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重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话,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宋徽宗,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一遍,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还可以默读。边读边思考这两个问题:(出示思考题)
①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最后小徒弟的画得到画师的称赞。称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板书:大徒弟
二徒弟
小徒弟
② 用横线画出三位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2、 指名回答。
回答问题①时,强调比赛规则:同样大小的一张纸,谁画得最多谁就取胜。
3、齐读这三个句子。
三、讨论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4、5、6自然段,想想三个徒弟的画各有什么特点?三个徒弟谁画得最多?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同桌讨论讨论)
2、指名回答,师加以归纳:
大徒弟:他想的办法最简单,就是把骆驼画小,这是常人一般的画法,画得越小骆驼的只数就越多。(板书:——很多)
二徒弟:与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他用骆驼的头代表整只骆驼,画出的骆驼数就比大徒弟多了。(板书:——许多)
3、画师对这两位徒弟的画表现怎样?(不满意)你是从哪知道的?为什么不满意?
4、因为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出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那么,小徒弟的画又有何特点?
5、齐读“小徒弟只画……半截脖子。”
6、指导看图,结合插图理解小徒弟的画。强调“只画、一只、另一只”等词。(板书:——两只)
7、小徒弟的这幅画受到了画师的称赞,大徒弟和二徒弟感到很奇怪,奇怪什么?那画师是怎样具体评价这幅画的?
8、齐读画师说的话。
① 最后一句是用什么语气?再读一读。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更加肯定。)
② 理解“连绵起伏、连绵不断、若隐若现”
③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正是因为若隐若现,所以谁也说不清会有多少只骆驼将要走出山谷,谁也说不清后面究竟跟着多少只骆驼,小徒弟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这就是以少代多。(板书:以少代多)
9、画师的评价多么的准确啊,再读读他说的话。
10、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他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因为他的想别人没想到的。)大徒弟、二徒弟没想到什么?(没想到“以少代多”的作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