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风筝》教学设计

2019-05-1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正确认读“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3.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会做风筝、放风筝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等重点词句,入情入境展开想象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有条件体验一次放风筝的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 了,“垂头丧气”。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做放筝、放风筝时的快乐,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以“对读”“品读”“赛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我们”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中较多地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进行角色的转换,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挖掘当时的人物情感,并进行语言思维的训练,在一步步激情的引导中,让学生的情感逐步提升。第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并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换词等理解词语的方法,教给学生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让学生感知作者的写作方法等,对一些学法、写法的指导比较细致。
教学方法:学法、写法的指导,自由感悟、空白处引导想象,个性化朗读想象画面、评价。
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导入新课
1.交流资料齐读课题,你对风筝有哪些了解?
2.唤起情感你放地风筝吗?能不能简单说说你放风筝时的感受?
3.导入新课风筝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情感体验,是我们童年快乐的玩伴。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描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这篇《风筝》,带着你美好的回忆再来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词。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看看大家生字掌握得怎么样。
(1)指名领读。
(2)提醒读音。平舌音:丧、村,后鼻音:精多音字:磨(提醒学生作动词用一般读二声;作名词用,表示一种事物,一般读四声音) 坊(一声时指地名潍坊,或古时的坊本、坊间;二声时多指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
(3)只读词语,齐读。
(4)按老师要求读。(大小声读,男女生读,起立、拍手读,带动作读“奔跑”、“抖动”等) “垂头丧气”什么意思?做一下动作。 “却”单独用表示转折的意思,还可以组哪些词?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