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数学(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二、探索新知: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
9月份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三、拓展应用:观察日历找规律:
9月份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 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 换另一组再试一试。课后反思:
时间与数学(二)教学目标: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4、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