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座座高楼挺拔而起、使用一次性卫生筷等都被人们认为这是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但我国森林的覆盖率很低。1949年时为7.5%。1991年为13.4%,现在约为13.94%,与全球平均水平31.4%相差还是很大的,要是再不珍惜森林的话,中国的国土将有一半的地区有变为沙漠的危险。由此看来我国的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目前人们对环保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保护自我利益基础上,尚未上升到一种理性的自觉的层次。在当今社会,环保意识是人们目前所缺少的,这对社会环境带来极大危害。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0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精读课文就是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由此可以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从小善待生存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下面就是笔者设计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的教学案例
二、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分三部分;
(一)、课前准备性学习
1、课前,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2、了解乱砍伐树木的危害性。
3、带领学生留心观察社会上乱砍树木,任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二)、师生互动
1、复习检查。
师:课文讲了一个小村庄的什么故事?
生:…… 2、再读课文。
师:你对课文哪个地方印象最深,想和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
3、把握重点,理解课文:
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感受,筛选出重点句子。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1)、生读句子,联系全文,自由质疑。师生梳理出主要问题。
(2)、联系上下文解疑。
师:“什么都没有了”指的是哪些东西没有了?
生:有美丽的村庄,有房子、家具、工具以及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东西。
……
师:你能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小村庄是怎样美丽吗?
学生交流。
师:课件演示。“美丽的村庄”,
师:指导朗读第一段。
师:是什么原因使“什么都没有了”?
生:结合上下文讨论,探究,谈出自己的观点。
师:出示练习,思考:谁家想做( ),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 )。
生:练习,读课文相关部分。
4、前后联系,探理激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