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正确、美观;学习新偏旁,"幺"字旁。并能正确、流利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透过文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的方法,深入理解关键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以及相关句子、段落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初步感受写周围环境反衬心情的表达方法。
4、借助古诗卡,网络资源,学生精心搜集资料,了解诗人王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与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今天我想请你们猜猜看,所出示的图片和哪个节日有关?(中秋节)中秋节时,有什么习俗?
出示句子填空:每逢中秋节,人们总要(             )。
2、学生填空。
3、出示龙舟、粽子图片,猜猜看,句子练习(同上)。
4、出示茱萸图片,介绍茱萸:茱萸又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以驱邪避灾。指名领读。
5、引导:提起茱萸,自然也会让人想起一个节日——(重阳节)。正音领读。句子联系:每逢重阳节,人们总要(            )。
6、出示“重”。我们一起来看“重”这个字,还可以怎么组词?(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这可是一个常用字,怎样把它些好看呢?
7、请同学看我来写(边写边说儿歌):一撇一横长,扁日在中央,一竖贯到底,两横要添上。
8、学生描红、练写
9、谁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农历九月初九)
10.介绍重阳节的资料: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这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11、出示幻灯片:我国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王维,就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写下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朗读。
12、你认为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思念家乡、亲人)
13、过渡: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更成为表达“思亲”之情的千古佳句。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
出示初读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时,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诗人在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出示词语,指名领读。
一年一度   兴高采烈   扶老携幼(出示:幼,怎么记住这个字,认识新偏旁)
兄弟们   登高远眺    欢聚  
(放到句子当中读一读:每逢重阳节,王维总要和兄弟们欢聚在一起,登高远眺。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