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有多少棵

2022-12-05

小树有多少棵 篇1

  教学内容: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目的: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8 = 9×6 = 6×5 = 8×5 = 4×6 =

  2、70、100里面有多少个十?500、2000各有多少个百?4000里面有多少个千?

  3、4个十、11个十是多少?5个百、13个百是多少?6个千是多少?

  (复习数的组成,为口算乘法做准备。)

  二、新授。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先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明确一共有几捆树,每捆有多少棵。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

  (4)小组交流。

  2、探索口算方法。

  (1)20×3 =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有3捆,“60”表示有60棵小树。

  (2)20+20+20=20×3=60(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3)3个20棵就是6个10棵,等于60棵。

  (4)因为2×3=6,所以20×3=60。

  (5)还可以理解成再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

  3、小结。

  20×3表示的意义与我们学过的表内乘法的意义相同,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4、找规律。(发现了什么?)

  2×3=6

  20×3=60

  200×3=600 (2个百乘以3是6个百,是600)

  2000×3=6000(2个千乘以3是6个千,是6000)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算式有什么特点?(这些算式都是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可以先用乘法口诀算出乘数和被乘数零前面的数相乘的积,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零。)

  思路:提出问题 → 算法多样化 → 建立数学模型 → 摆学具 → 讨论算式的表示方法 → 类比推理。

  三、试一试。

  1、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2、30×4= 50×8= 9×600=

  四、练一练。

  1、每箱草莓有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

  2、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3、看图解决实际问题。

  (1)让学生理解图意,说说情境表达的意思,明确有几堆香蕉,每堆香蕉有几根,大象和小象每天各吃几根。

  (2)解决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交流。

  方法一:60×3=180(根),再计算200-180=20(根),说明够吃一天。

  方法二:60×3=180(根),再比较大小,因为180根比200根少,所以够吃一天。

  (3)解决问题(2),先找出“一个星期有7天”这个条件。

  (4)解决问题(3),因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所以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问题一:一共有多少根香蕉?

  问题二:一头大象和一头小象每天吃多少根香蕉?

  问题三:它们3天吃多少根香蕉?

  ………………

  五、数学游戏。

  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六、作业。

  书上第3页的第2题。

小树有多少棵 篇2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庆市萨尔图区东新一小学位于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属于市区重点学校,教学条件优越,具有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配备的学具,新教材图文并茂,学生之间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和交流。学生爱说、敢说、爱做、敢做,学习数学始终处于一种乐于探索、积极主动的状态,在计算方面也能够在多样化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么?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景,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多少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个有多少棵”这个情景,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方便选择自己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3×25×46×7

  30×250×46×70

  300×2500×4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老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看着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五、教学反思

  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由于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意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也没有创设这方面的练习题,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教师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小树有多少棵”这一场景教学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学校或社区每年都进行植树活动,可以说每个学生都亲自经历过。在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植树这一生活场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

  重视算法的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案例中得到体现。本案例教师能够利用教材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训练。最后,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整十、整百或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小树有多少棵 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 一节课《小树有多少棵》。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况,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创设“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标精神,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思。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最繁华地段,属于市区重点学校,因此教学条件较优越,具有多媒体教室、挂图、学具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只有及个别是流动人口,每人手中具备一套学具。三年级的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新教材及配备的学具,新教材图文并茂,加上学生之间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和交流,加上学生爱说,敢说,爱做,敢做,使学生学习数学始终处于一种乐于探索,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在计算主面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等待我们种的小树有哪些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具备解读情境中所隐含意思的能力,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学会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探索口算方法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学生尝试计算。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2、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①、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②、因为2×3=6,因此20×3=60

  ③、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60

  ……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为了体现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比较和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3、解决问题:4捆一共有多棵?5捆呢?

  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练习: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5、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6、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或整百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独立性。)

  五、教学反思:

  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由于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也没有创设这方面的练习题,我想下节数学课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应当适当加强,以更好的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

小树有多少棵 篇4

  一 乘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汇总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和一位数整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4、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

  2、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口算。

  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

  小树有多少棵(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三、拓展应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你发现了什么 ?

  2、香蕉每堆200根

  小象每天吃60根。

  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

  课后反思:

小树有多少棵 篇5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件(书本P2的图片)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1:有三捆小树

  生2:每捆小树有20棵

  师:你可以提出用加法或乘法解决的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一共有多少棵小树?

  生2:两捆小树有多少棵?

  生3:两捆小树比一捆多几棵?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下小树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

  二、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用加法

  生2:用乘法

  师:怎么计算呢?

  生1:20+20+20=60

  生2:20×3=60

  生3:20×2+20=60

  板书算法

  师:为什么20×3=60呢?

  生:可以先不看20后面的“0”,因为2×3=6,乘完后再在6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师:这是个好办法,大家觉得三种方法哪种最简便呢?

  生:20×3=60 这个方法最简单

  师引导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以及运用

  三、基础练习,应用新知

  师:我们再来看看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生答

  师:看看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80×4 6×7

  80×4 6×70

  800×4 6×700

  让学生找相同与不同

  四、拓展练习,应用新知

  试一试第3题,练一练第1题、第2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收获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3题,作业本。

小树有多少棵 篇6

  教学内容:p2p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1、师生一同复习乘法口诀。

  2、教师向学生出示口算乘法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二、新授。

  1、小树有多少棵?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并提出问题:小树有多少棵?

  2、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学生完成本道题

  4、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5、完成p1第2题,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完成p1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1~2学生独立完成。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学得怎样?

  学生互相背诵,接力背诵也可以有其他方式。

  学生听算,写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1、20+20+20=60

  2、20×3=60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将答案写在书上。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可拓展到课堂外及放学后进行。

  学生互相说一说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挂图

  20+20+20=6020×3=60(2×3=6)

小树有多少棵 篇7

  1、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植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

  2、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不强求统一的语言和过程,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3、由于本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下节课应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小树有多少棵 篇8

  不久前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小树有多少棵》一课。下面是教学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出示书中的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3捆小树,每捆1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树有多少棵?(师板书)谁能列出算式?

  生:3×20。(师板书:20×3)

  二、合作探究

  师:20×3你会做吗?(生纷纷举手)你会算了,还有第二种、第三种算法吗?先想一想再到小组中和伙伴们交流一下。

  (生第一次小组合作)

  师:(合作后)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20×3的?

  生1: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先写一个20,再在20的“0”下面写一个3……(生说,师板书竖式)

  师:你列出了竖式,但没有算出结果。(师将竖式擦掉)谁还说?

  生2:我先用2×3=6再把后面的“0”落下来。

  师:为什么先不算“0”而乘把 “0”填在后面呢?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学生第二次小组合作)

  生:(合作后汇报)2×3=6后面少了一个“0”要加上。

  师:也就是说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0,3个20是60,所以用2×3=6的后面要填上“0”。还有没有其它 的方法去做?

  生:3个20相加,20+20+20=60

  师:她是用加法来做的,可以!

  生:20+20=40 40+20=60

  师:实际上他们俩个的方法是一样的。谁还有?

  生:20×2+20=60

  师:他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20×3。

  练一练:(一)4捆小树有多少棵?

  5捆小树有多少棵?

  8捆小树有多少棵?

  (在求5捆小树有多少棵?时一生用的是加法来计算的,而在求8捆小树有多少棵?时这名学生改用了乘法,师抓住时机问其为什么改用乘法?)

  三、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出示    3×2=6 5×6=30

  30×2=6050×6=300

  300×2=600       500×6=3000 

  学生先口算再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规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再找两名同学说,然后到小组中合作。)

  学生汇报,师总结规律:先把“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教学末尾写上几个“0”。

  四、做游戏。

  规则:在数1、2、3、后,一生拿出一张一位数卡片,另一人拿出一张整十数的卡片,看谁先说出它们的积。(先一生与老师板前示范,再同桌游戏)

  五、练习提高。

  课件出示:一篮枣30个

  师:2篮枣多少个?(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答)

  六、总结。

  (1)自我评价,你觉得你自己这节课表现怎样?给自己打打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后感受:

  学习之处:

  1、课堂上少了花哨的形式,有的只是朴实的教学。

  2、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请你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看谁在认真倾听” 、“请大家先想一想再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注意在教学的细小环节之中对学生进行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3、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练习中求 4捆小树有多少棵?

  5捆小树有多少棵?

  8捆小树有多少棵?

  在求“5捆小树有多少棵?“时一生用的是加法来计算的,而在求8捆小树有多少棵?时这名学生改用了乘法,师抓住时机问其为什么改用乘法?这里老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优化问题。老师没有直接说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复杂,而是抓住时机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真正的体现了优化的主体是学生。

  困惑之处:

  这样的小组合作有效吗?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其价值已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可。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

  本节课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三次合作之后孩们虽然知道了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但孩子对其中的道理却似懂非懂。

  如:第一次合作说说怎样计算20×3,合作后孩子只说出了“先用2×3=6再把后面的‘0’落下来。”却说不出为什么?这时老师组织学生第二次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先不算“0”而乘把 “0”填在后面呢?小组讨论后孩子的回答是2×3=6后面少了一个“0”要加上。最后还是老师说明了原因:也就是说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0,3个20是60,所以用2×3=6的后面要填上“0”。

  老师最初的本意是让学生通过伙伴之间的交流,来完成知识的构建。可是事与愿违,三次合作的结果都不尽人意,知识没弄懂又浪费了时间,最终还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

  个人建议:在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后,教师再追问下下为什么用“20×3”?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说出3个20可以用20×3,这样会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在下面的合作中就不会出现不知所以然的现象了。

小树有多少棵 篇9

  教学内容: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目的: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8 = 9×6 = 6×5 = 8×5 = 4×6 =

  2、70、100里面有多少个十?500、2000各有多少个百?4000里面有多少个千?

  3、4个十、11个十是多少?5个百、13个百是多少?6个千是多少?

  (复习数的组成,为口算乘法做准备。)

  二、新授。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先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明确一共有几捆树,每捆有多少棵。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

  (4)小组交流。

  2、探索口算方法。

  (1)20×3 =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有3捆,“60”表示有60棵小树。

  (2)20+20+20=20×3=60(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3)3个20棵就是6个10棵,等于60棵。

  (4)因为2×3=6,所以20×3=60。

  (5)还可以理解成再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

  3、小结。

  20×3表示的意义与我们学过的表内乘法的意义相同,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4、找规律。(发现了什么?)

  2×3=6 5×4=20

  20×3=60 50×4=200

  200×3=600 (2个百乘以3是6个百,是600) 500×4=2000

  2000×3=6000(2个千乘以3是6个千,是6000)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算式有什么特点?(这些算式都是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可以先用乘法口诀算出乘数和被乘数零前面的数相乘的积,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零。)

  思路:提出问题 → 算法多样化 → 建立数学模型 → 摆学具 → 讨论算式的表示方法 → 类比推理。

  三、试一试。

  1、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2、30×4= 50×8= 9×600=

  四、练一练。

  1、每箱草莓有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

  2、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3、看图解决实际问题。

  (1)让学生理解图意,说说情境表达的意思,明确有几堆香蕉,每堆香蕉有几根,大象和小象每天各吃几根。

  (2)解决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交流。

  方法一:60×3=180(根),再计算200-180=20(根),说明够吃一天。

  方法二:60×3=180(根),再比较大小,因为180根比200根少,所以够吃一天。

  (3)解决问题(2),先找出“一个星期有7天”这个条件。

  (4)解决问题(3),因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所以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问题一:一共有多少根香蕉?

  问题二:一头大象和一头小象每天吃多少根香蕉?

  问题三:它们3天吃多少根香蕉?

  ………………

  五、数学游戏。

  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六、作业。

  书上第3页的第2题。

小树有多少棵 篇10

  教学内容:课本第1~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生一同复习乘法口诀。

  2、教师向学生出示口算乘法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听算,写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新授。

  1、情境引入“小树有多少棵”,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启发学生提出:3捆小树共有多少棵。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情境说说自己的列式方法。

  4、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1)、20+20+20=60(棵)

  (2)、20×3=60(棵)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20×3”的口算过程和方法。

  3、学生完成本道题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没错,教师加以肯定。

  学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1)2×3=6所以20×3=60

  (2 ) 20×3=20+20+20=60

  4、教师再提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做课本第2页“试一试”第2、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在小组内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小树有多少棵 篇11

  教学中,我采用了 归纳法,练习法,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本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差较大,优者优,劣者劣,是很明显的差别。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他们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 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购整捆的铅笔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 学习的兴趣高。在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分组交流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 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晓茵等相对接受能力较不好的学生也能根据复习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习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即20+20+20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谈论自己的想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

  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练习中,有出现“3×2 30×2 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今后的学习中, 我会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树有多少棵 篇1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