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 教案 篇1
荔枝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荔、棠、疤”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则谜语,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一种什么水果?圆圆身子紫色壳,甜中带酸汁多多。疙疙瘩瘩虽难看,果中皇后不虚传。
2.对,这就是我们同学们最喜欢吃的荔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荔枝》。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请你谈一谈,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你对课文的作者有哪些了解呢?
4.学生介绍作者的有关资料。(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时令:季节。
不消:不需要;不用;用不了。
容:允许;让。“还没容我从书包里……”就是“还没让我从书包里……”。
纹络:本课指果皮上的花纹。
昂贵:价格很高。
玲珑剔透:本指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本课指荔枝小而好看。
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本课指母亲的动作非常自然,似乎是无意识地做的。
阔别重逢:久别重逢。
慰藉:安慰。
遗憾:本课指给自己留下的惋惜之情。
痛楚:悲痛。
(2)请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我”在母亲快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枝。
(2)“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3)看到“我”买回的荔枝,喜欢荔枝的母亲竟然高兴得像一个孩子。
(4)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5)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6)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7)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思考:本课表现的是什么?(母亲对儿孙的爱)。
(1)为此,课文着重讲了几件事?
第一件,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
第三件,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我给母亲买荔枝。
第二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第四段:(第六段)“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第五段:(第七段)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体会理解母亲对儿孙的爱,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理解母亲对儿孙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为什么会买荔枝?这荔枝来的容易吗?
(荔枝这种生长在南国的水果当时在北京很少见到,价钱贵,我的收入又低。但我想到70岁的老母亲至今没有尝过荔枝,下定决心买了一斤,孝顺母亲,让母亲高兴。)
2.感情朗读,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重点讲读第二至四段。
1.指名读第二至四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自读后小组讨论,哪些地方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3.讨论、交流。
(1)“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这句话意在说明,对母亲来说,她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要孩子高兴,哪怕有时是装出的高兴,她都觉得是很大的安慰。
(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这是说,母亲生气了。为什么生气呢?联系上文“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可见,母亲是怪儿子大手大脚。
4.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母爱太伟大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5.自由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学习课文第五段。
自读第五段,思考:本课的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可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深入体会。补充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想象“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学生做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只要基本表达出了思念母亲之情,就应予以肯定。下面的补充仅供教师参考。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三年来,每当荔枝上市,望着它那红红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脑际就浮现出了母亲手心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场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眼里流下了无限思念的泪水。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选作题。
荔枝 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子间的感情
教学方法
探究法、合作法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1、 思考:找出文中描写细致的部分。或让你感动的部分,说说你是怎么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
2、小组讨论交流.
一 反二反馈评价
1、通过反复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品细节描写来加深理解.
1、如:“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爱怜地望”看出母亲对荔枝是那样喜爱,然而为了儿孙却“总舍不得吃”可见母亲对儿孙的爱。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
课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先体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
四、作业
荔枝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生字新词。
2、初识课文,初步体会母亲对儿孙的爱。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等。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读文正音
2、生交流自习生字新词的心得。
3、师作重点点拨、指导。
辨析:籍与藉、帖与沾.
多音字:剥:bō与bāo
剥削与剥开
三、初识课文,理清文脉。
1、读文,思考:本文以荔枝为题,是否写荔枝如不是,那主要写什么?表达怎样的感情?
2、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哪几件事?练习朗读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四、质疑。
简单的当堂解决,重、难点问题放下一节课解决。
五、作业。
1、抄词。
2、听写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