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导学案 篇1
一、自读思考:联系具体诗句,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和“有母亲的情怀”的。读课文,划出你感受深的词句,并批注。
二、资料链接:提供一些介绍长江的有关资料与诗词,为学生的学习建构提供抓手。
(一)长江,亚洲第一大河,其流域面积、长度、水量都占亚洲第一位。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长江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最后注入东海。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近五分之一。长江支流上已建起了许多座水电站。长江干流建成了规模宏大的葛洲坝、三峡大坝水利工程。三峡发电站年发电量达1000亿度,是世界最大水电站。
(二)遥望长江水(节选)
长江,你奔流的是我们民族的血液。在上古的洪荒时,你就是我们民族生长的摇篮。我们的祖先依偎着你,而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中原大地的人们。长江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化作我们世代中国人的永远奔流的血液。
长江,你奔流的是我们民族的历史。自古以来,大浪淘尽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万船竞发,火烧赤壁,在长江上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固守长江边的焦山炮台,与侵略者展开激烈的炮战……
长江,你奔流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多少脍灸人口的诗篇,多少优美绝伦的画卷,多少余音绕梁的歌曲,都出自你慷慨无私的奉献。你既抒发“大江东去”的豪放,又低吟“春江花月夜”的柔情。
长江,你奔流的是我们民族的希望。你给我们以灌溉之利,人们开沟筑渠,兴建水利,开垦出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你给我们舟楫(jí)之便,贯通东西的内河航运,把货物源源不断输入大江上下,世界各国。有人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好比一张弓,长江好比一支箭,张弓搭箭,目标是箭向全球,射向未来!
(三)关于长江的诗词。
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5.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
三、迁移表达:仿照《长江之歌》的形式,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可以先只写两句,叫《母亲之歌》。当然也可以写一写其他自己熟悉的人或物。
长江之歌导学案 篇2
年 级
六
学 科
语文
课 型
新授课
主 备
备 时
授 时
课 时
第1课时
总课时
3
教学内容
《长江之歌》
教
学
目
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我能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我能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我能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我能理解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音乐、课文朗诵)
导 学 过 程
导
入
新
课
谈谈对长江的了解。
1.欣赏歌曲《长江之歌》。
2.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板书“长江”,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用一两句话说说对长江的了解。)
初
读
感
知
初读了解课文,解决生字任务。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自
学
要
求
默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
2.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
3.观察第一节和第二节,你有什么发现?
小
组
互
查
互
教
朗读课文。
1.组内互读,互相纠正字音与语调。
2.小组展示课文朗读。
引
导
释
疑
精读第一小节,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3、默读: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思考: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课
堂
检
测
一、辨字组词
慨( ) 彩( ) 劈( ) 薄( )
概( ) 采( ) 臂( ) 礴( )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 )的时代( )的力量( )的气概( )的乳汁
( )的丰采( )的臂膀( )的国土( )的清流
( )的情怀( )的未来( )的长江( )的源泉
三、长江之歌中“风采”指( ),“乳汁”指( ),“母亲的情怀”指( )。
四、长江之歌歌颂了长江的什么之美?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怎样的感情? 板
书
设
计
长江之歌
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教
学
反
思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艺术表现。所以,教学诗歌,必须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上下工夫。在本课中,通过展示长江气势磅礴的图片,播放长江之歌的音乐,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等,诱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课堂导学方案
年 级
六
学 科
语文
课 型
新授课
主 备
备 时
授 时
课 时
第2课时
总课时
4
教学内容
《长江之歌》
教
学
目
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我能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我能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我能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我能理解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课文朗诵)、歌曲磁带。
导 学 过 程
导
入
新
课
课件展示长江及三峡工程的幻灯片。
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以自己是长江儿女而自豪。今天三峡工程的事实更将使长江母亲焕发新颜,为我们的明天创造无穷的力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长江之歌》。
温
故
互
查
一、听写生字词(同桌互查)。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节(齐读)。
设
问
导
读
精读第二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合
作
探
究
1.说说你对“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的理解与感悟。
2.你是怎样理解“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3.朗读第二节,说说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与气魄?你是怎样朗读的?
拓
展
延
伸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尝试脱稿朗诵,通过竞赛评出小小朗诵家。
总
结
升
华
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学唱歌曲。
板
书
设
计
长江之歌
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教
学
反
思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地教学方式之一。诗歌语言押韵、整齐、精炼,充满感染力,更是适合吟诵。所以我采用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朗读,再交流读法,并说出自己这样读的理由。学生们在不断地思维碰撞中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做到了感情澎湃的朗诵。
长江之歌导学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这首诗歌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作者对长江及其祖国母亲的情感
3、领会长江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朗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荡dí( ) yuán( )泉 páng bó( ) 灌gài( ) 尘埃( )
2、填空
①本文作者 ,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副团长,著名 家1988年,35岁的胡宏伟凭借为《 》作词,一夜成名这些年,先后为2000余首歌曲作词,其中绝大部分是主旋律歌曲,不少歌曲在全国广泛传唱
②《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 》主题歌歌词它写于1988年,这正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胜利的年代当时电视专题片《 》向全国征集主题歌词,在成千上万的来稿中,这首歌词脱颖而出,至今仍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3、思考讨论:作者如何歌颂长江的?表达了作者对长江怎样的感情?
导学过程:
活动一、预习检查反馈
活动二、自由朗诵这首诗,思考讨论
①如何理解“你是无穷的源泉”“你有母亲的情怀”?找出相关诗句反复朗读体会。
②《长江之歌》采用第几人称来写的,作用是什么?
③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活动三、学唱《长江之歌》
活动四、背诵这首诗歌,并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