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实录

2023-10-12

《如梦令》教学实录 篇1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板书:《如梦令》。(字写得漂亮吗?)一起把题目读一下。

  (板书:宋、李清照)这首词是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的,中间用一点隔开,板书要考虑整体布局。

  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一生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人生红最美好的时光。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于是李清照搬到江南,丈夫后来也去世了。晚年非常孤独寂寞。今天学的这首词是她年轻时写的。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

  生:如梦令。

  师:你们上当了!“如梦令”是词牌名。他有题目吗?

  生: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有的人为了把这首《如梦令》与其他《如梦令》区别开来,再说这首词是就说“《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但“常记溪亭日暮”并不是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首词的题目。词的题目要能概括词的内容或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要简洁精炼。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先自己读读这首词。

  生:入情入境地认真自读。

  师:我们班同学自读时很有词的节奏感。谁来读读?

  生1读。(很好,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

  生2再读。(非常棒,他看着我,仿佛我的脸上有词,善观察。)

  生3读。(很有词的韵味,节奏感很好,读得准,读的通。读出了节奏。)

  师:再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听课文范读录音。谁再来读读?

  生4读。(唔,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用力的想,让我们把画面看清楚。)谁再读?让我们看清画面。

  生5读。(很有词的感觉,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词的情境。)

  师:读词时要能把词读到脸上,读出动作。范读

  生自练。

  师:老师读词,大家一起站起来边读边做动作,老师要看大家表情,读的时候要仿佛看到词描绘的情景。

  生6读。(师:读时带动作,让大家看到当时的场景。)

  师:你读时,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惟妙惟肖。仿佛你的严重、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三、精读想象

  师:指读1、2行,你看到了什么场景?

  生1读。

  师:你“醉”得不够。“沉醉”可以看出醉得厉害,再请人读。

  生2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什么画面?

  生说略。

  师:你们都说到“夕阳西下”,因为词中讲“日暮”。傍晚时分,有一处美景,我给这幅画面起个题目就叫:“溪亭日暮”。(板书)

  师:“溪亭”指的就是(生:溪边的亭子)。溪边的亭子在日暮时分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呢?同坐说.

  生:同座位交流。

  生1:……李清照不仅喝醉了,也可能被美景陶醉了。

  生2:夕阳西下,亭边在霞光的映衬下,水天一色,让人如梦如幻。

  师:这样如梦如幻的夕阳美景,作者怎能不沉醉?范读。

  生:齐读1、2句。

  师:这么美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但太阳落山了,还是要回家了。出示3、4句。

  生:读3、4句。

  师:读得准。“兴”读xīng,“高兴、愉快”之意。板:兴。(你根据字义区别多音字,是个好办法。)

  师:“兴尽”什么意思?

  生1:没有心情。生2:高兴之后。生3:兴致得到极大满足。

  生齐读,指读。

  师:“藕花深处”,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许多藕花。

  师:你由此想到了哪些美丽的诗句?吟诵一下。

  生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仿佛来到了六月的西湖。)

  生2:“出淤泥而不染”。

  师:近看,有一朵朵盛开的荷花,圆圆大大的荷叶挨挨挤挤。瞧,那边,还有花骨朵。远处,一片绿意盎然,绿叶丛中,浅红、粉红、洁白的荷花,星星点点,这就是:“藕花深处”(板书)。

  跟老师写:“藕”。

  想象“藕花深处”的美景。

  生:藕花深处,粉红、浅红的荷花婀娜多姿,含苞欲放,就像孩子的笑脸,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目不暇接。

  师:这就是“藕花深处”的美景,这就是作者眼中的美景。

  生:齐读3、4句。

  师:为什么会“误入”呢?不认识回家吗?

  生1:作者已经醉了。(联系上下文回答很好。)

  生2:作者被溪亭日暮的美景陶醉了。情不自禁的误入,再加上天色已晚。

  师:景色太美了,情不自禁。李清照突然一个激灵,要回家了,这个时候(天色已晚),这时,李清照心里(生:非常着急。)所以词中写到:“争”(板书)。“争”是心理活动的。“争渡、争渡”就是心里想怎么划回家呢?

  生:齐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看到什么?

  生1:词人焦急地划着船,不知道怎么回家,划着划着,把鸥鹭惊飞了,手忙脚乱。

  这时又看到美景,看到白鹭如冬天雪花漫天飞舞。(白鹭像“雪花”,有诗意。)

  生2:看到一只只雪白的鸥鹭从藕花深处乱飞起来。

  师:“乱”仿佛是词人心理的写照。这就叫(一滩鸥鹭)板书。

  看到如雪花般的鸥鹭惊起,李清照心情怎样?

  生:惊讶!

  师:“惊”什么?

  生1:鸥鹭为什么和我一样焦急?

  师:有词人的素质,敏感。这就是“惊”字的况味、意念。这飞起来的景象太美了,太好看了,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首词像一幅画,一副美丽的照片,一副美丽的画卷、动画片。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如一个动画般的电影,一个动听的故事,这是我们学生读懂的《如梦令》,许多艺术家也读,也读出了他们自己的感受,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低低吟诵,想象这幅画,倾听这个故事。

  生:配乐齐读(轻轻地)。

  师:听完,还要想起一个词:“常记”。什么叫“常记”?

  生:经常记得。

  师:为什么?

  生:景色美,记得下次再来玩。

  师:这时李清照最美好的时光,最快乐的日子,所以常常记起,这个时候,仿佛看到李清照倚在窗边,轻轻吟诵着《如梦令》。

  生:配乐指读。(意外:音乐没响。师:虽然音乐没响,但我们心底响起这样一段美妙的旋律。)

  师:多么美的意境。听着这首词,我们想这首词可以读成词中的一个字。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吗?为什么?

  生1:“醉”。因为李清照一辈子不会忘记这美丽的景色,美好的时光。一醉是“溪亭日暮”,二醉是“藕花深处”,三醉是“一滩鸥鹭”。她在醉中体会着美景。

  生2:“梦”。溪亭的美景如梦境,让人回味无穷。景美如梦、如画。

  生3:“常记”。常记溪亭的美丽,因景人乐,所以常记。正因为常记,所以这么美好的时光才难得。美景如梦,如画,如诗的感觉,所以作者被深深陶醉。

  师:如果你给《如梦令》七个题目,你会起?

  生1:《醉在溪亭边》。

  生2:《溪亭日暮》。

  生3:《藕花深处》。

  生4:《不知归路》。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见解,题目中像《不知归路》更贴切。好,今天可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如梦令》教学实录 篇2

  一、对联引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如梦令》。上课之前,有的同学光 顾和老师聊天了,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两副对联,请同学读一读。

  一生读:大明湖畔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柳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 文采有后主遗风

  (许多学生举手想读)

  师:先不念了,谁能猜着,老师为什么要写这副对联?

  生:因为这副对联是李清照写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李清照的词。

  师:错,不是李清照写的,再猜。

  生:右边描写的是李清照去玩儿的地方的情景,左边是描写李清照的才华的。

  师:是李清照的文采,猜的八九不离十了,不是李清照写的,但是和李清照有关系。昨天我请同学们查资料,看来同学们都没有查着类似的资料。大明湖、趵突泉是两处名胜,在山东省的济南市。大明湖旁、趵突泉边有李清照的故居,她的故居在垂柳深处。李清照一生写了许多词,后人就将她的词编撰在一部书里,这部书就叫《漱玉词》。《漱玉词》是李清照的集子,大家都学过《西江月》,辛弃疾的集子叫《稼轩长短句》。《金石录》也是一本书,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写的一本书,它是研究金石的一位专家学者,什么是金石呢?大家猜一猜。

  生:奇形怪状的石头。

  生:还有金子。

  师:金,不是指金子,是金属类的一些东西,如铜质的一些东西。比如说鼎,鼎上或石碑上刻有文字,有些人专门研究这些文字,这些人就叫金石学家,是非常有学问的人。李清照的文采有唐李后主的遗风,后主是谁?有句词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就是李后主的一句词。

  二、检查预习结果

  1、初步了解

  师:下面,我来检查预习结果。预习的程度:会读是一种,会背是一种,读懂了又是一种,你们觉得你们属于哪一种?

  生:会背。

  2、请三生板演

  师:好。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默写。我听说有一个叫高士奇的同学写字特别好,请你来写前两句;另一个女孩写三、四句,最后两句由那个男孩来写。把字写得大大的,让大家都能看清楚。

  (三生板演,老师的检查仍在继续。)

  3、和其他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师:我继续检查其他同学的预习情况:题目是《如梦令》,词牌名,谁来告诉老师,词有什么特点?以前学过词吗?

  生:学过《清平乐(yuè)》

  师:是清平lè还是清平yuè?

  生:是yuè,因为词是在宫里去唱的,乐是乐曲的意思,所以就应该读yuè。

  师:非常准确。词最早是有曲子的,有谱的。现在有许多词牌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比如《清平乐》《渔歌子》《水调歌头》。他说出了词的一个特点:最早是配乐演唱的。

  生:词分上阙和下阙。

  生:词有词牌名和题目。

  生:词不是四句,而且每一行的字数不一样。诗一般都是四句。

  师:诗只是四句吗?

  生:还有的八句。

  师:诗有的一行七个字,有的一行五个字。诗的要求十分严格,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词有一千多种,格式非常自由。

  关于词我们今天就说到这儿,下面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情况。

  4、检查三生默写情况

  (师转身领学生一起检查同学默写情况。)

  第一句:常记西亭日暮。

  生:应该是“溪”,不应是西。

  师:为什么是小溪的溪?一会儿要说到。我们继续看……

  第三句:兴记晚回舟

  “记”应该改为“尽”

  师:兴读“xìng”还是“xǐng”?

  生:xìng

  师:为什么?

  生:非常高兴。

  师:有兴致的意思。

  第四句:误入藕花山处

  生:“山”应为“深”。

  师:“藕”是本课的一个生字,他写对了。通过检查我们发现,有的同学虽然会背了,但是没有注意本课的几个生字,有几个字很容易写错,如“溪亭”是溪水边的亭子,而不是西边方向的亭子,所以不是“西亭”;“暮”是日字底,而不是巾字底,为什么呢?

  生:日薄西山。

  师:“沉”不要写成“沈”。把“尽”写成“记”表明没有理解词的意思,一会儿我们再解释。

  三、读词质疑

  师:下面我要提问第二个问题,因为有的同学说了,这节课我们是带着任务来的,您一定要多问问题。我可以问问题,你们也可以问我问题。你们都已经预习这首诗了,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不着急举手,可以认真思考一下,大家打开书,请一同学读一遍。

  (大屏幕出示《如梦令》)

  一生读词。

  另一生再读。

  师:请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生:“争渡”是什么意思?

  生:争取渡过。

  师:对不对呢?我们先作为一个问题写下来。(板书:争渡)

  生:是词人和鸥鹭争着渡河。

  师:理解完这首词我们再解答谁的答案对?你可以接着提你的问题,也可以说你读懂了什么?比如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写的是李清照在溪亭喝酒,喝醉了之后不知归路,一不小心进入了藕花深处,于是和鸥鹭争着渡河。

  师:这位同学把词完整地串了一遍,他认为是写了一件事。说是:有一天到溪边去玩儿,迷路了,误入藕花深处这样一件事。

  生:我认为是:坐船到溪边的亭子里游玩,去了以后喝了些酒,然后醉了,到了晚上不知道怎么回去了,划着划着就跑到藕花深处去了,很着急出来,就惊起了一滩鸥鹭。

  生:题目为什么叫《如梦令》呢?

  师:词都有词牌,词牌就规定了这首词的格式,比如《西江月》是一种格式,《如梦令》又是一种格式,词有长有短,“令”是最短的一种词。刚才同学们都发现了这是写了一个过程,一件事,现在我们具体来看看,写了什么样的一件事情?在这样的事情中李清照经历了什么?

  四、研讨词意

  师:我们先看前两句,谁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生: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李清照经常记起这件事。她喝醉了,不知道怎么回去了。

  师:她说了一个非常好的词的解释——经常想起这件事,所以说这是一次回忆,不是刚才发生的事。那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生: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在溪边亭子里的一件事。

  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在溪边亭子里他们做了些什么呢?

  生:他们在亭子里喝了些酒,不知道怎么回去了。

  师:是自己喝闷酒吗?

  生:她还可能约了一个或一些朋友,一块儿游玩,一块儿喝酒。

  师:还可能是什么情况?

  生:还可能是去庆祝某件事,比如说得了奖。

  师:总之,是在高兴地喝酒,游乐。谁来解释三四句?

  生:李清照微醉以后,回家的时间有点晚了,所以她不小心就进入藕花深处了。

  师:为什么会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呢?

  生:因为她喝酒喝多了。

  师:因为“沉醉不知归路,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大家想一想,藕花深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藕花就是一些荷花、莲花,荷花结莲藕,所以叫藕花,它们很漂亮。

  师:有一首诗叫……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虽然此时不是映日的荷花,但是无穷碧的荷叶一定给李清照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这也是一处美景,作者玩够了要回家了,误入藕花深处去了,之后怎样呢?谁来说后两句?

  生:之后想渡出来,结果不小心惊起了一滩水鸟。

  师:让我们回到开始的问题:“争渡”是什么意思?

  生:争先恐后的划船。

  师:东划划,西划划,争着划。还有别的解释吗?

  生:争渡就是和谁争一件什么事?和藕花争。

  师:有的同学说和鸥鹭争,有的同学说和藕花争,到底怎么个争法?

  生:非常着急的划船,就是想划出来。

  师:争先恐后,都想先划出来,这时,惊起了一滩鸥鹭,为什么惊起一滩鸥鹭呢?

  生:因为水里有鸥鹭。

  师:是的,为什么被惊起呢?

  生:因为划着划着,惊动了水鸟,水鸟比较怕人,所以被惊起来了。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因为他们划的特别着急,这时候太阳落山,水鸟正在睡觉,他们弄的水波纹或者说弄出来的那种声音惊动了水鸟。

  师:日已薄暮,水鸟都已经休息了,这时,他们划船的声音惊起了一滩鸥鹭,多美的景象啊!

  生:我还在想刚才的问题,应该是和藕花争渡,因为前面说“误入藕花深处”,那些水鸟应该不是在水里睡觉,应该是在荷花深处做窝,荷花的响声把它们惊醒。

  师:谁和藕花争渡呢?

  生:李清照

  师: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了,可能枝蔓把小船缠住了,这种理解也非常好。大家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还有一个问题:刚才大家都认为,李清照喝了点小酒,有些微醉,所以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那么,我们整个读完词之后,感觉“沉醉”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

  生:沉醉就是喝的酒特别多,找不着回家的路了。

  生:被美景沉醉了,特别喜欢,所以不知道怎么回去了。

  五、读人悟词

  师:你说的是沉醉于美景的意思,这时,李清照的心情怎样?我们不说了,一起读出来,自己先练习读。

  生自由练读。

  师:请同学来读,要读的比刚才有进步,因为已经了解了整个诗意。

  一生读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李清照的什么心情?

  生:赞叹美景。

  师:沉醉于美景之中,谁再来读?

  一生读

  师:你们听出了李清照的什么心情?

  生:前面是高兴,后面是着急。

  师:高兴又着急,一种兴奋的心情。

  师:下面,教师配上乐,大家齐读一遍,老师起头。

  生配乐齐读

《如梦令》教学实录 篇3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盛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

  生:读过。

  师:读过哪首词?

  生:《长相思》!

  师: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诗的话每一句的字数是一样的,词的字数不一样。

  师:对!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师:你们学的《长相思》是不是句子有长有短?

  生:是!

  生:词分上阙和下阙,诗是没有分的。

  师:对!有的分上阙和下阙了,有的也没有分的。

  生:《长相思》是词牌名,它不是题目。

  师:所以词有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的词牌名?

  生:“忆江南”。

  生:“西江月”。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想迫不及待地读读这首词了吧?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生读词。

  师:平时你们是不是喜欢大合唱?(笑)我可喜欢听一个人读。谁愿意一个人来读一读?

  生(女)读。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

  (学生默读)

  师: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生: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李清照经常和她的朋友去溪边的亭子里玩。

  师:“暮”指的是——

  生:就是说,李清照记得一次和她的朋友一起去溪边的亭子里看落日美景。

  师:哦,你这样说咱们都听明白了。

  师:好,接着往下说,你还学懂哪一句了?

  生:我知道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的意思就是每天看到很晚,然后一直看到尽兴还不回家。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来是“每天”?

  生:是有一次。

  师:是啊,作者就向我们记叙了一次郊游的经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中有。

  师:哦,看来,看注释也是一种很好的学词方法。

  师:那么这个“醉”指的是——

  生:陶醉了。

  师:盛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生:我是说“误入藕花深处”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李清照他们乘着小舟,准备回家,但是他们不小心划到了荷花池里。

  生:他们就在荷花池里玩,然后他们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怎么会惊起一滩鸥鹭的?还有一句,谁来说?

  生:因为他们玩得很开心,嘻嘻哈哈的,把那些鸥鹭全部都惊起,全部飞起来了。

  师:“争渡争渡”就是?

  生:他们在那里拼命划船,拼命划船,声音很响,然后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好,挺不错的,刚才,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就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读胖”。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

  生:长!

  师: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

  生:三十三!

  师: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如梦令》教学实录 篇4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

  生任意背诵两首以前学过的古诗。

  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了解词牌名)

  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

  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

  1、播放音频:听读

  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

  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

  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板书:醉)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

  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

  ——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

  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共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哦,诗人在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书:景醉)

  (3)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齐背《如梦令》。(板书:人醉)

  3、你听——(《如梦令》歌词)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四、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课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细观察后交流。

  这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都是一样的。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五、课后作业

  推荐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书设计如梦令

  酒醉

  景醉

  人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

  《如梦令》教后反思

  在教学《如梦令》一课时,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诗与词的对比。

  在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诗与词的不同,从而更好的认识词、学习词。

  二、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配乐配图范读,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初步了解词的情感。

  三、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解读,引导紧扣词眼,欣赏“醉”字,分析词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何对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在这节课上,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了这首词,也能有感情的背诵,但是由于教师的激情不够,没有很好的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所以学生在描绘词的意境的时候,表达的不是很好。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继续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如梦令》教学实录 篇5

  师:我听说,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全校古诗词大奖赛,同学们都在积极地准备着。现在,我出示画面,大家根据画面联想古诗词,看谁联想得快?特别提醒一下:吟诵的时候,最好吟出古诗词的味道来。

  1、《寻隐者不遇》山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清平乐  村居》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出来有没有听出来,前三首都是古诗。第四首是一首词。这一节课,我们要再次好好感受一下词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幻灯片出示)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给我们听听?(指名一人读)

  师:读得真好,“兴尽晚回舟”的“兴”是个多音字,“误入藕花深处”的“藕”是个生字,他都读准了。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兴尽晚回舟”的“兴”为什么要读第四声呢?

  师:哦,我明白了。有个成语叫“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读)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趁着兴致而来,兴致满足了就返回了。那这首词中的“兴尽”就是指------5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词,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就能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的音乐美来,请大家欣赏录音《如梦令》,注意他朗读时候的节奏和停顿。

  师:想不想自己练练,也读得这么好听?(试试吧)

  师:(指名读)     来,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够,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看注释、看画面、问老师、问同学。。。。)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自说—同桌说)

  师:你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师:曾经有人评价李清照的这首词是“以寻常语绘精美画”,那么这首词描绘的究竟是怎样精美的图画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再次欣赏录音,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录音)

  师: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稍停顿)用一段话把你看到的一个画面描写下来,好吗?

  师: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来说说看?

  生:(   )(    )(    )

  师:真美!是词中那句话让你想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呢?(据答出示:常记溪亭日暮。。。。)

  师:你刚才说得那么美,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它。(生读)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我为之沉醉。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会在西亭边做些什么呢?(   )古人都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在她的许多词里,都提到了酒。我们继续,他们还会做些什么呢?

  生:(      )

  师: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者花香,酒香,他们吟诗、弹琴、唱歌、下棋,玩得多尽兴啊!这景象怎能不令人沉醉呢?这就叫酒不醉人(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行文字。(  )

  师:继续交流,你仿佛也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   )(    )(    )

  师:这么美,怪不得词人看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误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去。(出示:兴尽晚回舟。。。。。)读

  师:在这样的藕花深处,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很多描写荷花的古诗来,你想到了吗?

  生:(   )

  师:有诗有画,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们一起再读(   ) 

  师: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于是(出示读:争渡。。。。。)

  师:读了这两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    )

  师:真是一幅热闹的画面,让我们来读出这份热闹。(读)

  师:词中有这么一个字“惊“,谁惊了?

  生:

  师:鸟背人惊,人背鸟惊,让我们再来读,读出热闹,读出欢快,读出惊喜。

  生:(   )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因为欣赏“西亭日暮”沉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这些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人(有鸟),这真是一幅流动的画面!来,一起读整首词,让我们在这流动的画面中再次沉醉。

  师:人们常说“景中藏情”。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向我们传递着李清照当时内心无尽的喜悦,你能猜一猜李清照当时生活怎样吗?说说你的理由。

  师: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独树一帜,登峰造极,被称为“词国女皇”。和你们猜测的一样,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中,生活在她的眼里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我们品读这一首词,其实也是在品读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少女时期的那一段美好的生活。

  李清照中年的时候,宋兵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李清照流亡江南,丈夫也去世了。她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的悲痛,晚年生活孤苦凄凉。那么,李清照后期生活的转变使她的词风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感兴趣的同学下课之后可以继续去读她的词。

《如梦令》教学实录 篇6

  (一)导入

  1、背诵古代诗词,温故知新。

  2、比较词与诗,略说不同。

  3、交流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上课伊始,谈话交流: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古代诗词,现在,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诗词之后引出诗与词的比较。接着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时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学生齐声朗读之后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回忆古代诗词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营造与本文相融合的美好意境。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则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生活动:重点抓住“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理解词义。最后归纳课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2、听读课文,体悟情感。

  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设计意图:自由读词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文本是学习的根本。在学生朗读之后点评“兴”字的读音则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课文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魅力,体会古词朗读时舒缓的语速和连贯的气息。质疑交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读懂“常记”“兴尽”等词语的意思,为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把握情感、感知意境作铺垫。

  (三)细读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学生相互比较动画与课文并思考:动画中哪些景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没有直接写出来。在共同探讨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1)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的画面,抓住一“醉”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抓住一个“误”字,体会作者无比激动和陶醉的心情。

  (3)引导学生想象“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抓住一个“争”字,一个“惊”字,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幅画面描写出来。

  3、小结:体会本文词眼——“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从动画入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看词想象画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深刻体会作者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演读

  溪亭日暮的宁静恬淡,藕花深处的神秘幽香,一滩鸥鹭的壮观惊喜。这一切,留在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记,常常不自觉的轻轻吟唱起这首词。回味那次难忘的郊游。你听——

  (课件播放歌曲《如梦令》)

  学生边听,边跟唱。再次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词:注意“沉醉”、“误入”、“争渡,争渡”、“惊起”等词语包含的情味和意味。

  设计意图:出示歌曲《如梦令》是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比读

  (课件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边读边想象,词人又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一样了。读词,我们要能透过景物,读出作者的心情。两首词,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的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首词进一步巩固词的学习,了解词人李清照。

  (六)总结

  今天我们领略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感受了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美好时光。让我们齐声诵背全文,在诵背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如梦令》教学实录 篇7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重点、难点:

  1. 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其实,词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2. 词的分类: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小令;58字以内为小令

  (2)中调;59~90字为中调

  (3)长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 词牌和题目: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如梦令》是词牌,《渔歌子》是题目,咏打鱼。

  4. 《如梦令》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2)译文:

  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3)大家一起读一遍这首词,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

  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注意: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这叫什么句式?

  叠句。

  (4)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

  “误入藕花深处”。

  为什么会“误入”呢?

  因为“沉醉”。

  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

  既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5)小结:

  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6)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②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

  5.《渔歌子》

  (1)作者:张志和(约730~约810 )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兰溪人。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

  (2)译文: 

  西塞山,青又翠,白鹭展翅飞,

  桃花红,江水碧,鳜鱼正肥美。

  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迎面吹,钓鱼的人儿不想归。

  (3)赏析:这首词通篇二十七字,有山、有水、有飞鹭和肥鱼,还有斜风细雨,更有那优游自在的渔父。词人藉渔父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渔父又是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恰是江南春色方浓、桃花春汛泛起时,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高处有从水田飞入上空的白鹭鸶,低处有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更有能引起人们鲜美味觉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鱼,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刺地嬉逐,水映桃花而红,桃花因水而湿。人、花、鱼、鹭,一切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显得那么的新鲜、清丽、秀润。好一幅水墨淋漓的“烟波垂钓图”。

  词人当时正是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由此而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不愿离开这一个魅人而又宜人的境界的深情。“斜风细雨不须归”,对渔父说来,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对美的执着追求么?在斜风细雨中,张志和体验到鹭鸶的飞翔更飘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鲜妍。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垂钓,渔父的心情,就不只是为美而陶醉,更为眼前的优美画境而坚定了意志,不仅不思归,而是更进一步的“不须归”了。张志和所执着的已经不是垂钓,而是作为词人内心的自白——“我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终老”。这显然又是画中之诗,隐伏在西塞山前空间结构背后的时间潜流,悠悠地但终于又是深稳有力地荡漾着的感情波澜。可见,张志和的淡泊逸致不是诉诸直接咏怀,而是寄情于景,以画入词。词人而兼画家的张志和,把高远的情思化为清空的意境,把质朴的语感提炼为脱俗的意趣,从而使他的词作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蹈风格。正因为张志和与世俗相忤,所以才能从大自然中觅取心灵滋养,从而陶醉于清山秀水之中。

《如梦令》教学实录 篇8

  《如梦令》和《渔歌子》这两首词含蓄、凝练。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品悟诗情,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词的意境,产生持久不断的美感享受。

  片断一

  师: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

  生1:站在溪边的凉亭里,一边喝着酒,一边欣赏落日的美景。

  生2:欣赏着满池的荷花,李清照和朋友们吟诗作乐、作画。

  师: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

  生3: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微闭着双眼,静静地享受着。

  师:多么惬意的享受啊!眼里看到的是无限美景,嘴里品到的是醇香美酒,鼻子里还闻到阵阵荷花的清香,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让我们把感受到的送进这两句词的朗读中去。

  片断二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李清照在用力地划桨,划到东,划到西,就是找不到回去的路,她心里可着急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划去呢?”

  师:请你读出词人心中的着急。

  生1读

  生2:我仿佛看到在河滩边栖息着的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

  师:多么壮观的场面啊!你能读出来来吗?

  生读

  师:还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1:我似乎听到了一群水鸟扑棱棱拍打翅膀的声音。

  生2:还有翅膀与荷叶摩擦的沙沙声。

  生3:我听到浆划过水面的声音。

  生4:划桨声,溪水声,还惊动了水中的鱼虾,从荷叶间不时跃出水面,发出“ 扑咚、扑咚”的声音。

  师:你真有想象力,那你也试试写一句词?

  生4: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

  师:才女阿,都可以和李清照pk啦!

  片断三

  师:据张志和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1:钓到了好心情。

  生2:钓到了写词的灵感,所以才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

  师:他一共留下了5首《渔歌子》。

  生3:钓到了自由的生活。

  生4:钓到了大自然中的乐趣。

  生4:我认为他钓到的不是“鱼”而是“愉”!“愉快”的“愉”。

  师:好一个不是“鱼”而是“愉”!是的,词人志不在鱼,钓的是志趣。

  反思:“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静静地享受着。”“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钓到的不是‘鱼’”而是‘愉’!”……学生那一句句闪动智慧灵光的语言,在课堂上汩汩地流淌,令我欣喜,让我激动,更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我喜欢这样充溢激情与灵动的课堂,喜欢倾听学生灵动的声音。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无限潜能被激发,灵动思想被点燃,他们就像小溪中的一条条鱼儿,活蹦乱跳,荡起一朵朵美丽的涟漪,而我只愿做鱼儿的引路者、欣赏者。

《如梦令》教学实录 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三、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目标一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 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目标二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

  这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配乐范读)

  请每个代表队的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究画面的美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加一面旗。答错扣两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全部完成,我们的比赛也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象今天一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如梦令》教学实录 篇10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2、介绍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如梦令。

  二、初读感知。

  1、生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适时纠正学生的读音,指导关键字词的读音。

  3、学生齐读词。

  三、细读全词,古文今译。

  1、过渡: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2、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适时指导 “暮” “醉” “争渡争渡”等字词的意思。

  3、这首词用了多少个字?(三十三)

  小结: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引导学生:学古诗词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板:读瘦

  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2、学生讨论,适时板书:醉

  五、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过渡: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

  2、引导学生想象 “溪亭日暮”这个词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奖励你读一读吧。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4、过渡: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词人他们会在干什么?

  喝酒,聊天,做,对对子,看风景。

  小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就喝多了,就——醉了。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读出浓浓的醉意来。

  5、小结,继续讨论:好!大伙儿还能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这个“醉”字来?

  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所描写的画面。

  这种画面使你想起哪一句诗来了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是啊,多美的荷叶荷花!但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斑斓、幽静而又神秘的世界。来到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更醉了。读。

  6、等他们惊醒过来的时候,他们是赶紧——读下去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读这两句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小结:那场面多壮观啊。看媒体:词人她们笑啊叫啊,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扑啦啦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蓝天!那场面壮观吗?!

《如梦令》教学实录 篇11

  一、声情诵读,导入新课。

  (录音机播放古筝曲)教师声情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同学们伴着这悠悠的古筝乐曲,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板书:如梦令)

  (多媒体屏幕出示李清照全词)

  二、初读全词,通读全词。

  师:《如梦令》是一首词,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就是这样的,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这首词吗?请大家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己读吧!

  (学生放开声音自由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吧,勇敢的女孩子。

  生:(读词)

  师:谢谢你,你是第一个勇敢地站起来读书的孩子。刚才她在读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是通顺的,流利的是不是?你们有意见吗?没有意见,我有意见,这里面有一个字是个多音字,“兴尽”,这个字又读xìng又读xīng,什么时候读xìng,什么时候读xīng你们知道吗?什么时候读xīng?

  生:兴奋。

  师:还有“大兴安岭”。但是这个“兴”“高兴”、“兴致”的“兴”却读第四声,所以在这个地方你说应该读第一声还是第四声?第四声,咱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这一句)

  师:不错,咱们再读读这首词,这回第一个举手的是谁?是一个勇敢的男孩子,就请你读读吧!

  生:(读词)

  师:你的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晰。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注意了一定的节奏,读出词味道来了,你真棒!

  师:让我们把握好节奏感一起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那么你们能简单概括一下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吗?谁来说一说?

  生:这首词主要写了李清照和朋友们去郊游的事。

  生:这首词主要写了李清照和朋友去游山玩水的事。

  生:这首词主要写的是李清照难忘的一次郊游。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师:这是一首非常美的词,需要我们好好的品味。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词,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生:(小声读词)

  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美丽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溪亭日暮的美景。

  生:我感受到了藕花深处的幽静与甜美。

  生:我看到一滩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

  (教师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一)画面1:“溪亭日暮”

  师:看到“溪亭日暮”,你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小溪边有座亭子,那位词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日落。

  生:也就是词人正在看黄昏时的景色。

  师:对,什么景色?

  生:美丽的景色。

  师:太阳落下来的景色,日落美景。画面当中有人、有亭子,那个亭子是几个角的?噢,是个六角亭,肯定是小巧别致的。你想得这么美,肯定能读好它。你来读一读。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你脑海中的画面当中还有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亭子,然后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仰望着天,天空披上了一层红红的晚霞,一条小径通向远方。

  师:哦,你还看到了一条小径。落日余辉,晚霞笼罩天空的情景,你们看到过吗?怎么美?谁来描绘给大伙听听啊。

  生:天边都是红颜色的,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挂在天上……(学生觉得词穷。)

  师: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语言的苍白,是不是?来,你就读一读吧!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媒体播放黄昏情景,配乐)

  师:你们看啊,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人啊让李清照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这样的诗句 “常记溪亭日暮”。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难怪诗人此时已经——(生读)“沉醉不知归路”,你怎样理解这句词?

  生:我觉得词人看到这美丽的溪亭日暮美景,陶醉其中,不想回家了。

  师:有道理,你能带着那份沉醉来读一读这两句词吗?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生:我觉得词人不仅欣赏着美景,还与朋友开怀畅饮,喝酒喝多了而忘记了回家的路。

  师: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能读出这份酒醉吗?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这里的“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陶醉也好酒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让我们带着这份醉意来读这两句,一定更有味道。

  指名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画面啊!让我们一起读出那浓浓的醉意吧!

  生:(齐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二)画面2:藕花深处

  师:在那样美丽的地方,词人和她的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做些什么呢?

  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生:一边吃菜一边赏景。

  师:哦,是在郊宴。

  生:他们可能会下下棋。

  师:对,词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你想她还会做什么?

  生:我想他们还会弹弹琴,或是对对子。

  生:他们还可能会高谈阔论。

  师:是啊!怪不得词人是——(生读)“兴尽晚回舟”。

  师:此刻词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他的心情是高兴、愉快的!

  师:就请你读出那份高兴、愉快吧!

  生:兴尽晚回舟。

  师:你怎样理解“兴尽”?

  生:我觉得词人与朋友玩得太开心了,玩得很晚才回家!

  师:请你带着那份高兴读一读这句,相信你会读得很好!

  生:我觉得词人与朋友玩得很尽兴,很过瘾,天黑了就回家了!

  师:请你也读出你理解的感情!

  生:我觉得词人玩的还没尽兴呢,但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划着小船回家!

  师:那此刻词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他会感觉很留恋,舍不得离开这里!

  师:那就读出那份留恋与不舍吧!

  生:兴尽晚回舟。

  师:就在词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生读)“藕花深处”。“藕花深处”指哪里?

  生:就是满眼都是荷花的地方!

  生:就是荷花池里!

  生:我的理解是有好多好多的荷花,一大片,一大片的。

  师:满池都是。怎么美,你能说得美一点吗?

  生: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美丽极了。

  师: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一课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

  生:荷花的颜色真是五彩斑斓啊!有白色的,有深红的,有浅红的,有淡黄的,有粉红的,美丽极了!

  生:碧绿的荷叶像翡翠做成的大盘子,荷花像是婀娜多姿的仙女,让人目不暇接啊!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你能用优美的诗句来形容你眼中的荷花景象吗?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师:这就是写黄昏时候荷花的情景的。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让我们再次读出那份沉醉!

  生: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师:在这两句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诗人又一次醉了?

  生:我觉得是“误”字!

  师:能用一个词来代替这个“误”字吗?

  生:不知不觉

  生:情不自禁

  师:是啊!词人看荷花看的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呀!让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生:(齐读)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如梦令》教学实录 篇12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老师让学生回忆并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语文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带着学生进入到文字深处,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我在引导学生找到本词所描绘的三幅画面之后,想法设法将学生引入到三幅画所展示的意境之中。当学生想像了这三幅画面之后,再巧妙地把这三幅画面统统归结于一个“醉”字,引导学生把这三幅画联系在一起,由那个“醉”字使学生体会到词人不仅仅为“美酒”而醉,更为眼前的“美景”而醉,为自己与同行朋友之间的“美情”而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学生对三幅画面的意境的感悟很深刻,如果在课堂上能设计一段对此的写话训练,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