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人教版

2023-11-18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

  【教材分析】《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本文以优美的语言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四个方面来凸显索溪峪的“野 ”。本文篇幅较长,一课时的教学时间里想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故本文教学选择侧重写作指导,学习作者从不同侧面体现景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读熟课文。

  2、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从概括到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简介张家界

  张家界是中国湖南省的一个地级市,原名大庸市,位于湖南西北部,1982年9月,张家界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88年8月,武陵源被列入国家第2批40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内;1992年,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风景区、天子山风景区三大景区构成的武陵源自然风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索溪峪,是土家语音译;这三个字按其意为:“suǒ” 雾,“xī” 大,“yù” 山庄,连起来就是“雾大的山庄”。索溪峪位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东北部,总面积25400公顷。索溪峪的景观,以山水为依托。不仅山奇、水秀,而且桥险、洞幽,是众多游客去了还想去的旅游圣地。我有一网友从张家界归来后曾作诗一首:“泰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归来不看山。此生不去张家界,纵活百岁也枉然。”

  想问问同学们,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索溪峪的景色特点,你会用哪个字呢?(大家自由交流)现在,请打开课本第11页,看看曹敬庄先生笔下的索溪峪又是怎样的一番风情呢?

  二、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野”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未经雕琢的、天然的、野性的美。)

  2、本文为了体现“野”这一特点,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呢?

  明确:文章开篇用“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紧扣文题,总领全文,强调突出索溪峪“野”的特点。然后,分别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具体描绘了这种“野”,让整篇文章脉络清晰,层次井然,中心突出。

  三、对读课文,把握关系

  1、同桌对读喜欢的部分,读通读熟,最好能记下来。

  2、师生对读。老师读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学生读后面的内容。

  读后思考:每一段的第一句在文段中有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明确:每一段的第一句是该段的中心句,这样安排,让每一段中心明确,主题突出。对我们来说,学习这种写法,能够避免跑题。)

  四、精读品味,丰富血肉

  1、四个组,分别从“山”“水”“物”“人”中选择一个方面,具体研讨:a、这部分主要讲什么?是围绕那句话写的?是怎样具体描绘出来的?b、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你欣赏哪些句子,为什么?

  2、各小组合作、交流、研讨。

  3、交流展示,分块教学。

  (1)赏析“山是野的”

  a、明确:这部分是围绕第一句话写的,作者用对比、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体现了山惊险,磅礴,不拘一格、随心所欲的美。

  b、“几十丈高的断臂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闻名而使人胆颤。”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

  “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栏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这句话,因为它写出了索溪峪山的那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c、出示图片,指导品读各种不同的美,读出赞叹、惊讶之情。

  (2)赏析“水是野的”

  a、生:这部分也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索溪峪水的淘气和有趣。

  b、生观图片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相机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c、(出示片段)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堵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一会儿手牵手,并肩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

  同桌互读    男女生比赛读  读出索溪的“趣”。

  (3)其他两个小组用同样的方法汇报“动物”“游人”的“野”各表现在什么地方?师相机指导品读各种不同的美。通过课件展示,欣赏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种天然的美,没有人工的雕琢的美,一种野性的美!体现作者愉悦的心情。

  五、闭目温习,练习写作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顾一下本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特点,然后思考:课外活动时,整个校园的活动场景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呢?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这一特点呢?每个方面你又打算选入哪几个镜头呢?思考好了以后,同学们可以在作文本上迅速把你的灵感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索溪峪的“野”

  山       水

  野

  物       人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2

  【教材分析】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课文,它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

  【学情分析】

  虽然本课是略读课文,但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且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所以学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用已有的阅读知识与方法,自主探究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自读自悟。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索溪峪的风景区是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的情感。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体会索溪峪风光的自然的、没有人工雕琢的美,并用朗读的方法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2、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

  【媒体运用】《索溪峪的“野”》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张家界索溪峪风景画面)

  交流个人欣赏后的感受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风景名胜——索溪峪

  1、板书索溪峪

  2、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一所索溪峪的特点是什么?(野)板书:“野”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感受《索溪峪的“野”》

  二、由“野”切入教材。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选择读书方法,读课文。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索溪峪的“野”?并找出相关的段落。

  2、学生交流

  师引导(每个自然段在写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作者围绕“野”从“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四个方面来写,而且每一节就写了一个意思的内容。每段开头还用了总起句引领下文,条理多么清晰!)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师:对,索溪峪的美是野性的美,是自然的美,自然的美就是不加修饰的美,就是天然的、质朴的纯真的美。

  师:同学们请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美美的读一读?读山你就是山,读水你就是水,读猴子你……读读吧!

  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读,并说出理由(师随机展示相关课件)

  自由读喜欢的部分,可以抓住重点的句子。

  欣赏读(边读边欣赏)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

  四、总结升华。  

  师:索溪峪的自然美景在作者的描述中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与人之间质朴真诚情感的向往。)

  五、拓展 

  师:请同学们以《我爱……》为题写一篇短文,可以引用文中的词句,也可以搜集资料。

  附:板书设计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家界索溪峪的“野”性美。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3.欣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了解文章用拟人的写法,不但写出了索溪峪的“野”性美,还表达了作者对纯朴自然风光的向往和赞叹之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学习了查字典,请查出“野”字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

  (二)简单介绍张家界。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本文的写作顺序。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1)“意念”指什么云。

  (2)“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

  (3)“荡涤着我的胸怀”中“荡涤”是什么意思?

  2.分析文章的层次。野(山、水、物、人)――>荡涤着我的胸怀

  (五)默读课文。分小组议论课文的分段,概括段意。

  (六)指四名同学,分别朗读野山、野水、野物、野人这部分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画出课文中每一部分的中心句。

  小结:作者这样写,既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文章脉络清晰。

  (七)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层次。

  第二课时

  (一)听写字、词。

  野性 磅礴 绵亘蜿蜒 随心所欲 不拘一格 亭亭玉立 难以言状 返朴归真

  (二)让学生再一次听课文录音。注意作者对野山、野水景色的描写。

  (三)讨论、交流。

  1.自己读“野山”的描写。画出课文中描写索溪峪的山的样子和形状的词语。画出描写山的惊险的词、句。

  2.读“野水”的美景。

  (1)“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是什么意思?

  (2)作者是怎样描写山路和索溪峪的关系的?

  (3)说说你觉得作者这样描写野水的景色有趣吗?为什么?

  (四)学生有感情地再次读课文。

  小结: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景物描写得越美,越生动,感情就抒发得越真挚,越充分。

  (五)齐读第五部分课文。

  1.“全无了市井中的那股俗气”这是什么意思?2.人们总结了一句谚语是怎么说的?

  3.课文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通过作者的联想,又一次表现了作者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

  (六)总结本文中心思想。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0 索溪峪的野

  意念净化->野(山、水、物、人)->返朴归真 荡涤胸怀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4

  教学要求: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索溪峪的“野”》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索溪峪的“野”》。

  齐读课题。

  2、读了课文题目,凭着你的经验,你觉得这个“野”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交流。

  3、“野”是不是真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意思,而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索溪峪的野的呢?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篇文章,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刚才所提出的问题。

  2、交流反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索溪峪的野的?

  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课件图片出示)

  三、学习“山野”部分。

  1、说起索溪峪的山野,老师给大家出示这几个词语,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投影出示)“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学生反馈。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出示给大家的第二小节部分内容,感受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索溪峪山的惊险,山的磅礴,山的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找到了,读给小组同学听。读得好,

  呆会儿读给全班同学听。

  3、反馈:

  A、 惊险:

  (1)学生反馈。

  (2)指导朗读。

  拔地而起 

  悬空 

  摇摇晃晃(为什么仰头掉帽,望石惊心?因为巨石半边悬空,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按照你读的“摇摇晃晃”,巨石不早就掉下来了?该怎样读?)

  一线天(那可是一条细小的夹缝哟!)

  百丈峡(出示图片,约几百米深的山谷,一眼看不见底呀!)

  (3)看,那悬在半空的巨石,深不可测的山谷,怎能不使人胆颤心惊?(图片出示)

  (3)这种美,真是一种惊险的美!(集体朗读)

  B、 磅礴:

  (1)学生朗读。

  (2)老师指导。

  ①同学们,大家看这幅图,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吗? (投影图片)

  ②“拔地而起”“一柱独峙”(你能想到这个词语可不简单。)你不觉得它太孤独了吗?

  ③“一峰独秀”,说的可真好!一起来读。

  ④索溪峪的山可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你读出磅礴的气势了吗?再来一遍。

  ⑤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十里画廊”“西海峰林”的美丽景色。(投影图片)

  ⑥试想,当你站在山头,群山逶迤,尽收眼底,怎能不令人浩气长舒?

  (3)引读这一段话。

  C、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1)学生反馈:读找到的句子。

  (2)同学们,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索溪峪的山描写得如此灵动,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不是吗?(边指导朗读,边示图)

  ① 直插云天的,戏弄着天上的白云;

  ② 矗立于索溪旁边的则干脆为自己梳妆打扮,面对索溪舞弄自己的倩影来了;

  ③ 更有旁逸斜出的

  ④ 抱伙成团

  ⑤ 相对相依

  ⑥ 亭亭玉立

  ⑦ 过渡:多么富有生活的情趣呀!相信各位同学一定会用自己的朗读来为大家展示这样一幅美好的画卷。

  (3)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4、同学们,你是否已置身于青峰如林、绿树似海的索溪峪中。那满目的碧色,那满耳的蝉声,那习习的凉风……我想,任凭怎样高明的画家也画不出索溪峪这样的丰姿神采。可我相信同学们定能用自己的朗读来为大家展现这如画的风景。

  5、齐读第二小节节选部分内容。

  6、啊,此刻,我的心,像喝了醇浓的佳酿似的,有些醺醺欲醉了。怎么能不陶醉呢?这样优美的风光,这样罕见的景色。同学们, 这么好的语段,我们哪能错过?作好背诵的准备了吗?

  7、一起背诵这一部分内容。

  8、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法向我们展现了索溪峪山的惊险与磅礴,它的随心所欲与不拘一格,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它天然的美,野性的美。

  9、与索溪峪相比,在作者眼中:

  桂林的山太秀了(学生读,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写到“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再读一遍。)庐山太俊了(学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该有多俊呀!再读一遍。)泰山太尊了,黄山太贵了。

  10、一句话,“它们都已经家化了”。由此看出,索溪峪的山与它们相比,野就野在?

  学生反馈:天然,没有人工的雕琢。(对,你读书可真仔细呀!)

  四、拓展学习课外阅读部分。

  1、同学们, 索溪峪那雄伟壮阔的气魄,清新秀丽的神韵,令人陶醉。这种气质, 也展现在“十里画廊”的蓝天碧水之间,青峰绿树之上。人走在这画廊中,看着那两边的景色,真有置身于画中之感。今天,我就为大家带来了峻青笔下的《十里画廊》以及其他作家所写的《桂林的山》、《雨中登泰山》等文章的片段。

  2、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片段进行阅读,而后推荐读得最好的同学全班交流,让大家尽情领略祖国不同的山色风光。

  3、小组内进行交流朗读。

  4、反馈:全班交流朗读。

  (1)《十里画廊》:山峰的众多,山峰的奇特,山峰的苍翠,山峰的秀丽,是索溪峪一带风光的最显著特色之一。这十里画廊,可以说是比较集中地把这些特色表现出来了。

  (2)《桂林的山•独秀峰》:如婀娜多姿的少女,秀美平和又不失险峻。秀而不俗,险而不惊。

  (3)《雨中登泰山》:一块块巨石,形态各异;高陡俊俏,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探寻了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桂林的山险峻而秀美,东岳泰山巍峨而尊贵,而索溪峪的山更是以几千座山峰,像树林似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形成了一片苍苍茫茫浩瀚辽阔的峰海,丝毫不失它的野性。从写作角度来说,我们也为作者丰富的词汇、奇特的想象、细腻的笔法而折服。我希望大家能利用假期多到自然山水间走走,用山野的博大来壮阔自己的胸襟,用溪流的澄澈来洗静内心的郁闷,回归自然,感受自然吧!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5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第一单元的前三篇课文,我们已经随作者进行了一场奇异的游历,我们探访山中的好友;聆听了大自然美妙的音韵;参观了草虫独特的住宅。今天,我们将跟随作者曹敬庄,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去探寻那里的独特的美景。(板书课题《索溪峪的“野”》。

  同学们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你第一次看见课题时,曾产生过什么问题?(归纳并板书:怎么野?)你们很会发现问题。那这样一来,我们要在课题上加一个大大的问号了。谁再来读一读课题。

  既然我们有问题,那我们就在文章中去找答案吧!

  二、疏通字词,理清文章脉落。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再次把文章读通、读顺。

  2、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课文,我们一起检视一下,看大家有没有和文章中的字词交上朋友。(出示幻灯片,齐读字词,重点纠正亘、宨、璞。)

  3、通过初读课文,索溪峪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篇文章的结构很清晰,作者是通过哪几方面去写了索溪峪的“野”?

  三、引学第2自然段。

  俗话说“有山皆成画,无水不文章”,我们就以山开头,看看作者是怎么写出索溪峪的山野之趣的。我们学案当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第二自然段是从哪三个方面写出山之野的?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四人小组讨论的结果。(板书:惊险之美、磅礴之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之美)

  师:惊险什么意思呢?惊险就是不安全,索溪峪的山哪点让你感到不安全呢?课前哪个小组对惊险之美感兴趣,主要学习了这一部分的,请你们汇报一下,你们找到了哪些重点词语,体现这种惊险之美的?

  四、自学第3、4、5段。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看罢索溪峪的山,我们一起去赏索溪峪的水。

  1、学习第三自然段

  关于水野这部分,哪个同学来汇报,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板书:野孩子)你们抓住了“蹦跳、绕着山奔跑”等动词来体现索溪的活泼,灵动之感。 哪个同学来扮演一下这个野孩子,以第一人称介绍一下自己。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关于物野这部分,哪个同学代表他们学习小组汇报一下。课文第四自然段,

  作者通过写索溪峪的猴子,特别是通过描写小猴子 这一恶作剧,使读者领略了山上野物的 。 你们找得真不错,从这一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出,索溪峪的猴子果然调皮。 师:索溪峪的山水如此之美,猴子如此可爱,可是却有人把他们告上了法庭,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现在他们想请律师为他们辩护。二审马上就开始了,你们能帮助他们吗? 生:想

  师:下面小猴子的命运就握在你的手中,你可以保持沉默,但是你的每一句话都关系他们的命运。只有感情是不够的,法律更相信证据,能运用你们的课本和资料。

  学生辩护。

  师:我宣布撤消原判,重新宣布:索溪峪的猴子无罪。

  3、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正因为这里的山水是野的,物是野的,就连来到索溪峪的人也野了起来。哪个小组的同学想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什么叫返璞归真?文中都有谁返璞归真了?张家界作为一个景区,每天去游玩的人成千上万,为什么作者着力去写老人,姑娘呢?

  试想想还有些什么人会在索溪峪返璞归真呢?

  4、同学们,在我们的学案上还有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本文在布局谋篇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的野的特点后,再分山、水、物、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

  五、小结

  看来同学们真是读懂文章了,我们课前的问题也解决了,刚才那个问号也该擦掉了。读课题。你们想不想去,再读,你们有没有想到那只淘气的小猴子,再读。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6

  执教者:阿远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到哪里旅游过?今天老师采访一下,除了济南,你还去过哪些地方?谁来说说?

  生:西藏。

  生:云南。

  生:青岛。

  生:……

  师:哎呀,你们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可是你们加起来也没有我去过的地方多。你们相信吗?老师世界各地都去过,什么都见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南沙群岛,迷人的张家界……还有世界上许多地方,水上城市威尼斯,……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去的吗?

  生:坐飞机。

  生:看书(小声)

  师:你大声一点。

  生:老师是通过读书去的。

  师:哈,老师是通过读书去领略的,就是呀,老师没有那么多时间。即使有了时间也没有那么多钱呀。不过文章写的好,我们书读得好了,我们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叫“神游”。(板书) 

  上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跟随文章的作者去“神游”——索溪峪,认真观察老师写字。

  师:看“索”字,上面“十”字小,下面是“撇折、撇折、点”,再下面是“小”,这个“小”可不要写得小了。“溪”字注意“爪”字头,下面是“撇折、撇折、点”,再下面是个“大”字不是“小”字。

  师:“峪”字怎么写呢?

  生:“山”“谷”

  师:噢,原来“山谷”就是“峪”啊!

  师:“索溪峪”是什么意思?

  生:索溪流过的“山谷”

  师:你怎么知道是的索溪。

  生:我从课文中知道的。

  师:你真聪明!我们应该在文章中找到证据,不可能凭空想象。

  师:好了,写完了,齐读课题。

  生:没完。

  师:还有什么?

  生:还有一个“野”字

  师:加上“野”字。

  师:好,齐读课题

  生:还不对,还有“引号”

  师:噢,还有引号,“野”字上为什么要加引号?

  老师用课件出示引号用法——“我来想想”,学生选择。

  师:既然是“着重”的意思,我们应该怎样读课题。

  师指名读,齐读。 

  师:咱们现在是不是可以神游了?

  生:是

  师:好的,不过每次旅游我们都要做准备工作,我们现在做一下热身运动怎么样?神游的时候最怕碰障碍了,我觉得文中的生字词是障碍,我看看同学们把这些障碍都搬了吗?

  出示课件“我来读读”,检查生词读写。

  “赋予”“淑女”“撅屁股”“老叟”“荡涤”

  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小石子都踢开了,看这些大石块能不能搬开。

  出示词语:

  断壁悬崖、拨地而起、胆颤、磅礴、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浩气长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窈窕淑女、怦怦直跳

  (指名读、齐读) 

  师:好了,这些障碍都扫除了,我们是不是可以“神游”了?

  生:是的。

  师:不行吧,这些词放在课文中你们会读吗?能不能读好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能不能读好,在读不好的地方,做个记号,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能接受老师的检验吗?

  生:能。

  师:谁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己起立)

  师:谁读第二自然段?

  (七八个学生同时起立)

  师:太多了吧:)

  师:……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那些词语在课文中你能不能理解呢?老师看到你们课下都预习了课文,词语的解释也写在课本上了,这种习惯很好。但是老师今天不让你们说查到的意思。老师要跟大家做一个猜词游戏。你们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来猜猜看。

  教师出示——“我来猜猜”。图片有“千峰万仞”“窈窕淑女”“抱伙成团”“直插云天”“绵亘蜿蜒”

  师:你为什么能想到是这个词呢?

  学生解释很多,实在记录不下来。 

  师:现在我们可以神游了吗?

  生:可以了。

  师:我们还不知道游什么呢。谁先做个向导,告诉我应该游什么?免得到时候迷路啊!快速读课文。

  生回答。

  师:板书 山、水、动物、人

  师:我宣布现在可以神游了。

  课件出示:图片欣赏。

  师:游得怎么样?

  生:好。 

  师:看图片还过瘾,如果是“神游”就必须到文章的语言去游,下面我建议同学们默读课文,看能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出示各种形象。要想有如临其境的感觉,一定要把心放到文章的每一句话中去。

  学生默读课文。

  师:入神了吗?感觉怎么样?

  生:好

  师:这一次游有什么新感觉?能结合课文中的话谈谈吗?

  学生说感受。 

  师:老师本来想和你们一起游,可是还有任务没完成,没有兴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老师完成任务。

  生:能。

  师:我先谢谢同学们。

  课件出示:

  1、为风光片《索溪峪的山》配音。

  2、以索溪水的语气做自我介绍,告诉游人到索溪的水是什么样的。

  3、现在你就是一名导演,你的任务是以“索溪峪的动物写人”为主题,拍一部影片。制定你的拍摄计划。

  师:看清要求了吧,下面自由组合。

  师:配音组站到前面来。

  师:“水的自述”组站到旁边。

  师:怎么那么多同学站着不动呢?噢,我知道了,你们都想做导演。做导演可不容易,下面导演组成两个组。

  师:下面每个组选出一名组长。听清老师的建议。一、要明确你们的任务是什么。二、想一想,重点研究课文的哪一部分,可以让你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配音小组到老师使用的电脑前,小组长做好指挥,看画面配音。

  (教师指导要注意,画面写音的协调,如果配音乐也可以,老师提供“音乐文件夹)

  “水”小组活动,教师指导,一定要体现你们的创造性。

  指导导演小组,你们也要脱离课文,体现你们的创造力。

  师:这节课,我们无法展示同学们的成果了,下节课我们来展示。大家如果没看做完,课下可以继读做,也可以相互交流。

  下课。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大家兴致很高。我了解到同学们都有上佳表现。哪一个小组先汇报一下。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借助多媒体到前面展示,教师提示:你觉得他们的汇报有哪些优点缺点随时记录在小本子上,他说完后,大家共同评价。

  学生汇报完先自己评价,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

  (交流时间大约为20分钟,因为学生的语言确实太精彩了,学生的表现确实太出色了,我没有办法整理出来,即使看了录象感觉还是不好整理,相信大家可以想象出来。) 

  师:同学们,索溪峪的山美不美,水美不美,猴子和人可爱不可爱。这种美是怎样的美?

  生:是野性的美。

  师:对,这种美是野性的美,是自然的美,自然的美就是不加修饰的美,就是天然的、质朴的纯真的美。

  师:同学们想不想,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美美的读一读?读山你就是山,读水你就是水,读猴子你……读读吧!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师:索溪峪的山水如此之美,猴子如此可爱,人返朴归真,可是却有人把他们告上了法庭,并且法庭已做了宣判。现在他们想请律师为他们辩护。二审马上就开始了,你们能帮助他们吗?

  生:想

  师:你们想先为谁辩护?

  教师课件出示: 

  原告:人类

  被告:索溪峪的山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山太“野”了,让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半边悬空的石头在山风中摇摇晃晃……直插云天,敢戏白云……

  法庭宣判:把悬空的石头用水泥固定。

  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的山峰,削平或者炸掉 

  原告:人类 

  被告:索溪峪的水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水太“野”了,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连山路都没有了,给我们造成了很多不便……

  法庭宣判:索溪水只能顺着一条路走。在溪上复制“赵州桥”,让美的景物更美。 

  原告:人类

  被告:索溪峪的猴子

  状告理由:索溪峪的猴子太“野”了,竟敢向人类温柔善良的女性头上撒尿。

  法庭宣判:在城市里建一座猴山,把索溪峪的猴子统统抓起来,关进笼子。 

  原告:人类

  被告:到过索溪峪的人

  状告理由:这些人太不像话了,60岁的老头在石头上蹦来跳去,摔坏了怎么办?大姑娘啃玉米棒子,成何体统?

  法庭宣判:只能呆在城市里,永远不能到索溪峪去,不能到大自然中去。

  师:下面他们的命运就握在你的手中,你可以保持沉默,但是你的每一句话都关系他们的命运。只有感情是不够的,法律更相信证据,最好能运用你们的课本和资料。

  学生辩护。

  (此处大约十多分钟,学生的发言太多不能一一列举。)

  师:我宣布撤消原判,重新宣布:索溪峪的山水无罪,猴子无罪,游人无罪。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模拟了法庭。我们感受了自然的美,让我们再到这些图像中领略一下索溪峪山水的美?

  放录像音乐。

  师:同学们看完了,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也可以谈谈这两节课学习的感受。) 

  师:其实并没有人状告索溪峪的一草一木。但是人类善意的、无意的、有意的、恶意的破坏,每天都在继续。西湖的水浑了,西双版纳的天暗了,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垃圾,青藏高原上偷猎者的足迹……本来完美的大自然正在悄然改变模样。老师心中有隐隐的担忧,索溪峪的明天仍然会这样“野”吗? 

  师: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索溪峪》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引用文中的词句,也可以搜集资料。 下课。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7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2、技能目标

  (1)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三、教法:

  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优美生动。应该把重点放在领悟景物特点、感受景物独特的野性美。本课采用多种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四、学法:

  1.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风光的美好,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应用资料。  

  五、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完成课文的学习,了解索溪峪的特点,陶冶爱美的情趣。

  六、学习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我们考虑到,由于《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读课文,肩负着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己学懂文章的使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抓住索溪峪的“山野”进行精讲,进行学法的渗透。而对于其它三个方面的“野”,我们则由学生选择喜欢的一部分自主来进行学习。

  建构主义提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五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因此,把教学置身于网络环境下,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平等、开放、全新的学习环境,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内需,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意义建构。

  七、网络环境创设与应用设计:

  我们认为教师的专题网站设计是比较成功的,所以我们根据团队反思的结果,对这一网站上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一些修改。由于学生对“索溪峪”知之甚少,时空差距较大,光依靠书本上的一幅插图、几段文字是远远不够的。而众所周知,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因此,教学时让学生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的知识点间转换,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扩大视野,打破、书本的局限、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的《索溪峪的“野”》的专题学习网站,把在课堂的分析指导预先设计到网页课件中,把与索溪峪有关的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资料制成网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这样,他们可以利用这个开放的平台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入情景,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在问题导向下,积极主动地摄取各类信息。同时也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方法,从而构建“野性美”这一意义。

  八、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路,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改动  师边展示边解说: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

  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教师板书:索溪峪的“野”,指导读好课题,突出“野”。

  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过渡:“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请同学们赶快到课文中去一探究竟吧!

  (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而原来姚老师的导入语太多,导入新课的环节中,现在改为采用广播的方式播放powerpoint制作的精心选择的能反映张家界索溪峪特点的图片,配以老师动情的解说词,使学生惊叹于索溪峪山水的神奇瑰丽,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去品读、求知。并通过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马上接触文本的期望,趣就激起来了。)

  (二)自读文章,感知文本

  出示自学要求:

  1、读了文章后,索溪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这篇文章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的?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山、水、动物、游人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这样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文本出发,又回归文本。)

  (三)网络学习,自主探究

  (我们认为姚远老师教这课时所做的专题网页是成功的,我们没有必要再化时间去重做或修改。在新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依然利用这一专题学习网页让学生自主学习,感悟理解课文。)

  1、让我们来体会索溪峪的山“野”在什么地方?今天,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学习,请同学们先来了解一下学习的专题网站。

  2、教师介绍网站栏目,进行使用指导。

  3、点击“学法指导”,一栏,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4、学生带着最想知道和体验的问题展开自主学习。教师提出要求:可以朗读、查找、欣赏。可以和周围邻近的同学小声讨论、交流。遇到困难的可以请老师参加学习。

  5、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可以以读为主,可以通过图片理解词语,可以通过视频感悟内容,可以在网络上即时开展交流……。通过师生共享的网络课件,学生可自主地对课文进行赏析、理解;借助网络的信息功能,获取扩充课文所不及之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实现了学生、教师、课文与信息技术的四结合。在引领学生品味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体会索溪峪之美,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

  (四)交流反馈,合作互动 

  这部分教学我们在姚老师的基础上作了一点改动。我们认为原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读的训练还很不够,没能很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而且面向全体学生也做得不够,为了突出读的训练,我们增加了powerpoint制作的文字图片。在指导学生学习山的“野”这一段时以广播方式随学生的汇报情况出现。

  1、交流反馈:说一说,你用哪种学习方法山的“野”的,学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把这一小节通过“广播”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3、指导朗读,注重评价,加深对山“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天然、野性”的美的感悟。

  4、总结学法。

  5、合作学习其他部分的内容:根据山的“野”的学习方法, 选择与自己学习兴趣相同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教师提示:也可以利用留言板、论坛进行交流。有困难可以邀请老师。

  6、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及时在留言板上指导。

  7、汇报学习收获。指导朗读,利用视频、图片等加强感知,加深学生的体验。

  (我们在听了姚老师的课后,感觉课堂容量太大,目标太多。势必造成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们采取从扶到放的学习方式来开展学习。所以在共同学习完山的野后,对于水、动物、人的野我们采用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亲身参与到学生中去,充分倾听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质疑和探究,并以此为根据,引导他们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真正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8、品读最后一段。“广播”展示段落。

  a.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哪些词能说明作者这时的感受?      根据回答板书:  快慰  清爽

  指导朗读   

  b.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c.是啊。作者此时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们是充满朝气的青年,是充满灵气的孩子。它们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赋予了这美丽的山川,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你学到这儿,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有哪些收获呢?

  (最后一节是全文的点题,是作者感情的升华,教师广播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上来,通过抓重点词指导朗读和让学生谈感受,来体会到当时作者的感情。)

  (五)综合实践,课外延伸

  1、把你的感受,你的收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发布在论坛或留言板上。也可以画一画、写一写、读一读。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监控,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解决问题。

  3、进行交流。

  4、布置课外学习任务:对课文如有新发现、新感受的继续到论坛上发布、交流。教师提供相关网址,感兴趣的继续了解祖国大好河山,把相关资料发布到论坛

  (借用网络论坛来进行语言表达教学的优点就在于:单位时间内参与学生人数更多、交流的内容更多、反馈的信息更快,而且一堂课之后学习并没有结束,当学生有新的想法时可以进入网络讨论园地进一步深入学习。)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8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陶行知先生也曾谆谆教诲我们,“把开发文明宝库的钥匙尽我知道的交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方式,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小组的交流合作”三个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多向协作。这样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对语言的感悟中,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每一位学生不仅仅是课程的学习者,对于整个学习过程来说,本身已成为了一种学习的资源,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我在语文的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有迷茫,有感悟,现在我结合《索溪峪的野》的教学谈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体会。

  一、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合作学习成为可能。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学习中充满温情与友爱,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平等和宽松,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大胆地进行交流与合作。

  首先,我从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关系入手,为合作学习做精神准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更应该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因此,我总是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之前,我带领学生进行了关于搜集张家界资料的小组合作。在合作中,作为一名合作的参与者,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同学们一起上网浏览;和他们一道做资料整理等。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同学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愿意与我一起讨论与解决,也敢于对我的看法提出质疑,师生间进行合作与交流成为了可能。

  其次,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形成平等氛围。

  在小组合作中,组员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是他们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在班级中引导学生平等互助、相互尊重,以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往成绩好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独领风骚。成绩较差的同学存在着自卑心理,往往是一言不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从平时出发,让这些差生多表现自己的优点,使他们自己树立信心,让那些优生发现他们的长处。我在平时的训练中,开展组内评出“忠实听众”,“最佳主持”,“优秀组长”,“合作星”的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和老师的激励,使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形成平等的学习氛围。

  二、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将几个人拼凑在一起,而应该对时间和人员等有合理的配置,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小组合作只能成为几个人的共同学习,而达不到小组合作所期望的交流与提高的目的。据此,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有合作机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

  1、合理配置合作人员

  小组人员合理的配置,有利于小组合作顺利、有效地进行,也助于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在小组交流读书体会,探究感悟索溪峪的野时,我从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出发,根据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不同,在各小组中合理地安排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形成了以6人为单位的小组。并且,每小组还选出了小组长,以组织、管理、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

  2、合理配置合作时间。

  为了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走过场,在小组合作的时间配置上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以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索、讨论、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在组织学生汇报自学体会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感悟、质疑,以产生对所需讨论的问题的见解,然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进一步合作,形成小组的统一结果,在此过程中,我根据合作内容的需要,给予学生适宜的时间配置,以达到合作的充分。

  3、合理配置合作内容。

  合作内容是指每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具体问题。制定的合作内容的好坏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因此,我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表达。交流之后,提出合适的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认知目标,在《索溪峪的野》这课中,学生或感悟索溪峪的语言美,或领悟作者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野的,或质疑解疑。这样,在合作内容上体现出层次性,难易程度,使学生保持合作学习的兴趣。

  三、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使合作学习充满活力。

  没有反馈,汉有评价,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能更有效、长久地进行,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还应及时地给予反馈。展现优秀的合作方式和成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快乐与成功,提高学生进行合作的信心和兴趣;纠正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索溪峪的野》时,学生合作学习后,我首先对他们的合作过程给予积极的评价:最活跃的小组、最有收获的小组、最团结互助的小组等,还将合作学习的评价和班级的“合作星”评比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在合作过程评价的同时,反馈合作学习的成果。小组派代表汇报展示合作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感受到合作的愉悦和成功的喜悦。

  在小组合作的初涉中,我和我的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魅力。我们积极地融入其中,体会艰辛、享受乐趣。“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合作的胜利!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9

  课 题2.索溪峪的“野”课型精读授课时间 教学知识1.学会12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调”)及新词,认读11个字。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再抄写下来。能力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意思。2.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思品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2.体会作者畅游期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围绕索溪峪的“野”写了几方面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意思。查阅资料查阅有关于索溪峪风景的一些资料教、学具准 备课件教学课时数2            2.索溪峪的“野”山    姿态各异                     植物   自由自在水     蜿蜒变化                      人   返璞归真          1课时学生活动时间(约)34 分钟教师活动时间(约)6 分钟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破题导入:1.“野”(1)引导由“野”扩词(预测:野人 野蛮 太野 原野 田马……)(2)字典中“野”的意思:野外;不受约束;不讲理,粗俗……2.张家界、索溪峪简介:(1)《迷人的张家界》略回顾。(2)索溪峪——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的一处景区,文中所介绍的十里画廊、黄龙洞亦为其中景点。二、品味感知1.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2.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三、整体感知1.说起索溪峪的山野,老师给大家出示这几个词语,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投影出示)“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学生反馈。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出示给大家的第二小节部分内容,感受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索溪峪山的惊险,山的磅礴,山的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找到了,读给小组同学听。读得好,呆会儿读给全班同学听。3.反馈a.惊险:       (1)学生反馈。        (2)指导朗读。       拔地而起          悬空          摇摇晃晃(为什么仰头掉帽,望石惊心?因为巨石半边悬空,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按照你读的“摇摇晃晃”,巨石不早就掉下来了?该怎样读?)  备   注  一线天(那可是一条细小的夹缝哟!)          百丈峡(出示图片,约几百米深的山谷,一眼看不见底呀!)       (3)看,那悬在半空的巨石,深不可测的山谷,怎能不使人胆颤心惊?(图片出示)        (4)这种美,真是一种惊险的美!(集体朗读)        b.磅礴        (1)学生朗读。        (2)老师指导。        ①同学们,大家看这幅图,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吗? (投影图片)        ②“拔地而起”“一柱独峙”(你能想到这个词语可不简单。)你不觉得    它太孤独了吗?        ③“一峰独秀”,说的可真好!一起来读。        ④索溪峪的山可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你读出磅礴的气势了吗?再来一遍。        ⑤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十里画廊”“西海峰林”的美丽景色。(投影图片)        ⑥试想,当你站在山头,群山逶迤,尽收眼底,怎能不令人浩气长舒?        (3)引读这一段话        c.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1)学生反馈:读找到的句子。        (2)同学们,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索溪峪的山描写得如此灵动,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不是吗?(边指导朗读,边示图)        ① 直插云天的,戏弄着天上的白云;       ② 矗立于索溪旁边的则干脆为自己梳妆打扮,面对索溪舞弄自己的倩影来了;        ③ 更有旁逸斜出的④ 抱伙成团       ⑤ 相对相依        ⑥ 亭亭玉立        ⑦ 过渡:多么富有生活的情趣呀!相信各位同学一定会用自己的朗读来为大家展示这样一幅美好的画卷。        (3)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4.同学们,你是否已置身于青峰如林、绿树似海的索溪峪中。那满目的碧色,那满耳的蝉声,那习习的凉风……我想,任凭怎样高明的画家也画不出索溪峪这样的丰姿神采。可我相信同学们定能用自己的朗读来为大家展现这如画的风景。       5.齐读第二小节节选部分内容。        6.啊,此刻,我的心,像喝了醇浓的佳酿似的,有些醺醺欲醉了。怎么能不陶醉呢?这样优美的风光,这样罕见的景色。同学们,这么好的语段我们哪能错过?作好背诵的准备了吗?        7.一起背诵这一部分内容。        8.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法向我们展现了索溪峪山的惊险与磅礴,它的随心所欲与不拘一格,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它天然的美,野性的美。       9.与索溪峪相比,在作者眼中:桂林的山太秀了(学生读,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写到“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再读一遍。)庐山太俊了(学生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该有多俊呀!再读一遍。)泰山太尊了,黄山太贵了。        10.一句话,“它们都已经家化了”。由此看出,索溪峪的山与它们相比,野就野在?          学生反馈:天然,没有人工的雕琢。(对,你读书可真仔细呀!)        四、拓展学习课外阅读部分。       1.同学们, 索溪峪那雄伟壮阔的气魄,清新秀丽的神韵,令人陶醉。这种气质,也展现在“十里画廊”的蓝天碧水之间,青峰绿树之上。人走在这画廊中,看着那两边的景色,真有置身于画中之感。今天,我就为大家带来了峻青笔下的《十里画廊》以及其他作家所写的《桂林的山》、《雨中登泰山》等文章的片段。        2.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片段进行阅读,而后推荐读得最好的同学全班交流,让大家尽情领略祖国不同的山色风光。       3.小组内进行交流朗读。       4.反馈:全班交流朗读。        (1)《十里画廊》:山峰的众多,山峰的奇特,山峰的苍翠,山峰的秀丽,是索溪峪一带风光的最显著特色之一。这十里画廊,可以说是比较集中地把这些特色表现出来了。        (2)《桂林的山独秀峰》:如婀娜多姿的少女,秀美平和又不失险峻。秀而不俗,险而不惊。  (3)《雨中登泰山》:一块块巨石,形态各异;高陡俊俏,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探寻了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桂林的山险峻而秀美,东岳泰山巍峨而尊贵,而索溪峪的山更是以几千座山峰,像树林似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形成了一片苍苍茫茫浩瀚辽阔的峰海,丝毫不失它的野性。从写作角度来说,我们也为作者丰富的词汇、奇特的想象、细腻的笔法而折服。我希望大家能利用假期多到自然山水间走走,用山野的博大来壮阔自己的胸襟,用溪流的澄澈来洗静内心的郁闷,回归自然,感受自然吧!             2课时学生活动时间(约)34 分钟教师活动时间(约)6 分钟教学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表达的索溪峪的野性的美,懂得作者是怎样把索溪峪的美写具体的。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回忆导入1.师:作者怎样把索溪峪的山的野性美写具体的?同学们可以回忆我们学过的写山的文章,进行对比,这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学生自由说。2.小结:老师把《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中描写山的段落都摘录下来,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想想课文写了索溪峪山的什么特点,是怎样具体写的?(用排比的方法,从“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同的角度具体写山的野性美。/用对比的方法写出山的与众不同的野性美。(用先总的写特点,再分开具体写的方法。)3、同学们能够借助已经学到的知识来帮助自己学习新的课文,很好。作者在描写山的时候,确实采用了抓住事物主要特点,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二、感受文中表达的索溪峪的野性的美,懂得作者是怎样把索溪峪的美写具体的。1.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水、动物的野性美呢?a.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比一比,想一想,描写水、动物的野性美与描写山的野性美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采用了抓住事物主要特点,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不同之处:写水的时候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淘气的野性美;写动物的时候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写人的时候抓住人的动作……)引导质疑:为什么要写路呢?(为了衬托出水的野性美。)文章哪个地方与写路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师:原来,课文写“人”的野,是为了衬托出索溪峪的野。看来,山、水、野物的描写是直接体现了索溪峪野性美的特点,写人变野了是从侧面烘托索溪峪的野性美。(将问号擦去。)b.作者的语言真实再现了索溪峪惊人的美,把它的美展示得淋漓尽致,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一渎,体会这样写好在哪里。老师建议你们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帮助学习:圈画妙词佳句,细细朗读,品品味语言美;多读几遍,将体会、感受写成批注标在语句的旁边……(学生自己学习,老师巡视点拨。)c.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在学习小组内和同学们交流。交流的时候,希望大家能互相倾听,取长补短。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好吗?说的时候,先要有感情地把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说出你喜欢的原因。d.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得很好。如此美丽的索溪峪,作者对它怀着怎样的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三、拓展练习。1.是的,索溪峪真美呀!作者可以写文章来赞美它。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赞美它?(诗歌、散文、绘画、摄影展……)2.是的,我们可以写诗来讴歌它,我们还可以写乐曲歌咏它……我们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索溪峪的喜爱与赞美!请同学们欣赏一支歌《神奇的九寨》。你愿意给它换个题目,填上词,赞美索溪峪吗?3.师总结。总结:索溪峪的“野”荡涤了人的心怀,大家所改写的歌曲震撼了你们父母的胸怀。愿美丽永远与我们同在。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0

  一、说教材:

  《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教材。本单元大部分文章都是写景文章。这篇课文是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景,表现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欢快的心情。这篇文章围绕着索溪峪的“野”,从“山的野、水的野、物的野和人的野”几方面去写的。在表达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叙述后具体描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本文中的一些常见的如“排比、拟人、比喻”等写法还是有能力理解的。对本文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也能很快掌握,但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及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方面的能力不是太强。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领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四、教学重难点:

  1、在认真读书、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使学生了解文章用排比、比喻、拟人的写法,不但写出了索溪峪的“野”性美,还表达了作者对纯朴自然风光的向往和赞叹之情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张家界、索溪峪等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语言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四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天然的、野性的美。细读课文,不难发现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轻松流畅的笔调,精心雕琢的词藻以及活泼生动的描写,如何紧扣一个“野”字,在一课时中引领学生欣赏索溪峪迷人的风光和文本精妙的语言?让野性美在这里绽放。对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着“自主,合作、乐学、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学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自读感知,读中悟情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要了解文章内容必须整体感知全文,在此基础上带着问题合作探究既训练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七、说教学程序:

  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去随机才访学生,了解他们都到哪里旅游过。然后教师相机介绍自己去过很多的地方。这么多的美丽的风景老师就是通过读书了解的。从而导入课题。这样设计导课,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谈“野”论“野”悟“野”。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八、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记者采访导入课题。教师以记者的身份去随机采访学生,了解他们都到哪里旅游过。然后教师介绍总结看过的地方,这么多美丽的风景老师就是通过读书了解的。从而导入课题。这样设计导课,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初读课文之前,播放索溪峪的风光短片,引导学生去看一看,听一听,简单的了解一下索溪峪,初步感受索溪峪的野。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的阅读兴趣会大大的增强,有了阅读的兴趣,那么学习就成功了一半。出示阅读提示。

  1、出示词语,请学生读。

  2、学生汇报自读后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板书:山、水、动物、人)3、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谈“野”论“野”。这个环节的教学重点是品读感悟,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我的选择我做主”通过自己读,勾画自己欣赏的景点,交流汇报,畅谈体会,通过朗读检查,朗读挑战,自读自悟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欣赏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感悟山的“野”。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主要是抓住重点句进行教学,老师适时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并指导学生找出作者所用的写作方法。然后再结合图片显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索溪峪的山是如何野的。

  2。感悟水的“野”,野物的“野”。这个环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采取感悟山“野”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当然老师要适当引导,然后再结合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3。体会人的“野”

  (1)人们亲身感受了索溪峪的山、水、猴子的十足野性后,也变得“野”了: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一个词最难看出这一点?引导学生找出“返璞归真”,然后理解“返璞归真”的意思。

  (2)让学生再读这一段,看看游客们“真”在何处。

  (3)老师出示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人的“野”。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再次深入的了解“野”在本课的含义,并且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与上课伊始形成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结合板书,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九、说板书:

  我设计本文的板书的时候目的是要把文章的脉络表现出来,因此我在设计的板书的时候将作者围绕野从四个方面去写表现出来,这样板书起到了提纲携领的作用。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十、说反思: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美,在教学过程中,肯定还有许多不足,请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掉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1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的透漏出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四、课前准备: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等有关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做成课件。

  五、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揭题导入

  1、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二)、简介索溪峪

  (三)、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四)、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

  (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

  (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

  (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2

  【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感受索溪峪的美,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美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在品味索溪峪的野性美的同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激兴趣,感受整体美

  1、谈话引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知道张家界吗?把你收集到的张家界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块儿去欣赏张家界那迷人的景色。(播放课件)

  老师旁白: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该地区经长期地质变化,水流切割、风化侵蚀,形成罕见的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数以万计的石峰危岩平地拔起,形态各异,亭亭玉立。缝上奇松挺拔,灌木丛生,时有云雾萦绕,景色神奇。区内山奇水秀,湖潭溪瀑比比皆是,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索溪峪便是其中的一个景区。

  看了刚才的画面,谁来告诉我,你觉得张家界的风光怎么样?

  同学们看得很认真,说得也不错,我们领略了张家界迷人的风光,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到张家界的主要景点──索溪峪去看看,去领略它那独特的美、野。(板书:索溪峪的“野” 齐读两次。)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你们很会读书,爱动脑筋。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翻到11页,快速阅读课文,谈谈你对文中“野”的理解。

  板书:

  山野、水野、物野、人野。

  二、抓词句,合作学,品味语言美

  1、首先让我们来看一段录象,(播放课件)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文中哪个自然段介绍的是这一画面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写山“野”的句子,大家能不能通过读把这段文字读懂?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课文,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研究,谈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⑴找中心句。

  ⑵找出特点。

  ⑶这个特点从哪得来的?

  ⑷与什么作比较?

  ⑸天然的 美表现在哪儿?野性的美表现在哪儿?

  ⑹怎样去体会感情──读。(板书:天然野性。)

  3、配乐朗读课文。

  4、总结学法:读段落──找特点──体会野。

  5、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我们刚才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每位同学选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学习。

  6、抓住描写索溪峪的野性美的优美词句汇报交流。抓住学法:

  ⑴找中心句。

  ⑵找出特点。

  ⑶这个特点从哪得来的?

  ⑷文中怎样表达出来的?

  ⑸这种美表现在哪儿?野表现在哪儿?

  ⑹怎样去体会感情──读。(分别播放课件:感受美)(分别板书:蹦跳而出,“野”性十足,返朴归真。)

  7、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谁能用一句话说说索溪峪“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8、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索溪峪,你想说些什么?(板:书:美。)

  9、我想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就让我们用满腔愉悦的心情来朗读第六自然段,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

  三、大胆想象,训练表达美

  1、今天我们一起去了索溪峪,了解了索溪峪的“野”,你能不能把你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其他游客呢?(播放课件)

  2、索溪峪因索溪而得名,你想让更多的朋友来了解索溪峪吗?今天就请大家来当一回广告设计家,为索溪峪设计一则广告语,希望你的广告语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播放课件)

  3、作业展示。

  【板书设计】

  索溪峪的“野”

  山野天然野性

  水野蹦跳而出美

  物野“野”性十足

  人野返朴归真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3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突出学生为主体的自读自悟的语言实践,在感受生动、优美的语言的同时,体会索溪峪天然的、野性的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使语言训练与人文熏陶水乳交融。

  教材、教法简析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语言从山、水、野物、人四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天然的、野性的美。课文篇幅较长,在一课时的教学中,应让学生抓住自己觉得写得最好的地方自读自悟,做到放得开,读得精,悟得深。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文中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引导、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2.联系上下文,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等有关的照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展示材料,揭题导入

  (1)欣赏学生收集有关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图和文字资料。(展示台)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质疑:课题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引号的几种作用)

  (3)简介索溪峪(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认读生词,理解含义。(出示课件)

  (3)抓题眼,引入研读。

  (三)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

  2、自学讨论:(出示课件)

  (1)“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野”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3)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一读,体会这样写好在哪里。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出示课件)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 欣赏索溪峪山的风光图。(出示课件)

  e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出示课件)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出示课件)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索溪峪山上的野物。(出示课件)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

  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四)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

  (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

  (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请你来辩护:有人觉得索溪峪太“野”了,将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及游览观景的游人告上了“法庭”,你觉的“法院判决”公正吗?为什么?谈谈个人看法。(出示课件)

  (3)请你为风光片《索溪峪》写导游词,介绍人们到索溪峪来玩。(出示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