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导学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与学问有关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
2、理清论证层次,掌握中心论点
3、学习用事例论证观点的写法
4、培养勤好问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议论的观点、层次
教学难点:用事例论证观点的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读中感悟法、自学自悟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积累大比武(预习积累我最棒)
小组内展示预习成果
二、研读分析课文(我探究,我快乐)
探究思考
阅读第二段回答:
1、本段讲了哥白尼的什么事例?
2、从哪些词语看出哥白尼思考问题多,提出问题多?
3、段中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
4、哥白尼的事例论证了第一段中的哪句话?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6、你能介绍哥白尼的主要贡献吗?
阅读第三段回答:
1、目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面对样的世界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办?
3、概括本段的主要意思。
4、从这一段中你联想到了哪些成语和名人故事?
阅读第四段回答:
1、连接三、四段的是一个什么句子?起什么作用?
2、本段讲了沈括的什么事例?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了疑问?后来怎样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4、你能补全《大林寺桃花》一诗吗?
5、从沈括的事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阅读第五段回答:
1、本段再次阐明学与问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检测,我能行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介绍了中外两位名人的典型事例
事例一:
事例二:
作者要表明的观点是:
2、按要求写四字词语(至少写三个)
(1)表示变化快的:瞬息万变
(2)表示颜色多、美的:五彩缤纷
(3)abac式的:相辅相成
3、连一连
白居易创立“日心说”
哥白尼《大林寺桃花》作者
沈括创作《梦溪笔谈》
4、学习本文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外拓展显身手
1、你搜集到了哪些关于勤学好问的名人故事?
2、你积累到了哪些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
《学与问》导学案 篇2
一、激趣导入
1、屏幕上出现“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知识、学识、文化……)
2、屏幕上出现“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学、问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第二十七课。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我知道大家课前一定做了充分的预习,那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呀?
(生:4个自然段)
2、我想请4位同学来读一读,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好不好?
(生:指名读,并作点评)
3、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很多有学问的人,小时候都是非常好问的;学和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多问问题,才能学到知识;学和问不能分开;……)
4、通过预习,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地去学习、体会课文,相信大家对两者关系的感悟会更加清楚、明白。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后完成屏幕上的内容。
(生:按课文的内容完成填空)
2、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下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第一自然段。
3、在书中找找看,都向我们举出了哪些具体的事例?
(生:哥白尼、沈括)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你对哪个人比较感兴趣呢?
(指名说)
2、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再来认真地读一读,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谈谈你的收获,说说你觉得哥白尼或者沈括身上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学生进行汇报。
哥白尼: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哥白尼——好奇、好问
哥白尼从小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对科学奥秘的不懈追求,为其将来可以成为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学习了这部分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生: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沈括: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沈括——好问,善于观察和思考
通过大家的汇报不难看出,只有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够求得真知。
课文中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学习第二段
1、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他们距离我们都十分的遥远。
那么我们现在又面临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快在书上第二自然段找找看。
2、老师找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很新鲜是不是?面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大家来说说看,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多问问题)
3、古人云:“能者为师”,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只要他确实……向他请教)
4、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你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理解)
5、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这样才能学到更好的知识。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找到了可以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在本节课结束之前,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发相关卡片)
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来,谁想读给大家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
老师由衷地希望你们可以利用好这一把把金钥匙,让它可以真正成为开启属于你知识殿堂的大门!
课文首先提出观点,接着举
例说明“问”的益处,然后再举例
说明“勤学”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
《学与问》导学案 篇3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我采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知道“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以读促思,读中感悟。抓住切入口——课题,环环相扣,井然有序。
教学此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有层次地复述环节。一是学生初读课文,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并谈谈感受和启发。学生精确地找出了课文中启迪性的语句。这一环节实现了对课文初步感知的复述,较零碎,肤浅;二是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叫老师做学问,这次,学生不光能用书上的具体语言,而且能结合实践指导教育老师,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复述得既有条理,又深入,并且有创造性;三是让学生精读课文后,教师将一则小故事,让学生想象自己为故事中的智者为老二指点迷津。学生再一次地运用书上语言,并加上自己的感悟,发言真是精彩纷呈,课文的中心观点已渗入学生的心中。
另外,这篇文章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文章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如何让学生初步感悟这种文体的结构特点,平时在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或给别人讲明某种道理时能自觉地借鉴本文的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一种训练方式,以下是此教学环节的课堂部分实录: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大胆地畅想了学习《学与问》这一课后,自己今后的学习可能发生的变化,情真意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1、3、5小节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好好想想,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沉思了一会,便开始交流起自己的想法。三分钟,安静下来)
学生1、老师,我想可能是作者害怕我们看了他的文章不相信他说的道理,加上两个名人的小故事让我们更加得相信。(同学们哈哈大笑)
学生2:我同意刚才同学的意见,如果没这两个小故事,光讲道理的话,别人会不太相信。
学生3、这两个故事是作者有意写的,是有力的证据,证明了作者说的话是正确的。
……
师:是啊,这两个故事对于这篇文章很重要,这就是说理性文章所具有的结构特色,大家今后讲道理或教育帮助别人时可要多想想这篇课文的写法。
师:为了检验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请利用课文内容,你该如何帮助我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
学生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写得写,在书上划的划。五分钟后,个个跃跃欲试。他们不仅能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生动地给我这个“老二”上了一课,有的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故事来说服我。不知不觉中,大部学生不仅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内容,还绘声绘色地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学与问”的名人小故事,可谓一举多得。
反思这一教学环节,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角色体验。通过智者身份的体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了融合,把已积累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了。角色体验在德育课中经常使用,已被证明是一种好方法,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能大胆地使用了。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角色体验不就是情感体验的基础吗?我想只要我们平时结合每篇教材的特点,多想办法,角色体验定会在语文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
《学与问》导学案 篇4
《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第一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教学第二课时时,我从“问”字入手,引出汉字中也有学问,再追问“为什么把知识说成学问呢?”让学生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重点理解两句话,并通过比较句子,体会“问”的重要性,再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在学习哥白尼的例子时,我先介绍他的成就,再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等词语体会哥白尼非常喜欢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并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体会他是由好问开始走上探索之路,加上勤学终于取得成功的。然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读了哥白尼的故事受到的启发,并再次读读第一节中的句子,体会“问”的重要。
那么,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在教学第二个事例时,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故事,并从文字中体会他的勤学与好问,让学生明白问不到答案时还应该多观察思考,向沈括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教学中,我还尝试着让学生对古诗进行质疑提问,再通过交流理解古诗,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说说对学与问的关系的认识,明白只有将学与问结合起来,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最后,我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问”的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补充说说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又出示了一些名人名言,让学生从更多的信息中去懂得“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与问》教学反思
昨天,是进修学校组织“送教下乡”活动的日子。之前,我就接到了通知要准备上一堂公开课。接到通知,我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我可以锻炼一下自己;紧张的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虽说公开课也上了不少次,但还是少不了要紧张的。其实,上过后想来这对我来说真是一次锻炼啊!我为何不争取这样的机会呢?
“送教下乡”的六年级语文主讲者是来自市九小的郭老师。我们俩都上《学与问》第一课时。虽说课时相同,可教学设计却不一样。这真的是同课异构啊!郭老师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以教学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并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最后理清课文的思路。而我的设计主要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提出的观点,理清文章脉络,然后学习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虽说郭老师最后因时间关系没有把理清思路这个环节上完,可从郭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确实学到了不少。确切地说,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适用于我们乡村的学生,而我的教学设计却显得底气不足了。郭老师课堂上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仅适用于这节课,而且是终生受益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嘛。这样的教学指导值得我们乡村的老师学习。乡村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都不牢,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未能养成,导致到了六年级了读错字、写错别字、读书拖腔的现象还是很严重。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从学生读一年级时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这种读书学习的能力,那么到了六年级就不至于这样了。其实追究起来,原因还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接受幼儿教育,知识的获得从一年级开始,起步肯定比市内的学生晚多了;二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存在着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没有自己事的思想;三是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学生学习拼音比较困难,学完了一年级不会拼音的学生还是有很多,这样导致了认字不多,读书自然不流利了。在中心学校,我带的六(3)班就是从下面学校来的寄宿生。虽说他们比其它的学生基础要好些,可基础不扎实的还有一大把。平时课堂上胆子小,不善表达。说实话有时真为此而大为光火,心里想他们怎么就一言不发呢?反思自己,烦恼他们啊!看着他们这样懂也不回答,无奈中渐渐地没了自信,是老师的失败啊!渐渐地自己仿佛脱离了新课程改革的轨道了。课堂上的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好像在这都派不上用场了,除了反思还是反思啊!
上完了这堂课,刚开始自我感觉还是可以的,可晚上读了麦词校长的博文《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之后,对比自己,离一堂好课的标准还差得远呢!真惭愧啊!还是努力奔着上好一堂好课的目标奋进吧。希望今后的我有更大的进步。
《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围绕“勤学好问”这一观点,叙述了“问”的重要性、向谁“问”,怎样“问”,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这篇课文语言直白、简洁,结构清晰、明了,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思路的:
一、读题——构想
让学生读题目,想一想:看了这个题目如果你是作者准备怎样告诉大家“学与问”呢?问题引起了学生兴味,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要“学与问”?我们该怎样学,怎么问?向谁问,向谁学?学与问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与问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然后我告诉学生这么多问题,我们该怎样一步一步告诉大家呢?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交流,看看自己的观点和文本的叙述是不是吻合,如果不吻合,你觉得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自觉与文本交流的积极性提高了,同时还学会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结构等,这样对学生理解文本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过程中,自然地将自己的思考和作者的构想结合起来,找到异同,融会贯通地感悟、评析、甄别、梳理。
二、分享——互辩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写作结构,熟读了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收获,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倾听的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者补充的建议。这样让学生在分享的同时,也能使自己的收获变得更多丰厚、深入,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给予合理的评价、赏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通过这样的分享交流,学生的学习成功得到展示并且在分享的过程中有深化、有补充、也有质疑,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交流,大家在这样的收获中,也逐渐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拓展——想象
在学生的交流中,分享中,设计几个训练点,这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学生们的交流中,学生对“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影响比较深刻,我是这样设计的:如果说“问”是金钥匙,铺路石,那么“思考”“学习”就是就是什么呢?学生的表达也都非常形象,有“思考就是一艘劈波斩浪的航船。”“思考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航灯,指引我们前进。”“思考就是推开知识大门的巨手。”“思考就是一座驾起的通往知识海洋的金桥。”“思考就是我们腾飞的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任我们翱翔。”……
通过这样的想象拓展,学生不光认识了“问”的重要,同样也知道了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重要。然后让学生理解“相辅相成”的意思,理解“学”与“问”的联系,就水到渠成了。
《学与问》导学案 篇5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刚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遍。与我们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文中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想结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通过“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再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课末,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补充有关学与问得名言警句,学生交流然后出示齐读,最后出示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让学生课后读读并理解。
《学与问》导学案 篇6
《学与问》一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的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任。整个课文叙述,言简意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问”的重要性,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坻。第二自然段写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例如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第三自然段写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第四自然段写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五自然段写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我想,这篇课文层次清楚,中心鲜明,是篇很好的范文。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划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指导总结。学生根据我的指导,分别把课文的五个部分归纳出来,分别是: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像哥白尼一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4、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5、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学生归纳后,我要求大家看书,然后把课文的五个部分联系课文说说,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说出作者的思路。这样的好处是能统领全局,清楚地了解课文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学习课文就很轻松,也很明白了。
教学这篇课文之后,我感觉到,根据不同的文章定下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我的教学步骤是: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学问,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师: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那又该是什么意思呢?(生答)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那么,学、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师:我知道大家一定预习过了这篇课文,那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呀?(5个自然段)那我想请5位同学分别来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读完后及时评点朗读)
2、师:每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全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很多有学问的人,小时候都是非常好问的;学和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多问问题,才能学到知识;学和问不能分开;……)
3、小结:通过预习,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地去学习、体会课文,相信大家对两者关系的感悟会更加清楚、明白。
4、大家把课文的每段内容用书上的话概括出来。并记熟它。
5、交流。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看看这道填空题,把它完成。
填空:知识就是指有,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常常是,是。
(指名读一读练习的答案,教师相机理解后评点,最后齐读)
2、师: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
下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第一自然段,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课文先说了谁呀?
那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你们了解哥白尼吗?(指名说完后,教师出示投影)老师也找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看一看。(见附录一)
3、师:听了大家对哥白尼的介绍,你对哥白尼有什么印象呀?(勤学好问;爱提问题;留心观察;充满好奇……)
4、师:是呀,哥白尼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候的这些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
5、师: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好问)
6、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7、师:小小的哥白尼和咱们差不多大,老师相信在平时,你也一定提过问题吧?能说说你提过哪些问题吗?(指名回答)
8、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9、师: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10、师: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下面,作者又列举了一位名人的例子,他是谁呀?
四、自学第4段
1、(出示沈括的简介,详见附录二)师读简介后说: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2、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试着完成黑板上的题目。(出示阅读训练题,详见附录三)
(1)同桌交流答案
(2)指名回答(理解,朗读)
3、小结:看完这段文字,你觉得沈括又是个怎样的人呢?(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和哥白尼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导入: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老师找了几幅图片,一起来看看。出示投影。
(1)指名说感受。
(2)是啊,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4、自由读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5、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6、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投影出示: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7、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六、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老师发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详见附录四)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2、好,打开看看这是把这是把什么样的金钥匙?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来,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名言)
3、老师这里还有金钥匙呢,看!(出示陶行知的两段话,详见附录五)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他所写的关于勤学好问的两首小诗,希望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并去了解这两首诗,相信对你们会有所帮助。
《学与问》导学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说理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本课的教学中,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学”除了贵在“问”之外,还贵在哪些地方?什么样的学习者才能称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学问之道的见解。学问之道既贵问,也贵勤,还贵恒,等等。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熟、读正确,理清课文段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吗?——
知识是学习得来的,也是问来的。所以有人把知识又叫做“学问”。
板书: 23、学与问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1、 划出生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 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
3、 学与问有什么关系?/sjbwz/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回答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词语。
“鸡 缤 瞬 察 菲 辅 翱 翔”
“缤纷 瞬息万变 翱翔 辅导 观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词语积累情况,将生字组成新的词语或成语跟大家交流。)
2、指名朗读课文。
师:化那么短的时间能把课文中的部分段落读通顺,读流利,是一件不简单的事,谁来朗读课文(自己选择认为读得比较流利的段)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组织评价。
4、 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收获。
(什么是学问?知识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精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读句子,交流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2、你知道哥白尼吗?(师简要介绍哥白尼)哥白尼成为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其最初的原由是什么?
以什么来证明这一个观点呢?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讲述这一个问题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下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下面内容的要点。
五、指导生字书写
六、完成课堂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学问”?
2、出示: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齐读上面的句子。
讨论:什么叫“相辅相成”?
你能根据你的学习经历,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中问”?什么是“问中学”?
3、课文又是怎样说明的呢?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出示:
“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大门的铺路石。
谁能举例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可以哥白尼为例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
齐声再读该句。
三、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引读第三自然段。
师:哥白尼生活的时代与现在已经大不相同了。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正确面对这样一个世界呢?
1、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出示: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 讨论:
联系课文或者生活实际,/sjbwz/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
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朗读课文有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感受。)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过渡导读:当我们心中有疑问时,积极地请教别人,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这固然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态度。但是,在求知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问题的答案。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四段,准备把沈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指名讲故事。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形成这一现象? 沈括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呢?
从沈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像沈括这样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努力求得问题的答案的故事,你还知道些吗?讲给大家听听。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话。
2、出示:
“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是什么意思?说说你觉得这句话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全段。
六、总结全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交流: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你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3、 质疑:
学完了课文,你还想要跟大家交流些什么?
《学与问》导学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探索问的方法,激发学生问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认识他吗?哥白尼 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他?(那谁知道日心说?是啊在哥白尼之前,人们所信奉的都是地心说,坚实的大地是运动的这一点在古代是令人非常难以接受的,而哥白尼在1543提出了日心说,在几百年前就有这样的发现实在是极为了不起)
认识他吗?沈括 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沈括可说是一个科学通才,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想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吗?(想)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能打开知识大门的妙计,这妙计就在这锦囊中。谁想要?
3、师:谁先来读一读其中的妙计?
出示:
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4、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几条妙计,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要想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就必须要勤学好问。)
相机板书:(勤学 好问)
二、 精讲第四小节
1、那你们现在知道学是什么意思?(勤学 好好学习)
2、问呢?(好问)
3、那现在老师在中间加了“与”字,你又知道了什么?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4、我们全班来读一遍。
三、精读课文,寻找妙计,理解实践
这篇课文中,也能找到一些有助于我们学习的妙计?去画一画,找一条你最喜欢的写在彩纸上。谁想上来写一写,(找最快的)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按顺序放在黑板上。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4、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5、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6、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1) 我请人来读一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你读懂了些什么?
(我读懂了问是极其重要的,问能让我们获得知识,取得成功。)
(3)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①你们懂这句话的意思吗?(懂)当真懂了
②那我们现在就找一个平常的事物(在平常事物字下画勾)来试一试看,能不能发现问题,这个事物在平常不过了吧。看到它你想说些什么?
(这是什么?(苹果)有没有想说的?这是中国的?这个苹果还烂了?
听了三个问题,你们觉得哪个问题最好?所以啊,我们还要善问<相机板书:善问>,接着问。这是什么国家的?如果把它放在我们国家的土壤里会是什么样的?生产在什么庄园里?它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
③很好,你们正会观察,这就叫作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老师告诉你们,其实这是蛇果,果实呈圆锥形,颜色较红。果肉微脆,较甜。看来只要我们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就会有收获。所以我们说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个妙计理解得非常好,接着读。
(4)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①理解这句话了吗?真理解了?那我们就来试试看,怎么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老师请大家看几副图片,仔细观察,你都有什么问题?
②现在请你们四人为一小组,选择一幅图,仔细观察,细细思考,你有哪些疑问?
③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有没有你能解答的问题。
④提了这么多问题,有谁能回答吗?
⑤(讨论。想知道答案吗?出示答案)
⑥有趣吗?谁能替我回忆对这些奇妙图画的学习过程?(先看再问然后思考最后解决了问题)是的,你看有了问题去解决,就能有新的知识,新的收获。所以我们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5)、接着读下面的妙计(两条)。
三、课外拓展
1、 老师这里有一本书,你读(《上下五千年难解之谜》),上面的许多问题都是科学家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结果,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出示迷团)世界上还存在着 很多很多的问号,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等待着我们去解答。只要(出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 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往下读。
2、总结:是啊,只要我们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就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添加号。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四、写一写
我们再去读读黑板上的这些妙计,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能试着也写两句吗?就写在这彩色纸的反面。(动笔,汇报)
总结:希望同学们养成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习惯,在知识的瀚海中尽情地遨游,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与问》导学案 篇9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指名读齐读)
钥匙
(轻声)
日新月异
坚持不懈
翱翔
瞬息万变
(翘舌音)
相辅相成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要点:先写问的重要性;再写向谁问;接着写怎样问?最后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二)、精读课文,深入悟解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然后看看这道填空题,把它完成。
填空:知识就是指有,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常常是,是。
(指名读一读练习的答案,教师相机理解后评点,(重点讲比喻,明确问的重要性)最后齐读)把什么比作什么?
1)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
让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你们了解哥白尼吗?(生自由回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情况介绍指名说)
介绍资料: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波兰人。他从小热爱科学,大学读书时萌发了地球是运动的思想。20多岁去意大利留学,攻读数学、天文学、法律学、哲学和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时间是潜心于天文学的观察和研究,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根据丰富的观测资料和细致的计算研究,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是啊,哥白尼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侯的学习好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进哥白尼。看课文第二段。
2)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作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好问)
3)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这一自然段,要求读出哥白尼的好奇的语气。)
不懈探求(理解懈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小小的哥白尼和咱们差不多大,老师相信在平时,你也一定提过问题吧?能说说你提过哪些问题吗?(指名回答)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6)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7)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
2、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导入: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具体举例子说明对这两个词语的感受。
(2)是啊,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3)自由读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4)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5)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想到什么名言?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投影出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7)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板书:勤学)
3、自学第4段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哥白尼的故事,下面请看沈括的故事。
1)(直接出示沈括的简介)师读简介。读了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沈括很有成就、了不起)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试着完成屏目上的题目。
题目: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理解诗句)
(2)、后来沈括是怎样解开这个疑问的?
(3)、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3)(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读第一句话)
三、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
2、那学与问是什么关系呢?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板书:学与问结合)
3、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板书:养成习惯)
4、你知道以后你怎么做了吗?
5、同学们,刚才你们大胆地畅谈了学习〈学与问〉这一课后,自己学习的收获,情真意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一、第三、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好好想想,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是有力的证据,证明的作者的观点。)
是啊!这两个故事对于这篇文章很重要,这就是说理性文章所具有的写作特色,大家今后讲故事或教育帮助别人时可要多想想这篇课文的写法。
四、拓展:
1、讲故事,学生讨论。
(可用搜集的名言、用文中的语言、用名人的事例)
2、为感谢大家的帮助,老师搜集了几句名言共享。
五、课外:结合四年级学的《说勤奋》和五年级学的《谈礼貌》,寻找说理性文章的特点。
附板书:
勤学
23、学与问
学与问结合
养成良好习惯
好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学与问》导学案 篇10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精读课文1—3节。
【课前预习】
1、读准、读通、读熟课文。(不少于3遍)
(1)标出小节号;
(2)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1)识记生字,描红后再将生字组词各写2遍。
【方法小贴士】:虽然课文中的生字都是左窄右宽,但左右部件所占比例略有不同,“瞬”字右半部分的笔画较复杂,可要仔细观察、准确书写哟!
(2)补充下列成语,并用合适的方法理解成语的意思。(标注在字里行间。)
坚持不五彩新异
万变相相成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1)在文中的开头和结尾分别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请用铅笔在段尾分别写一句话概括。)
【方法小贴士】:摘句法、串联法、取舍法、综合法,你要根据情况使用哟!
4、搜集哥白尼的资料,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知识链接】
说理文的方法:①、举例论证;②、道理论证;③、比喻论证;④、对比论证;⑤、引用论证。
【预习反馈】
1、读课文给小组内同学听(相互正音,相互评点);
2、小组内书写生字词展评,评出“书写之星”;
3、交流已经理解的新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相互讨论;
4、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5、参加全班交流:哥白尼人物资料
【质疑探究】
1、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哪些词语最能看出哥白尼好问?朗读第2段,注意重点读好这些词语。
2、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谈谈“‘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句话的含义。
3、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与同学交流。
4、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当堂检测】
1、用画去不合适的汉字或读音。
(翱遨)翔不(邂懈)奥(秘密)
钥匙(chi shi)兴(xìng xīng)许包括(guō kuò)
2、根据课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⑴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这是因为
。
⑵文章为了充分说明要讲的道理,作者还举了中外著名科学家的两个事例:①;
② 。
3、我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课后预习】
1、精读课文4—5自然段。
2、搜集沈括的资料,准备小组内交流。会背、能理解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全诗。
3、思考书后第2题。
4、领悟“例举典型事例表达观点”的写作方法。
《学与问》导学案 篇11
一、导入
板书课题:学 问
你们是怎么理解“学问”?
生1:学问就是既要学,又要问。
教师相机板书:与 学与问
生2:学问就是知识
生3:学问就是博古通今
咱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与问,在学中问,在问中学。请大家拿出学案。
出示学案要求
二、初读课文
(一)检查读书
指名读第一小节。点评:很流利,开门红。
接着文章写了两个事例。哪两上事例?
生 哥白尼 沈括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这两个名字。
指名读第二小节。点评:他和平时比有没有进步?我听出来了。
指名读第三小节。点评:读得很流畅。
指名读第四小节。
过渡:通过这两个事例我们能明白一些道理,谁来读最后一节。
指名读第五小节。
总评:同学们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读得流畅。
(二)教学生字,初步
指导写懈、翔、翱,指名说容易写错的地方。描一个写一个。
(三)了解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概括地说说文章中写了哪两个事例?
生回答。
师:把话说全面,不一定要啰嗦。
生:沈括小时候问妈妈为什么山寺中的桃花开得迟,妈妈没有予以解答,后来他自己探索出了答案。
师:学与问为什么是相辅相成的?小组合作学习。
指名读同学读学案,弄清学案中的要求。
请同学中在自己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为15分钟。
1、汇总《学案》中提出的不懂的问题,进行小组内的自问答。
2、弄懂了、解决了的问题就划去。
3、每组选择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写在题板上。
重点探讨:什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每组组长、时间监督员、记录员请举手。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块小黑板。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教师板书:发现问题 讨论问题
请七个小组把小黑板贴在大黑板上。先看看有没有重复的。
拿出其中一个小组的问题:你们认为是先学再问还是先问再学?
生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先学再问还是先问再学都是一种学习,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个问题:问是得不到精确的答案的,关键要看书。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说在求知过程中要把勤学好问把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生1:沈括问了妈妈问题,这是他勤学好问的表现,妈妈没有解答出来,他最后通过观察思考解决了问题,所以要两者结合。
师追加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要举这两个例子呢?
生1:因为课题就是学与问,这两个例子都是学与问相结合的。
生2:哥白尼小时候非常喜欢问问题,最后才成了天学学家。
师:把从文阐述道理的句子划下来。
生1:第1小节
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道理的?
引导:可以从句式和关键词理解。
生1:把问比作金钥匙。说明要学习就必须要问,否则就没有办法走进知识的殿堂。
生3:第3小节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
生4:第3小节“无论地位高低……”
师问个智慧含量高的:学问贵在学,贵在问,还贵在什么?
生1:实践。
生2:不懈探求的精神。
生3:思考
生4:发现问题
生5:观察
生6:勤奋
生7:写
生8:触类旁通
生9:拼博
生10:坚持
……[m1]
(四)观看视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视频
(五)填写表格
《学与问》导学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哥白尼和沈括如何做到“勤学好问”的;感悟重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4.通过学习本文,进一步体会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人物的“勤学好问”。
2.进一步体会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哥白尼和沈括的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哥白尼的勤学好问,结合哥白尼的事例,理解重点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4、体会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我们经常评论一个人很有“学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学”“问”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谁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文章和它相类似呢?
4、这些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都是借事说理的文章(板书:借事说理)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分小节给咱们朗读一下课文,看看大家是否已经可以把课文读的既正确又流利。(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其余同学思考:文章说了一个什么理呢?借了哪些事?
注意:
不“懈”:懈,松懈,松散。不懈,不松懈,不松散。
钥匙(轻声)芳菲 翱翔 五彩缤纷 瞬息万变 相辅相成 日新月异
2、课文读完了,我们一起来交流刚才的问题:文章说了一个什么理呢?在哪几个小节?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3、作者是用哪两个人的事例说清楚这个道理的?在哪几个小节?
4、这篇文章就是借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例子告诉了我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三、精读课文
1、过渡:作者在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问有这么重要吗?竟被称为“”金钥匙“铺路石”?)
问到底有没有这么重要呢?让我们走进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事例,你就会知道了。
3、默读第二小节,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哥白尼好问?标一标,画一画,写一写。(出示第二小节)
a抓重点词句:
引导生交流想法,注意理解:
(1)经常:说明他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多。
(2)缠着:①什么叫缠着?(可以找同学做动作)
②说明哥白尼有韧劲;问问题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问题的不懈探求。
(3)省略号:说明了什么?(看书,不仅要抓字词,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b列举问题
4、指导朗读。
5、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好问的事例,那你了解哥白尼的成就吗?(强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6、交流哥白尼的成就
7、哥白尼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什么帮他打开了科学的大门,又是什么为他得成功铺就了道路呢?
(——好问)
8、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往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结合哥白尼的事例,再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齐读。
9、“常常”是什么意思?仅有“问”行吗?哥白尼的伟大成就还来自于什么?
(——不懈追求)这就与“学”有关。
所以,问只是求知的第一步,除了好问,还要勤学。
10、既然问这么重要,那么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得我们有了疑惑,应该怎么做?
—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都应该向他请教。
也就是说,要拜“能者为师”。
11、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a. 朗读 b.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
c.什么叫“能者为师”?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12、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
出示:a三人行,必有我师。 b 不耻下问。
13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哥白尼小时候的事情,知道了“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23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课文理解《大林寺桃花》的诗意。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沈括如何做到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感悟重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4.进一步体会说理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3课《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谁还记得文章告诉我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又是怎样说明这个道理的?
2.哥白尼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精读课文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沈括是什么人?指名简要介绍一下?
3.谁来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其余同学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4.出示练习:(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1)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__的《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是: 。 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回答预设: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
7.他是如何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9.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可见,学除了贵在问,还贵在 ?(思、勤、恒……)
10.出示名言:(读一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小结
1.为了证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作者分别举了哪两个事例?只举一个事例行不行?为什么?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3.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的含义。
4.今后我们该怎么做呢?
四、总结
1.课文学到这里,咱们大家都懂得了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引读:)“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 王充
(2)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五、作业
搜集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或名言,与同学交流。
《学与问》导学案 篇13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4-5自然段。
2.通读全文,明白学与问的密切联系,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3.领悟“例举典型事例表达观点”的写作方法。
【预习反馈】
1.参加全班交流:沈括人物资料(可以相互补充)
2.先小组内背诵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句,并交流诗意。
【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4-5自然段。完成:
⑴ 时期的沈括是个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
⑵作者用沈括的事例进一步说明什么道理?
⑶联系书后第2题,说说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纵览全文,我们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一、三、五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你还能讲出类似的一些小故事吗?
【当堂检测】
1.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学与问的关系是: ,只有 , ,才能 。作者例举哥白尼的事例说明 ,例举沈括的事例说明 。
2.做学问离不开“学”和“问”,除此之外,你觉得还需要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
【知识积累】
1.哥白尼创立了“ ”。沈括是北宋科学家,创作了科学巨著《 》。西方人称他“ ”。
2.摘记并背诵两句启示我们要勤学好问的格言警句。
①
②
【我的收获】
【课后作业】
1.
仿写句子: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
问
”
常常是
常常是
。
2.
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并完成练习。
⑴摘记这一段的中心句:
。它在全文中起到了
的作用。
⑵“妈妈的回答没能揭开沈括的疑团,他
仍然
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你从
“仍然”
一词体
会到
⑶文中《大林寺桃花》的后两句是
⑷读了这段话,你觉得沈括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与问》导学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指名读齐读)
钥匙 (轻声) 日新月异 坚持不懈
翱翔 瞬息万变 (翘舌音) 相辅相成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要点:先写问的重要性;再写向谁问;接着写怎样问?最后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二)、精读课文,深入悟解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然后看看这道填空题,把它完成。
填空:知识就是指有,知识是学来的,也是。
《学与问》导学案 篇1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 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 18 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 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 18 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 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 18 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