字词。

  2、我能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我能体会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个地方弯曲成了马蹄形,从而明白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重、难点预测

  我能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本课的重点。

  我能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课文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难点。

  知识链接

  时间预设

  学习过程

  师生笔记

  预习要求: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准生字,理解词语。

  2、读熟课文。

  一、        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了解到小村庄的人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木,结果毁灭了家园。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人和树的故事,看看他们是怎样对待“树”这个人类的朋友的。

  二、        出示导学目标

  1、我能通过拼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形式学习生字词。

  2、我能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我能体会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个地方弯曲成了马蹄形,从而明白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朗读学法指导

  1、             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和工具书理解不理解的词语。

  2、             对学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群学展示课文蕴含的道理。

  三、        自学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生字:橡树、延伸、挺拔、楔子、沥青公路、马蹄形、高尚

  词语理解:不约而同

  2、             工人们在修路时遇到了一个难题-----------------------------------------。

  文中的橡树的样子-------------------------,像-------------------------------。

  第4自然段中为什么工程师不说话?为什么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叹气时他心里怎样想------------------------,工人们也叹气他们又是怎样想-----------------------。

  后来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的?--------------------------------------------------。

  你觉得他们有一颗---------------的心,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小组展示提示:可写一写,赞美工程师和工人们。

  可辩一辩,“是砍树还是不砍树?”

  可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四、        互学展示,小组互评

  五、        评学测试,评比小组

  六、        整理学案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在我的家乡,我看到人们为了烧火或拿到集市上去卖,就不顾有关规定盲目地上山砍树,我小时候看到的一片林子不见了,山上只留下光秃秃的裸露的泥土,我的心里很难过。有一位苏联的教育家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的故事……

  2.揭示课题:路旁的橡树

  3.学生和教师一起初读课文,读准要求认识的生字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先说说,然后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有什么不懂吗?

  4.讨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文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同意“筑路工人有一颗高深的心”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你认为还有哪些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8.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9.师:现在你们就是坐车路过这里的人,看到了路旁挺拔的橡树和这里的路,你有什么话要说?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你从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2.如果你到了教师的家乡或者到了第十课中的那个小村庄,面对着不加节制的砍伐者,你怎么对他们说?

  3.你能给人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吗?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1.读课文,想想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体会筑路工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高尚的心。

  导学案

  1.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同桌互读正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大体了解课文里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3)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自主读悟

  自读。对照略读提示,轻声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请你多读几遍。边读边用笔画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地方作个记号。

  3.交流收获

  集体交流。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看法。

  a小组内交流。

  b全班交流。

  ①引导重点交流:

  (出示投影片)插图及课文景后一句话。

  ②齐读这句话。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③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

  ④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c读书,找依据,讨论交流。

  拓展积累

  结合实际,你还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吗?

  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收集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感人故事。

  课堂检测

  我会填: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     )的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     )的心。”

  板书设计

  8.路旁的橡树

  工程师  筑路工人 

  高尚的心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筑路工人的动作神态语言,让学生通过想象,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借助课文语言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搜集有关人类破坏或保护环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欣赏宽阔笔直的公路和高大的橡树,同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2、揭示课题。

  3、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然后找一找课文中是用哪些词来形容公路和橡树的?

  2、交流讨论:

  公路: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形

  橡树:粗壮 结实 挺拔

  随机板书这些词,让学生读一读

  3、默读课文,看看公路与橡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汇报:

  在修筑一条公路时,延伸过去的地方,遇到一棵高大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树,工程师和工人们经过精心设计,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完成了筑路计划。

  图示了解马蹄形的意思。

  5、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了一棵树而拐了一个弯儿,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6、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看法。

  7、那么过往这里的人又有什么看法呢?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话: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⑴ 指名读句子。

  质疑: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

  ⑵ 这些筑路的人指哪些人?(工程师和工人)

  ⑶ 为什么说他们有一颗高尚的心呢?让我们来仔细地研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1、在筑这条路时他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体会一下。

  2、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3、全班交流:

  ⑴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课件出示句子,思考:面对这棵阻碍筑路计划的橡树,大家都沉默不语,但是此刻,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正波澜起伏,你们能猜想一下,他们此刻正在想些什么吗?

  ⑵ 让学生想象工程师和工人不同的心理活动,同时体会两个不同叹气的内涵。

  ⑶ 有感情地读读这个句子。

  ⑷ 他们又是怎样说的?

  课件出示句子: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想想他们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怎样说?

  补充句子: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 )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 )说。

  ⑸ 最后,他们作出了什么决定呢?

  ⑹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课件出示楔子的图片,了解什么是楔子。为什么要在100米的地方打进去呢?

  4、师引读:

  几年过去了,公路建成了,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

  5、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结合插图理解:

  这条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是为了留下这棵橡树而特别设置的。这弯曲的马蹄形,似乎在告诉过往的每一个人 (学生练习说话)

  6、课件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让学生齐读,说说,筑路人的高尚表现在哪些地方,你对高尚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珍爱这棵树,出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出于对生命的尊重……)

  7、这棵挺立在路旁的高高的橡树,成了这条宽阔的公路旁一道特别的风景线,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啦响,它似乎也在告诉人们……

  你听到橡树说的话了吗?让我们写下来吧。

  8、交流汇报。

  四、总结升华

  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带给我们的这个感人的小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配套教材中还有几个故事,希望大家课外去读一读,更希望我们也能拥有一颗高尚的心,去写下这样生动的故事,相信这些美丽的故事,能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五、课后延伸

  1、1998年,为了建水月亭大桥,政府花了100多万元的资金,移植了紫微小学校门口的百年老树──香樟树,请你对这件事展开调查,并写写自己的看法。

  2、收集有关人类破坏或保护环境的资料,下周召开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板书设计】

  公路: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形

  橡树:粗壮 结实 挺拔 高尚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11

  原教学设计存在较大问题,总体上要求太高,还不是“略读”课的教学设计。根据略读方法要求,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能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举例说说“对这一件事的看法”,体会路人尊重生命等“高尚”的心。

  略读课类似自学课,用“学习目标”好。以上目标侧重理解指导,并具有操作性。

  二、指导过程

  (一)指导自学

  (二)检查、交流(学习目标一)

  (三)练习感情朗读(学习目标二)

  三、作业

  具体学案详见《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与设计》

  由此设想,教师可以根据参考《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与设计》编写学案,甚至直接应用,关键是体会设计者的意图,特别是教学后的反思与总结。

  附原教案

  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识。

  2、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平坦、灌木、延伸、楔子”等词语。

  3、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表达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

  六年前,杭州修筑第一条高架桥的时候,引发了一场争议:

  树龄分别为500多年和300多年的两棵大香樟,一起长在杭州市文晖路与上塘路的岔路口,挡了杭州市政府决定当年动工的上塘路高架桥的道。2001年6月4日晚,两棵古樟树连体迁移到了70多米远的文晖路口,但政府为之花了近400万元。两棵樟树的移动耗资400万。值得吗?

  (出示:两棵树?400万)

  值得吗?

  (补充材料:) 2000年5月,就在中河高架路延伸到上塘路段前戛然而止的时候,杭州传媒抛给了杭州人一个树与路孰输孰赢的话题,击起满城千层浪。保树派认为:“高架桥的寿命能有几十年?古樟树已经活了几百年呀。我们的城市不能只有钢筋水泥,毁绿破绿就是对城市的破坏对人民的犯罪。”保路派则说:“从杭州整体城市规划、长远发展的目标来看,这两棵大樟树可以迁移,这叫不破不立。樟树和高架路,应该说是芝麻和西瓜的关系,不能因小失大。”更有市民建议:“如果是钱的问题,我们可是募捐。”

  传媒的市民热线打爆了,杭州市12345市长热线也是人声鼎沸,热烈之余无人提及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游北京天坛公园时的感慨:“以美国科技实力,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容易地复制出你们的寰丘和祈年殿。但复制这些古树,却必须用上千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二、读文

  (过渡:有这样一篇文章也是讲人和树的故事,你们读过吗?)

  (一)出示课题:8*路旁的橡树

  (*这表示什么?)

  读书有很多种方法:有些文章要细嚼慢咽叫精读,有些要了解大意,叫略读,有些只要收集一些信息,叫浏览.这篇课文我们就粗略的来读读.

  (二)读阅读提示:出示: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这件事情的看法.

  (请同学们读读阅读提示,看看我们可以怎么来学这篇课文?)

  (三)一读课文

  1.  请同学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把难读的句子划一划,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 哪些句子比较难读,但你读准了,请你来试一试。

  3、 同学们有疑问吗?

  (橡树、马蹄形、楔子)

  (  四)默读课文,请你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概括)

  (五)(过渡语:???)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改。”工人们说。

  a;“计划”怎样?请划划句子,要划完整。

  交流,引导用自己的话说完整。(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漂亮,并且像箭一样笔直)

  b为什么计划不可以修改?

  (理解、读上述句子——为难、高兴)

  所以,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

  c:可是,树呢?(不能砍)为什么?(学生找句子回答)

  (高高的挺立、粗壮、结实、挺拔,像草原上的哨兵)

  重点:我们说,什么是草原上哨兵?谁想到了这样的哨兵?

  (指导感情朗读: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d;这位哨兵挺立了多少年?

  重点:经历过些什么,才长得如此高大、粗壮?(谁加上自己想到得来说说)

  句式:在(  )中,这棵橡树高高( )

  e:挺立在你面前的,只是一棵橡树吗?是什么?

  (守护神、哨兵、老伯伯、空气净化剂等)

  f;为什么你们把它比作人?

  (有生命)齐读

  (六)师生自然对话,进入角色:

  1、计划是不能改的,计划上这样写: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漂亮,并且像箭一样笔直。

  (齐读)

  2、可我们面前是: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像草原上的哨兵一样。橡树是有生命的。

  (齐读)

  3、师——计划不可以改!生——橡树也不可以砍!

  4、为什么不可以砍?

  (保护环境、生命的尊重)

  5、(过渡:正是在沉重的叹气中,在这尖锐的矛盾中,工程师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工程师拿出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说。

  (学生齐读)

  6、谁不会责怪“我”?

  7、树留下来了,路也留下来了,拥抱着这棵树。还有什么也留下来了?(高尚的心、汗水、大自然美丽的笑容、工程师的笑容、每一个人的笑容、人与树的和谐)

  齐读: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8、现在,你有什么话,想对筑这条路的人说吗?

  (写下来)

  坐车过往的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

  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七、400万移两棵树,值得吗?

  八、总结:

  希望你们心中永远留下这棵橡树的形象:齐读(橡树的句子)

  赞叹: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刻下两个字:生命

  九、快速浏览资料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12

  课前诵读角:参天大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绿色卫兵、绿意盎然、高大挺拔、(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都用来形容树。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树。(出示橡树图)这种树叫橡树。(板书 橡树)简介橡树。你能用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它吗?

  2.这棵橡树就在一条公路旁,让我们走进这棵路旁的橡树,看看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放声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然后找一找课文中形容公路和橡树的词。

  2.交流讨论:(随机板书,读一读)

  橡树:粗壮 结实 挺拔

  公路: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形(看图理解)

  先读词语,后读所在的句子。(写在插图旁)

  3.默读课文,围绕公路与橡树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填空题:在修建公路时,工程师和工人们发现(         ),为了(        )

  ,他们把这段公路(         )。(读后交流)

  4.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了一棵树而拐了一个弯儿(板画),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简单交流看法,引出最后一段)

  5.那么过往这里的人又有什么看法呢?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话: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1)坐车过往这里的人的看法是什么?他们是怎么赞叹的?“不约而同”说明了什么?(他们的做法大家很赞同,认为很好)

  2)这些筑路的人指哪些人?(板书:筑路人)为什么赞叹他们有一颗高尚的心呢?

  三、研读筑路人的高尚言行

  过路人为什么说他们有一颗高尚的心呢?我们走进这些筑路工程师和工人。

  1. 我们到筑路工地上去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做的?请读3-7节,把描写他们动作、神态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读后交流)出示3—7节

  2.请选择其中一句读读,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或为什么会有着这种神态?(边读边可以圈圈画画句中的关键词)

  3.全班交流:

  ⑴“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什么在想什么呢?(他们看到这么充满活力、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被震撼了,他们舍不得、不忍心砍掉这棵大树,就停了下来。)

  ⑵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1)你看到他们的表情了吗?什么是沉默不语?

  2)为什么都沉默不语?虽然他们沉默不语,但是此刻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正波澜起伏,你猜想一下他们此刻正在想些什么吗?)

  说话训练:此时此刻,工程师左右为难:砍吧,(          );不砍吧,(            )。

  3)你什么时候叹过气?工程师为什么叹气?工人们又为什么叹气?(为没有想到两全的办法而叹气。)

  4)朗读指导:工程师看看筑路计划,看看橡树,想不出两全的办法,心里好着急呀好无奈呀!(生读)  

  面对阻碍筑路计划的橡树,工程师和工人们不是毫不犹豫地砍了,而是绞尽脑汁地想办法,为橡树担心、着急,多么关心橡树的筑路人啊!

  (生读)

  ⑶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出示楔子:什么是楔子?干什么用的?

  工程师的行动其实给工人们一个什么样的决定?(保护橡树,把公路弯曲成马蹄形)这样做好吗?(即保住橡树,又不改变计划。)

  工程师为什么要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打进去呢?(不影响橡树的成长,让橡树的根部不受到伤害)

  朗读:好一个打在橡树100米旁的楔子,我们分明看到的是工程师对橡树的保护、爱护和珍爱。把我们对工程师的敬意融合在我们的朗读中。

  四、感悟筑路人的高尚之心

  1.引读:几年过去了,公路建成了,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看插图, 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找一对反义词。(笔直——弯曲) 

  这条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是为了留下这棵橡树而特别设置的。透过这弯曲的马蹄形,我们看到的是工程师和工人们精心的设计和良苦用心,看到的是他们对橡树的保护和珍爱。

  2.行驶在这条宽阔的公路上,看到这道亮丽的风景线,难怪——  课件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学生齐读。

  现在你明白他们为什么这样赞叹吗?筑路人的高尚表现在哪些地方?(珍爱这棵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

  3.倾诉:现在,这棵挺立在路旁的高高的橡树,成了这条宽阔的公路旁一道特别的风景线,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啦响,它似乎在说些什么

  ……

  你听到橡树说的话了吗?让我们写下来吧。

  4.交流反馈。

  五、总结升华

  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希望我们也能拥有一颗

  高尚的心,让大自然更和谐,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路旁的橡树

  公路: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形

  橡树:粗壮 结实 挺拔  

  筑路人:停 沉默不语 叹气  拿 走 打

  高尚的心——爱护橡树保护环境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13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卢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课堂特色。

  一、全篇贯穿“爱”的情感,奠定整堂课的感情基调

  一开始就把注意力引向老像树,它有很多年了,是我们的朋友……很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爱”的感受,让学生从这个角度去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主体”角色体现突出且自然

  1、课堂上质疑──寻疑──解疑的主动权都交还了学生,本堂课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智慧和悟性。

  2、强调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个体体验。如:整堂课都是老师在引导着学生自己将课文读懂、读活,而没有任何分析教材的痕迹。当学生提出“为什么工程师提出未来的路铺在哪里呢”?“工人们为什么停下来?”学生的回答只是不能砍树,爱护树木之类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很深的见解。当学生回答不了,或者思想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课文中体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其实,不管问题由谁提出,问题本身只是一个凭借。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章的语言,从语言中体会、感悟,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情感。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沟通,同时通过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对话,从新的视角感受,加进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卢老师很好的捕捉到问题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学习全篇课文,理解语言,交流情感。

  《路旁的橡树》案例分析

  浙江省富阳市富春第五小学 陆 艳

  《路旁的橡树》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略读课的教学,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是体会重点词句含义的能力;三是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四是自己提问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怎样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筛选,选择、围绕重点问题,充分读书,把读书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同时体验角色,走进故事,分角色朗读,在读中更好的理解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己去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需要我们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留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用课外书中获得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树立课内外沟通的大语文教学观。

  《路旁的橡树》教学片断

  浙江省诸暨市浣江小学 朱小平

  人教版小语第六册第8课《路旁的橡树》。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它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为了保护这棵橡树,大家犹豫之后决定为橡树让道,于是本来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在这儿弯曲成了马蹄形。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保意识。

  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读完整个故事后,我让孩子们写写心里的话。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工人们说,也可以对橡树说。写完后小朋友们开始交流。有的说“工人叔叔,你们有一颗高尚的心,我代表橡树谢谢你!”有的说“我们应该和大自然和谐共处。”有的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爱护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一次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写话能力,又使环保意识得到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的结合,这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吗?

  “老师,我说的跟他们都不一样!”正在暗暗得意之时,一个小朋友自高奋勇地站起来说,“我想对大橡树说:大橡树呀,你长得可真不是地方呀!你长在哪儿不行啊,为什么偏偏长在这儿呢?害得本来笔直的公路变得弯弯曲曲的。”此言一出,举座哗然。教室里闹嚷嚷一片。

  为了尽快让他们安静下来,我反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大橡树有没有长错地方?”有一部分孩子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我说:“大橡树长在本来就属于它的地方,无所谓对与错。你之所以会觉得它长错了地方,那是因为你习惯用人类的眼光去衡量一切。这是不对的。”

  这时,另一位学生“刷”地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认为他的说法也是对的!你上次给我们讲《敢于为“坏蛋”说话的人》这篇文章时不是说过,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答案就不一样。我认为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从人类的角度看,它确实长错了地方。”

  我没想到这孩子会拿我说的话作为武器向我挑战,我激动地反驳道:“我不能同意你的观点。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永远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自以为是大自然的主宰,随心所欲地乱砍乱伐,造成洪水泛滥,土地沙化;随心所欲地排放废气,倾倒垃圾,致使环境恶化,瘟疫横行。难道我们得到的教训还不够吗?”这时,好多孩子都来附和:“对呀,我们如果乱砍乱伐,大自然就会报复的。”“我们不是学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吗?因为人们乱砍树木,最后洪水把村庄都冲走了。”那个向我挑战的学生脸红了,不好意思地坐下了。

  【教学反思】

  一、要体现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作用

  当听到学生说“大橡树呀,你长得可真不是地方呀!你长在哪儿不行啊,为什么偏偏长在这儿呢?害得本来笔直的公路变得弯弯曲曲的。”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话,把课堂的气氛都给搅乱了。于是,我直截了当地否定了他:“这是不对的。”当我的观点受到学生质疑后,我又义愤填膺,振振有词,把学生作为辩论对手。粗暴地、武断地否定孩子的观点,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这种暴风骤雨式地灌溉,学生真的能接受吗?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毕竟不是政治课,它应该是和风细雨式地滋润,让人文关怀犹如春风拂面,春雨入土。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结合语言的学习让人文关怀得到有效地渗透。假如我这样做,也许“意外”就会转为“意料之中”了。我们不妨让镜头回放,然后重新设想“剧情”。

  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想对大橡树说:大橡树呀,你长得可真不是地方呀!你长在哪儿不行啊,为什么偏偏长在这儿呢?害得本来笔直的公路变得弯弯曲曲的。”

  教室里一下子闹嚷嚷的。

  我示意孩子们静下来。我问那个孩子:“你为什么这么想呢?你是不是特别希望这条公路是笔直、宽阔、漂亮,像箭一样横贯南北?”

  那个孩子点点头。

  我再问其他孩子:“你们希望有这样一条公路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的!”

  然后,我又问:“那么当时的筑路工人,他们希望有这样一条公路吗?”

  孩子们说:“是的。”

  我又问:“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

  然后,孩子们开始读书、讨论。从工人们开始的希望,到后来的犹豫,字里行间,处处可以体会到工人们比我们更希望有一条笔直、宽阔、漂亮的公路。

  然后,我又问:“工人叔叔是多么希望修建一条笔直、宽阔、漂亮的公路啊,可他们最后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孩子们回答:“工人们决定为橡树让道,把公路修建成马蹄形的。”

  于是我再问刚才那个孩子:“假如你就是一名筑路工人,你同意这个决定吗?”

  ……

  二、要给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

  当一个男孩理直气壮地站起来反驳老师时,我直觉的反应就是一连串连珠炮似的反问,直到孩子哑口无言,红着脸不好意思地坐下。你认为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他还会这样做吗?其他的孩子还敢这样做吗?

  假如,当时我能说一句:“你真是一位勇敢的男孩,敢于向老师挑战。而且还懂得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战术,果然是智勇双全啊。你说得没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不同。不过,不是所有的角度看问题都是正确的……”你想,那男孩会是怎样的心情?

  在课堂上,当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时,你是用宽容、赏识眼光去对待,还是感到恼怒与不屑呢?这些情绪与反应都跟你本身的人文素养密切相关。教师要有善解人意的心灵,要有宽广无边的胸怀,要让学生时时处处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怀。简单地说,课堂上体现人文关怀,不仅要重“言传”,更要重“身教”。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

  1、查字典,理解“高尚”一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及读书经历,想想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2、投影:课文插图及最后一句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根握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课文将了一件什么事?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二、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

  公路 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思考题。

  (1)交流第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看法。

  A、小组内交流。

  B、全班交流。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引导重点交流:

  出示投影片:插图及课文景后一句话。

  C、读、齐读这句话。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D、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

  E、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读书,找依据,讨论交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讲:

  第一:遇到橡树,停止埋排水管。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个“美”的象征。面对这个结合着生命与美感的高大的橡树,他们或者是为橡树的生命力与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橡树埋上排水管,总之工人们停了下来。)

  指导读时注意读好“那么粗状、结实、挺拨,就像摹的哨兵一样”这句话,声音要响亮、有气势。)

  第二:工程师沉默,工人也不语,都叹气,他们深恐伤害了橡树,可又想不出办法保护它。

  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第三:“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

  第四:想办法,绕开橡树修路,最终路呈马蹄形。

  “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公路来证明,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人们为了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显示了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只在一个地方”则突出地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没置的。因此,这句话中的“笔直、只有一个地方、弯曲”需要注意重读。

  3、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抄写练习(任选一题)

  1、抄写你喜欢的一段话。

  2、抄写下面词词。

  宽阔 平坦 漂亮 笔直 粗壮 结实 沉重 赞叹 高尚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15

  【教材分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课文写人们在两座大城市间修一条路时,一棵橡树挡住了计划中的路,为了保住大树,修路的人把路弯曲成马蹄形。过往的行人不约而同地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本文内容简洁,行文时有不少空白,比如工程师和工人们心里想的话。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激发想象,填补空白,激发学生热爱绿色、热爱生命的感情。

  【教学理念】

  1、情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语文老师必须是个多情善感的人,用语言、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诗意地栖居。

  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抛弃一切无效的活动,让他们读、思,让他们交流,使课堂展现生命的灵动。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合作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受生命的力量。

  3、激发学生热爱绿色,热爱生命,保护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新课教学。

  1、师板书“路”,引导学生说说身边有哪些不同类型的路。

  2、师现场调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既然生活有这么多路,那想一想,当人们在修筑公路的时候,如果前面遇到了一块巨石或一棵大树,人们通常是怎么做的?

  生根据现实说,师相机引入。板题:8※路旁的橡树

  二、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初读课文,在你不会认的字词和不太理解的句子旁边做上记号,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或与同伴交流。

  重点指导以下词语。(小黑板出示)

  延(yán)伸挺拔(bá)楔(xiē)子沥(lì)

  马蹄(tí)形高尚(shàng)不约而同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文思考,然后汇报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筑路工人和工程师不愿砍倒拦在公路延伸处的一棵橡树而更改公路线路的事。

  三、抓住重点研读,体会作者情感。

  1 、师:这到底是一棵怎样的橡树,能令工程师和所有工人都做出如此惊人的举动呢?请大家在认真读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多读几次,体会体会工人们舍不得砍树的原因。(师同时引导学生看图,做到图文结合。)

  句子为: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2、过渡:既然在工人们眼中、在工程师眼中、在我们所有人的眼中,这都是一颗美丽的橡树,那不如把修筑这条路的计划改了吧?

  生回答理由。读:“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

  师:既然筑路计划不可以修改,那我们何必为了一颗树伤透脑筋呢?不如把树砍了算了!

  生找出不能砍的理由。读:“橡树也不可以砍。”

  师激,助推教学。那把计划改了吧?(生齐:“不行,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那干脆把树砍了吧?(生齐:“不行,橡树也不可以砍。”)

  教师相机板书。引导的速度要越来越快,在如此反复三次中强化学生对重点片断的深度理解。

  3、面对不能更改的筑路计划,面对粗壮挺拔的橡树,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心情异常沉重,他们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之中,只能深深地叹气。但是,问题终究是要解决的,到底怎么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再找出相关语段读一读。

  生读后汇报。师重点指导“马蹄形”是怎样的形状,从而突出笔直。还可以让学生在黑板板画或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别看一个小小的马蹄形,却巧妙地解决了工程师和工人们所面临的棘手的难题。我们为树高兴!因为人修了路,路让了树,树养育了人,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完美的画卷啊!如果我们行驶在这条公路上,看到这道亮丽的风景,都会不约而同地赞叹——(齐读中心句)

  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引导学生体会:“高尚的心”到底是怎样的心?

  四、加强读写结合,训练多项技能。

  如果有一天,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得知了这件事,要在橡树旁边立一个碑,你认为可以写些什么内容?请你静静地想一想,认真地写一写。

  五、拓展阅读材料,强化阅读技能。

  引导学生朗诵下面的诗歌,激发想象,推动热爱生命的情感。 

  一棵橡树

  一棵树,一个绿色的生命。叶儿是可爱的精灵,在阳光中摇着闪亮的光环。

  一棵树,一个会唱歌的童话。枝条是神奇的琴键,鸟儿一边弹奏一边歌唱。

  朵朵黄花,是小巧的铃铛,摇响四季的欢乐。

  六、布置课外作业,拓展课堂空间。

  1、你还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形容这棵树或写其他的树吗?试试看。

  2、我们渴望着绿色,呼唤着绿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大地增添绿,做一个护绿的小使者吧。大家可以搜集环保资料,种一棵树,或查找资料把橡树画下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