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实录 篇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忆"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三番两次、盘踞之地"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实录)先板书"老"字师:同学们,这个字大家都认得吧?(认得)我们知道,老字我们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比如说年老、老人等,你们又听说过用"老"来形容山的吗?(没有)师: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板书:青山不老)我们一起来读下题目--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取材于全国劳模马永顺的真实事迹。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答)
师:那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题目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看看课文讲什么内容。(起生读)
师:读完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生)
师:对,课文就是讲了一个81岁的老人,从六十五岁开始,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绿洲奇迹的故事。(板书:创造奇迹--绿洲)
师:下面老师想请7位同学来再读一次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并找出让你感受到老人确实老了、岁数大了的句子。(点名读)师:谁找出了写老人年老了的句子了?举手。
生答(生答时师重复,加深理解)。师板书:五人离世、老伴过世、自己81岁、再也出不来--艰辛。
注意:理解词语"风雨同舟"、"三番五次".
师:老人的女儿三番五次来清老人去城里享福,老人却不去。为什么?为什么老人宁愿留在这沙尘暴肆虐的地方也不愿意去城里享福?是为了他自己么?
师:在如此艰辛的条件下,老人还能创造出这样一个奇迹。当时大环境是怎样的?
(生答)
板书:干旱、霜冻、沙尘暴--恶劣。
师:在如此艰辛的条件和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老人还能创造这样一个奇迹。那老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谁能在文中找出描写这个奇迹的句子?(生答)
师: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老人?(伟大、无私等)
师: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三千七百亩你们知道有多大吗?一亩大概有九个半教室那么大,三千七百亩,你们想想,那是多少个教室的面积!(35150个教师大)他还从林业收入中资助村民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所以说老人是多么的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看完树"起。师: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慢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为什么?为什么我不禁鼻子一酸?(原因:也许老人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
师:一个如此可敬的老人,孤身一人住在这个地方,如果有一天他真的死去的话,难道不会让人觉得难过、心酸吗?(生答)
师: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师:(实现价值:他用十五年的时间创造了一片绿洲)所以我们说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谁能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主要理解"另一样东西"和"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另一样东西"有两层意思,表面上是指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老农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是指与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
师:一位普通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不能)
师:那为什么作者这样说?(是指老人的精神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师:那么现在你们理解"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了吗?试问,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还会老吗?(不会)让我们再读一次作者感受的话吧。"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起。
师: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吧
青山不老教学实录 篇2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青山不老教学实录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4、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他们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这节语文课就来讲述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感知奇迹
请大家先自读课文,概括地表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读文
生:交流
师:小结
师:(引)肆虐的风沙抵挡不住老人坚定的信心,满坡的翠绿是老人恒久相守的理想。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变化带给人们的震撼吧!
(课件演示)1、晋西北环境恶劣的沙尘场面
(画外音)在我国的晋西北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许多的村庄,每一、二十年就得被迫搬迁一次.很多人忍受不住,含泪扶老携幼,背景离乡,那金黄的沙土成了此地人们心中隐隐的痛
(课件演示)2、(改造环境)
虽然环境是恶劣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站了出来,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家园。这位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即使肆虐的风沙把他们的劳动一次次毁掉,即使干旱、霜冻不时冲击他们本已贫困的生活,但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对绿意无限眷恋,使他们义无反顾,终于,一片绿波荡漾、松涛阵阵的绿洲屹立在黄土之上,出现在世人眼前。
师:同学们,看了这几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畅所欲言,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如此恶劣的地方会变为绿洲,太不可思议了
生:老师,我觉得太神奇了!
(三)品析重点词句,解读奇迹
师:是啊!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亲勤劳的双手描绘了美好的家园;辛勤的汗水滋润了干渴的心田。老人用粗糙的双手、单薄的身躯创造了一个属于大家的奇迹,这个奇迹是什么呢?(读文用——画出来)
生:(读、画、说)
(课件出示3)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
生:很长
师: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
生:(齐读)绿化了8条沟、7条防护林带、3700亩林网……
师: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的教室不过60~70平方米,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停顿)
(引)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老人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伟岸、高大。
生:值得尊敬、学习。
师:(结)老人用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在风沙面前竖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也在我们的心中竖立了高大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用赞美的声音读一下吧,来表达此时的心境。
师:(引)奇迹已然创造,我们就要用心去品读,找出具体描写这一奇迹的句子读一读。
生:第一自然段
师:谁能读一读,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悟,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概括?
(课件提示)绿意( ) 翠色( ) 郁郁( ) ( )葱茏
师:作者写出了绿渊的如此美丽,他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比喻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生:读比喻句(师加以品评、指导)
师:(引)树木营造了欲滴的绿色,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那么这里的树是什么样的?
生:读(杨树、柳树……一层层的绿梯)
师: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树土的关系在老人心里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农民有了沃土才会有希望,而树恰恰是保证水土流失的关键,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树造林上,这树是他的命根,这树是他的希望,这树就是诠释他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同学们,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为什么在这里植树就这么难呢?
生:大环境,风沙肆虐
生:干旱、霜冻、沙尘暴
生:环境异常险恶
师:(结)这里可称作穷山恶水,这里可称作荒无人烟,这里也可称作死亡之地。而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生:早出晚归
生: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生: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生交流汇报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引)巍巍青山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类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拜、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
(课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畅谈感想
(课件出示图片)巍巍青山常绿
白发老人沉思
师: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
生汇报(舒缓的音乐起)
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