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
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认识“矛”和“盾”。
2、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3、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商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什么?(把矛和盾集合起来)
4、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指导书写生字:“矛”、“盾”。
“矛”和“盾”本身就是一个词语,齐读“矛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划自己的生字新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出示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部分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来势凶猛,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想到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英军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吓退了德国兵。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三]、感受比赛场面,品读佳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谁愿意当任现场解说员,为大家现场直播?(说话训练)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场面的。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比——把你自己对比赛场面的解说与书上的描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体会用词)
②读——自由读一读,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
③演——指名演,同桌互演,亲身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理解“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