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案

2023-08-27

《穷人》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出示幻灯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3.《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4.用幻灯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5.用幻灯片展示本课生词。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看幻灯片,听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学生跟读课文。

  五、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出示幻灯片,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五、 练习分析课文的写作思路

  1.思考: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

  2.出示幻灯片,使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课文太长,先弄清中心、理清思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及文章主人公的语言和行为。)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穷人》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认识四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与生字相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

  朗读重点部分,深入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与课文有关的教学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课前我们认真预习了这一课,谁能说一下,这课写到了哪些穷人,他们的穷表现在哪里?课文中除了写他们的穷,还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重点朗读

  1、桑娜抱走西蒙的两个孩子时,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

  2、但当她抱走孩子后,又觉得忐忑不安,如何理解桑娜矛盾的心情呢?请大家默读8~11节,在文中画出描写桑娜复杂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⑴ 投影示第9节。指名读这段话。这段话有什么特点?句中的每个省略号都表示桑娜在思索着,看这里(师读至第一个省略号),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想些什么?

  ⑵ 余下的4个省略号交给同学们,你觉得桑娜会想什么?试着说一说。

  ⑶ 经过我们这样设身处地地替桑娜着想,你发现桑娜心情有什么变化?

  ⑷ 那么,我们该怎样读,才能表现出桑娜复杂心理变化呢?比赛读,师范读。

  ⑸ 小节: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西蒙的孩子是那么可怜,对丈夫的热爱和对落难人的同情使桑娜产生了矛盾的性情。但桑娜出于一种善良的本能,还是毫不犹豫的把两个孤儿抱回了家。

  三、总结

  桑娜和渔夫尽管是名符其实的穷人,但他们的什么不穷?

  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可以买到山珍海味,可以买金银珠宝,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文,分角色朗读

  1、渔夫回来了,桑娜怎样对他说的?渔夫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部分交给大家自学!向你推荐刚才的'理解方法(投影示)。

  ⑴ 自己读。设身处地地替人物着想,体会他们的心情。

  ⑵ 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读出你对文字的理解。

  2、汇报朗读。

  二、谈读书感受,续编《穷人》故事

  1、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很感动,请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桑娜和渔夫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变成一家九口,他们将怎样生活,结局怎样?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这个故事。

  先自己构思准备,再进行交流。有兴趣的可以写下来。

  三、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穷人》教案 篇3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这篇课文你们预习了吗?很好。预习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你能交流一下你是怎么预习的?把课文读熟是预习的基本方法,自学字词,扫清障碍,你学习真扎实,有查资料的吗?查资料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要养成查资料的习惯。老师这儿也查过资料,愿与大家共享。

  大家既然读了课文,那么,你能说说课文中哪些人是穷人?怎么见得他们很穷?我看,你是托尔斯泰的知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托尔斯泰的写法很高明,题目是《穷人》,但是文章里没有一个“穷”字,你能读出来,很了不起。

  二、学习新课

  这篇课文我读过很多遍,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你们愿意再读读课文吗?请大家再读课文,提个要求,请你边读边想,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并把你的体会和收获写在书上。读懂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也是收获。也可以从课文中提出几个不懂的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老师边走边了解情况。估计大家会谈到:

  (一)家里很穷,但又要顽强地生活下去,渔夫不得不在一个寒风呼啸夜里到海上打鱼。老师相机启发:这么恶劣的天气应该怎么读?你读得真让人害怕?在这样的鬼天气里渔夫还要去打鱼,桑娜心情怎样?(担心)我用曲线表示她心里起伏不安,同意吗?你们能告诉我曲线图怎么画?你们从哪里能看出桑娜心情不安?你觉得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觉得你也很善良,但是还没有读出善良的味儿,愿不愿意再试试?听出来了,桑娜善良,你也善良。

  就在这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她的丈夫,为她丈夫的安危担忧,不但无心睡觉,甚至连屋里也呆不住了。于是,她出去向大海张望,可是,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她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你们知道她是怎么想的?你觉得桑娜怎样?是啊,善良的人的心都是相通的,你们肯定能读出桑娜的关心之情,谁把桑娜的想法读一读?

  “进去看看吧”桑娜就一次又一次地敲门,后来,干脆“猛地推开门”,根本顾不上象开始那样很有礼节的敲敲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心情迫切地想知道屋里的情况)你认为“敲门”这细节需要化这么多的笔墨写么?为什么?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要想把人物写活,也应该象托尔斯泰这样注意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

  桑娜猛地推开门,她看到了什么,大家自己读,一边读把最感动的地方画出来,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想、体会。谁来读一读你最受感动的地方?读得让人心酸,我仿佛看到了母亲临死的痛苦,这种痛苦在孩子睡眠的甜美的反衬下更加痛苦;母爱的伟大在孩子的无知面前更加伟大。

  看到这种情形,桑娜怎么做的?她为什么这样做?你读一读,我听一听你是不是心里懂而说不出来?平日多看书,多交流,你也能说好。

  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心情怎样呢?“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呢?她都怎么想的?你能谈谈你的体会吗?这时的心情图应该怎样画呢?

  当桑娜对亲人的挚爱和对邻居的同情两种感情不能兼顾时,产生了矛盾不安的心理,有激动,有紧张,有担忧,甚至自责,她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一般地,在不安的时刻,门就成了重要的道具,一开一关都牵动每一根神经,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谁来读一读?这时,桑娜的心情图该怎么画呢?

  (二)丈夫没有回来就不安成这样?当丈夫真正回来的时候,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自读课文,边读边写出自己的体会、收获,好吗?谁愿意交流?

  估计大家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字词:熬、沉默

  句子:渔夫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写法:结尾简洁、生动。

  大家交流得真好。大家认为这时桑娜的心情图应该怎么画呢?我真想听听大家的朗读。谁想扮演善良的桑娜?谁想扮演淳朴的渔夫?谁读作者的叙述?大家当导演,对他们有什么嘱咐吗?

  如果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说出结尾的好处,朗读完了以后引导学生体会。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大家看文中插图,桑娜拉开了帐子,欣慰而又忧虑的渔夫会说什么呢?你能猜出来吗?大家都这么想的吗?那么,你能猜出作者为什么不写刚才大家说的这些呢?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是的,这样的结尾简洁、明快,又让人回味无穷,有余音绕梁之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若蛟龙惧水浅。”

  (三)善良的渔夫和桑娜过着贫苦的生活,是因为他们懒惰吗?你从哪里能看出来?既然不是懒惰造成的原因,那是什么原因呢?对,桑娜和渔夫的困苦生活以及西蒙一家的悲惨遭遇都是当时沙俄的黑暗统治造成的,他们,只是千万个穷人的缩影。你们对这个社会有怎样的感情?你将来也能成为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当时也是这样想的。

  三、这节课,你们自己通过读书有这么多的收获,多么了不起。

  板书设计:

  托尔斯泰  俄国  《穷人》桑娜                             忐忑不安

  渔夫     善良 勤劳          熬

  西蒙

《穷人》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以升华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二)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三)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2.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3.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4.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

  自制Flash课件、Internet网络、平台、提供学生上网帐号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

  1.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初学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一、二句话说一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一)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7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有哪些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找问题;

  2.师巡视,并于个别学生交流。

  感受:A、贫穷B、勤劳C、辛苦(危险)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朗读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桑娜为丈夫担惊受怕的句子。

  [练习]

  (出示课件)学生进行练习。

  师小结。

  三、读悟结合,感受美德。

  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还是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难道他们没有想到今后的生活吗?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快速默读课文,用曲线画下来。

  2.生讨论、交流。

  3.指名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4.谁来说说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小结全文。

  2.总结升华。

  板书设计:

  穷人

《穷人》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查字典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傲、嗷;“揍”左右结构,形近字有:奏、凑。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3、学生汇报: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三、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现在,我们就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可以采用课本剧或者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3、学生准备、交流。

  4、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6、练习朗读。

  四、分析渔夫的高尚品德。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穷人》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活于沙俄专制时代,他在作品中一方面无情揭露沙俄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恶势力的不抵抗。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对世界文学有很大的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穷人》这篇小说如实的反映了这段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崇尚品德。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特别指出易读错的字“作”、“梧”。

  2.随机理解下列词语:忐忑不安、倾听、抱怨、自作自受、宁静、搁板、顾惜。

  3.“揍”的右边。

  4.同桌检查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整理。

  三、整体感知,初步读懂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2.理清文章脉络。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我改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准确的评价人物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鉴课文9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片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体会穷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写一段心理活动片段。

  教学设计

  围绕桑娜的情感变化体会她的人物品质,向学生渗透心理描写的作用以及写作方法,让学生编写结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发散学生的想象力,使桑娜、渔夫的人物形象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你的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穷人?而文中的穷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深入课文 自主学习

  1.学生速读课文,回答上一个问题。

  2.引:在如此的困境中,桑娜又做着怎样的事呢?

  3.默读课文,画下有关的句子,从中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三、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

  2.汇报

  3.从第9节中,你体会到了哪几种感情?(怕丈夫埋怨、害怕、自己愿付出代价、希望平安归来等)

  1)文中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复杂心情?讨论。

  2)学生体会读,师指导读。

  3)再读体会人物心理及写法。

  4)指导写作。

  4.丈夫知道后,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

  5.分角色朗读。

  四、课后延伸 意在创新:看图片,听音乐

  导:在窘迫的日子里,桑娜又收留了两个孩子,他们是多么善良呀。可是,他们今后的日子又会怎么样呢?请大家试想一下,给课文编写结尾。

  学生回答

  五、作业:仿照课文第9节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片段

  板书:

  穷人

  桑娜 又收留了两个孩子 今后日子?

  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穷人》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讲读二、三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分层。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一段分三层,该怎么分?并说出理由。

  (2)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探望西蒙的?

  师总结:在丈夫出海未归,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海浪汹涌澎湃,心中焦急、忧虑时,心中还惦记着生病的邻居,可见桑娜对邻居的关心是真挚的。

  (3)课文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桑娜对邻居发自内心的关心呢?

  2.理解第二层:

  默读课文,思考:桑娜进门之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3.理解第三层:

  (1)个别读第三层,思考: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的?(中等生)

  (2)理解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的意思。

  (3)桑娜抱回孩子后为什么又忐忑不安呢?

  理解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课件

  4.归纳段落大意。

  三、理解第三段课文

  1.默读全段,思考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段分成三层,应该怎么分?

  (2)讨论分层,并讲出道理。

  2.理解第一层:

  (1)渔夫终于回归了,这时桑娜的心情怎样?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2)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桑娜的心情。

  3.理解第二层:

  (1)这层主要讲什么?(学困生)

  (2)桑娜说这段话时心情怎样?(中等生)

  (3)练习朗读桑娜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说完这段话桑娜沉默了这里的沉默表示什么意思?(优秀生)

  4.理解第三层:

  (1)渔夫听了桑娜的话是怎么表示的?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2)练习朗读。

  (3)理解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句话的意思。

  归纳段落大意。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必做)

  2.抄写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选做)

《穷人》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抱怨","忐忑不安"等词语的意思.

  2,揣摩语言文字,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中了解人物的品质,并作出评价.

  3,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表现人物的情感思想.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与渔夫的勤劳,纯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5,理解穷人"虽家贫,但心富"的思想境界,从故事中受到人文的启迪.

  教学重点: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中揣摩人物的思想情感,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得到情的熏陶与升华.

  教学用具: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板书"穷",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2,板全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穷人》,它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列夫·托尔斯泰你了解吗 (学生交流这位作家的资料)

  3,师:是呀,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穷人》是他的又一篇经典力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

  桑娜,渔夫一家 西蒙和她的两个孩子

  1,穷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他们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怎样的震撼呢 让我们走进穷人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基本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故事.

  三,精读启迪:

  (一)了解穷人的贫穷境遇.

  1,出示学习要求(一)

  读课文1—7自然段,用直线划出体现人物穷困的句子.

  2,交流

  出示: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桑娜一家的生活过得真不容易呀!生: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可是还是过着清贫的生活,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但不管怎样,凭靠着自己的勤劳,日子还算能支撑过去

  ②,"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师: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这是桑娜发自内心的感慨,同是穷人,桑娜更深深地理解西蒙的难处,这就是人间最可贵的真情——同情.怎样才能读出桑娜对西蒙的同情呢 谁来读这段话

  师:不仅桑娜同情西蒙,我们也很同情西蒙.(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③,就在这死去的母亲,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脑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有旧毛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语言实践训练:

  出示: 这些人的生活真贫困!渔夫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冒着( ),清早( ),深夜( ),而桑娜也( ),孩子们( ).西蒙一家更是悲惨( ),如今又加上了病,她终于( ).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学习描写桑娜心理的句子.

  1,师: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他们不知此时海上真风起浪涌;他们不知道失去父亲的他们刚刚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更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 此时,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为这两个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2,师:你真善良.是呀,两个孩子的命运牵动着我们的心,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呢

  出示: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师:桑娜一家如此贫穷,但当她发现西蒙死了,就毫无犹豫的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同学们,我们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你在给与别人快乐的同时也在收获着快乐.桑娜是这样吗 收养了邻居家的那两个孩子,她的心情怎样

  1,出示学习要求(二)

  读课文8—11小节,用曲线划出描写桑娜心情的语句.

  3,同学默读找划句子.

  4,交流

  出示关键语句: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理解关键词: 心跳得很厉害 非这样做不可

  (善良的力量,那就是爱)

  ②,"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理解"忐忑不安",她的心情为何如此忐忑不安

  生活的贫穷是桑娜忐忑不安的重要原因.

  桑娜现在的生活就很穷,收养了两个孩子后生活会更穷.

  师:想起为了生计还在风浪中拼搏的丈夫,桑娜的内心矛盾重重,再读(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理解关键: 揍我一顿也好!

  师:觉得自己非这样做不可的桑娜内心进行着强烈的思想斗争,那些无声的省略号似乎在告诉我们:(学生交流)

  师:此时此刻桑娜想了许多,思绪万千,害怕,紧张,矛盾,最后她怎么想的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 ,揍我一顿也好!)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所含的坚定的思想.桑娜对两个孩子的关心和对邻居西蒙的同情.

  教师小结:从桑娜矛盾的内心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她收养两个孩子的愿望的强烈,决心的坚定.

  师:虽然桑娜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生活的贫穷让桑娜矛盾重重,忐忑不安.此时的桑娜多难啊!让我们带着心与桑娜感同身受吧! (配乐读)

  四,体会渔夫的品质.

  1,是盼望着丈夫回来的桑娜终于等来了丈夫,听说邻居去世了,孩子无人看管时,丈夫表现得怎么样呢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

  2,大屏幕出示句子: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 ,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善良的,有爱心的,朴实)

  4,师引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 ,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5,出示幻灯:"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6,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7,为了抚养西蒙的孩子,桑娜和渔夫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怎样熬下去呢

  8,教师小结并板书:透过这个"熬"字,我们不难体会到渔夫和桑娜的身上有着一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指导有感情朗读)

  想象说话: 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到( ),他说:( ).

  四,内化升华:与文中人物真情交流,升华情感.

  出示课件(文中插图)在温暖,舒适而又简陋的小屋里,渔夫和妻子桑娜欣慰而忧虑的深情看着躺在床上沉睡的七个孩子——看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

  1,把《穷人的故事》将给爸爸妈妈听.

  2,再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描写穷人的文章.

  3,续写故事:渔人一家收养了这两个孩子之后,他们的生活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他们将怎样生活下去呢

  附板书:

  20 穷人

  收养两个孩子

  穷 更穷

  宁可自己受苦

  也要帮助别人

《穷人》教案 篇9

  16日上午,我在学校五楼新学术参加了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我执教的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穷人》。这是一篇人尽皆知的名篇。名篇之所以成名,除了赫赫威名的作者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外,要征服读者就要靠活生生的文字。教这样的文本,对于从未担任过六年级语文教学的我而言是一种学习与挑战,对于我的学生也是一次难得的语言表达力提升与人文精神汲养的过程。经过几番思量,我舍下了最为钟爱的《最后一头战象》,选择了《穷人》。

  仍然坚持一直以来的备课习惯,选好课文之后,我没有急于上网查名家课堂实录,也没有慌忙找相关课文教学方法。我只是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读着读着,勤劳善良的渔夫一家,可怜的西蒙和她的孩子,逐渐在我面前立了起来。我决定以这三个人物的个性品质为突破点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确立了教学方向之后,我开始阅读教学参考书,大量浏览网络上的相关资源,最后开始了备课。

  课文分两课时进行。最初预设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感受“穷人真穷”,第二课时感受小说中人物的勤劳、善良及伟大的母爱。临上课前我又对教案进行了调整,将感受人物勤劳的品质放到了

  第一课时,这样可以留出更多时间引导学生走进字里行间,感悟学习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等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

  40分钟仿佛只在片刻间。当学生还整齐地坐在课桌旁时,教学内容已进行完毕。纵观这节课,感觉较好的地方有三处: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桑娜复杂的心理感受到了她内心的善良,其次是抓住文中四次描写孩子们睡觉的句子,通过引读的方式较为巧妙的`梳理并回顾了课文主要情节,最后是抓住西蒙临死前可能会有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心理活动的仿写练笔。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几个较为明显的问题:

  指导朗读不到位。虽然引导学生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较为成功,学生也说得比较好,但指导学生朗读时没有沉下心来,走进桑娜心里去,只是点了几个学生匆匆走了过场。

  西蒙这个人物的处理耗时略嫌多,有喧宾夺主之感。如果将时间挪一部分到渔夫这个人物身上,抓住他的神态、动作再细致一点的品位渔夫的善良,可能效果更好,也更能突出教学重点。

  学习方法的总结在教学结束之际没有及时跟进,这是整节课最大的败笔。作为一节高段语文课,让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习得方法再迁移运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我竟然忘记了!

  没有遗憾的人生不能称其为人生,没有缺憾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捡拾起教育人生中的点点遗憾,常反思,常审视,常总结,常修正,今天的遗憾,也许会成就明天的精彩!

《穷人》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吃的是_____,菜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1、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2、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他们不是穷人!

  3、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4、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

  课件出示:

  ⑴ 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⑵ 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⑴ 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⑵ 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

  ⑶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⑴ 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⑵ 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⑶ 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⑷ 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

  4、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学生续写。

  3、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四、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穷人》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生活的悲惨,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穷人》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体现在:第一,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但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可以从文中感受到。第二,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但文中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

  【设计理念】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该教学设计尽可能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做到读写相结合。利用板块式教学,从“读、悟、写”三个板块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2. 抓住人物外表、内心的语句描写,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 体会作者对沙俄时代穷人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穷人美好品质的赞扬。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练习、重点语句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内心描写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以“读”导入

  课件演示(按课文填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丈夫 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 和 ,感到 。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引导学生完成并品读这些重点语句,从中体会妻子桑娜的美好品质。(板书)。

  桑娜: 勤劳 善良

  师: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主人翁——渔夫夫妇,在生活极端穷困的情况下依然关心别人,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优良品质?现在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穷人》。

  设计目的: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内容,了解穷人的穷困生活,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活动二:感悟“富有”

  2、默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

  应变预设:引导学生理解何为“富有”。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重点的文段,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外貌等方面体会。

  4、教师相机出示以下片段:

  “家的整洁与温馨”

  (1)课件演示重点句子:

  (演示1):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指导思考:如何理解“温暖”和“舒适”,在句子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演示2):“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引导:让学生根据环境的描写来理解“孩子们怎么能安静地睡着”。)

  设计目的: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桑娜的勤劳!

  “关心邻居”

  1、课件演示重点句子

  (演示1):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引导思考:文中哪个词语引起桑娜想起邻居西蒙。表现了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

  (演示2):“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

  (引导思考:这时的桑娜有怎样的表现,朗读这一文段。)

  2、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应变预设:学生各抒己见,展开丰富的现象,体会桑娜此时此刻矛盾而复杂的心情。

  3、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文中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

  (演示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在研读中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体会桑娜善良的美好品质。

  “ 收养孤儿”

  1、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同桌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交流讨论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说明什么?

  (引导:这样的语句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抓住“熬”进行讨论,拓展思维。)

  从这些重点的语句中体会鱼夫和妻子桑娜什么样的品质?(板书: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达到理解内容、感悟品质、体会思想。

  2、小结:

  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夫妇俩,他们为了帮助别人,没有做过多的考虑;他们为了帮助别人,宁可承受各中痛苦。这种品质确实宝贵!

  3、但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是怎样呢?我们联系上下文谈一谈。

  “很幸福……很艰苦……”

  活动二的设计目的:让学生从“读”、“思”、“议”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

  三、活动三:领会“写法”

  (1)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文章中写的都是穷人;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穷人的心是相通的;穷人都有“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2)课文是怎样来体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以“事”表人)

  设计目的:课文以“穷人”为题目富有深意。让学生抓住“穷”字来理解文中的语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明确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领会课文是如何表现人物的思想。

  四、作业:

  (1)抄写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

  (2)完成课文小练:续写《穷人》这个故事。

  设计目的: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穷人》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师:同学们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我们不能否定,社会上仍存在着很多的穷人,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请生讲述,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世界上著名的一位大作家托尔斯泰吧?谁能说说他是哪国的作家?是一位怎样的作家?又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出示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一户普通的穷人家庭的生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搁板:屋内固定在墙上放置器物的木板。

  顾惜:顾全爱惜。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

  倾听:细心地听。

  宁静:(环境、心情)平静。

  沉思:静静地想,深深地思考。

  黧黑:皮肤黑而黄。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忐忑,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已承受不好的后果,自食其果。作,读zuò,不读zuō。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张罗:本课是“料理”的意思。读作zhāng luo。

  忧虑:忧愁、担心。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⑴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

  ⑵给课文划分段落。

  ⑶指名反馈,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后知道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

  三、学习课文,感悟“穷”

  2.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评: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4.小组交流,畅谈对“穷”的理解。

  5.指名反馈,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

  ⑴从屋内的摆设看出“穷”。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⑵从孩子的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⑶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呼,感到心惊肉跳。”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5.教师小结、过渡:渔夫每天早出晚归地捕鱼,即使是在风暴袭击的恶劣天气里,仍冒着寒冷与危险出海;而桑娜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即便他们这般勤劳,也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且吃的只是黑面包和鱼,足可见他们是多么的穷苦,简直是在煎熬中度过。而邻居西蒙穷得没钱看病,只能死去,这穷苦的生活真令人心酸啊!不过穷是很穷,但桑娜家的小屋里却充满温馨。

  6.理解句子:“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⑴“温暖”是指炉火未熄灭,与外面的寒风呼啸形成对比。

  ⑵“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闪亮,孩子安睡,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形成对比。

  ⑶通过对比,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也体会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7.教师小结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这一部分的描写交待了三个要点:一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穷困的家庭环境;二是介绍了人物——勤劳善良的桑娜和她的丈夫;三是渔夫为了一家人正在海上打鱼,与风浪搏斗。这三点使读者看到了穷人渔夫一家的生活现状,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同时与后面故事的发展,与人物的精神、品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呢?下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一、由数学题激趣导入

  师:今天让老师也当一回数学老师给同学们出一道数学题,有没有同学能够非常自信地举手接受老师的挑战呢?

  好,有信心,有胆量,我们且看题目:

  板书:5+2=

  题目很简单对吧,那有些同学为什么不举手,平时要对自己多一份信心,多一份胆量。

  从数学的角度来说,5+2=7,它只有一种含义。

  从语文的角度来说,5+2=7,又有什么含义呢?(结合《穷人》这篇课文)

  ——渔夫和妻子桑娜一家有5个小孩,生活过得非常的艰辛,但是他们却不顾自家的贫穷,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所以现在他们要抚养7个孩子。

  二、感悟桑娜的善良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分段,请同学们大声地告诉老师第二大段是怎么划分的,包括哪些自然段?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知道了邻居西蒙死了,并且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3到11自然段,在三分钟之内完成。

  教师指出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 有个别同学读得很快,很好

  2、 有个别同学用手指着书本读,不可取

  3、 有同学趴在桌子上读,不可以

  告诉老师“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板书:忐忑不安

  “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忐忑,心神不定。

  2、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9~11自然段,要能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感觉。

  点评:读得真不错,大家掌声送给他(邱飞康)

  (1)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3、如果按照先后顺序,你觉得这四句应该是——

  (学生交流)

  出示:

  ①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②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③这是闹着玩的吗?

  ④他会说什么呢?

  (⑤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指名读。

  思考: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4、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混乱。

  5、再读9——11自然段。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神情激动,惊,沉思)

  桑娜心里慌张、不安。

  6、你能把9——11自然段读出忐忑不安的感情来吗?(指名读)

  ——杨文豪

  7、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且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为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省略号。她的幻想。)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的忐忑不安。

  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下面请同学们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你们觉得她还会想些什么呢?她还有什么顾虑?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下面,老师跟大家一起合作朗读9—11自然段,

  师生合作读

  (师读旁白)。

  8、你们读得真不错,想读得更好些吗?这是桑娜对自己说的,心里想的,怎么能读得这么响呢?

  (男生女生合作读)

  9、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你从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中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

  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发出声音读)

  ——桑娜一家生活贫困: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

  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

  教师这时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家境虽然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10、5个孩子已经够他们受得了,为什么还抱来两个,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找出原因。

  桑娜心里很矛盾,但是又很坚定。

  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

  宁可( ),也要( )。

  交流: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意味着他们拯救了两条孤儿的性命。)

  师: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桑娜家里还能勉强度日,西蒙的两个孩子将会冻死。)

  (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那个活着的桑娜会心理不安。)

  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宁可被丈夫揍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宁可自己的日子过得苦些,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

  师: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出自善良。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师:这是一种母爱。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板书:善良

  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

  三、感受丈夫的态度

  1、孩子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又会怎么说呢?

  自由读12——27自然段,感悟,在书上圈圈划划写写。

  2、交流:桑娜的丈夫做出收养的决定也是很难的,从什么地方可以体现呢?

  A.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问:(熬)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渡)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

  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B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嗯,你看怎么办?)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恩,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C、是呀,渔夫做出决定心里想到了很多,这就是渔夫的心里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教师引读,学生跟读丈夫的话)

  朗读指导:

  ① “嗯”, “哦”读音、意思。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严肃;商量的语气)(关注这件事了;安慰桑娜)

  ②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

  (女生旁白男生读对话)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地勤劳。

  四、体会“心心相印”

  1、看到丈夫是如此通情达理,桑娜心情会怎样?体会一下说说……

  这些话桑娜说出来没有?

  2、对呀,千言万语就凝缩成一句话,一个动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我们来读这一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你感受到了什么?(忐忑不安—如释重负)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3、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邻居的孩子非抱来不可。这叫什么?(不谋而合,心心相印)

  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五、情感升华

  本文的题目叫做《穷人》,但是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但是全文“穷”意浓浓,那现在老师把这个“穷”字擦去,那你们将给课文取什么题目?

  ——好人、善人

  穷人善良更加不容易,那你们告诉老师富人面对地震灾区捐了好几万与一个残疾乞丐拖着残疾的身躯来捐了一百元,或是只有几块钱,你觉得哪个更可贵?——对,后者更可贵,穷人善良更加不容易。

  下面我想请同学结合本篇课文,从语文的角度告诉老师5+2=?

  ——选择、善良、艰辛、......

  (让回答的学生写在黑板上,3——4个,学生阅读5+2=。。。。。。,依次擦掉)

  是的,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句子:

  微笑中带着泪光,泪光中透着微笑。

  好,下课!

《穷人》教案 篇13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范读课文,学习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理清文章段落层次,试读课文,讲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讲读二、三两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o托尔斯泰写的。你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谈话

  听了一遍,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同情谁?你爱谁?

  四、自学课文

  五、理清人物关系

  有哪些人物?

  板书:

  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西蒙寡妇一个孩子

  谁是主要人物?

  六、分段

  1.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

  2.西蒙死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里。

  3.渔夫归来,知道西蒙的情况后,主动提把孩子抱回家。

  七、试读课文

  结合解释"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正音:张罗、勉强、自作自受。

  八、读讲第一段

  (通过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

  (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朗读时,这些一一交待清楚。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第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一课,我们学了《穷人》的第一段。

  描述画面,带入情境:

  课文第一段,托尔斯泰爷爷就把我们带到海边的小屋里。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屋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这样一个画面。

  这一课,我们继续往下学。

  二、讲读课文

  第二段.

  1.描述:桑娜再也坐不住了,她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能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什么也看不到。

  现在,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寡妇西蒙的门口。课文又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画面。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我们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交代清楚时间、天气、特定的环境、人物的形象。)

  (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画面,进一步带入情境。)

  (例话:夜是这样的黑,我们借着小马灯微弱的光亮,看清一个女人,头上包着一块厚围巾,站在西蒙的门口,她就是渔夫的妻子桑娜。)

  2.天又黑又冷,海上起了风暴,出海打渔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门口(稍停)她是怎么想的?课文接连三次写了桑娜的"想"。

  读读这些句子。

  指点:海上风起浪涌,在这漆黑的大海边,耳边听到的是狂风的怒吼,是波涛的轰鸣,清早出海打渔的丈夫能不能平安着回来,还不知道;就在这时,她却想到了邻居,另一个穷人西蒙,可见她对西蒙同情和关心程度之深。

  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还要轻些。

  指名女生读。

  女生齐读。(男生读叙述的。)

  (学生的表情朗读,渲染了情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体验。)

  3."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桑娜又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不难看出,这时,桑娜的心情紧张起来。一进门,她看到悲惨情景,应该怎么读,速度是快些,还是慢些,你自己在下面试试。

  ("首先投入眼帘的……垂下来。")

  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那凄凉的悲惨的情景。

  这情景,一下子集中地出现在桑娜的眼前,课文上用了一个很好的动词,看到了吗?(投)

  指点:这一个"投"字说明西蒙的命运桑娜是关注的,是她的视线最集中注意的,"投"在这里用得很有分量。

  "她的女邻居躺在床上"怎么样了,非常紧张,怎么读?

  教师范读。

  男生读。

  4.这时我们又看到,在已经死了的寡归的身边,睡着两个孩子,这儿描写了一个细节,你们看出来了吗?

  ("身上盖着旧衣服"。)

  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例话: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5.渲染: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的香甜,说明孩子还根本不懂事。读的时候,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显出孩子的天真、不懂事。越是读出孩子不懂事,越是使是使人感到凄凉、悲惨。

  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6.强调指出,啊,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头巾裹好,抱回家里。

  学到这儿,李老师出一个小练习,考考你们有没有把上下文看懂。

  出示:桑娜( )把孩子抱回家。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

  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这些都没有想。

  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

  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指点: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再强调"非这样做不可"。

  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

  朗读。

  教师读本小节一、二两句,学生齐读第三句"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出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

  7.你们看,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我们仿佛看到第三个画面,桑娜不安地坐在床前,身后的帐子里睡着七个孩子。(稍定,让学生想象一下那动人的情景。)

  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

  (忐忑不安)

  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所以她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甚至会揍她。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一家七口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指导朗读。"不安地""断断续续地"

  指名读。

  示范:"是他来了!"(害怕他回来)"不,还没来!"(后面感叹号,他还没回来,又怕他不回来,矛盾的复杂的心情。)"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打我一顿也好。"(表示她心甘情愿,语调稍微平些。)

  男生读。

  指名读。

  指点:越是穷,越可以看出这个穷苦渔民的妻子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的品质。

  8.描述: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不安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

  指导朗读:

  门,突然门开了,桑娜紧张、不字,连眼睛都不敢抬起看他,当然说话也不会高声了。

  而丈夫是个渔民,魁梧、黧黑,说说一定是声音宏亮、粗犷,但和风暴搏斗这么久,死里逃生,拖着破网回来,显得疲劳,情绪沮丧。

  男女生对读第一组对话。

  9.到这儿,桑娜心上的石头还没有落下,"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桑娜想什么?渔夫又在想什么?

  桑娜终于鼓足勇气告诉了丈夫,这时她又沉默,这时她想的是什么?

  10.分别指导朗读。

  桑娜讲西蒙的死,充满了同情和爱。(齐读)

  丈夫的"嗯,是个问题。"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男生齐读)

  这时渔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困难的境遇。我们可以哪一个词看出来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是甘愿帮助别人,而自己受苦的?(熬)

  读到这里,我们用上哪一组关联词语。(宁愿……也……)

  指点:他们想到一块儿了。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抱回家是义不容辞的,责无旁贷的。

  指名分角色读第二组对话。

  11."你瞧,他们在里啦"强调"在"。"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

  (例话:"看到七个孩子睡得又香又甜,桑娜激动得上了眼泪。""渔夫对妻子说:’桑娜,你做得对!’")

  这些内容都可以接下去写。这些都是这个结尾使你想到的。这个结尾就好在这里,干净、含蓄,耐人寻味。列夫o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

  12.总结:托尔斯泰爷爷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穷人生活穷苦但品质高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 渔夫

  想起 皱起眉 忐忑不安

  一边想,一边敲门 熬过去 理所当然

  站在门口想 义不容辞

  心想

  投

  非……不可……

  资料提供者:李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