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复习题

2023-09-18

《凡卡》复习题 篇1

  一、组词,再从中选一个造句。

  锈:(  )(  )(  )

  吉:(  )(  )(  )

  二、多音字组词。

  似( )(  )挨( )(  )逮( )(  )差( )(  )

  ( )(  ) ( )(  ) ( )(  ) ( )(  )

  三、近反义词

  近:昏暗(  )模糊(  )欺负(  )打搅(  )

  反:昏暗(  )模糊(  )欺负(  )慈悲(  )

  四、问答。

  1.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2.凡卡回忆砍圣诞树这件事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3.小说通过凡卡          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旧俄沙皇时代            。

  4. 凡卡的梦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凡卡》复习题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15个生字,认识“蘸、戳、醺”4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信的内容(重点是第八、十、十五自然段) 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教学难点:

  初步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信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体验探究,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凡卡回忆往事的内容及作者叙述的内容,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及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由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外国的穷孩子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催人泪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凡卡》。

  简介写作背景。

  这是100多年前俄国著名的作家契诃夫写的。当时由于沙皇政府的残酷统治,社会非常黑暗,无数破了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深受老板的剥削压迫,连儿童也不能幸免。文中的主人公凡卡就是被爷爷送到城里一家鞋铺当学徒的童工。那么小凡卡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课前已做好了充分预习,接下来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简介写作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一开始就奠定了情感基调,为课文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纠正读音。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突出了对预习能力的培养,而良好的预习方法的掌握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课文篇幅较长,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像生字新词的学习、读书感受的批注,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上挤出大量时间用来检查、交流、汇报,突出了对预习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这一环节设计分两步:第一步检查生字词,注意纠正不准确的读音,寓检查于指导之中,指导与检查相结合;第二步,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

  三、质疑问难,引导探究

  1、质疑问难,筛选问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 )画出信的内容,想一想:信中主要写了哪些事?自己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做上记号。

  (2)学生交流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梳理、筛选出重点问题,如:凡卡为什么求爷爷带他回去?文中为什么写凡卡和爷爷一起逮野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提出疑难问题,接着老师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确定好解疑重点,同时也使教师了解了学情,以便确定好下一环节的教学侧重点,落实“依学定教,依生定教”的教学理念。

  2、据实施教,引导探究

  (1)默读信的内容,想一想凡卡为什么求爷爷带他回去,先概括出主要原因,再画出重点语句加以体会。

  (2)交流凡卡求爷爷带他回去的主要原因。课件出示:

  ①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②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等我长大了,我会照应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③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

  ④亲爱的爷爷,来吧!

  【设计意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四句话是凡卡的信中情感最浓烈的语句,它深深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口诵于言,情动于衷”,为深入解读文本作好了情感的铺垫。

  (3)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最能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惨?如果你是老师,看到凡卡同学的这一篇作文,你会怎么批?可以圈画,可以写批语。

  A、 学生交流

  ①引导学生抓住“拖”、“揪”、“揍”“捞”“直戳”等动词,认真体会凡卡挨打的句子。再读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课件出示: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这短短的几句话为什么要用上两个省略号?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什么呢?是呀,这分明就是凡卡那辛酸的泪珠,或绝望中哭泣,或写不下去,或不敢再想下去。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引导学生从 “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再读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课件出示: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③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别想睡觉”等描写凡卡挨冻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再读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课件出示:

  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等我长大了,我会照应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④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 “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再读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课件出示: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

  亲爱的爷爷,来吧!

  B、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凡卡吃不好,睡不好,还常常挨打,被伙计捉弄。再读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①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②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等我长大了,我会照应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③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

  ④亲爱的爷爷,来吧!

  以上四句求助的语句,从字数上看你发现了什么?(越来越少)但是回家的心情呢?(没有减少,而是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强烈,可以说是从请求,到恳求,再到哀求)

  (3)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低沉钢琴曲《眼泪》)。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抓住关键词句“读进去,想开来”,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潜心会文,通过感知凡卡“挨打”,呼唤“请求”;感知凡卡“挨饿”,呼唤“恳求”;感知“挨冻”,呼唤“哀求”。如此回环复沓,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一步一步地提升,真正实现和文本的对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

  四、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信的内容,知道了凡卡由于在这儿挨打、挨饿、挨冻,生活十分悲惨,内心极度痛苦,所以他写下了这封信,求爷爷赶快带他脱离苦海,回到村子里去。可是,爷爷能带他回去吗?回去后请同学们继续读书,自己提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设计意图】

  该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总结谈话,把学习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继续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内涵,为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

  一、活用“预习能力”,突显学段特点。

  课文篇幅长,文中凡卡所遭受到的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在第一课时中,生字词的教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等都是绕不过的“弯”,如果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读整篇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势必要花费很多时间,或影响到后面的教学环节,或无法保证读书时间,匆匆“跑过场”,达不到初读感知的预期效果,那么,如何依据教材特点,体现年级特点呢?我充分利用了六年级学生已有的预习课文的能力。让学生课前做好生字新词的学习、读书感受的批注。课堂上挤出大量时间用来检查、交流、汇报,突出了对预习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二、巧用“评点批注”,张扬阅读个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评点批注,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是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与文本激情互动的一个过程。课文中九岁的凡卡写的信的内容是最能反映凡卡悲惨生活的段落,于是,我就设置了教学情境:如果你是老师,看到凡卡同学的这一篇作文,你会怎么批?可以圈画,可以写批语。这样,角色的转换,学生觉得新奇有趣,纷纷在书上写下自己的点滴感悟、思考、疑惑与收获。此时,与其说学生是在默读,不如说学生是在与发凡卡进行心灵对话;与其说学生是在批注,不如说学生是在赋于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

  三、妙用“一咏三叹”,深化文章情感。

  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礼记·乐记》中讲“一唱三叹,有遗音者”,所谓“有遗音者”,即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吟唱,能给人回味。在教学中,在教师的激情引读下,在言语实践中,潜心会文,通过感知凡卡“挨打”,呼唤“请求”;感知凡卡“挨饿”,呼唤“恳求”;感知“挨冻”,呼唤“哀求”。如此回环复沓,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一步一步地提升,真正实现和文本的对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

《凡卡》复习题 篇3

  《凡卡》是小学语文六年制十二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出自于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之笔下。文章通过19世纪后期旧俄时代中一个由农村来到城市做学徒的九岁儿童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叙述了他遭受的种种摧残,揭露了当时社会统治的黑暗,反映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及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篇课文是第四单元中唯一的一篇一类课文,而本单元的训练重是“注意文章的细节”,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本文结构设计精心,材料安排巧妙,线索多,内容杂,艺术手法独具匠心的特,我在学中安排了三个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是初读文章,按“写信--寄信--做梦”来分析文章结构,第二课时完成课文“重头戏”--写信,最后,本着“立志创造,学习创造”的精神,按“乐、能、创”的思想,设计了第十三届研会中《凡卡》第三课时的学。

  “乐”是创的动力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科学是要求人们为它贡献毕生的,在你的工作和探索中一定要有巨大的热情。”而创造的道路是崎岖坎坷的,时而荆棘丛生,时而烟凝雾重,没有热情这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是难以踏创造之路的。由可见:创造活动是情感性极强的一种活动。情感不仅是创造的动力,也是调动人的创造潜能,产生创造设想的催化剂。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情感、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孜孜以求,感到乐在其中,乐不疲。因“乐”--即“爱学”是小学生“立志创造,学习创造”的动力。

  为,在《凡卡》一文第三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了写信一部分的内容,并通过两个过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了寄信、做梦两段课文,接着深入讨论了在旧俄制度下梦想不是现实,美梦不能实现,希望和追求只能破灭这个深化中心的结尾,使学生再一次深刻体会了文章内容,准确地把握了中心,激发了学生对旧俄制度的愤恨,对凡卡的同情,为凡卡悲惨命运而痛心的情感。时,老师的眼圈红了,学生的眼圈也红了,师生的感情与文章形成了共鸣,所以,当我提出我设计的《寄信以后……》的片断练习这个创造性的要求时,学生兴奋了,这正是他们抒发倾泄内心情感的好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在课堂学中要注意诱发学生感情,培养学习兴趣,化为创造的动力,应以“乐”为创造的前提。

  “能”是创的关键中国育学会小语研究会常务理事、内蒙特级师丁培忠先生在评论一堂课学程序及学法的设计是否合理恰当时指出:着重应处理好与学,授知识同发展能力二种关系。之目的在育人,学之目的在成才,21世纪人才素质特征强调的就是多种能力,现行育目标中人材标准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智”而言,则是要有知识,有能力,有智慧,有创造性。实践也证明:“乐”解决了学习的动力,而“能”则解决怎样学、“学会”的问题。因,“能”--即能力,“学会”是小学生“立志创造,学习创造”的关键。

  为,在《凡卡》一文第三课时学时,我在二课时详细具体讲解文章细节描写这一知识的基础,又采用了“勾划出凡卡寄信的句子和具体写甜蜜希望的句子”的训练形式,达成对“细节描写”这一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同时,在最后的《寄信以后……》的片断练习中再次提出了“注意文章细节描写(勾划)”这一具体要求,使学生对文章细节描写这个知识得以运用,也就形成了一种能力。

  在课堂学中,注意加强基础,巩固和迁移知识,而迁移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它有助于创造,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会学”的能力,完成了“能”这一创造的关键。

  “创”是乐能融会的结果现代育观念认为: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创造育是现代育的显著标志之一,创造是世界一切著名育家瞄准的目标,而人的创造力之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是现代育的出发和归宿。按照创造表现的不同类型来看,其中有一类为艺术创造,艺术创造的成果主要是文学、美术、音乐作品。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学科艺术创造的重要过程即是写作的过程。前苏联育家拉德任斯卡雅说过:写作能力是认识能力在写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它包括观察、思维、想象、内部语文诸种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实践研究也证明:知识得以巩固后,通过迁移转化为能力,也即转化为智慧,而最高的能力、最大的智慧就是创造,因,“创”是一个目标,一种精神,是乐能融会的结果。在小学语文学中,写作是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为,在《凡卡》全文讲解结束后,我设计了《寄信以后……》片断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内容和中心进行合理想象创造,并结合本单元“注意文章细节描写”的重训练项目勾出自己所进行的细节描写。于是,学生在已有原文内容和中心的知识基础,积蓄在心中那强烈的感情迸发出来,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创造的天地间驰骋:康熙乐创造了凡卡寄信回家后惨遭毒打的悲惨景象——“倾刻间,拳头、楦头、皮鞋雨般地落在凡卡的头、身,叫骂声、哭喊声混作一团,那惨叫声划破了昏暗的天空,更划碎了凡卡幼小的心灵……”杨颖创设了凡卡寄信回家之后被驱逐门外惨死街头时还梦想爷爷收到书信的细节——“在他的嘴角边,挂着一丝微笑……”喻莹莹在文章写到“天更黑,风更紧,奄奄一息的小凡卡直挺挺地躺在冰凉的过道呼唤着:爷爷,您在哪儿呀……”。李菁的笔下描绘出“……第二个圣诞节的前夜,凡卡坐在门口,呆滞的眼神看着那灰蒙蒙的遮住了星光的天”。张晗刻画了凡卡第二天去关注邮差是否送走信时发现那封信因无邮票、收信地址而正被邮差碎“尸”街头,终于昏倒在街,死时“那双明亮的眼睛怒视着那座大城市——莫斯科……”多么真切细致的描述,多么生动、形象的语言,声声震撼人心的话语,它出自毫无实际生活体验的十一、二岁的小学生之手,你能不说创造的力量之神奇吗?领导的指,同事的帮助,个人的努力,一堂小课,获得了一成绩,但更重要的是,我深深地体会到:按“乐、能、创”的思想,去“立志创造,学习创造”,我们的小学育将会走培养21世纪创造性人才的康庄大道!

《凡卡》复习题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

  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第二课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板书设计:

  凡卡(俄 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美好”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

  课后反思:

  教学《凡卡》(第十二册)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明确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到此,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

  “我们除了凡卡的语言叙述和城乡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到他悲惨的命运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内容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这一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向第三板块。而且稍微拔高了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们获得探求知识的乐趣。学习好的同学动动脑子可能会想到凡卡写信前后的心情,中下等同学可在老师的提示中得到启示,进而明白:原来文中细致入微地刻画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神情;写信中多次叹气;写信后还做了一个好梦,也充分地表现了凡卡悲惨的命运。到此,教学第三板块结束。

  最后,把三大块有机地结合起来。“同学们,看这板书,联系刚才所讲的内容,说说作者是什么样表达中心,突出凡卡悲惨命运的?”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条线索:信中诉说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出中心;结尾的美梦,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学任务全部完成。这样,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读法为主,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使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击中要害,还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到语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师教是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凡卡》复习题 篇5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⑴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识目标:

  ⑴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⑵ 通过学习本文以写信的方式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写作方法,从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教学重点】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家的孩子遭受的苦难,从而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准备】录音、课件。

  【教学设计

  一、直接了当,导入新课

  课前我们预习了《凡卡》这一课,查了字典,对课后的预习题进行了思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语句流畅;尽量做到有语气。

  思考:

  这篇文章很长,主要写的什么?

  (凡卡在莫斯科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

  板书:

  给爷爷写信

  三、抓住重点,精读课文

  1、课文按时间顺序除了写凡卡写信的内容,还写了什么?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写信之前交待了在什么情况下写信;写信之后是怎样将信发出去的。)

  2、写信的过程中仅仅写了写信的内容吗?还写了些什么内容?

  板书:

  回忆

  3、课文中哪些内容是凡卡给爷爷写的信?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标画出来,然后读一读。

  (学生读读画画。)

  指名读凡卡给爷爷写的信,其余同学思考: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板书: 

  诉苦、哀求接走

  读了凡卡给爷爷的信,你觉得下面 哪个词最能表达出凡卡想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课件出示:

  词义辨析:

  希望──盼望  请求 ──哀求

  (“哀求”一词最能表达凡卡所受的苦,想回到爷爷身边的迫切心情。)

  4、凡卡向爷爷诉了哪些苦?从哪些方面诉的苦?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⑴ 分四人小组边读边议边归纳。

  (从吃、住、劳动、折磨、孤独等方面诉的苦。)

  ⑵ 全班交流汇报。

  (找出有关的句子来朗读体会。)

  读出凡卡学徒生活中,不仅吃的数量少,而且质量差。睡的条件不好,只能睡在过道里,睡的时间很短。在劳动方面更是非常繁重的,要看孩子,要收拾鱼,还要替伙计们去打酒。不仅劳动内容多,而且劳动时间长。凡卡不但要承受这么繁重的劳动,还得承受老板和伙计们的折磨。他们从精神上、肉体上折磨这个只有九岁的童工,学徒生活中没有人关心他,照顾他,使他感到孤零零的。凡卡从吃、住、劳动、受的折磨、感到孤独这些方面向爷爷诉了苦,所以哀求爷爷将他接走。

  5、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凡卡哀求爷爷将他接走?画出来读一读。

  (读第8、10、15自然段,出示课件上语句。)

  指导朗读:

  读出凡卡恳切希望爷爷接他回去的心情。

  出示凡卡的人物投影或音乐。

  6、向爷爷诉苦,哀求爷爷将他接走,是他给爷爷写信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写了什么?

  (介绍了在莫斯科所见的情况,从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下,穷人的地狱。)

  7、小结:

  写信就应该这样写,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凡卡将自己的心里话、自己的美好心愿,连同自己所见的情况告诉了爷爷。

  可不可以不用写信的方式?那就得将信中的“我”第一人称换成“凡卡”或“他”第三人称了。对比一下哪种表达方式好?为什么?

  (写信使用的是第一人称“我”,这种方式表达得亲切、可信、真实。第三人称的写法远不如这种写信的方式效果好。)

  把凡卡给爷爷写的这封信读一读。读出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以及迫切希望爷爷接他回去的心情。

  (有感情地读书。)

  8、凡卡在写信过程中都回忆了什么?

  ⑴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回忆部分,并用一定的符号标画出来。

  ⑵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再读一读。)

  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出爷爷疼爱我?哪些内容反映出农村的生活是十分愉快的?哪些描写突出了农村景物柔和明快这一特点?

  指导读书:

  读出和爷爷一起生活的愉快心情,在读时体会凡卡的“苦”和“乐”。

  想一想回忆部分作者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

  (插叙。)

  9、不写回忆部分,只写凡卡写信行不行?课文中为什么要写回忆部分?

  (对比。)

  什么和什么比?

  (人和人,事和事,主要为了说明过去和现在,农村和城市,家庭和鞋店是截然不同的,突出了凡卡在鞋店学徒生活的痛苦命运和悲惨。)

  写信前做交待,交待了什么?

  板书:

  圣诞节前夜

  而凡卡写信时的环境是怎 样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环境是阴森暗淡的?

  小结:

  不仅人和人、事和事比,而且景和景进行了对比。

  10、写完信他做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从折信、装信、写地址、发信可以看出凡卡是很精心、很认真的,特别是发信时只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穿着衬衫,就跑到街上去了,我们可以看出他发信的迫切心情。盼着爷爷收到这封寄予无限希望的信,将他接走。)

  11、凡卡给爷爷发出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

  (寄信地址不详,爷爷不能收到可怜的凡卡的信。)

  倘若爷爷收到了凡卡寄出的信,他又能不能将凡卡接走呢?为什么?

  (即使爷爷收到了凡卡寄出的信,也不能将他接走,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爷爷也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也是靠给人家守夜糊口度日,照样是受地主阶级剥削,没有能力满足凡卡的哀求。这将暗示着凡卡还要继续过着痛苦的学徒生活,命运照样是悲惨的,凡卡的愿望只是一种梦想。)

  12、文章最后以梦作为结尾,他在梦中梦见了什么?

  (读课文最后一段。)

  这种结尾,暗示了凡卡愿望的破灭,更激起了我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

  四、总结全文和写作方法

  本文通过写信的方式,用对比的方法,诉说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一个九岁的儿童也逃脱不了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这一事实更有力地揭露了沙皇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与腐朽。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想对文中的主人公凡卡说些什么吗?说一说写一写。

  【板书设计】

  凡卡

  吃住

  诉苦 劳动 连狗都不如

  折磨

  写信 孤独

  对比

  哀求 接走

  生活 快乐幸福

  回忆

  景物 柔和明快

《凡卡》复习题 篇6

  师: 读完了这封信,我们来聊聊凡卡?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从“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伙计们捉弄我,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觉得老板对他很凶,凡卡很悲惨,很可怜!

  生2:我也从这几句话中读到了老板特别凶狠。对一个9岁的孩子实行的是暴力行为。你看那些动作“揪”“拖”“揍”,根本没把他当人看。后面还写到“老板拿楦头打我的头。”

  师: 是呀,这让一个9岁的孩子怎么受得了呢?可是远远不止这些……

  生3:不仅挨打,凡卡还挨饿、挨冻、受累,我从这里读到“吃的呢,简直没有。早上……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生4:“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我从这里读到了凡卡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几乎要绝望了。

  师:“ 指望”是什么意思?他原本还有什么指望?为什么说没有指望了?

  生5:“指望”就是希望,原希望做学徒,学艺成功,能养家糊口,照顾爷爷。而今在老板这里做的都是下苦力的家务活,杂活。收拾鱼呀,带孩子呀,打酒呀,甚至是做饭洗衣之类的。所以说没有指望了。

  师: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挨打挨骂挨冻受累,这样的生活真是连狗都不如。狗的生活怎样呢?

  生6:“讲到莫斯科……这里的狗一点也不凶。”我想这里的狗都是有钱的老爷家养的乖巧的宠物狗。这狗就像他们的孩子,给他吃好的,冬天也给他穿衣服,还常带它出去溜达。

  比凡卡幸福多了。

  师:所以啊狗变得乖巧温顺,一点也不凶。那么谁凶呢?(齐答:老板老板娘。补充:是呀,凶的是那些有钱人,是那些欺压老百姓的人。)凡卡的生活连狗都不如,那么老板老板娘的什么连狗都不如。(抢答:人性,品质,人品,良知)继续,我们接着聊。

  生7:一个9岁的孩子想到了死,这是多么可怜啊!他在抽噎声中,给爷爷写信,把最后的一点希望寄托在爷爷的身上。

  师:是呀,9岁的孩子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爷爷的身上,那么爷爷能带给他怎样的命运?让我们来聊聊爷爷。

  生 8:我从“他是个有趣的瘦小的老头,65岁,老师笑眯眯地眨着眼睛。”读到了爷爷是个慈祥的老人;从“到晚上,他就穿上宽大的羊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鳅低着头跟在后头。”描写中,我感觉爷爷很孤单,只有狗陪伴。从“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知道爷爷的生活也很艰难,而且还很贫穷,照顾不了凡卡。

  师:是呀,爷爷的生活也很艰难,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上山砍树或是守夜,陪伴左右的只有两条狗,多么孤单寂寞!夜晚冻得缩成一团,多么可冷的老人!

  生 9:我还想说说两个孤单的人,虽然贫穷但他们很快乐。我是从这里读到的“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啊!” “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咽,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还有“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你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

  师:其实这种快乐很简单,从圣诞树树上摘下一颗胡桃,跟在爷爷身后去砍树,爷爷在寒冷中和“我”逗笑。这些寻常不过的事情于凡卡却是快乐无比。这就是以乐衬托苦的写作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凡卡悲惨的生活。

  生10:看到凡卡和爷爷在一起是多么的快乐,但是此时此刻他却是多么的痛苦,我仿佛看见他在昏暗的灯光下,一边流泪一边写信,泪水打湿了他那揉皱的信纸,几次泣不成声而搁下了手中的笔。

  师:你读书真是用心,凡卡满腹辛酸,和着眼泪好不容易写完了信。结果如何?让我们默默看看课文的第三部分,再聊聊信的下落。

  生11:凡卡写好了信封,写下了地址“乡下爷爷收”,然后按打听到的,把信丢到邮筒里。

  生12: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他的信寄不出去。(追问:为什么)他的地址不详细,(追问:怎样才是完整的?)要有省、市、县、乡镇,还要具体的小地名,比如我们昭君镇中心小学。

  生13:我觉得爷爷不会来接他,一是因为爷爷收不到信,再就是爷爷收到了信也不会来接他,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爷爷的处境,爷爷根本没能力照顾小凡卡,所以才把他送到城里去做学徒。所以这里的地址不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这信改变不了他的命运。

  生14:我也发现信件收不到。因为邮车上坐的是醉醺醺的邮差。(追问:醉醺醺是什么意思?)酒喝多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醉倒在车上,烂醉如泥。这样的邮差怎么会去认真工作呢?

  师:是呀,真倒霉,碰上了这样的邮差,即便地址详细也难保送到。有机会去读读原著,凡卡的命运就与这个醉醺醺的邮差有关。

  这么说来,信是到不了爷爷的手中了,但结尾作者却偏偏要这样写道:“凡卡做了一个甜甜的梦,他在梦中睡熟了。”这又怎么理解了,我们接着聊聊?

  生15:我认为这样结尾,是作者有意安排,意在告诉我们,凡卡的希望只能在梦中。

  生16:我读着这样的结尾,既高兴又伤心。高兴的是凡卡面对残酷的现实对未来依然抱着一线希望;伤心的是当梦醒来的时候,希望破灭,岂不更加悲惨?

  师:同学们聊的太好了,一封没有地址的信,暗示了命运的无法改变。一个美梦的结尾暗示了希望只能在梦里。不过我们依然感受到了凡卡在残酷现实面前对快乐的追求,心中有着不灭的希望。

  大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我相信同学们还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有空我们再聊。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契诃夫的其他经典作品。《变色龙》、《套中人》、《海鸥》等。

  下课。

《凡卡》复习题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3.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爷爷。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这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夜临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凡卡写完信把信寄出后才入睡。信里主要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要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

  (四)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1段:从开头到“把那张纸铺在讲台上”。第2段:从“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到“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第3段:从“他很满意”到课文结束。)

  (五)作业 。

  1.抄写词语。(课内完成)

  2.仔细阅读课文中信的部分,想想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当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

  (以圣诞节前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个方法来表现的。)

  (二)学习第2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很悲惨,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在信中写了很多话,但他唯一的目的是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回到爷爷身边。)

  2.找出第2段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第3、8、10、11、12、15这六个自然段是凡卡写的信的内容。)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

  (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在学徒中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

  (第4、5、6、13、14自然段是凡卡在写信过程中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是文章的插叙部分。)

  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让学生先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插叙凡卡回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4、5自然段。

  (提醒学生用思念亲人的心情来朗读。)

  (5)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家乡节前美丽的夜景。)

  (6)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是“美”的。)

  (7)说说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美?

  (宁静、优美、柔和、蓝蓝的天空、亮晶晶的星星……整个林子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

  (8)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心情来朗读。)

  小结:

  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的。从这两段插叙中,反映出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3.导读13、14自然段。

  (1)凡卡写到请爷爷“摘一颗金胡桃”时,又插叙了什么?

  (“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这件事。)

  (2)凡卡回忆起砍圣诞树这件事时,心情怎样?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心情是快乐的。可以用“乐”字概括。)

  (3)从哪里可以体会出凡卡这种快乐的心情?

  (“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乐一会儿……)

  (4)带着快乐的感情朗读13、14自然段。

  (凡卡这种快乐,是“苦中有乐”,朗读时要带着这种心情来读。)

  4.说一说插叙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起到对比作用,凡卡想到在农村的“乐”,更衬托出目前生活的苦,更反映出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

  (四)小结:

  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农村,真像凡卡想象中那样美好吗?不是的,那也是劳动人民的火坑,从爷爷挨冻、守夜、砍树等足以说明爷爷的生活是困苦的。只是因为凡卡在乡下与亲人在一起,得到爷爷的爱护,才产生农村生活比学徒生活好一点的想法。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的。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概括课丈的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的。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凡卡在圣诞节前给爷爷写信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旧俄沙皇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这篇文章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呢?

  (因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真实具体,对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都展开了细节描写,写得有血有肉。由于全文注意了细节,抓住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所以使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分析重点细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习第2段“写信过程”的细节描写。

  (1)请同学朗读“信的内容”,并思考: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都写了哪些事?其中哪一件事写得最具体?

  (告诉爷爷学徒生活的痛苦,受尽种种折磨。)

  (2)默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我就要死了!……”。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作者是怎样注意细节描写的?

  (分四层意思:①挨打;②挨饿;③没法睡;④离开这儿。抓住细节,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挨打?“不知不觉”说明了什么?用什么打?“随手”又说明了什么?老板和老板娘是怎样打凡卡的?揪、拖、戳、捞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吃的呢?简直没有。”“简直没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简直没有”?)

  2.在写信过程中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

  (1)默读“砍圣诞树”这件事。

  (思考: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时,冻了的山林怎么样?爷爷和凡卡冷得怎么样?要砍圣诞树时爷爷怎么样?被砍的树什么样?砍树的时候他们看见了什么?爷爷说了些什么?……体会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

  (2)说一说,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3)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砍圣诞树实际上是一种挨冷受冻的苦活,可是为什么凡卡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那么有趣呢?

  (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诞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这正说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

  3.学习第3段课文“写信之后”,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1)请同学们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段,先找出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再说说你是怎样体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的。

  (2)学生自学。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4)讨论:凡卡的梦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三)总结:

  通过以上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本文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其中凡卡的信的内容是全文的重点。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作业 。

  1.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凡卡》复习题 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沙俄制度下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激发爱新中国之情。

  2.了解插叙的反衬作用,对比写法和含蓄结尾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看拼音写词语;听写第6自然段。

  2.质疑问难。

  课文主要写什么?现在还有哪些问题不懂需要全班研究讨论?

  3.阅读研究。

  (1)快速默读3分钟。课文有哪几自然段是写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分别回忆了什么?课文插入这些回忆有什么作用?

  ①第4-6自然段回忆什么?爷爷守夜滋味好吗?明明是苦的,为什么凡卡回忆中乡村的冬夜这么美妙?(出示第6自然段灯片,配上音乐,训练朗读。)

  ②第13、14自然段回忆什么?爷爷冷得吭吭地咳,凡卜也冻僵了,他俩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诞树,老爷在干啥?为什么这样的日子凡卡会认为是“多少快乐的日子呀”?

  (2)第11自然段写莫斯科的事,这和凡卡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富人和穷人生活的对比。)

  课文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对比?

  (慈祥的爷爷--凶狠的阿里亚希涅;清苦的农村--悲惨的城市;甜蜜的希望--凄惨的现实。)

  自由读找--四人议论--全班交流--课内作业:作业本第6题(1)(2)。

  (3)学习第三段。

  凡卡寄信是什么心情?从哪些词句看出?爷爷能收到信吗?为什么?

  明明收不到信,为什么课文结尾要写凡卡“甜蜜的希望”,美好的梦境?

  假如爷爷收到凡卡的信,凡卡能过上好日子吗?为什么?全班讨论,朗读第3段,做作业本第5题(3),第6题(3)。

  4.指导片断。

  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写作:

  (1)续写《凡卡的信寄出以后》。

  (2)想象作文:《凡卡来到我们中间》。

  (3)读后感:我和凡卡比童年。

《凡卡》复习题 篇9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蘸、戳、撇、醺”4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的作家。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3.理解词语:

  摩平: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

  楦头: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的保护和扶助。

  慈悲:慈善和怜悯。

  打发:派(出去)。

  别墅:在市郊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

  捉弄:对别人开玩笑或使别人为难。

  祷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

  抽噎:抽吸鼻子,低声哭泣的样子。

  卢布:俄国货币单位的名称。

  醉醺醺:形容喝醉了酒的样子。

  四、听教师范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追问:大家能说说分段的依据吗?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

  3.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边读边作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该怎么读呢?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五、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2.自由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六、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汇报。

  (1)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2)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的山林、枞树什么样等细节描写,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深刻感人。)

  (3)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七、读写。

  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

《凡卡》复习题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及对黑暗制度的痛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及对黑暗制度的痛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俄国作家契珂夫的作品《凡卡》。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前夜,九岁的凡卡给乡下爷爷写信的事。大家想一想,凡卡为什么要给爷爷写信?(学生思考发言)凡卡在城里的生活让他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于是,他向爷爷写信倾诉他的悲惨遭遇,希望爷爷能带他离开莫斯科,带他回到家乡去。

  二、课文学习

  1、读信悟情,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

  ⑴ 师:凡卡在城里有着怎样的悲惨遭遇。认真读凡卡的信,把凡卡悲惨遭遇中深深触动你的地方勾出来,再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⑵ 学生勾画批注,教师巡视。

  (指导学生:一个词语,一个 感叹号一个问号都是批注的方式。)

  ⑶ 师: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勾画,把自己的感受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

  ⑷ 学生汇报。

  师:凡卡的哪段遭遇触动了你,把自己的勾画和感受,和我们一起交流。

  ① 指导凡卡挨打:

  指导凡卡第一处挨打:

  (小事挨打,打得狠──老板凶残,凡卡悲惨 。)

  抽学生汇报:

  读,谈体会。

  教师出示cia课件: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师:这段文字,他感受到……,你感受到什么?孩子们自己读这段文字,体会体会。

  学生自读 。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小事挨打,打得狠──老板凶残,凡卡悲惨。

  学生发言:

  引导体会“打得狠”。

  你从哪里感受到老板凶狠的?

  生发言。

  师指导:

  “揪”什么意思?

  (师点红“揪”,学生发言。)

  在字典里“揪”是紧紧地抓,使劲地拉。孩子们,揪揪自己的头发,什么感觉。

  (疼。)

  是啊,被老板揪着头发的年仅九岁的凡卡是多么的疼啊!老板只是揪吗?

  (点红“拖”“揍”。)

  看着老板的 这 些 动作,你想说什么?

  (学生发言:老板残忍、凡卡可怜。)

  你感到怎样?

  (气愤。)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读。)

  看到老板的这些动作,你还想怎么读。

  (学生2读 。)

  引导体会“因小事挨打”。

  师:鞋店老板下这么重的手打一个只有九岁的孩子,小凡卡到底犯了什么错?

  (给小崽子摇摇篮睡着了。)

  就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凡卡就被老板揪着,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一顿,看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学生发言:凡卡可怜,老板凶残。)

  你感到什么?

  (悲伤、愤怒。)

  读出来。      (学生3读。)

  一点小事,等待凡卡的都是一阵毒打,那大事呢?真是难以想象。

  师:在冬夜里,睡得迷迷糊糊的九岁的凡卡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一顿。老板为什么不马上打?要揪着拖到院子里去打?

  (学生发言:院子里地方大,好打;老板怕影响自己的孩子睡觉……)

  此时此刻,孩子们的感受也许是伤心,也许是愤怒,也许是痛苦。用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吧。

  (抽学生带着感情读学生4读。)

  你的读让我如此深切地感受到小凡卡的痛苦。谁还想读?

  (学生5读。)

  你是在用心去和小凡卡交流。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把自己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吧!

  (学生齐读6读。)

  指导凡卡第二处挨打。

  师:凡卡这一次因小事被揍,让我们看到了他悲惨的学徒生活,但这仅仅是开始。凡卡这还是被打得轻的呢?被老板打得最厉害的一次,你们看到了吗?

  学生1读:“被老板用楦头打晕”。

  谈感受。

  (出示cai课件。)

  师:老板用什么打凡卡的。

  (楦头。)

  楦头是什么?楦头做鞋子的模型,一般由木头做成。谈谈你的感受。

  (老板凶残、没有人性……)

  带着你的感受,你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学生2读。)

  九岁的凡卡居然被老板打得昏了过去。谁还想读 ?

  (学生3读。)

  可怜的小凡卡,他在鞋匠家过着怎样的日子啊!正如他给爷爷倾诉的那样:(出示cai课件,生齐读)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指导凡卡第三处挨打。

  师:凡卡在鞋匠家里,只被老板一个人打吗?

  学生发言,出示cia课件:

  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学生1读,谈谈你的感受。

  (残忍。)

  哪一个词语让你感受到老板娘的残忍?

  (戳。)

  师:孩子们摸摸自己的脸,说一说你的感觉。

  (软、嫩 。)

  师:九岁的凡卡的脸是很嫩的。再看看老板娘的动作(戳),而且是“直戳”,不停的“戳”。你想对老板娘说什么?(学生发言)你想对凡卡说什么?(学生发言)带着你们感受到的,读。

  (学生齐读。)

  指导凡卡第四处挨打。

  师:在鞋匠家里,凡卡要被老板打,要被老板娘打,有人同情他吗?(没有)不但没有同情,而且──(伙计还捉弄他)谁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学生1读“偷黄瓜被打”并谈感受。

  师:不但不同情,还要捉弄凡卡,伙计们真可恶,但老板更可恨。

  师:孩子们,再让我们看看老板的动作。谁来读一读老板的动作?

  (学生2读: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

  师:老板随手捞起的可能是藤条,可能是木棍,可能是铁棒……此时,你想说什么?

  (学生发言:老板残忍,凡卡可怜。)

  把你的心情融入读中去吧。

  (学生3读。)

  师:想读的孩子,一起来。

  (学生4读。)

  “挨打”小结:

  可怜的小凡卡,小事挨打,大事更要挨打,被老板打,被老板娘打,还要被伙计捉弄挨打……每一天,他都是怎样捱过来的啊!让我们看看凡卡被毒打的几个场面,再次体会小凡卡的悲惨生活吧。(出示cai课件,学生读)分组来读,共同来体会。

  ② 指导凡卡“挨饿”部分:

  师:凡卡在鞋匠家的悲惨遭遇,只是挨打吗?他还有哪些遭遇触动了你。(学生回答:挨饿。)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生1读相关文字,谈感受:

  九岁的凡卡,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连饭都吃不饱,孩子们,想象吃不饱饭的凡卡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面黄肌瘦,骨瘦如柴、又瘦又小……)

  凡卡是如此的饥饿的,老板们却是大吃大喝。你想说什么?

  (学生发言。)

  如此的反差,多么的让人气愤啊!带着你的体会,读。

  (学生齐读。)

  出示cai课件:

  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⑶ 指导凡卡“挨冻”部分:

  师:吃不饱的凡卡,还有什么悲惨的生活景况呢?

  (“挨冻”学生读相关文字、并谈感受。)

  指导“在过道里……”部分。

  学生读,谈感受。

  师:睡在过道里的小凡卡一边挨冻,一边还要照顾老板的孩子,多可怜的小凡卡啊。

  师:凡卡挨冻,你还从哪里看出来?

  指导凡卡没有鞋子穿

  凡卡在哪里做学徒?

  (鞋店。)

  为什么在鞋店里做学徒却连鞋子都没有?(学生发言)鞋店里最不缺的是鞋子,但凡卡却没有鞋子,鞋店老板根本不把凡卡当人看。在寒冷的冬天,连一双御寒的鞋子都没有。那其他东西他有吗?(没有)凡卡有的只是挨打、挨饿,挨冻。

  ⑷ 指导“凡卡对爷爷的乞求”部分:

  ① 师:凡卡在信里只向爷爷倾诉了自己的这些遭遇,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饥饿、寒冷、毒打,随时随地都在伴随着他,折磨着他。这对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承受得了吗?想象着他的心情。听听凡卡对爷爷的乞求吧。

  ② 指导朗读:

  出示cai课件: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的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师:孩子们,你想怎样读这段话,自己读一读。

  学生1读。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评价 。)

  学生2读。

  师:他的读,让你又有什么体会?

  (学生评价 。)

  师:虽然他们的读不一样,但传达的都是凡卡想回家的信息。你还想怎么读。

  学生3读。

  他的心已经和我们的小凡卡共鸣了,谁还想读。

  师:男孩子们,你们能体会到受尽虐待的悲伤的小凡卡的心情吗?用读表达出来吧。

  男生4读。

  女孩子们,你们现在就是可怜的受尽欺辱的可怜的小凡卡,你多么想亲爱的爷爷帮帮你啊!读。

  女生5读 。

  ⑸ 总结凡卡的生活状况:

  师:孩子们,凡卡在城里鞋匠家过的是什么日子,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学生发言。)

  ⑹ 学生填写小诗,升华情感:

  师:孩子们,小小的凡卡在鞋匠家受尽了虐待。但是,在莫斯科这么大的城市里,却无依无靠,他无法向人倾诉,他只能把所有的痛苦埋藏在心里。现在,让我们结合自己的感受,填写这首小诗。

  cai课件展示:

  在鞋匠家里,

  他忍受着______

  他忍受着______

  他忍受着______

  但他仅仅只有九岁。

  热闹的莫斯科,有那么多人,

  但____________

  繁华的莫斯科,有那么多东西,

  但____________

  在这______的圣诞前夜,

  我听见,

  他___地叹了口气,

  我知道,

  他想______。

  学生读自己的小诗。

  (抽1个学生,教师相机点评。)

  真是一首忧伤的小诗。

  教师与学生一起读诗。

  孩子们,多么动人的诗啊,老师也填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带学生一起读诗。)

  出示幻灯:   

  在鞋匠家里,

  他忍受着饥饿,

  他忍受着寒冷,

  他忍受着毒打,

  但他仅仅只有九岁。

  热闹的莫斯科,有那么多人,

  但没有一个人关心他。

  繁华的莫斯科,有那么多东西,

  但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他的。

  在这冰冷的圣诞前夜,

  我听见,

  他悲伤地叹了口气,

  我知道,

  他想回家。

  2、回忆家乡,感受家乡的快乐美好:

  ⑴ 学生读凡卡对家乡的回忆,体会家乡生活的快乐。

  师:家乡到底有什么呢,这么吸引凡卡。孩子们,让我们来看看凡卡对家乡的回忆吧。(出示13段)自己读一读,这段回忆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发言。

  教师指导学生感情诵读。

  引读: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真是快乐的日子。

  体会家乡快乐:

  因为有爷爷,乡下的日子是多么的快乐。在乡下,还有许许多多凡卡的好朋友同样让他感到快乐:阿辽娜,独眼的艾果尔,马车夫,当然,还有那只听话的讨人喜欢的小狗──泥鳅……

  回忆里,家乡是这样的快乐美好,而现实生活又是这样发悲惨痛苦。此时,我们已经完全能理解小凡卡对回家的渴望了。

  三、探究悲惨生活根源,升华情感

  1、师:小凡卡把这封宝贵的给爷爷的信塞入了邮筒。带着希望睡熟了,温暖的热炕,慈祥的爷爷,讨人喜欢的泥鳅都出现在了他的梦中,多么温馨,多么甜蜜……孩子们,小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2、学生发言:

  不能。

  爷爷根本就无法收到他的来信。

  3、师:一封死信,它的命运就像我们的小凡卡一样,无人关心,无人过问,爷爷永远都不知道……

  4、师:还有什么原因,让凡卡的美梦只能成为一场虚幻?

  学生发言:社会制度的黑暗。

  5、师:是啊!正如凡卡所说,菜啊!茶啊!只有老板才大吃大喝!莫斯科里,房子全是老爷们的……在哪个罪恶黑暗的沙俄时代,“织布的没衣裳,编席的睡光床,作鞋的脚冻僵”不公平的现象是如此普遍,城市这样,乡村同样如此。这一切,爷爷一个人,能改变吗?

  6、师:孩子们,让我们假设一下,假如凡卡的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假如,爷爷可以给凡卡写一封回信,想一想,爷爷会写些什么?

  四、作业布置

  以“乡下爷爷的回信”为题,用爷爷的口吻给小凡卡写一封回信。认真思考一下,这封信,你怎样来写……

  【板书设计】

  凡  卡

  悲惨痛苦

  (挨打 挨饿 挨冻)

  快乐美好

《凡卡》复习题 篇11

  一、知识与技能 :

  1、通过课前有效预习,能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找出课文中体现凡卡学徒生活悲惨的重点句段,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感受,有感情朗读,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同情心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3、体会小说中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和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领悟把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和动手标记,理清文章条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描写他的神态、联想的段落,了解他的内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精读,学习文章表达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教学难点:理解凡卡写信过程中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五、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着眼细节,精读细嚼,深入体味,从而较深刻地理解,受到思想感染。

  教学媒体: 投影仪、幻灯片

《凡卡》复习题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3、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爷爷。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这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夜临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凡卡写完信把信寄出后才入睡。信里主要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要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

  (四)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1段:从开头到把那张纸铺在讲台上。第2段:从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到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第3段:从他很满意到课文结束。)

  (五)作业。

  1、抄写词语。(课内完成)

  2、仔细阅读课文中信的部分,想想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当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

  (以圣诞节前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个方法来表现的。)

  (二)学习第2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很悲惨,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在信中写了很多话,但他唯一的目的是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回到爷爷身边。)

  2、找出第2段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第3、8、10、11、12、15这六个自然段是凡卡写的信的内容。)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

  (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在学徒中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

  (第4、5、6、13、14自然段是凡卡在写信过程中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是文章的插叙部分。)

  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让学生先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插叙凡卡回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4、5自然段。

  (提醒学生用思念亲人的心情来朗读。)

  (5)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家乡节前美丽的夜景。)

  (6)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是美的。)

  (7)说说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美?

  (宁静、优美、柔和、蓝蓝的天空、亮晶晶的星星整个林子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

  (8)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心情来朗读。)

  小结:

  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的。从这两段插叙中,反映出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3、导读13、14自然段。

  (1)凡卡写到请爷爷摘一颗金胡桃时,又插叙了什么?

  (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这件事。)

  (2)凡卡回忆起砍圣诞树这件事时,心情怎样?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心情是快乐的。可以用乐字概括。)

  (3)从哪里可以体会出凡卡这种快乐的心情?

  (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乐一会儿)

  (4)带着快乐的感情朗读13、14自然段。

  (凡卡这种快乐,是苦中有乐,朗读时要带着这种心情来读。)

  4、说一说插叙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起到对比作用,凡卡想到在农村的乐,更衬托出目前生活的苦,更反映出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

  (四)小结:

  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农村,真像凡卡想象中那样美好吗?不是的,那也是劳动人民的火坑,从爷爷挨冻、守夜、砍树等足以说明爷爷的生活是困苦的。只是因为凡卡在乡下与亲人在一起,得到爷爷的爱护,才产生农村生活比学徒生活好一点的想法。

《凡卡》复习题 篇13

  王渊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3.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爷爷。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这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夜临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凡卡写完信把信寄出后才入睡。信里主要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要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

  (四)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1段:从开头到“把那张纸铺在讲台上”。第2段:从“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到“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第3段:从“他很满意”到课文结束。)

  (五)作业 。

  1.抄写词语。(课内完成)

  2.仔细阅读课文中信的部分,想想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当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

  (以圣诞节前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个方法来表现的。)

  (二)学习第2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很悲惨,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在信中写了很多话,但他唯一的目的是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回到爷爷身边。)

  2.找出第2段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第3、8、10、11、12、15这六个自然段是凡卡写的信的内容。)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

  (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在学徒中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

  (第4、5、6、13、14自然段是凡卡在写信过程中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是文章的插叙部分。)

  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让学生先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插叙凡卡回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4、5自然段。

  (提醒学生用思念亲人的心情来朗读。)

  (5)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家乡节前美丽的夜景。)

  (6)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是“美”的。)

  (7)说说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美?

  (宁静、优美、柔和、蓝蓝的天空、亮晶晶的星星……整个林子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

  (8)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心情来朗读。)

  小结:

  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的。从这两段插叙中,反映出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3.导读13、14自然段。

  (1)凡卡写到请爷爷“摘一颗金胡桃”时,又插叙了什么?

  (“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这件事。)

  (2)凡卡回忆起砍圣诞树这件事时,心情怎样?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心情是快乐的。可以用“乐”字概括。)

  (3)从哪里可以体会出凡卡这种快乐的心情?

  (“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乐一会儿……)

  (4)带着快乐的感情朗读13、14自然段。

  (凡卡这种快乐,是“苦中有乐”,朗读时要带着这种心情来读。)

  4.说一说插叙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起到对比作用,凡卡想到在农村的“乐”,更衬托出目前生活的苦,更反映出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

  (四)小结:

  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农村,真像凡卡想象中那样美好吗?不是的,那也是劳动人民的火坑,从爷爷挨冻、守夜、砍树等足以说明爷爷的生活是困苦的。只是因为凡卡在乡下与亲人在一起,得到爷爷的爱护,才产生农村生活比学徒生活好一点的想法。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的。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概括课丈的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的。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凡卡在圣诞节前给爷爷写信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旧俄沙皇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这篇文章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呢?

  (因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真实具体,对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都展开了细节描写,写得有血有肉。由于全文注意了细节,抓住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所以使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分析重点细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习第2段“写信过程”的细节描写。

  (1)请同学朗读“信的内容”,并思考: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都写了哪些事?其中哪一件事写得最具体?

  (告诉爷爷学徒生活的痛苦,受尽种种折磨。)

  (2)默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我就要死了!……”。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作者是怎样注意细节描写的?

  (分四层意思:①挨打;②挨饿;③没法睡;④离开这儿。抓住细节,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挨打?“不知不觉”说明了什么?用什么打?“随手”又说明了什么?老板和老板娘是怎样打凡卡的?揪、拖、戳、捞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吃的呢?简直没有。”“简直没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简直没有”?)

  2.在写信过程中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

  (1)默读“砍圣诞树”这件事。

  (思考: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时,冻了的山林怎么样?爷爷和凡卡冷得怎么样?要砍圣诞树时爷爷怎么样?被砍的树什么样?砍树的时候他们看见了什么?爷爷说了些什么?……体会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

  (2)说一说,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3)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砍圣诞树实际上是一种挨冷受冻的苦活,可是为什么凡卡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那么有趣呢?

  (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诞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这正说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

  3.学习第3段课文“写信之后”,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1)请同学们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段,先找出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再说说你是怎样体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的。

  (2)学生自学。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4)讨论:凡卡的梦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三)总结:

  通过以上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本文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其中凡卡的信的内容是全文的重点。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作业 。

  1.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