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云雾》教案预设

2022-12-12

《庐山云雾》教案预设 篇1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大段,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感受它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句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产生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运用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庐山,继续一起:去感受(引导读)、去理解、去赞美——(生齐:庐山云雾)。首先,让我们听听一位游客游览了庐山后是怎么赞美庐山的?出示诗《庐山赞》

  庐山赞

  你,是壮丽的庐山。瀑布是你的胸怀;云雾是你的风采。

  你,是令人心醉的云雾,云雾中荡涤着尘埃,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

  九江的山间云,壮观的云海;好似万朵芙蓉,竞相开放。

  庐山之美丽,庐山之神奇,使人流连忘返。这真是,江山如此多娇!

  师:请你来读读这首诗。认真听思考:这位游客赞美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生反馈赞颂了庐山的美丽神奇和对热爱大自然等。师板:美丽神奇3

  二、学习第二段

  (一)过渡:我们课文的作者也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下面请打开课本109页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在作者心中,在你眼里哪一处的庐山云雾最美丽壮观最吸引人?(生:云海)

  那就让我们先跟随作者去领略这美丽神奇的云海吧!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请放声读第5自然段,用一个词来概括庐山云海给你最初的印象?板:云海壮观

  2、想亲眼目睹一下吗?请看大屏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美丽画面这种一边读第5自然段,看看这段话里边哪一个句子值得你研究,会使你感到非常的激动,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赞美它。把这些句子划出来,然后再认真地读并仔细地去感受去体会。

  师:有那些句子吸引你,值得你赞美的

  4、课件出示: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8

  (1)、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读的更好些吗?(指导)

  (2)、还有谁读懂了什么?(看图赞美)指生朗读,还有哪里不懂?

  (3)、理解“俯瞰”,作者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看见了什么?“茫茫”指什么?说明什么?“波涛起伏”是指?

  (4)、真可谓是“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怪不得清代一位学者在云海整整待了100天!对庐山云雾如痴如醉,恨不得“餐云”“眠云”。这是多么美丽壮观的庐山云雾啊,引读(每当雨过天晴……齐)朗诵。

  师:还有那些句子吸引你,值得你赞美的

  5、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8

  (1)、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读的更好些吗?(指导)

  (2)、还有谁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更是绚丽动人”微风吹拂,你又看到了什么?彩练就是?为什么是仙女手中的彩练?在向我们招手呢!似乎在说?(出示看图赞美)庐山云雾色彩斑斓,真是一幅美丽生动的水彩画!你能读好这句话吗?生试试朗读。指生读。生评价。指生读。

  (3)、齐读。   

  6、这集形体美、色彩美、流动美于一身得庐山云雾多壮观、多迷人!让我们师生合作来赞颂这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播放录像配乐齐读这段。(老师读一二句,学生读四到七句。)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老师引读:这样壮观的庐山云雾使我们如痴如醉,怪不得作者说:的确,庐山云雾(生接着读)瞬息万变,趣味无穷。你从哪儿看出她的这些特点?第几自然段?(第3自然段)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并去用心体会。板:瞬息万变

  2、出示: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6

  (1)你体会到了什么?请你把这种体会读出来(拟人、比喻、排比)

  (2)比较句子:②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淡时,给山川披上了一层外衣。

  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你能读好吗?出示图片分男女生读。齐读。

  3、还有哪句也是说庐山云雾变化快的?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庐山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对山镇古岭特别有感情,自由读第4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朝夕相处   多情

  那课文又是如何描写牯岭的云雾的,

  2出示: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5

  (1)你感受到了什么?指生读

  (2)小结:是呀,她时而为云海托起,时而被云絮重裹,时而隐现于重云薄雾之中,时而为浮云掠洗,其面目变化多端,令人莫识,难怪古岭有“云中之城”之称。

  三、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板书总结全文。10

  这多情、多变、多彩的庐山云雾使无数游客被折服。板书:多变多彩

  2、《庐山赞》的诗人就是其中的一位,请再来读读这首诗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自个儿再来读读这首诗。生各抒己见。

  老师总结:同学们,当你高兴时,不要忘记来到大自然,你会更加热爱生活;当你心情烦恼时,请来到大自然的怀抱,你会心情舒畅、豁然开朗;当你遇到挫折时,请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你会更勇敢地面对生活,在学习生涯中、人生道路上,让我们笑对人生吧!

  3、根据板书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庐山,领会了云雾的美丽神奇,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与云海的壮观景象,下面我们自己也来赞美赞美庐山的云雾?写一首稚嫩的小诗也行,或编几句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想用歌声表达内心地热爱之情更欢迎。(机动)

  4、总结全文:最后让我们同这位游客一起来赞美这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吧!

  庐山赞

  你,是壮丽的庐山。瀑布是你的胸怀;云雾是你的风采。

  你,是令人心醉的云雾,云雾中荡涤着尘埃,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

  九江的山间云,壮观的云海;好似万朵芙蓉,竞相开放。

  庐山之美丽,庐山之神奇,使人流连忘返。这真是,江山如此多娇!

  板书:

  瞬息万变 多变

  庐山云雾     朝夕相处 多情                   美丽神奇

  云海壮观 多彩

《庐山云雾》教案预设 篇2

  教学目标 :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生字,理解帷幕等词义,会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

  3、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3、5 自然段。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按一定的方法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

  1、认识课文后的12个生字及8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学习“秀”“幻”“增”“添”这四个生字。

  2、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2、体会遗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准备:录相、录音、词卡

  教学过程 :

  一、揭题

  你们听说过庐山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 ,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去雾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板书:庐山的云雾(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播放录相] [导语 ]你们看,这就是庐山![放课文录音]学生边看过听。

  结束提问:庐山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三、预习课文

  要求:(1)读准课文后生字字音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四、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生字词情况

  A、 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字词?(生答师出示)

  B、 你利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

  (2) 检查朗读情况

  四小节由四个同学朗读。要求:其余同学认真听,注意有没有添字、漏字、读破句,并作记号。

  (3)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 读后提问,并相应板书:景色秀丽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

  教学过程 :

  一、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过渡语:庐山的景色是这样的美丽,我们如何把看到的描写出来呢?我们试说第一处风景。

  出示风景一(1)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简单的描述一下,提问:如果不看图只听老师的描述,你觉得庐山的风景美吗?

  (3)默读课文第一小节,学习课文是如何描述的

  要求:划出文章的中心句,想想第一句与后几句是什么关系?

  检查默读情况:

  A、这一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是什么关系?

  B、课文中哪些词儿你不理解?(生提出问题,集体解答)

  C、图文对照,哪几句话描写了图上的景物,找出来,读读,你们喜欢这风景吗?请一同学试读出喜欢的语气。

  D、指导朗读。(方法:生读,生评,不当处师范读,听录音读。培养语感)

  庐山内“山谷、高峰、瀑布、溪流、云雾”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师范读,让生感受语气的变化)

  E、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么多的雾,我们在山上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找出描写自己游玩时感觉的句子读。

  师引读,庐山的云雾那么多,在山上游……

  提问:你真的能摸到云雾吗?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

  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雾多?

  师引背:漫步山道……

  D、句式比较:漫步山道,感觉真是舒服极了。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提问:哪句句式好?为什么?

  描写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E、播放腾云驾雾片断。体会飘飘欲仙的感觉。

  F、实时指导朗读,读出飘飘欲仙之感。方法:看录相、听录音、找感觉,学一学

  G、试背:方法:引读、引背、试背相结合。

  H、请一同学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把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介绍给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听听。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七课庐山的云雾,了解到庐山景色秀丽、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还学到了几个新的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六、作业 :

  背诵第3节。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段落或句子,体会庐山云雾神秘和优美。

  2、能给课文分段,认识过渡句的有关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过渡句的有关作用。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5节。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用录像、音乐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创设情境)

  二、研读课文

  1.读课文,思考:庐山云雾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默写自认为优美的语句。

  3.反馈检查

  学生可自由回答,甚至答“没有地方吸引我”,老师也不要否定。但是所有的回答都要让学生说一说从哪里看出来的,以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加强学生对全文的感知。)

  一方面是检查自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重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例如:庐山云雾的变化非常快,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瞬息万变>雾来时,风起云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什么(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又像给山川披上了一层什么样(飘逸)的外衣?……)

  三、进行语言的逻辑性训练

  云雾特点的语句“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训练过程

  (1)自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的语句。

  (2)比较文中描写“雾来时,雾去时”与“雾浓时,雾稀时”不同的描述方式。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

  雾浓时,像帐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3)仿照文中的格式,进行换词描述训练。雾来时,( );雾去时,( )雾浓时,像( );雾稀时,像( )。

  四、再读课文

  1、课堂交流,理清课文层次。

  (3、4、5节描写云雾的优美,那么,第1、2节呢?第6节呢?尝试给课文分段)

  2.回顾分段,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1)刚才,我们采用的是抓重点段的方法分段,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或理由分段吗?

  (如:自然段归并法等,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且,要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过渡句也可以分段,过渡句是:“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这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哪儿来的呢?”要抓住第一句的“的确”第二句的问句理解承上和启下。)

  (2)说明过渡句的两个作用:一是连接上下文,承上启下;二是有助于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五、作业 

  1.抄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2、4节。

《庐山云雾》教案预设 篇3

  素质要求

  热爱祖国山河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课文,背诵课文。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难点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文磁带)庐山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句:变幻无常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流连忘返 (三生板写)

  2.指名读文  逐节逐人点评

  二、学习新课

  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共几句话?每句什么意思。这节主要又讲了什么呢?

  2.出示小黑板:

  填空: 庐山的        。那里有    ,有     ,有     ,有    ,尤其是         ,更给它               。

  一生板填 口答交流

  3.“秀丽”什么意思?与之相近的词是什么?(美丽)

  读出“秀丽”这句话。

  “尤其”什么意思?可以换个什么词代替?(特别)

  用自己的话说说“变幻无常”的意思。

  读出“尤其”这句话。

  这句话主要指庐山有许多景色呢还是主要指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呢?

  讨论一下;朗读体会一下     师 彩色粉笔画出主要部分

  感情朗读1、2句

  那么我们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呢?(书上语句回答)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的呢?  总结出庐山云雾的“多 美” 板出:多 美

  感情朗读3、4句,体会意境

  4.小结:围绕庐山云雾的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

  5.庐山的景色的确很美丽, 试用“秀丽”说话。

  6.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试背诵

  学习第二自然段 (重点)

  1.出示小黑板:

  1.这段话有  3  句,围绕  千姿百态   这个词来写的。

  2.用   画出中心句。

  3.这段话中多处运用了   比喻、拟人    的手法,将庐山的云雾比作了   绒帽 、 玉带   、 大海   和  天幕   。

  4.这段的构段方式是  总分  结构。

  5.将这段话分2层,用“/”标出。

  2.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画出

  3.齐读中心句,说说这段话围绕庐山云雾的哪个特点来写的?

  板出:千姿百态

  4.轻读一下课文,说说“千姿百态”的意思

  这些句子用什么方法来写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分别在哪儿的云雾,分别比作了什么?

  山头、半山、山谷、山峰 —— 绒帽、玉带、大海、天幕(板出:)

  简笔画 画出:绒帽、玉带 出示“云海”等图片

  结合简笔画帮助理解词语:“笼罩、缠绕、弥漫、遮挡”

  4.齐读第1句,分读分述句子

  体会这些句子之间 “总——分” 的关系  分层 师板划层次

  5.小结:这段围绕中心句,具体描绘了庐山云雾在四个不同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6.这节写得太好了,我们 感情朗读这节,体会比喻之妙。

  7.学法讨论:

  画中心句——怎样围绕云雾的特点来写的——感受云雾景象——体会总分关系——诵读体会庐山云雾的特点

  学习第三自然段

  步骤:自学读、检查理解词句、诵读、小结、过渡(重点议读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

  1.(同法自学)画、读分述句子、

  理解:随风飘荡、一泻千里、四蹄生风、漂浮、冰山  瞬息万变

  2.找出体现“瞬息”的词; 找出体现“万变”的词 (注意使用不同符号)

  3.检查自学:(读分句、感性理解词句、诵读这节体会瞬息万变的特点)

  注意扩展:省略号 表示什么? 你想象一下还会像什么? 而且变得怎样?(很快)  分层 师板划层次

  过渡:正因为庐山的景色十分美丽,特别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到那游览的人们都不想怎样啦?

  齐读最后一节

  哪个词语写出了游人来庐山游玩得都不想回去的?(流连忘返)

  如果我们去了,肯定也会怎样?(不肯回来)。 “流连往返”造句

  三、总结课文

  作者带领我们去游览了庐山,领略了庐山最神奇的云雾,他怎么写的?(用总分的结构详细写出了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教师指示板书)我们读了之后好像我们真的去了一趟庐山。我们祖国除了庐山这么美丽神奇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你喜爱我们的祖国吗?你们真想去庐山看一看游一游吗?那可要我们以后再去了

  现在我们再去一下——

  四、感情朗读

  五、机动:处理学生收集的信息

  联系课本后面的《望庐山瀑布》,诵读有关庐山诗句

  附板书:

  多、 美

  千姿百态 /

  10。庐山的云雾    绒帽、玉带、大海、天幕 /    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轻烟—银河 白马—冰山……/

《庐山云雾》教案预设 篇4

  之一

  县实验小学 俞锡锋

  教学目标 :

  1、抓“神奇”研读全文,培养自主探究与交流能力;

  2、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1、创设情境:老师想出资和大家一块儿开办一家旅行社,大家愿意吗?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先开辟一条“庐山云雾游”旅游专线。要搞好这条旅游专线,必须了解庐山,课文是一则很好的资料。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了解了庐山云雾的哪些信息?

  二、整体感知,提炼主线。

  1、放映课件,让小“社长”们“实地考察”庐山,欣赏云雾美景。

  2、你能用一个字说说庐山云雾留给你的感受吗?两个字呢?

  3、师小结:是啊!庐山云雾确实让人感到美丽神奇。

  三、提出专题、研读全文:

  1、引出专题:庐山云雾“神奇”在哪儿?为什么这么“神奇”?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发现一处标上神奇1,又发现一处标上神奇2……

  2、学生围绕专题自由研读全文。

  四、交流成果,落实有关训练。

  1、明确训练要求。

  2、生自由交流学习成果,师随机点拨落实训练。

  A、多变(变化多、变化快),落实感情朗读训练。

  比较:

  ⑴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⑵雾来时,很大很大;雾去时,很轻很轻;雾浓时,很浓很浓;雾稀时,很淡很淡。

  B、多情,落实句式训练:时而时而时而。

  C、壮观,落实感情朗读训练。

  D、地理位置特殊是庐山云雾形成的客观原因。

  3、结合板书,简要小结。

  五、回应情境,升华延伸:

  根据云雾的特点为云雾风光试写一条广告语。

《庐山云雾》教案预设 篇5

  《庐山云雾》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5分钟)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庐山云雾》。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去领略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课件展示)看到同学们一脸的惊讶,老师想知道你们在惊叹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美、神奇……

  (当学生回答到变时,提出)课文用了什么词?(        )

  回答不出来就引导:庐山云雾一会儿……一会儿……(根据学生回答补充)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

  我们看到它们有不同的形态,它们不停地变化,用课文中的词来说就是(         )

  理解瞬息万变。你知道瞬息万变的含义吗?

  瞬息:眨眼之间,呼吸之间;万:比喻很多;变:变化

  瞬息万变: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繁多。

  直接拿出就问:极短的时间是用(       )表示的。眨眼间的工夫就有上万次的变化,它的变化真是又多又快啊!

  二、体验云雾的变 (27分钟)

  1、我们感谢摄像师给我们留下了瞬息万变的云雾。作家也用他的笔记录着云雾的变幻,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是否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它的瞬息万变。你可以在你感受到的句子上圈圈点点划划。

  2、交流感受 (20分钟)

  ①   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重点:理解)

  a刚刚……转眼间……说明变化快

  b弥漫:在某种东西之中充满或布满着另一种东西,渗透各处。

  说明云雾多;浓:程度深。(引读:……那是怎样的云雾啊!)

  c指导朗读

  (看看你们能不能读出瞬息万变的感觉。能不能把这么的云雾在瞬间变出来)

  ②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重点:多角度)

  a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那是在同一种情况下出现的景象吗?

  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挑自己喜欢的一种景象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b细读,品词品句

  风起浪涌——感觉到庐山云雾像大海上的波涛很壮观

  飘飘悠悠——感觉到庐山云雾的轻柔、飘逸

  (指名读、生评价、再指名读、齐读)

  帷幕是很厚的,轻纱是很透明的。遮与披的感觉也不完全相同

  (生读、生评价、指名读、齐读)

  c自由轻声读句子,闭目想象,说说感受。

  d你觉得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种感觉最好?

  可以配上音乐读;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也可以用画笔表达。

  云雾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有不同的景致,真是瞬息万变啊!

  ③   庐山云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重点:句式)

  a时而……时而……说明变化多,而且快。

  自由地读一读,感觉一下这时而变幻的云雾,谈谈你的感受。

  b冉冉升起形象的理解。终日说明时间长。

  团团相衔:团团相连接。

  浮游荡漾:漂浮在水上,在空中回荡。

  c想象雾气的变幻,谈感受

  d指导朗读

  3、配乐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引读、齐读) (3分钟)

  三、赞变 (8分钟)

  这就是庐山云雾。庐山云雾扑朔迷离,一会儿“风吹云气迷谷起”,一会儿“烟际浮萍一点清”,一会儿又像“一个皓白的幽灵”,滔滔滚滚,云翻飞渡,使青峰秀岭幻变成银涛中的孤岛,时隐时现,创造出奇绝的朦胧美。

  有多少文人墨客也赞美庐山,留下了多少优美的篇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课件展示)

  自由地读一读,并挑选自己喜欢的话多读一读。

  四、写变(机动)

  欣赏了多变的庐山云雾,你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也来动手写一写,你可以挑选我们学过的其中一个句式来描写云雾,也可以自己发挥抒发自己的感受。

  交流

《庐山云雾》教案预设 篇6

  之三

  佚名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镇牯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2、4自然段。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风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凭借本课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句子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四、教学设计意图:

  1、在大语文思想的指导下,从小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碰撞。

  2、以体验感悟、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激活学生思维,全体参与,充分体验,为语言实践增添情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觉到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那么最能反映庐山云雾特点的句子是哪一个过渡句呢?

  2、出示句子“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齐读。

  二、深入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2段录音,围绕“的确,庐山云雾……”这句话,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

  2、小组合作探究3、4、5自然段,自主选择其中一段进行研究。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最想学哪些句子,为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4、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随机填表,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三、细读第一段,入境悟情。

  1、引入:庐山云雾古往今来,令人心醉,那么古人是怎样赞美它的呢?学习课文第一段。

  2、出示苏轼的诗,理解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体会清代学者的言行,感悟庐山云雾的令人心醉。

  4、指导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四、扩展活动:赞庐山云雾。

  假如你是一位庐山小导游,根据你的体会,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写片段、画画、唱歌)来赞一赞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五、布置作业 。

  附板书 15 庐山云雾

  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云海

  (大天池) 壮观

  斑斓

  (浓雾)

  登山路上 多变

  形美

  (雾气)

  山间云牯岭 时间长

  九江 变化多

  庐山赞

  你,

  是壮丽的庐山。

  瀑布是你的胸怀;

  云雾是你的风采。

  你,

  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

  你用纯洁的溪流,

  滋养神奇的云雾。

  你,

  是令人心醉的云雾,

  云雾中荡涤着尘埃,

  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

  九江的山间云,

  壮观的云海;

  好似万朵芙蓉,

  竞相开放。

  庐山之美景,庐山之神奇,

  使人流连忘返。

  这真是,

  江山如此多娇!

  马桥镇中心小学 六(1)班顾佳慧

《庐山云雾》教案预设 篇7

  之五

  作者:葛跃东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练习用“秀丽”、“流连忘返”“造句。

  3、学习二三节,体会总分段式。

  4、情感受到大自然美景的熏陶,美的教育。

  一、导入  :

  1、见过山吗?凡是山都会有什么?

  2、这些,庐山都有,可它为什么与其他山不一样,显得很神秘呢?(“山,多幻变,敢把天刺穿。”)

  抓“变幻无常”

  3、你知道什么可以称之为“变幻无常”

  二、抓抒情句导读全文

  出示:云雾笼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什么意思?你在什么地方流连忘返?

  作者流连在何处,流连着何物?相信你读了全文会明白的。

  三、自读全文,思考,不懂的打“?”

  全班交流

  1、流连在何处?(山上、山道、山腰)

  流连着何物?此物有何神秘?

  2、学第二节

  (1)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读中议

  (2)还有什么姿态?

  (3)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第三节

  (1)它的第一句与其它几句也是总分结构,全节都是围绕“瞬息万变:”来写。

  (2)理解“瞬息万变:”

  (3)哪一句你感到最富“瞬息万变:”

  (4)还有什么变化?

  4、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小结。

  1、齐读最后一节。

  2、作者忘记了回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庐山云雾》教案预设 篇8

  之三

  作者:溧阳市实验小学 陶春萍

  教学目标 :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遮挡(zhe dang)

  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第一节:

  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第二节:

  绒帽(rong)缠绕(chan rao)

  系 ji 系鞋带

  xi 关系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

  弥漫:(雾气)布满、充满。

  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第三小节:

  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成果。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第四小节:

  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1、默读,理清文章脉络。

  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作业 :

  1、抄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__________________,漫步山道,__________________)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__________________。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山头 绒帽

  千态姿态 半山 象玉带

  庐山的云雾 山谷 大海

  奇丽 瞬息万变 眼前……刚刚……

  转眼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

《庐山云雾》教案预设 篇9

  之六

  佚名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三大段。其中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仅篇幅最多,而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分体现了本单元教材的教学重点:过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应当作为本课文的教学重点。

  仔细品读全文,我们还能领会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言简意骇地引用古代老人言行稍加议论的办法,增强了赞美的感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一气呵成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气势,采取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景色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大段,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感受它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句的句子。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 :产生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五、课前准备

  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给课文分了段,学习了第一段。让我们听听一位游客游览了庐山后是怎么赞美庐山的?出示诗《情归庐山》

  情归庐山

  庐山,像奋蹄的白马,昂扬向上。

  庐山,你吸引了李白、苏拭、陶潜,

  多少文人墨客为你泼墨挥毫,抒写你不老的青春。

  啊,庐山,云遮雾罩的庐山,如真似幻的庐山。

  你给了我梦一样的温馨。

  请你来读读这首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反馈热爱大自然等。师板:热爱

  二、学习第二段

  (一)过渡:我们的作者也是如此,请打开课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说说在作者心中,在你眼里哪一处的庐山云雾最壮观最吸引人?那就让我们先跟随作者去领略这壮观的云海吧!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请自个儿读读第5自然段,用一个词说说庐山云海给你最初的印象?板:云海壮观

  2、想亲眼目睹一下吗?请看大屏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请再来读一读第5自然段,找出哪些句子最吸引你,多读几次用心去体会云海的壮观,并轻声将你的理由说给同桌听。

  4、汇报交流:生纷纷找句子,从句子的体会入手说明云海的壮观。(老师点拨:图文结合让学生体会并指导朗读。

  第一句要突出庐山云雾最壮观的是云海。

  第二句突出尤其两个字。

  第三句每当……只见……说明庐山云雾的多。请同学们看图,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俯瞰"就是指怎样地看?看见了什么?是呀,多么神奇缥缈的庐山云雾啊,引读这句话。所以清代一位学者整整在云海待了100天啊!

  第四句形态描写。"茫茫"指什么?说明什么?"波涛起伏"是指?请看图,你还观察到什么?往常清风秀岭可是将自己完全展示给世人,这时呢?真是"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谁愿意读读这句话?生自个儿试读。指生读。齐读。怪不得清代一位学者对庐山云雾如痴如醉,恨不得"餐云""眠云"。

  第五句特别……更是……理解为什么绚丽动人?

  第六句比喻句颜色描写。还有哪句话吸引你?有位摄影师抓拍了这美丽的瞬间。请看图说说。如果你是画家,你会怎么画?庐山云雾色彩斑斓,真是一幅美丽生动的水彩画!你能读好这句话吗?生试试朗读。指生读。生评价。指生读。齐读。是呀,所以庐山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想解开她神秘的面纱。

  第七句比喻句颜色描写。出示图文,微风吹拂,你又看到了什么?你瞧,仙女下凡了,她手持彩练,彩练就是?在向我们招手呢!似乎在说?芙蓉就是什么?以前我们学过《荷花》一文满池的荷花展现在我们面前是怎样的?那万朵的荷花呢?你理由说得这么好,老师相信你读得更好!指生读。齐读。

  4、这集形体美、色彩美、流动美于一身得庐山云雾多壮观、多迷人!让我们师生合作当一回解说员吧!播放录像生配乐齐读这段。(老师读一二句,学生读四到七句。)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老师引读:这样壮观的庐山云雾使清代学者对她如痴如醉,恨不得"餐云""眠云"。怪不得作者说的确,庐山云雾生接着读:瞬息万变趣味无穷。你从哪儿看出她的这些特点?板:瞬息万变

  2、比较句子:①课文原句

  ②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淡时,给山川披上了一层外衣。

  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你能读好吗?分男女生读。齐读。愿意背下来吗?

  3、还有哪句也是说庐山云雾变化快的?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引读第4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朝夕相处多情

  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浮游荡漾。"是呀,她时而为云海托起,时而被云絮重裹,时而隐现于重云薄雾之中,时而为浮云掠洗,其面目变化多端,令人莫识,难怪古岭有"云中之城"之称。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板书总结全文。这多情、多变、多彩的庐山云雾使无数游客被折服。板书:多变多彩2、《情归庐山》的诗人就是其中的一位,请再来读读这首诗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自个儿再来读读这首诗。生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同学们,当你高兴时,不要忘记来到大自然,你会更加热爱生活;当你心情烦恼时,请来到大自然的怀抱,你会心情舒畅、豁然开朗;当你遇到挫折时,请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你会更勇敢地面对生活,在学习生涯中、人生道路上,让我们笑对人生吧!

  2、你也来赞赞庐山云雾好吗?愿意口述的口述,想写一首稚嫩的小诗也行,或编几句充满诗情画意的广告词也不错,想用歌声表达内心地热爱之情更欢迎。(机动)

  3、总结全文,再次引出赞美诗《情归庐山》结束这堂课。

  情归庐山

  庐山,像奋蹄的白马,昂扬向上。

  庐山,你吸引了李白、苏拭、陶潜,

  多少文人墨客为你泼墨挥毫,抒写你不老的青春。

  啊,庐山,云遮雾罩的庐山,如真似幻的庐山。

  你给了我梦一样的温馨。

  板书:

  庐山云雾 热爱

  瞬息万变 多变

  朝夕相处 多情

  云海壮观 多彩

《庐山云雾》教案预设 篇10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生字,理解帷幕等词义,会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

  3、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3、5 自然段。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按一定的方法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

  1、认识课文后的12个生字及8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学习“秀”“幻”“增”“添”这四个生字。

  2、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2、体会遗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准备:录相、录音、词卡

  教学过程 :

  一、揭题

  你们听说过庐山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 ,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去雾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板书:庐山的云雾(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播放录相] [导语 ]你们看,这就是庐山![放课文录音]学生边看过听。

  结束提问:庐山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三、预习课文

  要求:(1)读准课文后生字字音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四、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生字词情况

  A、 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字词?(生答师出示)

  B、 你利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

  (2) 检查朗读情况

  四小节由四个同学朗读。要求:其余同学认真听,注意有没有添字、漏字、读破句,并作记号。

  (3)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 读后提问,并相应板书:景色秀丽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

  教学过程 :

  一、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过渡语:庐山的景色是这样的美丽,我们如何把看到的描写出来呢?我们试说第一处风景。

  出示风景一(1)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简单的描述一下,提问:如果不看图只听老师的描述,你觉得庐山的风景美吗?

  (3)默读课文第一小节,学习课文是如何描述的

  要求:划出文章的中心句,想想第一句与后几句是什么关系?

  检查默读情况:

  A、这一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是什么关系?

  B、课文中哪些词儿你不理解?(生提出问题,集体解答)

  C、图文对照,哪几句话描写了图上的景物,找出来,读读,你们喜欢这风景吗?请一同学试读出喜欢的语气。

  D、指导朗读。(方法:生读,生评,不当处师范读,听录音读。培养语感)

  庐山内“山谷、高峰、瀑布、溪流、云雾”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师范读,让生感受语气的变化)

  E、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么多的雾,我们在山上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找出描写自己游玩时感觉的句子读。

  师引读,庐山的云雾那么多,在山上游……

  提问:你真的能摸到云雾吗?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

  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雾多?

  师引背:漫步山道……

  D、句式比较:漫步山道,感觉真是舒服极了。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提问:哪句句式好?为什么?

  描写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E、播放腾云驾雾片断。体会飘飘欲仙的感觉。

  F、实时指导朗读,读出飘飘欲仙之感。方法:看录相、听录音、找感觉,学一学

  G、试背:方法:引读、引背、试背相结合。

  H、请一同学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把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介绍给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听听。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七课庐山的云雾,了解到庐山景色秀丽、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还学到了几个新的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六、作业 :

  背诵第3节。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段落或句子,体会庐山云雾神秘和优美。

  2、能给课文分段,认识过渡句的有关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过渡句的有关作用。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5节。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用录像、音乐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创设情境)

  二、研读课文

  1.读课文,思考:庐山云雾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默写自认为优美的语句。

  3.反馈检查

  学生可自由回答,甚至答“没有地方吸引我”,老师也不要否定。但是所有的回答都要让学生说一说从哪里看出来的,以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加强学生对全文的感知。)

  一方面是检查自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重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例如:庐山云雾的变化非常快,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瞬息万变>雾来时,风起云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什么(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又像给山川披上了一层什么样(飘逸)的外衣?……)

  三、进行语言的逻辑性训练

  云雾特点的语句“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训练过程

  (1)自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的语句。

  (2)比较文中描写“雾来时,雾去时”与“雾浓时,雾稀时”不同的描述方式。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

  雾浓时,像帐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3)仿照文中的格式,进行换词描述训练。雾来时,( );雾去时,( )雾浓时,像( );雾稀时,像( )。

  四、再读课文

  1、课堂交流,理清课文层次。

  (3、4、5节描写云雾的优美,那么,第1、2节呢?第6节呢?尝试给课文分段)

  2.回顾分段,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1)刚才,我们采用的是抓重点段的方法分段,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或理由分段吗?

  (如:自然段归并法等,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且,要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过渡句也可以分段,过渡句是:“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这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哪儿来的呢?”要抓住第一句的“的确”第二句的问句理解承上和启下。)

  (2)说明过渡句的两个作用:一是连接上下文,承上启下;二是有助于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五、作业 

  1.抄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2、4节。

《庐山云雾》教案预设 篇11

  之二

  执教:城郊中心小学 费燕萍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三、四、五自然段,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进一步认识过渡句,体会它的作用。

  3、理解课文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紧扣云雾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三、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趣(1分钟)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多么令人心醉(板书)。有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庐山云雾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心醉?”今天就让我们也走进庐山,去领略探究庐山云雾,去解开这个谜。

  二、创设情境,进入角色。(5分钟)

  1、读读课文3、4、5自然段,想一想,同桌再议一议,每个段落分别写的是在什么地方看云雾。

  2、交流:

  师: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在——山间路上看云雾,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在——山镇牯岭看云雾,第五自然段写的是在大天池看云雾。板书(山间路、牯岭、大天池、)

  3、师问:哪个地方的美景你印象最深?

  (生:山间路;生:牯岭;生:大天池)

  (生发表不同意见。师:我们现在站在大天池,云海就在眼前,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它为什么会令人心醉?)

  三、体验庐山云海的美,教学第五自然段(12分钟)

  现在让我们拿起照相机去把令人心醉的景色拍下来,你选哪些画面拍呢?老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反复读一读,划一划,然后同桌议一议。

  1、自读体验美,同桌交流。

  2、协作交流感悟美。

  基本流程:

  (1)说照片

  (师:现在请你介绍一下,你拍了哪个画面的照片。生:……师: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拍的照片。生读。)

  (2)出示照片(看照片,说照片)

  (师:这是某某同学拍的照片,真令人心醉啊,谁来说说照片上哪些地方令人心醉。生1:生2:……)

  (3)读照片文字

  (师:(如果学生说不清)照片真美,我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咱们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体验一下这种令人心醉的美感;(或)真是一张令人心醉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体验一下这张照片令人心醉的美感。)

  (4)咬文嚼字,体验文字美

  (这张照片哪个地方最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再划一划有关词语,想一想你从这个词中体验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5)交流,学生谈体验

  (师:你划了哪个词,从这个词中你体验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6)(如果学生说不出)

  师:大家再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相信你们还会有新的体验。

  讲到哪一句随机出示句子。

  1)生: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

  a、出示相应画面

  b、画面上出示文字,读文字

  c、自由反复读,划出感受最深的词,想想为什么划这个词,相互说说感受。

  d、交流感受:如:生:“汪洋大海”这个词我感受最深,因为写出了云海的气势。

  e、品读体验,理解词语:俯瞰,转眼间(时间短)汇成(四面八方)万顷、一片、汪洋大海(面积大)

  那么大面积的白云一下子从四面八方汇成云的海洋,那是多么……

  真可惜这样的画面,速度太快我们没有办法拍下来,类似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

  2)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句式:词语:云海茫茫、波涛起伏、出没)

  a、学生说拍了哪个景的照片

  b、出示照片,欣赏照片(你们看这就是他拍的云海,你们感觉怎么样?)

  c、生欣赏照片

  d、师出示文字。“云海……小岛”

  e、咬文嚼字,体验感悟。

  师:把句子反复读读体会一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

  f、齐读,感悟

  3)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感受云海的“色美”与“形美”)

  a、生:我拍了太阳照耀下的云海这张照片……

  b、师:请你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拍的照片

  c、学生初读

  d、师出示照片欣赏照片(这是某某同学拍的照片,真令人心醉,谁来说说,它为什么让你心醉?)

  e、生说

  f、师出示文字(多媒体)

  g、齐读

  h、这张照片哪个地方最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再划一划有关词语,想一想你从这个词中体验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i、生发表不同意见

  j、理解斑斓、云絮翻飞、银涛雪浪、火球、燃烧、染

  k、理解比喻句,展开联想

  (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l、师:场面壮观,色彩绚丽动人

  出示“庐山云海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

  师:用哪个词概括一下令人心醉的原因。生:壮观。师:加上最。

  (三)师:说说你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在哪里拍的。

  生:回答(理解“俯瞰”、“尤其”)。

  (四)第五小节梳理(先讲时间地点,再讲云海的美景),作者写庐山云海就是先介绍了时间、地点,重点描述了云海壮观的画面,咱们再把这一段读一读,去感受庐山云海的壮观吧!

  (五)配乐读

  三、体验雾美,学习第三自然段(8分钟)

  过渡:庐山的云海确实壮观,令人心醉,刚才有同学对山间路上看到的雾印象很深,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速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雾的特点。

  1、速读

  2、交流(说特点: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理解“瞬息万变”

  3、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庐山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划一划,同桌议一议。

  4、交流

  5、协作交流感悟美:

  (1)生读,随机出示多媒体画面

  (2)反复读,你读懂了什么?

  a、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生:“刚刚……转眼间……”)说明变化快。

  b、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重点品读)

  (3)学习“雾来时……去室时……浓时……稀时”

  a、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出了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b、师:整体感知:反复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c、交流:生说。“雾来时……去时……浓时……稀时……,比喻)

  d、细读,品词品句

  e、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感受。

  师:雾来时……生:风起浪涌:师:(出示画面)你感到浓雾的气势……生:风起浪涌,气势很大。师:读雾来时。

  师:雾去时,你感觉到了什么?生:飘飘悠悠(理解体验)

  依次体验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体验飘逸外衣

  f、欣赏读(配乐)

  四、体验雾气的美丽,学习第四小节(5分钟)

  过渡:庐山的雾,真是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那么山镇牯岭的雾气呢?

  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雾气的令人心醉,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与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

  理解“朝夕相处”随机出示--朝夕相处

  1、交流读。

  重点学习:a、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理解冉冉升起,终日,团团相衔,浮游荡漾)

  b、牯岭一半隐进仙境,一半留在人间。

  c、句式:时而……时而……

  a 生:我觉得…………

  b 师出示“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一半……一半……“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词句

  d 细读文字,小结:特别有感情,时间长

  五、梳理

  刚才我们从九江出发,来到庐山,在山间路上领略了庐山浓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又来到半山腰的山镇牯岭感受了庐山雾在牯岭的时间长,最后我们来到山顶的大天池,去领略了云海的壮观。

  当我们体验到了庐山云雾的特点之后,也就回答了上节课庐山云雾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心醉这个问题了。

  六、整体感悟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5分钟)

  让我们再去感悟一下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再读3、4、5自然段(音乐)

  七、课堂小结(1分钟)

  1、说感受:欣赏了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你有什么感受呢?(出示句子:望着这美丽的庐山云雾,我真想……)

  2、质疑:上一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这节课我们解决了。那么在我们脑中是不是又有新的疑问产生了呢?(生问:……)这样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的问题咱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3、拓展,提供信息:庐山云雾是庐山的一绝,庐山象这样的美景还有很多,有机会大家可以去上上庐山旅游网,去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像庐山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咱们有兴趣可以上中国旅游网,去领略一下祖国美好的河山。

  附1:有关网址

  庐山旅游:/test/lvfu.htm

  中国旅游网:http:www,

  校校通:

  附2:板书

  庐山云雾

  (令人心醉)

  大天池: 壮观:汪洋大海

  绚丽动人

  牯岭:朝夕相处 时而……时而……

  一半……一半……

  刚刚……转眼间……

  山间路:瞬息万变 雾来时……雾去时……

  雾浓时……雾稀时……

《庐山云雾》教案预设 篇12

  之四

  佚名

  教学目标 :

  1、学习3至5自然段,感受庐山云雾神奇、美丽。

  2、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回顾。

  1、 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的1、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神秘、令人心醉、令人痴迷……)

  2、 的确,庐山云雾是神秘的,令人心醉的,现在我就带大家去参观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好吗?

  二、 学习新课。

  (一)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那就请同学们细细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用笔划出来,反复朗读,品味其中的美。

  2、 反馈(要求说出理由)。

  (1) 雾来时,风起浪涌;舞去时,飘飘悠悠。

  (生:从风起浪涌,我感觉到庐山云雾像大海上的波涛很壮观,很美丽;从飘飘悠悠,我感到……轻柔、飘逸——指名读,生评价,指名读,师评价我感觉到了雾来时磅礴的气势,舞去时是那样的轻柔——男女生对读)

  (2)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生:帷幕是很厚的,轻纱是透明的;遮与披的感觉也完全不同。——你说得真好,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生评价,再读——齐读)

  3、 两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来—去、浓—稀是两对反义词,来和浓、去和稀又是对应起来写的)——你读书时真细心,文中这样写主要是为了告诉我们庐山云雾是瞬息万变的。

  4、 其实这一自然段的1、2两句也写到了庐山云雾的变化。

  (1) 齐读

  (2) 你为什么把“的确”读得比较肯定?(对前问的肯定,承接上文)

  5、 多么富有变化,富有趣味的庐山云雾啊——出示录像——你能跟着录像来读一读,背一背吗?——自由准备——指名背——齐背

  6、 过渡:听了同学们精彩的背诵,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庐山云雾不仅多变而且多情。

  (二) 学习第四段。

  1、 默读第四自然段,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你体会到庐山云雾的多情,请读一读,感受一下。

  2、 反馈

  3、 这山镇牯岭之所以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是因为庐山雾……——齐读。

  4、 过渡:同学们把多情的庐山云雾读得多么忘情啊,犹如仙境一般的山镇牯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处的云海。

  (三) 学习第五自然段。

  1、 轻声读第一自然段。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最美云海。

  2、 你想象到什么?——交流

  3、 想看看现实中的云海吗?——看录像。

  4、 多美的云海啊,其实作者笔下庐山云海也很美——读一读,体会一下美在哪里——这么美的景象你能有感情的读出来吗?(自由读——全班合作读)

  5、 你能把书上的语言配到画面上去吗?

  三、 作业 。

  庐山云雾是神秘的,我们跟随作者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云雾也各有特色——小组讨论——汇报——齐读

  作者在(登山路上)、(牯岭)、(大天池)三处所见的云雾各有特色是(瞬息万变、趣味无穷)、(朝夕相处、变化多端)、(壮观、绚丽、动人)我观庐山云雾后不禁发出感叹(的确,庐山云雾令人心醉)。

《庐山云雾》教案预设 篇13

  一、导入

  1.上课前请同学读两段话(课件出示第一、二小节)

  2.那么庐山云雾底有什么魅力吸引了这无数学者,诗人的呢?

  (板书:庐山云雾)

  二、初步感知美

  1.现在同学们就开始欣赏这篇美文吧!特别对描写云雾见风姿的句段,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你感受到的庐山云雾是怎样的?

  2.自由朗读课文

  3.浅谈感受、朗读了庐山云雾之美文,你感受到的庐山云雾是怎样的呢?

  教师随机板书

  4.读课题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不同的感受读一读课题

  三、品味美

  (一)教学第三自然段多么令人神往的庐山云雾啊!它的一大特点即是————

  (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1.就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是不是真得如此呢?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细细品味,看谁能真切感受其中的真味。

  3.出示黑板,指名读

  4.哪些地方体现了庐山云雾这一特点呢刚刚……转眼间

  ①雾来时…雾去时…雾浓时…雾稀时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将原文改成这一段话,你认为怎么样?

  (什么东西也飘飘悠悠的)

  5.指名读

  6.老师请大家欣赏云雾那迥异的风格,相信观后你会读得更好

  7.齐读:怪不得老舍爷爷在观赏完庐山云雾写下了这样几句话,瞬息万变万万变,忽隐忽显,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现在让我们溶入这多变的云雾里,一起来享受这份无穷的趣味!

  (二)感受云雾的多情

  1.过渡:这奇异的云雾,特别喜欢光临牯岭,一年365天,就有197天与它朝夕相处,说起牯岭也有个故事:有位英国游客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庐山观赏云雾住在牯岭,清凉的雾气沁入肌肤,老外连声说coll,coll,山民虽不知其意,但猜出可定是赞美,于是就将这coll变为岵岭。这令老外也连声说“凉快”的庐山雾,能引起你哪些丰富的联想吗?认真读,你脑中一定会出现别具韵味的岵岭云雾图。

  2.生自由读

  3.指名说联想(解决冉冉升起、团团相彻、浮游荡漾)

  4.导说

  是啊!这多情的云雾,怎能让住在岵岭的人感到单调呢?

  他时而————时而————时而————时而————(仿照第三自然段)

  5.齐读: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通过朗读将在场的所有老师带入这牯岭云雾之中?1`

  (三)欣赏云海的多彩10`

  犹如仙境的山镇古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瞧!这就是云海的两张画。

  1.出示图画(根据第五自然段内容所画的二幅画)2`

  你能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与每幅画对应的内容吗?指名读

  第一幅每当雨过天晴……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

  第二幅特别是太阳……竞相开放

  2.你喜欢哪个景观,就选读那个片段,再看看老师的画你认为与课文内容比起来哪儿还不够美的。

  3.讨论交流

  重点体会“俯瞰、万顷白云、绚丽动人、银涛要浪、斑斓”等词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4.对比读两个片段

  四、深化美1`

  1.读了这么美的课文,老师忍不住写了一首小诗配乐读诗风起如涛静如纱,来去浓稀各不同。青峰秀岭云中裹,恍若身在仙境中。

  2.齐读

  3.导读课题

  这就是叫人神往的——————也令所有人着迷的——————

《庐山云雾》教案预设 篇14

  之二

  佚名

  一、导入  

  1.上课前请同学读两段话(课件出示第一、二小节)

  2.那么庐山云雾底有什么魅力吸引了这无数学者,诗人的呢?

  (板书:庐山云雾)

  二、初步感知美

  1.现在同学们就开始欣赏这篇美文吧!特别对描写云雾见风姿的句段,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你感受到的庐山云雾是怎样的?

  2.自由朗读课文

  3.浅谈感受、朗读了庐山云雾之美文,你感受到的庐山云雾是怎样的呢?

  教师随机板书

  4.读课题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不同的感受读一读课题

  三、品味美

  (一)教学第三自然段多么令人神往的庐山云雾啊!它的一大特点即是————

  (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1.就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是不是真得如此呢?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细细品味,看谁能真切感受其中的真味。

  3.出示黑板,指名读

  4.哪些地方体现了庐山云雾这一特点呢刚刚……转眼间

  ①雾来时…雾去时…雾浓时…雾稀时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将原文改成这一段话,你认为怎么样?

  (什么东西也飘飘悠悠的)

  5.指名读

  6.老师请大家欣赏云雾那迥异的风格,相信观后你会读得更好

  7.齐读:怪不得老舍爷爷在观赏完庐山云雾写下了这样几句话,瞬息万变万万变,忽隐忽显,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现在让我们溶入这多变的云雾里,一起来享受这份无穷的趣味!

  (二)感受云雾的多情

  1.过渡:这奇异的云雾,特别喜欢光临牯岭,一年365天,就有197天与它朝夕相处,说起牯岭也有个故事:有位英国游客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庐山观赏云雾住在牯岭,清凉的雾气沁入肌肤,老外连声说coll,coll,山民虽不知其意,但猜出可定是赞美,于是就将这coll变为岵岭。这令老外也连声说“凉快”的庐山雾,能引起你哪些丰富的联想吗?认真读,你脑中一定会出现别具韵味的岵岭云雾图。

  2.生自由读

  3.指名说联想(解决冉冉升起、团团相彻、浮游荡漾)

  4.导说

  是啊!这多情的云雾,怎能让住在岵岭的人感到单调呢?

  他时而————时而————时而————时而————(仿照第三自然段)

  5.齐读:同学们,有没有信心通过朗读将在场的所有老师带入这牯岭云雾之中?1`

  (三)欣赏云海的多彩10`

  犹如仙境的山镇古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瞧!这就是云海的两张画。

  1.出示图画(根据第五自然段内容所画的二幅画)2`

  你能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与每幅画对应的内容吗?指名读

  第一幅每当雨过天晴……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

  第二幅特别是太阳……竞相开放

  2.你喜欢哪个景观,就选读那个片段,再看看老师的画你认为与课文内容比起来哪儿还不够美的。

  3.讨论交流

  重点体会“俯瞰、万顷白云、绚丽动人、银涛要浪、斑斓”等词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4.对比读两个片段

  四、深化美1`

  1.读了这么美的课文,老师忍不住写了一首小诗配乐读诗风起如涛静如纱,来去浓稀各不同。青峰秀岭云中裹,恍若身在仙境中。

  2.齐读

  3.导读课题

  这就是叫人神往的——————也令所有人着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