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导学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我们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我们要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感情。
3.通过学习,我们要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感受祖国古文化的灿烂。
二、互助合作学习。
1.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琅琅上口。
读好文言文,我有窍门:一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2.读懂文言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还有如下收获:
1. 2.
3. 4.
三、学以致用:
请你运用前面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 ★
师旷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鹊翱翔,坠投。”(古人,以五羊白鹊为“玉音协和,声教昌明”的瑞征)师旷曾为晋平公奏“清徽”,一奏,“有玄鹤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领而鸣,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云从西北方起,风雨骤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描写师旷技艺精湛的句子有哪些?请找出来并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伯牙绝弦》导学案 篇2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学习过程:
一、初学课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a.教师示范读,把语句读通顺(配乐朗读)
b.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a、能够知道句子意思的有:
b、不理解的句子是:
c、我要这样弄懂这些句子的意思,这些句子的意思是: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二、细读品味
1、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2、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这种关系?
2、组织交流:
a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b、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会怎么赞叹?
当伯牙志在明月里,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 !
四、拓展延伸
链接: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⑵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⑶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知音。之后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已经去世的消息。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⑷此时,你能想象伯牙的心情吗,如果你在当场,你会对伯牙说些什么呢?
⑸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时候的伯牙绝的仅仅只是弦吗?断绝琴弦的时候,他还断绝了什么?你还想对说些什么?
五、作业:
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导学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
四、自读感悟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理解“善哉”)
b、说话训练: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想象)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出示课件训练题]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志在明月里,你感受到了吗?于是发出了赞叹……
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
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四、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⑵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符合当时情景的话。)(知我者,子期也!)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再读读这些句子。
⑶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知音。之后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已经去世的消息。读课文的句子。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⑷此时,你能想象伯牙的心情吗,如果你在当场,你会对伯牙说些什么呢?
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
⑸总结: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时候的伯牙绝的仅仅只是弦吗?断绝琴弦的时候,他还断绝了什么?(断绝了他的希望,断绝了他的前程,断绝了希望,断绝伯牙对艺术的追求)
6、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传说,也谱写了一首同样优美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这优美的乐曲声中一起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下这个感人的故事。(学生朗读)
六、背诵课文
其余时间诵读,背诵课文。
七、作业布置
我们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友情,历史上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不计其数,为了更深刻的理解文章,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课下作业,大家看一看。
《伯牙绝弦》导学案 篇4
备课人 张梅 单位 庆华小学 审核人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上册 选用教材 人教版
一、复习: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杨柳依依 你能照样组吗?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清风 明月 杨柳 芳草 云雾 炊烟 流水 春雨 白雪 霞光 二、 初读课文,凭借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三、通过预习1、我新认识的字有这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有:—————————————————————————————————————————————————————————— 3、我能理解的词语、句子有:(请用和同伴讨论、查字典、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善哉”的意思是 “峨峨”的意思是: “峨峨兮若泰山” 的意思是: “洋洋”的意思是: “洋洋兮若江河” 的意思是: 4、我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有: 5、我对“知音”的理解是这样的: 四、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对伯牙说: 五、这篇文章有哪些词语、句子你不理解,请画出来。六、你对这篇文章有哪些疑问或问题,请提出来。 1、2、《 伯 牙 绝 弦 》导 学 设 计
课 题 伯牙绝弦 学习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情感: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学习方法 以读代讲 情境感悟 点拨引导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导学提纲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一、谈话,揭题导入 齐读课题 二、解题,初知大意 1、说说“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2、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思考,指名回答 三、初读,整体感知 我们以前学过《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回想一下,文言文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应该怎么读? 3、指名读,评价。 4、师范读。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四、合作,疏通文意 课文读得很有古文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弄懂课文意思。 五、感悟,深入学习 1、伯牙为何要绝弦呢? 2、为何钟子期死,伯牙要绝弦呢? 3、什么叫知音?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 4、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5、伯牙善鼓琴,作为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请你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肯定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蒙蒙细雨、袅袅炊烟、等(课件出示这些词语) 6、在遇到钟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你想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子期呢? 思考,指名回答。 划出相关句子。 指名读。 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接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出示句子]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伯牙面对子期这样善听、这样难得的知音,他一定会对钟子期说什么? 7、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和欢悦。 8、配乐师深情叙述“知音之死” 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六、拓展,深化升华 1、子期死后,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子期 。 2、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3、假如你是子期,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 七、熟读,当堂背诵 你能通过读体现伯牙与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吗? 八、总结,深悟知音。 学生说一说。 课件出示:“知我者,子期也!” 再读这段话。 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后回答。 认真听,也可轻声读,理解,体会。 指名学生回答。 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有感情地读文、诵文。 附板书 伯 牙 绝 弦 (知音) 子 期 死
《伯牙绝弦》导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伯牙鼓琴,志在 清风,钟子期曰:“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
1.我能读出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我还要尝试背诵课文。2.我要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学前准备:1.读课文至少三遍,读准、读通。2.读138页资料袋。知识链接:伯牙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曾任晋国大夫,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子期便从琴音感到峨峨若泰山;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又感到洋洋若江河。子期死后,伯牙便绝弦不弹,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懂得他的音乐了。学习过程:一、复习: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杨柳依依 你能照样组吗?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清风 明月 杨柳 芳草 云雾 炊烟 流水 春雨 白雪 霞光 二、自主学习:初读课文,凭借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1、我新认识的字有这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有: 3、我能理解的词语、句子有:(请用和同伴讨论、查字典、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善哉”的意思是 “峨峨”的意思是: “峨峨兮若泰山” 的意思是: “洋洋”的意思是: “洋洋兮若江河” 的意思是: 4、我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有: 5、我对“知音”的理解是这样的: 三、合作探究:我能读出自己的理解1、伯牙为什么“绝弦”? 2、什么是“知音”?为什么伯牙视子期为知音?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四、拓展延伸:我能读出感情1、不同形式的合作读:一读伯牙, 一读钟子期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2、我要想像人物心情,读出不同的语气。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3、配乐读。五、课堂检测1、翻译句子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练习句式仿写。白雪皑皑 杨柳依依 春雨绵绵 烈日炎炎
《伯牙绝弦》导学案 篇6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题:25、伯牙绝弦
主备人:
审核人:
课型:自学探究+展示提升
总课时:2课时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我能读出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我还要尝试背诵课文。
2.我要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学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20—小组交流10
第二课时:明确目标1—预展8—展示提升20—达标练习10
学前准备
1.读课文至少三遍,读准、读通。
2.读138页资料袋。
闯关一.我要读出古文韵味
自读课文,用铅笔标出停顿,反复练习。
闯关二.我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1.思考文意,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在书上批注,有疑问的用红笔标出)
*看课文注释。 *联系上下文理解。
善:善于、擅长 善哉:好啊
念:想 谓:以为
2.思考问题
a、伯牙为什么“绝弦”?
b、什么是“知音”?为什么伯牙视子期为知音?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闯关三.我能读出感情
1.不同形式的合作读:
一读伯牙, 一读钟子期
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赞美、欣喜若狂、悲痛欲绝浩瀚、雄伟…
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我要想像人物心情,读出不同的语气。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配乐读:
这时候的伯牙绝的仅仅只是弦吗?扯断琴弦的时候,他还断绝了什么?
闯关四.我要熟读成诵
课堂检测
1、翻译句子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练习句式仿写。
白雪皑皑 杨柳依依 春雨绵绵 烈日炎炎
伯牙鼓琴,志在 清风,钟子期曰:“ 善哉 ,徐徐兮若清风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伯牙 ,钟子期 。
3.学了本课,你对友情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预展提示:组长迅速明确任务,合理分配任务,速度要快
任务一:我能读出古文韵味:第 组
板书:课文,用双色笔标出停顿(例:伯牙/善/鼓琴 (负责人:
我来读一遍, 请指正。(负责人:
请大家跟我读一遍
请大家齐读一遍
任务二:我能读出理解:第 组
板书:1.重点词的意思;例:善:善于、擅长
2.问题答案;例:伯牙为什么绝弦?:因为 (使用双色笔)负责人:
逐句讲解,提示重点词意思(负责人:
交流问题答案:我认为伯牙绝弦是因为:(负责人:
我觉得“知音”就是
我从 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因为
我来完整地讲讲这个故事。
我能熟读成诵(第 组)
板书:合作读:男生读:伯牙 女生读:子期
前三组读 后三组读,
读出必得之,读出知音相知相遇的默契
《伯牙绝弦》导学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 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文。
3、 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 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 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 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 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 出示词语生读。
②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 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 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导学案 篇8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围绕"艺术的魅力"主题,组织了《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等四篇课文。《伯牙绝弦》是这一单元出现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王崧舟曾经说过《伯牙绝弦》一文,以文学的质地论之,属妙品;以文学的气韵论之,属神品;以文化的神采论之,属极品。它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上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扉的审美体验以及知音文化。
二﹑说目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等篇目。单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更容易理解。但文章讲述的知音文化是极为丰富和玄妙的针对文本特点和学情,毛老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借助注释、断句读懂文言文,甚至还能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用现代语汇去补充;难点是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设计意图:读题解题引入课堂教学,朴素,常态,多效。读题解题中处理了生字,交代了主题,了解了故事大意,激发了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二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古文第一障碍就是"读不通顺"如何解决呢?古人教孩子读书的方法就是老师一遍一遍教读,学生一遍一遍跟读。这样做有两点可取,一是多读,二是示范。罗老师给学生机会真读书,让学生自主读,读的数量多,读的形式多,在读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点拨——或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或通过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或教师非常到位的示范或教给方法"没有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所以,朗读有明显的进步,在此过程中也完成了感知故事内容的任务。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设计意图: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教学以这个问题展开,很有张力。关注学习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关注古文特点: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关注朗读指导: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关注祖国文化:在朗读指导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设计意图: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的相关资料,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设计意图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巧妙之极!
五、板书设计
板书: 伯牙绝弦
志
知音 念
此课毛老师不仅满足学生读懂了这一篇文言文的内容——"教会知识",更注重让学生学会怎么读懂这一类文章方法——"教会学习". "一字多义""异字同义"等特殊的语言现象,"泰山""江河"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这些知识都是在放手让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课文与原著对照;资料袋的妙用;关于伯牙琴艺的资料的补充都非常有效及时,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伯牙绝弦》导学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现在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今天学习的文章和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而我们以前接触的都是白话文。
师:想不想听老师把这篇文言文读一遍,同学们想一想它与我们所学的白话文有什么区别?
(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
生:节奏不同,韵味不同……
师:同学们真了不得,能听出它与我们所学白话文的不同。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文言文,喜欢文言文特有的味道。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指名读文,把文言文读通,读顺。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现在我们已经把文章读通读顺了,老师想交给大家一个更艰巨的任务,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纲,把这首文言文读懂了。
(1)自读文言文,对照注释自我阅读。
(2)对照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3)试着说每句话的意思,可以小组交流。
(4)不理解的字、词、句、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弄懂课文的意思。
3.汇报交流。
生1:我读懂了题目的意思是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生2:我补充,我认为这首文言文中最后一句也是对题目的解释。(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它的意思是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坏,弄断琴弦,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啊! 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棒啊! 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生: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
4、刚才,同学们对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有所了解。不过我们只是对其中的一句,两句进行了注解。我们能不能加入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5、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感情非常深厚。
生:我觉得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
生: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知音……
6、质疑:为什么伯牙死后会有如此极端的行为?
三:品味知音之情
(一)相遇相知
1、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生: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你能设想一下别人那些空虚的赞美是怎样的赞美吗?
生:别人会说:伯牙,你真厉害!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生:别人的赞美始终是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说你好,没说出哪个地方好。
师:当伯牙听到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一种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来听他弹琴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生:他还有一种无奈!因为他想表达的情绪的高潮部分却无人能够听懂,因此他感到无奈!
师: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万次地发出一种呼唤,他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到底在何处啊?
师:然而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的!
生:很快乐的,一定要在音乐事业上走得更远,一定要有成就,是钟子期带给他的希望。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兴奋的,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生:我觉得钟子期和俞伯牙不仅是音乐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因为钟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声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关心俞伯牙,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生命中的知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而那样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知音,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够遇到,真是太难得了。知音欢聚,一定是一幅非常欢乐、非常融洽的场面,是吗?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同学们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二)知音之死:
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
生: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师: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生:他在断绝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辉煌的前程!
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四、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来到子期墓前,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短歌,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生谈体会
3、师:我们感受到了伯牙的伤心无奈,你能用你手中的笔劝劝伯牙吗?
4、生练笔,汇报交流。
五、小结全文
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自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课文。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伯牙绝弦》导学案 篇10
《伯牙绝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
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让学生找“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
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
(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
(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
(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游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学生扮演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伯牙琴技高超,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赞美?指导学生练习读钟子期赞叹的句子。在读中感悟互为知音的喜悦,较好的升华了“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一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伯牙绝弦》导学案 篇11
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
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2000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
(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多大的气魄和勇气。而且正是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出了古诗特有的韵味,品位出了古诗词的节奏美。一个简简单单的跟读,跟读出了多少学生对古文的喜爱。当老师再次个别抽读的时候,看着他们那自信的小脸,投入的表情,禁不住自己也想去秀一次。所以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教师有时需要有“给”的气魄。)
师:几遍读下来,咱们一定知道,整篇文章写了哪两个人?
师:读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
生: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喜欢听。
师:哪个字告诉你?(善)读读,仅仅是喜欢吗?
生:善于。
师:读出他们的特点。(朗读句子)伯牙善鼓琴这个鼓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弹的意思。
师:这说明你会发现啊。看来读古文结合下面的注解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方法。刚才我们知道,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琴,钟子期善听?
(生默读划。)
板书:
琴
(点评: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比如钱峰老师,抓住一个善字来理解古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感受、体会伯牙的琴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出钟子期与伯牙是知音。正是一个善字的教学,上出了语文课的语言味,也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古文也可以让学生去朗读体会,琢磨字词。减少教师的分析讲解,即使是字词的体会,也是可以让学生从朗读体会,“入情人境”的进行朗读,是有效感悟的基础。)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师:细读第一句,从什么地放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弹琴,钟子期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内容是什么。
师: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
生:伯牙弹琴技术非常高超,如果伯牙没有把全部意念在弹琴上,钟子期就不会听出内容。
师:哪个词看出是全部意念?(志)读句子。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
生:巍峨具大的高山。
(生读,一共读了四位学生:我看见了高大的山;虽然读的不是很清楚,但我听到了;齐读。)
师:你看,那么多画面仅用一个“峨峨兮”表达出来。这古人写话就是简单而简约。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生:我从志在高山,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话里也是高山。
生:我还从“善哉”读出。因为善哉表示感叹,说明钟子期已经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伯牙弹琴的是高山。
(请生感读。)
师: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谁也来赞美?
(连读三位生。)
师:泰山读得特别好,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泰山很高。
生:泰山很高大,因为孔子曾经说登泰山而走天下。
师:读出王者的风范来。(指生读叹词一句)刚才同学一个哉就能发现这么多,细心学生还发现一个语气词。(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
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
(生读。)
师:同学们,两个善哉在文章两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上面一个善是善长,而这里是赞美。再次读。
师: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想这样赞叹。
生读。
师: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在这句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句中朗读出来吗?
出示第二个句子: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
(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
(生再读。)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善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
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师:结合刚才的两个句子,这个是什么意思?
生:我读懂了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师:哪里看出来?
生:念。
师:刚才上文也有一个跟念相近的词,谁发现了吗?
生:志。
师:真好,能联系上下文,上下都联系在一起理解。
(生读句子 。)
生:我认为重点应该是“必”,说明伯牙所念,子期都知道。
(生读 。)
师:是啊,同学们,当伯牙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当善琴的伯牙所弹,子期必得知。这就是(读对后一句) 。
(点评:“学语文,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心感受语文。”这是此次省优质课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番话。短短数语却掷地有声。我想这是王崧舟老师对如今语文教学方向的一次高瞻远瞩的引领,也是对本次语文优质课的一个总体评价,而这句话也更是该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所牢牢铭记,反复咀嚼的。钱峰老师在简洁凝炼、短小精悍的古语言中细细品味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两个“善”字的不同意义,辨别找到“志”与“念”的近义关系,明白古人连续用语气词的用心所在,读出了语言背后人的心情,猜测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将古文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打动了学生,也打动我们听课者。正是对教师有强烈语文意识的体现,上出了语文课的“厚实、丰实”。 )
出示伯牙与子期初时的话,配乐。此时,伯牙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高兴不已。
生:快乐。
师:快乐兴奋之极。
生:庆幸,终于有了自己的知音。
师:欣喜若狂。
生:激动。
师:激动不以。同学们,伯牙把这分激动不以,欣喜若狂流淌于高山流水。此时,你就是伯牙,你最想写点什么。
(配乐书写。)
生:子期,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
师:还能从琴声中听出心声啊“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啊。
生:知我者莫如子期。
师:曾经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终相会。
生:子期,我所念你必定能透过琴声参透,你真是谓世知音啊。
生:我虽然是宫廷乐师,可我内心的空虚谁知小,今日遇见你实乃三生有幸。
师:你真是走入伯牙内心去了,这正是伯牙想说的。
生:没想到你一个山村农夫却听出了我的心声。
师:让我们再在高山流水听出伯牙的心怀。
(生读,齐读。)
师:这心声,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现在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理解?
(点评:钱老师让学生补充,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这一读写结合,不仅丰满了伯牙的形象,更将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意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淀下来。正是因为老师们能把握时机,找准切入,指导有效,形式多样,才使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达到有效、高效。正是钱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引领我们今后要走的方向。所以,这些课值得我们好好回味,细细品味。 )
生:这琴是他们之间的桥梁。
生:子期虽然是山野村夫,但能听懂子期的音乐。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样才叫知音啊。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像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他们约定来年再在相识地方相见,伯牙满怀欣喜趁扁舟而来,然后等待他的是子期的死迅。他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听啊。于是,他把千言万语容入了琴声。
(播放琴声。)
板书:
知音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伯牙没以前动听,但他似乎说:子期啊,你为什么不等等我。
生:我听出了琴声很悲伤,听出了伯牙对子期的这份诀别。
生:我看出了他对钟子期的怀念。
(点评:在通过斟字酌句,回环诵读,学生体会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那种知音难觅、相间恨晚的情感之后,老师说:“伯牙把自己这种情景记为高山流水,一吐为快。如果,你就是伯牙,你当时最想对钟子期说什么?”此时,学生早已融入了伯牙的高山流水之中,早就为他们的相知而不能相惜而感到无尽的遗憾,学生分明已成为了伯牙的化身,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学生的情感,更是伯牙的心声,将整堂课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
师:悲过悲喜,生别离,可此时,善听的子期再也听不到了,能把这份悲伤读出来吗?
(生读。)
师评:悲凉。断的只是琴吗?碎的只是琴吗?
生:伯牙心也碎了。
师: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断琴绝弦,使得高山流水终成绝响,高山流水依旧,只是山谷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倒是“无琴”却“有情”啊!让我们记住这段佳话!下课。
【总评】
王崧舟老师在关于教学过程的简约评价时候说:“我觉得最典型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今天上午听的《伯牙绝弦》。嘉兴平湖叔同实验小学钱锋老师上的这一课,可以说是绝了。这一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充满了大气,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灵动。为什么?过程简约!就像钱锋老师自己说的,“你的回答,简约而不简单”,依我看,钱老师这一课,恰恰是对“简约而不简单”地绝妙诠释。我们看他那个设计,简简单单的三个板块:第一块,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干什么?老老实实地一句一句地诵读古文,读出古文特有的节奏,那种神韵,那种意味。语就是语,文就是文,就这么简单。第二块,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不是语,文不是文,语文的后面是什么?是琴声,是心声,是两位知音之间的那种生命与生命达到交流碰撞以后所产生的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是两个生命的叠加,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这是一个人的两半,这一半渴望表达,另一半渴望倾听,无论渴望表达还是渴望倾听,它们都渴望理解,一种生命深处、灵魂深处的视域融合。那么,这就需要师生在激情和智慧的交流、对话中,将语文还原成这样一种场景、一种意境、乃至一种境界。这就很不简单了。第三块,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再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文本,回到语言,所谓语还是语,文还是文。回来干什么?回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归,那是浪费时间。回来进一步体味,进一步深究。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竟然用如此凝练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古文的魅力,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在入脑入心的美读中,体味和深究古文的风骨、古文的意味、古文的精气神。从而实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学旨归。你看,这就是简约却并不简单的完美体现。”的确是的,教师精湛的语言艺术是孩子上好课的法宝。钱锋老师是个非常幽默、机智、且功力较为深厚的老师,要让第一次学古文的学生理解文本,很有难度,但本课中,钱老师却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古文味十足。我想很大程度上是靠钱老师的语文功底和语言艺术来感染学生的。
《伯牙绝弦》导学案 篇12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
3 积累中华经典文化,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忆背诵。
难点:感受朋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资源: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古往今来有关交友的名言很多,而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有关知音的千古流传的故事《伯牙绝弦》。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会对友谊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二 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 自由读放声读,读准字音。
2齐读,注意感受节奏和韵味。师范读,进行指导。
3 同桌互读,互相评议,指出不足。
三认识伯牙,理解题目
1听伯牙学琴的故事,了解伯牙。(俞伯牙: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天下操琴的高手)
2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3默读课文,思考: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4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四 解读绝弦之因
1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思考:伯牙乃著名音乐家身边不缺乏欣赏赞美的人,为何子期死后就再也不鼓琴了呢?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出示课件,由钟子期的赞叹,想象一下那琴声再现时的场景。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琴声,你听到了徐徐的'清风,你会如何赞叹?还会有那些场景呢,你又会如何赞叹?
5是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心中所念,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就叫--知音啊,难怪如此擅长音乐的伯牙会绝弦呢
6再次聆听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 深悟绝弦,感悟知音
1再次聆听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1钟子期死后,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诗,出示短诗,学生读并体会。
2面对伯牙的痛苦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3交流交友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4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言文,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呢?
5小结:知音难觅,如果你有幸遇到了,希望大家向伯牙对钟子期那样去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