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
情感目标: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愿说一说?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
孩子们放了蜻蜓。
3、过渡:
陶先生是怎样引导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陶先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吧!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2—10自然段),思考:找出他引导的两句问话。用“-----”画出他问的话。
2、陶先生引导孩子从几个方面来认识蜻蜓、了解蜻蜓的?
(二)学习(2—6)自然段。
1、在这一部分中,你了解了蜻蜓的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知道的?
2、引导学生抓住“慈爱”、“抚摸”感受陶先生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读好第二自然段。模拟好陶先生说话的语气。
3、引导学生抓住“想了一下”、“七嘴八舌”、“抢着说”这此词语,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练习读好孩子们的话。
4、引导学生抓住“拉着”、“坐着”感受陶先生热爱孩子。
5、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6、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评议。
(三)学习(7—10)自然段。
1、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谈了蜻蜓吃什么,还谈到了些什么?归纳: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从他们的谈话中,你对蜻蜓的尾巴、眼睛有了哪些了解?
指导他们了解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位,还能看见在千米外飞行的同类。
3、直接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就行了,为什么陶行知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
(只有更多地了解蜻蜓,才会更加喜欢蜻蜓,保护蜻蜓。)
4、陶先生只是告诉了孩子们蜻蜓的的尾巴和眼睛的知识吗?(不是)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抓住句末省略号让学生再猜猜、说说陶先生还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5、在这一部分中,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陶先生对孩子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的?
6、交流:说,又说 用商量的口吻说 把蜻蜓还给翠贞
7、他让孩子们保护蜻蜓,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引导理解陶先生以身作则,充满爱心。
(1)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2)小心地翻过去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提问:孩子们捉了几只蜻蜓? 这只蜻蜓当时是在谁的手里?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的吗?从哪里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