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3-12-14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准确体会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3、能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拟清文章结构思路。

  4、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1、利用互联网搜索查阅的方法,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再现实历史,帮助加深学生理解。

  2、自主探究,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领会理解文章内容。

  3、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观看卢沟桥图

  【网络搜索】

  过渡:这就是卢沟桥,它历尽风雨沧桑,见证了一段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

  2、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

  释题:烽火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比喻什么?

  【网络搜索】

  3、简介《卢沟桥烽火》背景:

  【网络搜索】“九一八事变”:

  图文:

  配乐:《松花江上》(片段)

  过渡:“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蚕食、扩张,把魔爪伸向全中国,妄图以泸定桥为突破口,继续扩张势力,将祸及全国……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学课文

  要求: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划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点。

  2、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a)出示本课生字词和多音字:

  烽火    妄图     伪军    凌晨    呐喊

  歼灭        震耳欲聋     蚕食    挑衅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抱头鼠窜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如火如荼

  魔爪(zhuǎ    zhǎo )      咽(yān   yàn)喉

  b)、指名读,集体帮助纠正读音

  c)、再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d)、齐读词语

  3、质疑:说一说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的疑难问题?

  4、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历史事件?

  5、学生读课文后议一议,然后指名概括文章大意。

  6、根据下列小标题,试一试给课文划分段落:   

  战略要地    激战守桥   发出号召    拉开序幕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以前上过好多次,但课堂效果基本连自己都不满意,主要是课文的历史远离学生。出生在新世纪,享受着和平、幸福生活的孩子们,对抗日战争,对被,被践踏的屈辱历史已知之甚少了,再加之课前的准备不充分,铺垫不到位,所以很难从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

  又上这篇课文了,吸取过去的教训,从昨天开始,就花时间搜集资料——“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的前因后果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做了充分的准备。结合实际情况(本班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加工,努力适合我班学生。再上网看看别人的教学设计,发现不少人在课堂导入时都运用了《松花江上》这首歌,属于“音乐盲”的我常常是想用一首歌烘托氛围时,很难找到。既然不少人都用,一定有它适合本课之处,于是下载了这首《松花江上》准备放置于导入新课环节。

  今天上课伊始,就向孩子们推荐“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我国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的一首歌《松花江上》,请大家认真欣赏,听听歌词都写了什么?听完后,也可谈谈你的感受?”可能是由于喇叭就较小,声音不够响亮,一遍下来,孩子们只隐约听到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流浪、流浪”,问问孩子们从中能知道什么?大家都只能模糊的说出这首歌与战争有关。很明显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我首先对孩子们听清楚的部分歌词予以肯定,并让他们再听一遍,有了一遍的基础,第二遍明显清楚多了:

  生:“我听到了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生:“我听到了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生:“我还听到的歌词有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生:“从歌词中我知道了我的家乡前后发生了变化,父老乡亲们被迫离开了家乡。”

  师:真聪明!你不光会听,还会思考,你知道是什么让家乡发生变化的?

  生:我觉得应该是歌词里唱的“九一八,九一八”导致家乡的变化。因为我课前在预先课文时找了“九一八”就是指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

  师:你说的很正确,真是个会自主学习的孩子!课前还有哪些同学搜集了与“九一八事变”相关的资料的。

  接过孩子们的话茬,铺垫历史背景,在学生交流后,我进行补充小结:“九一八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短短4个多月,中国128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日本本国领土的 3.5倍)的锦绣河山和无尽宝藏被断送得干干净净。从那时起,东北三省300多万父老乡亲沦为了亡国奴。然而,这仅仅是日寇狼子野心的一小半部分,大家知道他们真正的目标吗?”“全中国!”孩子们愤愤回答,“对!侵占全中国,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于是他们又故技重施,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课前对此进行了预习吗?”接下来交流“七七事变”,自然而然的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一堂课下来,在资料的铺垫下,看得出孩子们的探究欲被激发了,从孩子们在听我介绍时专注的神情里,我看到了他们已经在内心升腾起对日寇行径的憎恨,这些是前面数次上这篇课文没有的。但课堂上也呈现出了另外的问题:因欣赏了两遍《松花江上》,预定的教学任务未能全部完成。课后思考:如果在课前考虑充分些,将歌词在听歌时用小黑板出示,直接让学生谈听后的体会,就能节约时间,直入主题了。或是在听歌之前对此歌曲的创作背景先简洁介绍后再欣赏,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要充分准备,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一、问卷内容及统计;

  问卷共有3个问题。面向28名同学进行调查。

  1、“九一八”事变距今已有多少年?

  这题的正确率为0。

  2、“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题共有10人答对,正确率为35.7%。

  3、抗日战争是哪一年开始的?

  本题共有28人答对,正确率为100%。

  二、归纳分析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阐明了它的历史意义,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那段屈辱却又英勇的历史。而卢沟桥事变的起因却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继侵占我国东三省之后,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整个中国,而卢沟桥成为日军南下的咽喉要道。

  应该说九一八事变对之后的卢沟桥事变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充分了解九一八事变,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爱国教育的契机。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在课后设置了这3个问题。

  问卷的完成情况可以说既是在意料之中又是在意料之外的。说是意料之中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这段历史,对其知之甚少;说是意料之外,是因为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查找工作,向学生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应该说内容是很全面丰富的,学生听的时候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我想,原因还是出在我身上。首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认为课文说的是卢沟桥事变,让学生理解这一事变就足够了,所以我所进行的教学行为只是停留在理解课文这一层棉上,使学习活动显得单薄,缺乏有机的结合,教师本身的“高度”不够,怎能对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呢?

  其次,说是重视了,没有重视到点子上。作为我来说,很明白九一八事变的重要性,但学生不知道,很多学生在此之前可以说一点接触都没有。虽然我准备了大量的资料,但我所准备的这些到底能对学生起到多大的帮助?这取决于我的授课要求和措施。对于没有一点知识储备的学生来说,这些从没听说过的东西,很有趣,所听的时候很投入,但之后能吸收多少呢?只是简单的一代而过,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授课的环节,只是浮在表面,出现这样的结果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利用学校可以提供的一些影象或者图片资料。如果能给学生看相关的电影或者记录片,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一点呢?如果给他们看一看中国地图,直观的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卢沟桥的位置,效果会不会更好呢?这些大量的信息只通过文字符号传递给学生,显然是很不够的。

  三、反思

  这节课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达到它所预定的效果,不能走过场,做一些华而不实的事情。教学需要塌实、严谨的态度。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在五年级学生心中,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因此,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读准多音字“爪”、“咽”、“处”。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其中目标2、3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险恶用心是教学的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首先,以歌典《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配上教师激愤的讲述“九一八”事变,用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然后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由此揭题,理解“烽火”,再解题、读题。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阅读障碍。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划出描写时间的词句,并指导学生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通过不同层面要求的读。估计学生能整体把握住课文主要内容。

  下面就第二课时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明确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体会日本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

  课始,通过“谁能简要说说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复习文章主要内容。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呢?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设想引导学生通过对“蚕食”“妄图”等词的理解,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并配以地图以及了解“咽喉”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使学生体会卢沟桥地理位置的极其重要。

  二、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

  课文(第2-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其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国军民顽强抗击的场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作如下预设:

  1、让学生读一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事件的来龙去脉。

  2、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组织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体会我军的英勇顽强和侵略者的蛮横狼狈。

  比如理解“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这一句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挑衅”,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挑衅行为?”再引导学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然后,把日寇的狡诈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再如,学习我国守军顽强抗击侵略者这一部分,我首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关语句(第4、5自然段中);接着,圈一圈关键词语理解“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我国军民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板书:英勇顽强)我将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侵略者蛮横无理而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板书:蛮横狼狈)

  4、再次朗读,加深体会。让学生自由选择两军表现部分,考虑到高年级学生有可能都选择朗读描写我军部分,这时我将以“只要你读出对日寇的无比憎恨,你同样是一名勇敢爱国的少先队员!”这句话来引导学生作出选择。如果学生感受不深,我就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联系电视电影中敌我双方的形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强烈的爱憎感情。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

  5、编写提纲,练习复述。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描述敌我双方神态举动的关键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先同桌对说、小组互说,再全班交流评议。

  三、感到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估计有学生会说到:我们必须响应党的号召,这就自然过渡到“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句话的学习。媒体出示这句话,我设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讨论“这三个危急能否调换顺序?”,使学生明白“绝对不能!”因为这三个危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平津有难,华北就保不住,华北有事,中华民族就危急!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这句话,深入体会咽喉要道——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至此,学生就会明白,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侵占中国。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不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誓不罢休的坚强决心,从而体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

  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何在?引读最后一段后教师总结,使学生明白从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进入了八年抗日的艰辛历程。

  学完课文,引导学生回忆看过的反映抗战的影片或电视剧,把最感动自己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一起讴歌英雄的爱国精神。

  板书设计

  卢沟桥烽火

  我军           日寇

  英勇顽强         蛮横狼狈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通过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

  2.用上“侵占、吞食、妄图、咽喉要道”说说事变的原因。

  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桥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二、自主学习,感悟文本。

  学习第二段:

  1.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默读课文第二-五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并思考每个时间段都发生了什么事?用小标题概括。

  3.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黑夜偷袭

  第二天凌晨            城中血战

  当天晚上              桥头激战

  4、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那个深夜,对于日军的偷袭,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指名读,结合理解:挑衅、蓄谋已久。这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5、默读2——3自然段,画出关键词来说明。

  (1)交流:并指导朗读

  生:“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你知道了什么?(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城。)为什么要偷偷地摸来?

  (2)师:可见日本侵略者干的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如果他们还有一丝良知的话,面对“我军的大声喝问,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做贼心虚、浑身发抖、无地自容等)

  (3)师:令人极为愤慨的是,他们居然不知羞耻,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可见日本侵略者?(蛮横无理、恬不知耻、心狠手辣、)课文中有哪些关键词?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做的呢?从哪些词语可看出?

  师: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守桥的中国士兵是怎样“严词拒绝”的?

  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守军怎样的精神?把我军的形象通过读来表现出来(誓死卫国)

  过渡:日寇的蓄意肇事,使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谁知日本侵略者竟然认为我军胆小懦弱,不堪一击,再次向我军发动进攻。

  三、学习四—五小节,体会日寇的疯狂,我军的英勇与足智多谋。

  过渡:面对敌人的再次进攻,我军是如何应战的呢?日寇又是如何顽抗的呢?

  1、自由读4、5两小节,用“--”划出写日寇疯狂、狼狈的词句,用 “~”划出写我军英勇战斗的词句,从中又感受到什么,简要写写你的体会。

  2、学生按要求自学,写体会。

  3、交流:

  要点:(1)日寇的疯狂:“日寇吃了亏,…………扑来”抓“扑”体会:想像,用词语描述日寇的“扑”:       地扑。体会读。

  (2)日寇的狼狈:“在硝烟和火光中……狼狈而逃”,“日寇猝不及防……尸横桥头”,“打得日寇……”。体会读。

  (3)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出示描写日寇的词语: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猝不及防、人头落地、尸横桥头、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师:日本侵略者曾经是那样恶如疯狗,不可一世,但结果是落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的可耻下场的,实在好笑。

  师:事实证明:中国守军不是软弱可欺的!

  (4)请同学们看文中插图,说说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

  (5)课文中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呢?:

  a、“早有防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说明了什么?)

  b、“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从四个连续动作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边好像又听到了什么?

  (6)在体会读的基础上归纳描写我军的词语: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两面夹击

  4、引读体会: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烈的夺桥之战,好好地读一读中国守军英勇拼杀的语句:老师引读:

  英勇的中国守军:

  大刀:

  顷刻间:

  在硝烟和火光中:

  过渡:虽然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里,但是,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分层

  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师:本文重点写了什么?在课文的那一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第二至五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大段。分别写了三件事。

  师:对了,这样分三件事来写就是分层写法。每一件事我们就把它划分为一层,这一大段我们就把它分为:(生:那么这段就可以分成三层。)文章的篇幅较长,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们需要把它分层次来学习。

  对!你们没这个习惯,是不是。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体会一下吧。相信大家很快就学会分层的方法的。请允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第第二大段读一下,好不好?      师引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

  生:一直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借着暗淡的星光,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

  生:日本军队要入如宛平城搜查失踪的士兵,遭到中国守桥军士兵的严词拒绝。

  生:日本军队的阴谋诡计在守桥士兵面前未得逞,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生:我从“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仗着人多势众,蓄意向中国士兵挑衅,气焰十分嚣张,嘴脸十分丑陋。

  生:我从“‘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敌人心狠手辣,一心想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真是狼子野心啊!

  生:从“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我体会到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的崇高精神。

  师: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啊!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真值得称赞。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写到“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你愿意帮帮我吗?

  (学生小声议论起来,兴致很高的样子)

  生: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日军无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搜查,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

  生: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显然”一词充分表现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一眼看穿了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目。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谈得不错,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思,

  读有所想!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4-8小节,看看第三层写了什么?(自由读)

  有的同学别读,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qing昂扬,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

  (学生自由朗读、探究着每一层的含义)……

  反思:

  本文是一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有明显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好文章。我在课堂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书、深入的体会课文内容,在熟读的情况下进行指导分段、分层。教给学生分层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班……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得透彻,学生对于课文读得更多,对于课文内容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我军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同时,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层、有层次的阅读,既巩固了课本所学,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感情。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卢沟桥烽火》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

  读一读课文《卢沟桥》烽火,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再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来写的。

  全文工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六至八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劳与声援。

  第九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以上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划分的,你分对了吗?其实课文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那就先找一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按照这些词语的提示,你会划分了吗?试试看。

  读了几遍课文,我们知道《卢沟桥烽火》一课重点记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那课文二至五自然段就是本课的重点段,多读几遍,它会带你走进那一幕。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段欣赏

  “卢沟桥事变”充分暴露了日军的险恶用心,也强烈的再现了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抗争精神。课文如何通过描写来体现的呢?这里选了几个片段,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

  课文精彩片段(一)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棉队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欣赏】

  课文的描写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卢沟桥,带到了1937年7月7日的那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的丑恶嘴脸、险恶用心。

  但课文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刻画和描写,借助“全副武装”“偷偷地”“蓄谋已久”“恼羞成怒”“首先”词语的恰当运用,便把一个侵略者的形象展现得一览无余,从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课文精彩片段(二)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代表头上看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欣赏】

  战斗场面的描写,关键是要抓住双方人物的神态动作来写,写出战斗的氛围来。

  这里,作者便抓住了敌我双方在战斗中的表现来进行描写,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等写出了中国守军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而“人仰马翻”“呀呀吼叫着”“疯狂”“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则写出了日军的可耻下场。虽然笔墨不多,但形象可感,仿佛一切历历在目。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一:顺叙

  《卢沟桥烽火》一课,在叙述卢沟桥事变时,一步一步地按照卢沟桥事变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叙述。这种叙述的方法,就叫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人物经历的自然顺序进行的叙述。它是叙述中最常用的方法。例如下面一段话运用的就是顺叙的方法。

  下午放学后,我和梅芳、小强做值日。我们三人先轻轻地把教室两排桌凳挪开,然后用锯末扫地。因为锯末洒上水拌湿了,扫起来既能把脏物脏土带走,又不会弄得尘土飞扬。扫了中间的地,我们又把桌凳摆好,再扫两边,很快就扫完了。最后,三人用湿抹布把桌凳擦得干干净净。我们站在讲台上往下一看,嘿,桌子摆得齐刷刷的,桌凳亮光光的,我们的教室多漂亮啊!

  这一段话,按照“挪桌凳”“扫地面”“擦桌凳”的顺序,依次记叙了打扫教室的过程。如果颠倒了顺序,先写“扫地面”,再写“擦桌凳”“挪桌凳”,或者按其他的顺序,那就没条理,让人看不懂了。

  运用顺叙的叙述方法,符合人们一般的认识习惯,习作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能让人感到事情的发展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因此,想要写好一篇习作,学好顺叙,可是第一步。

  表达方法提示二: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

  写一篇文章,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记人,都要有一定的顺序,尤其是叙事。如果不按一定的顺叙来记叙,那么记叙的内容就不会清晰明了,突出重点。

  课文在记叙“卢沟桥事变”时,通过“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接上下文,让人清楚的了解了“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全过程,这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叙述,结构文章的。

  像下面的几段话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

  那次跳橡皮筋,曾连波同学一马当先,谁知刚跳了两下就摔倒在地上。“哈哈哈。哈哈哈……”女同学笑得前俯后仰。“男同学跳橡皮筋,真是新鲜事!”男同学的脸一个个都胀得通红,曾连波不服气地说:“笑什么?哼,要不咱们比一比。”“好!比就比,鬼才相信我们女同学会输给你们!”男同学大声对女同学说: “好,星期六等着瞧!”

  第二天放学后,我和几个女同学正准备回家。忽然听见教室外面有人在说话,仔细一看:哦!原来是他们在偷练跳橡皮筋,难怪男生这几天神神秘秘的。“让他们去学吧,他们准没咱们行!”“那当然了,他们哪能跟咱们比!”我们这么议论着。

  时间过得真快,星期六转眼就到了。我对曾连波说:“你们不是说要比赛吗?今天就见个输赢!”“当然要比啦,我们不会输给你们的!”他胸有成竹地说。

  比赛开始了,先是我们女同学跳。瞧,张吉跳了起来。她先……

  这里的“第二天放学后”、“时间过得真快,星期六转眼就到了”、“比赛开始了”就清楚地点明了时间,文章就是按照这些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记叙事情的经过的。

  当我们在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一件事时,要注意清楚地点明重要的时间,以使文章的层次清晰,让人一看就明白。。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卢沟桥烽火》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了解了“卢沟桥事变”。课后,你可以再收集一些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史实、小故事,然后把它们编辑成一份小报,给你周围人看看,让他们也更多地了解“卢沟桥事变”。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卢沟桥事变的资料,可以是事件的记录,可以是图片材料;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可以叫《历史一幕》、《难忘“七·七”》、《走近卢沟桥》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2、读了《卢沟桥烽火》一课,你肯定有些想法?有些感受?可以把它写下来,那就是一篇读后感了!

  (提示:要多读课文多思考,有一点写一点,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去写。)

  附:

  课后练习3提示:

  逐步——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万籁俱寂——夜幕降临,山中万籁俱寂,只有那丁冬的泉水声传送到我的枕边,伴我走进梦乡。

  课后练习4提示:

  讲述之前,先记住几个重要的时间提示:“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这样时间顺序就不会错了,然后再想想每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就能讲清楚,讲好了。试试看。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读准多音字“爪”、“咽”、“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2、3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险恶用心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以歌曲《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配上教师激愤的讲述“九一八”事变,用音乐渲染气氛。  

  2、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3、揭题,理解“烽火”,再解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自主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2、检查自学情况。   

  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三、再读课文  

  1、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描写时间的词句。  

  2、给课文分段,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   

  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第二课时  

  一、明确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体会日本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

  通过“谁能简要说说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复习文章主要内容。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呢?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通过对“蚕食”“妄图”等词的理解,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并配以地图以及了解“咽喉”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使学生体会卢沟桥地理位置的极其重要。   

  二、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   

  课文(第2-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其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国军民顽强抗击的场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此,可作如下预设:   

  1、让学生读一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事件的来龙去脉。   

  2、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组织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体会我军的英勇顽强和侵略者的蛮横狼狈。   

  理解“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这一句时,可先引导学生理解   

  “挑衅”,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挑衅行为?”   

  再引导学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然后,把日寇的狡诈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再如,学习我国守军顽强抗击侵略者这一部分,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关语句(第4、5自然段中);接着,圈一圈关键词语理解“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我国军民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侵略者蛮横无理而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   

  4、再次朗读,加深体会。  

  5、编写提纲,练习复述。  

  训练学生按照时间的顺序,清楚地讲述“卢沟桥事变”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此,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描述敌我双方神态举动的关键词语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先同桌对说、小组互说,再全班交流评议。   

  三、感到形势之危急,激发强烈爱国情   

  学习“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句话,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讨论“这三个危急能否调换顺序?”,使学生明白“绝对不能!”因为这三个危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  

  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 “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这句话,深入体会咽喉要道——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至此,学生就会明白,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侵占中国。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不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誓不罢休的坚强决心,从而体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  

  (通过一堂课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情感已进入了高潮,特别是学生对日寇的憎恨之情已然溢于言表,可是如果就这样的在学生的心底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或是让学生带着仇恨离开语文课堂,那便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背道而弛了。在学生年幼的心里,显然是无法分清正确对待日军的侵略行为与对待现在的日本国的态度应该有什么不同的问题的。所以,应不失时机的诱导学生关注另一个具有时代性、世界性的命题——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比较起仇恨战争来,维护和平显得更有意义,因为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是时代的最强音!我想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必要的情感态度世界观的引领。)  

  四、积极开展系列的语文活动  

  自卢沟桥烽火燃起以后,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其间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些都是鲜活的教育材料,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开展这样一些活动:

  (1)制作一张史料卡片;

  (2)观看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影视片,写观后感;

  (3)搜集小故事,出手抄报黑板报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9

  生1:我读到“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时,我知道了当时战斗的惨烈,因为从7月7日深夜到第二天凌晨,到当天晚上,到9日凌晨,战斗持续的时间很长。

  生2:从这么长的战斗经过中,我领悟到了卢沟桥战略地位的重要。

  生3:从这么长的战斗经过中,我也感悟到日寇的野心,想占据要道,夺得“咽喉”。

  生4:我也收获了我国军队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

  生5:我觉得这座卢沟桥很坚固,经历了炮火刀枪的洗礼,依然巍然不动。我觉得卢沟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我相信,我们中国人民一定会同仇敌忾,把日本强盗赶出家门的。

  生6:我读出了日寇的愚蠢和无能。因为日寇的武器比我们先进。同时,我也认为邪恶永远要被光明压倒。

  【反思】文本的解读,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课文,透过文字看内涵,在丰富的内涵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学生在丰富的感悟中,在真切的体验中,提高了对文本解读的能力。这种解读能力的培养,往往在细小的末节中,在不经意的思维中,在预设的意外中,这需要我们教师时时倾听学生意犹未尽的表述,当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开始迸射时,我们要呵护好这美丽的火花,让她绽放出绚丽的烟花。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变得灵动的时候,体验变的真切的时候,情感变得敏锐的时候,许多精彩的解读就会应运而生了。期间,或许有感悟的偏差,也许偏离了教学目标的设定,甚至可能与文本相脱离,但是这就是真实的课堂,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能时刻生成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变得开阔,语言变得丰富,情感得到激发。各种新鲜读到的见解就会喷涌而出。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巩固练习

  一、读拼音写汉字,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fēng huǒ wàng tú wěi jūn nà hǎn

  ( ) ( ) ( ) ( )

  líng chén xù móu yān hóu jiān miè

  ( ) ( ) ( ) ( )

  二、按要求写词语

  1、哭爹喊娘(含一对近义词) 、 、

  2、鹤立鸡群(含动物的词) 、 、

  3、暴跳如雷(含有比喻成份) 、 、

  4、如火如荼(abac式) 、 、

  5、生死存亡(含有一对反义词) 、 、

  三、填字成词,并选用两至三个词写一段话

  万( )俱寂 气势( )( ) 恼羞成( ) 众( )悬殊

  同仇敌( ) 哭( )喊( ) ( )不及防 狼( )而( )

  鬼( )狼( ) 生( )存( ) 成( )结( ) 夜以( )日

  如( )如( ) 震耳欲( ) 抱头鼠( ) 人( )马( )

  四、将搭配不当的词语划出并改正过来

  指导战斗( ) 扮演节目( ) 俯视天空( ) 拉动序幕( )

  改进条件( ) 调集工作( ) 增加体质( ) 树立目标( )

  五、按要求写句子

  1、寒风吹在脸上,很痛。(改成夸张句)

  2、妈妈高兴地说:“小杰,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改成转述句)

  3、她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谁都佩服。(改成双重否定句)

  4、他的全身没有一处不具有鲜明的个性(改成肯定句和反问句)

  积累与拓展 

  近年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并且越演越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其中的历史意义吗?

  一、何为靖国神社

  日本的靖国神社,地处东京市中心的皇宫附近,周围环境怪异,它源于日本民间悼念死去亲人。50年代后,日本的一些右翼势力不断地把参加二战的一些战犯供养在里,现在里面有1067个被盟军处死的“甲级”战争罪犯,以及在侵略战争中战死的200多万死难者。这里被视为军国主义的象征,阴森中透出一股杀机。

  在靖国神社里有许多东西都是展示日本帝国军人的“好战功绩”,有16面浮雕,其中有10面与侵略我国有关,又是“奉天入城”,又是“占领南京”等等。振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在这里面竟成了天皇及他部下的丰功伟绩了,令中国人民不堪入目。现在靖国神社已成为战刀与征战、侵略的象征了。

  二、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日本国会成员每年春、夏、秋均会参拜,每次约有180多人,占整个议会60%,近些年来小泉不顾社会舆论,多次以首相的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亚洲各国人民极大愤恨与伤心,这是向爱好和平的人们公然示威。

  各国人民以不同的方式来抗议日本这种行为,如韩国有些人用绝食、抵制日货、到日使馆门前示威等来抗议。

  最近日本又派兵到伊拉克参加维和(日本是不允许有军队的),这更显示了他的军国主义思想不死。可以猜想,如果有一天他们时机成熟的话,他们还会把战火烧到其他国家上,卢沟桥是不是还会有第二次烽火呢?

  同学们,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感想、或想说些什么呢?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者的顽强精神。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师:本文重点写了什么?在课文的那一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第二至五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大段。分别写了三件事。

  师:对了,这样分三件事来写就是分层写法。每一件事我们就把它划分为一层,这一大段我们就把它分为:(生:那么这段就可以分成三层。)文章的篇幅较长,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们需要把它分层次来学习。

  对!你们没这个习惯,是不是。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体会一下吧。相信大家很快就学会分层的方法的。请允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第二大段读一下,好不好?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本质,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

  生:一直全副日本军队,借着暗淡的星光,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

  生:日本军队要入如宛平城搜查失踪的士兵,遭到中国守桥军士兵的严词拒绝。

  生:日本军队的阴谋诡计在守桥士兵面前未得逞,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

  生1:我从“全副”、“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者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仗着人多势众,蓄意向中国士兵挑衅,气焰十分嚣张,嘴脸十分丑陋。

  生2:我从“‘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心狠手辣,一心想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真是狼子野心啊!

  生3:从“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我体会到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的崇高精神。

  师:同学们的感受真丰富啊!能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体会到这么多东西,真值得称赞。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还有一句话让老师产生了疑问,文中写到“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你愿意帮帮我吗?

  (学生小声议论起来,兴致很高的样子)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无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搜查,可他们却是“全副”,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

  生3: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4:“显然”一词充分表现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一眼看穿了日本者的狰狞面目。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谈得不错,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思,

  读有所想!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4-8小节,看看第三层写了什么?(自由读)

  有的同学别读,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

  (学生自由朗读、探究着每一层的含义)……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有明显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好文章。我在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反复的读书、深入的体会课文内容,在熟读的情况下进行指导分段、分层。教给学生分层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班……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得透彻,学生对于课文读得更多,对于课文内容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我军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作者:宗阳春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39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 xiao die

  日寇 硝烟 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

  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 咽喉 挑衅

  日寇 控制 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lk"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

  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军 我军

  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狈 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 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9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渎,渎刁;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