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真诚的愿望“读”成美丽的“珍珠”——《圆圆的沙粒》教后感

本课的主题内容是沙粒因为执著的愿望才变成了美丽的珍珠,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把真诚的愿望变成了珍珠。这里的珍珠,有三层意思,一是指沙粒变成的美丽的珍珠。二是指情感串成的“珍珠”。三是指分层读出的“珍珠”。接下来,我分别说说这三颗我理想中的珍珠。
一是指沙粒变成的珍珠,这是基于对文本内容的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因为有了当初的愿望,所以,无论同伴怎么嘲笑,无论大家怎样议论,他都没有动摇过当初的信念,后来,经过几十年的磨砺,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变成了美丽的珍珠。
二是指用情感线上的“珍珠”,这是基于对文本情感的思考。这里的“珍珠”是指与情感密切相关的“情知、情趣、情境、情理”。因为,情感是文本的灵魂,而情感却又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所以,就有“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的说法。因此,捕捉文中的“情感焦点”,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深刻领会情感产生的始因以及情感蕴含的思想内容,并在情感朗读中,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界,是我设计的理念支撑。
在教学中,我以“愿望”为情感主线,并通过一咏三叹的回环朗读,将与此相关的“情知、情趣、情境、情理”串连起来,让“知、趣、境、理”点缀着这条线,丰满着这条线。让这四个亮点,自然也成了这条线上闪亮的珍珠,使文本情感不再单      一,不再空洞,让教学主线更加明晰、更加丰润,也让语文课堂书声朗朗,情意浓浓,让语文教学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情知”就是指与情感相关的认知,在这里也包括相关的知识点、训练点。比如字词的落实,课文大意的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题内容等都是属于之列。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分类读词的设计,既检查了读准字音的情况,又初步感知了沙粒和同伴们两种不同的态度,为后文的深入理解奠定了情感基础。在学习1-5段时,我运用多种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如:有用之材,通过对“才”与“材”的比较来理解;“嘲笑”是在读中理解;“异想天开”是通过换词朗读来理解;“议论纷纷”通过创设情境来理解,有效的将语文教学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有机融为一体。
“情趣”是指充分激活情感线索中的趣味性,这对刚刚从低段进入中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再加上这篇童话故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对白极富儿童情趣,特别适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效激活语言本身的情趣性,围绕情感主线,通过对比理解、角色朗读、个性体验,体会沙粒与同伴对变珍珠一说的不同看法,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学习体验中,体会到沙粒决心的坚定和同伴的不理解,同时也体会了学习的快乐。
“情境”是指教学中本身的语言情境或根据需要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想象。其实这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活化或补白,把教材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它所反映的语言情境,或想象补白可能出现的情境,让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本课有多处语言的留白,都用省略号明显地表示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议论纷纷”的场景,让学生感受毫不动摇的决心;通过哀婉的音乐、低沉的引读,让学生感受沙粒生活的落寞;又通过想象写话,补白省略号,让学生体验沙粒几十年间的艰难历程。有了这些情境体验,为后面对“情理”的认识和升华奠定了基础。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