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1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焦溪中心小学六(2) 吴炎敏
影片《卢沟桥烽火》表现了我国与日浴血奋战,我国军队同仇敌忾、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精神。由于这件的发生是在卢沟桥,所以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创。
影片《卢沟桥烽火》主要讲述了日军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开火,中国军队顽强抗击、浴血奋战,把日军全部歼灭,保卫了卢沟桥。但是由于日军的狼子野心不死,日军又继续向我国军队发动攻击。当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时,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纷纷慰问和声援中国军队。严厉控诉日寇侵犯别国领土、主权,掠夺别国财富,奴役别国人民,干涉别国内政,以及对别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行为。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他们虽然再也得不到自由,但他们为人民大众的幸福和自由抛头颅、撒热血的精神必须存留下来。
看完《卢沟桥烽火》这部电影后我想:我们少年儿童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党和国家把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不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希望,时刻准备着,为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贡献自己的青春,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2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
3、 能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
2、 激发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材分析
小学六年级课文《卢沟桥烽火》课文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卢沟桥烽火》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卢沟桥烽火》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文库中找到卢沟桥的有关图片学习参考,再用百度视频在网上搜索下载一段《七七事变》电影,课堂放给同学们看,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卢沟桥烽火》的示图,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 教学方法
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真实,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崇敬之情,因此要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感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
同时,我在教学中采用了百度图片、百度视频等,通过多媒体手段的利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学习积极性高,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能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 听歌曲《松花江上》。
【百度搜索】歌曲《松花江上》
2.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3、图片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百度文库】九一八事变图片
4. 卢沟桥事变的有关图片。
【百度文库】卢沟桥事变图片
5. 图片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百度文库】卢沟桥烽火图片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利用教学课件学习
【百度文库】《卢沟桥烽火》课件
3.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观看 卢沟桥事变片段:
【百度视频】《卢沟桥事变》片段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六、 课外作业
(1)【百度文库】今日卢沟桥图片
(2)【百度视频】观看电影《七七事变》
第二课时
一、词语复习:
1、指名两生朗读: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抱头鼠窜 两面夹击
2、分两组学生各读一列,思考:你从这两组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分别写敌军和我军的)
3、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它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4、课文中详细描写“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是(2-5自然段)。
5、“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现在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讲好这个故事。
二、细读课文。
(一)指导学习课文2—5节。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看看故事开头,敌我双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划出有关词句,作好批注。
2、交流:
(1)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可恶)
(2)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无理)
(3)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奸诈)
(4)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英勇)
(5)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蛮横)
(6)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狠心)
3、师评:同学们讲得非常到位,故事就因日军“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开始,让我们一起来读好它,读出日军的蛮横无理,奸诈狡猾。(生齐读2-3自然段)
4、听了大家的朗读,让我感觉看到了这帮可恶的日本鬼子!
记住这个事件的开始了吗?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小朋友都会将它牢牢记在心中的。谁来试试讲故事的开头吧!老师将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词出示在大屏幕上,也许对你有用。(师出示)
时间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深夜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大声喝问 严词拒绝
恼羞成怒 首先开火…… 立即还击 ……
师评:(1)你能够将这个故事的开头讲得这么完整,真是了不起!
(2)哎,大家有没有发现,他在讲的时候,时而高兴,时而忧愤。肯定是个爱憎分明的好少年!
【百度文库】卢沟桥事变图片
5、指导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故事的开头我们在关键词的帮助下,讲得很不错,大家可以按照刚才的方式,学习下面一个自然段。
(2)请同学们边读边划出能帮助你讲好故事的关键词句,可适当作些批注。
(3)交流:
第一处: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第二处: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第三处: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第四处: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学生交流的时候,可问:你为什么找这些词呢?让学生说说理由。(师评)
6、日寇狼狈而逃的当天晚上,我们的大刀队员们乘胜追击,他们(引读):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1)对于这一部分,你又会抓住哪些词语来讲?为什么?
(2)同学们谈得真好,你能够抓住刚才交流的词语,把卢沟桥事件的经过讲一讲吗?
同样的,老师将刚才大家交流的词语放在这里,供你选用。
时间 敌军 我军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吼叫 同仇敌忾
疯狂扑来 哭爹喊娘 奋起还击
狼狈而逃 …… 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手握 腰佩
抱头鼠窜 …… 悄悄进发 齐声呐喊……
(3)给学生2-3分钟时间准备,然后指名交流。
师评:听了你的故事,我眼前仿佛看到了日军狼狈不堪的样子,讲得不错!
我们大刀队员的英勇顽强在你的语言描述下,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不禁想用掌声送给这些奋战沙场的英雄男儿,更送给你,把故事讲得这么生动!
(二)学习6-8自然段
1、引:在我军将士的全力反击下,卢沟桥重又返回到我们的手中,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引读)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动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2、什么是“生死存亡”?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体现在哪儿?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从这里,你感受到危急了吗?(三个“!”“危急”,范围扩大,不断递进,感受到当时我国形势危急)
3、正是在这危急的时刻,全国军民团结一致。他们的团结体现在:北平市民……铁路工人……各地民众、海外华侨……
由此,你想到了哪些词?(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五、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抄写生字词。
六、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百度文库】卢沟桥烽火教案设计
【百度文库】卢沟桥烽火资料
【百度文库】卢沟桥烽火详细资料
【百度文库】卢沟桥烽火背景资料
七、 教学反思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这是一段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可惜不幸的是近年来,日本有一部分人却在歪曲历史事实,不承认他们的先辈曾经在我国犯下的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甚至还美化他们的侵略战争,把他们无耻的侵略行为说成是正义的。
识字朗读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作为这课的第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识字和朗读上。同时,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学生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学会描写生动人物的形象,刻画人物形象等。
本教案已用于实际教学,学生反映效果很好,尤其是图片和视频的加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不足之处:
1、让学生把方法写出来比较耗时,可以改成口头交流,比较省时,效果也应该会不错。还有个别学生组词时有错误。
2、部分学生重视了事件的发展,而忽视文章的写法借鉴。
3、图片、视频耗时较多。
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的方法,尝试琢磨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八、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山东省 学校:青州市谭坊初级中学 姓名: 周志华
职称: 一级教师 电话: 18765665725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谭坊初级中学
个人介绍:
周志华,男,现年36岁,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潍坊市教学能手,省级优质课一等奖,1998年参加工作,一级教师,参加工作十余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岗位上,教育教学业绩突出,并且赢得了学校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通过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2.用上“侵占、吞食、妄图、咽喉要道”说说事变的原因。
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桥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学习第二段:
1.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默读课文第二-五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并思考每个时间段都发生了什么事?用小标题概括。
3.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黑夜偷袭
第二天凌晨 城中血战
当天晚上 桥头激战
4、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那个深夜,对于日军的偷袭,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指名读,结合理解:挑衅、蓄谋已久。这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5、默读2——3自然段,画出关键词来说明。
(1)交流:并指导朗读
生:“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你知道了什么?(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城。)为什么要偷偷地摸来?
(2)师:可见日本侵略者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如果他们还有一丝良知的话,面对“我军的大声喝问,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做贼心虚、浑身发抖、无地自容等)
(3)师:令人极为愤慨的是,他们居然不知羞耻,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可见日本侵略者?(蛮横无理、恬不知耻、心狠手辣、)课文中有哪些关键词?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做的呢?从哪些词语可看出?
师: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严词拒绝”的?
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守军怎样的精神?把我军的形象通过读来表现出来(誓死卫国)
过渡:日寇的蓄意肇事,使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谁知日本侵略者竟然认为我军胆小懦弱,不堪一击,再次向我军发动进攻。
三、学习四—五小节,体会日寇的疯狂,我军的英勇与足智多谋。
过渡:面对敌人的再次进攻,我军是如何应战的呢?日寇又是如何顽抗的呢?
1、自由读4、5两小节,用“--”划出写日寇疯狂、狼狈的词句,用 “~”划出写我军英勇战斗的词句,从中又感受到什么,简要写写你的体会。
2、学生按要求自学,写体会。
3、交流:
要点:(1)日寇的疯狂:“日寇吃了亏,…………扑来”抓“扑”体会:想像,用词语描述日寇的“扑”: 地扑。体会读。
(2)日寇的狼狈:“在硝烟和火光中……狼狈而逃”,“日寇猝不及防……尸横桥头”,“打得日寇……”。体会读。
(3)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出示描写日寇的词语: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猝不及防、人头落地、尸横桥头、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师:日本侵略者曾经是那样恶如疯狗,不可一世,但结果是落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的可耻下场的,实在好笑。
师:事实证明:中国守军不是软弱可欺的!
(4)请同学们看文中插图,说说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
(5)课文中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呢?:
a、“早有防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说明了什么?)
b、“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从四个连续动作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边好像又听到了什么?
(6)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归纳描写我军的词语: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两面夹击
4、引读体会: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烈的夺桥之战,好好地读一读中国守军英勇拼杀的语句:老师引读:
英勇的中国守军:
大刀:
顷刻间:
在硝烟和火光中:
过渡:虽然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里,但是,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4
巩固练习
一、读拼音写汉字,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fēng huǒ wàng tú wěi jūn nà hǎn
( ) ( ) ( ) ( )
líng chén xù móu yān hóu jiān miè
( ) ( ) ( ) ( )
二、按要求写词语
1、哭爹喊娘(含一对近义词) 、 、
2、鹤立鸡群(含动物的词) 、 、
3、暴跳如雷(含有比喻成份) 、 、
4、如火如荼(abac式) 、 、
5、生死存亡(含有一对反义词) 、 、
三、填字成词,并选用两至三个词写一段话
万( )俱寂 气势( )( ) 恼羞成( ) 众( )悬殊
同仇敌( ) 哭( )喊( ) ( )不及防 狼( )而( )
鬼( )狼( ) 生( )存( ) 成( )结( ) 夜以( )日
如( )如( ) 震耳欲( ) 抱头鼠( ) 人( )马( )
四、将搭配不当的词语划出并改正过来
指导战斗( ) 扮演节目( ) 俯视天空( ) 拉动序幕( )
改进条件( ) 调集工作( ) 增加体质( ) 树立目标( )
五、按要求写句子
1、寒风吹在脸上,很痛。(改成夸张句)
2、妈妈高兴地说:“小杰,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改成转述句)
3、她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谁都佩服。(改成双重否定句)
4、他的全身没有一处不具有鲜明的个性(改成肯定句和反问句)
积累与拓展
近年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并且越演越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其中的历史意义吗?
一、何为靖国神社
日本的靖国神社,地处东京市中心的皇宫附近,周围环境怪异,它源于日本民间悼念死去亲人。50年代后,日本的一些右翼势力不断地把参加二战的一些战犯供养在里,现在里面有1067个被盟军处死的“甲级”战争罪犯,以及在侵略战争中战死的200多万死难者。这里被视为军国主义的象征,阴森中透出一股杀机。
在靖国神社里有许多东西都是展示日本帝国军人的“好战功绩”,有16面浮雕,其中有10面与侵略我国有关,又是“奉天入城”,又是“占领南京”等等。振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在这里面竟成了天皇及他部下的丰功伟绩了,令中国人民不堪入目。现在靖国神社已成为战刀与征战、侵略的象征了。
二、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日本国会成员每年春、夏、秋均会参拜,每次约有180多人,占整个议会60%,近些年来小泉不顾社会舆论,多次以首相的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亚洲各国人民极大愤恨与伤心,这是向爱好和平的人们公然示威。
各国人民以不同的方式来抗议日本这种行为,如韩国有些人用绝食、抵制日货、到日使馆门前示威等来抗议。
最近日本又派兵到伊拉克参加维和(日本是不允许有军队的),这更显示了他的军国主义思想不死。可以猜想,如果有一天他们时机成熟的话,他们还会把战火烧到其他国家上,卢沟桥是不是还会有第二次烽火呢?
同学们,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感想、或想说些什么呢?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5
卢沟桥位于北京的西南郊,著名的“卢沟晓月”就在这里。这样一处优美的景点为何和烽火连在一起了呢?这就是本课需要告诉大家的。这一单元的课文都和战争有关。而“烽火”在古代就有报警的作用,把它作为单元的首篇,是否也有向读者报告“战争”马上就要来了的用意呢。
这篇课文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但是又不能简单地上成品德教育课。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地去阅读语言文字,理清文章脉络,分析重点词句,掌握文章主旨,才能从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受到精神上的熏陶。此文在表达的顺序上有明显的特点——依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我们的学习也可以依此进行。
“九一八”,是第一处出现的时间,熟知历史的朋友都知道,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日本帝国主义者开始了对中国(东三省)的侵略。在短短数月的时间里,就夺占了整个东北地区。感兴趣的朋友可在这里稍做拓展:
此时中国的军队在干什么呢?在打内战。先是1930年的军阀中原大战,紧接着是蒋介石的“剿共”。俗语云:家和万事兴。家里都打成一锅粥了,也难怪别人欺负你了。战争本身就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所谓的正义战争也一定是获胜者的,假如希特勒统一了全世界,那么他发动的战争一定也会是“正义”的。这话说得有些偏激了,但是直到如今日本的一些右翼势力不还是认为他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正义”的吗?
拓展的有些多了,还是看我们的文本。文章的第一节是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前夕的历史情况分析。有几个关键词一定要把握好。第一个是“侵占”第二个是“蚕食”第三个是“妄图”。“侵占”是过去时,中国的领土已经被占领,“蚕食”是现在时,指的是日军正在像蚕一样慢慢地侵吞华北,“妄图”则是将来时,只不过将来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三个词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日军的凶狠嘴脸和丑态。后面的“咽喉要道”用词更是贴切,准确地点明卢沟桥的战略地位。预示着中日双方在这里必有一场恶战。
1937年7月7日深夜,鬼子来了。“全副武装”说明其早有预谋,“偷偷地……摸来”证明其卑劣行径见不得天日。而被发现后气势汹汹的说,则显示出鬼子的狂妄跋扈。面对如此无理的挑衅,我军的严词拒绝就更合情合理了。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开火,需要注意的是“恼羞成怒”这类带有很浓的贬义色彩的词语有很多都用在了日本鬼子的身上。比如:魔爪,气势汹汹,恼羞成怒,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等。这些带有很强感情色彩的词语适于朗读,很容易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既可以加深对鬼子的仇恨,又可以衬托我军的英勇顽强。相对应的还有形容我军的褒义词,这里就不详谈了,可以让学生在书中找一找读一读,对比一下,体会一下。
第二天凌晨,这又是一个关于时间的短语。此时的战斗越来越激烈了,中国守军的“同仇敌忾”全体一致痛恨敌人,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对于弱者来说团结是唯一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措施。中国人如果早些团结起来,国家民族被侵略剥削的悲剧或许是可以避免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多么得豪迈。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就是“亮剑”的精神。具体的词语可以研读这些动词:“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冲出”“砍去”等感悟中国守军的英勇。
当天晚上,到9日凌晨,经过激烈的战斗,卢沟桥又重回我守军手中。此段注意读出日军的丑态。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不断增兵平津地区。
卢沟桥事变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全民抗战的风暴。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在事变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三个危急,层层递进,范围逐渐扩大,情感逐渐加强,顺序不可调换。
其次,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了。市民劳军,工人助战,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侨也来电声援,进行慰问。
这里还有一处遗漏,就是当时国民政府的态度。的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讲演:“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中国全面抗战拉开序幕。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 xiao 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lk"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敌军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狈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渎,渎刁;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读准多音字“爪”、“咽”、“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2、3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险恶用心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以歌曲《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配上教师激愤的讲述“九一八”事变,用音乐渲染气氛。
2、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3、揭题,理解“烽火”,再解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自主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2、检查自学情况。
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三、再读课文
1、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描写时间的词句。
2、给课文分段,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
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第二课时
一、明确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体会日本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
通过“谁能简要说说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复习文章主要内容。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呢?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通过对“蚕食”“妄图”等词的理解,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并配以地图以及了解“咽喉”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使学生体会卢沟桥地理位置的极其重要。
二、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
课文(第2-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其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国军民顽强抗击的场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此,可作如下预设:
1、让学生读一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事件的来龙去脉。
2、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组织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体会我军的英勇顽强和侵略者的蛮横狼狈。
理解“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这一句时,可先引导学生理解
“挑衅”,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挑衅行为?”
再引导学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然后,把日寇的狡诈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再如,学习我国守军顽强抗击侵略者这一部分,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关语句(第4、5自然段中);接着,圈一圈关键词语理解“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我国军民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侵略者蛮横无理而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
4、再次朗读,加深体会。
5、编写提纲,练习复述。
训练学生按照时间的顺序,清楚地讲述“卢沟桥事变”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此,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描述敌我双方神态举动的关键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先同桌对说、小组互说,再全班交流评议。
三、感到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学习“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句话,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讨论“这三个危急能否调换顺序?”,使学生明白“绝对不能!”因为这三个危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
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 “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这句话,深入体会咽喉要道——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至此,学生就会明白,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侵占中国。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不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誓不罢休的坚强决心,从而体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
(通过一堂课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情感已进入了高潮,特别是学生对日寇的憎恨之情已然溢于言表,可是如果就这样的在学生的心底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或是让学生带着仇恨离开语文课堂,那便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背道而弛了。在学生年幼的心里,显然是无法分清正确对待日军的侵略行为与对待现在的日本国的态度应该有什么不同的问题的。所以,应不失时机的诱导学生关注另一个具有时代性、世界性的命题——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比较起仇恨战争来,维护和平显得更有意义,因为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是时代的最强音!我想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必要的情感态度世界观的引领。)
四、积极开展系列的语文活动
自卢沟桥烽火燃起以后,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其间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些都是鲜活的教育材料,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开展这样一些活动:
(1)制作一张史料卡片;
(2)观看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影视片,写观后感;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8
5、卢沟桥烽火
学什么
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知道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激发学生对日寇罪行的痛狠及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英勇行为的尊敬之情
怎么学
一、读拼音写汉字,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fēng huǒ wng t wěi jūn hu lng x m
ling chn ěr lng diē ning n hǎn jiān mi
二、按要求写词语
1、哭爹喊娘(含一对近义词) 、 、
2、人仰马翻(含动物的词) 、 、
3、暴跳如雷(含有比喻成份) 、 、
4、如火如荼(abac式) 、 、
5、生死存亡(含有一对反义词) 、 、
测一测
一、填字成词,并选用两至三个词写一段话。
万( )俱寂 气势( )( ) 恼羞成( ) 众( )悬殊
同仇敌( ) 人( )马( ) 哭( )喊( )( )不及防
鬼( )狼( ) 生( )存( )成( )结( )夜以( )日
如( )如( ) 震耳欲( ) 抱头鼠( ) 狼( )而逃
二、将搭配不当的词语改正过来
指导战斗( ) 扮演节目( ) 俯视天空( ) 拉动序幕( )
改进条件( ) 调集工作( ) 增加体质( ) 树立目标( )
三、在括号里填上象声词
例:我试着轻轻地推了一下卧室的门,它(吱)地一声,开了。
1、屋里的说话声( )的 2、门突然( )响了起来
3、一群鬼子( )地叫 4、爷爷装了一袋烟( )地抽了起来
四、按要求写句子
1、寒风吹在脸上,很痛。(改成夸张句)
2、妈妈高兴地说:“小杰,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改成转述句)
3、她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谁都佩服。(改成双重否定句)
4、他的全身没有一处不具有鲜明的个性(改成肯定句和反问句)
肯定句:
反问句:
再提高
一、查查“卢沟桥事变”的相关资料,将感兴趣的摘录,编成小报,给周围的人看看,让他们一同了解整个事件的经过。
二、综合实践活动
要求:
1、调查周围有多少人了解“卢沟桥事变”;
2、他们如何看待日本侵华战争
3、从你的调查结果来看,说明什么问题,对此你的认识是什么。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阿基米德
一天,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德正蹲着专心致志地研究画在地上几何图形。忽然,残暴的罗马士兵闯了进来,但是,阿基米德一点儿也没有注意到。罗马士兵拔出宝剑,指着阿基米德的鼻子,这时,他才明白眼前的事情。可是他一点儿也不惧怕,坦然地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再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这道题做完,不能给人留下一道没有做完的题啊!”残暴的罗马士兵狞笑着,举起宝剑向阿基米德砍去。阿基米德大叫一声“我还没做完”,就这样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1、找近义词。
残暴( ) 惧怕( ) 狞笑(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坦然:________ (2)专心致志:__________
3、“不能给人留下一道没有做完的题啊”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把这段分为三层,并写出每一层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9
一、激情导入:
1.播放录像,你看到了什么?这就是令中国人永世难忘的卢沟桥事变时的战斗片段。
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卢沟桥烽火》,重温历史。(板书)
二、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1.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课文是如何通过有条有理的描写体现了日军的险恶用心和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精神的?找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句子,谈感受。
①学生合作学习,老师指导。
②交流,老师板书。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
③指导朗读。
2、我们对日本人充满仇恨,对中国守军充满了钦佩。那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呢?
(1)出示句子,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①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②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分析归类,指导朗读。
(2)除了这点,文章中还有许多类似之处,现在就请同学们帮老师找出来吧!出示课件,学生两人合作填表格。
学生交流。
(3)小结:正如巴金老先生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到,他是用作品表达他的情感,作者也是在通过作品表达他的情感,我们以后也应该把这种方法用到写作中。
3、过渡,引读7、8小节:
(1)你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刚才你读中的感悟?出示,面对侵略者,面对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国军民 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2)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学习“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位置可调换吗?为什么用3个感叹号?出示地图。
(4)指导朗读。
三、拓展提升,深化中心:
(过渡)……如今,卢沟桥的枪声距离我们已经72年了,老师想问,我们能忘记那时的枪声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渗透爱国情感。(介绍日本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卑鄙行为)
四、教师总结:
我们不能忘记国耻,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要牢记团结才会发展,发展才能强大。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也战胜了08年的大雪、地震,北京奥运会更是让全世界人称赞。所以,我们要牢记——不忘国耻,发奋图强!
五、板书:
卢沟桥烽火
(1937.7.7)
日 蓄意挑衅 我
(败逃) 七七事变 (胜利)
军 奋力还击 军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3、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4、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国军民英勇爱国行为的可敬。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复习:
1、指名两生朗读:蓄谋已久 严词拒绝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抱头鼠窜 奋起还击
2、学生齐读,思考:你从这两组词语上发现了什么?(分别写敌军和我军的)
3、导入:我们读书就应该这样,要善于抓住关键的地方来品味。这节课我们来细读课文,体会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我国守军的英勇。
二、细读课文。
(一)导入读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的形势怎样呢?指说。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节。
过渡:在这样的形势下,卢沟桥烽火点燃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时间)
1、请大家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句,并作好批注,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2、交流:
第一处:(第2、3自然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 )的敌人。
理解“挑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军的挑衅行为?
如果让你来复述,你会怎么讲?(出示关键词:偷偷地、摸来、气势汹汹、蓄谋已久、严词拒绝、恼羞成怒、退守供学生选用)
第二处:第4自然段。(第二天凌晨)
(1)继续交流。
(2)你可以讲讲大刀队员们的英勇吗?
(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人仰马翻、“哇哇”吼叫、疯狂扑来、冒着、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词语供参考。
第三处:当天晚上
敌军全部被歼。
(三)指导复述卢沟桥事变经过
1、出示反映敌我双方特点的词语,供同学们选用:
2、指名复述。
3、我们应该为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永远地深深地记住这个伟大的事件,来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四)感受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导读第6小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号召)
三个“危急”。(排比,顺序,联系“咽喉”的战略地位,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
三、课外延伸: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而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请你搜集有关的抗战小故事,好吗?
板书设计:
敌军
人仰马翻 狼狈而逃 (可耻卑鄙)
我军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足智多谋 英勇善战 )
借鉴处:黄主勤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节。
过渡:在这样的形势下,卢沟桥烽火点燃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时间)
1.请大家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句,并作好批注,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2.交流:
第一处:(第2、3自然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 )的敌人。
理解“挑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军的挑衅行为?
如果让你来复述,你会怎么讲?(出示关键词:偷偷地、摸来、气势汹汹、蓄谋已久、严词拒绝、恼羞成怒、退守供学生选用)
第二处:第4自然段。(第二天凌晨)
(1)继续交流。
(2)你可以讲讲大刀队员们的英勇吗?
(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人仰马翻、“哇哇”吼叫、疯狂扑来、冒着、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词语供参考。
第三处:当天晚上
敌军全部被歼。
(三)指导复述卢沟桥事变经过
1.出示反映敌我双方特点的词语,供同学们选用:
2.指名复述。
3.我们应该为中国守军的英勇顽强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永远地深深地记住这个伟大的事件,来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学生练习复述课文)
(四)感受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导读第6小节,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号召)
三个“危急”。(排比,顺序,联系“咽喉”的战略地位,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
修改处:
课外延伸:
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试图通过许多的故事,激起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让我们的孩子为之鼓掌,并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11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释题。
4、导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①拼读;②去掉拼音读;③开火车读;④指名读;⑤齐读。
(2)检查读课文
①指名分段读;②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导分段,概括段意。
(4)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三、指导写字。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3)这一段写了什么?
(4)理解卢沟桥的战略地位,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么比?看图指导理解。
(5)齐读,小结。
五、作业:
1、摘录文中描写日寇及我军的词语。
2、准备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军民英勇行为的可敬。
教学重点:复述这一历史事件。
教学难点:激发对日寇的憎恨和对我军的崇敬之情。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魔爪 咽喉 挑畔 日寇 控制 号召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
1、学习第二段。
①指导朗读,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②指名评议。
③齐读。
④小结。
要求:1、敌人蓄谋已久,“搜查”只是借口,想夺下卢沟桥是真。
2、抓“蓄谋已久”探究,感知句群。
3、用“ ”划出写日寇的句子,用“ ”划出写我军的句子,并写批注。
⑤引读体会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激烈的夺桥之战……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12
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顽强精神。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师:本文重点写了什么?在课文的那一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第二至五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大段。分别写了三件事。
师:对了,这样分三件事来写就是分层写法。每一件事我们就把它划分为一层,这一大段我们就把它分为:(生:那么这段就可以分成三层。)文章的篇幅较长,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们需要把它分层次来学习。
对!你们没这个习惯,是不是。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体会一下吧。相信大家很快就学会分层的方法的。请允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第二大段读一下,好不好?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本质,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
生:一直全副日本军队,借着暗淡的星光,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
生:日本军队要入如宛平城搜查失踪的士兵,遭到中国守桥军士兵的严词拒绝。
生:日本军队的阴谋诡计在守桥士兵面前未得逞,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
生1:我从“全副”、“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者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仗着人多势众,蓄意向中国士兵挑衅,气焰十分嚣张,嘴脸十分丑陋。
生2:我从“‘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心狠手辣,一心想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真是狼子野心啊!
生3:从“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我体会到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的崇高精神。
师: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啊!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真值得称赞。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写到“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你愿意帮帮我吗?
(学生小声议论起来,兴致很高的样子)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无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搜查,可他们却是“全副”,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
生3: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4:“显然”一词充分表现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一眼看穿了日本者的狰狞面目。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谈得不错,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思,
读有所想!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4-8小节,看看第三层写了什么?(自由读)
有的同学别读,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
(学生自由朗读、探究着每一层的含义)……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有明显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好文章。我在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反复的读书、深入的体会课文内容,在熟读的情况下进行指导分段、分层。教给学生分层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班……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得透彻,学生对于课文读得更多,对于课文内容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我军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13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执教完了,这堂课,得到了区教育局庄副局长、学校校长、教研员张老师及众位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我很开心。
这堂课的背后,实际上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
周三接到上课任务后,我还没有开始备课,办公室的谢奕老师、伍敏敏老师便急忙帮我上网搜集课件,准备教学资源,办公室的黄老师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布置好班级学生预习课文,为我的试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颇富审美的数学老师肖佳还为我的课件作了美工,没有她们的热情帮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备不好这节课的,我衷心的感谢她们。
关于这节课的备课思路,我是精心思考的。
市教研室从“培养预习习惯、精简教学环节、突出教学重点”到“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的教学研讨活动已经有近三个年头了,围绕“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这个主题,市教研室仅上学期就组织了四次教研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在六合实验小学听的陆华山老师的课,那是一次学科带头人的展示活动,陆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冕》,清晰的目标、内容的精选、设问的有效,令在场的老师都达到了震撼的效果。另一次印象较深的是参与鼓楼区年会,在金陵汇文小学听王恒老师执教《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的教学,他淡定的教学风格,中国文化“托物言志”的信手拈来,令我十分佩服。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从名特优教师观摩活动中,从同行备课时一次次的研讨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我备这节课的基本主旨——目标要尽量清晰,内容要尽量精选,设问要尽量有效。
《卢沟桥烽火》这篇文章讲述的事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这方面的历史知识也相对匮乏,在处理时我首先补充了卢沟桥烽火的背景资料。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设置了三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地讲出“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我军的英勇无畏及捍卫国家安全强烈的爱国情怀。
其中,“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认为,本课的2—4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落。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主要选择了以下几个主导问题:
问题1: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什么会选择侵占卢沟桥呢?这个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卢沟桥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问题2:卢沟桥烽火具体过程描写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呢?请迅速找出战争进程的时间。
这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了解卢沟桥烽火的过程。
问题3:为什么说“日军要求搜查我军营‘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这个问题的设置直击教学重难点,认清日寇的侵略行为。
问题4:日军偷袭卢沟桥的阴谋得逞了,这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虎狼之心,他们又有哪些丧心病狂的行为呢?
这个问题同样也是直击教学重难点,认清日寇的侵略行为。
整篇课文,在四个大问题的主导下,提纲挈领地初步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课教学还有许多的不足,经过我课后的反思,到目前为止,我主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不足1:没来得及带领学生复述“第四段”
本课教学,应该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复述课文,在备课时,我感觉这堂课上,通过给予学生“关键词”提示,学生应该能够复述出来第四段。由于前面耽误了时间,?没有完成预设。
不足2:应该给予学生想像的空间。我军英勇杀敌的场面,敌人抱头鼠窜、狼狈而逃的场面,应该给予学生去想象,去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也能更好地为复述课文做好铺垫。
不足3:学生朗读太少。尤其是第四段,我军的杀敌的文字描写,特别适合学生朗读。
不足4:备课线条太粗,细节处理不够精致。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点,您的批评是我进步最好的良药,钟情恳请,谢谢!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14
把《卢沟桥烽火》安排在五下,我想编者的意图是很容易理解的。孩子正处在价值观初步形成期,此时灌输一些史实教育,能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之情,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极大的帮助。从这一点来说,《卢沟桥烽火》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历史回溯到1937年7月7日的深夜,那是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不会忘却的日子。这夜,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气势汹汹地寻找借口,首先向中国军队开火。面对敌军无理的挑衅行为,中国士兵严词拒绝,并立即还击。但终因敌众我寡,只得退守宛平县城。
第二天,同仇敌忾的中国士兵举、冒、冲、砍,打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而逃,日军进攻宛平县城的疯狂进攻未能得逞。
当天晚上,我军又悄悄进发,打得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至九日凌晨,英勇顽强的我军终于夺回了卢沟桥这一战略重地。
回味文本之中,感觉自己敲下了不少描写双方激战的词汇。何不从词入手呢?由词入手,感受双方战争的激烈以及我军的顽强;由词入手,结合时间顺序练习复述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由词入手,学习战斗场面的描写。突然想起读到的网友随笔“词语教学也精彩”。对,明天的教学,就从词入手,化难为易处以词为桥。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15
一、检复导入,激发情感
1、课前播放《松花江上》,上课铃响后停止播放
谈话:同学们,苍凉悲壮的歌声停止了,然而,我们依然情怀激荡,一声炮响,举世皆惊,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昨天,我们一起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通过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2、指名学生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
3、出示示意图,分析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教师揭示事变原因。
(多媒体显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伪军控制,日本侵略者急于吞并我国,他们要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过渡:日本帝国主义者是喂不饱的恶狼、饿狗,总是那样贪得无厌,他们恨不得一举拿下卢沟桥,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大家请看——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一)学习第二段(第2-5自然段)
1、观看录像。(关于卢沟桥事变的一段视频)
过渡: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表情,我知道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形,是不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卢沟桥事变的详细经过。
2、浏览2—5自然段,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从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我军和敌军举动的一个词语。(同仇敌忾、蓄谋已久)
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品味读第二段,出示品读要求:
(1)默读课文,文中的哪些词语能体现我军的同仇敌忾呢?用“~~”划出描写我军举动的关键词。用“——”划出体现敌军蓄谋已久的关键词。
(2)抓住敌我双方举动的画面,紧扣关键词语同桌讨论,谈谈感受。
4、重点品悟指导1937年7月7 日深夜的战况。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出示(1)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2)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
5、学生自学第二天凌晨和当天晚上的战况,同桌交流从找出的词体会到什么。
6相机指导朗读: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7、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通过咀嚼这些关键词,不仅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可耻下场,更感受到了中国守军的英勇善战,让我们齐读第四、五自然段,用心感受,男生读描写我军的,女生读描写敌军。
8、比较句子
同学们,同样是晚上,同样是进攻,请看作者是如何描述的。
出示两句话:
1、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2、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认真读一读,体会一下带点字的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
(“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径,带有鄙视唾弃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含有表扬、赞许之意。)
男生朗读第一句,女生朗读第二句。
(二)、学习第三段(第6-8自然段)
1、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站起来了,发挥了她巨大的作用,请大家轻声读第三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可以从标点、词语、句式来体会)
2、交流
(1)平津危急!……三句话不能颠倒;(范围的不断扩大,表现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他们妄想蚕食吞并中国,也说明中国共产党站得高,看得远,他们看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 三个“!”增强语气。
(2)“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 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3、齐读6—8小节,再次感受一下民族的危难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三)、学习第四段(第9自然段)
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中华儿女不愿当亡国奴!1937年7月7日,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一历史性时间!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引导写话
课件出示卢沟桥:经过岁月洗礼的卢沟桥,桥面坑坑洼洼,俨然是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对我军、对敌军,对全国人民、它似乎在诉说什么呢?
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是啊,中华儿女永远也不会忘记中国的历史,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耻辱日——1937年7月7日,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牢记国耻——《卢沟桥烽火》!
四、布置作业
1、参照表格,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板书:
5、卢 沟 桥 烽 火
敌军 我军
1937年7月7日 蓄意挑衅 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内 大举进攻 同仇敌忾
当天晚上 猝不及防 主动出击
教学目标
1、了解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以及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理解关键词句,解读文本内涵。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重点难点
1、通过对敌我双方不同表现的教学,解读文本。
2、认识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16
1、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齐读课题。烽火什么意思?描写战争的文章,读的时候要气势宏伟,悲壮有力。教师范读,齐读。
2、看,这就是卢沟桥现在的照片,从它的桥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坑坑洼洼,它就是卢沟桥烽火的见证,让我们把思绪拉到74年前,了解一下卢沟桥烽火发生的背景,你知道吗?
4、提到背景,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中华民族感到耻辱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军队炸毁了沈阳近郊的一段铁路,不但诬陷是中国军队炸毁的,还诬陷中国军队袭击日军。于是他们炮轰沈阳军事重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更让人羞耻的是,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却下了“绝对不抵抗”的命令,使得卑劣的日军在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沈阳城,四个多月就侵占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日寇的虎狼之心并没有满足,他们又接着逐步蚕食华北,妄图将魔爪伸向全中国。于是,日本又策划了蓄谋已久的挑衅,发动了本文所描写的“卢沟桥烽火”。请大家打开课本,读准课后的生字,读通课文。
5、检查音、义、形。(学生自读、个别读,齐读)
6、ppt 第一段:读一读第一段,看看“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什么会选择侵占卢沟桥呢?(学生自读,教师作图)我们来看一下卢沟桥的战略位置是怎样的?
7、我们来看一看文中描写卢沟桥烽火具体过程的是2——几自然段,那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呢?请迅速找出战争进程的时间。
板书: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9日凌晨
(这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大家发现了吗?都是在夜里)
8、请大家看看卢沟桥在各个时间分别在谁的手中。
板书: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9日凌晨
日军 日军 日军 我军
10、让我们来具体看一看当时的战况。ppt2——3段
11、认真读一读这两段,看看这一段中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12、看看这一句话你理解吗?(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为什么这样说呢?
(蓄谋已久是什么意思?
这代指什么?
为什么说日军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是蓄谋已久的行为?
挑衅是什么意思?
从哪里看出日军的行为是在挑衅?
蓄谋已久的挑衅就是赤裸裸的。板书:)
13、日军偷袭卢沟桥得逞了,这样能满足他们的虎狼之心吗?他们又有哪些卑劣的行为?
(ppt出示第4段。请用横线画出日军行为的句子。)
15、请学生读所划的句子。
16、读了之后,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日军呢?(不文明 卑鄙无耻 禽兽不如 丧心病狂)
日军丧心病狂的行为归结到一点:这就是赤裸裸的。(板书:)
谁愿意来读一下,日军的丧心病狂。
17、面对日军丧心病狂的,中国士兵是怎样做的呢?请用波浪线划出相关语句。
18、请学生读句子,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的官兵呢?(不畏强敌 奋勇抗击 视死如归 奋不顾身 勇敢)
(我军的英勇行为,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那就是“爱国”板书)
谁来读一下描写我军英勇战斗的句子。
19、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我军的英勇表现吗?
可以用上下面的词语。
第二天凌晨 发动进攻 吃了亏 拉来大炮 端着 “哇哇”吼叫 扑来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人仰马翻 明晃晃 冒着 刀光闪闪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20、学生练习复述。检查复述。
观《卢沟桥烽火》有感 篇17
【学习目标】
1.掌握9个一类字,认识3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烽火 妄图 呐喊 歼灭 咽喉要道 猝不及防 震耳欲聋 同仇敌忾
挑衅 魔爪 伪军 凌晨 哭爹喊娘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① 读准字音、记住生字。
②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③ 完成书后钢笔描红,记住书写要领。
⒉ 组内解决疑难,组长报默生字,轮流批阅。(批阅完及时订正,组长把关。)
3. 全班交流。
①各组书写员将容易写错或读错的生字展示在小黑板上,并用色笔标注。
②抽号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活动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用“ ”画出描写时间的词句。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讨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意见不同的要说明理由),组内形成统一。
3. 各组推荐1人讲述本组分段情况。
【检测反馈】
⒈ 选择正确的读音。
魔爪(zhuǎ zhǎo) 咽喉(yān yàn yè) 挑衅(tiāo tiǎo)
⒉ 把词语补充完整。
( )不及防 如( )如( ) 成( )结( ) 同仇( )( )全( )武装 人( )马( ) ( )( )而逃 万籁( )( )
5《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活动单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自然段。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感受中国守军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3.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尽量用上文中的词语。
【活动方案】
活动一: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事变起因。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是什么?
2.组内说说当时的局势和事变的起因,再有感情地齐读第1自然段。
3. 各组推荐代表介绍当时的局势和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活动二:学习2-5自然段,了解事变经过。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2.合作完成表格 (提示:抓住最能体现日寇本质和我军精神的关键词)
时 间
日 寇
我 军
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 各组就所圈画的具体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并展示朗读。
要做到:条理清楚、内容具体、表情丰富,可加上适当的动作。
活动三:讲述事变经过,铭刻历史史实。
1.对照表格,练习讲述事变经过。
2.组内互相练习讲述事变经过。
3.各组推荐代表讲述事变经过。
⒋ 评议,给讲述精彩的小组加分。
【检测反馈】
1. 填空。
年 月 日深夜,一支 的日本军队 摸到卢沟桥,借口 ,遭到守桥的中国士兵 。 的日军就向中国军队开火,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第二天凌晨,日军炮轰宛平县城,又遭到中国军队的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又称“ ”。它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2.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①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 向卢沟桥 来。从所填写的词语可以看出日本军队 ,带有 的感情色彩。
②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 向卢沟桥 。所填写的词语表现了我国守军 ,带有 的感情色彩。
5《卢沟桥烽火》第三课时活动单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爱国情怀。
【活动方案】
活动一:学习6-8自然段,感受全国军民的爱国情怀。
1. 默读课文6-8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全国军民爱国热情的语句。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确定小组展示方式。
3. 各组汇报朗读。
活动二: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检测反馈】
1.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在电文中还会说什么?补充下面句子。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
⒉ 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分类摘抄下来,并任选两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描写敌军的:
描写我军的:
其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