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2,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有所思,读有所得.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3,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形成真诚交流,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4,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26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 .自知》.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讽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这则寓言时,鉴于三年级学生对寓言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和积极探究能力,同时指导做事要多动脑筋,不能一视同仁,一成不变.三年级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学法上的引领与指导,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通过复习学过的《自相矛盾》,给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自然引入本课.学生自学和老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
(4)技术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掌握重点字:掩,盗,铃,偷,捂.
2,理解课文意思,知道"掩耳盗铃"的含义,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一)激趣导入→(二)了解故事→(三)初读感知→(四)再读感悟→(五)表演明理→(六)深化理解→(七)联系生活
(一)激趣导入
1,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 说说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板书:铛dāng象声词)出示铃铛.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了解故事
1,放动画,听故事(暂停)
猜猜故事的结尾 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生字"掩盗"用彩笔书写)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堵.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讲述出来了,我们来看书吧.
(三)初读感知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和新词新朋友:掩,盗,铃,偷,捂;丁零,碰到,偷走,铃铛,掩耳盗铃.学生自由读文,在书上圈画.
2,自读课文,然后读给同桌听听.
3,指名读(看你读的那么投入,真好!)现在请同学们听听课文录音,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读读吧!
4,我们读的读,听的听,你能简单地说说故事内容吗
(四)再读感悟
1,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看一看插图,还可以试一试铃铛.课件出示:思考:那个盗铃人是怎么想的 他的想法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