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述课文中的角色体验 ——《学与问》教学一得

2023-09-30

复述课文中的角色体验 ——《学与问》教学一得 篇1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我采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知道“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以读促思,读中感悟。抓住切入口——课题,环环相扣,井然有序。

  教学此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有层次地复述环节。一是学生初读课文,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并谈谈感受和启发。学生精确地找出了课文中启迪性的语句。这一环节实现了对课文初步感知的复述,较零碎,肤浅;二是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叫老师做学问,这次,学生不光能用书上的具体语言,而且能结合实践指导教育老师,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复述得既有条理,又深入,并且有创造性;三是让学生精读课文后,教师将一则小故事,让学生想象自己为故事中的智者为老二指点迷津。学生再一次地运用书上语言,并加上自己的感悟,发言真是精彩纷呈,课文的中心观点已渗入学生的心中。

  另外,这篇文章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文章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如何让学生初步感悟这种文体的结构特点,平时在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或给别人讲明某种道理时能自觉地借鉴本文的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一种训练方式,以下是此教学环节的课堂部分实录: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大胆地畅想了学习《学与问》这一课后,自己今后的学习可能发生的变化,情真意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1、3、5小节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好好想想,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沉思了一会,便开始交流起自己的想法。三分钟,安静下来)

  学生1、老师,我想可能是作者害怕我们看了他的文章不相信他说的道理,加上两个名人的小故事让我们更加得相信。(同学们哈哈大笑)

  学生2:我同意刚才同学的意见,如果没这两个小故事,光讲道理的话,别人会不太相信。

  学生3、这两个故事是作者有意写的,是有力的证据,证明了作者说的话是正确的。

  ……

  师:是啊,这两个故事对于这篇文章很重要,这就是说理性文章所具有的结构特色,大家今后讲道理或教育帮助别人时可要多想想这篇课文的写法。

  师:为了检验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请利用课文内容,你该如何帮助我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

  学生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写得写,在书上划的划。五分钟后,个个跃跃欲试。他们不仅能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生动地给我这个“老二”上了一课,有的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故事来说服我。不知不觉中,大部学生不仅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内容,还绘声绘色地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学与问”的名人小故事,可谓一举多得。

  反思这一教学环节,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角色体验。通过智者身份的体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了融合,把已积累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了。角色体验在德育课中经常使用,已被证明是一种好方法,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能大胆地使用了。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角色体验不就是情感体验的基础吗?我想只要我们平时结合每篇教材的特点,多想办法,角色体验定会在语文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

复述课文中的角色体验 ——《学与问》教学一得 篇2

  佚名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  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 18 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教学后记:

复述课文中的角色体验 ——《学与问》教学一得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齐读课题。

  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

  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

  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找一找。

  出示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

  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总领,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勤学好问。

  板书:勤学好问

  “好”就是“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请学生朗读回答。)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相机理解“不懈探求”懈,松懈。不断探索。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相机理解“瞬息万变”指变化速度快。“日新月异”指变化大。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这三个小节中,写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2、(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3、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请你谈谈哥白尼给你的印象。(哥白尼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4、为什么哥白尼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拿起书,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

  (好问。)

  5、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好问的?

  出示“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

  ①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②缠着:A、什么叫缠着?

  B、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③省略号:表示什么?也说明了什么?(省略了许多其它问题;也说明哥白尼“非常喜欢问”。)

  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3、指导朗读。

  从“经常”、“缠着”、省略号都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下面我们来朗读这段话,注意读好这些词。

  4、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5、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

  6、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教师接读——拜“能者为师”)

  2、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① 朗读

  ②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说明:根据书上的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

  ③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3、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

  齐读

  4、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五、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过渡:拜能者为师固然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态度。但是,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问题的答案。这一点沈括是我们的榜样。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四段,完成练习。

  2、练习

  A、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B、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C、(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

  [北宋;大科学家;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深山上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

  六、总结拓展:

  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è)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七、作业:

  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呢!

  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复述课文中的角色体验 ——《学与问》教学一得 篇4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刚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遍。与我们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文中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想结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通过“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再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课末,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补充有关学与问得名言警句,学生交流然后出示齐读,最后出示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让学生课后读读并理解。

复述课文中的角色体验 ——《学与问》教学一得 篇5

  如何指导学生归纳中心思想

  课文简介:

  第七单元的课文以读书有方为主,其中《学与问》和《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两篇文章都是以怎样读书、读书的方法来教育学生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并且课文的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语言朴实,是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的教育的生动教材。

  课堂实况

  师:我知道大家预习过了这篇课文,课文的中心是什么?

  生:文章在开头就提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生:在文章的结尾又强调:“学问学问,既学又要问。”

  师:我们在读书时,抓住中心,就知道作者在文章中说明的道理。

  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五个自然段。

  师:我想请五位同学分别来读这五个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停学们分别预习得怎么样。

  (五个学生分别读)

  师:刚才五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流利。

  每读一次阅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全文,想一想,你又读懂了哪些?

  生:很多有学问的人,小时候都是非常好问的。

  生:学和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生:只有多问问题,才能学到知识。

  生:学和问不能分开。……

  师: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下面的文字都是用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作者引用的第一个事例。课文先说了谁呀?

  生:哥白尼。

  师:那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你们了解哥白尼吗?

  生:天文学家。

  生:他是波兰人。

  师:看来同学们对哥白尼还是比较了解的,为了使大家对哥白尼有个全面地了解,老师找了一些资料,请同学们看一看。

  (出示投影)

  看了哥白尼的介绍,你对哥白尼有什么印象呀?

  生:勤学好问。

  生:爱提问题。

  生:留心观察。

  生:充满好奇。

  ……

  师:是呀,哥白尼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候的这些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

  师: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他从小爱问问题。

  生:他什么都爱问。

  生:他问的问题都和自己的生活有关……

  师:你从这段中的那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学、好问得?

  生: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

  生: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哪。

  ……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将这一自然段读一下。

  (学生读)

  师:丽华同学读得非常流利,但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

  (生沉默)

  师:如果我们思考一个非常吸引自己的问题,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读?

  生:(恍然大悟)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

  师:非常正确。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带着好奇的语气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师:小小的哥白尼和咱们差不多大,老师相信在平时,你也一定提过问题吧?能说说你提过哪些问题吗?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问是成功的开始。

  生: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师: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

  ……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共同来讨论一下他的中心思想。先来回忆一下,归纳中心思想的几种方法:

  生:找中心句归纳法,

  生:还可以在文章的开头语结尾找。

  生:也可以根据课文所写的人与事来概括中心思想……

  师:对,你们记得真好,那么,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呢?

  生:中心思想要与主要内容区分开来。

  生:要注意它的书写格式……

  师:下面我们先来说说,在动笔写下来。

  反思:

  反思这一教学环节,我在教学《学与问》这这篇课文的时,以尊重主题,张扬个性。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思考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我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你们了解哥白你吗?”“你对哥白尼有什么印象呀?等看似平常的问题,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又指导了学生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使他们在今后的阅读中能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但在教学设计时,由于没有考虑到时间的安排,所以前松后紧。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改进。

复述课文中的角色体验 ——《学与问》教学一得 篇6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精读课文1-3节。

  【课前预习】

  1. 读准、读通、读熟课文。(不少于3遍)

  (1)标出小节号;

  (2)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1)识记生字,描红后再将生字组词各写2遍。

  【方法小贴士】:虽然课文中的生字都是左窄右宽,但左右部件所占比例略有不同,“瞬”字右半部分的笔画较复杂,可要仔细观察、准确书写哟!

  (2)补充下列成语,并用合适的方法理解成语的意思。(标注在字里行间。)

  坚持不(   )         五彩( )( )   ( )新( )异

  (  )(  )万变      相(    )相成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1)在文中的开头和结尾分别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请用铅笔在段尾分别写一句话概括。)

  【方法小贴士】:摘句法、串联法、取舍法、综合法,你要根据情况使用哟!

  4.搜集哥白尼的资料,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知识链接】

  说理文的方法:①、举例论证;②、道理论证;③、比喻论证;④、对比论证;⑤、引用论证。

  【预习反馈】

  1.读课文给小组内同学听(相互正音,相互评点);

  2、小组内书写生字词展评,评出“书写之星”;

  3.交流已经理解的新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相互讨论;

  4.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5.参加全班交流:哥白尼人物资料

  【质疑探究】

  1.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哪些词语最能看出哥白尼好问?朗读第2段,注意重点读好这些词语。

  2.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谈谈“‘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句话的含义。

  3.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与同学交流。

  4.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当堂检测】

  1.用“”画去不合适的汉字或读音。

  (翱    遨)翔      不(邂   懈)         奥(秘   密)

  钥匙(chi  shi)   兴(xìng  xīng)许  包括(guō  kuò)

  2.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⑴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这是因为   

  。

  ⑵文章为了充分说明要讲的道理,作者还举了中外著名科学家的两个事例:①                                                          ;

  ②                                                          。

  3.我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课后预习】

  1.精读课文4-5自然段。

  2.搜集沈括的资料,准备小组内交流。会背、能理解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全诗。

  3.思考书后第2题。

  4.领悟“例举典型事例表达观点”的写作方法。

复述课文中的角色体验 ——《学与问》教学一得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说理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本课的教学中,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学”除了贵在“问”之外,还贵在哪些地方?什么样的学习者才能称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学问之道的见解。学问之道既贵问,也贵勤,还贵恒,等等。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熟、读正确,理清课文段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吗?——

  知识是学习得来的,也是问来的。所以有人把知识又叫做“学问”。

  板书:学与问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1、 划出生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 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

  3、 学与问有什么关系?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回答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词语。

  “鸡 缤 瞬 察 菲 辅 翱 翔”

  “缤纷 瞬息万变 翱翔 辅导 观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词语积累情况,将生字组成新的词语或成语跟大家交流。)

  2、指名朗读课文。

  师:化那么短的时间能把课文中的部分段落读通顺,读流利,是一件不简单的事,谁来朗读课文(自己选择认为读得比较流利的段)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组织评价。

  4、 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收获。

  (什么是学问?知识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精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读句子,交流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2、你知道哥白尼吗?(师简要介绍哥白尼)哥白尼成为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其最初的原由是什么?

  师:虽然很多人知道,学问就是学与问,知识不仅是学得的,也是问得的。但在显示生活中。人们往往较多的重视学,而忽视“问”。殊不知“问”在知识的获得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以什么来证明这一个观点呢?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讲述这一个问题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下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下面内容的要点。

  五、指导生字书写

复述课文中的角色体验 ——《学与问》教学一得 篇8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4-5自然段。

  2.通读全文,明白学与问的密切联系,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3.领悟“例举典型事例表达观点”的写作方法。

  【预习反馈】

  1.参加全班交流:沈括人物资料(可以相互补充)

  2.先小组内背诵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句,并交流诗意。

  【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4-5自然段。完成:

  ⑴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

  ⑵作者用沈括的事例进一步说明什么道理?

  ⑶联系书后第2题,说说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纵览全文,我们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一、三、五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你还能讲出类似的一些小故事吗?

  【当堂检测】

  1.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学与问的关系是:                             ,只有            ,           ,才能              。作者例举哥白尼的事例说明                                              ,例举沈括的事例说明                                                 。

  2.做学问离不开“学”和“问”,除此之外,你觉得还需要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

  【知识积累】

  1.哥白尼创立了“                    ”。沈括是北宋科学家,创作了科学巨著《            》。西方人称他“                   ”。            

  2.摘记并背诵两句启示我们要勤学好问的格言警句。

  ①                                                                                                                           

  ②                                                                                                                              

  【我的收获】

  【课后作业】

  1.

  仿写句子: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

  问

  ”

  常常是

  常常是

  。

  2.

  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并完成练习。

  ⑴摘记这一段的中心句:

  。它在全文中起到了

  的作用。

  ⑵“妈妈的回答没能揭开沈括的疑团,他

  仍然

  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你从

  “仍然”

  一词体

  会到

  ⑶文中《大林寺桃花》的后两句是

  ⑷读了这段话,你觉得沈括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你有什么启发?

复述课文中的角色体验 ——《学与问》教学一得 篇9

  师:看到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眼神,阳光灿烂的笑脸,我感觉拥有知识的冬天将不再寒冷。课前我先写一个词语,大家都认识,可以伸出手指和我一起来写——“学问”;读,声音再大点(板书时,学问两字之间留点距离)

  生:读

  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有学问的人?

  生: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博学多才,饱学之士,学贯中西

  师:同学们真有学问,用了这么多的词语来形容。老师在中间加个“与”字,同学们再读读,看看“问”的读音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 “学问”的“问”,是前鼻音,读轻声。“学与问”的“问”读四声。

  师:带着这位同学的提示,我们齐读课题。科学的进步源于对世界的好奇,这节课就让我们踏着《学与问》的足迹,一起探究做好学问的方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怎样学,怎样问

  生:学与问是什么关系?

  生:怎样才能做好学问呢?

  师:同学们的思考很有深度,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朗读课文。在读之前,老师先提个要求:身体坐端正,朗读要专心,圈出不懂字,括起重点句,遇到生字词请查字典。听清楚了吗?

  生:读课文。

  师:刚才沉浸在同学们沸沸沸扬扬的朗读中,我被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深深感染着。通过读课文,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必须多问

  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生:……

  师:同学们的眼光非常敏锐,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这句话,谁来读一下?

  生:读

  师:你觉得这句话在读的时候,应重读哪几个字?

  生:我认为应该把重音放在“学”和“问”上

  师:你很会抓关键词语,请带着你自己的理解,再来读一下。齐读一次。

  生:读

  师:这篇课文举了两个有学问的人勤学好问的例子。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请把你掌握的有关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了解哥白尼,我知道他创立了“日心说”。

  师:你能具体说说什么是“日心说”吗?

  生:“日心说”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师。是啊,在日心说创立之前,人们一直都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叫“地心说”,一字之差,可是整整等待了一千多年啊。

  生:我还知道哥白尼写了本《天体运行论》。

  生:我知道哥白尼当时写这本书,顶住了教会的巨大压力,还有别人的嘲笑。

  师:是的。要想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还需要追求真理的勇气。

  生:我知道沈括写了本《梦溪笔谈》

  生:我知道沈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物理学家。

  师:(微笑)你真是个有学问的人。世事洞明皆学问,勤学好问益无穷。古今中外,凡成大业者,必是勤学好问,孜孜不倦的学者。就让我们怀着对两位科学家的敬仰,再次走进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随着作者条理清晰的写作思路,品位一下文章的构思之妙。思考:课文中为我们讲述这两个故事,请用“我敬佩       ,因为他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敬佩哥白尼,因为他思维敏捷。

  不动笔墨不读书,请拿起手中的笔,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都很会学习,有的边读边想,并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一边,在小组内同其他同学分享。哪个同学先来说一下你的理解。

  生:我敬佩哥白尼,他很好问。

  师:(微笑)句式很简短,却一语中的。

  生:我敬佩哥白尼,他遇到事情总能问出个究竟来。

  师:打破沙锅问到底,小时哥白尼提出的问题很多。

  生:我敬佩沈括,他能够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师:说得真好,请你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写在黑板上好吗?

  师:这位同学非常认真,一笔一画写得非常条理。写字如做人,横平竖直才会有魅力。

  生:齐读这两个词语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从两个人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种勤学好问的可贵品质。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哥白尼从小就拥有了这把金钥匙,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为什么……

  生1:(接)太阳从东方升起

  师:为什么……

  生2:(接)晴朗的夜空里……

  师:为什么……

  生3:(接)小鸡从鸡蛋里出来……

  师:为什么……

  生4:(接)一年有四季……向日葵向阳开……一天有昼夜

  师:(微笑)同学们有着和哥白尼一样的天赋。

  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板书)。哥白尼与沈括这两位来自中外的科学家,穿梭了科学数百年,以其理程碑式的成功向我们昭示着勤学好问的重要性,他们的好奇在今天看来也许是幼稚的,但正是这童真的好奇才构成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个人的认识、科学的进步不正是从这懵懂的好奇开始的吗?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必需要保持浓厚的好奇心,不停的发问。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一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生:学与问是怎样的关系?

  师:谁能帮他解决?

  生:我来回答。学与问是相……

  师:对这个答案满意吗?

  生:嗯。

  师:学与问就如同我们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其他同学的问题呢?

  生:如今世界日新月异,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应该怎样做呢?

  生: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师:如果有了问题可以——

  生:上网搜索

  师:新科技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如果有了问题,你还可以请教——

  生:

  师:可以请教——

  生:

  师:爷爷奶奶可以请教吗?

  生:可以

  师:弟弟妹妹可以请教吗?

  生:可以

  师:能者为师什么意思?

  生: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师:你真会读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是这个道理。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这句话,再来齐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今天学的课文与平时的学的课文有区别吗?

  生:平时的课文都是写事情,写人的多。

  生:这篇文章既不写人也不写景,这篇课文是说道理的。

  师:是的,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开头说出作者的观点,结尾总结,中间举例说明这个观点。

  除了举例说明,还可以用引用名言等方法来证明观点,这就是此类文章的特点。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勤学好问的名人故事,或名言警句,你们能够向书上一样用事例或明言来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个观点吗?注意:说的时候最后用上“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个观点。准备一分钟。

  生:准备(学生自由交谈)

  师:谁来说?

  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师:就这样。还有谁能像这位同学这样有理有据地说说?

  生:纸上学问无遗力……

  师:知行合一,才能学得知识。你很会积累,调用古诗说明事理。

  生:聪明的人懂得说;智慧的人懂得听;高明的人懂得问.

  在学习中,你的脑子里首先得进三个字----为什么!牛顿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他问了个“为什么”,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到被蒸汽鼓动的水壶盖,问了个“为什么”,发明了蒸汽机。所以说……

  生: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里,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究古书时,发现许多医学家的说法不一致,他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渔夫等人请教,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所以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生: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每次有行人路过,他就拉住他们问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辉煌巨著《聊斋志异》。所以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师:同学们真有学问。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故事: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小时候好奇心强,脑子里好像装满了“为什么”似的。一天,他在玩耍的时候,突然发现石板上排列着一行小坑。咦,这是谁凿的呢?凿这一溜小坑有什么用呢?他把父亲从屋里拉出来接连问了几个为什么?父亲一看笑着说:“小傻瓜,这些坑不是人凿的,是檐头水滴出来的!古人老话‘滴水穿石’呀!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同学们,联系一下自己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好学问。

  生:我认为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复述课文中的角色体验 ——《学与问》教学一得 篇10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指名读齐读)

  钥匙

  (轻声)

  日新月异

  坚持不懈

  翱翔

  瞬息万变

  (翘舌音)

  相辅相成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要点:先写问的重要性;再写向谁问;接着写怎样问?最后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二)、精读课文,深入悟解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然后看看这道填空题,把它完成。

  填空:知识就是指有,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常常是,是。

  (指名读一读练习的答案,教师相机理解后评点,(重点讲比喻,明确问的重要性)最后齐读)把什么比作什么?

  1)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

  让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你们了解哥白尼吗?(生自由回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情况介绍指名说)

  介绍资料: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波兰人。他从小热爱科学,大学读书时萌发了地球是运动的思想。20多岁去意大利留学,攻读数学、天文学、法律学、哲学和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时间是潜心于天文学的观察和研究,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根据丰富的观测资料和细致的计算研究,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是啊,哥白尼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侯的学习好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进哥白尼。看课文第二段。

  2)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作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好问)

  3)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这一自然段,要求读出哥白尼的好奇的语气。)

  不懈探求(理解懈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小小的哥白尼和咱们差不多大,老师相信在平时,你也一定提过问题吧?能说说你提过哪些问题吗?(指名回答)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6)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7)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

  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导入: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具体举例子说明对这两个词语的感受。

  (2)是啊,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3)自由读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4)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5)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想到什么名言?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投影出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7)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板书:勤学)

  3、自学第4段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哥白尼的故事,下面请看沈括的故事。

  1)(直接出示沈括的简介)师读简介。读了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沈括很有成就、了不起)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试着完成屏目上的题目。

  题目: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理解诗句)

  (2)、后来沈括是怎样解开这个疑问的?

  (3)、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3)(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读第一句话)

  三、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

  2、那学与问是什么关系呢?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板书:学与问结合)

  3、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板书:养成习惯)

  4、你知道以后你怎么做了吗?

  5、同学们,刚才你们大胆地畅谈了学习〈学与问〉这一课后,自己学习的收获,情真意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一、第三、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好好想想,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是有力的证据,证明的作者的观点。)

  是啊!这两个故事对于这篇文章很重要,这就是说理性文章所具有的写作特色,大家今后讲故事或教育帮助别人时可要多想想这篇课文的写法。

  四、拓展:

  1、讲故事,学生讨论。

  (可用搜集的名言、用文中的语言、用名人的事例)

  2、为感谢大家的帮助,老师搜集了几句名言共享。

  五、课外:结合四年级学的《说勤奋》和五年级学的《谈礼貌》,寻找说理性文章的特点。

  附板书:

  勤学

  23、学与问

  学与问结合

  养成良好习惯

  好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复述课文中的角色体验 ——《学与问》教学一得 篇11

  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是一阐明事理的课文。

  这课文提出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求得真知的观点,举出了中外著名科学家勤学好问、问思结合的事例来加以证明,给我们以深刻启发。

  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观点。这一自然段有如高屋建瓴,树起了全文的中心。第二至四自然段论证观点。这一部分是全文主体:举例证明成功是从问开始的,世界千变万化必须“问”,而且要以“能者为师”,接着又举例证明问思结合。第五自然段作出结论。这一段对应开头观点、中间论证的结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提观点——做论证——下结论,结构上符合一般阐明事理文章的特点,同时例证充分,说理有据,更添说服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中诗句的意思。

  3.学会收集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懂得与同学交流。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做知识的主人。

  设计理念及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指出: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论述方法。从整体入手,是阅读的一般规律。在揭题时,就要让学生阅读全文,抓住中心,知道作者在文章中说明的道理。然后,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感悟”的能力。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拓展,实践升华。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又要学一说理文,齐读《学与问》。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触摸作者的脉搏。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板书:哥白尼 沈括)

  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亮出了怎样的观点?

  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三、阅读事例,感悟。

  1.是啊!“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出示句子,齐读,读出重要性。)相信同学们学了哥白尼的事例后一定会更明白“问”为什么这么重要。

  2.请同学们阅读了哥白尼的资料(出示) ,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指名学生简介哥白尼)

  3.哥白尼真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思考。

  4.指名回答:你从这一节中知道了什么?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6.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学生根据的资料说一说)

  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7.这么多名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问,看来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让我们牢牢记住这句话好吗?再次出示齐读。

  8.名人好问的故事让我想起这样两句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出示,指名读,齐读)。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过渡: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课文第三节前四句话)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指名学生说)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两句名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这两句名言就是告诉我们要不问年龄,不看地位,以能者为师。把这几句话说给自己听好吗?

  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指名说,齐说。(说时把“你”改成“我”)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1.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不过有时问题不能完全靠别人来解答,因为别人也有不知道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3.北宋科学家沈括小时侯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A.指名回答

  B.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沈括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现学现问。

  4.(学生质疑) 相机出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____代诗人_____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让我们记住这句名言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齐读总起句: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六、全文,理性升华。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出示最后一段。

  指名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怪不得作者说: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名读好这句话,突出强健有力。指导朗读,齐读。

  B.能够自由地翱翔知识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奥秘你会感到怎样?(高兴、自豪……)就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读当中。指名读,齐读。

  3.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文章的写法。

  4.最后老师要送一首小诗

  问到底

  (陶行知)

  天地是个闷葫芦,

  闷葫芦里有妙理。

  你若不问你怕它,

  它一被问它怕你。

  你若愿意问问看,

  一问直须问到底。

  指名读,齐读。

  5.送三张电子书签。名言指读,谁读送给谁。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2.写话练习:古时候有一户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你该如何帮助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友情提示: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及自己搜集的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名言等写劝说的话。)

  板书设计 :

  23. 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复述课文中的角色体验 ——《学与问》教学一得 篇12

  一、教学目标

  C: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B: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流感情地朗读课文。

  A: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C: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认识到“问”的作用。

  B:通过读文品句,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A:体会“学”与“问”的关系,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做知识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师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

  2. 板书课题:学与问,齐读题目。

  3. 围绕题目质疑:自己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或想知道什么?

  师:同学们读了题目已经知道了些知识,也有许多的疑问,那么学与问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读了课文同学们的疑问就会弄明白了。

  (三)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

  C:边读边画出生字。

  B:边读边理解生词的意思。

  C:边读边思考全文共分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层次

  1. 再读课文

  B:学与问有什么关系?(:人在学习知识,探索奥秘的过程中,“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默读课文

  A: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连一段话说说。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学与问”中“问”的重要性,然后用具体事例说明了“问”在探索奥秘,求得新知中的作用;最后全文。提出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B、A:根据刚才所说把课文分为三段。

  3. C读全文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表中生字的笔画与结构

  2、C:交流:每个生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A、B指导C书写。

  (五)达标测评与拓展

  C:抄写生字新词

  B:熟读课文

  A: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探求( ) 疑问( ) 兴许( )

  奥秘( ) 启发( ) 强健( )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知

  1、自由读全文

  2、C:认读生字新词、说说课文列举了几个事例来说明?

  B:分别是什么事例?

  二、精读课文,深入悟解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我们先学习作者引用的第一个事例。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事?

  2、交流。

  3、哥白尼“喜欢问”表现在什么地方?课文里找答案。

  4、交流。

  5、因为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因此他成了伟大的天文学家,你们还知道哥白尼的哪些情况呢?

  6、交流。

  7、B、A:从哥白尼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学会发现问题,多多提问,才能 ……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会成功。)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所以,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了?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1、C:指名读、思考:当今世界有什么特点?小学生该怎么做?(文中找答案)

  2、B、A交流。

  A: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B:向谁问?

  B、A:理解。“能者为师”(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在求知过程中,光向别人请教行了吗?不行,我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我们再来学习作者引用的第二个事例。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C: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B:他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呢?

  2、交流。

  A:(理解诗意)课件出示古诗。

  3、A:以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不仅要勤学好问,还要善于思考)

  (四)精读第五段

  过渡:通过2、3、4自然段的学习,“学”与“问”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继续学习第五自然段。

  1、C:指名读,B、A: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学与问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交流。

  四、拓展交流

  1、四人小组交流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或名言。

  2、全班交流反馈。

  五、全文

  1、小组轮流读课文。

  2、师:这是一明事理的文章,文章强调了人在学习知识,探索奥秘的过程中,“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过列举科学家的事例,说明“勤”学好问的习惯必须从小养成。

  六、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复述课文中的角色体验 ——《学与问》教学一得 篇1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18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疑团殿堂日新月异好奇强健探求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18学与问

  勤学问思结合养成习惯

  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