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起因、经过、结果都十分清楚,以对话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一开始讲老人向商人描述骆驼的特点,而并不讲他是如何知道这些特点的,并在商人与老人之间了一个小小的误会,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通过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是理解老人看到的现象和他所作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老人和商人的不同语气和他们各自的心情理解老人看到的现象与他所作的判断之间的关系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朗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在开始新课之前,先请一位同学带着大家背两首古诗。
(全班同学齐声朗诵古诗,老师在期间调整学生的坐姿和情绪,为正式上课做准备)
师:小朋友们的古诗背得这么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下面请举起你们的手来,和老师一起来写一个词语(板书:骆驼,要求学生书空)。
师:你们听说过骆驼的另一个称呼吗?
生:(齐)听过,叫做“沙漠之舟”。
师:哪位小朋友知道骆驼为什么叫做“沙漠之舟”呢?
生:因为骆驼能在沙漠里行走,不怕风沙。
生:骆驼很耐渴,很长时间不吃东西也不会饿。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骆驼的一些特点。那我们来看看一个和骆驼有关的影片,小朋友们可要看仔细了(播放多媒体)。
师:看了影片,大家再来说说骆驼的特点。
生:骆驼是有感情的。
生:骆驼勇往直前,很勇敢。
生:骆驼是沙漠里主要的交通工具。
生:老师,看了影片,我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沙漠里的人为什么要穿黑衣服?第二个问题是骆驼在沙地里行走,脚会不会陷进沙子里去?最后一个问题是骆驼的驼峰有什么作用?
师:这位小朋友看影片看得可仔细了,而且能在看影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那么,哪个小朋友能解决这位小朋友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黑色衣服的作用是防晒、防风沙。
生:我觉得可能这是他们的风俗。
生: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骆驼的脚会陷进沙子里,但很快就能拔出来。
生:我回答最后一个问题,骆驼的驼峰是用来贮存脂肪和水分的,这使它能在沙漠里生存,很长时间不吃东西也不会饿,很长东西不喝水也不会渴。
师:大家谢谢这几位小朋友。下面大家和老师一起来写一个动词(板书:找,指“找骆驼”三字,全体同学齐读课题)。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想怎样来解决这篇课文呢?(板书:驮 跛)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抬起头来,看到黑板上这两个字,你们难道不想说点什么吗?
生:看到驮字,我想到在课文中,骆驼背上驮的是米和蜜。
生:看到跛字,我想到课文中骆驼的脚是跛的。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老师想欣赏你们读课文,请你们选一位你们最想听他读课文的同学来读读第一段,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