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2023-08-21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1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而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却体会他们的感受,让学生入情融境,站在伯牙子期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意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再以枯燥的讲解为主,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融汇自己的情感,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伯牙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2.根据课文注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全文。

  3.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伯牙子期的真切情意。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关于伯牙子期的介绍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古往今来“知己朋友”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偏爱和重视: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给予远行朋友一份安慰;孟浩然的一句“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透露出无知己的伤感;鲁迅先生的一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是一种满足与喜悦……今天我们也要走进一个流传千古的感人故事,一起去体会一下古人对友谊的珍视。打开书本137页,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多读几遍,做到朗读通顺、字正腔圆。

  (二)思考并回答:伯牙绝弦,“绝弦”是什么意思?文章哪里写到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文章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板书:不复鼓)

  1.请生读并解释,师纠正读音和节奏。

  2.生集体读最后一句,感受“绝弦”的意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伯牙为谁绝弦?为什么要绝弦?(板书:子期、子期死)

  过渡:这是怎样的俩个人?为什么要为了一个人而终身放弃鼓琴?谈谈你对伯牙子期的了解。

  (三)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补充,可结合课后资料袋。

  补充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引出课文第一句话并翻译。解释“善”——擅长。(板书:善鼓琴、善听)

  小结:他们的相识也许只是一种偶然,但是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感人的知音乐曲。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却感受这一份真挚的情意。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伯牙和钟子期的关系?(预设答案:知音)

  解释何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二)从文章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生个别读并翻译,师相机指导朗读节奏。(板书)

  这个“善”和第一句中的“善”字意思是否一样?——不一样,此处为“好”,“善哉”即为“太好了”、“真厉害”等之意。

  2.请生分角色用白话文表演。

  例如:其他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一生演子期用自己的话说:“太好了,好像巍峨的泰山(出现在我的面前)!”

  3.小组分角色朗读原文。

  4.全班齐读课文2——4句,师可范读。

  5.练笔并交流

  (1)师:既然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那么伯牙所念的肯定不只高山流水,他如果想到了“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钟子期又会如何来回答呢?如果你是钟子期,请按照以下格式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也可自己想几个写下来: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_______!”志在明月,钟子期曰:“_________!”

  (2)生交流

  小结:是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只要是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一定能够明白,无论清风明月、高山流水、还是鸟语花香,都在钟子期的心里有所感悟,这样的知音到哪里去寻找啊?难怪钟子期死后,“伯牙谓……(生接:世再无知音……终身不复鼓。)”世界上最懂我的人去了,我弹的琴还有谁能够理解呢?我的志向报复还有谁来知晓呢?既然无人懂我,我鼓琴还有何意?这样真挚的情谊,不禁让人竖然起敬,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感人故事。

  (三)集体朗读全文

  1.师:在这样感人的情意背后,伯牙“绝”的仅仅只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伯牙绝弦: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2.口语训练

  面对伯牙失去知音的痛苦,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也可谈谈你对他行为的看法。

  小结:无论是感动还是批评,这样真挚、纯洁的友谊,我们所能给予的只是敬仰。

  四、指导背诵

  根据板书和教师引导,集体背诵全文。

  五、作业布置

  课后收集关于描写知音、朋友的诗词句,摘录在读书笔记中。

  六、总结

  (一)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师配乐朗诵。

  (二)总结: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也将伯牙子期的感人故事传之于世人,曹雪芹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伯牙有子期这一知己是他的幸运,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伯牙虽“绝弦不复鼓”,却也是人生“无恨”了,无需再感叹“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了,而伯牙绝弦之举,和古人“士为知己者死”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有知己如此,夫复何求?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          子期

  善鼓琴            善听

  志在高山             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不复鼓            子期死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2

  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一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生:表面的。肤浅的。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师:这样的赞美有没有价值?

  生: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忧虑。生4:渴望。……

  说;他在心里一定会忍不住发出呼唤。我的知音——

  生:你在哪里?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生1:快乐。生2:激动。:生3:充满希望。生4:欣慰。……

  教师简介资料。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师;是啊,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师:是啊,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

  :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生:齐读课文前4句。个别朗读。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生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1:断了他的前程。生2:断了他的心弦。生3:断了他的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生再读最后一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生再一次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3

  《伯牙绝弦》教学谈

  大家知道,《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六上年级第25课的课文。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我们现在的六年级学生只在一次单元测试中见识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在新课标的倡导下,我们学生应大量积累古诗文,因此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达成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通过划小节线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从而开始喜欢古文;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这篇课文本来的教学思路我从闫学老师和钱锋老师的课堂实录上有所借鉴,但是毕竟东西不是自己的,用着也不顺手,总是不能把那话说利索。于是边备课,边有新的灵感加进来,几易其稿,成了今天向各位教师展现的教学流程。

  教学中,我围绕第一句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课中,还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在课堂上,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1、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2、对古文的理解层面估计太高,不够扎实到位。

  3、因为是新的授课形式,无法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所以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曾加进了延伸阅读一方面内容,由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给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伯牙绝弦》教学谈 

  近日,连续参加了兴庆区,银川市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看到一位年轻老师执教《伯牙绝弦》一课,感受颇深。在老师充满诗意、声情并茂的引导感染下,学生逐渐进入了古文意境,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他们时而蹙眉深思,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勾画旁注,时而深情吟诵……学生在感动中动情地朗读、尽情地表达,仿佛自己就是伯牙,自己就是钟子期。看着学生们忘我地投入学习中,全然忘记了台下几百名听课老师的存在,静心体会着学习语文的乐趣,我情不自禁发出感叹: “善哉,这真是一节好课啊!”

  请随我看看精彩课堂教学片断回放:

  师: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读课文,找出2至4句以读代答,老师随机出示句子并引导深入品析,感悟诗句意境。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们刚才说:“善哉,是表达赞叹的意思,那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可以怎么说呢?

  生:好啊!

  生:真棒啊!

  生:了不起!

  生:妙极了!

  生:真厉害!

  ……

  (学生思维被激活,赞美之词如泉涌般喷薄而出。)

  师:好!把词放回句子里,看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弹出高山的感觉,钟子期就会说:“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就像泰山一样巍峨。”

  师:你理解得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下面请大家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学生深情诵读,越读越有味道,老师真诚鼓励,并激情范读,课堂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生:我读懂了: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你真棒啊!就好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

  师: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生:有时波光粼粼,江面平静柔美,就像母亲一样亲切温柔;有时波涛滚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迸进,汹涌而来,呼啸而去。

  师:善哉,你的想像力多么丰富!

  生:我也读懂了钟子期善听。他俩心有灵犀,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什么,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可见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曰──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老师在这里顺势引读,非常自然巧妙,课堂又掀起了一次小高潮。)

  师: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他的琴声里还可能有哪能景色呢?

  出示词语学生读: 

  春雨绵绵、杨柳依依、清风徐徐、饮烟袅袅、秋风习习、秋雨潇潇、白雪皑皑、北风呼呼、流水潺潺、芳草萋萋

  师: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道:善哉──

  生:潇潇乎若秋雨。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这样赞叹道──

  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你又赞叹道──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直正的──

  生:知音。

  师:伯牙喜遇知音,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出示句子示意学生齐读)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

  师: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生:(饱含激情地诵读课文内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师: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生: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世上再也没有像子期那样能懂得他音乐,理解他内心的知音了,于是他断了琴弦,终身不再弹琴。

  师:这真是(出示诗歌,师生齐读)──“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们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悲伤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出示短歌,师生齐诵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掊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俞伯牙、钟子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伯牙绝弦》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随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顿时,课堂书声朗朗,学生读得如诗如画,声情并茂。显然,他们悟到了诗情,读出了诗意。我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感叹:善哉!)

  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一定也有许多话对他说,你可以安慰、可以劝说,可以赞美……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沙沙,老师巡视指点,五分钟后,开始交流。)

  生:伯牙,别难过了。曾经有这样一位知音与你为伴,你应该知足了。

  生:伯牙,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知音惨然离去,我十分同情你,但我想如果子期还活着,也一定不会赞成你摔琴绝弦。他一定希望你在音乐上再创辉煌。

  师:俞伯牙,你不能这样消沉下去!人生的路还很长,你要好好走下去。振作起来吧!

  师:你们真正理解了“知音”的含义,让我们伴着旋律再次读读这个千古流传、感人至深的故事吧。

  (美妙动听的“高山流水”乐曲再次响起,课堂教学在又一次小高潮中落下了帷幕。)

  看完上述行云流水般的教学片段,你们是否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这确实是一节好课!执教老师教学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她的具体设计是紧扣情感线索,先“感悟知音相遇之喜”,再“感悟知音离世之悲”。最后又将文情的感悟点落实在了“知音”二字上。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知道伯牙和钟子期心心相印,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相互默契,彼此欣赏,是真正的知音。教学到此,老师又巧引妙导,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短小精悍的表达特点,“你就是子期,伯牙的琴声还会出现哪些景物,你会怎样赞叹?”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完成了角色体验,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可谓一箭双雕。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师最后抓住课文艺术空白,强化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面对伯牙或安慰、或劝说、或赞美,写下心里的感受,从而升华了主题。这样的设计又为学生多元感悟,多元表达创造了机会,那就是引导学生欣赏、珍惜朋友间的永恒的情感。学生情思触动,有感而发,落笔生花,语言表达精彩纷呈。

  我认为,“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没有对语言的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本文的教学,教师正是抓住了语言这个根对学生进行训练。把薄书读厚,在文本未能详尽的地方或有机补充课外资料(如伯牙为怀念子期所写的小诗和短歌),或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感悟去揣摩,去补白、去发挥(如让学生对伯牙或安慰或劝说或赞美),让其更丰满、更具体、更生动。还有,对“善哉”的理解,对“知音” 的感悟,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归纳”再到“实践运用”,执教老师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这样有过程的结果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所应该追求的。

  《伯牙绝弦》教学杂谈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陈学毅】

  〖从阅读教学操作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是“鱼和熊掌兼得”的关键·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语言积累是语文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常用的方式有复述,背诵,默写,讲故事等。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各类有效方法,并把语言积累坚持到底,坚持几年,十几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素养之基础。

  语言运用是发展学生语言的唯一途径。请你记住,不要让语文知识的获得成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而要让语文知识成为手段,在脑力劳动中,在精神生活的不断交流中及时运用,获得知识和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同步发展。如四川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崔雪梅教学《伯牙绝弦》理解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后,教师引导学生仿照原文,在音乐《高山流水》中写出了下面的语言:

  生: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晨雾。”

  师:你懂我。

  生: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柔柔兮若丝带。”

  师:你懂我,我要为你再谈一曲。

  生:伯牙鼓琴!志在天空,钟子期曰:“善哉,悠悠兮如白云。”

  生:伯牙鼓琴!志在大地,钟子期曰:“善哉,苍苍兮若大地。”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4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基于教材的特点,从年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册教学目标将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作为教学课文时主要依据的要求以及本专题“感受艺术魅力”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背—说—讲”。

  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通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说说你知道的古今交友名句。

  一、揭题导入

  (一)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师简述“绝”字的本意。

  (二)指导读好课题

  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与人物名)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师手指课题)

  (三)质疑导入。

  师:“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二、纵情吟诵

  (一)尝试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在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另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课件出示原文与导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学生自由读课文)

  1、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师:这么快就读好啦!注释和拼音这两个小老师同学们都用好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一块儿来读读屏幕上这两个带有注音的词。(出示“善哉”“峨峨兮”)(生齐读)

  2、指导读好“善哉”“峨峨兮”等重点词语及句子。(PPT出示)

  (二)聚焦第一至第四句,多角度、多层次指导朗读、背诵。

  1、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PPT出示带有停顿节奏的词句)

  2、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

  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

  3、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请男生和女生也分别来读一读,抓住刚才的感觉和味道。

  4、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

  5、师:读得真好啊!老师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你们还能读吗?(出示半填空式,学生背诵)

  三、理解故事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把一篇古文给背下来了!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先自己练一练。(学生自由练说故事,师巡视指导)

  2、指名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3、如果你能用上“古时候,有位音乐家叫伯牙”这样的语气来讲就更有故事的味道了。(再指名说说)

  4、指导朗读课文。

  5、仿照句子说一说。

  师:我志在徐徐清风,你钟子期曰——

  师:我志在依依杨柳。你——

  师:我志在皑皑白雪。你——

  师:我志在茫茫大海,你——

  6、学习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无论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你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我的心意,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讲就是——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句子)

  师:一定能道出我的心意,我没听出来,再读。

  (生再次齐读,强调“必得之”。)

  师:好一个“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

  师:伯牙和子期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你觉得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情谊?

  生:心心相印。

  生:心有灵犀。

  师:能遇到这样的朋友容易吗?

  生:不容易。

  7、师:假如你就是伯牙,得遇钟子期这样的朋友,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拿起你的笔,在老师课前发下的练习单上用几句话写下来。(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

  8、学生交流汇报。

  9、学习“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四、传唱知音

  师:孩子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难觅的故事,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像这样千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外可以再搜集一些来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一起将这个故事传诵!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诵读课文)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5

  感受毁灭 珍爱拥有《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 闫 学 特级教师

  【文本透视】

  我一直坚信:解读决定设计。如果说每一个教师遵循的教学理念各有侧重,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可谓千姿百态。因此,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 “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子期使他深深地感受了拥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声以及他通过琴声所传达的心声都有子期能够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子期的死,使伯牙尝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想到知音的难觅,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从此也向整个世界封闭了心灵的大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是难上加难。可能我们并不缺乏聊天说笑、吃饭娱乐的朋友,但真正心灵相通的知音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所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永远不放弃对知音的寻求,不被人理解时也能够坦然地面对孤独,拥有知音是人生的幸运,没有知音也不会陷入绝望的深渊。

  文本似乎昭示着,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我们寻求着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但这份温暖却总是那么难以企及。即使我们曾经有幸感受到这份幸福,但因为人生中种种难以预料的因素,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反而加倍地承受着失去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教学实录】

  课前文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要求后面两个字是叠字。

  板书:

  杨柳依依

  生1:白雪皑皑。

  生2:流水潺潺。

  生3:其乐融融。

  生4:春风习习。

  生5:书声琅琅。

  师出示:   

  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 云雾蒙蒙 霞光灼灼

  有没有注意,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些词描写的都是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读到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与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不一样。有时,我们也把文言文简单地称为古文。与古文相比较,我们今天常见的文章就叫白话文。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古文,喜欢古文特有的味道。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整体读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声读,按照自己的节奏,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或者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现在再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再读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读。

  指名一生读课文。

  (该生读得通顺流利。)

  师:真是不简单!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没有做任何讲解,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再指名一生读课文。

  师:真好!我最欣赏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善哉,峨峨兮泰山!”还有一个地方:钟子期必得之。“必得之”强调得好!第三个地方: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得好!看来同学们读课文没问题了。现在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放慢节奏试试。

  学生放慢节奏再读课文。

  三、初解绝弦

  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是不是都理解了?好,考一考你们: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

  生:伯牙从此不弹琴了!

  师:好一个从此不弹琴了!“绝”怎么解?

  生:“绝”就是断绝。

  师:“绝”就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但是这个同学刚才却直接说伯牙从此再不弹琴了。他解释得真好!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而是变成了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经常在用的表达方式来说,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题目的意思,他真会学习。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这样学会变通。

  师:文章的题目就提到了伯牙绝弦,那么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师:文章的最后一句也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了吗?它意味着什么?它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宣告了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知音了。

  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彻底地放弃了弹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绝弦不是一般的绝弦,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将永不弹琴,彻底地放弃弹琴!我相信如果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对这篇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再解绝弦

  1、何谓知音:

  师:现在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意思是说,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

  师:这里的“善”字怎么解?

  生:擅长,喜欢。

  师: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个“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师: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样的解释吗?

  生:不是。善鼓琴,善听,“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师:后两个“善”字?

  生:感叹词!

  师:感叹词?但我们解释的时候不能直接解释成“感叹词”,要善于变通啊!

  生:这里的“善”就相当于“啊”!

  师:有不同意的吗?

  生:“善哉”就是“好啊”!

  师:“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哉”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既然“善哉”是表示赞叹,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只“好啊”这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生:我们还可以说“真棒啊”!

  师:你也真棒啊!

  生:真行啊!

  生:不错啊!

  生:了不起啊!

  生:真厉害啊!

  生:妙极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可有多种解释,不论是“好啊”还是“妙啊”,还是“棒啊”还是“行啊”,都表示赞叹。我们看出来了,四个“善”字用法不一样。古汉语中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往往有这种现象。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思就是: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曲子中弹出了高山的感觉,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就像泰山一样巍峨!”

  师:你理解得非常棒!我也忍不住要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后面一句你应该也能读懂啊!

  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真棒啊!就好像江河一样光大!”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生:我对他有补充。这两句话说明伯牙弹琴的技艺很高超,他心里想到什么,他的曲子中就能够透露出什么来。

  师:他能够用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怀,的确是“善鼓琴”。

  生:我也看懂了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的时候,他想到了泰山巍峨和江河辽阔,表现了出来,钟子期就听懂了伯牙的意思,好像他俩心灵相通一样,可见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那么我们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的确是善鼓琴,钟子期的确是善听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我从这两句看出了伯牙的确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曰——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威武高大的泰山!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现在你还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长江黄河!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真好。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资料中也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生:还会表现鸟语花香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风习习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清晨朝阳四射、霞光灼灼的壮丽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雨绵绵、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鸟在枝头歌唱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竹子拔节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师:好!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正如同学们所说,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

  (出示课件。)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

  生: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蒙蒙云雾,灼灼霞光!

  师: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生: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师: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我们都是钟子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师:志在炊烟——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志在流水——

  生:善哉,潺潺兮若流水!

  师:志在春雨——

  生:善哉,潇潇乎若春雨!

  师:志在白雪——

  生:善哉,皑皑乎若白雪!

  师:志在云雾——

  生:善哉,蒙蒙乎若云雾!

  师:志在霞光——

  生:善哉,灼灼乎若霞光!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生:知音!

  师: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

  板书:    

  知音

  生:知音!

  2、相遇相知:

  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师:那别人呢?

  生:而别人就感受不到伯牙内心深处的感觉。

  师:也就是说,不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

  生: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你能设想一下别人那些空虚的赞美是怎样的赞美吗?

  生:别人会说:伯牙,你真厉害!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师:可是伯牙的琴声到底好在哪儿,却说不出来,所以这样的赞美是空的,是不着边际的。

  生:别人的赞美始终是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说你好,没说出哪个部分好,而钟子期却说出他的哪个地方好,理解得很深!

  师:那你说别人的那些肤浅的赞美到底是怎样的赞美?

  生:伯牙,你的琴声真是太美了,没有人能弹出这么美的琴声!

  师:尽管这样的赞扬是很高的评价,但这样的赞美却没有像钟子期这样真正道出伯牙琴声的妙处。所以这样的赞美是肤浅的,是毫无价值的。

  生:别人都知道伯牙是有名的音乐家,所以听到别人赞美,就都觉得伯牙的琴声一定是非常棒的。

  师:别人赞美就跟着赞美,却并没有真正听出美在何处,所以这样的赞美也是没有什么价值,是吗?

  生:钟子期是最能体会和了解伯牙内心深处是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别人却没能做到,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师:也就是说只有钟子期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可以想象,在遇到钟子期之前,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鼓琴志在流水,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伯牙听到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一种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来听他弹琴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师:他的内心充满了失望!

  生:他还有一种无奈!因为他想表达的情绪的高潮部分却无人能够听懂,因此他感到无奈!

  师:他感到一种无人能够理解的无奈!

  生:我想伯牙这时候肯定感到寂寞,因为他想到听他弹琴的人都是非常庸俗的人,不能真正听懂他内心所想,因为他感到寂寞!

  师:他一定是寂寞的,有道是曲高和寡!

  生:伯牙一定是很忧郁、很失望,充满渴望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内心深处是怎样想的,因此他十分渴望遇到一个跟他心有灵犀的人!

  师:心有灵犀可能是对知音最好的注解。正如这个同学所说,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遇到一个真正的——

  生:知音!

  师: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万次地发出一种呼唤,他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到底在何处啊?

  师:然而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的!

  生:很快乐的,一定要在音乐事业上走得更远,一定要有成就,是钟子期带给他的希望。

  师:因为有了知音,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欣慰的,因为终于有了一位真正的知音。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兴奋的,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师: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感慨万千,这万千的感慨又汇集成一句话,他一定会对钟子期说什么?

  生:他一定会说,知我者,乃钟子期也!

  师:知我者,子期也!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意,伯牙曾为等待子期在江边的船上苦苦地守候了一夜,而子期也把伯牙视为兄长,最后一次相见两人依依不舍,洒泪而别。此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生:我觉得不只是音乐方面的知音,他们已经是一对生活上的知音。

  师:他们已经成为一对人生的知音!

  生:我觉得钟子期和俞伯牙不仅是音乐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因为钟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声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关心俞伯牙,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生命中的知音。

  师: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绝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心有灵犀,他们的相遇是一颗心和另一颗心的相遇!

  生:他们有一种心灵上的交流。伯牙是善于弹琴的,他总是能把他的心情表现在琴声里面,而这时钟子期在旁边默默地听着,能够努力使自己领会琴声的精神,所以不管在任何方面他们都能够互帮互助,这对于俞伯牙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大的快乐和幸福!因为有这么好的知音在自己身边!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而那样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知音,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够遇到,真是太难得了。知音欢聚,一定是一幅非常欢乐、非常融洽的场面,是吗?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同学们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生:(饱含深情地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个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3、知音之死:

  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

  生: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师: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师:世再无知音,子期一死,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师:在遇到子期之前,伯牙听到的赞美都是虚的,不着边际的,肤浅的,是吗?

  生:俞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很好的,就像亲人一样,而子期一死,伯牙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他的心也跟着死了。钟子期给他带了希望,结果子期一死,俞伯牙对生活也绝望了,所以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解他的人了。

  师:说得真好。在伯牙看来,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伯牙不由得会想,当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能像子期那样赞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无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这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他在断绝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辉煌的前程!

  师: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全都断绝了。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同时也断绝了他的心弦!他认为已经没有人能真正懂得他,所以他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把自己给封闭起来了。

  师:好一个断绝心弦!绝得不仅仅是手上拿的弦,绝的分明是自己的心弦!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时也断绝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师: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因此而断绝了!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的人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他的注意,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他的希望,能够点燃他的希望之火。

  师:也就是说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向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

  生:我觉得还断绝了他的快乐!因为以前钟子期听他的琴声,子期都能听得出伯牙琴声的好处,现在钟子期去了,伯牙感到非常伤心!

  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死的不是别人,而是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知音。而这个知音一死,在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这样的知音了!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6

  教材简析: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意味深远。“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设计理念:

  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怎样使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是我要思考的问题。本设计采用读—解—悟的方式,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感情,感悟友谊,进而主动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文言文的兴趣,自觉吸收祖国经典诗文。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课文。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伯牙为什么绝弦。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欣赏音乐(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听过这首曲子吗?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2、引入课题,释题:什么叫“绝弦”?“绝”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引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相机板书。)

  3、你们知道伯牙是为谁绝弦吗?对于他们你们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评价,注意纠正字音。

  3、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划分节奏。再次指名根据节奏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初解绝弦

  (过渡:课文我们读通了,现在我们来把它读懂。)

  1、小组学习,用以上方法交流读懂的句子。

  2、汇报交流。预设:

  ①四个“善”(出示带有“善”的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里的“善”又是什么意思?“善哉”文中注释的意思是什么?如果要你用现代语言来说,你怎么夸?(太好了!妙极了!真棒!……)

  ②师:哪些句子写到伯牙善鼓琴?你觉得这句子中什么字最能表现伯牙心里所想?(志、念)适时小结:同一个字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字又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由此可见中华汉字的内涵丰富,韵味深远。

  3、生再次品读句子。

  4、句子读懂了吗?根据刚才的交流加上自己的理解,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四、品析词句,感悟知音

  (过渡:故事我们读懂了,现在我们再来感受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伯牙为什么绝弦?他们是什么关系?(穿插故事。大屏幕背景音乐及图片)面对此情此景,伯牙感到无比心痛。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2、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你认为俞伯牙的琴声还能表现什么景物?(想像说话。大屏幕出示)师生接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现在请告诉我,何谓“知音”?(相机板书)

  4、子期死,伯牙怎么就认为世上无知音了呢?伯牙绝的仅仅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是要表达什么意思?适时小结:俞伯牙用这种方式,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失去知音的悲痛,更是向世人宣告,他们之间的友谊是至死不渝的。正是因为他们对待知音的这种至纯至真之情,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交友的楷模。

  5、指名感情朗读最后一句话。

  五、感情升华,深悟绝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这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大屏幕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读,师生接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从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于是摔琴绝弦,决心再也不弹琴,只留下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3、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延伸课外,积累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搜集有关描写知音或友谊的诗句,积累背诵。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7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全文共77字,5句话,语言凝炼典雅,抑扬顿挫,内涵丰富,堪称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中的经典,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感受艺术魅力,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典范之作。基于教材的特点,从年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册教学目标将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作为教学课文时主要依据的要求以及本专题“感受艺术魅力”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背—说—讲”。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二、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通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准备

  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较容易理解,虽然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还是太少,因此,课前让学生准备课文的预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间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一)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师简述“绝”字的本意。

  (二)指导读好课题

  (三)质疑导入。

  二、纵情吟诵

  (一)尝试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相信反复练习后,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聚焦第一至第四句,多角度、多层次指导朗读、背诵。

  1. 展示读──按句子朗读。(出示四句话)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能读得正确、流利即可。

  2. 模仿读──按人物朗读。把四句话变换为:

  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合作读,在范读中指导学生读出停顿、韵味。

  3. 思考读──按总分结构读并理解字词:

  ⑴出示插图,了解伯牙、子期何许人,找出写出两人特点的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并找出具体体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善听的句子(二至四句)。

  ⑵出示:(第一句字体的颜色与其余三句不同)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朗读句子,引导学生从朗读中去发现一至四句先总后分的结构。

  ⑶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与二、三句中 “善哉”的“善”字义的不同。

  ⑷理解“念”与“得”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句字体颜色不同)

  通过朗读明确第四句是二、三句的总结句。

  ⑸强化总分结构:这一念,一得,(板书:念 得)可不是一般的朋友能做到的默契啊!咱们再来读一读,感受这种默契。

  出示句群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 想象读──语言表达训练:

  ⑴分角色读二、三句,作好仿写铺垫。

  ⑵展开想象,仿照课文二、三句的'句式写句子,渗透写字要求。

  ⑶学生汇报,分角色朗读。

  5.拓展读──拓展课文(将仿写的句子加入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志在细雨 ,钟子期曰:“善哉,蒙蒙兮若细雨!”……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朗读。

  再次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明白“所念”“必得”的意思。

  6.诵读──由扶到放,指导背诵:

  三、读懂故事

  (一)学习古文,我们不仅要会读,会背,还要读懂。把课文第五句话加进去,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还原课文,学生练说。

  (二)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相机小结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古文的方法。

  (三)多形式检测学生对字词以及个别句子的理解:出示个别词语,生说意思,出示个别句子译文,生说句子。

  (四)鼓励学生再次练习用自己的话跟同桌讲一讲这个故事,再指名说。(板书:知音)

  (五)师:是啊,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伯牙和子期的这次相遇让他们彼此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就在相会之日,伯牙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

  引出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配乐朗读。

  (六)口头表达训练:假如你就是苦苦等待知音的伯牙,面对子期冰冷的墓碑,你会说些什么?

  (七)拓展课外资料,师生朗诵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八)解决问题:现在你知道伯牙为什么要绝弦了吗?

  四、传唱知音

  (一)浏览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

  (二)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诵读全文。

  (三)布置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让更多的人把“知音”的典故传诵下去。

  板书:

  伯牙绝弦

  所念

  知 音

  课文: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细弱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培养和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查字典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

  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

  二、深入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善”字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是什么意思?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体会?

  3、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俞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还会有什么样的景色?(鸟语花香。漫天白雪。秋风落叶)

  三、启发学生

  1、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你会怎样?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你又会怎样?

  2、俞伯牙为什么独独把钟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3、俞伯牙和钟子期仅仅是在音乐上是知音吗?此时的他们已经成为生活上的知音了,是对人生态度持相同意见的人。这种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

  4、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想一想为什么俞伯牙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

  四、作业

  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并写下来。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9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俞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在欣赏。(俞伯牙)正在用琴声描述泰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俞伯牙)又用琴声描述流水,钟子期又说:“妙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浩荡的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俞伯牙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一辈子再没有弹琴,(他)认为再没有值得为他而弹琴的人了。

  【课文】

  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x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译文】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

  【说明】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10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3.、感情朗读。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板书:25.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所念 绝弦(知音)钟子期善听必得之 死26 月光曲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学习生字词语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理解谱写。四、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案《第八单元教案》。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11

  音乐:古琴乐(配有流水声)

  当我深情地凝望着大家的时候,你们却深情地凝望着大屏幕。看来我设计的课件比我穿得新衣服还好看啊?

  我今天特意穿了一件花衣服。

  我有一个问题,深深地埋藏在我心里已有两天,你们学校有那么多的六年级,为什么独独选了六零七班?

  生:这还用说吗?当然是我们班优秀了!

  师:面对全体老师再说一遍。

  既然是明星班级,让我想到了明星的演唱会。

  说说周杰仑。喜欢周杰仑的歌词。方文山

  听音乐

  当你听到了这样的音乐的时候,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上课

  1、这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的故事,谁来读一读课题

  伯伢绝弦

  2、自读课文

  说说你的感觉

  这些词语不是我们常见的,特难读。很不顺口,要理解意思,如果不理解意思就不好读了。

  3、跟老师一起读这篇古文

  一句一句跟老师读

  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最后一句再读一遍:子期死,伯伢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自己再读课文。

  请一生读课文。

  第一次读古文就能读得如此通顺、正确,真让我叹为观止。谁再来读。

  第二名学生在读的时候,老师打断了一下,因为洋洋兮若江河没有停顿好,请其他学生能正确地读一读,读后再请那位同学继续读。

  读正确还不算,还读出了古文的味道来了。

  5、请学生再练读,读出古文的停顿来。

  再次齐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个人:伯伢、钟子期

  读句子: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

  你了解了他们的什么情况?

  伯伢喜欢弹奏古琴,钟子期喜欢听。

  你怎么看出了他们的喜欢?(善)

  善仅仅是喜欢吗?(善于)

  再读课文,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

  边读边划

  交流:

  第二、三两句话。

  读读第一句,从哪里可以看出

  心中所想,全部意念,你从哪个字当中可以看到?(志)

  读一读这句话。

  钟子期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

  峨峨之泰山

  谁来读读这句,读出这巍峨峻跋的高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请学生朗读

  跟老师读。

  古人用一个峨峨兮若泰山,写出了那巍峨的感觉。

  善哉之哉表示一个赞叹的语气。

  谁来赞叹一下。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我觉得你泰山这个词读得特别有味道,能说说这个词吗?

  泰山非常高,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可以看出泰山是很高大的。

  谁来读一读这五岳之尊的气势。

  其实这句话当中,能体会这样情感的语气词不止一个哉字,还有哪个字?(兮)

  短短的一句话,为什么用了两个语气词呢?

  情不自禁地用了两个语气词!强烈地感叹

  谁来读一读,读好这两个语气词。

  关注“善”,课文中的两个善一样吗?

  上面的善是指善于,很会做某种事情,下面是指他琴弹得非常好。

  像子期一样来赞美一样伯伢,再读这句话。

  出示另外一句: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后:听出了那种江河的气概,谁再来读一读。

  再请一生来读。

  关注学生读得比较好的地方,讲讲你是怎样理解的。

  请了好几个学生来读。

  小结:伯伢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这真是——伯伢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你有何理解?

  从学生的回答中,回归到文中的“字”。如果,伯伢所想到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是伯伢所想到的?——引到“念”字。

  出示课文第二、三两句。

  读一读。

  其实他俩人是偶然的相遇,读读大屏幕中的内容,你会有更多的了解。

  (补充他俩人相遇时的内容,配古琴和萧的音乐)

  你觉得伯伢此时心情怎样?(非常激动,非常高兴……)

  如果你是伯伢,此时你会向钟子期说什么?把想说的写在纸上。

  交流:

  子期啊,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可以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啊!

  知我者,莫过于子期啊!

  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一个知音足矣啊!)

  ……

  再来读读这高山流水,体会伯伢的志向和胸怀。

  指名读。

  古人常说,仁者见山,智者见水,你分明读出了一个大人大致的伯伢。

  齐读

  伯伢的心声钟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吗?(听懂了)为什么如此的肯定。

  关注:钟子期必得之。(必)

  胸怀也懂,志向也懂,音乐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他们多想永远这样相互理解,他们约定来年再次相会。然而当他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等到的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冰冷的墓碑。此刻他多想在坟前再为钟鼓一段啊,他内心的痛楚全都化为了琴声。(课件随即播放鼓琴的音乐——显得杂乱,最终断弦而绝)

  你从琴声中听出了什么?

  虽然不如从前好听了,但是我能听出了他好像在说,你为什么不等等我呢?

  我听出了他对钟的思念

  听到了他对钟的诀别!

  师:伯伢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知音了了,能把伯伢当时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最后一句。

  断的只是弦吗?绝的只是琴吗?

  道是无情却有琴!让我们记住着千古绝唱!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12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白雪茫茫虎视眈眈……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一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生:表面的。肤浅的。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师:这样的赞美有没有价值?

  生: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 :忧虑。生4:渴望。……

  说;他在心里一定会忍不住发出呼唤。我的知音——

  生:你在哪里?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生1:快乐。生2:激动。:生3:充满希望。生4:欣慰。……

  教师简介资料。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师;是啊,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师:是啊,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

  :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生:齐读课文前4句。个别朗读。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生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1:断了他的前程。生2:断了他的心弦。生3:断了他的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生再读最后一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生再一次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1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是河北小学的李岩,今天我说的这一课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并给人以历久弥新的启迪。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

  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

  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价: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五、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六、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和伯牙、子期的课外故事。

  七、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插图上写有文章的题目)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来听一听,流水依依,千折百回。高山伫望,恍然如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读文(课件出示课文)

  1、同桌检查读课文情况,互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然后指名点评。教师适当指导。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学生齐读。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教师提问:所谓书读百遍,奇意自见,我们也读了很多遍了,谁知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就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学生马上就会找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就能说出句子的意思: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破把琴弦弄断,从今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四)、再解绝弦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想句子的意思,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为学生默读,思考,和批书留有一定的时间。)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擅长”“喜欢”“爱好”等。然后分别让回答的学生把自己对“善”字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然后接着引导,短文中还有两个“善”字,在哪句话中?学生会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

  这两个“善”也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说,不是,这两句话中的“善”应理解为“好啊”。

  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琴声就会传达出高山,钟子期就会说:“好呀,真高大呀,仿佛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就会说:“妙呀,洋洋洒洒,仿若是滔滔江河!”从这也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我会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故琴志在流水,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江河,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全都知道。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教师引导: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这正是(引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再次引读)“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2、相遇相知:

  课件出示伯牙与子期在生活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相关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苦学三年。学得了高超的技艺后,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为他祝贺。

  让学生浏览,然后指名读。读后引导:读了这份资料,你认为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可能会说,也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等。(这是对课文的拓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绝弦的原因,从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相融,板书心。(课件出示课文前四句)然后接着引导:遇到了这样的知音,伯牙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欣喜若狂,接着让他读出欣喜若狂,学生可能说激动不已,就让他读出激动不已……

  接着启发:他们在一起相处得其乐融融,他们彼此都因为遇见了知音而倍感幸福,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感再来读这几句话。(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反复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充分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1)出示句子并引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说孤独,就让他读出孤独,学生说寂寞,就让他读出寂寞,学生说苦闷,就让他读出苦闷……

  (五)、回味绝弦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同时课件出示整篇课文)教师引导: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高山流水》就是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而编写的,请学生轻闭双眼,静静的去欣赏,去品味。

  接着请学生睁开双眼,带着此刻的感受,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篇课文。

  (六)、延伸悟绝弦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教师配乐朗诵: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读后引导学生在课下试着品味这首短歌,或写一写对伯牙安慰,赞美或鼓励的话语。

  (这一环节的设计生华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在课外学习文言文培养兴趣,打下了基础。)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教。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14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1.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2.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5.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7.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五)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六)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七)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八)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15

  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这个文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对于文言文的朗读问题,我考虑到学生只是通过教师范读的聆听是无法准确感受文言文朗读的音韵与节奏,为此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同时课件的主体内容力求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不求花哨而求简洁明了,在课件中我把每个关键环节的语句、字词通过动画出示和颜色的变换达到提高学生认知的情绪。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篇课文本来的教学思路我从闫学老师的课堂实录上有所借鉴,但是毕竟东西不是自己的,用着也不顺手,总是不能把那话说利索。但我有个习惯,备课的时候多写几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为每次都能有新的灵感加进来,几易其稿,索性彻底改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样才舒服。经过于老师的反复斟酌,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充分的准备使自己能对课上的每个环节烂熟于胸,所以便于在课上随机地改变取舍的方向,保证了课堂质量的完整和流畅。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学中,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为此,在课前我为每桌都准备了字典等工具书,真正让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

  与学生配合交流愈发成熟自然,是我在这堂课中的一个收获。我能真正走进学生当中,课前与学生亲切、随意地交流,和学生共同进行古诗背诵竞赛,完全打消了学生因为临时抽班级而产生的陌生感,使得课上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新”语文老师给他们上的课中。学生们的素质也是很高的,课堂上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到诵读、体验、对话、联想中,恰倒好处地配合着我,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在范读之后,没有引导学生把朗读的节奏在书上划出来,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个别不到位的断句也没有及时指出。种种原因,使得在后面的学习中仍出现了有朗读不准确的现象,如果做到了以上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学生断句读错的现象了。

  课堂调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强。当学生发言不是很充分的时候,我的过渡语言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回答的欲望,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得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集中,关注了一部分学生,但也忽视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因为是新的授课形式,无法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所以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曾加进了延伸阅读一方面内容,由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给学生深情朗读博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课堂上我比以往表现放松了许多、洒脱了许多,怀念李玉学老师,是他的多次指点让我懂得了男老师上课就要有一份潇洒劲、一份精神气。课堂上我比以往讲话自如了许多、清楚了许多,感谢以前曾经为我指导课的盛华、崔继明等老师,是她们让我记住了备课不要放过每个细节,包括一句评价学生的语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许多,感谢于晓冬老师,是她的精彩设计、耐心指导、持久鼓励,让我在教学中有了更好的表现。

  “好上课——上好课——课上好”,是我教学的追求,我会继续努力。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1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伯牙学琴》故事导入

  2、学生谈感受。

  3、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层指导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自由读——评议读——范读——有节奏地读

  2、回顾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感悟文本

  1、挑疑,引出“知音”。

  2、划出能体现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句子。

  3、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4、拓展运用: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以表现出哪些场景,怎么赞叹?

  5、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感悟“知音”。

  6、引导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很多人赞美伯牙,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通过对比,深化“知音”。

  7、指导朗读。

  8、学习知音之死部分,出示句子感悟知音难觅,珍惜知音。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入短歌,配乐朗读。

  2、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知音相聚的“喜”和知音死的“悲”

  3、伴随《高山流水》,感情读文。

  4、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 篇17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学习本课时,我先是以词语导入,并让学生当场积累,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