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实录

2023-09-07

如梦令教学实录 篇1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板书:《如梦令》。(字写得漂亮吗?)一起把题目读一下。

  (板书:宋、李清照)这首词是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的,中间用一点隔开,板书要考虑整体布局。

  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一生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人生红最美好的时光。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于是李清照搬到江南,丈夫后来也去世了。晚年非常孤独寂寞。今天学的这首词是她年轻时写的。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

  生:如梦令。

  师:你们上当了!“如梦令”是词牌名。他有题目吗?

  生:是“常记溪亭日暮。”

  师:有的人为了把这首《如梦令》与其他《如梦令》区别开来,再说这首词是就说“《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但“常记溪亭日暮”并不是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首词的题目。词的题目要能概括词的内容或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要简洁精炼。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先自己读读这首词。

  生:入情入境地认真自读。

  师:我们班同学自读时很有词的节奏感。谁来读读?

  生1读。(很好,读得准、读得通顺,有节奏感。把词牌名放在前面读。)

  生2再读。(非常棒,他看着我,仿佛我的脸上有词,善观察。)

  生3读。(很有词的韵味,节奏感很好,读得准,读的通。读出了节奏。)

  师:再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听课文范读录音。谁再来读读?

  生4读。(唔,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用力的想,让我们把画面看清楚。)谁再读?让我们看清画面。

  生5读。(很有词的感觉,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词的情境。)

  师:读词时要能把词读到脸上,读出动作。范读

  生自练。

  师:老师读词,大家一起站起来边读边做动作,老师要看大家表情,读的时候要仿佛看到词描绘的情景。

  生6读。(师:读时带动作,让大家看到当时的场景。)

  师:你读时,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惟妙惟肖。仿佛你的严重、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三、精读想象

  师:指读1、2行,你看到了什么场景?

  生1读。

  师:你“醉”得不够。“沉醉”可以看出醉得厉害,再请人读。

  生2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什么画面?

  生说略。

  师:你们都说到“夕阳西下”,因为词中讲“日暮”。傍晚时分,有一处美景,我给这幅画面起个题目就叫:“溪亭日暮”。(板书)

  师:“溪亭”指的就是(生:溪边的亭子)。溪边的亭子在日暮时分是怎样的一番美景呢?同坐说.

  生:同座位交流。

  生1:……李清照不仅喝醉了,也可能被美景陶醉了。

  生2:夕阳西下,亭边在霞光的映衬下,水天一色,让人如梦如幻。

  师:这样如梦如幻的夕阳美景,作者怎能不沉醉?范读。

  生:齐读1、2句。

  师:这么美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但太阳落山了,还是要回家了。出示3、4句。

  生:读3、4句。

  师:读得准。“兴”读xīng,“高兴、愉快”之意。板:兴。(你根据字义区别多音字,是个好办法。)

  师:“兴尽”什么意思?

  生1:没有心情。生2:高兴之后。生3:兴致得到极大满足。

  生齐读,指读。

  师:“藕花深处”,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许多藕花。

  师:你由此想到了哪些美丽的诗句?吟诵一下。

  生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仿佛来到了六月的西湖。)

  生2:“出淤泥而不染”。

  师:近看,有一朵朵盛开的荷花,圆圆大大的荷叶挨挨挤挤。瞧,那边,还有花骨朵。远处,一片绿意盎然,绿叶丛中,浅红、粉红、洁白的荷花,星星点点,这就是:“藕花深处”(板书)。

  跟老师写:“藕”。

  想象“藕花深处”的美景。

  生:藕花深处,粉红、浅红的荷花婀娜多姿,含苞欲放,就像孩子的笑脸,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目不暇接。

  师:这就是“藕花深处”的美景,这就是作者眼中的美景。

  生:齐读3、4句。

  师:为什么会“误入”呢?不认识回家吗?

  生1:作者已经醉了。(联系上下文回答很好。)

  生2:作者被溪亭日暮的美景陶醉了。情不自禁的误入,再加上天色已晚。

  师:景色太美了,情不自禁。李清照突然一个激灵,要回家了,这个时候(天色已晚),这时,李清照心里(生:非常着急。)所以词中写到:“争”(板书)。“争”是心理活动的。“争渡、争渡”就是心里想怎么划回家呢?

  生:齐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看到什么?

  生1:词人焦急地划着船,不知道怎么回家,划着划着,把鸥鹭惊飞了,手忙脚乱。

  这时又看到美景,看到白鹭如冬天雪花漫天飞舞。(白鹭像“雪花”,有诗意。)

  生2:看到一只只雪白的鸥鹭从藕花深处乱飞起来。

  师:“乱”仿佛是词人心理的写照。这就叫(一滩鸥鹭)板书。

  看到如雪花般的鸥鹭惊起,李清照心情怎样?

  生:惊讶!

  师:“惊”什么?

  生1:鸥鹭为什么和我一样焦急?

  师:有词人的素质,敏感。这就是“惊”字的况味、意念。这飞起来的景象太美了,太好看了,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首词像一幅画,一副美丽的照片,一副美丽的画卷、动画片。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如一个动画般的电影,一个动听的故事,这是我们学生读懂的《如梦令》,许多艺术家也读,也读出了他们自己的感受,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低低吟诵,想象这幅画,倾听这个故事。

  生:配乐齐读(轻轻地)。

  师:听完,还要想起一个词:“常记”。什么叫“常记”?

  生:经常记得。

  师:为什么?

  生:景色美,记得下次再来玩。

  师:这时李清照最美好的时光,最快乐的日子,所以常常记起,这个时候,仿佛看到李清照倚在窗边,轻轻吟诵着《如梦令》。

  生:配乐指读。(意外:音乐没响。师:虽然音乐没响,但我们心底响起这样一段美妙的旋律。)

  师:多么美的意境。听着这首词,我们想这首词可以读成词中的一个字。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吗?为什么?

  生1:“醉”。因为李清照一辈子不会忘记这美丽的景色,美好的时光。一醉是“溪亭日暮”,二醉是“藕花深处”,三醉是“一滩鸥鹭”。她在醉中体会着美景。

  生2:“梦”。溪亭的美景如梦境,让人回味无穷。景美如梦、如画。

  生3:“常记”。常记溪亭的美丽,因景人乐,所以常记。正因为常记,所以这么美好的时光才难得。美景如梦,如画,如诗的感觉,所以作者被深深陶醉。

  师:如果你给《如梦令》七个题目,你会起?

  生1:《醉在溪亭边》。

  生2:《溪亭日暮》。

  生3:《藕花深处》。

  生4:《不知归路》。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见解,题目中像《不知归路》更贴切。好,今天可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如梦令教学实录 篇2

  一、对联引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如梦令》。上课之前,有的同学光 顾和老师聊天了,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两副对联,请同学读一读。

  一生读:大明湖畔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柳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 文采有后主遗风

  (许多学生举手想读)

  师:先不念了,谁能猜着,老师为什么要写这副对联?

  生:因为这副对联是李清照写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李清照的词。

  师:错,不是李清照写的,再猜。

  生:右边描写的是李清照去玩儿的地方的情景,左边是描写李清照的才华的。

  师:是李清照的文采,猜的八九不离十了,不是李清照写的,但是和李清照有关系。昨天我请同学们查资料,看来同学们都没有查着类似的资料。大明湖、趵突泉是两处名胜,在山东省的济南市。大明湖旁、趵突泉边有李清照的故居,她的故居在垂柳深处。李清照一生写了许多词,后人就将她的词编撰在一部书里,这部书就叫《漱玉词》。《漱玉词》是李清照的集子,大家都学过《西江月》,辛弃疾的集子叫《稼轩长短句》。《金石录》也是一本书,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写的一本书,它是研究金石的一位专家学者,什么是金石呢?大家猜一猜。

  生:奇形怪状的石头。

  生:还有金子。

  师:金,不是指金子,是金属类的一些东西,如铜质的一些东西。比如说鼎,鼎上或石碑上刻有文字,有些人专门研究这些文字,这些人就叫金石学家,是非常有学问的人。李清照的文采有唐李后主的遗风,后主是谁?有句词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就是李后主的一句词。

  二、检查预习结果

  1、初步了解

  师:下面,我来检查预习结果。预习的程度:会读是一种,会背是一种,读懂了又是一种,你们觉得你们属于哪一种?

  生:会背。

  2、请三生板演

  师:好。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默写。我听说有一个叫高士奇的同学写字特别好,请你来写前两句;另一个女孩写三、四句,最后两句由那个男孩来写。把字写得大大的,让大家都能看清楚。

  (三生板演,老师的检查仍在继续。)

  3、和其他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师:我继续检查其他同学的预习情况:题目是《如梦令》,词牌名,谁来告诉老师,词有什么特点?以前学过词吗?

  生:学过《清平乐(yuè)》

  师:是清平lè还是清平yuè?

  生:是yuè,因为词是在宫里去唱的,乐是乐曲的意思,所以就应该读yuè。

  师:非常准确。词最早是有曲子的,有谱的。现在有许多词牌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比如《清平乐》《渔歌子》《水调歌头》。他说出了词的一个特点:最早是配乐演唱的。

  生:词分上阙和下阙。

  生:词有词牌名和题目。

  生:词不是四句,而且每一行的字数不一样。诗一般都是四句。

  师:诗只是四句吗?

  生:还有的八句。

  师:诗有的一行七个字,有的一行五个字。诗的要求十分严格,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词有一千多种,格式非常自由。

  关于词我们今天就说到这儿,下面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情况。

  4、检查三生默写情况

  (师转身领学生一起检查同学默写情况。)

  第一句:常记西亭日暮。

  生:应该是“溪”,不应是西。

  师:为什么是小溪的溪?一会儿要说到。我们继续看……

  第三句:兴记晚回舟

  “记”应该改为“尽”

  师:兴读“xìng”还是“xǐng”?

  生:xìng

  师:为什么?

  生:非常高兴。

  师:有兴致的意思。

  第四句:误入藕花山处

  生:“山”应为“深”。

  师:“藕”是本课的一个生字,他写对了。通过检查我们发现,有的同学虽然会背了,但是没有注意本课的几个生字,有几个字很容易写错,如“溪亭”是溪水边的亭子,而不是西边方向的亭子,所以不是“西亭”;“暮”是日字底,而不是巾字底,为什么呢?

  生:日薄西山。

  师:“沉”不要写成“沈”。把“尽”写成“记”表明没有理解词的意思,一会儿我们再解释。

  三、读词质疑

  师:下面我要提问第二个问题,因为有的同学说了,这节课我们是带着任务来的,您一定要多问问题。我可以问问题,你们也可以问我问题。你们都已经预习这首诗了,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不着急举手,可以认真思考一下,大家打开书,请一同学读一遍。

  (大屏幕出示《如梦令》)

  一生读词。

  另一生再读。

  师:请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生:“争渡”是什么意思?

  生:争取渡过。

  师:对不对呢?我们先作为一个问题写下来。(板书:争渡)

  生:是词人和鸥鹭争着渡河。

  师:理解完这首词我们再解答谁的答案对?你可以接着提你的问题,也可以说你读懂了什么?比如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写的是李清照在溪亭喝酒,喝醉了之后不知归路,一不小心进入了藕花深处,于是和鸥鹭争着渡河。

  师:这位同学把词完整地串了一遍,他认为是写了一件事。说是:有一天到溪边去玩儿,迷路了,误入藕花深处这样一件事。

  生:我认为是:坐船到溪边的亭子里游玩,去了以后喝了些酒,然后醉了,到了晚上不知道怎么回去了,划着划着就跑到藕花深处去了,很着急出来,就惊起了一滩鸥鹭。

  生:题目为什么叫《如梦令》呢?

  师:词都有词牌,词牌就规定了这首词的格式,比如《西江月》是一种格式,《如梦令》又是一种格式,词有长有短,“令”是最短的一种词。刚才同学们都发现了这是写了一个过程,一件事,现在我们具体来看看,写了什么样的一件事情?在这样的事情中李清照经历了什么?

  四、研讨词意

  师:我们先看前两句,谁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生: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李清照经常记起这件事。她喝醉了,不知道怎么回去了。

  师:她说了一个非常好的词的解释——经常想起这件事,所以说这是一次回忆,不是刚才发生的事。那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生: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在溪边亭子里的一件事。

  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在溪边亭子里他们做了些什么呢?

  生:他们在亭子里喝了些酒,不知道怎么回去了。

  师:是自己喝闷酒吗?

  生:她还可能约了一个或一些朋友,一块儿游玩,一块儿喝酒。

  师:还可能是什么情况?

  生:还可能是去庆祝某件事,比如说得了奖。

  师:总之,是在高兴地喝酒,游乐。谁来解释三四句?

  生:李清照微醉以后,回家的时间有点晚了,所以她不小心就进入藕花深处了。

  师:为什么会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呢?

  生:因为她喝酒喝多了。

  师:因为“沉醉不知归路,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大家想一想,藕花深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藕花就是一些荷花、莲花,荷花结莲藕,所以叫藕花,它们很漂亮。

  师:有一首诗叫……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虽然此时不是映日的荷花,但是无穷碧的荷叶一定给李清照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这也是一处美景,作者玩够了要回家了,误入藕花深处去了,之后怎样呢?谁来说后两句?

  生:之后想渡出来,结果不小心惊起了一滩水鸟。

  师:让我们回到开始的问题:“争渡”是什么意思?

  生:争先恐后的划船。

  师:东划划,西划划,争着划。还有别的解释吗?

  生:争渡就是和谁争一件什么事?和藕花争。

  师:有的同学说和鸥鹭争,有的同学说和藕花争,到底怎么个争法?

  生:非常着急的划船,就是想划出来。

  师:争先恐后,都想先划出来,这时,惊起了一滩鸥鹭,为什么惊起一滩鸥鹭呢?

  生:因为水里有鸥鹭。

  师:是的,为什么被惊起呢?

  生:因为划着划着,惊动了水鸟,水鸟比较怕人,所以被惊起来了。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因为他们划的特别着急,这时候太阳落山,水鸟正在睡觉,他们弄的水波纹或者说弄出来的那种声音惊动了水鸟。

  师:日已薄暮,水鸟都已经休息了,这时,他们划船的声音惊起了一滩鸥鹭,多美的景象啊!

  生:我还在想刚才的问题,应该是和藕花争渡,因为前面说“误入藕花深处”,那些水鸟应该不是在水里睡觉,应该是在荷花深处做窝,荷花的响声把它们惊醒。

  师:谁和藕花争渡呢?

  生:李清照

  师: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了,可能枝蔓把小船缠住了,这种理解也非常好。大家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还有一个问题:刚才大家都认为,李清照喝了点小酒,有些微醉,所以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那么,我们整个读完词之后,感觉“沉醉”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

  生:沉醉就是喝的酒特别多,找不着回家的路了。

  生:被美景沉醉了,特别喜欢,所以不知道怎么回去了。

  五、读人悟词

  师:你说的是沉醉于美景的意思,这时,李清照的心情怎样?我们不说了,一起读出来,自己先练习读。

  生自由练读。

  师:请同学来读,要读的比刚才有进步,因为已经了解了整个诗意。

  一生读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李清照的什么心情?

  生:赞叹美景。

  师:沉醉于美景之中,谁再来读?

  一生读

  师:你们听出了李清照的什么心情?

  生:前面是高兴,后面是着急。

  师:高兴又着急,一种兴奋的心情。

  师:下面,教师配上乐,大家齐读一遍,老师起头。

  生配乐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