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那最后一头战象──改写课文《最后一头战象》 篇1
大家好,我是嘎羧。我已经五十多岁了,样子显得十分衰老。二十六年前,我还是一头战象,与日寇的一次战斗后,我们八十多头全部中弹。当人们把我们这八十多头战象运去埋葬时,发现血泊之中我还在喘息。于是他们把我运回寨子里治好伤养起来,负责饲养我的是波农丁。从那以后,我就不用干活,整天悠闲地走来走去,饿了就把人们要串香蕉,要筒泉水。
但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老了,快要走了。所以,我经常没胃口,不想吃东西,有时需要波农丁摇晃好一阵,我才能艰难地睁开眼看他一眼。那一天,我是多么想念当年与我一起上战场的象友啊!所以,第二天早晨,当我看见波农丁时,我就想向他要回自己当年作战时披挂过的象鞍。我知道象鞍就在阁楼上,就用鼻子朝阁楼上指。没想到波农丁以为我想吃,扔了一些玉米下来,我很生气地用长鼻把它甩出去。后来,波农丁终于扔下象鞍来了。
啊,是它!虽然它已经破旧了,但是,我仿佛回到了当年披上它去作战的时光!是它,陪我经历了二十六年前那次激烈的战斗。就是那次战斗中,我的同伴全都死了,只剩下我!想到这儿,我忍不住热泪盈腔。
我要走的消息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前来给我送行。村长在我的颈上系上了白纱巾,四条腿也绑上了黑布。人们带来了食物送到我嘴边,但我不想吃,只喝了一点水,然后我绕着生活了多年的这个寨子走了三圈。
日薄西山,我要走了。我不愿去祖宗留给我的象冢,我打算跟曾经并肩作战的同伴们睡在一起。
我走了一整夜,首先来了到当年被抬上岸的打洛江畔。就是这里,我就是在这里与多位同伴告别的!还有那块龟形礁石,就是它,我才保住了性命!呕──呕──我忍不住大叫起来。
天亮了,我快到了。再走一会儿,“百象冢”到了。我的同伴们,我来了!在这边,我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伸出象牙自挖葬坑。
由于我几天没有吃过东西,体力不济,挖起来很辛苦。终于,挖出了浅坑,我滑下坑里,继续挖。
啊,我终于可以安息了!
【评语】
这是根据课本上的课文改写而成的习作。但小作者能进行适当的改写,语句通顺,感情真实。相信能给大家提供借鉴的。
【指导老师:朱瑞仪】
我是那最后一头战象──改写课文《最后一头战象》 篇2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拓展与延伸】搜集资料,了解大象现在的生存状况及人们对它们所进行的保护。
【重、难点突破】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只惹人喜爱的小松鼠,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结识一下这头令人尊敬的大象吧。
板书课题:最后一只战象
解题: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战象,顾名思义,就是用来作战的大象。就像我们的战马一样,而最后一只则说明了人们已经不再骑着它作战了。也正是从这最后一只战象身上,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古代战象与普通大象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这只最后的战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学提示: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结合《松鼠》一文的学法,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和抓住大象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加以理解。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参考:
内容一: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内容二: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第1~4自然段)、重披战甲(第5~11自然段)、凭吊战场(第12~16自然段)、庄严归去(第17~23自然段),把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记叙下来。
问题二参考: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重点语句分析:
①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真的是没有想到,一件象鞍竟然使急躁的嘎羧顿时安静下来!作者对嘎羧动作、神情的描写,细腻生动,寥寥几笔却清晰地表达出一头英勇的战象积淀在心中的深沉的感情: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②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象鞍破旧,却仍然凝重华贵;嘎羧年迈,却仍然英武豪迈!二十六个春秋,弹指一挥间,而今,战火不再,血腥不再,但积满灰尘的象鞍上记载着凝重的历史,记载着嘎羧的英勇;纷乱不再,年轻不再,但垂暮的英雄,博大的胸怀仍在,勃勃的雄心仍在!对称的并列句式增强了语势,此句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③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里,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
④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有谁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静静地为自己挖掘了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那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的眼睛,让人揣想:它在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忘怀吗?它在期盼和平吗?
⑤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嘎羧走了。从垂暮时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的英武,从重临旧地到安葬自己,我们渐渐读懂了嘎羧的心,它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这是一头战象的善良与忠诚!它虽然只是一头象,却具有高尚的情怀,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值得我们深深思索啊!
三、问题交流:提出你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教学提示: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学习,如果小组不能解决,便可提出来与大家交流,教师只做适当的点拨。
四、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与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提示:此文的写作方法与《跑进家来的松鼠》相同,所以,可以利用学潮迁移让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参考:
通过具体的事例,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
板书设计(文字版):
板书设计(图片版):
我是那最后一头战象──改写课文《最后一头战象》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同学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小朋友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协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小朋友们刚才很会考虑,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身去找答案吧。
[评:不只引导同学弄清了“战象”的意思,还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同学的学习欲望。]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考虑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同学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同学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评: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注意掌握时间,对同学进行有效的训练,因为是预习过,教师要教方法,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快速掌握段落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身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身的体会。
2.生提出自身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身喜欢的句子。
4.自身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
2.誊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我是那最后一头战象──改写课文《最后一头战象》 篇4
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每次读到这个故事,我都会肃然起敬。向敬重战斗英雄一样敬重战象嘎唆。11年,作家沈石溪曾到我校来,有幸与作家面对面,并聆听他的演讲。好多同学也买到了沈石溪签名的书。这个插曲对学习这篇课文无疑有不小的帮助。
喜欢这篇课文,就想把它讲好。课前重温小说原作,仔细研读教参,又看了名家教学视频。反而感觉这个故事格外简单了。是的,情节并不复杂,怎样能把嘎唆那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感受到,把它那曾经英勇豪迈的气概体会出?文本,还是文本!
激情导语,烘托气氛。1943年,日寇侵占我国云南边陲,抗日战士奋起反击。有一群特殊的士兵,它们破城门、踏敌军,勇猛无敌,它们就是“战象”。战斗结束后,我们的八十头战象也倒在了血泊之中。在人们清理这些战象尸体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一头受了重伤的公象还活着,这就是“最后一头战象”。
聚焦语句,读出感情。本文运用了大量神态、动作描写来表现嘎唆的灵性与感情。我将这个故事按情节梳理成四个部分并引导学生归纳为:“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重点可以抓住以下几处描写: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嘎羧为自己挖掘坟墓的壮举。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充分感受到嘎羧的英雄气概。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深化对嘎羧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我是那最后一头战象──改写课文《最后一头战象》 篇5
生本对话 读写结合----《最后一头战象》教学案例分析
聚焦“再回战场”,引导学生研读第十四自然段。
1、请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圈出描写嘎羧动作、神态和叫声的语句,体会它内心的感受,想想它的心里具体会想些什么?批注在文本边上。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已学好的同学可以与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3.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师:通过刚才大家细心的批注和热烈的讨论,我想你们一定有了很多收获吧。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交流。
生:(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荡的江面。谈体会。
师:往事如烟,此时你就是嘎羧,(你站在江滩的卵石上,凝望着清波荡荡的江面,你想起哪些事?(与同伴杀敌、死去的战友、敌人、自己踩死敌人的一幕)
师:谁能饱含深情地读读这句话。(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生:(读)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生:抓住“礁石”、“亲了又亲”谈体会。
师:物是人非,此时此景,如果你就是嘎羧,你在想什么呢?(我就是在这里被善良的村民救起来的,这里曾经留下我的英勇等)
师:对这句话有没有不同的体会?
生:抓住“吼叫”谈体会。
师:他的吼叫就像是在说话,如果你就是嘎羧,这时你会说些什么呢?(感谢、怀念、痛恨)
师:此时的嘎羧真是百感交集啊!你能读出它内心的激动吗?(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师:还有哪些地方感动了你?
生:我觉得是这一句:“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此时的嘎羧是一头怎样的战象?(英姿飒爽、英武豪迈、精神抖擞)
师:是呀,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模样,原文中是这样写的:嗄羧脖子歪得厉害,象嘴永远闭不拢,整天滴滴答答地淌着唾液,本来就很稀少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就像脱水的丝瓜。(指名读)
此时的嘎羧也已经完全不同于两天前的样子,文中还这样写到: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指名读)
同学们,从这两段文字中,你们读出嘎羧已是一头怎样的老象?(一头拒绝进食,只会艰难地睁开眼睛的老象,一头精神萎蘼、即将辞世的老象。)
就是这样一头精神萎蘼、即将辞世的老象,再回战场后为什么却有这样异常的表现呢?(它想到了曾经战斗的一幕幕,想到了战友,心里非常激动、亢奋)
是呀,烈士暮年,但是壮心不已呀!同学们,把你们心目中这头英武豪迈、精神抖擞的战象读出来吧!
生:(齐读)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同学们,26年前的那场战斗,让嘎羧失去了所有的同伴,让它成为——
生:最后一头战象。
师:26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过去,思念着它的战友。这样的深情,它能向谁诉说吗?
生:不能。
师:因为它是——
生:最后一头战象。
师:所以,再回战场,缅怀往事,睹物思人,它怎能不激动啊!同学们,我们齐声诵读这一段。
配乐齐读: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荡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4、课堂练笔,升华情感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嘎羧再回战场时的感人画面,并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它丰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把这份情感凝聚于笔端,动笔写下来吧!
出示练笔要求:嘎羧驻立江滩回想往事,此时此刻,它百感交集……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荡的江面。它想起了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它可能又在想许久,它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它好像在说:
1、生练笔。
2、交流评价。
案例分析:
一、品词析句,促进生本对话。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中对嘎羧行为、神态等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那深情的笔触能感染每一位读者。而理解描写嘎羧动作、神态、叫声的语句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再回战场”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了“久久凝望”“亲了又亲”、“吼叫”等语句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嘎羧的内心,体会到它当时的情感,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他们内心的感动,读出他们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激情的功效,学生与文本实现了深层次对话。
二、读写结合,注重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理解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其一大任务。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吼叫”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抓住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更深一层地感受到战象嘎羧的内心世界。然后进行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把嘎羧的内心感受写下来,促进了读写结合,达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是那最后一头战象──改写课文《最后一头战象》 篇6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重披象鞍、重临战场、自掘坟冢”三个场面文字的解读中逐步深入地感受战象如人一般的有情有义、英武豪迈和激越悲壮,逐渐体会到有精神追求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生命这一主题。
2在对重点语言的推敲和体悟中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把握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嘎羧要走黄泉路了。
1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使一群无畏的英雄只剩下来最后一位——读课题。他的名字叫——嘎羧,它在幸福的生活了26个春秋之后,终于支撑不住了,负责饲养他的波农丁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了。
2出示课文第11段:一起读课文中的这段描述。
老师还找到一段资料,请你读给大家听。出示:每群象都有一个象冢,或是一条深深的雨裂沟,或是一个巨大的溶洞,或是地震留下的一块凹坑。凡这个种群里所有的象,不管生前浪迹天涯海角漂泊到何方,最后的归宿必定在同一个象冢;让人惊奇的是,小象从出生到临终,即使从未到过也未见过象冢,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凭着一种神秘力量的指引,也能准确无误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种群的象冢。3然而这头于战争中侥幸存活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它的选择却是?(埋葬过八十多头战象的百象冢)
二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
1是的,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而是来到百象冢,并且亲自为自己挖掘了一处坟冢。(板书: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
打开书本翻到125页,请你轻声读读课文最后四段(20——23)。
读着读着,相信一个动作会定格在你的眼前。
这个动作是?(板书:挖)
2嘎羧怎样的挖?请你再次默读这四段,完成这个填空:地挖
请你说,请你上去写在括号中(下)。(不停地、不知疲倦地、埋头、边喘息边挖——其实很疲倦了、坚持不懈地。。。。。。)
3嘎羧就这样不停的挖,不知疲倦的挖,埋头挖、坚持不懈的挖,它挖的是什么呀?(自己的坟墓)你难道没有问题想问问他吗?
谁能替嘎羧回答?(我想和我的同伴我的战友在一起;。。。。。。
4引读:是的,为了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在一起,嘎羧来到石碑前——;为了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在一起,嘎羧从早晨一直——;为了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在一起,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嘎羧仍在——(板书: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这真是一头有情有义的战象啊!(板书:有情有义)
三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1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这份情意怎么会有这样强大的力量,以至于嘎羧拒绝了祖先神秘力量的指引,抛弃了家族预留的最后归宿,嘎羧,它是怎么想的呢?看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嘎羧,走进嘎羧的内心!用心默读课文6——16段,哪些场面让你的心为之一颤,让你的鼻子为之一酸,让你的精神为之一振,请你划出来,特别打动你的地方还可以圈一圈。
2交流句一:亢奋……轻吼……急促……象是想得到什么东西。
亢奋,你怎么理解?能联系上下文来说说吗?请你读出嘎羧的亢奋。
如此的亢奋,为的是什么?
3交流句二: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a说说句子打动你的原因。(你从哪里体会到了嘎羧对象鞍的珍爱?——呼呼吹去、久久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摩挲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做做看)
b如此珍爱,这是一副怎样的象鞍啊!轻声读读这段话,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描述吗?(出示第九段)
c是啊,那弹洞,那血迹,那硝烟和战尘的气味,那镶着银铃缀着流苏的莲花状的坐垫,嘎羧用鼻尖——引读句二——显然嘎羧是想起了什么。谁能说说?
出示:摩挲着象鞍上的( ),嘎羧想起了( )。
是啊,摩挲着依然凝重华贵的象鞍,嘎羧想起了曾经英武豪迈的年轻的自己!摩挲着象鞍,嘎羧内心涌动的是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的眷恋和回味!一起读句二。
4交流句三: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你为什么感动?
的确,是寨子里的人把嘎羧——是寨子里的人饲养了它整整——26年!这真是一头懂得感恩的象啊。
5交流句四:他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a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嘎羧来到打洛江畔,此时此刻,他置身在一副怎样的背景之中?
那清波荡漾的江面,那哗哗流淌的江水,那天边火红的朝阳,那静默不语的龟形礁石,曾经还都亲眼目睹过这样的场面——播放录像:战象战斗场面。
b而今,象兵不再,战象不再,激烈的搏杀不再,弥漫的硝烟不再,悲壮的战场不再,只有江面依旧——江水依旧——礁石依旧——朝阳依旧——
指名读这段话;久久凝望,是怎么样的一种望?请你用朗读表达;亲了又亲,你可以猜想原因?把感情融进朗读中;齐读。
c久久凝望也望不够,亲了又亲还亲不够,嘎羧昂起头来——,他是把所有记得的,所有想到的,所有想说的,都融进了这——震耳欲聋的吼叫声中。
吼声中,我们分明听到了嘎羧在动情地诉说,在深切的呼唤,在庄严的宣告!拿起笔来,选择一句写一写。
出示:吼声中,嘎羧在动情地诉说:
吼声中,嘎羧在深切的呼唤:
吼声中,嘎羧在庄严的宣告:
这吼声,让他身体——;
这吼声,让他四条腿——;
这吼声,让他一双眼睛——;
这吼声激越悲壮——。
齐读这段话。这哪里是一头垂死的老象?这分明是一头——这哪里是一头象?这分明是一个——一个天地之间大字书写的人!一个有着热烈的追求、深沉的情感和高贵的灵魂的人啊!
四它死了!
1所以,嘎羧拒绝了家族神秘力量的指引,抛却了祖先预留的最后归宿,却选择了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在一起。因为,和同伴们在一起的岁月,是嘎羧(生命中最精彩最灿烂的岁月),和同伴们在一起,就是和(英武豪迈在一起),选择了同伴们,就是选择了(高尚的精神、热烈的追求)。
2于是嘎羧就这样不停的挖,坚持不懈的挖,不知疲倦的挖(回顾板书)。(音乐进入)而我们只能远远地看着,看着他的身体——远远地看着,看着他的背脊从坑沿——远远地看着,直到鸡叫头遍,一切都——师读22段。(板书:沉)
一个“沉”字你怎么理解?(板书:它死了!)还有什么也沉下去?(我们的心情、战象的历史、战象的精神)
3齐读此时板书中呈现的最后一段话:
它死了!
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
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看课文中和这句话有什么不同:标点,排列——知道为什么吗?(深沉的情感藏在平静的叙述中)
改标点后,再次齐读。
我是那最后一头战象──改写课文《最后一头战象》 篇7
一、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学习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学习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四、学习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找出课文中对嘎羧的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用“-----”画出来,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2、小组合作探究:嘎羧离开村子前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
3、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在书本标注。
4、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在书本标注。
5、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6、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在课文标注。
3、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我是那最后一头战象──改写课文《最后一头战象》 篇8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11个生字,理解并积累词语。
2.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村民与嘎羧之间的真挚情感。
3.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练笔。
4.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
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作品。
我是那最后一头战象──改写课文《最后一头战象》 篇9
教材分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作者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揣摩作者是怎样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质疑,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想象说写话等语言实践活动,体会嘎羧崇高的情感,感受它高尚的情怀。
3.体会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背景课件)
1.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2.嘎羧是这场战斗中唯一幸存的战象,也是最后一头战象。(板书课题)
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3课的课题,齐读。P121
二、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很长,有20__来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
2.讨论交流,嘎羧在生命的最后历程当中做了哪几件事?
相机板书:披挂象鞍
重回战场
挖掘墓坑
3.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最后这一句式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
4.小结:我们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抓事件)
三、引导质疑
1.课文主要写了最后一头战象嘎羧之死,同时在课文的11自然段也介绍了一般大象的死,请你再次默读课文11自然段,比较一下嘎羧之死和一般大象的死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抓住主要的区别。
3.了解了一般大象死时的特点。我们再来看看嘎羧临死之前做的这些不同寻常的事情,你的心中有怎样的疑问?
4.引导学生质疑,梳理问题,明确学习方向。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引导学生研读第十四自然段,探讨嘎羧为什么要重回战场。
1.找出描写嘎羧重回战场的句段读一读,用标出描写嘎羧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并写在旁边。
2.学生自读体会,划记词句,做批注。
3.讨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凝望亲了又亲吼叫等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想象,体会嘎羧的内心,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怀。
4.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记叙这个事例的相关句段,然后划记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品味,体会嘎羧内心的想法,从而感悟到它真挚的情感,解决了我们心中的'疑问。
(二)分组自学披挂象鞍和挖掘墓坑部分。
1.分组,交待自学要求。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共同研讨
(三)讨论交流披挂象鞍部分的读书感受。
1.引导学生重点品读:
(1)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ō)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引导学生抓住摩挲泪光闪闪等词语体会嘎羧内心的情感。
(2)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引导学生感受嘎羧英武豪迈的形象,理解嘎羧临死之前披挂象鞍的原因。
2.深入探究: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走进了嘎羧的心,它临死前要披挂上象鞍是因为什么?
3.小结:同学们,文中的嘎羧不会说话,作者通过描写它的动作神态来表现它内心的情感。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事例,品味当中的细节描写,并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在书中写一写,就能体会到它内心的情感,读懂它的心。
(四)讨论交流挖掘墓坑部分读书感受,理解嘎羧为什么要在百象冢挖掘墓坑,埋葬自己。
1.学生交流读书感受,重点品读:
(1)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
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引导学生感受嘎羧挖坑的艰难。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嘎羧内心的情感。
(2)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沉字的深层含义,体会嘎羧奋力挖掘墓坑的内心,感悟它的英雄形象。
2.想象说话,走进嘎羧。
26年前,它曾经和战友们在这里,26年后,它仍旧要和战友们。
3.引导学生探究嘎羧的内心: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啊?你们读懂了吗?
4.读描写嘎羧死后形象的句子。抓住凝望一词,引导学生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并进行写话训练。
5.交流写话内容,适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五、总结延伸
1.总结全课,明确下节课学习任务。
嘎羧是一头战象,我们却从这些感人的事例当中,从这些生动细致的描写当中,体会到它像人一样丰富的情感,感受到它英雄的形象。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也就是本文作者在他的创作体会里写道: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丰富的情感,想引发人类更多的思考。那么嘎羧还具有怎样丰富的情感?作者又想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布置课外阅读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
板书设计
最后一头战象
抓事例品细节悟情感
披挂象鞍神态壮士
重回战场动作英雄
挖掘墓坑
我是那最后一头战象──改写课文《最后一头战象》 篇10
读《最后一头战象》有感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花园学校六年级⑹班 赵 睿
今天,我读了语文书中的《最后一头战象》,深受感动。
西双版纳的象可以用来作战,在一次血雨腥风的战斗中,有八十多头战象倒地。在埋葬大象时,发现一头象还活着,就运回寨子。多年后,象不行了,它披上象鞍,要去象冢了。作者悄悄跟在后面,万万没想到,它在曾经战斗过的江上吻了又吻,在那块大龟石上亲了又亲。它没到象冢去,它到埋八十多头战象的地方,跟战友躺在了一起。
读过后,你不觉得很感人吗?不管别人的感受如何,我的热泪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转,我被打动得很深,特别是最后一句话:“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这句话太感人了!象竟有如此灵感,它可能觉得,它当时跟同伴一起作战,多么勇猛,它是有幸被救,要不然,它也将葬身与此。然而,同伴牺牲了,它有幸获救了。它此刻又回想起了那场残忍的斗争;它可能也觉得,要跟同伴做个伴,不让它们想念它。我们不能到它心里看个明白。但我们能体会到,他那种跟同伴永恒的友谊。此时,痛苦、怜悯、敬佩、感动等种种复杂而凌乱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那头象的一幕幕真情在我脑海中回荡。象的友情为什么比人类的友情更打动人?它们的友情为什么有如此力量?
象,它们的友情有这般力量;象,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它们的情比人的情更真切,更长久。
我是那最后一头战象──改写课文《最后一头战象》 篇11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学习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学习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四、学习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找出课文中对嘎羧的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用“-----”画出来,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2、小组合作探究:嘎羧离开村子前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
3、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在书本标注。
4、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在书本标注。
5、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6、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在课文标注。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我是那最后一头战象──改写课文《最后一头战象》 篇12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28 个生字, 会写11 个生字.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 写具体的.
3、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与动物的美好情谊.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 写具体的.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动物园中的大象我们都见过. 可是你们知道大象也曾在战场上冲杀吗?《最后一头战象》就向我们讲了战象的最后一天.
二. 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 .读课文, 每个字都读准, 句子读通(不能一个词一个词读).
2 .指名分段读. 提出认真听的要求. 评读.
3 .请5 位同学比赛读. 评议.
4 .学习生字:课文读好了, 看课文中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 出示生字卡认读. 读生字卡背后的词语. 齐读. 开火车读. 看看生字回到课文中还会不会读.
三. 抓住重点句, 品读课文.
1 .找出使你感动的句子, 带着感情朗读.
2 .说一说, 这些句子为什么使你感动?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前文, 拓展延伸.
二.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整体感知
1 .课文写了嘎羧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在这最后一天中嘎羧都做了哪些事情?(预感死亡. 寻找象鞍. 绕寨三圈. 怀念战友. 自掘象冢)
2 .嘎羧为什么要寻找象鞍?
3 .嘎羧要走了全村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4 .请你闭上眼睛, 在脑海里想一想嘎羧站在打洛江畔怀念战友的场景.
三. 深入分析课文. (集体讨论)
1 .课文中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从文中找一找, 说一说对嘎羧的行为进行具体描写有什么好处?
2 .嘎羧为什么不回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反而是和战友们躺在了一起?
3 .你对大象这种动物有什么新的认识?
四. 作业
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 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 都十分感人. 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 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 并写下来.
我是那最后一头战象──改写课文《最后一头战象》 篇13
这篇文字优美而又悲壮感人的动物小说——《最后一头战象》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力作,文章感人至深,让人久久难忘。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进行本课的学习时,我主要训练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学习通过对嘎羧行动、神态的描写来突出它的高尚情怀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中,我首先限定读书时间,让学生在十五分钟内读完一遍课文。通过检查发现,学生的读书能力参差不齐,读得快的十一二分钟就结束了,而读得慢的在规定时间里才读了一大半。这一遍读书并非单纯为了读而读,读完后,我们马上进行交流:课文到底讲了什么故事?通过这种快读思考的方式来梳理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
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嘎羧的神态、动作描写,引导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我主要抓住这段文字进行研读。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型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然后小组交流,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时,嘎羧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温二十六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怀念在这里牺牲的那些战友们,回想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迈。于是我马上顺势引导:“嘎羧不仅仅是一头大象,更是一位让人敬仰的英雄。”然后再让学生去读,学生悟得深刻,读得自然也就精彩。
而这节课中最让我兴奋的是收获到了学生的勤学善思。在课后习题中有一项,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以往每每走到这一项时,都会流于形式,成为走过场,少有人提,也鲜有人答。而今天,学生不但提了,而且提得很有价值,值得思考。比如:“嘎羧要离开寨子了,为什么人们送给它的食物它不吃,却只喝了一点水?”“为什么人们知道嘎羧要离开了,要给它围上白色的纱巾,四腿绑上黑色的布块?”“为什么嘎羧死去的时候,它的一只眼睛睁得老大,还凝望着天空?”等等。这些问题一经抛出,便引发了学生的积极讨论。大家开动脑筋,大胆举手,各显神通。学生活了,课堂自然也就活了。
不足之处是本节课没有来得及读写结合,学生被激起的情感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