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 第二课时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通过三次理解描写青海高原上这株柳的句子,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齐读课题,想想作者从几个角度来写青海高原这株柳的?
二、学习课文,一读柳树,感受高大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这课柳树的外形的?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3)你最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一句?愿意带着你的感情来读吗?
这株柳树庞大的树阴、粗壮的枝干、坚硬的枝条、葱绿的叶子无不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伟力。
(4)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
(5)再次读第二小节课文。(媒体出示)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媒体,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三、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生活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
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说说青海高原恶劣的生长环境。
2、媒体显示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的文字,老师读了这段内容后被深深地震撼了,心中涌起了情感的波澜,写成了一首小诗,想把它奉献给大家。
(音乐)诗朗诵:
你也许是一粒柳絮风把你卷上高原恰好遇上水你有幸萌发
你也许是随着一团团柳絮来到这里持续的干旱严酷的寒冷把兄妹们全毁了唯有你保存了生命活过了一岁又一岁
你是一个奇迹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你也想像老师那样来赞颂它吗?那就大声地朗读。
4、课文又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自渎,思考:在青海高原上存活这样一株柳容易吗?
5、学生自学后相互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媒体,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6、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第7自然段)
7、请大家默读7自然段,学生自读思考:在作者的情感世界里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8、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1)长到这样粗的柳树……重新抽出了新条。(相机理解两次“经历过”)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能把这一段改成诗的形式来赞美柳树坎坷的经历。
小结:这就是青海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它抗干旱,斗严寒,造就了生命的奇迹;它顶风雷,历雷电,复苏,抽条,起死回生,具有多么坚强的精神!我们再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三读第二节句子)
四、三读柳树,启迪人生
1、再读描写柳树的这段文字,学生谈新的体会和理解。(理解“锻铸”)
2、在青海高原上是什么锻铸这株柳树的?
3、小结并引读
4、把第六、第七自然段中赞美柳树的文字分别放在描写柳树样子的这段文字的前面和后面,让学生读读,有没有新的感受?
5、学生读后交流,明白人生哲理。
6、让学生思考: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2)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怎样的?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3)小结: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4)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有着天壤之别!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为了生存,付出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努力呀!然而这株柳树却没有抱怨命运,(引读)“也没有……而是……终于……”,在对比中突出了这株柳树的神奇。(生读)“命运给予……绿阴。”在作者眼中,这株柳树仅仅是一株柳树吗?那是什么?(精神、品质、力量等)
(a)媒体显示:霍金、张海迪、司马迁、桑兰……配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b)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会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c)填空:
(1)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2)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3)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总结课文
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去了青海高原,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精神之旅,看到了那里唯一的神奇的柳树。(四读)第二节的句子。此时,我相信这株昭示伟力、造就奇迹、显现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也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永远记住它——(生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白杨》,比较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写好读后感。
板书设计:
样子高大粗
青海高原-株柳神奇环境干旱寒冷顽强
历程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青海高原一株柳 第二课时 篇2
青海高原一株柳
(12月17日到通州区英雄小学参加第二课时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用灞河柳衬托高原柳的写法。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二、导入:
学习了课文的1—5节,我们了解了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预设 :1、什么只有这株柳树能生存下来?
( 相机板书: ? 造就 神奇)
2、这株柳树从哪儿来的?
三、学习第6—7节
1、自由朗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2、哪些句子写出了柳树的顽强?
相机朗读指导重点句子:ppt出示
(1)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指导朗读
方法一:通过学生朗读,让学生谈谈自己一些词语朗读处理的原因。(自悟)
方法二:让其他学生倾听,评价朗读者读得好的地方。(他评)
方法三……
四、学习第八节
1、文章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可是第8小节却写了和它没有关系的家乡灞河的柳。偏题的作文不是不及格嘛。陈忠实还是大作家呢?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大段来写灞河的柳树呢?认真读一读,想一想。
①、对比
②、哪些地方作了对比?划出来。
教学思路:
a、抓住“随手折……三两年……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这些句子体会极易生长;
b、抓住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两词体会柳树的形象象一位美丽的、年轻的少女。思考体会:如果灞河柳是这样一位少女,那高原柳象什么?
男女生对读分别写灞河柳和高原柳特点的句子。ppt出示。
③、这样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顺势指导读好第八节最后两个反问句。
2、如果你是一株柳树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为什么?
五、学习第九节
1、命运是无法选择!它落在了高原之上就拼尽全力活下来。成了让人敬畏的高原柳。朗读第9节,这篇文章的总结段很有气势。边记边体会,读得滚瓜烂熟,下次写文章如何结尾对你也许有启发。
提示背诵:ppt 出示
这株柳没有……
也没有……
而是……终于……
命运给予它的……
它却在……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这句话仅仅在写柳树吗?(哪些人?简述经历)
3、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请用一句话予以总结。
我祝愿在座每个人能像灞河柳一样一帆风顺,但如果碰到困难请想想今天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树都可以这么顽强,何况咱们这些“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呢。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扛过去。
板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
顽强 造就 神奇
对比
高原柳 灞河柳
匠心独运
教学反思:
这是第二课时,我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体会用灞河柳对比衬托高原柳的写法上。教学第6、7两小节我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1—5节,在仔细观察大柳树之后,作者对这株柳树怎么生长壮大的情景进行了想象。轻声读6、7小节1、看看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2、哪些句子让你感动?划下来,抓住这些句子中的重要字和词去体会,还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书的空白处。交流感受,同时进行朗读训练。)后来我觉得其实6、7小节当中高原柳的顽强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在6、7节文字当中是一望而知的,所以我就换成了“哪些句子写出了柳树的顽强?”在教学当中,我发现这样一换,避免了无谓的绕圈子,效率较高。指导朗读在这两节做得还不够到位。原因是对这部分如何处理预先还不是太有底。说到底还是功底不够,炉火未青。
教学第八小节我将课后思考题4进行了转换。用归缪方法,引起学生兴趣。本来设计的三个层次:第一、让学生说出这是对比的写法;第二、让学生知道在哪些地方和高原柳进行了对比。第三、这样对比的作用是什么。结果第一个学生把第一和第三个原先设计的所谓层次打乱了,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事先还是应该做一个充分的预设。不过好在当时处理还是可以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回答“如果你是一株柳树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班的学生都说愿意做高原柳,这是我先前试上的两个班级从未出现的情况,我只得自己打圆场:我来到了一个坚强的班级,但是……接下来我自己谈了对做灞河柳的看法。为什么学生没有一个说愿意做灞河柳呢?现在想想这应该是公开课,听课老师比较多,学生一些真实的想法不愿意袒露吧。不过对学生愿做高原柳,我倒是进行了提醒: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承受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随时承受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这节课一上完我立即发觉自己的两处遗憾。一是第八节没有让学生再反复读读,自己仔细体会一下。第二,最后一节学生读得不太好,我进行了范读,我事先下了功夫,所以听者感觉不错,只是我没有让学生听完后再读一遍。这样就失去了范读的作用。变成了教师自己的表演了。
师父说这次上课我比以往平和了许多,但是还是有“势”强的影子。他还提出我上课的时候表情太丰富。他示范了一下,我立即感觉到了。现在想想还是教师公开课的表现欲望太强了。不过,我想下一次我一定能改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