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2018-12-01

教学要求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根据思考、练习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
  1.教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
  2.学生读课题。
  二、学生读预习,按预习要求,自学生字
  1.学生读预习部分。
  2.学生划出这部分的要求。①自学生字词。②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3.自学生字。
  本课生字只有5个,请同学们自己按拼音读一读,找出你认为最不好读的字音。
  这5个生字分别属于哪种结构的字?填下列表格。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暂不回答)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思考上面的问题。
  学生读后回答: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五、教师带学生读课文练习2,明确分段依据
  (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教师板书。
  六、学生默读,划分段落
  1.首先标出自然段。
  2.读每个自然段,明确每段的意思。
  3.复习学过的分段方法。
  读自然段,明意思。
  意相近,并一起。
  意相异,就独立。
  4.按照“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的方法将课文正确划分三段。
  第一段(1~3):讲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讲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段(13):讲科利亚从中悟出的道理。
  5.教师问:为什么科利亚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来,从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们先来看看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的?
  七、学习课文第一段
  1.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在这一段的什么地方写着呢?(第3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1)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
  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课文中的战争——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前后差不多4年。这是场正义的战争。
  (2)受到了妈妈的启示。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