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2023-07-26

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p14—15。

  教学目标:

  1、 根据课本情境解有决现有问题,并能解决在具体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

  2、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有序的观察能力。

  3、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 培养热爱新农村以及尊敬老人的优秀传统美德,拥护改革开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情境,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直在城市生活的你们去过农村吗?现在的农村和以前可是大不一样了,变化可大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观新农村,想去吗?好!看,新农村就在我们眼前,它就是敬老村。为什么叫敬老村呢?因为这里的村民都非常尊敬老人,十分富有善心。我们刚到这儿,村民们就都十分热心地出来迎接我们了!

  二、 创设情境,进行实践活动

  1、 整体感知

  (1)投影出示场景图,整体感知画面内容。

  提问:你们说,敬老村漂不漂亮?那么在敬老村里,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分成几大块说说看到的)——住宅楼、街道、玩具厂、果园。仔细看看每个地方,阅读图中人物说的话,把你看到的、读到的说一说。

  (2)以每个场景为单位,分别说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小组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敬老村中,大家可以自由地参观,但在参观的过程中,你们肯定有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边参观,边提出问题,敬老村里的村民都非常有礼貌,他们会很热心地提供给你们一些有关敬老村的信息。你们想先去哪个地方参观?

  (2)全班交流,选出共同感兴趣并现在能解决的问题。

  分组讨论,指名回答,都提出了哪些问题。最后由教师组织、整理出学生都感兴趣的问题(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的问题),以便学生能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尽量提两步计算应用题。

  (3)教师将以上问题出示在卡片纸上贴在黑板上,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解答,四人小组讨论怎样解决提出的问题,组长执笔将小组讨论出的答案列式在课作本上,再进行投影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全班反馈,你们一组是怎样想的,其他人还有不同意见吗。

  住宅楼:①敬老村一共有多少人?——4×36=144(人)

  ②平均每排有几幢楼?——36÷3=12(幢)。这个问题要与学生好好讨论,因为书中“36幢楼,排成3排”,并没有说“平均”两字。

  ③平均每排住多少人?——36÷3=12(幢) 12×4=28(人)

  街道:街上有几个灯柱?——90÷5=18(个)。

  玩具厂:①工人每天共做了几个玩具?——48+36=84(个)

  ②每天可以装几箱玩具?——48+36=84(个) 84÷6=14(箱)

  ③一星期可以装多少个玩具?——48+36=84(个) 84÷6=14(箱) 14×7=98(个)(注意:为什么这里的单位名称是“个”)

  果园:①果园里有多少棵苹果树?——15×6=90(棵)

  ②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果树?——15×6=90(棵) 90+30=120(棵)

  ③苹果树比梨数多多少棵?——15×6=90(棵) 90-30=60(棵)

  ④小华用3分钟时间能走到果园里吗?——55×3=165(米) 165小于200,3分钟不能走到果园。

  ⑤小华再走1分钟呢?能走到果园吗?——165+55=220(米) 220大于200,再走1分钟能走到。

  三、总结活动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敬老村,在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想法吗?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因为希望同学们能做个生活、学习中的有心人。同时,也要做个懂礼貌、讲文明的好学生。

  板书设计:

  敬老村新貌

  住宅楼:①敬老村一共有多少人?——4×36=144(人)

  ②平均每排有几幢楼?——36÷3=12(幢)。这个问题要与学生好好讨论,因为书中“36幢楼,排成3排”,并没有说“平均”两字。

  ③平均每排住多少人?——36÷3=12(幢) 12×4=28(人)

  街道:街上有几个灯柱?——90÷5=18(个)。

  玩具厂:①工人每天共做了几个玩具?——48+36=84(个)

  ②每天可以装几箱玩具?——48+36=84(个) 84÷6=14(箱)

  ③一星期可以装多少个玩具?——48+36=84(个) 84÷6=14(箱) 14×7=98(个)(注意:为什么这里的单位名称是“个”)

  果园:①果园里有多少棵苹果树?——15×6=90(棵)

  ②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果树?——15×6=90(棵) 90+30=120(棵)

  ③苹果树比梨数多多少棵?——15×6=90(棵) 90-30=60(棵)

  ④小华用3分钟时间能走到果园里吗?——55×3=165(米) 165小于200,3分钟不能走到果园。

  ⑤小华再走1分钟呢?能走到果园吗?——165+55=220(米) 220大于200,再走1分钟能走到。

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篇2

  教学内容:p14——15

  教学目标:

  1、 根据课本情境解决现有问题,并能解决在具体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

  2、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有序的观察能力。

  3、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情景,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谈话,播放课件,感受农村新貌。

  二、创设情境,进行实践活动

  1、整体感知

  课件演示农村新貌全景,整体感知画面内容。

  问:在幸福村,你看到什么?

  仔细看看每个地方,阅读图中人物说的话,把你看到的、读到的说一说。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⑴小组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在幸福村中,有宽阔的大道,大家可以自由地参观,但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边参观,边根绝所给出的信息,提出问题,行吗?

  学生分小组活动,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问题,并整理出来。

  ⑵全班交流,选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板书提出的问题,如:

  幸福村有几排楼房?

  幸福村有多少人?

  幸福村的街上有多少个灯柱?

  小华用3分钟的时间能从家走到果园吗?

  玩具厂每天做的玩具可以装几箱?

  果园里有多少棵果树?

  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从以上问题中选自己喜欢的问题,解答出来。

  再在小组内交流,并互相评价。

  最后在班级内汇报,同时要求说出解决每个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三、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这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新农村,在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或想法吗?随着社会的进步,你觉得农村还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