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理解 “ 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 课前查找资料,准备幻灯片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
学生准备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试着朗读全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创设情境:一群筑路工人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人们为此感动。你们想听吗?谁给大家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介绍作者。
那么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路旁的橡树(板书:路旁的橡树)谁来知道橡树?学生介绍橡树:橡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子,富含淀粉。树皮和壳都可以提单宁酸。有些种类的叶子可饲养柞蚕。
二、 学习词语,梳理结构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
3、指名读课文,纠错。
4、指名领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说,多找几名学生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而学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如;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完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都不说话,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2、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3、作业: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进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指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