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六上语文《竹颂》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
一、教 学 目 标
1、知 识: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物体,抓住特点描摹竹子“形”和“神”的方法;体会作者感情,理解课文主旨;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 力:分析能力;诵读能力;表达能力。
3、德 育:学习竹子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描写竹子的“形”,表现竹子的“神”。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
四、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是谁的诗句?古诗赞颂了什么?
你对竹子有多少了解?(出示图片)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竹子的抒情散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倒过来读。
你从课题中了解到关于这篇课文的什么信息?
(不同方式的读课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预习探究
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读音。可能出错的字音:
jìng yè hè
劲 竹 摇 曳 和 着
(这几个是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比较容易读错的字,需要纠正一下)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文章写出了竹子坚毅顽强的品格、质朴清新的品质,赞颂了竹子的品格、气节,体现了作者对竹子的热爱。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总结,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只需要说出大概即可。)(三)汇报交流
1、文中哪些语句和段落描写了竹子的品格?
指名朗读相关段落。
能够体现竹子品质的段落是2、3自然段。它们写出了竹子的那些品质?现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最后总结作者赞美的竹子有哪些品质。
品味词句,理解写法。
(1)找出自己认为写的优美的段落,自我品味。品位的时候抓住关键词句深入解读。
学生可能提到的段落:
第2自然段
我惊异地望着你尖尖的竹笋,坚毅顽强地顶开压在你头上僵石般的硬土。转眼间长得同你的先辈一样粗壮,发出一样的萧萧金石之声。啊,你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你的纯洁,使人想起清晨的露水,和那雨后草原上的云影。你的青竿碧叶显示着大自然中最朴素的美,无数人的坦直、忠诚和坚贞的爱情都保留在你的世代传说中。
关键词句:坚韧顽强、粗壮、有节、虚心、纯洁
(关键词让学生自己找出后自己到黑板板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合上下文理解以上词句。
(这一部分的朗读我让学生运用更改人称的方式进行,即把文中的“你”换成“我”,把“我”换成“你”,进一步体会竹子的精神和品质,同时也体会拟人手法在本课的运用。)第3自然段
本段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竹子的品质。
在那春之宫殿,同粉蝶追欢取乐的桃花,攀附它物而生存的紫罗兰,还有那以富贵夸耀人世的牡丹,早已沉没在尘俗的荒漠里。独有劲竹,如同不朽的松柏一般,站立在苍茫的山野间;上有千仞高峰,下临百丈深渊,经历着风云的变幻。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的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电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在生活的烈日下,你又给人们送出暑天的凉风。
作者把竹子和哪些事物进行了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照物:(同粉蝶追欢取乐的)桃花、(攀附他物的)紫罗兰、(以富贵夸耀人世的)牡丹。
(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竹子的品质,加深印象。)第4自然段
出示难以理解的语句:你摇曳着碧绿的枝叶,扫掉积习留在我灵魂中的尘埃。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关于竹子品质的语句,推想“积习留在我灵魂中的尘埃”可能指什么。
(此环节为开放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和总结能力,学生理解的“尘埃”只要和主题相符即可。)第5自然段
找出能够言明作者志向的句子“愿你的情操和美德,潜藏在我生命的深处。
(2)声情并茂地朗读品味过的词句。(配乐)
(阅读时,也可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句段,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做出必要的评价。)(四)、了解写法
(1)本文中用“你”称呼劲竹,读一读,体会作者需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你”是拟人化的称呼。作者表面赞“竹”,实际赞美具有高风亮节的人)
(2)讨论“本文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赞美竹子的品质,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喻、排比、对比、拟人等。针对不同的方法,找出对应的部分加以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单独出示,也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同步进行。)(五)拓展阅读
多媒体出示或搜集一篇主题和本课相似的文章,进一步理解竹子所代表的精神和品质。
(此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最大程度上理解课文内容。)(六)、小结
本文作者以饱满的情感,赞美了竹子的高尚情操。表面上写竹,实际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篇典型的借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课文总结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助于锻炼总结、表达、交际的能力。)(七)、作业设计
积累优美词句,写读后感。
(课堂交流读后感,是对本课的巩固,是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渗透,也是竹子精神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升华。)板书设计
竹颂
坚韧顽强
粗壮
有节
虚心
纯洁
无私奉献
总评:
《竹颂》是管桦写的一篇赞颂劲竹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从竹子的生长、气节、气度等方面着手,写出了劲竹坚毅顽强、质朴清新的本质。文章词句优美,情感浓烈,极易打动读者。作者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把竹子的品质、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诵读中对竹子的敬意油然而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竹子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和全体学生交流,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北师大六上语文《竹颂》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2
《竹颂》教学反思
学习拓展阅读课文《竹颂》。同学们按照自读、齐读、质疑、探究、小结、背诵的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很快进入了质疑阶段。同学们提出问题:“请问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赞美竹的什么?”话音刚落,便有好几只手高高举起。我说:“不急,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你们还要找出答案的依据。”手放下了,眉头皱起来了。短暂的沉默之后,同学们自信地举起了手,大家在探究中总结出来,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竹的无私奉献、坚毅刚强、纯洁朴素以及坦直忠诚等品格。
接下来的课堂,你问我答,你悟我思,同学们时面眉头紧蹙,时而互为补充,教室里一会儿沉静无声,一会儿辩论激烈,气氛非常的好。看着他们专注投入的神态,我不禁欣慰地笑了。有时候,放手就意味着放飞智慧,放飞想像,放手就意味着更好地教和学
《竹颂》教学反思
同学们在学习拓展阅读课文《竹颂》时,按照自读、齐读、质疑、探究、小节、背诵的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很快进入了质疑阶段。一位同学首当其冲,提出问题:“请问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赞美竹的什么?” 话音刚落,便有好几只手高高举起。我说:“不急,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你们还要找出答案的依据。”小手放下了,眉头皱起来了。短暂的沉默之后,一位女同学自信地举起了手。她回答道:“请同学们看第3自然段的最后。‘在盛夏的烈日下,你又给人们送出暑天的凉风。’我觉得这里赞美了竹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学们频频点头。在她的带动下,又有几只小手举起来了。大家在探究中总结出来,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竹的无私奉献、坚毅刚强、纯洁朴素以及坦直忠诚等品格。
紧接着,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让大家眉头打结的问题:“课文中有一句话‘清新的晨雾里叮咚的泉水声,和那鸟儿悠扬的叫声,我的心消融在无边的沉静中’。既然说是沉静,为什么又有泉水声和鸟鸣声呢?这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呢?”相比之下,这个问题有了难度和深度,挑战性更大了。在思索过程中,一位同学说:“我来试试解答这个问题吧。我认为,泉水声和鸟鸣声给人一种听觉上的美的享受,而无边的沉静则是一种心灵上的美的感受。两者不但不矛盾,而且非常的和谐。”同学们听了频频点头,眼里流露出钦佩的神情。这个聪明的小家伙真像个小哲学家,解释得特别有韵味,我也禁不住颔首微笑。接着他的话,我在黑板上书写了“幽静”两个字。我问:“在山谷里,是不是只有一点声音都没有才叫做幽静呢?”大家马上否认,有的说:“山间的幽静应该有鸟声的点缀。”有人马上补充: “还有山泉的叮咚声,风声、雨声、虫鸣等都可以加强幽静的感觉。”
“对呀!”我进一步引导大家理解这个词的深意,“你们还记得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名句吗?一个‘敲’字,让夜显得更加宁静,使意境变得更加幽美。所以,动与静有时并不矛盾,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课文中,以动衬静,更显出竹林的幽静给人带来的那种沉静美好的心境,让人更加的流连忘返啊。”同学们认真听着,若有所思的表情中显现出了领悟和神往的的神态。
接下来的课堂,你问我答,你悟我思,同学们时面眉头紧蹙,时而互为补充,教室里一会儿沉静无声,一会儿辩论激烈,气氛非常的好。看着他们专注投入的神态,我不禁欣慰地笑了。有时候,放手就意味着放飞智慧,放飞想像,放手就意味着更好的把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