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树教案

2022-12-12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理解 “ 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课前查找资料,准备幻灯片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

  学生准备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试着朗读全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创设情境:一群筑路工人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人们为此感动。你们想听吗?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介绍作者。

  那么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路旁的橡树(板书:路旁的橡树)谁来知道橡树?学生介绍橡树:橡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子,富含淀粉。树皮和壳都可以提单宁酸。有些种类的叶子可饲养柞蚕。

  二、 学习词语,梳理结构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

  3、指名读课文,纠错。

  4、指名领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说,多找几名学生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而学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如;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完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都不说话,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2、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3、作业: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进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指名说。

  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指导阅读,解决问题。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筑路----连接起两个城市

  (2)学习2、3自然段,指名读。工人们为什么停下来,找出有关句子读出来。课件出示橡树图片。

  板书:停下来--一棵高高的橡树

  有关橡树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3)那么看到这样一棵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学习第4、5、6自然段。指导朗读,找出有关句子,朗读的语气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显出工程师的无奈和工人们的担心、沉重。(课件出示朗读片段)

  板书: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4)工程师是怎么做的,学习7、8自然段。齐读。

  板书:马蹄形--两全其美的办法

  (5)指导阅读第9自然段。

  默读。

  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

  生: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板书:都赞叹--有一颗高尚的心。

  三、总结升华,学以致用(课件出示)

  1、你从筑路人的做法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课件出示作业)

  1、结合生活实际,争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8    路旁的橡树

  筑   路----连接起两个城市

  停下来----一棵高高的橡树

  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马蹄形----两全其美的办法

  都赞叹----有一颗高尚的心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最近我讲授的两节语文课,由于和学生不太熟悉,效果不是很好,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朗读很好,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整体不错,由于我讲课的节奏有些快,学生一下子不能接受,组织课堂听课效果不佳。因为语文注重的是朗读,在这节课中,我着重从朗读出发,自由读,齐读,默读,分角色读,领读,反复读,在读中感悟筑路人高尚的心,在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解决词语中,我以为没有什么不容易理解,结果在课堂中有个男生提出 “沥青”、“排水管”、“楔子”是什么时,我当时愣了一下。“楔子”课前我查了是指“木钉子”,没有准备“沥青”、“排水管”之类的知识,幸好有个学生发言说“沥青”就是我们每天上学在公路上看到铺的黑色的东西,形象而且可以想象出来,比我照参考书说的还容易理解。“排水管”我就根据生活中实际排水用的管子,有铁制和塑料制品和大家简单解释一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不多,回答如保护橡树,保护植物,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比较空洞,也许与平时接触观察有关,对环境保护理解不够深刻,认识不高。但是,以后如果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植树,给花浇水等,就是有效果了。总之,都应该记住一句耳熟能详标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理解 “ 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课前查找资料,准备幻灯片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

  学生准备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试着朗读全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创设情境:一群筑路工人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人们为此感动。你们想听吗?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介绍作者。

  那么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路旁的橡树(板书:路旁的橡树)谁来知道橡树?学生介绍橡树:橡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子,富含淀粉。树皮和壳都可以提单宁酸。有些种类的叶子可饲养柞蚕。

  二、 学习词语,梳理结构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

  3、指名读课文,纠错。

  4、指名领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说,多找几名学生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而学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如;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完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都不说话,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2、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3、作业: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进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指名说。

  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指导阅读,解决问题。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筑路----连接起两个城市

  (2)学习2、3自然段,指名读。工人们为什么停下来,找出有关句子读出来。课件出示橡树图片。

  板书:停下来--一棵高高的橡树

  有关橡树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3)那么看到这样一棵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学习第4、5、6自然段。指导朗读,找出有关句子,朗读的语气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显出工程师的无奈和工人们的担心、沉重。(课件出示朗读片段)

  板书: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4)工程师是怎么做的,学习7、8自然段。齐读。

  板书:马蹄形--两全其美的办法

  (5)指导阅读第9自然段。

  默读。

  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

  生: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板书:都赞叹--有一颗高尚的心。

  三、总结升华,学以致用(课件出示)

  1、你从筑路人的做法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课件出示作业)

  1、结合生活实际,争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8    路旁的橡树

  筑   路----连接起两个城市

  停下来----一棵高高的橡树

  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马蹄形----两全其美的办法

  都赞叹----有一颗高尚的心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最近我讲授的两节语文课,由于和学生不太熟悉,效果不是很好,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朗读很好,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整体不错,由于我讲课的节奏有些快,学生一下子不能接受,组织课堂听课效果不佳。因为语文注重的是朗读,在这节课中,我着重从朗读出发,自由读,齐读,默读,分角色读,领读,反复读,在读中感悟筑路人高尚的心,在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解决词语中,我以为没有什么不容易理解,结果在课堂中有个男生提出 “沥青”、“排水管”、“楔子”是什么时,我当时愣了一下。“楔子”课前我查了是指“木钉子”,没有准备“沥青”、“排水管”之类的知识,幸好有个学生发言说“沥青”就是我们每天上学在公路上看到铺的黑色的东西,形象而且可以想象出来,比我照参考书说的还容易理解。“排水管”我就根据生活中实际排水用的管子,有铁制和塑料制品和大家简单解释一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不多,回答如保护橡树,保护植物,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比较空洞,也许与平时接触观察有关,对环境保护理解不够深刻,认识不高。但是,以后如果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植树,给花浇水等,就是有效果了。总之,都应该记住一句耳熟能详标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2

  设计理念:这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在设计时,充分发挥学生的预习作用,抓住重点段落4-7自然段,感受工人们保护环境的爱心。

  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课文最后一段;

  2、体会人们在保护橡树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工人、工程师做出决定的困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出示:

  荷叶像一个个绿色的大圆盘。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2、学生读句子,说说句子特点。

  3、出示句子:

  a、路旁的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像  

  b、公路笔直得像                               延伸到南方。

  4、学生完成句子。

  5、师导入:这是怎样的树?怎样的路?因为路和树又有了怎样的故事呢?6、6、揭题,生读题。

  7、读课题,学习“橡”。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阅读:出示阅读要求:

  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人们怎样评价这件事?

  你自己是怎么评价这件事的?

  2、学生分小节读课文。

  3、对读课文中出现的错误读音进行校正,并出示生字词,学生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4、交流:出示:

  课文讲了在南北两座城市之间准备                     。在修路时,工人们发现在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                     。后来,工程师和工人们决定让公路在这个地方                     。

  学生根据填空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归纳。

  师导:工程师他们这样的做法,人们是怎么评价的呢?请从文中找到这句话,用“——”划出。

  1、交流人们的评价,板书:高尚的心

  2、说说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三、研读课文:

  1、找找文中写工人或工程师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找到句子后同桌可以交流。

  2、学生找画。

  3、交流:

  预设:

  出示: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计划是不可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⑴、学生读句子

  ⑵、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以及“沉默不语”这些语句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⑷、学生练笔:工程师想:

  工人们想:

  ⑸、分角色读这段话。

  出示: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⑴、学生读句子。

  ⑵、说说自己的理解。

  ⑶、师导语:这样的决定,最终有了怎样的结果?

  ⑷、学生读句子

  ⑸、重点朗读好“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四、拓展延伸:

  1、说说你对工人们的看法

  2、说说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护树木、保护环境一类的例子

  3、师介绍有关这条铁路的趣事以及作者

  五、感情升华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结。

  六、板书:  

  路旁的橡树

  工人们                           工程师

  高尚的心

  沉默不语                         什么话也没说

  “橡树不可以砍。”                “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

  爱护植物

  保护环境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课本生字,生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以及筑路工人的高尚心灵.

  难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谁认识橡树 谁知道橡树的有关知识

  出示橡树挂图,让学生欣赏橡树的高大,粗壮,结实,充满生命力的样子.

  (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生字词.

  未来 灌木丛 平坦 铺路 延伸 哨兵 不约而同

  交流词语的理解.

  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研读课文,品悟情感

  学生快速读课文.

  找出工程师和工人说的话,品一品,读一读.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师导言:那么,应该听谁的呢

  学生畅言交流,师归纳.

  (工人们说的对,路改了可以通行,树砍了就没有了.)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呢 请找出有关词语读一读.

  投影显示:

  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师引导: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 (美丽,,高大,挺拔)

  要是你,舍得砍掉它吗 工程师和建筑工人呢

  投影显示:

  工程师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程师长久的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人们也沉重的叹着气.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沉默不语沉重"的意思.

  最后工程师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找出有关词语读一读)

  师引导:工程师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齐读第8自然段)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工程师和工人们说吗

  学生自由畅言.

  拓展延伸

  有一天,你坐车来到了这儿,你看到了那棵橡树依然那么高大,那么美丽.这时,你会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学生自由畅谈.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我们学习这骗课文的方法.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4

  课题: 8*、路旁的橡树              课时:1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教学准备:有关课文的插图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一、            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提示:²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根据提示自学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二、            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1、指导朗读2、 交流思考题²       交流看法 ²       引导交流: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²       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自由认读指名朗读课文 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的想法    交流学习,体会感情 三、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练习朗读 四、            抄写练习²       抄写喜欢的一句话抄写词语完成练习积累语言 板书:     8*、路旁的橡树 遇到橡树——停止埋排水管            大家沉默——深恐伤害橡树    高尚的心想好办法——绕开橡树修路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理解 “ 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课前查找资料,准备幻灯片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

  学生准备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试着朗读全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创设情境:一群筑路工人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人们为此感动。你们想听吗?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介绍作者。

  那么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路旁的橡树(板书:路旁的橡树)谁来知道橡树?学生介绍橡树:橡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子,富含淀粉。树皮和壳都可以提单宁酸。有些种类的叶子可饲养柞蚕。

  二、 学习词语,梳理结构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

  3、指名读课文,纠错。

  4、指名领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说,多找几名学生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而学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如;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完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都不说话,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2、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3、作业: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进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指名说。

  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指导阅读,解决问题。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筑路----连接起两个城市

  (2)学习2、3自然段,指名读。工人们为什么停下来,找出有关句子读出来。课件出示橡树图片。

  板书:停下来--一棵高高的橡树

  有关橡树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3)那么看到这样一棵橡树,筑路人有什么反应呢?学习第4、5、6自然段。指导朗读,找出有关句子,朗读的语气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显出工程师的无奈和工人们的担心、沉重。(课件出示朗读片段)

  板书: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4)工程师是怎么做的,学习7、8自然段。齐读。

  板书:马蹄形--两全其美的办法

  (5)指导阅读第9自然段。

  默读。

  思考: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

  生: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板书:都赞叹--有一颗高尚的心。

  三、总结升华,学以致用(课件出示)

  1、你从筑路人的做法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课件出示作业)

  1、结合生活实际,争当环境小卫士。你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8    路旁的橡树

  筑   路----连接起两个城市

  停下来----一棵高高的橡树

  都沉默----都不知如何是好

  马蹄形----两全其美的办法

  都赞叹----有一颗高尚的心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最近我讲授的两节语文课,由于和学生不太熟悉,效果不是很好,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朗读很好,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整体不错,由于我讲课的节奏有些快,学生一下子不能接受,组织课堂听课效果不佳。因为语文注重的是朗读,在这节课中,我着重从朗读出发,自由读,齐读,默读,分角色读,领读,反复读,在读中感悟筑路人高尚的心,在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内化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解决词语中,我以为没有什么不容易理解,结果在课堂中有个男生提出 “沥青”、“排水管”、“楔子”是什么时,我当时愣了一下。“楔子”课前我查了是指“木钉子”,没有准备“沥青”、“排水管”之类的知识,幸好有个学生发言说“沥青”就是我们每天上学在公路上看到铺的黑色的东西,形象而且可以想象出来,比我照参考书说的还容易理解。“排水管”我就根据生活中实际排水用的管子,有铁制和塑料制品和大家简单解释一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不多,回答如保护橡树,保护植物,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比较空洞,也许与平时接触观察有关,对环境保护理解不够深刻,认识不高。但是,以后如果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植树,给花浇水等,就是有效果了。总之,都应该记住一句耳熟能详标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第六册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在两座大城市间,人们要修一条路。一棵橡树挡住了计划中的路,为了保住大树,修路的人在这里把路弯曲成马蹄形。过往的行人不约而同地赞叹筑路的人有一棵高尚的心。本文内容简洁,行文时有不少空白。比如工程师和工人们心里想的话。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激发想象,填补空白,激发学生热爱绿色热爱生命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的方式基本解决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绿色,热爱生命,保护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写树词语,出示课题,介绍橡树

  1、先读班级“好词花园”中有关树的好词语:参天大树 郁郁葱葱 枝繁叶茂 鸟语花香 绿意盎然 生机勃勃 天然氧吧 绿色卫兵

  2、我们要学习一个有关树的故事《路旁的橡树》。

  读了这个题目,跳入你脑中的问题是什么?

  出示橡树图。这就是橡树,你有什么话想说?

  老师从网上查了有关橡树的资料,相信你会对它有更多的了解。

  橡树知识:橡树是一种主干明显而高大的落叶乔木。花是黄褐色的。果实长圆形,有厚厚的壁,叫橡栗,富含淀粉,是松鼠爱吃的食物。从树中提炼的甜味剂是制口香糖的重要原料。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合作交流,提炼主要问题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你不太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上划上──?读后可以同桌交流问题和你读后的感受。

  2、学生学情预测:

  ⑴ 词语问题:

  批示:用角色扮演法朗读法来理解。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所谓词不离句。批准表示。

  楔子:直观教学法,出示楔子。

  沥青:柏油马路

  ⑵ 句子问题: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工人们为什么沉重地叹着气?

  人们为了保树,用了什么方法?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

  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这条路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3、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切入到主要问题。

  三、抓重点句,研读课文,补充空白,培养想象能力

  主问题:

  1、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请你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可以有选择地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答案。

  2、分支问题:

  ⑴ 这条路后来修成了一条怎样的路? 如果你读懂了,请你用图画出来。

  过渡:为了一棵树,多修了路,多花了钱,多花了劳力,何必呢?把树砍了吧?

  ⑵ 为什么不可以?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句子: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上的哨兵一样。

  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自己练习,然后再指名朗读。

  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去体味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好吗?

  诗歌:一棵橡树

  一棵树,一个绿色的生命。叶儿是可爱的精灵,在阳光中摇着闪亮的光环。

  一棵树,一个会唱歌的童话。枝条是神奇的琴键,鸟儿一边弹奏一边歌唱。

  朵朵黄花,是可爱的铃铛,摇响四季的欢乐。

  ……

  3、语言训练:

  你还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形容这棵树吗?

  4、补充空白:

  看到这样一棵树,谁都会为修路还是保树而左右为难。请你细细体味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想一想,他们心中在想些什么。

  过渡:是啊,每一个热爱绿色热爱生命的人,都会抛弃砍伐她的念头。工程师不肯,工人们也不肯。最后他们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

  读句子,所以,这条路最后修成什么样子?

  它像箭一样笔直,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所以工程师可以如释重负地说: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上级领导不会责怪我们了。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也不会责怪我们了。这里的谁包括哪些人?

  过渡句:我们为路高兴,我们为树高兴。人修了路,路让了树,树又把清新的空气带给我们,把绿色奉献给我们,把甜蜜的果实和黄色的花朵奉献给我们,它又养育了人。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卷啊。如果你行驶在这条宽阔的公路上,看到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赞叹?你还可以怎样赞叹?

  四、自主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同学们,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了。我们渴望着绿色,呼唤着绿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大地增添绿,做一个护绿的小使者吧。如果让你给自己布置作业,你会布置什么作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