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2023-10-16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⑴ 自读:

  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⑵ 自思:

  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⑶ 交流:

  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六、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

  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二、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

  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一岁一____。野火______,春风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无处寻____。

  2、按要求分类:

  未追店枯徐烧荣菜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六、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

  木: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2、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二、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1、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2、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3、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4、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5、练习背诵。

  三、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抄写《望天门山》。

  四、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交流展示:

  ⑴ 展示朗读或背诵。

  ⑵ 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2、配乐情境朗诵。

  二、想象画面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3、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三、拓展活动

  1、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2、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2、想象诗中描绘的图景。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自己的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书”是什么意思。

  3、出示挂图,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流利、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5、错助字典和注解,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画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一起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

  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2、小组比赛背《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 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 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读通古诗。

  ⑶ 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

  可以自学,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解、看图的方法来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交流学习收获。

  ⑶ 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

  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赛诗会:

  ⑴ 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小组背得响亮又流利。

  ⑵ 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2、背诵、默写古诗。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25分钟

  学习《题西林壁》

  一谈话导入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首诗。

  二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三、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黄州、颍州任职,最远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儋州。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当时题壁诗盛行,是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有关题壁的佳话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了,崔颢题写了《黄鹤楼》之后,李白惊为绝唱,自愧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5.品读悟意境

  (1)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板书:4行诗

  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25分钟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陆游(1125 —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游山西村》于乾道二年(1166年)春作于山阴。山西村是绍兴鉴湖附近的一个村庄。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 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4.品读悟哲理。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5.熟读成诵。

  三作业: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板书:4行诗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两首诗。

  3、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激发学生拥有诗意情怀。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诗”,请学生吟诵自己喜欢的诗。

  二、读通两首诗。

  1、我们的祖国是个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再来读两首古诗。

  2、出示两首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三、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两首诗诗不一样的,读读,读出不一样的节奏。

  相机渗透:七绝五绝七律五律的相关知识。

  2、渐渐读出两首诗的节奏。

  四、读出诗中的画面。

  1、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读出诗中的画吗?

  (相机介绍王维、苏轼)

  2、读出《元日》中的画面

  1)元日是指?理解“元”(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拓展:“元日”“元旦”

  2)学生自由读诗,读出什么画面?

  a 放爆竹b 饮屠苏c 换桃符d 曈曈日……

  理解:除饮屠苏的风俗及意义桃符——春联的变化过程

  品:“曈曈”叠词的运用“桃符”的压缩省略,交换使用。

  3)想象画面,配乐朗读《元日》。

  3、读出《江雪》中的画面。

  1)自由读,想象画面,说说看到的画面。

  重点:大雪老翁独钓

  2)理解:绝灭孤独

  3)体会诗句的对仗美。

  五、读出诗中的情感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体会到诗中的情感吗?

  2、自由读,体会。

  3、交流:《元日》的喜庆,诗人的快乐……

  《江雪》的凄清、老翁的孤傲、不屈……

  4、两首诗都写冬天,为什么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出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读懂其中原因。

  5、小结:这就是“诗言情,诗言志”啊!

  6、朗读两首诗。

  六、诗化生活。

  1、诗人得志时写诗,失意时写诗,明白了道理时写诗,有了小情趣,小感悟……都写诗。

  2、找找课本中的诗,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诗。

  3、读泰戈尔等著名诗人的现代诗。

  4、读读老师、同学自己写的诗。

  5、寄语

  让我们读诗!

  让我们拥有诗意的情怀与生活!

  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3、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

  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 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六、总结

  【评析】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1、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习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平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1、会认12个生字。

  2、学会6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诗意,感受夏天的美景。

  【重难点、关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学会6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智活泼、天真可爱。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课前准备〗看图说一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看大家的神情,老师就知道你们带来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2、在讲故事之前,咱们再来看一看图。

  二、观察画图

  1、出示教学挂图。

  2、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提示:图中是谁,他在哪里干什么?他的心里会想什么呢?)

  3、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那就更棒了!

  三、交流故事

  1、小组交流:

  把你带来的精彩故事跟组员说一说。

  2、各小组派代表参加全般讲故事比赛。

  3、评出优秀故事员。

  过度:大家的故事讲得真好,把这幅画说得好像动起来了,老师还要听一听课文读得怎么样?

  四、朗读指导

  1、指名朗读: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就怎样读。

  (表扬加动作朗读的同学)

  2、老师范读。

  3、学生自读:

  如果你喜欢老师这样读,就学着读。

  4、个别读、评价。

  5、男女生分别读、齐读。

  五、背诵诗歌

  1、个别背:

  谁已经会背,自豪地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2、小组背:

  哪一个小组手举得最多,就请哪一小组。

  3、全班背。

  六、扩展

  牧童会捉到树上的蝉吗?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理由充足就行。)

  七、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诗、林、童、黄、闭、立

  今天,咱们要来写这几个生字。

  2、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

  诗: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黄:声母是“h”,不要读成“f”,而且是后鼻韵母。

  3、哪些字比较难记?

  黄:中间是“由”不是“田”。

  4、抽读生字(打乱顺序),并口头组词。

  5、指导书写:

  ⑴ 小组交流哪些字需要帮助?

  ⑵ 反馈:

  重点指导:

  诗:右边的第三笔是“横”最长,右下“寸”的“横”从横中线稍下方起笔,“点”写在竖中线上。

  林:左边“木”做偏旁时,第四笔“捺”改为点。

  童:上下结构,“立”的第五笔“横”最长,“里”的竖要在竖中线上。

  八、练习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音节卡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所见》。

  2、你喜欢这个男孩子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好吗?

  过渡:大家也是可爱的孩子,这一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

  二、揭题,读题

  1、板书:

  小池 chí

  2、读题:

  注意池的翘舌音。

  读了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小池里有水,小池有花,小池有很多东西……)

  三、指导看图,练习说话

  1、你们真聪明!的确,小池里有很多美丽的东西。

  2、出示插图。

  3、大家都看到了什么?

  (蜻蜓、刚长出的荷叶、树阴。)

  4、说话练习:

  你们的眼睛真亮,看得真认真,如果能加上什么样的蜻蜓或者干什么的蜻蜓,那就太棒了,图上的其他景物也试着这样说好吗?

  5、教师小结:

  孩子们,你们进步了,说得太好了,老师听了好象这些景物都活了一样。

  过渡: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呢?

  四、学习古诗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

  借助拼音把音读准。

  3、同桌互读。

  4、个别读:

  注意纠正:

  柔(róu)、阴(yīn)、露(lù)

  5、跟着老师读。

  6、表演读:

  把你喜欢的句子带上笑容,读得更美些,能够加动作的可以加上动作。

  7、背诵古诗。

  8、小结:

  ⑴ 全班齐读。

  ⑵ 诗中写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

  (夏季,从小荷知道的)

  五 总结全课

  1、这两节课咱们又学了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看谁读得有感情。

  2、认读生字(打乱顺序)。

  3、完成“我会读”:

  ⑴ 试读,忘记的问问同桌。

  ⑵ 开火车读。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

  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

  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

  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六、个人建议

  对诗的意思只要大概明白,不必要求掌握。本案中设计的问题比较好:“你看图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第二课时

  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 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

  画面上有哪些景物?

  (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

  黄鹂 白鹭 雪船  

  2、看图思考:

  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

  (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

  (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

  (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

  (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

  (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个人建议

  背诗也要注意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带者美好的心情去背诵。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1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 千捶 万击 墨梅 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教师启发:山石承受千捶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板书:

  3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捶万击  粉骨碎身  若等闲

  烈火焚烧 (坚强不屈) 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洁身自好)

  墨梅

  素净 池边树 朵朵 淡墨痕(写实)

  清香 不要——只流——  (明志)

  (寄寓贞洁自守的情操)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三、 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 (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

  ⑶ 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⑷ 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⑴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思

  (为什么)独、异 登高(干什么)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的】

  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3、会朗诵、背诵两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⑴ 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⑵ 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⑴ 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

  ⑵ 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⑶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⑷ 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⑸ 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

  ⑴ 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⑵ 交流。

  第四步:

  ⑴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⑵ 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

  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

  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去领略另一首古诗的迷人风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古诗,在读的同时用铅笔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2、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片)

  3、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最快。

  4、全班交流思考的结果。(说得好的教师给予表扬,同时重复强调,让生加深印象。)

  5、对生字进行扩词训练。

  三、学习古诗

  1、对苏轼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⑴ 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⑵ 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⑴ 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潋滟、空蒙、奇、西子

  ⑵ 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⑶ 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⑷ 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⑸ 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

  ⑴ 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⑵ 交流。

  第四步:

  ⑴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⑵ 背诵这首诗。

  四、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