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导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1、 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预 习
一、收集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二、我会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思考课文先写( ),再写( ),接着写( ),最后写( )。
三、我会读并理解下列词语
头涔涔、泪潸潸、伶伶俐俐、徘徊
四、我会写词语
挪移、蒸融、游丝、伶伶俐俐
五、大声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你特别喜欢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1、品读优美语句
2、课文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在哪?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六、文章开头与结尾是什么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七、 提出不懂的问题
展示反馈
1、听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抄写喜欢的句段
4、说说自己有什么收获?
5、课后还读了朱自清的哪些散文?
八.精读 品析课文
默读课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并批注你的体会。
1.细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提出问题——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展示关键: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
2.细读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说明,时光飞逝
(1) 细读第2自然段
展示关键: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
(2)细读第3自然段
洗脸时
刷牙时
玩耍时·····
展示重点: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2仿写: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3)细读第4自然段
展示关键: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
3.细读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展示关键:课文最后一段写了什么?与开头什么关系
七.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nuo yi zheng rong you si pai huai
( ) ( ) ( ) ( )
2.学了课文,我想用一句话(或格言或警句)表达我的感受。
《匆匆》导学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动、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难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动、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
2、了解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1、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190万字的作品;他晚年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朱自清)
2、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篇散文《匆匆》。(板书课题)
3、围绕题目质疑。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出示自学提示
1)读第一遍课文,划生字词,标自然段。
2)读第二遍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
3)读第三遍课文,理思路。
2、学生自学。
3、分组交流自学情况(语言叙述)
1)交流画出的生字词。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3)交流课文的思路
(交流时,一号同学发言,二号、三号补充,四号同学总结。)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检查读文。
2、叙述主要内容。
3、说思路。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检测生词。
2、同步阅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2.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1、导入: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从《匆匆》一文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2、质疑:默读课文,有什么其他问题?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简要批注,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交流。
2.小组交流。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重点点拨: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再开的时候”
(1、)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补充林:青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在默默地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思考:为什么“头涔涔,泪潸潸”?
“我”算着“八千多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2、)从“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
3、“于是—洗手的时候……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
(2、)联系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不注意时消逝的。
(3、)感情朗读。
(4、)仿写句子。
在_____时候,时光_____溜走了。
4、“过去的日子……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谈感受,理解重点词。
(2、)感情朗读。
(3、)写话练习。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我能做,我还能做____。过去的日子如______,被____,如____,被____。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背诵课文。(课堂上)
板书:
匆匆
朱自清
时光匆匆 过去——无奈 惋惜 热爱生命
一去不返 现在——反思 羞愧 珍惜时间
未来——追求 向往
教后反思:
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入情入境。上课伊始,我用形象的描述、低沉的语调,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奠定了整节课那种淡淡忧伤的语调。学生在这种基调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分组学习、合作交流让每个孩子得到锻炼。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语言都很美,而这篇散文尤为突出。因此在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分组学习,之后合作交流,交流时让4号同学先发言,2、3号同学补充,1号同学总结发言。这样一来,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合作意识都得到了提高。
《匆匆》导学案 篇3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3、我能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课前导航
1、读读:我把课文读了( )遍,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认认:我要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3、查查:
(1)课文中有几个还不理解的词语,我得查查工具书,然后写在下面。
(2)查阅作者朱自清的资料。
4、 想想: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描述时间的匆匆?
5、 吹吹:
读课文的时候我会有自己的体会,也会冒出一些问题。我要用吹泡泡的方法写在课文中。
自 评:a b c d
家长评:a b c d
《匆匆》导学案 篇4
2.《匆匆》
学习目标
1. 我能学会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语言。
3.我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精读,体会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应珍惜时间。
学习过程:
一、初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读了课题,我脑中产生了这样的问题:
2.我能带着问题,带着对课题的质疑,静心读文。读了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
二.再读 学会本课生字词
头涔涔 泪潸潸 伶伶俐俐 徘徊 挪移 蒸融 游丝
1、 我能理解的词语有:
2、 我能运用的词语是:
三.精读 品析课文
默读课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并批注你的体会。
1.细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提出问题——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
2.细读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说明,时光飞逝,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
a (2自然段)
b(3自然段)
c(4自然段)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4.仿写: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5.细读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课文最后一段写了什么?与开头什么关系?
五.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nuó yí zhēng róng pái huái
( ) ( ) ( )
2.学了课文,我想用一句话(或格言或警句)表达我的感受。
《匆匆》导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语言。
3.我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精读,体会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应珍惜时间。
学习过程:
一.初读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读了课题,我脑中产生了这样的问题:
2.我能带着问题,带着对课题的质疑,静心读文。读了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
二.再读 学会本课生字词
头涔涔 泪潸潸 伶伶俐俐 徘徊 挪移 蒸融 游丝
易错生字: 易错读音: 难理解的词:
三.精读 品析课文
默读课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并批注你的体会。
1. 细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提出问题——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2.细读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说明,时光飞逝
细读第3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仿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3.细读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课文最后一段写了什么?与开头什么关系?
四.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链接) 明日歌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珍惜时间的古诗。
2.我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匆匆》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nuo yi zheng rong you si pai huai
( ) ( ) ( ) ( )
2.学了课文,我想用一句话(或格言或警句)表达我的感受。
3.按课文内容填空。
a.《匆匆》是一篇 ( )(体裁),作者是现代作家 ( )。文章紧紧围绕( )二字,细腻地刻画了 ( ) 。表达了作者对( ) 感到 ( )和 ( ) 。揭示了( ) ,但又 ( ) 的复杂心情。
4、文章第一段用( )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一复返的特点。文中运用了( )、( )、 ( )和( )等修辞手法。
5.《匆匆》一文主要围绕( ) 这句话来写时间匆匆,告诉同学们 ( )。
6、.照样子写句子。
(1)例: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有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的时候。
7、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从这个句子,能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把自己的日子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时间比作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搜集惜时的名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会读书迟
【句段集锦】
(1)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看书的时候,日子从书本上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2)春天走了,有再来的时候;太阳落山了,有再升起的时候;雨停了,有再下的时候。
【课文链接】
(1)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2)针尖上一滴水滴;大海;日子显得很渺小,消逝得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匆匆》导学案 篇6
导学目标:
1.能读会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词。
2.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说出作者表达方法。
4.能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5、能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导学重难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学前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导学时间:二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能读会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词。
2.能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说出作者表达方法。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一) 揭示课题,理解“匆匆”。
复习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教师介绍作家。
二、精设提纲,预习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需要探究的预习目标。
2、小组交流自己的预习目标,小组长归纳总结,准备全班交流。
3、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本课预习目标:
a你对本课生字词理解多少?
b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吗?
c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返?
d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你能仿写吗?
e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
f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三、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二)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重点品读以下内容: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引导学生汇报感受。
(2)学生个性化朗读。
(3)改成小诗,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改成的小诗: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4)诵读积累语言。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品读“八千多日子”的无声无息,体会作者比喻运用的巧妙。
(2)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跨,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呢?边读边想,感触深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
(1)学生汇报。
相关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学习表达方法。
引导从“伶伶俐俐”、“过去”、“跨过”、“飞去”、“溜走”、 “闪过”等词语中体会时光来去轻悄匆忙,在稍纵即逝间就过去了,速度越来越快。
(3)理解“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
引导从“洗手”、“吃饭”、“凝然”、“躺在床上”、“叹息”体会朱自清日子的流逝,来去匆匆。
(4)仿说。
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
课件: 的时候,日子
(5)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用导读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体会情感,提升朗读。
四、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师以诗意语言总结延伸。
(二)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能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说出作者表达方法。
3、能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导学过程:
一、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一)感受对生命的追问:精读第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2.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3.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4.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
相关资料:
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1923年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二、诵读积累,领悟时光匆匆
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
(一)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二)出示汉乐府民歌的《长歌行》,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三)小练笔:写读后感受。学情分析: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文章的语言委婉细致,意境幽雅深远。可是六年级的学生能体会到何种程度?所以课前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去初步感知文本。
《匆匆》导学案 篇7
第2课 匆匆课 型:新 授 课时数:2课时 上课时间:主备人: 审 核:六年级组 执 教:
学 案教 案一、预习检验,我来夺冠1、给带点的字注音:凝然 头涔涔 泪潸潸 徘徊 薄雾 尽管2、看拼音写词语:nuó yí zhēng róng pái huái líng lì chì luǒ luǒ( ) ( ) ( ) ( ) ( )3、比一比,再组词。掩( ) 裸( ) 凝( ) 淹( ) 棵( ) 疑( ) 俺( ) 棵( ) 4、给多音字注音组词:燕 藏 4、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徘徊—— 空虚—— 5、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徘徊—— 空虚—— 二、美文美读,由我做主1、开火车朗读课文。2、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大家听。3、互相评议、挑战。4、读后交流不理解的字词。三、入情入境,心心相印1、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2、分段解读文本:文章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3、在读书中你对哪些内容挺喜欢?有收获要跟大家交流。还有些什么问题想提出来讨论?出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它到那里去了呢?(2)、作者用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是要说明什么?(说明这些事物有去有来)(3)、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这里的“日子”代表的是什么?(时间)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什么?(时间)(4)、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溜走了。正如作者所说“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作者讲这句话的意思。(5)、体会“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的含义。(时间悄悄地溜走,再也没有了。)(6)、为什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呢?(为时间的失去急得出汗,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流泪)(7)、究竟时间是怎样溜走的呢?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呢?四、感悟品评,魅力无穷1、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体会写法。3、拓展共享:收集展示关于时间的名言、诗词、故事。3、谈合作学习时的感受与收获(这一环节由展示组随机点号确定回答)4、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五、仿写练笔,随心所欲1、展示组朗读自己的读后感,互动评议、教师相机板书,梳理多元话题。2、阅读组谈学完本课的感受和收获。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3、学生书写六、你争我辩,快乐无限1、问题大比拼。填空。(1)燕子去了,( );杨柳枯了,( );桃花谢了,( )。这句话作者运用了( )和( )的修辞方法。 你能仿照上一段话的写法也来写写吗?试试! (2)( )了,有再( )的时候;( )了,有再( )的时候;( ),有再( )的时候。 也可以在充分理解些写法的基础上,自由创作一段话。2、展示成果,构建高地:展示收获(随机点每组的某号)3、激情回放,总结升华:展示组组长总结。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3、多媒体课件。4、完成字词的自学。5、完成学案中的二、三中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导读,引入新课。二、检查字词自学情况。三、朗读,感受文字美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感悟,理解文本。第二课时一、质疑拓展,解决合作学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交流合作体会,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二、学习本课的感受交流,共享提高。三、总结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我把“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在始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我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学习伙伴,最大限度开放了学习的内容、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提高认识。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由于这种良好的伙伴关系,进一步创设了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所以学习效果好。
另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节课中体现得比较充分。几乎每个小组的学生在汇报学习成果时,都是以读为主,学生在品词析句时,把重点的词句提出来,谈感受。从读的形式看,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个人读、评读、诵读、小组合作读等。
学生在交流中方法也是各不相同,有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时间匆匆的流逝,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悟,有通过背一背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内容,还有的学生结合查阅的课外资料来读,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展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交流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都有事做。
当然,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模式我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这节课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如:1.个别学生参与不够主动,依赖小组其他成员。2.还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形成系统,表达不够明确,有的地方支离破碎。3.还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地听别人的发言。针对这些问题我在课后和个别同学作以交换,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并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们表示在下节语文课上会有所改变。这节课上完之后我的心情很愉快,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乐趣,那种喜悦是无可替代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要努力学习教改新思想,大胆实践创新,让每一节课都使自己和学生愉快无比。 。
《匆匆》导学案 篇8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在活泼、开放的课堂里自主发展。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生词,学习课文1~3自然段。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师:毛泽东主席曾赞扬过一位作家,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朱自清先生。谁还知道有关他的资料,给大家说一说。学生汇报所搜集到的资料。
2、朱自清一生写下了不少文字优美的散文,《匆匆》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匆匆》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汇报。
明确学习内容,出示学习要求:
1、学习1~3自然段,找出你自己喜欢的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有什么感受,写上批注,有不明白的可做上记号。
2、在小组内大声朗读,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美
预设: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教学策略:教师问: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吗?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么?指导抓住重点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评价,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师配乐范读,学生读,感悟语言美。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教学策略:
问:“八千多日子”有多长时间?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时间的什么特点?解释“头涔涔”“泪潸潸”,了解“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的原因,感受我的惋惜和感慨之情,指导学生朗读。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教学策略:谈谈你的感受。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他读出了作者无奈的感情了么?谁还愿意读读?我看到还有很多同学想读?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一读好吗?随机学习“饭碗”“伶伶俐俐”。
老师: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原来时间就在我们洗手、吃饭、睡觉,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让我们相互配合来读读这一部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朱自清先生所举的这些例子,都是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想想我们自己,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出示仿写练习。
4、“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能根据你自己的感受再读一读这个句子?同学们在他的朗读 中听到作者在说什么?
四、学生质疑、释疑
五、从阅读中想开去,学生说学了这几个自然段后的感受
六、教师总结
七、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预习4、5自然段,有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2、仿写练习:
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
3、选做题:
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板书设计】
匆匆
一去不返
时间
来去匆匆
《匆匆》导学案 篇9
一、齐读课题,解题。
师:“匆匆”是什么意思?
生:急急忙忙的样子。
师: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
生:来去匆匆
岁月匆匆……
二、检查预习。
1、指读课文,正音。
2、师: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生:时间。
3、师:朱自清笔下的“时间”除了“匆匆”外,还有什么特点?用一个词概括。
生:稍纵即逝。
生:逃去如飞。
生:一去不复返。……
三、自由品读,体验感悟
师: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时间的这些特点?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和同学讨论。
(生自由读书,讨论交流,写批注,师巡视。)
1、第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定有很多收获,老师希望与你们交流,分享你们收获的快乐。
生:我从第1自然段的“燕子去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体会到了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师:怎么体会到的?
生:“燕子去了------,有再开的时候,”写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作者拿燕子、杨柳、桃花和时间对比,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师: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困惑、无奈、难过、留恋的心情。
师:是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是不能回头的,只能无奈地看着它流逝。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好吗?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指导
师:全班一起读读这段话。
生:全班齐读。
师:在这一段,作者为了告诉人们时间与众不同,是一去不复返的,作者用了哪些手法?
生:排比、对比
师:你能不能仿照这种句式写一段对时间感受的名言?
生: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小草黄了有再绿的时候,树叶掉了有再长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能告诉我,我们的日子怎么一去不复返?
生:我们能找回童年的记忆,却找不回童年;我们能找回儿时的伙伴,却找不回儿时的天真;我们能找回曾经的梦想,但找不回做梦的日子。聪明的,你能告诉我,我们的日子怎么一去不复返?
------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
2、第二自然段
师:谁再来交流?
生:“在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说明时间的短暂、稍纵即逝。
师: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作者把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八千多个日子,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二十多年不算短,可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它却是那么的短暂。
师:你可真会读书。是啊,时间真是溜得悄无声息,令人毫无觉察。请大家通过朗读把这一特点表现出来。
生:全班齐读。
师:二十多年的时间瞬间逝去,想来多么可怕。难怪作者不禁——
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涔涔”什么意思?“潸潸”呢?
生:“涔涔”是头脑胀痛;“潸潸”形容泪流不止。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把第2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3、第三自然段
师:谁再来汇报?
生:“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爱恋。
生:“洗手的时候,------从我脚边飞去了。”这些话具体地写出了时间的来去匆匆。生:“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这一句写得太形象了。平时,我们常常在叹息:“日子过得可真快啊!”“一天又过去了。”“我觉得时间好像不够用。”“时间真是如流水啊!”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时间又从我们的嘴边溜走了。
师:你的见解真独特!让我们通过朗读把时间的来去匆匆表现出来。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生:互读。
师:这部分具体写了作者在“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等各种情景中感受到时间的匆匆,你们在什么情景中也会体会到时间的流逝?想一想,然后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上几句。
生:冬天时,我坐在暖暖的阳光下磕瓜子,他便从我的身边一溜而过。
生:当我在操场上散步时,它又像风一样呼啸而过。
生:当我在看电视时,它风驰电掣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
师:当你意识到日子匆匆而过,却无法主宰它时,你的心情如何?
生:无奈、惋惜、伤感、惆怅……
师:这也是作者的感受,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4、第四自然段
师:接着谈读书收获。
生: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体会到时间飞逝无痕。
师:面对时间的流逝,作者做了什么?心情怎样?
生:“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无奈和惋惜的心情。
师:作者在惋惜什么呢?
生:惋惜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不能做什么。
生:惋惜时间的来去匆匆。
生:惋惜自己的一事无成。
生:惋惜自己虚度光阴。
生: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体会到作者为虚度光阴而悔恨、自责,但没有消沉、颓唐。
生:“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走这一遭呢?”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不想赤裸裸的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想白白走这一遭。
生:作者不甘心虚度此生。
生:作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师:“不能平的”四个字说的何等坚决,齐读,表达出作者的雄心壮志。
生齐读
师:因虚度光阴而自责,一事无成而悔恨,前途不明而彷徨,这复杂的心情朱自清有,其实你也有,我也有。让我们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吧。
生感情练读第四段
师:朱自清的愿望付诸行动了吗?请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朱自清的资料。
生交流
师:朱自清只活了50岁,却留下几百万字的著作。正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对时间有一种紧迫感,抓紧时间读书、做事,才有他后来的辉煌成就。他本身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
四、诵读全文。
五、联系生活,畅谈感受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透过作家的语言文字,大家对时间有了很深的感受。假如作者这时候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们想对他说什么呢?我就是“作者”,谁愿意说给我听听?
生:读了您写的这篇文章,我才明白时间是那么容易消逝,以前我把太多的时间用在玩游戏,看电视,真是不应该。
生:读了您写的这篇文章,我想到了人的一生犹如时间长河里的一朵浪花,稍纵即逝,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
------
2、时间是宝贵的,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把握时间,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呢?请大家把搜集的有关时间的格言,诗词,警句读一读,与同学共勉。
------
六、布置作业1、熟读成诵。2、推荐朱自清的文章。
板书:
匆匆来去
珍惜时间
《匆匆》导学案 篇10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同学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在优秀教案时,我采用让同学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一、 有效的课前预习,促进了同学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五至六年级的同学要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协助自身理解课文。《匆匆》这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我让同学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同学理解课文有很大协助。其次,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相关代表作,又增加了同学的阅读面,同时能进一步领略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安排同学进行预习:a、通过资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以和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b、自学课文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语言表达。c、划出自身不能完全读懂的句子,在书上提出自身的问题。这一环节的布置,既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同学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的情感体验,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同学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发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二、 让同学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同学阅读课文。“教学的一切效果都要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来体现,而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课堂实践的机会留给同学。因此,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便放手让同学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理解课文。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根据课后考虑与练习去学习课文,有的同学则采取反复诵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并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有的同学喜欢一边读一边写,把自身在阅读中对局部词句的理解批注在书上。我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一环节的布置,充沛关注了同学的个性差别,尊重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丝毫没有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同学,让同学充沛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到了属于他们自身的实践机会。事实证明,同学的感受确实是独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同学特别喜欢第一节,并在边上批注“从这一小节的描述中,我发现作者是个心思细腻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陈凋谢,到了作者眼里,竟成了他抒发情感的资料。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的同学根据课后习题要求,模仿作者来描写一天里时间转瞬即逝的踪迹,“游戏的时候,日子从欢声笑语中淌过;闲聊的时候,日子从闲聊的嘴边滑过;敲击键盘的时候,日子又从键盘上溜过……”有的同学在“八千多日”上打上问号,提出“这里的几千多日”是虚指还是实指?有的同学则对“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中的“他们”提出问题:这里的他们指的是谁?我不时在行间巡视,了解同学阅读情况,存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下一环节的指导上能做到有的放矢,给予同学正确的引导和协助。
《匆匆》导学案 篇11
我对本课的教学失误之处在于一个字:粗。本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的表达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情感真实。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在倾吐自己对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的感受时,用大自然中多种可感的景象,用整齐、相同的句式进行表达,完全可以改成现代诗的形式,让学生边读边说给人的整齐美感。课文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感动人心,语言如诗一般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一首流淌着的小诗,沁人心脾,给人遐思。而我却没有这样做,只是粗浅地让学生说出人人都会的这是排比句就算完事,却把精美精致的诗意丢弃了,白白让一次学生实践语言形式变形的好机会溜掉了。这是我授课质量差、没有新意、不能吸引人、没有创意的最好证明。
第二个粗的表现是好文章要靠读者的读来传情达意。尤其是本课,篇幅精短,句式简短,多种表达手法的运用,使全文活泼灵动,是学生练习朗读的好材料,让学生通过读,把作者的美感和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惋惜与无奈之情传达出来,感染读者,引起人的思索,对自己的言行有所触动,从而珍惜时间,形成时不我待的时间观念,进而做到学以致用的学文方法。
其三粗是,如此经典的一篇课文,让我讲的寡淡无味,无波无澜,不能感染人启迪人,如鸡肋一般,学生怎能受到感染,乐于学习语文呢?!我想,根本的原因是我没有找到这篇课文感人之处何在?自己满足对文章了解的囫囵吞枣,没有纲举目张,没有提纲挈领,如此,怎么能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呢?
《匆匆》导学案 篇1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要珍惜时间。
二、复习古诗
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长歌行》,能背下来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它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2.师:是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匆匆》,看看朱自清先生要通过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请大家翻到79页。先自由读读本课的预习。
板书课题:《匆匆》
3.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预习要求中我们做什么?
(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4.学生交流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先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用笔划出来。在读的.过程中遇到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也请你用笔划出来。学课文的时候我们再解决。
(学生自读课文,读中感悟)
2.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板书:一去不复返?)
3.师:这个句子还出现在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它还出现在结尾。(生读句子。)
4..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前后照应。
生2:说明作者一直在考虑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5.师:对,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学习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碰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难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6.师: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匆匆》导学案 篇13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鲜明: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本课是学生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语言。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得失。
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与作者同感受:看到八千多日子渐渐从手中溜去,你觉得作者有何感受?在讨论什么才算没有白白走一遭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周围熟悉的例子,开阔了视野;在介绍朱自清时,联系时代背景和朱自清后来的创作之路,使主题不仅仅停留在“珍惜时间”和不断留恋叹息上,更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把握,使学生知道眼前该怎么做。并在读中感悟学法与写法,在仿写中运用修辞手法。我还在抓住重点段落的时候,让学生去找,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引导学生注重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去理解体会句子蕴含着的意思,学生对文本就有了更多的自己的理解。最后再通过反复朗读、自由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从而体味语言美。通过学习感觉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还不太到位,课堂上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还有待加强。
《匆匆》导学案 篇14
《匆匆》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也凸显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本周星期三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学习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酿造课堂的“语文味”,读起《匆匆》来像一首流淌的小诗。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的一篇文章,的确是很好的心理享受和情感体验。深入阅读,个性领悟。体会文章的优美和深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读得有趣,读得有情,读得有思考,结合我们自己的经历,调动每个人的内心情感体验去感悟,读后各抒己见,是一次很好的互学互动的过程。
《匆匆》这篇散文朱自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反问、排比等,用得巧妙,用得精当,让学生认识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好处,去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在学习中灵活运用。朱自清思绪万千,带著饱满的情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句,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形象奇妙的构思,写出了自己无法挽留时间的感概及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作者独具匠心,以十一个问句一步紧似一步地展露内心的思绪,加强文章的语气与感赤裸彩。在看似不求回答的文字中,逐步深化主题,问而不答,将答意隐含其中,显示作品的含蓄之美,使我们不得不紧随作者的思路去思考人生问题。在作者不断地追问、反问、责问中,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不甘虚度光阴,努力上进的精神。
《匆匆》这篇文章,字字句句引人深思,耐人寻味。是啊,“一寸光阴一寸金”。既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虚度年华,应该珍惜时间,努力拼搏。才不会给我们的人生留下遗憾……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之情。“燕子去了又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又开。我们曾经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偏走这一遭啊?”我们为何不趁此大好时光,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达成珍惜时间的最终目的而奋斗呢?
朱自清先生的许多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背影》等,我是在二十六年前开始读的,至今已经看了不知多少遍。每次拜读时心中都似有所感,似有所悟,可是仔细品味时,又无法确切的明白其中的`滋味。多年后,我在生活的磨练中,品味了世事的艰难,人生的变迁,对社会、对人生、对价值渐渐有了新的看法,在闲暇时偶尔内心也会浮现出《匆匆》上的一些话语,平淡里却蕴含至深哲理。似有所获,似有所得,才渐渐体会到这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在淡淡的愁思里却寓意深刻。
《匆匆》导学案 篇15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五年级的学生要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其次,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相关代表作,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能进一步领略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这一环节的安排,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组织了两次交流,一次是小组交流,按所坐的位置,四人一组,交流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人人发言,互相补充,可以是谈对课文的认识,可以是通过朗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不懂的问题,互相切磋。在大组交流过程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进行有机的组织、点拨。对学生在朗读中的处理,教师不必强调一致,只要他读得有感情就行,技巧方面易淡化处理。比如有学生提出“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时间”中的他们指谁,我先让同学自己思考,让他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这个他们是虚指,有的说,这个他们指的是人的寿命,有的说这个他们指的是时间,那到底指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这里的他们是代指时光老人所给予的一个人的寿限,但一个人究竟能活多久,我们彼此都无法知晓,朱自清也一样,所以他在这里用上“他们”一词。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用心灵诵读,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会受到情感熏陶,会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其次,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采用了课前预习提示中的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领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